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内蒙古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4篇_第1页
2024年内蒙古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4篇_第2页
2024年内蒙古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4篇_第3页
2024年内蒙古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4篇_第4页
2024年内蒙古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24年内蒙古地区议论文阅读目录警惕“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2024年内蒙古呼伦贝尔) 2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2024年内蒙古通辽) 3标题:__________(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 5辩论赛(2024年内蒙古赤峰) 6

警惕“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2024年内蒙古呼伦贝尔)①《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②苏东坡的故事引人深思:看待问题时,没有事实依据,主观臆测,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大概是这样,或者应该是这样,会因为“不懂装懂”而闹出笑话。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告诫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诗人们也会赞美,“谦虚是最高的美德”。可以说,一个人只有不矜不伐、不骄不躁,学品才靠得住,人品才立得稳。③除此以外,现实中,因为虚荣心作祟,不懂犟着脖子说懂,不会硬着头皮说会,生怕没了面子,明明对事物一知半解却装作完全了解,仅是一家之言就自诩为名家之论的现象不少见。伪学不若真知,是真知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与其装懂卖弄,不如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那些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一一填补起来。巧诈不如抽诚,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才是“标配”。学识“虚胖”、学风“注水”,越早改掉越好。④反对“不懂装懂”,另一个极端也值得警惕,那就是“懂装不懂”。有人怕担责任装不懂,遇到矛盾问题时明明有能力解决,却该出手时不出手;有的心胸狭隘装不懂,把特长当作个人进步的“法宝”,涉及个人利益时“懂”,涉及集体利益时“装”;还有人居心不良,明明知道有问题却看破不说破,明明对各项规章制度心知肚明却假意不知、故意突破底线……如果说“不懂装懂”者是缺少虚怀若谷的谦卑之心,那么“懂装不懂”者缺的则是一颗敬畏之心、责任之心。揣着明白装糊涂,问题更严重,理当纠正。⑤习近平总书记说:“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我们既要反对“不懂装懂”,加快知识更新,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更要反对“懂装不懂”,坚决摒弃不严不实、不精不诚问题,自觉站在大局考虑问题,勇挑重担,敢于担责。(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2.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续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不懂装懂”的原因。24.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参考答案】22.(1)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论题;(3)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更有说服力。23.一个原因是主观臆测;另一个原因是虚荣心作祟。24.第④段首先提出警惕“懂装不懂”的观点;然后从怕担责、心胸狭隘、居心不良三个方面分析现实中“懂装不懂”的原因;接着指出“懂装不懂”的本质就是缺少敬畏之心、责人之心;最后总结“懂装不懂”问题更严重。【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开头的作用。本文在叙述“苏轼拜谒王安石时续诗闹笑话”的事后,通过原文“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这句话可知,引出了本文的论题之一“不懂装懂”,使论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苏轼续诗的故事本身也是文章中的一个事实论据,用来证明“不懂装懂”的危害性和可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苏轼续诗的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既表现了“不懂装懂”,又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2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第②段“苏东坡的故事引人深思:看待问题时,没有事实依据,主观臆测,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大概是这样,或者应该是这样,会因为‘不懂装懂’而闹出笑话”可概括原因为:主观臆测;根据第③段“除此以外,现实中,因为虚荣心作祟,不懂犟着脖子说懂,不会硬着头皮说会,生怕没了面子,明明对事物一知半解却装作完全了解,仅是一家之言就自诩为名家之论的现象不少见”可概括原因为:虚荣心作祟。【24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根据第④段“反对‘不懂装懂’,另一个极端也值得警惕,那就是‘懂装不懂’”可知,段首指出除了“不懂装懂”外,“懂装不懂”也是一种需要警惕的现象。根据“有人怕担责任装不懂,遇到矛盾问题时明明有能力解决……明明对各项规章制度心知肚明却假意不知、故意突破底线……”可知,通过列举三类“懂装不懂”的具体表现(怕担责任装不懂、心胸狭隘装不懂、居心不良装不懂),进一步阐释了“懂装不懂”的种种行为和动机,增强了论证的丰富性和说服力。根据“如果说‘不懂装懂’者是缺少虚怀若谷的谦卑之心,那么‘懂装不懂’者缺的则是一颗敬畏之心、责任之心”可知,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懂装不懂”者缺少敬畏之心、责任之心,揭示了该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根据“揣着明白装糊涂,问题更严重,理当纠正”可知,最后,得出结论,强调了“懂装不懂”问题的严重性和需要纠正的必要性。据此整理作答即可。(2024年内蒙古呼伦贝尔)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2024年内蒙古通辽)易舟①如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使自己的思维视野、认知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②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基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在学习阶段把基石打深、打牢,才能为青春蓄满能量。③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80后“新农人”魏巧,靠自身所学和一股子拼劲,返乡创业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广大青年带着理论知识寻找实践坐标,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④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今年1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圆满完成商业首航,背后是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型邮轮项目设计青年团队的默默付出。团队成员王高帅说:“当时国内资料有限,每次一拿到资料,大家就分组学习,再通过交流汇报的方式进行总结。”从零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到学习吸收再创造,青年团队见证了一张张图纸变成一艘巨轮,该团队也获评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⑤青年人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1、请你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结合文章内容,将空格处补充完整。(2分)22、东东觉得第②段论据不充分,请你从下面几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3分)A.轻诺必寡信。(《老子》)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C.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胡居仁对联)选择,因为23、请你说出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24、伴随着网络热词“躺平”“懒人经济”的出现,有人认为“勤奋”已经过时,对此,请你谈谈看法。(4分)【参考答案】21.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22.C这句话直接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与第②段“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的论点相契合。因此,这句话作为道理论据,能够有效地支撑第②段的论点。23.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和80后“新农人”魏巧的具体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4.示例:躺平”与“懒人经济”虽为网络热词,反映了部分群体面对压力时的选择,但并不意味着“勤奋”已经过时。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勤奋的努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勤奋学习不仅是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方式,更是适应变化、把握机遇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勤奋精神,拒绝消极“躺平”,以实际行动追求梦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024年内蒙古通辽)标题:__________(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阅读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读什么,怎么读,往往会影响我们的人生之路。②不同的声音都在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经典的书!③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明白要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______;《曾国藩家书》中的“戒多言,戒怒,戒忮①求”,让我们懂得要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境。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能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④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四书、五经、汉赋、唐诗……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学形式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是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其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德情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君子情谊……这些经典在薪火相传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底色。⑤经典是行动实践的参照。读经典意味着要常思考,让经典的思想连接历史发展进程、连接社会发展现实,这样经典才能常读常新。《共产党宣言》的精彩不仅在于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而且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动实践,让经典的理论更鲜活、更充实。⑥如果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的开篇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他说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⑦那么,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情怀阅读经典呢?⑧甲。经典的创作与流传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智慧。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回过头来读经典,有人就会产生“古人不过如此”“他们不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偏见,甚至书还没看懂,就开始评头论足、横加指责,这是没有敬畏心的表现。虽然经典产生的时代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中所表达的人类最美好的内涵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唯有心怀敬畏,进入经典的精神世界,才会有所收获。⑨乙。有人曾质疑,古人阅读经典是为了考取功名,我们现代人阅读经典所为何事呢?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诚然,有人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目的去读经典,但是,阅读经典本身就是目的。经典是丰富我们思想和经验的必由途径,是我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阅读经典,不骄不躁,知识积淀、修身养性、生活乐趣便可不求自得。⑩丙。“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行合一是阅读经典的起点也是终点,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先把薄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在经典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带着新的思考回到经典,在不断输入输出中,道理才能成为道路。⑪经典有经典的伟大,读者也有读者的见地。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让经典融入我们的生命,构成生命经验的内在骨骼,读者与经典之间的灵魂吸引与碰撞必将令人惊艳。【注释】①忮(zhì):嫉妒。(选自威海宣传2024年5月6日,有删改)17、一个好的议论文标题不仅应观点鲜明,还应语言深刻,引人深思。请你阅读全文,为选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2分)18、请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画横线处补写道理论据(从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中选取,本试卷内容除外)。(2分)19、选文第⑦段提出“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情怀阅读经典呢?”小语同学深思后回答道:“阅读经典应该常怀‘三心’。”请你阅读选文⑧⑨⑩三个段落,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心”的内容,并将其填在甲、乙、丙处充当这三个段落的观点句。(3分)20、下列对选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A.选文善于使用排比的手法论证观点,排比式论证不仅丰富了论据的内容,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B.选文中出现今人对阅读经典的偏见与质疑,这正彰显出议论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针对性的特点。C.选文说理的语言准确深刻,如对第⑩段加点词“道理”和“道路”关系的表述,有很强的说服力。D.选文行文思路清晰严密,整篇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这种论证思路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参考答案】17.【示例】百读不厌是经典(共2分,内容1分,形式1分。)18.【示例】《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让我们深知淡泊名利,深耕德行的重要性。(共2分,篇目和引文正确1分,揭示道理与观点相符1分。)19.①阅读经典要常怀敬畏心。②阅读经典要常怀平常心。③阅读经典要常怀笃行心。(共3分,每点1分。)(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辩论赛(2024年内蒙古赤峰)子任务一:研读典型辩词,探立论之道①正方: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开拓新领域,已成为世界潮流。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基于以下原因:②第一,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今天,人们对电灯已熟视无睹,可当年爱迪生历经磨难,试过1600多种材料,做了一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多页笔记,可见知有多难!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游列国,潜心于革命之学,终于积心血而成《建国方略》。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大家说知很容易吗?叔本华说得好: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人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漂泊!③第二,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求知不止包括一般原理,更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传说远古时鲧(gǔn)盲目采用水来土掩的方法、结果反而使洪水泛滥成灾。而禹以父为鉴,摸索出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治水的巨大成效。④第三,②,认识规律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不懈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一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海市蜃楼。⑤综上所述,知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它需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责任感,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因此我方认为知难行易!⑥反方:大家好!对方辩友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所有的知识、所有知道的事情都是假的,除非你一一去实现。那么到底什么是知?什么是未知?对方辩友要界定清楚,我方认为知虽然可能是很难的,但行是更难的。⑦首先,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趁势。”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造,终将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⑧其次,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决定着“行”的进程。全长55公里,被称为“工程界的珠峰”的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完成到竣工,历时8年之久。这工程的浩大艰争与珠江入口地质不稳、地质状况复杂等地理环境因素有直接的关系。⑨再者,知易行难是人类生活的逻辑。现今社会不论是环保、民主、法制、教育、道德都体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真正含义、人们才会去了解,去透悟。“坐而论道”不起而行之,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勇于立行,耻于空谈,才能发挥愚公移山的力行精神!子任务二:模拟“自由辩论”,析辩驳之术①主持人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观点后,进入模拟自由辩论环节。②小文(正方):孔子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又说“学而不已,阖①棺乃止。”孔夫子尚且如此,可见知的过程何其艰难。③小语(反方):“学而不已,阖棺乃止”通俗的解释就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何来对方辩友所诱的“艰难”之意啊!反倒有句俗话说的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④小文(正方):“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⑤主持人:同学们,“知行关系”作为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半窗。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研读辩词和模拟辩论,相信同学们对“辩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辩论并非是为了争胜,而是为了审辩、慎思、明理。【注释】①阖(hé):关闭,闭合16.小文完成子任务一时,研读辩词,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帮她补充①—③处内容。17.辩论的两大基本元素之一是“论”。“论”就是“立”——正面论证己方观点正确。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在“立论”部分,正方和反方哪一方更有说服力?联系辩词内容说明理由。(至少写出两点)18.辩论的另一个基本元素是“辩”。“辩”就是“破”——辩驳对方的错误或疏漏之处。完成子任务二时,同学们针对模拟“自由辩论”环节进行了交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文连续引用了两句孔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述了己方所持的观点。B.小语敏锐地捕捉到小文论据不能充分证明其论点的疏漏,并进行了反驳。C.小语反驳小文观点的同时,也进一步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谓破中有立。D.小文认为小语把“知行观”等同“言行观”,她的反驳没有足够的说服力。19.准备活动结束后,小文和小语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辩论赛,请从材料准备和辩论技巧方面给他们各提一条建议。【参考答案】16.①知难行易②认识规律比运用规律更难③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17.示例:作为评委,我认为正方在“立论”部分更有说服力。理由:①正方善于引用权威话语增强论证力度。叔本华“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人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漂泊”的名言,突出了知识创造者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知难。而反方在引用论据方面相对薄弱,缺乏此类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的引用。②正方的论证全面且深入。在阐述“认识规律比利用规律更难”时,以沙漠变绿洲这一难题为例,说明认识规律需要不懈探求,使知难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反方的论证则相对局限,如在论述天时制约“行”的结果时,仅以孔明为例,且对这一例子的分析不够充分,未能充分展现出行难的复杂性和多面性。18.D19.示例:小文:①材料准备方面:可以进一步搜集更多古今中外知名人物在求知过程中遭遇巨大困难但最终获得成果的具体事例,增强正方观点的说服力。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经历的长期思考和实验。②辩论技巧方面:在回应反方观点时,要更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洁性,避免被反方带偏话题,始终紧扣“知难行易”的核心论点展开论述。小语:①材料准备方面:收集更多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知晓某些道理或知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面临重重困难难以践行的真实案例,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健康生活需要规律作息和合理饮食,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很少。②辩论技巧方面:注意倾听正方的发言,抓住其漏洞进行有力反击。同时,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可以适当增加情感色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引起听众的共鸣。【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①由子任务一第①段“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基于以下原因”可知,正方观点为:知难行易。②由子任务一第④段“认识规律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不懈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一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海市蜃楼”可知,这一段是在延续前文“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的论证逻辑,进一步强调“知难行易”的中心观点,论述认识规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思考。而运用规律相对来说则较为直接,只要按照已经发现的规律去行动即可。据此概括为:认识规律比运用规律更难。③已知信息“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决定着‘行’的进程”定位第⑧段第一句,“知易行难是人类生活的逻辑”定位第⑨段第一句,由第⑦段“首先,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可知,可概括为: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辩论词内容理解。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正方或反方更有说服力。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如认为正方具有说服力,可分析正方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篇明确提出“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这一核心观点,接着分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以“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为例,列举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试过1600多种材料,做了一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多页笔记”的具体事例,数据详实,令人信服,有力地论证了知难的观点。再如论述“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时,通过鲧和禹治水方法的对比,清晰地表明探索正确方法的艰难。如认为反方具有说服力,可分析反方的论据更贴合实际情况。反方提到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以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例,即使有智谋,若没有当时的时代趋势和机遇,也难以大展雄才。这充分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外在的客观条件会对行动造成巨大的阻碍,使得行的过程充满困难。比如在现代社会,一些创业者即便有很好的商业理念和知识,但如果遇到经济形势不佳、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的天时因素,他们的创业行动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示例:作为评委,我认为在“立论”部分,反方更有说服力,理由如下:①反方关于地理环境限制“行”的进程的论述具有说服力。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其建设过程中因珠江入口地质不稳、地质状况复杂等地理因素,耗时8年之久。这清晰地表明了地理环境对实际行动的巨大限制。像在一些偏远山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地理因素,使得施工难度极大,行动进展缓慢。②反方提出知易行难是人类生活的逻辑,并列举了环保、民主、法制、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例子,让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知道道理容易,但真正去行动并做好却很难。比如大家都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减少浪费、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的人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