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专题05古诗阅读(选择题+五类简答题)原卷版
专题05古诗阅读
目录
题型综述1
解题攻略2
题组01选择题2
题组02简答题(诗歌的形象)8
题组03简答题(诗歌的表达技巧)15
题组04简答题(诗歌的语言)21
题组05简答题(诗歌的情感)
题组06简答题(诗歌评价)
高考练场31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古诗阅读共3道小题,总分为12分。从试题来看,题目难度适中,仍然是客观题加主观题,3道小题中共有客观题2道,主观题1道。试题在考查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了稳定性,在考查角度上凸显了创新性。11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12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艺术风格、写作效果的理解和赏析;13题以表现手法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内涵的深层关联的探究。所有试题均以古诗阅读鉴赏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为核心,清晰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简答题要求考生基于对咏物诗基本类型特点的把握,比较分析四首诗不同侧重点和相互关联点,综合理解内容与情感的关联。
题组01选择题
提分秘籍
从“4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抓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和情感;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4、读正文: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抓意象,抓用典,抓关键词句等
二、借助选择题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
通过对以上“4角度”的学习,难免还存在一些阅读障碍,这时,可借助选择题的4个选项,再进行巧读,这是因为选择题的4个选项:
1.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2.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
3.只有1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
故本步骤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
典例剖析
(2024北京顺义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1】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2】汉使前。
莫遣行人【3】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释:【1】五原是唐帝国和敌人反复争夺、交战的边塞地区。诗人此时仕途不顺,作为幕僚随使者巡边,曾两次到过此地。【2】分流:春天泉流解冻,绿水分流。【3】行人:与上句的“汉使"都是诗人自指。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杨”句描写出一片春景,写当下所见边疆风景生机勃勃。
B.“几处"句,写悲怆的笳声与高悬的明月引发将士思乡之情。
C.“何人”句,写诗人挺身立于白云之下,仗剑御敌,保卫边疆。
D.“从来"句,写过去的惨景,边地苦寒,泉水冰封,道路坎坷。
2.“关山”是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本诗中的“关山"代指边塞或战争生活,下列与本诗中“关山”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岁月易蹉跎,关山更重叠。(释文珦《怀友》)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D.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孟浩然《凉州词》)
3.有人认为本诗表达的是一种欣慰与感伤、希望与忧患交加的矛盾复杂的情绪。请结合诗句,阐述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答案】1.C2.A3.①忧虑“边防不固”,感叹“时无英雄”。颔联月夜笳声烘托出悲凉的氛围,诗人发出“何人仗剑"的疑问,表达出对边关形势的关切。
②对年华流逝、仕途坎坷的感伤。尾联写诗人感叹年华流逝,临水不敢照影,即使值此新春美景,亦有岁月蹉跎之感,客居边塞仕途失意的诗人内心依旧悲凉。
③对国家收复失地的欣喜。旧时敌人饮马之处,如今已被收复,诗人巡边至此,绿草如茵,春意盎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④雄心自诩的爱国情怀。“几处”写边地的萧条凄凉,征人的思乡之情,“何人"句写边塞需要英雄,正是暗示自己仗剑报国的怀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诗人挺身立于白云之下,仗剑御敌,保卫边疆”错,“何人倚剑白云天"中的“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A.不同。此句中的“关山”,指阻隔着自己和家乡的关隘和山川。诗意:岁月容易消逝逝,我和家乡之间更是隔着重重叠叠的关隘、山川。
B.相同。诗意: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
C.相同。诗意: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D.相同。诗意: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针对“欣慰与感伤、希望与忧患交加”,应分别探究诗歌中的“欣慰、希望"与“感伤、忧患”。
①颔联“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写月夜传来颇有边地特色的笳声,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对此诗人发出“何人仗剑”的疑问,感叹“时无英雄”,表达出对“边防不固”的忧和对边关形势的关切。
②尾联“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诗人面对“分流”的绿水,即使值此新春美景,却不敢临水照影,抒发对年华流逝、仕途坎坷的感伤,也有岁月蹉跎之感,客居边塞仕途失意的诗人内心依旧悲凉。
③首联“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写旧时敌人饮马之处,而今却是一片“绿杨”和“绿杨”,大好的春天光景。这是对国家收复失地的欣喜,诗人巡边至此,绿草如茵,春意盎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④颔联“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写边地的萧条凄凉,征人的思乡之情,“何人"句写边塞需要英雄,而诗人自己自诩正有这种雄心,暗示自己仗剑报国的怀抱。
变式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22.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重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3.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24.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读诗的门径。请以这两首诗歌为例,说说关注题目对读懂诗歌的作用。
【答案】22.B23.D24.(1)指出诗歌描写的对象,两首诗的对象是“洞庭湖"和“君山”;(2)点明诗歌题材类型,两首诗属于写景抒情诗;(3)题目暗含情感,两首诗暗含了诗人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错误,刘诗首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出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诗歌题目的作用可以从指出对象、明确角度、点明类型、暗含情感、暗示手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指出诗歌描写的对象,“望洞庭"和“题君山”两个题目分别指出了诗歌描写的对象是“洞庭湖"和“君山”;
点明诗歌题材类型,“望洞庭"和“题君山”两个题目都以自然景物为吟咏的对象,属于写景抒情诗;
题目暗含情感,“望洞庭"和“题君山”描摹洞庭湖和君山的优美景色,暗含了诗人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组02诗歌的形象
提分秘籍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典例剖析
(2024北京东城高三一模)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菊潭【1】
元好问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2】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昼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扑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
注释:【1】菊潭:在今河南内乡,诗人时任内乡县令。【2】豪右:豪族。
10.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才"句写诗人为无法在本地施展自己出众的才华而愁闷。
B.“汝乡”两句写诗人询问乡中孤苦贫穷的人是否被豪族欺负。
C.“白昼"句写东边州县官吏很少白天下乡,不打扰百姓生活。
D.“努力”句写诗人殷切期望农人能够通过努力劳作摆脱饥寒。
1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借“东州长官"突显了自己约束差役的不力。
B.诗中“星火”比喻军租重、逼迫急,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
C.诗人反复强调“切莫违”“不可违”,其中蕴藏着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D.本诗记叙了诗人与乡里父老有问有答的交流经过,文字浅近,通俗易懂。
1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答案】10.A11.C12.可亲可敬的官吏形象:
①深入乡间体察民情,有造福百姓的责任感;
②压抑豪强欺凌孤弱的行为,约束官吏骚扰百姓的做法;
③鼓励百姓努力耕织,劝勉按期缴纳军租。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无法在本地施展自己出众的才华而愁闷”错误,原句的意思是:理政事本是古来的难题,我的才能又与这不太适宜。表现的是诗人视察民情,亲眼看到了农民迫于租税,难以为生的悲惨处境,心里充满了替朝廷催租和为百姓解困的矛盾心理。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突显了自己约束差役的不力"错误,“东州”与“我"并列,表现诗人见贤思齐、责己之严。
B.“军租重”“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错误,原句的意思是:军租像流星那样急迫,纳税的日子切莫误期。没有体现出“军租重”“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
D.“有问有答”错误,诗歌有诗人元好问的“问”,而没有百姓的“答”。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交代了诗人留宿菊潭、察问民情的起因。诗人首先怀着十分歉疚的心情自责。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然而国事艰危,乡民贫困,新官上任,百事待举,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乡民带来丰厚的惠利,很不容易十分痛切地自责其对不起乡民父老,表现了一位贤良官吏急于为民造福的责任心。
其实诗人也并不是没有采取一些措施给县民带来惠利,“我虽禁吏出"就是约束下官不得鱼肉乡民的证据。诗人与老者交谈,先问豪右欺凌。你们乡中的孤苦贫穷的人,有没有被豪族欺负,互相争执的是什么人,经常殴斗的又是哪一个,连用三个问句,足见出诗人对民情关心之细微,压抑豪强,整治民风的意愿的急切。再询吏胥骚扰。写出诗人见贤思齐、责己之严和压抑豪强欺凌孤弱的行为,约束官吏骚扰百姓的做法。
诗末八句,就转向对军租之事的劝勉。先鼓励田父努力耕织,避免寒饥;接着劝勉按期缴纳,不可误期。诗人反复叮咛“切莫违”“不可违"的原因正在于他不愿田父受鞭朴、被折磨。
由此可见,诗人是一位亲民之官,深知人民的疾苦。诗人体恤民力,对百姓谆谆告诫,可谓可亲可敬。
变式演练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①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②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③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④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②参差:仿佛。③直饶:即使。④东山:指东晋名士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挥了淝水之战。
4.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中一见”,作者借忆梦反映自己对陶渊明的追慕。
B.“欲歌还止”,唏嘘之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情绪。
C.“须信”两句,是说如果陶渊明还在,也会被现实震怒。
D.“富贵"三句,与孔子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发西风”是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
B.“折腰五斗"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
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
D.“东山何事"显示出作者的内心仍然期待着能被朝廷起用。
变式训练6.作品借“高山流水”引陶为知音。结合词句分析,辛、陶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4.C5.D6.从作品文字来看,辛弃疾和陶渊明在三个方面有相似处:①“曾识"梦中一见”,都是离开仕途,选择隐居;②“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都是看淡功名,不慕富贵;③“应别有,归来意”“甚东山何事”,退隐之中,内心仍然有所期待。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也会被现实震怒”错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中的“生气”是指正气,而非“震怒"之意。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A.“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是钦佩其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而非惋惜其曾有终老官场的想法。
B.“‘折腰五斗’表明……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错误,“折腰五斗,不应堪此”,意思是陶渊明不能忍受为五斗米而折腰,而非痛恨坐享朝廷俸禄。
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错误,“应别有"的意思是“你的归隐又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即“别有一番深意"之意,并非说他没有归隐之意,人们对陶渊明的认识并没有错。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注释“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可见,辛弃疾离开官场,隐居瓢泉,故而他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即自己与陶渊明一样,都远离官场隐居。
从人物志趣爱好来看,“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可见,他认为,自己和陶渊明有着相同的追求,相同的志趣,同样对于“富贵"看淡,认为其无味,淡泊名利。
从“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和“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中,可见,诗人认为陶渊明离开仕途,并不仅仅只有归隐一种想法,而是另有一番深意,即希望能够遇上明君圣朝,能让自己一展才华;而诗人自己用谢安隐居后再被起用的典故,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有机会为苍生挺身而出,实现抗金志向;二人内心都仍有期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解语花·梅花
吴文英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1】。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霙【2】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3】。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4】。料准拟、何郎词卷【5】。欢未阑,烟雨青黄【6】,宜昼阴庭馆。
注释:【1】剪:化用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句。【2】霙:雪花。【3】“琼树"二句:暗用唐代薛昭于兰昌宫见张云容、刘兰翘、萧凤台三美女事。下阕“云容”“兰翘"箫凤”即指三美女。【4】半面:喻花瓣凋落。【5】何郎:指南朝梁诗人何逊,有《咏早梅》诗。【6】青黄:指梅子熟时。
1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横"三句写词人沿路寻找梅花,只见烟水苍茫,春景迷离。
B.“临溪影”两句直接展现出梅花在春风吹拂下呈现出横斜之姿。
C.“酥莹云容"三句写出了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
D.“料准拟”两句写梅花即使凋零,也能为何郎所赏而写入诗篇。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飞霙弄晚"中的“飞霙”,既呼应“皱碧”,又为“琼树”埋下伏笔。
B.“夜暖"暮寒”二词相互映照,突出了暮春时节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
C.“冷云"三句,兼写三美女与梅花的凄凉处境,意在表现梅花幽怨之情。
D.词中梅花的繁盛与凋零、三美女与何郎分别构成对比,以寄托复杂情思。
变式训练15.此词咏梅,词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展现梅花形象的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3.B14.C15.上阕先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花出场做铺垫;接着又着笔于梅影,写梅花映在水中的横斜之态;再接着,宕开一笔,写飞雪将梅香吹散千里;之后梅花正式出场,但又以三美女为喻,上下阕衔接,写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然后笔锋一转,写梅花处于清冷荒凉的境地,无语中暗含春怨;然后写梅花凋残孤独之景;最后想象欣赏梅子成熟时的情景,从而丰富了梅花的形象。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直接展现出梅花在春风吹拂下呈现出横斜之姿”错误。“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意思是夜来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浅的水中斜浮,据此看出“临溪影”两句,写梅花的影子,梅影映在溪中,枝枝疏影横斜,临水照花清浅。并非直接展现出梅花的横斜之姿。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飞霙"呼应“皱碧”错。“飞霙弄晚”,写素雪飘零,飞舞暮色。“门横皱碧”,意思是碧水荡漾,横于门前。可看出二者并未形成呼应。
B.“天气变化无常"错。“酥莹云容夜暖”,意思是梅枝晶莹酥软像体态婀娜的张云容,夜里给人送来温情香暖。据此看出“夜暖"为词人赏梅的心理感受。
D.“对比”错误,“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意思是仔细看它绝似兰昌宫里的三个美人,琼树三枝多有风度。“料准拟、何郎词卷”意思是想何逊一定打算把它写入诗卷。据此看出“三美女与何郎"不存在对比关系。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上阕“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意思是碧水荡漾横于门前,苍烟茫茫迷糊了小路,江南岸边春光溶溶。可看出先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花出场做铺垫;
接着又着笔于梅影,“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意思是夜来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浅的水中斜浮。可看出写梅花映在水中的横斜之态;
再接着,宕开一笔,“飞霙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意思是雪花故意在晚上飞闲自得,梅花的幽香亦随之向千里外飘去。可看出写飞雪将梅香吹散千里;
之后梅花正式出场“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意思是仔细看它绝似兰昌宫里的三个美人,琼树三枝多有风度。可看出又以三美女为喻。
上下阕衔接“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意思是梅枝晶莹酥软像体态婀娜的张云容,夜里给人送来温情香暖。它插戴在头上与刘兰翘一样清瘦,又如萧凤台那般柔婉。可看出写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
然后笔锋一转“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意思是它久栖于枯寒荒冷的幽涧,春来了它默默无语独自抱怨。可看出写梅花处于清冷荒凉的境地,无语中暗含春怨;
然后写“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意思是东风吹过只留半面,想何逊一定打算把它写入诗卷。可看出写梅花凋残孤独之景;
最后“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意思是人们观赏它的兴致未尽,天空又布满了青黄的烟雨,应让它安放于白天阴凉的庭馆。可看出词人想象欣赏梅子成熟时的情景,从而丰富了梅花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沈亚之歌并序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1】,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2】,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才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3】。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注释:【1】笈:书箱。【2】春卿:主管考试的官员。【3】古人三走:指管仲三次为官,三次被免。
1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写沈亚之春日东归,坐骑瘦小,表现其落第失意的形象。
B.“白藤”二句写沈亚之当初入京时,携带了一书箱整整齐齐的文稿。
C.“春卿"二句写主考官主持选才,将沈亚之进献的黄金弃置于一旁。
D.“请君”二句表达诗人对沈亚之的鼓励,期待他来年秋天再来应试。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怨"开篇,整首诗笼罩在才子落第的凄凉颓丧的气氛之中。
B.本诗与《李凭箜篌引》同为七言古体诗,诗中都有丰富奇特的想象。
C.本诗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奇诡浪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D.诗歌表达了送别友人时深挚而复杂的情感,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
18.诗中写沈亚之入京应试和落第归家时都用到了“笈”,试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答案】16.C17.D18.笈,是沈亚之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赞美;第二处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刻画出一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诗中前后两处“笈”形成呼应,沈亚之过去意气风发,现在潦倒归家、才华仍在,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沈亚之未来的期待;“笈"作为典型意象,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虚实变化之间自然巧妙。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能力。
C.“将沈亚之进献的黄金弃置于一旁”错误。“春卿"二句写到考官们在光天化日之下选拔人才,却把“黄金”抛掉,“龙马"放弃。所以本句中将沈亚之比作“黄金”“龙马”,而不是将沈亚之进献的黄金弃置于一旁。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笼罩在才子落第的凄凉颓丧的气氛之中”错误。诗歌最后两句写到请你等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这是对沈亚之的期许和鼓励。
B.“丰富奇特的想象"错误。本诗结尾写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这是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并不丰富奇特。
C.“奇诡浪漫”错误。诗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贴切自然,画龙点睛。运用管仲的典故鼓励沈亚之不要灰心。同时诗人慨叹沈亚之下第,其实就是慨叹自己下第,他慰勉沈亚之,也有自慰之意。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能力。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写到带着一条条白藤交叉编成的书箱,里面是短小整齐的文稿,有如梵夹。这是追忆沈亚之携笈初次应试进京时的情形。而“雄光宝矿献春卿"中“雄光宝矿”指沈亚之满腹的才华,而沈亚之为把闪闪发光的“宝矿"呈现给考官,你乘着小舟,掠过烟波来到京华。所以,笈,是沈亚之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赞美;
“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写到落第而归,重又带着书箱走进家门,是谁能体贴关怀而怜悯你?是作者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无人关怀无人怜悯,刻画出一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诗中前后两处写“笈”,从结构上看,互相呼应。同时诗中第一次写“笈”,回忆了沈亚之来京应试时的意气风发;第二次写“笈"是现在沈亚之因落第而潦倒归家。而诗歌的结尾“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写到请你等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沈亚之未来的期待。所以“笈"作为典型意象,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虚实变化之间自然巧妙。
题组03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分秘籍
准确判断表达技巧
答题模式:
(1)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运用这种手法的依据);
(3)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描绘了什么景象,或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技巧本身效果)。
典例剖析
(2024北京丰台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湘月
姜夔【1】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2】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3】,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4】。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注释:【1】姜夔:南宋词人。终生布衣,以清客身份转徙于权贵之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七月十六日,受邀与其他文人同游湘江。自度“湘月”词牌,写成此词。【2】夷犹:从容不迫。【3】容与:悠闲自得。【4】名胜:名士。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问句开头,“长负清景"说明旧约未赴,可见此次出游的难能可贵。
B.“暝入”三句,写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词人和同游者一起乘兴泛舟湘江。
C.“倦网都收"句的“网”同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的“网”,指尘世罗网。
D.下阕描绘弹琴、阔论的聚会场景以及夜色中的岸柳飞星,富有诗情画意。
26.姜夔词善于借用典故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湖"三句,借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表明词人的建功立业之志。
B.“湘灵”三句,借湘水女神鼓瑟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一种淡淡的哀伤。
C.“玉麈"三句,借东晋士大夫常执玉麈谈玄理的典故,写同游者有名士风度。
D.“鲈鱼”两句,借张翰因思鲈鱼脍而弃官还乡的典故,抒发词人的思乡之情。
27.姜夔的词具有“清空"特色。请从遣词用句、意象选取、意境营造、表现手法、思想情怀这五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说说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
【答案】25.C26.A27.答案示例1:在遣词用句上,姜夔善用含蓄之语表达丰富意蕴。如“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倦"归”“冷"三个词语,含蓄写出漂泊江湖、无处容身的凄凉之感,暗示自己对清客生活的厌倦与回归自然安顿疲惫心灵的意愿。
答案示例2:在意象选取上,姜夔善于选择清冷的意象,并着意使承载清冷含义的意象与感伤空寂的情绪融合。如“月上汀洲冷”写月,月亮上升,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清月冷水,形成幽寂凄冷的氛围,融入了作者漂泊江湖、无处容身的凄凉之感。
答案示例3:意境营造上,姜夔善营造清幽空灵的意境,寄托作者高洁清雅的情怀。如上阕“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一句,画面清幽,意境空灵,和词人放浪江湖、追求自由的高雅情怀相契合,体现出一种幽远闲淡的情致。
答案示例4:在表现手法上,姜夔善于从虚处作笔,不注重对事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而着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如下阕头三句写舟中友人“弹琴”,却是从想象入手,以虚写实。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江上琴声,意境清幽哀伤。
答案示例5:在思想情怀上,姜夔具有魏晋超然清雅的名士风采。如“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说自己原与江湖相约,可是此约长时不得实现,辜负了江湖胜景,表现了姜夔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和清雅的情趣。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倦网都收”句的“网"指渔民打鱼的渔网,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了。两个“网”不同。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表明词人的建功立业之志"错,“五湖”三句是说曾在太湖相约,但未能如愿,辜负了这清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太湖景色的喜爱。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遣词用句上,姜夔善用含蓄之语表达丰富意蕴。如“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写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歇息去了,只有归鸟不时掠过水面。月亮露出笑脸后,四周便万籁俱寂了。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倦”“归"冷”三个词语,意象冷落萧条,含蓄写出漂泊江湖、无处容身的凄凉之感,暗示自己对清客生活的厌倦与回归自然安顿疲惫心灵的意愿。
在意象选取上,姜夔善于选择清冷的意象,并着意使承载清冷含义的意象与感伤空寂的情绪融合。如“月上汀洲冷"写月,月亮上升,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作者选取清月冷水等意象,创设幽寂凄冷的氛围,融入了作者漂泊江湖、无处容身的凄凉之感。
意境营造上,姜夔善营造清幽空灵的意境,寄托作者高洁清雅的情怀。如上阕“中流容与”一句,船到中流,但见四周水平如镜,一片空明,真是美极静极,“画桡不点清镜"以虚写实,情景相生,成功地勾画出那种特有的优美环境和恬适的心境。画面清幽,意境空灵,和词人放浪江湖、追求自由的高雅情怀相契合,体现出一种幽远闲淡的情致。
在表现手法上,姜夔善于从虚处作笔,不注重对事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而着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如下阕头三句写舟中友人“弹琴”,从想象入手,以虚写实。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于是思绪象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不息:是谁唤起那“烟鬟雾鬓"的湘灵,在这里理弦奏曲?江上琴声,意境清幽哀伤。
在思想情怀上,姜夔具有魏晋超然清雅的名士风采。如“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到太湖揽胜,早有所约,却一直未能成行,是什么给耽误了呢?词人为自己长年奔波劳碌,无暇亲近山川胜景而感到悔恨,反衬出这次出游的难能可贵,和作者对这次出游的重视,因而兴致勃勃。表现了姜夔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和清雅的情趣。
变式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歌
陆游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1】看海棠。
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注释:【1】南充樊亭:与下文中的“碧鸡坊"均为四川地名。
1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从诗人初到蜀地赏海棠写起。
B.“蜀姬”句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
C.“扁舟"两句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
D.结尾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的“杜鹃”与《琵琶行》中的“杜鹃"都蕴含哀情。
B.本诗抒发的情感与《临安春雨初霁》的惆怅徘徊有所不同。
C.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
D.本诗十六句,层次清晰,体现出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变式训练12.本诗歌咏海棠,多从侧面展开。请结合全诗赏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答案】10.A11.C12.①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
②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无双,但在碧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失色。
③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
④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
⑤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
⑥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伦比的美,表达对海棠的痴迷。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B.“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错误,“蜀姬"句用“艳妆”的“蜀姬"作比喻和比较,“肯让人”极力扬蜀姬,可见蜀地女子并不谦逊。
C.“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错误,“扁舟”句写离蜀东归后感到蜀中海棠的难得,是离开蜀地,而不是来到蜀地。
D.“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错误。结尾总束全诗,点清题旨,以豪放之笔写沉痛之情,矛盾激荡,伤心刻骨,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感慨。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错误。本诗梦中所见的是蜀中的海棠盛景,不是奇幻璀璨的景象。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效果的能力。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写了我刚刚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没变成苍白,在南充樊亭逗留了三天观赏海棠花。当时已经说了观赏过海棠花,哪里知道还有更美丽的碧鸡坊。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写四川的美女艳美的装扮让人觉得很美,但是在这海棠花前会顿时觉得失去了艳丽。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无双,但在碧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失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写小船顺流东下八百里见到的桃李虽然鲜艳,但与海棠比起来,就像奴仆一样低贱。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写了要是海棠花的根可以移到别处,那么扬州的芍药也会感到羞愧了。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写哪里才能求得长生不老的药方呢,就算再活一千年也不会感到满足。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
江南桃李,繁艳非常,而与蜀中海棠相比,只不过是“奴仆尔";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海棠也“应羞死”。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伦比的美,表达对海棠的痴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曾子固【1】
王安石
斗粟【2】犹惭报礼轻,敢嗟吾道独难行。脱身负米【3】将求志,勠力乘田岂为名?
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
注释:【1】子固:曾巩的字。【2】斗粟:指少量的粮食。汉文帝之弟谋反失败,押解路上绝食而死。民间歌谣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斗粟”讥兄弟不和或不相容。【3】负米:子路少时家贫,为双亲负米百里之外。
2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嗟吾道独难行"一句,作者嗟叹自己所选择的为政之路走下去非常艰难。
B.“脱身负米将求志”一句,作者自比子路,是希望能像子路那样负米孝敬双亲。
C.“壮怀难值故人倾"一句,作者说自己从政为国为民的情怀很难赢得故人理解。
D.“荒城回首山川隔”一句,既写山川阻隔视线,又表明自己“行道"时遇到阻碍。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寄”与《夜雨寄北》中的“寄"意思相同,托人传达或递送之意。
B.作者借用孔子做乘田时敬业勤职的故事,表明自己勤于政事,不求声名。
C.颈联上句表现作者对衰颓世俗全盘否定,认为自己曲高和寡、知音难得。
D.本诗以描述作者的窘状作结,“白发”与“秋风"同时出现,画面感非常强。
变式训练27.本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两例简要分析。
【答案】25.B26.C27.首联使用了典故,表达对曾巩的惭愧之情;颔联使用了典故和反问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自己有昂扬的斗志和不为声名的磊落胸襟;颈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自己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尾联借景抒情,表现因身处荒州的孤独及岁月逝去的伤感之情。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是希望能像子路那样负米孝敬双亲”错。这里是说自己求志的艰难。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对衰颓世俗全盘否定,认为自己曲高和寡、知音难得"错。“高论几为衰俗废”强调自己的见解不为世俗理解和接受,不是全盘否定世俗。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斗粟犹惭报礼轻,敢嗟吾道独难行"首联用典,用汉文帝之弟谋反失败,押解路上绝食而死的典故,嗟叹自己所选择的为政之路走下去非常艰难。“脱身负米将求志,勠力乘田岂为名?”颔联用典,用子路为双亲负米的典故,自比子路,运用反问修辞,不当自己求志的艰难。“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颈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政治见解不为世俗所理解,从政为国为民的情怀也很难赢得故人理解。“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尾联借景抒情,既写山川阻隔视线,又表明自己“行道"时遇到阻碍。“白发”与“秋风"描述作者的窘状,表现因身处荒州的孤独及岁月逝去的伤感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1】
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2】。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未知张王后【3】,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4】。
注释:【1】大历元年(766),杜甫居留夔州,看到了殿中监杨炎出示的张旭草书,有感而发,遂成此诗。张旭:唐代书法家,被誉为“草圣”,系杜甫旧友,因其为苏州人,故作者称之为“东吴精"。【2】南朝《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东汉草书家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临池学书,池水尽墨”。【3】张王:指东汉书法家张芝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4】据《国史补》记载,张旭饮酒辄草书,醒后自视,以为神异。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兹"两句,写杜甫看见张旭草书,被作品凄清悲凉的意境折服。
B.“有练”两句,借张芝之事写张旭草书功力来自于孜孜不倦的练习。
C.“俊拔"两句,赞叹张旭暮年仍能勇于突破自我、精进书艺的魄力。
D.“杨公”两句,以杨公欣赏书法至废寝忘食来衬托张旭书法的高妙。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既有对张旭的怀念,又有对其书作难以得见的遗憾,情深意浓。
B.诗歌中有对张旭草书的形象再现,也有对“张王"成就无人可及的感慨。
C.结尾两句收束全诗,“不独”表达了对张旭艺术旨趣及境界的独到认识。
D.本诗乃“诗圣"写“草圣”的杰作,写出了知音之识,抒发了感佩之情。
变式训练9.“悲风生微绡"至“溟涨与笔力”这六句,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7.A8.B9.诗人运用化静为动、比喻(通感)、联想等手法,将黑白的静态的书法艺术转化为了生动可感的形象,生动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清逸、俊拔、狂放的气象。如“悲风"两句化静为动,写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古色盎然,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宏大的气象。如“锵锵”两句运用通感(比喻、联想),写观赏草书时仿佛听到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越和谐,又仿佛看到群松挺立,表现出张旭草书清逸俊拔的气象;如“连山"两句运用联想(比喻),作者由连绵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由刚劲的笔力、狂放的意态联想到浩浩汤汤、波澜壮阔的大海,写出了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
题组04诗歌的语言
提分秘籍
语言风格
鉴赏语言常用术语:平淡质朴(陶渊明)、清新自然(王孟)、绚丽华美(李贺、李商隐)、简洁明快(白居易)、含蓄委婉(陆游、李清照)、沉郁顿挫(杜甫、陆游、辛弃疾)、悲壮慷慨(陈子昂)、雄浑壮丽(边塞诗人)、豪放旷达(李白、苏轼、辛弃疾)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遣词造句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例剖析
(2024北京朝阳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楚怀古[1]
刘长卿
南国久芜没,我来空郁陶。君看章华宫[2],处处生蓬蒿。
但见陵与谷,岂知贤与豪。精魂托古木,宝剑捐江皋。
倚棹下晴景,回舟随晚涛。碧云暮寥落,湖上青天高。
往事那堪问,此心徒自劳。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
注释:[1]本诗作于诗人遭诬被贬赴任途中。[2]章华官:楚灵王修建的离宫,以宏伟富丽著称,楚灵王日宴夜息于此,管弦之声昼夜不绝。后毁于兵乱。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但见”两句写山谷无情,埋没贤豪之士,感叹英雄总不被重用。
B.“倚棹"四句写诗人泛舟于湖上,听涛观云,在自然中寄托感怀。
C.“往事”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开解,表达了不以己悲的旷达和洒脱。
D.“独余"两句写只有在南楚旧地,千年之后还会有人记得《离骚》。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二句,从景和情两个方面总揽了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空”“岂知"徒”等语以直抒胸臆的笔法,抒发了诗人的深挚感情。
C.诗中“精魂"宝剑”的意象,寄托了人物的精神和抱负,意蕴丰富。
D.此诗气象雄阔,笔力清遒,风格近似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15.诗中“处处生蓬蒿"句,有的版本作“处处生黄蒿”。请结合全诗,分别简要赏析“蓬蒿"与“黄蒿”的表达效果。
【答案】13.B14.D15.①“蓬"是平凡微贱的野草,且“蓬”字能引起干枯、凌乱的联想感受,“蓬蒿"描写出处处杂芜丛生的场景,与当年章华的宏伟富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深沉的兴亡之叹。
②“黄”有枯黄之意,能引起衰败、萧瑟的联想感受,且“黄"字与后句中“碧”“青"等组成色调清冷的画面,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氛围,与当年章华宫的热烈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强烈的盛衰之慨。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山谷无情,埋没贤豪之士,感叹英雄总不被重用”错,这两句是感叹历史变迁,曾经宏伟富丽的章华宫不再,只有高岸深谷,贤士豪杰也都不复存在。
C.“诗人的自我开解,表达了不以己悲的旷达和洒脱"错,这两句是诗人自我感伤,只能在此妄自凭吊,体现出内心的沉郁,而不是“自我开解”,表达“旷达和洒脱"。
D.“只有在南楚旧地,千年之后还会有人记得《离骚》”错,这两句是说曾经多么辉煌富丽的场景已经随着历史变化而淹没,只有《离骚》千古流传。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此诗气象雄阔"错,通过“蓬蒿”“陵与谷"古木”“江皋"等意象可以看出本诗的气象沉郁,而不是“雄阔”。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试题要求分析“蓬蒿"与“黄蒿”的表达效果,而不是比较二者的优劣。具体分析时,先理解不同的字面意义,再分析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蓬”,字面上看,有平凡、微贱、杂乱的意思,“蓬蒿”即蓬松、凌乱的野草。手法上,处处都是杂乱的野草,这种杂芜、荒废的场景,和前一句的“章华宫"形成强烈对比,在这样巨大的反差中,更能突出历史兴亡变迁的感叹。
“黄”,有枯黄之意,更突出“草"的色彩,能让人联想起枯萎、衰败、萧瑟的感受。内容上,“黄草”能与后文中“古木"碧云”“青天"等组成色调清冷的画面,共同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氛围。这种大范围的萧瑟、荒凉,与曾经章华宫的宏伟富丽形成鲜明对比,从中寄托强烈的盛衰之慨。
变式演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1】
辛弃疾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春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2】。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注释:【1】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之际。【2】凤凰衔:古人以“凤凰衔书”谓帝王使者持送诏书。
16.“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帮助诗人丰富而含蓄地表情达意,根据本词与下面的典故资料,下列对相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剑化耕蚕:《汉书·龚遂传》记载,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到任后见“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含蓄提醒友人到任后鼓励农桑,教化百姓,改变民风。
B.奋髯抵几堂上:《汉书·朱博传》记载,朱博调任琅琊太守之初,当地官员都称病在家,“博愤髯抵几曰:‘观齐几欲以此为俗邪!’……皆罢斥诸病吏”。
——勉励郑厚卿到任后整顿吏治,赞美其刚强豪放的性格。
C.但使民歌五袴:《后汉书·廉范传》记载,廉范任蜀郡太守后,撤销禁止夜间劳作以防火灾的旧制,只严令储水防火,百姓作《五袴》歌颂扬他。
——期待友人效法古之良吏,兴利除弊,造福一方百姓。
D.明月影成三: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词人仰望皎洁的明月,触景生情。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离别场景,又以“记我旧停骖”怀想自己曾停驻衡阳,语带感慨。
B.“襟以"三句化用“襟三江而带五湖”句意,以动衬静,写出风景之幽美。
C.“看使君"三句承上启下,“定不凡”蕴含着对郑厚卿政事才干的称颂之情。
D.全词融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以文入词,不拘绳墨,体现豪放特色。
变式训练18.清人陈廷焯评说:“稼轩词极英雄之气。"请结合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从诗人形象、情感寄托、艺术风格等角度中选择两个,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16.D17.B18.诗人形象:才能出众,果敢坚毅,勇于任事。
情感寄托:心怀家国天下,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磊落不平、慷慨悲愤之气。
艺术风格:气象恢弘阔大,笔力雄健清峻。(语言、意象、意境、用典等)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错,“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朋友走后再饮酒时,就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渲染了一种孤独感,表现了与朋友情意的深厚、真挚。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动衬静"错,“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春草,紫盖屹西南”是说衡阳以潇湘之水、香花岭为襟,以洞庭、青草湖为带,地势险要而风景十分佳丽。潇湘、桂岭、洞庭、青草、紫盖五个地名串起诗句,语势连贯,写出了衡州山川之壮美,没有“以动衬静"。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形象:结合本词“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可知,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发挥才干、建立功勋,可见诗人自己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有理想抱负,渴望建功立业。而《永遇乐》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助对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的景仰,塑造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形象。
情感寄托:本词赞扬郑厚卿卓尔不群的才能和刚强豪放的性格,勉励他在衡州发挥才干、建立政绩,朝廷定会予以拔擢,并委以重任。《永遇乐》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由此可见,诗人心怀家国天下,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磊落不平、慷慨悲愤之气。
艺术风格:本词“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春草,紫盖屹西南"潇湘、桂岭、洞庭、青草、紫盖五个地名串起诗句,语势连贯,笔力雄健,写出了衡州山川之壮美;“刀剑化耕蚕”“奋髯抵几堂上"但使民歌五袴”“明月影成三"连用四个典故,含蓄蕴藉;全词融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以文入词,不拘绳墨,体现豪放特色。《永遇乐》怀古抒情,语言苍凉中透露悲壮、豪迈,在艺术手法上的主要特色是,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
谢朓[2]
灞滨望长安,河阳视京县[3]。
白日丽飞甍[4],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5]不变!
注释:【1】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京邑:指南朝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2】谢朓:南齐文学家。此诗作于他出任宣城太守途中。【3】灞:水名,流经长安城东,诗人王粲作于汉末长安大乱时的《七哀诗》中曾有“南登霸陵岸,回首塑长安”之句。京县,西晋都城洛阳。诗人潘岳《河阳诗》中曾有“引领望京室"之句。【4】甍(méng):屋脊。【5】鬒(zhěn):黑发。
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灞涘”二句,借典故写登高远望,表现出诗人对京色的眷恋之情。
B.“白日"二句,写豪门多光耀,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
C.“去矣”二句,写此去久远、欢宴难再,为下文惆怅泪流积蓄情势。
D.“有情"二句,写黑发会变,真切地传达出有情人望乡产生的愁绪。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还望”明示诗人已在离京途中,与《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的情态相类似。
B.“白日丽飞甍”中的“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用法有相同之处。
C.“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与《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诗中“佳期”指归期,秦观《鹊桥仙》中的“佳期"指有情人相逢的时刻,两个“佳期”都是美好的。
变式训练6.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简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4.B5.C6.(1)内容方面作用:未逝的晚霞铺展成多彩的锦缎,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素绢。内容作用:诗句呈现出的绚丽悦目(澄净开阔)的景物与全诗迟缓的情调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旧乡的留恋。
(2)结构方面作用:与上句“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相接,与下句“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相连,六句诗共同构成一幅明丽美好、多彩空灵的画面,将诗人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展现出来。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错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斜阳照射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高低低清晰可见。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错误。“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运用对偶手法。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意思是说洞庭湖浩瀚无际,把广袤的东南地区分裂成吴楚两大部分;天地万物也好像都日日夜夜漂浮在湖水中一样。突显了洞庭湖壮阔的气势与景象。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作用的能力。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美丽的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全诗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料想此地难回而生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旧乡的留恋。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由“白日"过渡到“余霞”,由“人家"过渡到自然,“喧鸟”更衬“江静”,繁花与“余霞”争艳。六句诗描绘了登高望景图,展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视角的变化。
(2024北京西城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醉中作行草数纸【1】
陆游
还家痛饮洗尘土,醉帖淋漓寄豪举。石池墨沉如海宽,玄云下垂黑蛟舞。
太阴鬼神挟风雨,夜半马陵【2】飞万弩。堂堂笔阵从天下,气压唐人折钗股【3】。
丈夫本意陋千古,残虏何足膏砧斧。驿书驰报儿单于【4】,直用毛锥惊杀汝。
注释:【1】65岁的陆游多次上疏力主北伐,却因言论“不合时宜"被削职罢官,返乡后作此诗。【2】马陵:地名,齐将孙膑曾在此设伏,射杀魏军,魏将庞涓兵败而死。【3】折钗股:一种书法中的转折笔法,圆润且有力。【4】儿单于:此处指新即位的金章宗。
16.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池”二句多用比喻,其中“黑蛟舞"表现了草书之形与势,极具力量和动感。
B.“太阴”句气氛沉郁,“夜半"句作者自比庞涓,表达了英雄末路的遗憾和悲凉。
C.“堂堂”句写笔阵自天而下,语意与“玄云"风雨”“万弩"相承,气势连贯。
D.“陋”意为轻视,“丈夫"句表达了作者自视无人能比的气概,为后面三句蓄势。
17.陆游钟情草书,也留下了大量关于草书的诗作。下列陆游诗中,其创作草书的意态与本诗不一致的是()
A.手挹冻醪秋露重,卷翻狂墨瘦蛟飞。B.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D.有时寓意笔砚间,跌宕奔腾作诙诡。
变式训练18.请结合全诗,分析“醉帖淋漓寄豪举”一句有何意蕴。
【答案】16.B17.C18.示例:诗人把淋漓纵逸的书法创作当作上阵杀敌的豪举,表达了想要出师北伐、痛杀金人的宏伟心志,也表达了作者不能真的带兵上阵,只能以笔为刀,在想象中完成心愿的悲愤与不甘。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夜半’句作者自比庞涓"错,这句诗的意思是想象着在夜半像孙膑一样,带领齐军设伏杀死敌人,自比孙膑,而不是自比庞涓。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诗人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时光,表面上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实则暗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其风格较为含蓄委婉,与本诗体现出来的豪迈狂放不一致。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分析诗句的意蕴,即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赏析其蕴含的情感。
“醉帖淋漓寄豪举”,字面意思是诗人把淋漓纵逸的书法创作当作上阵杀敌的豪举。
表达了想要出师北伐、上阵杀敌,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的宏伟心志。
同时,现实中的诗人,“被削职罢官”,被迫返乡,这样的抱负不能实现,只能在醉酒之后,以笔作刀,在想象中完成心愿,抒发了内心的不甘和悲愤。
题组05诗歌的情感
提分秘籍
为了全面把握诗歌情感,要做逐句细致分析,具体可运用3策略:
(1)切分层次
即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层次切分。如一联(两句)就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两句都要分析,只分析其一,就可能要点不全。
(2)多方联系
情感题所给的语言材料,从本身看自然有情感内涵,若与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等联系起来,往往会有另一层情感内涵;若与全篇联系起来,还会有一层情感内涵。
(3)注意双向
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词语、句子,其蕴含的情感具有双向性,答题时不能只答出“一向"。
答题模板: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典例剖析
(2024北京房山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甘州·寄李筠房【1】
张炎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注释:【1】李筠房,南宋词人张炎的朋友,两人一度曾时常相聚,后李筠房因避乱世隐遁山中,二人天各一方。
7.以下对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涓涓”两句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望故人而不得相见的黯淡心情。
B.“无避"两句抒写了词人难以排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销技巧培训
- 2《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 6 草儿花儿真美丽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 船舶重工安全培训课件
- 《多维阅读》Robot Lander on Mars-教学设计-毛珊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4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 耐力跑-定时跑教学设计
- 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Part B(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24《司马光》(教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装饰企业述职报告
- 清远市城市树木修剪技术指引(试行)
- GB∕T 8427-2019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
- 退休人员实行社区管理申请书
- 广州国际文化中心详细勘察报告正文-171229end
-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意见》解读
- 全国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大纲重点整理
- 机耕道监理实施细则完整
- 《尚艺发型标准剪裁》PPT课件
- 年产万吨碳酸饮料厂的工艺设计
- 浙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件第七章参数估计概率论课件教学教材
- 绿化工程技术交底及安全交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