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频主题记叙文阅读_第1页
中考高频主题记叙文阅读_第2页
中考高频主题记叙文阅读_第3页
中考高频主题记叙文阅读_第4页
中考高频主题记叙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考高频主题:凡人小事一一平凡的坚守里总能孕育出不凡。

南泥湾

侯发山

①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②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爸,我的爷爷奶奶呢,我

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

的时候,面无表情,冷冰冰的,吓得以后我再也不敢提这个话题了。

事实上,父亲不是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是他没有印象了。我曾悄悄地

问过母亲。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的底细,父亲是“流浪”到他们村

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

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

勤快,便收留了他。三年后,和与他年龄相仿的母亲成婚,算是入赘。

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③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

甚至说他是特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

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

母亲不哭了,却还是不住地抹眼泪。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家

里,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打开箱子,里边有一

个小包裹一一他们以为“铁证如山”,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

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

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④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的懂事,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

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

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

⑤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

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

⑥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才对他另眼相看,不再找他的茬儿。

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

山上的昔足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捡出石头,拔掉杂草,

都给弄出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

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根

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

菜,或庄稼。我记得有块“地”,年年收四五颗玉米,因为地块太小

了,实在不能多种。

⑦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市里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

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市某厂矿

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资异常匮乏,父

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

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

父亲说:“这里有吃有喝,我已经习惯了J父亲又说:“我已经四十

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J

⑨不止市里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

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J

⑩父亲的老家是河南的,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这儿?我

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老家没亲人了,那地方也难……”

⑪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曾有过外出打工的想法,都让

父亲给堵了回去。

⑫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

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

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

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

⑬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

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病,上医院白花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

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请了村医。村医

诊断后,开了点药走了,临走他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J

⑭没过两天,父亲便潞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

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

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

来到这儿,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

⑮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看到南泥

湾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后悔真相知道的太晚了,没早点带他老人家来。

⑯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

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

他一直没改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二

(刊载于2022.2,万唯中考研究员罗倩推荐)

1.作者围绕“南泥湾”写了哪些关于父亲的故事?请根据文章内

容补全情节。(4分)

探明父亲底纽——①——②-

一③――放弃恢复工作一一④

2.请对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进行简要赏析。(4分)

3.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试举一例结合文章内容

做简要分析。(3分)

4.选文最后一段“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

南泥湾”的原因是什么?(3分)

5.请简要分析文章以“南泥湾”为标题的妙处。(3分)

二、中考高频主题:大家风范一一熠熠大家风范,吾辈当敬之、

效之。

怀念茅盾先生

巴金

①我到北京开会,看见茅盾同志,我感到格外亲切。他还是那样

意气昂扬,十分健谈,不像一位老人。这几年中间我见过他多次,有

时在人民大会堂,没有机会长谈;有时我到他的住处,没有干扰,听

他滔滔不绝地谈话,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日子。我

每次都想多坐一会,但又害怕谈久了会使他疲劳,影响他的健康。告

辞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还有许多话不曾讲出来,心想:下次再讲吧。同

他的接触中我也发现他一年比一年衰老,但除了步履艰难外,我没有

看到什么叫人特别担心的事情,因此我一直丢不开“下次吧”这个念

头,总以为我和他唔谈的机会还有很多。最近有人来说“茅公身体不

好,住进了医院”。我想到了冬天老年人总要发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

天气暖和就会好起来,我那“下次吧”的信心并不动摇。万万想不到

突然来的长途电话就把我的“下次吧”永远地结束了。

②二十年代初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改版,开始发表新文艺

作品,茅盾同志做了第一任编辑,那时我在成都。一九二八年他用“茅

盾”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三部曲《蚀》的时候,我在法国C三

十年代在上海看见他,我就称他为“沈先生”,我这样尊敬地称呼他

一直到最后一次同他的会见,我始终把他当做一位老师。我十几岁就

读他写的文学论文和翻译的文学作品,三十年代又喜欢读他那些评论

作家和作品的文章。那些年他站在鲁迅先生身边用笔进行战斗,用作

品教育青年。我还记得一九三二年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出版时的盛

况,那是《阿Q正传》以后我国现代文学的又一伟大胜利。那个时期

他还接连发表了像《林家铺子》《春蚕》那样的现实主义短篇杰作。

我国现代文学始终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道路成长、发展,少不

了他几十年的心血。他又是文艺园中一位辛勤的老园丁,几十年如一

日浇水拔草,小心照料每一朵将开或者初放的花朵,他在这方面也留

下不少值得珍视的文章。

③几十年中间,我从前辈作家那里学到不少做文和做人的道理,

也学到一些文学知识。我还记得三十年代中在上海文学社安排的几次

会唔,有时鲁迅先生和茅盾同志都在座,在没有人打扰的旅社房间里,

听他们谈文学界的现状和我们前进的道路,我只是注意地听着,今天

我还想念这种难得的学习机会。

④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抗战爆发,文艺刊物停刊,《文学》、

《中流》、《译文》、《文丛》等四份杂志联合创办《呐喊》周报,

我们在黎烈文家商谈,公推茅盾同志担任这份小刊物的编辑。刊物出

了两期被租界巡捕房查禁,改名《烽火》继续出下去,我们按时把稿

子送到茅盾同志家里。不久他离开上海,由我接替他的工作。我才发

现他看过采用的每篇稿件都用红笔批改得清清楚楚,而且不让一个笔

画难辨的字留下来。我过去也出过刊物,编过丛书,从未这样仔细批

稿,看到他移交的稿件,我只有钦佩‘,我才懂得做编辑并不是容易的

事。第二年春天他在香港编辑《文艺阵地》,刊物在广州印刷,他每

期都要来广州看校样。他住在爱群旅社,我当时住在广州,到旅社去

看他,每次都看见他一个字一个字地专心改正错字。我自己有过长期

校对的经验,可是我校过的书刊中,仍然保留了不少的错字。记得我

在四十年代后期编了一种丛书,收的有一本萧乾的作品(大概是《创

作四试》吧)。书印出后报纸上刊载评论赞扬它,最后却来一句:“书

是好书,可惜错字太多。”我每想起自己的粗心草率,内疚之后,眼

前就现出茅盾同志在广州爱群旅社看校样的情景和他用红笔批改过

的稿件。他做任何工作都是那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连最后写《回

忆录》时也是这样。我尊他为老师,可是我跟他的距离还差得很远。

看来我永远赶不上他了。但是即使留给我的只有一年、两年的时间,

我也要以他为学习的榜样。

⑤去年三月,访问日本的前夕,我到茅盾同志的寓所去看他,在

后院那间宽阔、整洁的书房里和他谈了将近一个小时,我和罗菰同志

同去,但谈得最多的还是茅盾同志,他谈他的过去,谈他最近一次在

睡房里摔了一跤后的幻景,他谈得十分生动。我们不愿意离开他,却

又不能不让他休息。我们告辞后,他的儿媳妇搀他回到寝室。走出后

院,我带走了一个孤寂老人的背影。我想多寂寞啊!这两年我脑子里

一直有一个孤寂老人的形象。其实我并不理解他。

今天我读了他的遗书,他捐献大量稿费,作为奖励长篇小说的基

金;在病危的时候,他这样写道:“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他的心里装着祖国的社会主义的

文学事业,他为这个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怎么会感到寂寞呢?

(万唯中考研究员成娟推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深情地回忆了茅盾先生的往事?请用自己

的话简要概括。(4分)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他又是文艺园中一位辛勤的老园丁,几十年如一日浇水拔草,

小心照料每一朵将开或者初放的花朵。

3.选文表现了茅盾先生哪些精神品质?(4分)

4.如何埋解结尾句“他怎么会感到寂寞呢?”(5分)

三、中考热点主题:社会关注一一关注社会变化,与时代同奋斗,

共进步。

春风十里冬麦青

彭家河

①光阴似水,人老去的过程,仿佛就是一点一点沉没进岁月的河。

身后,慢慢无迹可寻。

②春节回乡,带女儿过河翻山越岭去看一所乡村学校,我在那里

生活了八年。转身一走就是二十五年,早年行走的山间小道深陷于荆

棘,沿着一车宽的“村村通”水泥公路蜿蜒前行。眼前是一片绿油油

的冬麦地,一直铺展到山坡的另一面。我们站的地方是操场。麦地那

边曾有两个院子和一长排教师宿舍,院子间的教室外有棵苦楝树,那

截铁管做的钟就挂在上面。

③操场其实就是个大草坪,上面只有两个篮球架,还有一个满是

泥的沙坑。每天一早,大家在一阵急促的钟声中醒来,打着手电的值

周教师站在学生宿舍外吹起哨子。学生们披上衣服就起来跑操,开始

都缩手缩脚,一会儿就跑得气喘吁吁,头脑清醒,然后进教室朝读。

语文历史政治的知识要点背到脑子里了,英语也读得流利了,读到肚

子饿了,早饭时间就到了。想一想,这个安排是多么科学合理。每周

一还有朝会,全校学生站在操场上,值周教师爬上北面的山坡讲话,

装干电池的半导体喇叭时常说着说着就哑了,后来干脆用嗓子吼,省

事又省钱。每到假期,学生一走,铁线草就从四面八方围过来,还没

等占领整个操场就又开学了,学生们只要过来跳闹几天,这些铁线草

又得撤回山坡,等待学期结束。谁也没想到,多年后的胜利者竟然是

麦子。

④早年没电灯,为了教室里光线充足,每间房都开着窗。从操场

望过去,窗户在墙上一字排开,教室里的条桌、板凳、水泥黑板和石

头讲台一览无余。进入冬天,蒙窗户的塑料薄膜早就漏洞百出,大家

把报纸书本夹在窗格子上,风时常把这些书本吹得哗哗直响,甚至撕

烂,大家的目光和思绪都趁机随风飘散。每个学生自制一盏煤油灯,

晚自习时,昏黄的灯光把教室烘得暖洋洋的。

⑤川北早年缺水,后来截断山下的西河筑坝建成了蓄水十三亿立

方米的升钟水库,然而成库区后,这里的交通、就学更加困难了。恰

逢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河西决定兴修一所完小,招收小学和初中

学生,于是有了这所学校。一年接一年,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邻近剑

阁闿中几个乡镇的孩子也来这里上学,高峰期全校有八百多人。学生

来了一届又走了一届,老师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十七年间,先后有

三十多名教师在这里与山风为伴。

⑥我在这里初中毕业,考上了中师。三年后,又回到这里当教师,

教小学、初中,上语文、历史。十八岁,正是追梦奋进的年龄,我与

不少同龄人已深入穷乡僻壤历练人生。高山深谷成为我们的人生舞台,

云山草树是我们的生活伴侣,寒来暑往,我们都在慢慢成长、成熟。

我第一次到镇上竞教、第一次参加考研、第一次赴省城参加论文答辩•,

都是从这里出发,三五天后又回到这里。四年间,我从彷徨茫然变得

从容淡定,成为一只沉默的渡船,渡人也渡己,从早到晚从春到冬。

孩子们初中毕业了,我也自学本科毕业了。孩子们离校求学或是打工

去了,我也从村上调到了乡上、县城、省城。当年,我背着行李离开

学校时,山风和苦楝树上的钟声陪我走了很远很远。

⑦现在来看,我正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批初中生,也亲身

参与了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战略

任务的教育工作,我是政策的受益者,也是政策的执行者。后来,务

工潮兴起,人口外流,生源锐减,于是校区调整,学校撤并停止招生,

校舍闲置。

⑧花落花开。当年外出谋生的年轻人已步入中老年,子女都在城

里安家落户,不少人陆续回乡,就近创业,维修老宅,复耕农田,凋

敝的乡村出现了成片的水泥楼房、民宿花田,自来水、天然气、闭路

电视进入农家各户,乡下农事已成为短视频热点,乡村故事充满了时

代生机。残存的校舍彻底消失了,那块土地上的茅草也消失了,长出

了青青的小麦,这块土地开始了新生。这一片土地上,生长过知识,

也生长过野草,如今生长着庄稼,世事如此生动流转。这片土地和土

地上的人何尝不是一面时代之镜、历史之镜,每一块土地都会孕育生

命,每一个人都在承载并参与时代巨变,每一个春天都在召唤我们整

装出发。春风十里,冬麦青青。

⑨经历了一个冬天的磨砺和厚积,此时的冬麦在春风中拔节而上。

我在女儿这个年龄时,正在这里生活。我把她叫过来,一起站在麦地

边,面朝远山春光,拍下了新年的第一张合影。

(刊载于2022.4.1,万唯中考研究员雷朵推荐)

1.你觉得第⑥段画线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写出来并简要

说出理由。(3分)

四年间,我从彷徨茫然变得从容淡定,成为一只沉默的渡船,渡

人也渡己,从早到晚从春到冬。

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

进行分析点评。试对文章第⑧段的画线沿句写一个批注。(4分)

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何尝不是一面时代之镜、历史之镜,每

一块土地都会孕育生命,每一个人都在承载并参与时代巨变,每一

个春天都在召唤我们整装出发。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描写具体分析。

(3分)

4.文章大篇幅地回忆了我生活了八年的乡村学校,标题能否换

成“记忆里的乡村学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3分)

四、中考热点主题:革命文化一一铭记历史,弘扬艰苦奋斗的优

良作风,历练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

无名红军

邓焕

①每年清明节,龙脊界的村民们首先祭拜的不是自家的祖宗,而

是一座无名坟墓。无名坟墓就在张氏小学旁边。

②以前张氏小学并不叫张氏小学,而叫龙家小学……

③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夏天的上午,龙家小学门口来了个卖

爆花糖的老头,摇着一个铃铛,在叮叮当当的铃声中,拿捏着嗓门很

好听地唱:爆花糖,爆花糖,小朋友吃了上学堂……

④听到歌声和铃铛声,学生们都围拢过来,掏出自己积攒的压岁

钱或捡破烂的钱,买了爆花糖很有滋味地吃。

⑤从那以后,卖爆花糖的老头就隔三差五地摇着铃铛来龙家小学

了。

⑥老头很神秘,方圆几百里,没有人知道他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

只知道他住在离乡政府不远的一个村庄的瓦窑里。龙脊界的村民都认

为老头是远方来的流浪汉,没想到这流浪汉却很有学问。

⑦有一天学校龙老师突然生病去了医院。龙老师一走,挤在一个

教室里的五个年级的学生,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一样吵开了。那时

卖爆花糖的老头正在学校门口酸枣树下休息,他走进教室,敲敲讲台:

“同学们,你们不好好学习,不仅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而且连

发生在你们身边的历史都不知道,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⑧同学们都安静下来,瞪着一双疑惑的眼睛看着老头:我们身边

能有什么历史?

⑨老头于是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战争故事:“1934年11月27日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的灌阳县、全州县、兴安县,与

国民党部队苦战五昼夜……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

多人……”

⑩同学们都沉浸在老头讲的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气氛

里。那以前,同学们都不知道在全州县发生过这么悲壮的战争,而且

他们村一一龙脊界,也有红军经过。

⑪老头讲了很久,他边讲边哭,浑浊的泪水流满了他那张沧桑

的脸。最后老头哽咽着说:“孩子们呀,你们要好好读书,不要辜负

了先烈们流血牺牲为我们创造的这美好时代呀!”

⑫这是同学们第一次听说“湘江战役”的故事。同学们都被“三

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给震撼了。

⑬一天深夜,刮大风,下暴雨,龙家小学那两间破瓦房倒塌了。

⑭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老头唱着“爆花糖”的歌谣,吆喝

着走过来,村里搬运木料的人笑着说:“老人家,小朋友吃了爆花糖

再也不能上学堂了!”

⑮老头站在那堆残砖破瓦烂木头前面,沉默一会儿,悄然离开

了。

⑯第二天早上,老头很意外地又来到了学校旁边,他从搬运木

料的人群中找到学校校长兼老师的龙老师「咋把这些东西都搬走啊,

还用得着啊!”

⑰龙老师苦笑:“没用啦,这些东西都分给群众了,这里再没有

学校了J

⑱“为什么?”

⑲“没钱!”

⑳老头点点头,拉了龙老师来到他挑来的管筐边。筐里没有了

爆花糖,却装了两个大黑袋子。

㉑“如果你不嫌弃,你拿了这些零钱去银行换了整票,再砌一座

吧!”

㉒龙老师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㉓从那以后,卖爆花糖的老头就没再在龙脊界出现过。听人说他

出现在乡镇另外一个方向的村庄,他不再卖爆花糖,他改收破烂了。

㉔学校修好后,龙老师根据人们的指点,找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