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六)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六)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六)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六)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六)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秋•灌南县期中)秦汉时,朝廷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并根据户口的增减而反复拆并里和聚邑,“一里过百而可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二里”,乡里呈现出“多姓均势杂居”的形态。据此可知,当时()A.基层自我管理能力增强 B.政府重视改造传统社会秩序 C.赋役制度出现重大变革 D.地方宗族势力获得迅速发展2.(2024•莆田三模)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A.推行严刑峻法 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 D.户籍体系成熟3.(2024春•哈尔滨期末)如表是关于宋代流民问题治理的记载(部分)。宋代这些举措旨在()时间内容宋仁宗至和二年“访闻饥民流移,有男女或遗弃道路许诸色人及臣僚之家收买,或遗弃道路者,亦听收芥”宋徽宗宣和七年“令逐路转运司下州军将曾流移及为盗贼民户地土、庄产、林木、合屋等,官为检校。责付保长正、近邻看管,不得辄有采伐,以待归业即时给付”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今令系创行布种与旧佃人户不同,欲以十分为率,五分给予佃户,二分半纳官,二分半官中权行拘收。后业主归,即给还”A.规范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 B.强化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 C.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D.稳定社会秩序以巩固统治4.(2024秋•富锦市期中)隋朝鼓励各地在乡间遍置义仓,但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这一做法()A.顺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B.完善了救灾响应机制 C.扼制了官场贪腐风气 D.加速了南北统一进程5.(2024秋•金塔县期中)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推行黄册制度,黄册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田土,房屋等信息,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其中民籍除民户外,还有儒、医等户。据此可知,黄册制度的实施()A.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控 B.意在建立完善的户籍体系 C.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 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6.(2023秋•新化县期末)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下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资料来源内容吕梁宋氏家族墓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教民榜文》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清朝文献通考》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责令专司查报。A.优抚政策 B.基层治理 C.以礼入法 D.户籍制度7.(2024•湖南)如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户口数(万)人口数(万)东汉永和五年(140)64.98281.32西晋太康初年(280﹣289)14.23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4.1933.48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8.(2024秋•龙凤区校级期中)《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伊、洛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西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这一举措()A.增加了隋政府的财政收入 B.说明隋文帝重视粮食的仓储工作 C.有利于南北经济互通有无 D.表明隋朝社会救济方式的多样性9.(2024秋•南京月考)清代雍正以后,在聚族而居的福建、江西等地推行族正制度,令地方官让每族公举老成公正二人为族正副,官给印照,责令约束族丁,“酌订祠规,列示祠中,予以化导约束之责,族中有口角争讼之事,传集族正,秉公分剖,先以家法劝诫”,这一做法导致()A.强化儒家伦理纲常统治地位 B.将族权纳入政权的控制下 C.实现清朝基层社会自我更新 D.加强古代的乡里宗族组织10.(2024秋•西青区校级期中)宋朝设置了乡里、耆管、都保等乡村体制,其中的管理者被称为乡役人,他们与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其“熟人社会圈”考虑,他们经常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与官府周旋,融通于其间。由此可知,宋代的乡村治理()A.与宗族社会相适应 B.消除了官民间的矛盾 C.造成了地方的割据 D.依靠基层的行政机构11.(2024秋•让胡路区校级期中)在唐代,脱离原居地户籍流徙他乡的“浮户”,在新居地入籍后称为“客户”。到宋代,不论是否是外来户,凡居住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户,一概划为客户。唐宋“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土地政策的调整 B.人口迁徙的频繁 C.均田制度的瓦解 D.赋税制度的变化12.(2023秋•东城区期末)如表是清代南昌县乡饮中大宾身份的统计。乡饮是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不仅饮酒,还要“敦崇礼教,相互劝勉”。活动由当地官员负责,并邀请德高望重者出任大宾。由此可见乡饮()主事或内阁中书知县教谕国子监助教低阶官员拥有各种头衔的人翰林举人贡生生员监生地位不确定者人数统计231114235417116注:教谕是县学的教官。①是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径②引导了尚学重教的社会风气③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④体现了国家优抚高年的传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4秋•如皋市期中)1782年英国法律准许教区救济壮健的贫民而不强迫其进入济贫院。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救济对象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获得救济。该院工作繁重,待遇极差,入院者将丧失人身自由甚至政治权利,贫民往往望而却步。这种变化()A.体现了社会救济的市场化改革 B.建立了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 D.反映了英国社会基层自治特点14.(2024•浙江开学)工业社会建立以后,劳资关系始终是西方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影响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史实是()①英国颁布济贫法②西方各国建成福利国家③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④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5.(2024•天津模拟)20世纪末,西方国家在贫穷落后的城乡社区施行“社区企业家项目”,依靠与鼓励贫困社区所驻地的中小企业参与改造贫穷社区和“城中村”,其目的不只是解决废弃旧房的维修与重建问题,更重要的是以此为突破口,对贫民区进行综合治理。据此判断,该项目的实施()A.弥补了政府对社区管理的不足 B.秉持着济贫互助的理念 C.使社区享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 D.意在稳定社区周边秩序16.(2024•涵江区模拟)199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城市低保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截至1999年,共有531.6万名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乡居民得到了救助。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A.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C.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 D.践行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17.(2024秋•如皋市月考)如表是21世纪初,美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美国()类型主要职能数量非营利组织社区建设争取各类经费支持150多万个社区企业提供融资、培训、业务支持约2000家志愿者为所在社区组织,或公益服务的机构提供无偿志愿服务6000多万人A.福利国家规模不断扩大 B.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C.力求降低基层治理成本 D.社区开始参与基层自治18.(2024秋•温州期中)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材料表明()A.社区组织开始参与慈善救济工作 B.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C.社区管理开始引入企业管理办法 D.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社区统筹工作19.(2024秋•潍坊期中)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提倡社区治理以简化政府职能、缩减政府开支为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资本的自由流通。上述举措()A.增强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形势 D.降低了基层治理的水平20.(2024秋•通州区期中)1957﹣1962年,国家发布了多个涉及企业职工、军人等退休养老的制度性安排文件。1969年以后,保障制的责任重心开始由国家转向单位,城镇企事业单位包办社会保障等事务的现象迅速扩张。这种状况()A.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成熟 B.成为以后国企改革的重要动因 C.导致医疗保险体系形成 D.以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为基础二.材料题(共2小题)21.(2024秋•重庆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地方实施保甲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同时,保内实行连坐制,同保内犯强盗、杀人、蛊毒等,“知而不告”,依律处置。此外,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北宋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并以此建立了一个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基层自治组织,之后逐渐德润乡里。——摘编自王文兵《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等材料二:19世纪,英国才真正形成地方政府的概念。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形成的郡、自治市和教区的地方政府单位。郡由国王指派的治安法官管理。自治市则通过获得皇家特状,建立自治市政府,来摆脱治安法官的控制。直到17世纪晚期,中央都不拥有直接任免自治市市政官员的权力,体现出城市独特的权力地位。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法,才确立了选举产生地方自治政府的原则,标志着英国现代地方政府体制的初步形成。——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材料三:1980年,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重建乡政府,开始了政社分开,废止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进程。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寨村村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选举产生了第一个村委会成员,迈出了村民自治的第一步。1982年宪法确立了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建立使得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也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战略更明确地站在统筹城乡的角度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摘编自刘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乡村治理的历程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现代地方政府体制形成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新发展,并指出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经验。22.(2024•江西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4年3月,国民政府《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布实施,规定凡因公致疾或亡故以及在职时间很长而“勋劳卓著”退职的公务员都给予抚恤。1943年,国民政府颁布《公务员抚恤法》,加大了对公务员遗族的抚恤力度,提高了抚恤标准。1947年,根据考铨处照知,1946年度抚恤金按原核定金额100倍发给,并每案一律另加生活费基本数40万元;1947年度抚恤金按原核定金额1000倍发给,并每案一律另加生活费基本数40万元。——摘编自任同芹《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退抚制度探略》材料二下表中美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基本情况对比美国中国制度依据1986年《联邦政府雇员退休制度法案》《美国法典》第五篇第84章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5年《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资金来源老年、遗属及残障保险计划和固定退休金计划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贡献型养老金计划中雇员缴纳金额的前5%,可获得联邦政府的配套资金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制度构成老年、遗属及残障保险;固定退休金;贡献型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计发办法养老金=工资基数×年增长率×联邦服务工龄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中人”另有过渡性养老金)注:中人指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参加工作,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后办理退休的人员——摘编自郭磊、徐明《中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1943年和1947年国民政府提高抚恤标准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似之处。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CDAABCBBAD题号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CAACDCB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秋•灌南县期中)秦汉时,朝廷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并根据户口的增减而反复拆并里和聚邑,“一里过百而可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二里”,乡里呈现出“多姓均势杂居”的形态。据此可知,当时()A.基层自我管理能力增强 B.政府重视改造传统社会秩序 C.赋役制度出现重大变革 D.地方宗族势力获得迅速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分异令》及拆并里和聚邑的政策说明政府有意规范和改造地方社会结构,提高对乡里基层的控制力,防止大家族和宗族势力对地方社会的统治,因此可以看出政府重视改造传统的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加强了对乡里基层的控制力,而非基层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没有涉及赋役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政策的结果是形成“多姓均势杂居”的形态,这反而抑制了地方宗族势力的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2024•莆田三模)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A.推行严刑峻法 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 D.户籍体系成熟【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户籍制度,秦朝成功实现“故六国”遗民身份向国家编民身份的转化。这一转变说明秦朝在大力强化国家认同,C项正确;严刑峻法只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A项;通过重新登记户籍并且不再标明原籍地,可见对所有民众都已一律平等看待,排除B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断定户籍体系是否成熟,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2024春•哈尔滨期末)如表是关于宋代流民问题治理的记载(部分)。宋代这些举措旨在()时间内容宋仁宗至和二年“访闻饥民流移,有男女或遗弃道路许诸色人及臣僚之家收买,或遗弃道路者,亦听收芥”宋徽宗宣和七年“令逐路转运司下州军将曾流移及为盗贼民户地土、庄产、林木、合屋等,官为检校。责付保长正、近邻看管,不得辄有采伐,以待归业即时给付”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今令系创行布种与旧佃人户不同,欲以十分为率,五分给予佃户,二分半纳官,二分半官中权行拘收。后业主归,即给还”A.规范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 B.强化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 C.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D.稳定社会秩序以巩固统治【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许诸色人及臣僚之家收买,或遗弃道路者,亦听收养”“责付保长正、近邻看管,不得辄有采伐,以待归业即时给付”“后业主归,即给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因逃亡而存在的收养关系,宋朝政府采取宽容的政策,并保护逃户民的产权,这些规定旨在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以巩固封建统治,D项正确;这些举措重点不在规范地方官员行政权力,而是针对流民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目的不是强化对农民人身控制,而是解决流民问题以稳定社会,排除B项;虽然这些举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财政收入,但这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还是稳定社会,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4秋•富锦市期中)隋朝鼓励各地在乡间遍置义仓,但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这一做法()A.顺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B.完善了救灾响应机制 C.扼制了官场贪腐风气 D.加速了南北统一进程【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隋朝鼓励各地在乡间遍置义仓,但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这一做法顺应了中央集权要求,A项正确;材料强调“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但未涉及救灾机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但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材料不能“加速南北统一进程”,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2024秋•金塔县期中)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推行黄册制度,黄册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田土,房屋等信息,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其中民籍除民户外,还有儒、医等户。据此可知,黄册制度的实施()A.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控 B.意在建立完善的户籍体系 C.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 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解答】根据材料“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推行黄册制度,黄册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田土,房屋等信息,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其中民籍除民户外,还有儒、医等户”可知,黄册制度的实施使得政府了解了地方的各种信息,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控,A正确;材料不仅仅体现了户籍体系,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6.(2023秋•新化县期末)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下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资料来源内容吕梁宋氏家族墓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教民榜文》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清朝文献通考》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责令专司查报。A.优抚政策 B.基层治理 C.以礼入法 D.户籍制度【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信息“乡间‘老人’一职……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可知,都涉及基层治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优抚措施,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设置“老人”、里甲对基层进行治理,未提到以礼入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实行户籍制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2024•湖南)如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户口数(万)人口数(万)东汉永和五年(140)64.98281.32西晋太康初年(280﹣289)14.23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4.1933.48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对来说,下降幅度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十不存一,这说明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C项正确;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不是官府控制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可能会使人口在地区间发生流动,但通常不会导致总体数量如此大幅度的减少,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8.(2024秋•龙凤区校级期中)《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伊、洛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西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这一举措()A.增加了隋政府的财政收入 B.说明隋文帝重视粮食的仓储工作 C.有利于南北经济互通有无 D.表明隋朝社会救济方式的多样性【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材料中朝廷因京师仓廪空虚,为预防水旱灾害进行粮食储备,在多地设置粮仓,并通过漕运将关东及汾、晋的粟米运给京师,这说明隋文帝重视粮食的仓储工作,B项正确;材料中举措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粮食储备以应对水旱灾害和保障京师的粮食供应,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粮食的储备和漕运,不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的互通有无,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粮食储备,并非社会救济,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2024秋•南京月考)清代雍正以后,在聚族而居的福建、江西等地推行族正制度,令地方官让每族公举老成公正二人为族正副,官给印照,责令约束族丁,“酌订祠规,列示祠中,予以化导约束之责,族中有口角争讼之事,传集族正,秉公分剖,先以家法劝诫”,这一做法导致()A.强化儒家伦理纲常统治地位 B.将族权纳入政权的控制下 C.实现清朝基层社会自我更新 D.加强古代的乡里宗族组织【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擦材料信息“清代雍正以后,在聚族而居的福建、江西等地推行族正制度,每族公举老成公正二人为族正副,官给印照,责令约束族丁,予以化导约束之责,族中有口角争讼之事,传集族正,秉公分剖,先以家法劝诫”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加强对地方宗族的管理和控制,将原本可能相对独立的族权纳入政府控制之下,B项正确;虽然族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伦理的影响,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强化儒家的伦理纲常,而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排除A项;实现基层社会自我更新这一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将原本可能相对独立的族权纳入政府控制之下,加强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虽然族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宗族组织,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4秋•西青区校级期中)宋朝设置了乡里、耆管、都保等乡村体制,其中的管理者被称为乡役人,他们与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其“熟人社会圈”考虑,他们经常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与官府周旋,融通于其间。由此可知,宋代的乡村治理()A.与宗族社会相适应 B.消除了官民间的矛盾 C.造成了地方的割据 D.依靠基层的行政机构【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宋朝乡村管理者﹣﹣﹣﹣乡役人,与村民联系密切,他们经常与官府周旋维护村民的利益,说明宋代的乡村治理有利于乡村的稳定,从而推动乡村宗族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消除了官民间的矛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造成了地方的割据”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宋代的乡村治理是乡村自治,并非依靠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2024秋•让胡路区校级期中)在唐代,脱离原居地户籍流徙他乡的“浮户”,在新居地入籍后称为“客户”。到宋代,不论是否是外来户,凡居住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户,一概划为客户。唐宋“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土地政策的调整 B.人口迁徙的频繁 C.均田制度的瓦解 D.赋税制度的变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客户”内涵由新迁入入籍人口逐渐演变为不论是否是外来户,凡居住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户,一概划为客户,这种户籍制度的变化是为国家更好的征收赋税,因此这种变化与当时赋税制度的变化有关,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对户籍制度的影响,而非土地政策、人口迁徙、以及均田制的瓦解,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2023秋•东城区期末)如表是清代南昌县乡饮中大宾身份的统计。乡饮是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不仅饮酒,还要“敦崇礼教,相互劝勉”。活动由当地官员负责,并邀请德高望重者出任大宾。由此可见乡饮()主事或内阁中书知县教谕国子监助教低阶官员拥有各种头衔的人翰林举人贡生生员监生地位不确定者人数统计231114235417116注:教谕是县学的教官。①是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径②引导了尚学重教的社会风气③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④体现了国家优抚高年的传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管理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答】依据材料“敦崇礼教,相互劝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正确;题干表格“大宾”构成中,举人、贡生等人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尚学重教的社会风气出现,故②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③;题干没有涉及相关人员的年龄,故排除④。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管理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13.(2024秋•如皋市期中)1782年英国法律准许教区救济壮健的贫民而不强迫其进入济贫院。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救济对象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获得救济。该院工作繁重,待遇极差,入院者将丧失人身自由甚至政治权利,贫民往往望而却步。这种变化()A.体现了社会救济的市场化改革 B.建立了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 D.反映了英国社会基层自治特点【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体现了社会救济的市场化改革: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市场化改革,而是强调了救济条件的变化和强制性,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B.建立了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使得许多贫民因为条件恶劣而望而却步,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反而可能反映了体系的不足,故B项错误。C.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1834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此时通过强制贫民进入济贫院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劳动力成本,同时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一选项与材料中的历史背景相符,是合理的解释。D.反映了英国社会基层自治特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济贫法的变化,与社会基层自治无直接关联,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2024•浙江开学)工业社会建立以后,劳资关系始终是西方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影响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史实是()①英国颁布济贫法②西方各国建成福利国家③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④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分析】本题考查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解答】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不属于工业社会建立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①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属于工业社会建立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②正确;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属于工业社会建立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③正确;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属于工业社会建立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5.(2024•天津模拟)20世纪末,西方国家在贫穷落后的城乡社区施行“社区企业家项目”,依靠与鼓励贫困社区所驻地的中小企业参与改造贫穷社区和“城中村”,其目的不只是解决废弃旧房的维修与重建问题,更重要的是以此为突破口,对贫民区进行综合治理。据此判断,该项目的实施()A.弥补了政府对社区管理的不足 B.秉持着济贫互助的理念 C.使社区享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 D.意在稳定社区周边秩序【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社区企业家项目”“中小企业参”和“城中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可得出,材料中项目的实施利于弥补政府对社区治理的不足,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中小企业帮助社区,并未体现“互助”,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社区是否享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排除C项;该项目的实施意在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而不是稳定社区“周边秩序”,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2024•涵江区模拟)199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城市低保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截至1999年,共有531.6万名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乡居民得到了救助。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A.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C.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 D.践行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稳定社会秩序,进而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但不能体现政府职能转变,排除B项;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C项说法说法绝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2024秋•如皋市月考)如表是21世纪初,美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美国()类型主要职能数量非营利组织社区建设争取各类经费支持150多万个社区企业提供融资、培训、业务支持约2000家志愿者为所在社区组织,或公益服务的机构提供无偿志愿服务6000多万人A.福利国家规模不断扩大 B.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C.力求降低基层治理成本 D.社区开始参与基层自治【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题干“美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统计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利用一些非营利组织和社区企业以及志愿者来协助社区治理,就节省了政府的基层治理成本,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到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无法凸显福利国家规模不断扩大,排除A项;材料中知识涉及多方面力量参与社区管理,并未涉及到社区治理的效果,无法得出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和,排除B项;社区开始参与基层自治,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8.(2024秋•温州期中)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材料表明()A.社区组织开始参与慈善救济工作 B.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C.社区管理开始引入企业管理办法 D.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社区统筹工作【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地方治理,依据材料“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题干“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明确了地方政府管理社区的责任,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社区统筹工作,具体工作由社区自己完成,故D正确;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题干强调的政府责任的变化,故排除B;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方基层治理,侧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19.(2024秋•潍坊期中)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提倡社区治理以简化政府职能、缩减政府开支为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资本的自由流通。上述举措()A.增强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形势 D.降低了基层治理的水平【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20世纪70年代后期正是英国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时期,英国政府提倡社区治理以简化政府职能、缩减政府开支为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资本的自由流通,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形势,C项正确;政府简化职能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政府通过采用市场竞争机制来进行地方自治,这有助于激活地方自治的活力,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不会降低基层治理水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2024秋•通州区期中)1957﹣1962年,国家发布了多个涉及企业职工、军人等退休养老的制度性安排文件。1969年以后,保障制的责任重心开始由国家转向单位,城镇企事业单位包办社会保障等事务的现象迅速扩张。这种状况()A.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成熟 B.成为以后国企改革的重要动因 C.导致医疗保险体系形成 D.以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为基础【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成熟:材料中提到的是责任重心的转移和单位包办社会保障的现象,并没有直接说明这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此选项不够直接相关,可以排除。B.成为以后国企改革的重要动因:单位包办社会保障等事务可能导致企业负担加重,效率降低。这种状况在后续的国企改革中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视为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因。此选项与材料内容相关且合理。C.导致医疗保险体系形成:材料中主要讨论的是退休养老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并未直接提及医疗保险体系的形成。此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直接相关,可以排除。D.以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为基础:材料中没有提及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作为这种状况的基础。此选项缺乏直接证据支持,可以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材料题(共2小题)21.(2024秋•重庆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地方实施保甲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同时,保内实行连坐制,同保内犯强盗、杀人、蛊毒等,“知而不告”,依律处置。此外,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北宋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并以此建立了一个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基层自治组织,之后逐渐德润乡里。——摘编自王文兵《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等材料二:19世纪,英国才真正形成地方政府的概念。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形成的郡、自治市和教区的地方政府单位。郡由国王指派的治安法官管理。自治市则通过获得皇家特状,建立自治市政府,来摆脱治安法官的控制。直到17世纪晚期,中央都不拥有直接任免自治市市政官员的权力,体现出城市独特的权力地位。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法,才确立了选举产生地方自治政府的原则,标志着英国现代地方政府体制的初步形成。——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材料三:1980年,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重建乡政府,开始了政社分开,废止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进程。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寨村村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选举产生了第一个村委会成员,迈出了村民自治的第一步。1982年宪法确立了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建立使得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也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战略更明确地站在统筹城乡的角度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摘编自刘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乡村治理的历程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现代地方政府体制形成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新发展,并指出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经验。【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2)本题考查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1)仔细阅读材料一,明确题目要求是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表现。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和关键语句,材料提到了保甲制度和连坐制,这与治安管理有关,可总结出治安管理方面的表现。对于公共事务部分,注意“依托基层社会力量”这一关键表述,提炼出公共事务方面的治理方式。看到《吕氏乡约》和“建立基层自治组织”“德润乡里”等内容,可概括出道德建设方面的表现。(2)分析题目,要求归纳英国现代地方政府体制形成的背景。从材料二入手,材料提到了英国地方政府单位的历史,这是历史传统背景。关注自治市摆脱控制和城市权力地位的内容,这体现了城市发展对地方政府体制形成的推动作用。1835年颁布市政法这一事件是关键,结合所学知识,这是英国政治改革的体现,可归纳出政治改革因素。(3)题目有两个部分,一是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新发展,二是指出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经验。对于新发展,首先梳理乡村治理主体的变化,材料中提到了乡政府重建、村民自治、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等内容,按时间顺序梳理。注意法律方面的内容,1982年宪法对乡村治理主体地位的确定是重要的发展,也要概括进去。还有战略部署相关内容,如十八大后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对于经验部分,从材料中寻找成功做法的线索。看到党组织领导,可总结出坚持党的领导;宪法保障体现依法治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治理模式体现与时俱进。故答案为:(1)治安管理方面:实行保甲制度,构建严密治安网,保内实行连坐,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督和惩治。公共事务方面:依托基层社会力量完成公益活动、社会救助等事务。道德建设方面:以《吕氏乡约》为依托建立基层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