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高二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及中册第一至二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具有深厚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回顾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文教昌明、文艺繁荣,是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当前,以文艺事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新一轮大国综合国力博弈的“标配”。美国2017年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扩大美国影响力”“捍卫美国价值观”,面对西方文化大国的文化输出,进一步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客观要求。“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中国文艺工作历史经验表明,创造能够生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进程、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文艺作品,是中国式文艺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人世间》等文学作品书写了新时代的恢宏史诗;《觉醒年代》《大决战》等优秀影视作品实现了艺术价值和票房口碑的双丰收;《国家宝藏》等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不断引发国学热潮。以上文艺实践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良好根基。就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而言,新时代呼唤“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的文艺作品,也急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的文艺批评。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是否涌现了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而好作品的产生,自然离不开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文艺批评。就文艺教育和文艺普及而言,新时代呼唤“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也需要全社会文明程度、审美能力的提升。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本,相较于以色列(人均60本)、美国(人均40本)等文化强国的人均阅读量,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养成仍然任重道远。就文艺工作队伍而言,一支创作力旺盛、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队伍,是塑造国家经典文艺形象的保证。毋庸讳言,当前一些文艺队伍青黄不接、良莠不齐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文艺协会脱离群众、争名夺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三俗”乱象、“饭圈文化”、“失德艺人”影响了文艺工作队伍的整体形象,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力戒浮躁、媚俗和急功近利思想。(摘编自冯海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维度》)材料二:笔墨当随时代,这是古已有之的历史规律。新时代的文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维度。第一个是历史的维度。在寻找中国崛起背后支撑因素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得到重新认识,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中国人重新验证了中华优秀传统带来的巨大优势。这种优势决定了新时代的文艺在面对过去的时候应如何延续我们的优秀传统,使之成为当下文艺创作的底色和背景,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而面向未来,新时代的文艺需要把历史赋予我们的巨大传统优势转化为当下推陈出新的创作动力,让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创造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思想穿透力。第二个是现实的维度。新时代的文艺要想体现时代精神,就必须及时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息,发现时代进步的趋势。无论是从事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应当聆听时代前行的声音,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声,反映民族精神的肌理,体味人民大众内心的渴求、焦虑和企盼。第三个是世界的维度。人类正处在全球化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传播,决定了任何国家的文化艺术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中国文艺必须融入人类共同审美创造的洪流,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和追求。面向世界的中国文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去表达中国,向世界推广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另一方面是如何让中国文艺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来了解中国。第四个是自我的维度。文艺要遵从创作者自身的感受,要张扬个性、尊重个性,追求独特的个性化表达。伟大的艺术总是来自伟大的灵魂,削平个性的文化永远都是平庸而苍白的。只有个性化的、有表现力的、独特的文艺创造,才能够真正切入时代,走进大众的内心。这样的四个维度,可以把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下生活的鲜活质感、把国际的视野和我们内心的感悟融为一体,有助于当代文艺创作走出简单的模拟古人或抄袭洋人的老路,闯出一条真诚而扎实地融入时代、表达时代的新路。(摘编自云德《新时代文艺的四个维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具有深厚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B.材料一中引用诗句“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形象地阐明了文艺实践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与时俱进的道理。C.从历史维度看,新时代的文艺应当延续我们的优秀传统,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声,反映民族精神的肌理。D.真正的文艺要遵从创作者自身的感受,体现个性化表达,这样才能够真正切入时代,走进大众的内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的“标配”。B.文艺批评要激浊扬清,要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明立场,这对创作优秀的时代作品是大有裨益的。C.一支优秀的文艺工作队伍,是塑造经典文艺的保证,而一些人的“失德”行为,会影响队伍的整体形象。D.全球化时代,中国文艺必须融入人类共同审美创造的洪流,把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自己的唯一标准。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新时代我国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国影响力”的一项是()A.据统计,2020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202部7476集,年产量高居世界第一,生产电影650部,排名世界第二。B.唐代文化在兴盛后日渐东传,其中包括亚非与部分欧洲国家,传播内容涉及宗教、建筑、科教等各个领域,其制度思想也给西方各国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C.数据显示,我国某短视频社交平台目前在全球已拥有超过10亿活跃用户,2022年3月份,其下载量超过6300万。D.浙江中医药大学编排的原创话剧《大医精诚·寻找孙思邈》首次公演,展现了新一代中医药学子对“大医精诚”精神的探寻、传承和弘扬。4.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艺要求,材料一提出了哪些观点?请予以概括。5.从材料二的现实维度角度分析小说《哦,香雪》创作的成功之处。【答案】1.C2.D3.C4.①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②创作优秀作品,增强文化自信自强。③要促进文艺创作的健康、长远发展。④提升文艺批评大众审美的水平。5.①《哦,香雪》捕捉了时代发展的脉息,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与现代文明矛盾和冲突为创作背景,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现实维度。②《哦,香雪》揭示了香雪们摆脱愚昧封闭的焦虑及对现代文明和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反映了人民大众内心的渴求、焦虑和企盼,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现实维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从历史维度看……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声,反映民族精神的肌理”错误。原文“第二个是现实的维度。新时代的文艺要想体现时代精神,就必须及时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息,发现时代进步的趋势。无论是从事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应当聆听时代前行的声音,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声,反映民族精神的肌理,体味人民大众内心的渴求、焦虑和企盼”可知,“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声,反映民族精神的肌理”是从现实维度来说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把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自己的唯一标准”说法错误,文中讲的是“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和追求”,并非唯一标准,我们的文艺还必须体现中国特色。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能表明数量多,并不能说明国际影响力大;B.从历史的角度看,未能体现“新时代”;D.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传承和弘扬,没有显示出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面对西方文化大国的文化输出,进一步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客观要求”可知,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由原文“以上文艺实践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良好根基”可知,创作优秀作品,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由原文“毋庸讳言,当前一些文艺队伍青黄不接、良莠不齐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文艺协会脱离群众、争名夺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三俗’乱象、‘饭圈文化’、‘失德艺人’影响了文艺工作队伍的整体形象,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力戒浮躁、媚俗和急功近利思想”可知,要促进文艺创作的健康、长远发展。由原文“就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而言,新时代呼唤‘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的文艺作品,也急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的文艺批评。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是否涌现了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而好作品的产生,自然离不开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文艺批评”“就文艺教育和文艺普及而言,新时代呼唤‘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也需要全社会文明程度、审美能力的提升”可知,提升文艺批评大众审美的水平。【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结合小说的内容,以细腻的笔触生动描写了一个偏僻山乡的人情美,揭示了现代文明之风如何吹进闭塞、淳朴的山村。以及原文“新时代的文艺要想体现时代精神,就必须及时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息,发现时代进步的趋势”可知,《哦,香雪》捕捉了时代发展的脉息,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与现代文明矛盾和冲突为创作背景,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现实维度。结合小说内容,作品中,开头叙述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打破以及通了火车之后的变化,由之前的“台儿沟人历来吃完晚饭就钻被窝”到“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这其实是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以火车作为衔接点,现代文明之风吹进穷乡僻壤的乡村后,表现出以香雪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由于陌生产生的焦虑等内心的情绪。以及原文“无论是从事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应当聆听时代前行的声音,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声,反映民族精神的肌理,体味人民大众内心的渴求、焦虑和企盼”可知,《哦,香雪》揭示了香雪们摆脱愚昧封闭的焦虑及对现代文明和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反映了人民大众内心的渴求、焦虑和企盼,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现实维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主角①(节选)陈彦①为了让易青娥好好学戏,宋师决定:易青娥以后只管烧火。这事也是征得裘伙管同意了的。廖耀辉还鼓掌说,他完全赞成宋师的英明决定,让娃好好学戏去,争取咱伙房将来也出个大名角儿。②易青娥有了时间,戏就进步得更快了。③有一天,苟存忠老师把古存孝、裘存义,全都请到了剧场看门老汉周存仁那里。然后,他让易青娥把他教过的戏,走了一遍,请他们看。几个人一看,都吓了一大跳。④古存孝竟然说:“哎呀,不咋了,宁州剧团有人了。没想到,一个烧火的娃娃,还是这好个戏坯子。”古存孝给苟存忠老师竖了大拇指。⑤周存仁老师说:“这娃接受东西慢,但扎实。腰上、腿上、膀子上,都有力。是个好武旦料。”苟存忠老师说:“这娃只要嗓子能出来,就不仅仅是唱武旦了。表演也活泛着哩。你看看那‘一对灯’,棍到哪儿,‘灯’到哪儿,就是演几十年戏的人,还有不会‘耍灯’的呢。关键是听老师的话,你说个啥,她就下去练个啥。就说这‘灯’,娃是一边烧火一边练,你看看现在灵便的,是不是出‘活儿’了。”⑥“灯”,就是眼睛。老艺人把眼睛称作“灯”。苟存忠老师但凡排练就要强调:演员的表演,全靠“一对灯”哩。“灯”不亮,演员满脸都是黑的。在台上也毫无光彩。“灯”亮了,人的脸盘子就亮了。人物也亮了。戏也就跟着亮了。演员登台,手到哪儿,“灯”到哪儿。脚到哪儿,“灯”照哪儿。你拿的烧火棍,棍头指向哪儿,“灯”也向哪儿。只有把“灯”、棍、身子糅为一体了,戏的劲才是浑的。观众的“灯”,也才能聚焦到你这个目标上。所谓“角儿”上台,不动都是戏,就指的是“一对灯”放了光芒了。⑦易青娥按苟老师的指点,躲在灶门口偷偷练了一年多的“灯”。苟老师说,过去老艺人们,是拿着“纸媒子”练。就是用土火纸卷个细细的筒筒,在黑暗中点着,把那点光亮移向哪里,眼睛就转向哪里。说好多老艺人的眼睛,就是靠这个练出来的。易青娥心实诚,还真买了火纸,关起门,猛练起来。开始不习惯,看着点亮的“纸媒子”,老落眼泪。甚至还害了红眼病。时间一长,练习惯了,镜子里的眼睛,也的确越来越活泛。在排练《打焦赞》时,苟老师就专门安排了一节“耍灯”戏。易青娥先是“呼呼呼”地左转八圈;又“簌簌簌”地右转八圈;再“嘀嗒嘀嗒”地左右慢慢移八下;又“嘀嘀嗒嗒”地右左移八下;再然后,“扑扑棱棱”地上下快速翻飞八次。那天,四个老艺人看到这里,都情不自禁地鼓了掌。⑧就连裘伙管都说:“成了,这娃成了。这娃可是我伙房的人才,将来还得给我伙房记头功哩。”然后,忠、孝、仁、义四个老艺人②就商量着,怎么把《打焦赞》立起来。现在毕竟只是她一个人在走戏,连焦赞、孟良都还没有呢。并且他们当场定下,焦赞由周存仁扮,孟良由裘存义扮。戏由古存孝、苟存忠两个同时排。还约定:排戏过程要低调再低调,把一张王牌死死压住,绝不轻易往出亮。但见出手,就要把一团人都吓个半死。古存孝很严肃地说:“吓就彻底吓死,连脚指头都让他弹不得。吓个半死,留个半不遂弄啥?”几个老艺人的话,把易青娥都惹笑了。⑨这以后,甚至连烧火,都让裘伙管安排了别人。易青娥那段时间,就一门心思圈在剧场里,跟几个老艺人琢磨戏了。老艺人们有时意见也不统一,常常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有一回,闹得最厉害时,扮焦赞的周存仁和扮孟良的裘存义,差点没用各自手中的兵器打起来。最后谁都说服不了谁。焦赞把两鞭一扔,孟良将两把板斧也一扔,都赌咒发誓地说:这辈子不再跟对方配戏了。最后是苟老师把大家拉到街上饭馆里,破费了一顿酒水,才把两个人捏合拢的。⑩大概在四个月后,他们把朱继儒副主任悄悄请到剧场看了一次,还真把朱副主任吓了一跳呢。戏走完,停了半天,他才想起鼓掌来。他起身挨个儿跟人握手。一个人都握过两三遍了,他还像第一次见面一样,特别热情地握着、摇着、拍着,并且使的劲还很大。易青娥在被他握到第三次时,手背都有点痛的感觉了。⑪朱副主任说:“没想到,没想到,做梦都没想到哇,戏能被你们捏码成这样。细腻,有活儿,好看。十几年都没过过这样的戏瘾了。你们是咋把这个娃给发现了,并且调教、琢磨得这样好?我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哇!咱们差点就把这个娃埋没了呀!我们要尽快立个杆杆,树个榜样,也好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宁州剧团来一次脱胎换骨的业务大提升嘛。再不敢朝下混了,再混,连人家业余戏班子都不如了。我着急呀,急得头上的毛一抓掉一撮。你们看,你们看,这是不是一胡撸一大把。”说着,朱副主任还真将稀稀荒荒的头发,捋了一把,拿到大家面前看,果然是撸下了好多根来。(有删改)【注】①《主角》主要叙述了忆秦娥(即易青娥)从一个放羊娃,到一个县秦腔剧团的烧火丫头,再到配角直至主角,最终成为秦腔表演艺术家的奋斗过程。②忠、孝、仁、义四个老艺人分别为苟存忠、古存孝、周存仁、装存义,擅长表演秦腔。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孝、仁、义四个老艺人都十分赞成易青娥学戏,还减少了她原在伙房中的任务,彰显出人性的善良。B.文中通过苟存忠对“灯”的介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引出对易青娥艰苦练“灯”的叙述。C.“呼呼呼”“簌簌簌”“嘀嗒嘀嗒”“扑扑棱棱”等拟声词形象表现出易青娥在“耍灯”戏时的精彩表演。D.周存仁和裘存义在排戏时意见不一就会争论甚至打起来,这恰恰表明他们对艺术有着很高的追求。7.关于选文第⑪段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继儒用三个“没想到”高度评价了四个老艺人对《打焦赞》剧目的付出。B.宁州剧团的业务水平逐渐下降,朱继儒想以此为契机来提高剧团的业务水平。C.“差点就把这个娃埋没了呀”,小说借用朱继儒这句话批判了不重视人才的现象。D.“头上的毛一抓掉一撮”这一细节突出了朱继儒为剧团操心劳力的形象。8.易青娥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9.小说生动地塑造了四个老艺人形象,这有何用意?【答案】6.A7.C8.①做事踏实。如易青娥听老师说个啥,她就下去练个啥,于是她真买了火纸,关起门猛练,以至于老落眼泪,体现了她做事踏实,心实诚,很听老师的话。②吃苦耐劳,积极努力。易青娥在后厨房工作,一边烧火一边练灯”,最后出“活儿”。③持之以恒,专注如一。易青娥为了练成“灯”,按照苟老师的指点,躲在灶门口偷偷练了一年多的“灯”。9.①突出易青娥的人物形象。四个老艺人在为易青娥排戏的过程中对其的评价,丰富了易青娥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易青娥的精神品质。②体现文化内涵。四个老艺人的名字连起来是“忠孝仁义”,作者用具有文化意味的名字也说明传统老戏连接着传统文化的根底,其表演的秦腔也是传统文化价值再现的表现形式。③揭示主旨。老艺人们精湛的技艺是他们品行修为的体现,而老艺人们毫无保留地传给易青娥技艺体现了艺术的薪火相传。这既是呼吁传统审美和文化的复归,也是向传统艺人的致敬。【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都十分赞成易青娥学戏”错误。根据原文“哎呀,不咋了,宁州剧团有人了。没想到,一个烧火的娃娃,还是这好个戏坯子”,可知古存孝不知道易青娥在学戏。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小说借用朱继儒这句话批判了不重视人才的现象”错误。根据原文“我们要尽快立个杆杆,树个榜样,也好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宁州剧团来一次脱胎换骨的业务大提升嘛。再不敢朝下混了,再混,连人家业余戏班子都不如了”,可知朱继儒这句话是对工作的反思,批判不重视人才现象过于牵强。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易青娥“接受东西慢,但扎实”,“听老师的话,你说个啥,她就下去练个啥”,“苟老师说,过去老艺人们,是拿着‘纸媒子’练……说好多老艺人的眼睛,就是靠这个练出来的。易青娥心实诚,还真买了火纸,关起门,猛练起来”,可知她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拿着“纸媒子”练,体现了她做事踏实的特点。根据原文“为了让易青娥好好学戏……易青娥以后只管烧火……易青娥有了时间,戏就进步得更快了”,苟存忠老师看了易青娥的戏,“就说这‘灯’,娃是一边烧火一边练,你看看现在灵便的,是不是出‘活儿’了”,可知她边烧火边练灯,尽管进步很快,但她仍旧勤学苦练,体现了她吃苦耐劳,积极努力的特点。根据原文“易青娥按苟老师指点,躲在灶门口偷偷练了一年多的‘灯’,“开始不习惯,看着点亮的‘纸媒子’,老落眼泪。甚至还害了红眼病。时间一长,练习惯了,镜子里的眼睛,也的确越来越活泛”,可知她克服困难,从刚开始的不习惯,经过一年的练习,眼睛越来越活泛,体现了她持之以恒,专注如一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根据注释“忠、孝、仁、义四个老艺人分别为苟存忠、古存孝、周存仁、装存义,擅长表演秦腔”,可知四位老艺人身怀绝技,但他们对易青娥的表演赞叹不已,如“几个人一看,都吓了一大跳”“古存孝给苟存忠老师竖了大拇指”“四个老艺人看到这里,都情不自禁地鼓了掌”“排戏过程要低调再低调,把一张王牌死死压住,绝不轻易往出亮。但见出手,就要把一团人都吓个半死。古存孝很严肃地说:‘吓就彻底吓死,连脚指头都让他弹不得。吓个半死,留个半不遂弄啥?”几个老艺人的话,把易青娥都惹笑了。’”四个老艺人的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丰富了易青娥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易青娥的精神品质。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苟存忠、古存孝、周存仁、装存义,擅长表演秦腔”名字中“忠、孝、仁、义”具有文化意味,“有一回,闹得最厉害时,扮焦赞的周存仁和扮孟良的裘存义,差点没用各自手中的兵器打起来。最后谁都说服不了谁”,他们对艺术有着很高的追求,体现了文化内涵。从主旨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易青娥按苟老师的指点”“苟老师就专门安排了一节‘耍灯’戏”“易青娥那段时间,就一门心思圈在剧场里,跟几个老艺人琢磨戏了”,“易青娥从一个放羊娃,到一个县秦腔剧团的烧火丫头,再到配角直至主角,最终成为秦腔表演艺术家”可知老艺人们毫无保留的传授技艺,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体现了老艺人们的品行修为,表达了对传统艺人的赞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选自《墨子·贵义》,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虽贱A人B也C上比之农D下比之E药F曾不若G一草之H本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故人”与“不过数金”(《五石之瓠》)中“过”字的意思不同。B.辞,指拒绝、推辞,与“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中“辞”字的意思相同。C.何之,指到哪里,“君将何之”与文中“何故止我”两者文言句式相同。D.说,指高兴,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字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以帽、鞋不如手、脚珍贵,天下不如生命珍贵论述了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道理。B.墨子的一位故人劝说墨子不必追求道义,墨子以人有十子作比,表达了自己的心愿。C.墨子南游到了楚国,去见楚惠王,楚惠王以自己年老为借口推辞不见,派穆贺去会见墨子。D.墨子向穆贺讲述了商汤拜见伊尹的故事,目的是希望穆贺不要成为像彭氏之子一样的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2)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14.穆贺是如何看待墨子的主张的?请简要说明。【答案】10.CDF11.C12.D13.(1)现在天下没有人追求道义,你却独自苦苦地追求道义,不如就此停止吧。(2)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他来问话,这对他来说已是蒙受恩遇了。14.墨子的主张确实好,但君王不会采用他这样一个普通百姓的主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即使是低贱的人,上可比农夫,下可比药,难道连草根都不如吗?“故虽贱人也”中“贱”作定语修饰“人”,“也”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所以在C处断开;“上比之农下比之药”中“上比之农”“下比之药”为对称结构,所以分别在DF处断开;“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中“一草之”作“本”的定语,“一草之本”作“不若”的宾语,所以GH处不能断开。故选C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A.正确。过:探望,拜访。/过,超过。句意:探望一位老友。/所得不超过数金。B.正确。句意:楚惠王以老为借口不用墨子。/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C.“句式相同”错误。“君将何之”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君将之何”。“何故止我”不是宾语前置句。句意:君王将到哪里去?/为什么还要阻止我呢?D.正确。句意:那我必定高兴地把药吃下去。/秦伯高兴,与郑国人结盟。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目的是希望穆贺不要成为像彭氏之子一样的人”错误。“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此处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以汤重视伊尹这样的低贱之人对国家有益的故事证明观点,驳斥因低贱而不采用的错误看法。“彼苟然,然后可也”,最后进一步提出如果楚王像商汤一样能采用低贱之人的正确言论,楚国就大有希望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莫”,没有人;“子”,你;“已”,停止。(2)“若”,如果;“令”下令,命令;“受”,蒙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可知穆贺赞扬墨子的言论很高明,同时担忧楚献惠王会因墨子身份低微而不采用他的学说治理国家。参考译文: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可贵的了。假使现在对一个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而砍断你的手和脚,你肯做这样的事吗?’这人一定不肯,什么原因呢?因为鞋帽不如手脚贵重啊。然后又对这人说:‘给你天下,而杀死你,你肯做这样的事吗?’这人一定不肯,什么原因呢?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身体贵重啊。人们为争一句话而相拼杀,这是由于道义比身体贵重啊。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墨子从鲁国到齐国去探望一位老友,这个老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谁行义,而你却独自受苦去行义,你不如停止吧。”墨子说:“假使现在此地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其中只有一个儿子耕田,其余九个闲着,那么耕田的人不能不更加努力。什么原因呢?因为吃的人多,而耕田的人少。如今天下没有谁行义,那么你应该鼓励我去行义,为什么还要阻止我呢?”墨子南游到楚国,见到楚惠王,楚惠王以老为借口不用墨子,派穆贺去见墨子。墨子游说穆贺,穆贺听了非常高兴,对墨子说:“你的话的确好,只是我们君王,是天下的大王,他也许认为‘这是贱人出的主意’,因此不采用吧?”墨子说:“只要可行就是好的。譬如药一样,一棵草根,天子吃了它能把病治好,怎能因‘它是草根’而不吃呢?现在农夫交税给大人们,大人们拿来做酒食祭品,祭祀上帝鬼神,怎能说‘那是贱人生产出来的’就不享用呢?所以即使是低贱的人,上可比农夫,下可比药,难道连草根都不如吗?况且你也曾听说过商汤王的传说吧!从前商汤将去见伊尹,派彭氏之子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汤:‘君王将到哪里去?’汤说:‘将前往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是天下的贱人。如果君王想见他,下令把他召来好了,这样做,对他已够恩赐的了。’汤说:‘这不是你能明白的。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能耳聪目明,那我必定高兴地把药吃下去。今天伊尹对我国之重要,就好比良医妙药。你不让我去见伊尹,这是你不希望我好。’于是令彭氏之子下车,不让他驾车了。楚王如果真能像汤一样,他就会用贱人之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秦观小楼连远横空①,下窥绣毂雕鞍骤②。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③。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注]①连远横空,挨着园林横空而建。②绣毂雕鞍,这里指骏马。③鸳甃,用对称之砖瓦砌成的井壁。此处指井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离别与思念的词,全词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写离别的场景与别后的愁闷。B.“过尽”二字描绘出了女主人公想买又不愿买的惋惜之情,因为纵有鲜花,谁适为容。C.“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说上天如果知道的话,也会变得消瘦,突出了相思之苦。D.“念多情”三句意思是说:如今只有当时那多情的明月,依旧照着离人,让人更添愁苦。16.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结合词的上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A16.①“小楼”两句,以楼下“绣毂雕鞍骤”的热闹景象衬托女主人公的孤独落寞。②“破暖”三句,表面上是写微雨欲无还有,似在逗弄晴天,实际上反映了女主人公像阴晴不定天气一样的心情。③“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卺”,以落花成阵、飞满井台的景象象征着红颜憔悴,使人伤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A.“全词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写……”错误,“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只为了追求功名利禄错过了佳期,老天如果知道也会憔悴。据此可知下阕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来写的。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景关系的能力。“小楼”两句意思是,小楼横空伸向远方,俯视纵马奔驰的男子们往来频繁。此处以乐景写哀情,以楼下“绣毂雕鞍骤”的热闹景象衬托女主人公的孤独落寞。“破暖”三句意为,轻风破暖,细雨弄晴,雨丝似有似无。表面上是写微雨欲无还有,似在逗弄晴天,实际上反映了女主人公在恋人离去后像阴晴不定天气一样的心情。“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斜阳映照的院落花落如雨,飘飞在用砖石砌成的台井之处。以落花成阵、飞满井台的景象象征着红颜憔悴,青春易逝,使人伤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思念之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将进酒》中,以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实际上是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此时相望不相闻④.愿逐月华流照君⑤.陈王昔时宴平乐⑥.斗酒十千恣欢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弘、流、昔、恣、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时候,卖冰棍的吆喝声对我和弟弟有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力。只要听见这声音,我们就撒腿往家跑,央求大人给一角钱——一角钱能买两根冰棍。大人高兴就给,不高兴就不给,有时他们兜里的确是一分钱都没有。不知何时,卖冰棍的和买冰棍的想出了好办法——用鸡蛋换冰棍。我和弟弟非常喜欢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吃冰棍的自由度瞬间提高了许多。一个鸡蛋能换两根或三根冰棍,如果是两根,我们一人一根。如果换了三根,便口头约定,谁吃完了自己的那根就可以吃第三根。那时我们是多么珍惜生活中的一点点甜,比如一块饼干、一块糖、一根冰棍。我不舍得把冰棍一口咬掉,而是①地舔,尽可能延长享用时间。弟弟人小鬼大,我才吃一半,他就巳吃完,毫不犹豫地吃起我手里擎着的第三根。最高兴的一次是我们找到两枚鸡蛋,换了六根冰棍,终于能吃得过瘾,也吃得从容淡定。在物质匮乏的童年时代,冰棍起着慰藉和疗愈的作用。我们情绪不佳时,大人总会安慰说,等卖冰棍的来了给你买冰棍吃哟,尽管这种话有时兑现有时不兑现。偶尔,在炎热的天气里我们不知是感冒了还是中暑了,浑身难受②,不玩也不闹。大人突然重视起来,带着我们去供销社门前找卖冰棍的。说也奇怪,吃过冰棍后我们又恢复了之前③的样子。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那时我们是多么珍惜生活中的甜”,语意与原句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央求大人给一角钱——一角钱能买两根冰棍”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著作——《本草纲目》。B.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D.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答案】18.①慢条斯理;②无精打采;③生龙活虎19.原句通过列举具体的事物,突出了当时生活的艰苦,形象地刻画了“我”吃冰棍时愉悦的心情,希望人们珍惜生活中的甜。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我不舍得把冰棍一口咬掉”“尽可能延长享用时间”推断“我”吃的很慢,并所填内容与“一口咬掉”意思相反,故可填写“慢条斯理”。慢条斯理: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第二空,依据“不知是感冒了还是中暑了”“不玩也不闹”推断生病之后没有精力玩耍了,故可填写“无精打采”。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第三空,依据“吃过冰棍后我们又恢复了之前”推断恢复之前活泼好动的样子,故可填写“生龙活虎”。生龙活虎:像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充满活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一点点甜,比如一块饼干、一块糖、一根冰棍”,用“一”字突出了当时物质生活的匮乏,一个也没有的意思。列举具体的事物,让人明白基本的生活需求很简单。原句强调了得之不易,故而“我”吃冰棍时的心情是愉悦的,也希望现在的人们珍惜生活中的甜。【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一角钱能买两根冰棍”是对前面内容“央求大人给一角钱”的解释说明。A.解释说明,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B.表示总结上文;C.表示转移话题;D.表示转折。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居家学习,很多时间待在室内。如何既能保证居家学习质量,又能防止近视?居家锻炼是重要手段。居家锻炼与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体育老师的现场指导和保护,因此,需要有科学方法才能避免不受伤害,实现锻炼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