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管理制度_第1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_第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_第3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_第4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危险源管理制度一、总则1.目的为加强公司对危险源的识别、评估、控制与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部门、车间、作业场所及相关活动中涉及的危险源管理。3.依据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术语和定义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2.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4.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三、职责分工1.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订危险源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开展公司级危险源识别、评估工作,建立危险源数据库。对各部门危险源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协调解决危险源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危险源的识别、评估、登记和上报工作。制定本部门危险源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对本部门员工进行危险源管理相关培训和教育。定期对本部门危险源管理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及时消除隐患。3.员工了解本岗位存在的危险源及相应控制措施。遵守公司危险源管理制度,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发现事故隐患或不安全因素及时报告。

四、危险源识别1.识别范围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源,如化学反应、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设备设施方面的危险源,如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特种设备等。作业环境方面的危险源,如噪声、粉尘、有毒有害气体、辐射等。人员行为方面的危险源,如违规操作、疲劳作业、未佩戴防护用品等。管理方面的危险源,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培训不到位、应急救援预案不健全等。2.识别方法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等方法进行危险源识别。结合现场观察、经验反馈、事故案例分析等手段,全面、准确地识别危险源。3.识别频率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危险源识别工作。当公司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重新识别。

五、危险源评估1.评估方法采用风险矩阵法(LS)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矩阵法通过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严重性(S),计算风险值(R),公式为:R=L×S。2.可能性(L)判断准则|等级|标准|||||1|不可能发生||2|极少可能发生||3|可能,但不经常发生||4|很可能发生||5|频繁发生|3.后果严重性(S)判断准则|等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万元)|停工时间|||||||1|无伤亡|<0.5|<1天||2|轻伤|0.510|110天||3|重伤|10100|1030天||4|死亡12人|1001000|3090天||5|死亡3人及以上|>1000|>90天|4.风险值(R)与风险等级划分|风险值(R)|风险等级|风险程度||||||15|Ⅰ级|可忽略风险||615|Ⅱ级|可容许风险||1630|Ⅲ级|中度风险||31120|Ⅳ级|重大风险||>120|Ⅴ级|不可容许风险|5.评估频率公司每年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一次风险再评估。当发生事故、险情或其他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对相关危险源进行重新评估。

六、危险源控制1.控制原则优先采用消除、替代、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手段,从源头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对于无法消除或降低到可容许风险水平的危险源,应采取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措施,确保风险处于可控状态。2.控制措施制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Ⅰ级可忽略风险,可不采取控制措施,但应进行定期监测。对于Ⅱ级可容许风险,应保持现有控制措施,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对于Ⅲ级中度风险,应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进行控制,降低风险等级。对于Ⅳ级重大风险,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制定专项管理方案。对于Ⅴ级不可容许风险,必须立即停止相关作业活动,采取彻底的消除或控制措施,直至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3.控制措施实施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制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安全管理部门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措施有效执行。在控制措施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措施不适用或效果不佳,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七、危险源管理档案1.档案内容危险源识别记录,包括识别时间、识别范围、识别方法、识别出的危险源清单等。危险源评估记录,包括评估时间、评估方法、风险值计算过程、风险等级划分结果等。危险源控制措施记录,包括控制措施制定时间、措施内容、责任部门、实施情况等。危险源监测记录,包括监测时间、监测结果、异常情况处理记录等。事故、险情及隐患排查治理记录,与危险源相关的事故、险情发生情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其他与危险源管理相关的资料,如培训记录、应急预案等。2.档案建立与保存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公司级危险源管理档案,并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的管理。各部门应建立本部门的危险源管理档案,并定期将档案资料报送安全管理部门。危险源管理档案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X]年。

八、培训与教育1.培训计划安全管理部门每年制定危险源管理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方式等。2.培训内容危险源管理制度、流程和要求。危险源识别、评估、控制方法。本岗位存在的危险源及相应控制措施。事故案例分析,吸取教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3.培训对象公司全体员工,重点是一线操作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4.培训方式采用内部培训、外部培训、现场讲解、视频演示、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确保培训效果。5.培训记录每次培训应做好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培训讲师等信息,培训记录应妥善保存。

九、监督检查1.检查计划安全管理部门制定年度危险源管理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频率、检查人员等。2.检查内容危险源识别、评估、登记情况。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情况。危险源管理档案的建立与保存情况。员工对危险源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事故、险情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3.检查方式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现场检查与资料查阅相结合。自我检查与交叉检查相结合。4.检查记录与整改每次检查应做好记录,包括检查时间、地点、内容、发现问题、整改要求等信息。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责任部门、整改期限和整改要求。整改责任部门应按时完成整改任务,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十、应急管理1.应急预案制定针对重大危险源,公司应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处置措施、应急物资保障等内容。2.应急演练安全管理部门每年组织至少一次重大危险源专项应急演练,检验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各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本部门的应急演练,确保员工熟悉应急处置流程。3.应急救援物资配备根据重大危险源的特点和应急处置需要,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如灭火器、消防水带、急救药品、防护用品等,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物资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十一、奖励与处罚1.奖励对在危险源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公司给予表彰和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