小石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1页
小石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2页
小石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3页
小石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4页
小石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小石潭记》。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梳理文章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石潭清幽秀丽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课文。分析文章写景的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时情感的微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如何将情融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2.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梳理文言知识,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4.比较阅读法:将《小石潭记》与其他写景散文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借景抒情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领略了许多古人笔下的自然美景,比如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今天,让我们跟随柳宗元的脚步,一同走进小石潭,去感受那里独特的风光。(多媒体展示小石潭的图片,配以轻柔的古典音乐)大家看看这些图片,有没有被小石潭的美景所吸引呢?相信学完这篇复习课,我们会对小石潭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知识梳理(15分钟)1.文学常识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简介,包括其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回顾《永州八记》,了解《小石潭记》在其中的地位和特点。2.文言实词让学生分组梳理文中的文言实词,如"水尤清冽"中的"冽"(寒冷)、"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大约)、"斗折蛇行"中的"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名词作状语)等。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同学补充质疑。教师针对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总结和强调,重点讲解一些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实词。3.文言虚词同样分组梳理文言虚词"之""而""以"等在文中的用法。例如:"心乐之"的"之"(代词,指代前面听到的水声);"潭西南而望"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以其境过清"的"以"(因为)。小组代表汇报后,教师结合例句进一步讲解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4.特殊句式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省略句,省略主语"我")等。分析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纠正错误。

(三)文意疏通(12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刚才梳理的文言知识,自己尝试翻译课文。2.小组内交流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3.教师选取几位同学进行逐段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对翻译不准确或不通顺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针对学生的翻译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强调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和句式的翻译方法。例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四)文本分析(20分钟)1.写景特点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作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写景:视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的树木、鱼儿、岸势等景象,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听觉:"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通过写水声清脆悦耳,从听觉角度引起读者的兴趣。触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个"清冽"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潭水的寒冷,这是从触觉角度来写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写景语句的妙处,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例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一个"澈"字,生动地表现了潭水的清澈;"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二字写出了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自在,仿佛没有依托,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2.写作手法提问:作者在描写小石潭景色时仅仅是为了写景吗?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开头"心乐之",作者初到小石潭,被其美景所吸引,心情愉悦。随着对小石潭环境描写的深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感受到环境的冷清、孤寂,心境也变得凄凉忧伤。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教师总结:一方面,小石潭本身环境清幽,周围寂寥无人,容易引发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被贬谪到永州,仕途不顺,心中充满了愤懑和抑郁,小石潭的清幽与作者的心境相契合,所以触景生情,情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比较阅读多媒体展示《与朱元思书》《三峡》等写景散文,让学生分组阅读并与《小石潭记》进行比较。从写景角度、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填写以下表格:|文章|写景角度|写作手法|表达情感|||||||《小石潭记》|视觉、听觉、触觉|借景抒情|先乐后忧,孤独寂寞、愤懑抑郁||《与朱元思书》|视觉、听觉|多种修辞,动静结合|热爱自然,鄙弃名利||《三峡》|视觉|动静结合,引用渔歌|对三峡风光的赞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分享比较阅读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文章写景抒情的异同点,加深对借景抒情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口语表达假设你是一名导游,要向游客介绍小石潭的美景,请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段导游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修改完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导游词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洁明了,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意疏通、文本分析以及拓展延伸等方面。2.教师进行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小石潭记》中的文言知识,疏通了文意,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写景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和口语表达等活动,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七)布置作业(3分钟)1.背诵并默写《小石潭记》。2.完成课后练习题中关于《小石潭记》的阅读理解。3.以"家乡的美景"为题,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复习课,学生在文言知识的积累、文意的理解以及文本分析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比较阅读和拓展延伸环节拓宽了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