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教学设计_第1页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_第2页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_第3页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_第4页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包括其地位、内容分类、表现手法等。熟练掌握《关雎》和《蒹葭》两首诗的字词读音、释义,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能准确分析出诗歌中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体会他们纯真质朴的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中所蕴含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2.教学难点深入领会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以及重章叠句的妙处,体会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并能从中获得启示,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内容。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增强学习兴趣。4.讲授法:讲解《诗经》的文学常识、诗歌的字词释义、表现手法等,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诗三百",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就是《诗经》。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经》,领略其中两首经典诗歌的魅力。

展示《诗经》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古朴、典雅的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诗经》简介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经"之首。内容分类:风、雅、颂。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表现手法:赋、比、兴。赋,即平铺直叙,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使此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2.背景介绍介绍《关雎》和《蒹葭》产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做铺垫。

(三)初读诗歌(15分钟)1.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关雎》和《蒹葭》,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例如:"关关雎鸠(jūjiū),在河之洲。窈窕(yǎotiǎo)淑女,君子好逑(hǎoqiú)。""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逐句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节奏和语调。3.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4.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关雎》和《蒹葭》,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节奏等方面的表现。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四)疏通文意(20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关雎》和《蒹葭》的诗句,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小组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3.全班交流反馈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答。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关雎: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名,即王鴡。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好,善良。逑,配偶。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水生植物,可食。流,求取。寤寐求之: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寤,醒时。寐,睡时。蒹葭:蒹,荻。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一方,另一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路途漫长。溯洄,逆流而上。从,追寻。阻,险阻,难走。4.翻译全诗请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全诗,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句通顺、表意准确。

(五)文本分析(25分钟)1.《关雎》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提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两句运用了兴的手法,以雎鸠鸟相互和鸣起兴,引出下文对美丽贤淑的女子的爱慕之情,自然而生动。诗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一位男子在河边看到雎鸠鸟相互嬉戏,由此联想到自己心仪的美丽女子,日日夜夜思念她,渴望与她结为伴侣。提问: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诗歌营造了一种温馨、美好的意境,表达了男子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情感内涵探讨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这首诗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以及追求爱情过程中的执着和喜悦。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章节结构,发现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提问:重章叠句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总结:重章叠句使诗歌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情感表达,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2.《蒹葭》赏析意象分析提问: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出意象"蒹葭""白露""秋水"等,并分析其特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教师总结: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抒情色彩。意境营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深秋的清晨,芦苇苍苍,晶莹的露珠凝结成霜。诗人伫立在河边,苦苦追寻着心中的"伊人",然而"伊人"仿佛在水的那一边,可望而不可即。提问: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诗歌营造了一种空灵、悠远、凄美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惆怅之情。情感解读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执着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艰辛和无奈。比兴手法的妙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蒹葭的苍苍、白露的为霜,烘托出诗人追求"伊人"时的迷茫和惆怅。提问:比兴手法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比较阅读将《关雎》和《蒹葭》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找出异同点。例如: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兴手法,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同点《关雎》情感较为直白热烈,《蒹葭》情感则含蓄委婉。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2.主题探讨提问: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主题,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对待爱情、追求理想等方面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古代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价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七)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经》的文学常识、两首诗歌的字词理解、内容分析、表现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2.强调《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诗经》的其他篇章,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关雎》和《蒹葭》。2.以"我心中的《诗经》"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诗经》的理解和感受。3.推荐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目,如《氓》《采薇》等,并尝试自主赏析。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诗经》的相关图片、视频,以及《关雎》和《蒹葭》的朗读音频等。2.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熟练诵读并理解《关雎》和《蒹葭》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