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教案_第1页
自然界的水教案_第2页
自然界的水教案_第3页
自然界的水教案_第4页
自然界的水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界的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水的组成,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了解氢气的性质,掌握氢气的验纯方法。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掌握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及现状,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一些常见的节水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对分子、原子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净化水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水的组成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组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净化水的方法。2.教学难点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1.展示一些与水有关的图片,如美丽的湖泊、奔腾的河流、飘落的雪花等,引导学生思考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提问学生:你对水有哪些了解?你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

(二)水的组成1.实验探究:电解水介绍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实验仪器和药品。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接通电源后,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电极上的现象以及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提问学生:两个电极上产生了什么气体?两支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大约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分析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实验现象: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是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水的组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氢气的性质及验纯方法介绍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演示氢气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氢气燃烧时的现象: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讲解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₂+O₂点燃2H₂O,强调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进一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介绍氢气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噗"声,表明氢气已纯净。3.课堂练习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已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现有2g氢气和16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多少?

(三)分子和原子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讲解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例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多媒体展示水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的形状和结构。2.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举例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如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²¹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²⁶kg。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比较,感受分子的微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探究:向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举例说明生活中分子不断运动的现象,如花香四溢、湿衣服晾干等,让学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些现象。分子之间有间隔实验探究:分别取50mL水和50mL酒精,将它们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结论。举例说明生活中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压缩空气等,让学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些现象。3.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多媒体展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水分子是如何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以及氢原子和氧原子是如何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强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但原子不能再分。4.课堂练习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墙内开花墙外香。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B.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可分D.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四)水的净化1.自然界的水展示一些天然水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天然水的颜色、状态等,引导学生思考天然水中含有哪些杂质。讲解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如可溶性杂质(如钙、镁化合物等)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悬浮物等),因此天然水一般不是纯水。2.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讲解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天然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可以通过沉淀的方法除去。介绍常用的沉淀剂,如明矾,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杂质沉降。过滤介绍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等。教师进行过滤操作的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滤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将天然水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比较过滤前后水的变化。吸附讲解吸附也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吸附剂是活性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展示活性炭净水器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活性炭在净水器中的作用。蒸馏介绍蒸馏是通过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然后冷凝成蒸馏水,从而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得到的蒸馏水是纯水。展示蒸馏装置的示意图,讲解蒸馏的原理和操作过程。3.硬水和软水讲解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介绍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用肥皂水,将肥皂水分别加入等量的硬水和软水中,搅拌,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且有浮渣的是硬水。讲解硬水的危害,如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服;长期饮用硬水会影响人体健康等。介绍软化硬水的方法: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得到蒸馏水,以降低水的硬度。4.课堂练习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A.沉淀B.过滤C.吸附D.蒸馏下列关于硬水和软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硬水是混合物,软水是纯净物B.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钙、镁化合物的多少C.硬水可以通过过滤变成软水D.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

(五)爱护水资源1.水资源的分布展示世界和中国水资源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丰富程度。讲解虽然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但大部分是海洋水,不能直接饮用,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储量的2.53%,且大部分淡水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淡水只约占其中的30.4%。2.水资源的现状介绍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展示一些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讲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介绍一些常见的节水方法,如随手关闭水龙头、用洗菜水浇花、用淘米水洗碗筷等。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节水的好方法。防治水污染讲解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介绍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如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等。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水污染,保护水资源。4.课堂练习下列做法中,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A.用淘米水浇花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C.及时修理坏了的水龙头D.洗澡擦沐浴露时不关闭水龙头下列关于水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污染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B.水污染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C.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可以减少水污染D.生活污水可以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六)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水的净化方法、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爱护水资源等。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课后练习题。2.调查自己家一周的用水量,并设计一份节水计划。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水资源保护的知识,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界的水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