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检测卷
满分100分,时间70分钟
一、单选题(共24分)
I.(本题2分)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
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B.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C.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答案】C
【详解】太空中没有空气,而声音又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声音宇航员之间对话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
备才能进行。
故选C。
2.(本题2分)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真空能不能传声B.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C
【详解】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C。
3.(本题2分)《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行军宿营,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
人的马蹄声。“伏地听声,,说明了()
A.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D.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答案】C
【详解】行军窗营,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
传播。
故选C。
4.(本题2分)成语是汉语的精髓,浓缩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言简意赅,以极少的文字传达丰
富的内涵,成为汉语言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成语“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
是指声音特性中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答案】A
【详解】“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大小,即响度。
故选Ao
5.(本题2分)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应运而生。当对着狗一按
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D.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答案】D
【详解】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
驱狗器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而在狗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
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本题2分)下图是牛和蜜蜂的争论,根据图示你认为正确的是()
A.牛的响度大,音调低
C.蜜蜂的响度小,音调低D.蜜蜂的响度大,音调高
【答案】A
【详解】老牛的声音大,响度大,声音比较粗,音调低;蜜蜂的声音比较小,响度小,声音比较细,音
调高。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o
7.(本题2分)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
A.甲和乙音色相同
C.甲和丁音调相同D.丙和丁响度相同
【答案】C
【详解】A.甲和乙两图的形状不同,音色不同,故A错误;
B.甲和丙两图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
C.甲和丁两图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音调相同,故C正确;
D.丙和丁两图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8.(本题2分)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是()
A.佩戴耳塞B.禁止鸣笛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D.在学校周围植树造林
【答案】D
【详解】A.佩戴耳塞,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禁止鸣笛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街头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但不能控制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学校周围植树造林,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本题2分)在与声有关的四幅图中,与控制噪声无关的是()
透明板墙
【答案】C
【详解】A.居民区街道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只能起监测作用,不能控制噪声,故C符合题意;
D.高架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本题2分)地震时某些动物能感觉到地震之前发出的声波,而人耳却听不见,这是因为此声波()
A.不具有能量B.为超声波
C.振动频率低于20HzD.不能在空气中传
【答案】C
【详解】ABC.地震时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
20000Hz,人耳听不到次声波,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本题2分)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人们利用次声波监测地震、台风和海啸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能被反射
C.学生半夜寝室内放音乐,不属于噪声D.汽车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探明车后情况
【答案】C
【详解】A.地震、台风和海啸发生时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所以人们利用次声波检测地震、台风和海
啸,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能被反射形成回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学生半夜寝室内放音乐,影响了其他学生正常的休息,属于是噪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汽车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原理来探明车后情况,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本题2分)下列关于声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主要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C.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轮船的“声呐”系统是利用了超声波在水中能传递能量
【答案】C
【详解】AC.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等精密仪器、粉碎人体内的结石等,说明声波具有能量,且可以传
递能量,故A错误,C正确;
B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B超、“声呐”系统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BD错误。
故选CO
二、多选题(共9分)
13.(本题3分)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
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尽管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了,但是闹铃的振动并没有变剧烈
【答案】AD
【详解】A.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
B.闹铃振动可以产生声音,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故B错误;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玻璃罩内没有空气,故C错误;
D.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在这个过程中,闹钟振动的剧烈程度不变,
故D正确。
故选AD。
14.(本题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所示的B超利用了超声波检查身体
B.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
D.地震、台风、泥石流发生前,发出的次声波,人耳能听到
【答案】AC
【详解】A.B超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故A正确;
B.为了使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所以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故B错误;
C.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低,故C正确;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不在人的听觉范围,所以人耳听不到,
故D错误。
故选AC。
15.(本题3分)汽车超速行驶非常危险、害人害己。一辆汽车在有固定测速仪的路段匀速直线行驶,如
图所示。测速仪每隔0.9s向汽车发出一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
来的信号用时0.4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超声波的速度
是340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是向靠近测速仪方向行驶的
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了34m
D.此路段限速120km/h,该汽车在此次监测过程中没有超速
【答案】BC
【详解】A.因为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比第一次长,故汽车是向
远离测速仪方向行驶的,故A错误;
B.第一次超声波传播的路程s/=v=340m/sx0.4s=136m
则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xl36m=68m
故B正确;
C.第二次超声波传播的路程52=^2^=340m/sx0.6s=204m
则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x204m=102m
则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路程为=102m-68m=34m
故C正确;
D.由题意可知,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的时间间隔/=0.9s-gx0.4s+;x0.6s=ls
c34m
则该汽车在此过程中行驶的速度V=士=2—=34m/s=122.4km/h
tIs
因为122.4km/h>120km/h,故该汽车在此次监测过程中超速,故D错误。
故选BCo
三、填空题(共32分)
16.(本题4分)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
是由物体的产生;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右边音叉
的振动靠(填传声介质)传给了左边的音叉。
【答案】振动空气
【详解】[1]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所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将乒乓球弹起,说明左边的音叉也振动发声,则右边音叉的声音通过
空气将声音传到了左边。
17.(本题6分)用古琴弹奏名曲《高山流水》时,琴声是由的振动产生,经传播到聆听者
耳中。正常情况下,声音在15汇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o
【答案】琴弦空气340
【详解】[1]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琴声经空气传播到聆听者耳中。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正常情况下,声音在15。(3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8.(本题6分)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的振动,经过及其他组织,
再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著名失聪音乐家贝多芬是靠听到声音然后创造音乐。
【答案】鼓膜听小骨骨传导
【详解】[1]⑵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传给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
[3]固体能传播声音,著名失聪音乐家贝多芬是靠骨传导听到声音然后创造音乐。
19.(本题4分)“双减”之后,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是丝语同学在5个相同的玻璃
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作的“水瓶琴”。用嘴对着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振动产生
的;用大小相同的力吹气时,水越多,发出声音的越高。
【答案】空气柱音调
【详解】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嘴对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
[2]用嘴对着试瓶口吹气时,瓶内水越多,空气柱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20.(本题6分)结合以下声现象,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正在发声的音叉缓慢靠近竖直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
动,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法;
(2)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振动发声的图像如
图(a)所示。若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则图像可能为图(b/c);
(3)如图丙所示,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减弱噪声。
【答案】(1)转换
(2)c
(3)声源处
【详解】(1)图甲中,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起
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
(2)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振动发声的图像如图(a)所
示。若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钢尺振动部分变短,频率变大,音调变高,则图像
可能为图c。
(3)图丙是禁止鸣喇叭的标志,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1.(本题6分)无其它声音干扰下的广场中,扬声器持续发一个音调、强弱不变的音“呜”,用分贝仪测出
的声音强度用/表示,分贝仪与扬声器距离用s表示,/与s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声音的响度
与有关,其他条件不变时,越大,越小。
【详解】口][2][3]由图像可知,声音传播越远,声音强度越小,响度越小,所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距
离有关,其他条件不变时,与声源的距离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小。
四、实验题(共22分)
22.(本题12分)如图所示,用钢尺做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强弱的因素;
(1)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然后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两次振
动幅度大致相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选填“高”或
“低”);
(2)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先轻拨动钢尺振动,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
这种实验研究方法叫做:;
(3)实验表明: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是声源振动的,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是声源振动的,
听到声音的强弱还与有关。
【答案]⑴高
(2)振幅控制变量法
(3)频率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
【详解】(1)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且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
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2)轻拨与重拨钢尺,会导致钢尺的振动幅度不同,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就不同;伸出桌面的长
度保持不变,先轻拨动钢尺振动,再重拨钢尺振动。听钢尺声音大小,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小,
这种实验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3)声音高低即音调,影响声音高低(音调)的因素是声源振动的快慢即频率有关;声音的
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站在离钢尺越远
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越小,说明声音的响度不仅与振幅有关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3.(本题10分)如图甲所示,小红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一次性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⑴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如果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说明线处于松弛
状态(选填“容易或'不易”)传声;
(3)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乙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D^D^DEDb),且每根
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填琴弦代号);
②若选择琴弦。和6,则是为了研究;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4进行研究,能否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为什么?=
【答案】⑴固体能够传声
(2)不易
(3)a、d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直径的关系没有控制琴弦材料相同
【详解】(1)由于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说明声音在棉线中传播,故表明固体能够传
声。
(2)如果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线是松软的,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就听不到声音,所以松弛的
线不易传声。
(3)①[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琴弦直径相同,琴弦
的长度不同,所以应选择琴弦九
②⑵观察琴弦。和6发现,琴弦长度和材料相同,琴弦的直径不同,所以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
弦直径的关系。
③[3]观察琴弦c和d发现,琴弦直径相同,琴弦长度和材料都不相同,由控制变量法可知,不能推理
得出:琴弦长度越长,发声的音调就越低,因为没有控制琴弦材料相同。
五、计算题(共13分)
24.(本题6分)火车在进出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行驶速度是20m/s,在火车刚好全部驶出隧道后
鸣笛一声,司机在鸣笛后3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了多远?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3)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答案】(l)60m
(2)1020m
(3)480m
【详解】(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的路程为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畜牧师职称考试重点知识试题及答案
- 理解智能财务在现代理财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小语种证书考试全景式试题及答案
- 如何提升注册会计师学员信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会考生的知识更新策略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省淮南市中考一模数学试题
- 山西省太原市2025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二)(太原二模)
- 多联产煤化工装备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直行程电动执行机构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自由锻液压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提升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的对策研究
- 第十一章 80年代台港文学
- 餐厅小院策划方案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道德与法治全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城乡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
- 心理团体辅导的保密协议
- 弘扬传统文化勤俭节约传承美德课件
- 小小的自然观察笔记
- 锂电池组规格书范本
- 校内蜜雪冰城调查分析报告
-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