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_第1页
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_第2页
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_第3页
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_第4页
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摘要: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探讨了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包括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情感脉络、品味语言特色、领悟意境营造、剖析结构特点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散文阅读能力,深入理解散文的内涵与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言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形式自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等特点深受读者喜爱。在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然而,散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关键要素,深入理解文本,成为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把握情感脉络(一)理解作者情感倾向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句散文中常常有一些直接抒发作者喜怒哀乐的语句,这些是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的重要线索。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通过这一直接抒情的句子,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眷恋和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此类关键语句,分析其情感内涵。2.从叙述语调、用词色彩体会情感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的语调、用词的色彩也能传达情感。如鲁迅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描写百草园时,用词活泼欢快,语调轻松愉悦,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而描写三味书屋时,语言相对严肃,流露出对那段学习生活复杂的情感。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品味这些细节,准确把握情感基调。

(二)梳理情感变化过程1.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与情感起伏的关系散文的结构往往与情感变化紧密相连。以杨朔的《荔枝蜜》为例,文章先写对蜜蜂的厌烦,中间通过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情感逐渐转变为对蜜蜂的赞美,最后作者由物及人,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情感是如何随着行文发展而变化的。2.借助关键事件或场景的转换把握情感脉络文中关键事件或场景的转换常常伴随着情感的起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先描写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在欣赏过程中情感由焦虑、悲痛逐渐转为宁静、喜悦,最后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教师要让学生关注这些事件和场景的变化,理解情感在其中的流转。

三、品味语言特色(一)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1.常见修辞手法的分析散文中常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比喻能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将月光比作流水,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柔和与静谧。教师要教会学生识别各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及表达效果有些散文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山如斧削,隽秀婀娜。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里既有比喻,又有拟人,生动地展现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让读者如临其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妙处。

(二)体会词语的精妙之处1.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散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的准确运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动逼真。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描写小山:"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围""放""低声地说"等动词和形容词,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暖和小山的可爱。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叠词、虚词的运用效果叠词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虚词则能起到烘托气氛、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朱自清的《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叠词描绘出春花的艳丽色彩;"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盼望着"的反复使用,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叠词、虚词在文中的独特作用。

(三)感受语言的风格特点1.清新自然、质朴平实的风格一些散文语言清新自然,如周作人、沈从文的部分作品。他们的文字简洁明快,如沈从文的《边城》:"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语言质朴平实,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湘西山水画卷。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种风格的魅力,体会其独特的韵味。2.华丽优美、富有诗意的风格许多抒情散文语言华丽优美,富有诗意。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营造出浪漫的氛围。教师要带领学生欣赏这种风格的散文,学习其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领悟意境营造(一)分析意象的内涵与作用1.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是散文中寄托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具体形象。如月亮常常象征着思念、团圆;梅花象征着高洁、坚韧。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散文的意境。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月亮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2.意象组合营造的意境散文中多个意象的组合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叠加,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深刻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教师要让学生分析意象之间的关系,体会意象组合所营造的意境。

(二)感受意境的氛围特点1.清幽宁静的意境一些散文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意境,如王维的山水诗所对应的散文。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散文中可能会通过对山林、月光、清泉等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体会其带给人的精神享受。2.雄浑壮阔的意境如描写大海、高山等的散文,往往能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能激发读者的豪情壮志。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这种意境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视野。

五、剖析结构特点(一)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构的分析1.总分总结构的作用总分总结构在散文中较为常见,开头提出主题或观点,中间展开叙述或论述,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开头点明纺车虽普通却承载着深厚情感,中间详细描述纺线的过程和感受,结尾总结纺车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意义,升华了对那段艰苦而又充满激情岁月的怀念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结构对文章内容组织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总分、分总结构的特点总分结构开头提出中心,然后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分总结构则先分述内容,最后总结归纳。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然后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进行分述。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两种结构的特点,学会运用它们进行写作。

(二)线索的梳理与作用1.以物为线索有些散文以某一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如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以桂花为线索,围绕桂花写了故乡的摇花乐、桂花茶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以物为线索的脉络,分析线索与情感表达、内容组织的关系。2.以情感为线索还有些散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的情感从"颇不宁静"到在荷塘边的淡淡的喜悦,再到走出荷塘后的失落,情感线索清晰,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带领学生梳理情感线索,体会其对理解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三)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1.并列关系段落之间呈现并列关系,从不同角度阐述主题。如秦牧的《土地》,分别从历史、现实等不同方面论述土地的重要性,各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使文章内容丰富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并列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解其共同服务于主题的作用。2.递进关系段落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地表达观点。如《谈骨气》,先提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观点,然后通过三个事例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骨气的内涵,事例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论证更加深入有力。教师要让学生把握这种递进关系,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六、培养批判性思维(一)引导学生质疑文本观点1.对作者观点的合理性思考散文中作者表达的观点并非总是完全正确或全面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例如,有些散文可能会受到时代局限或作者个人经历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针对作者的观点提出疑问,如在学习某篇关于传统文化的散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是否客观,是否有其他不同的看法。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质疑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后,让学生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学生可能会提出与作者不同但有价值的观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分析文本的论证逻辑1.梳理论证思路引导学生梳理散文中的论证思路,看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以及得出结论的。如在学习一篇议论性散文时,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论据是否充分合理。例如,有些散文在论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论据与论点脱节或论证不严密的情况,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2.评估论证方法的有效性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评估其是否有效。例如,举例论证是否具有代表性,道理论证是否能有力地支持观点。让学生学会判断论证方法的优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说服力。

(三)思考文本与现实的联系1.探讨文本对现实的启示许多散文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学习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散文,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将文本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行动中。2.分析现实对文本理解的影响同时,现实生活也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会使学生对同一篇散文产生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