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古诗词赏析(有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古诗词赏析(有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古诗词赏析(有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古诗词赏析(有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古诗词赏析(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训练

考点9古诗词赏析

【课内古诗词赏析】

(2023•海南省澄迈县期末)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

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期末)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

也有这样的特点

1

(202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期末)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杨花、子规象征什么?写杨花和子规有何作用?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作

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你在研读诗歌的颔联时发现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请你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2)有同学在为此诗的颈联做批注时,只批注了“此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却未能

感悟出诗人表现的生活真理,请你就此为其补充批注。

(202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期末)5.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02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期末)6.下列对《峨眉山月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峨眉山月歌

李白

2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

入妙。

B.“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

点秋夜行船之事。

C.这首诗妙用五个地名,构思十分精巧,诗人连夜从峨眉山出发,到达三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

江行旅图。

D.结尾“思君”一句,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着故乡的山月为友,

思友思乡之情就更显深意。

(2023•四川省内江市期末)7.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特点)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情绪。

(2)前两句描绘“沙似雪”“月如霜”的景象,有何作用?

(202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期末)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023•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期末)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

(2)诗的后两句被人评价为“深婉细腻,含蓄隽永”,请作简要分析。

(2023•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期末)10.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

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李商隐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

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也运用了“虚实结合”

的手法?()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02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期末)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马不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高云”突出潼关高大雄伟。

B.第二句引入“秋风”和“马蹄声”,打破了画面的静态,增添了动感。

C.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鹫不驯。

D.这首七言绝句婉约凄凉,作者把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2)诗歌第三句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

(2023•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期末)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高云簇拥着古城,正面描写出了雄关之高耸险峻。

B.第二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C.“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巍峨险峻。

D.第四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

(2)“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

1.古诗阅读。

杜牧

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

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1)五、六两句中的“初散蝶”和“即闻蝉”写出了春日怎样的特点?

(2)请给这首诗拟个题目,并说说你的理由。

(2023•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期末)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①嗾(s6u):使,让。

5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通过写“山、水、霜”等得景物点出秋天明净清冷的特点。

B.第二句写出了山林中的树木的树叶在秋天变成深红、浅黄色,从颜色方面写出秋天给人的美好。

C.第三句“清入骨”,表现出刘禹锡最爱秋天的凉爽的感觉,这种感觉能使头脑清醒、文思敏捷。

D.第四句表明中心:哪里比得上春色让人狂,表达了诗人爱春色胜过秋色的情感。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画面。

(2023•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期末)3.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苔: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

白日:太阳

青春:指苔葬富有生机的绿意。

请抓住特征,描绘诗中划线句苔的生存环境和生长状态,并写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期末)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唐•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释】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

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既有起笔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后来又用“寒雾”“暮烟”等景物抒情,渲染了

6

悲伤、沉郁的氛围。

(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2023•江西省景德镇市期末)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育然②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①栖碧山:居住在碧山。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②穹(必。)

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这首七言绝句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B.“心自闲”三个字,既是诗人山居心境的写照,也回答了“何意栖碧山”的问题。

C.诗中写花随溪水直然远逝的景色,描绘了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

D.这首诗表达的是“天然”的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2)诗中“笑”字值得玩味,请做简要赏析。

(202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期末)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红牡丹

[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注】闲:同“娴”,文雅的样子。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木定福的一项是()

A.首句描绘出牡丹叶子碧绿鲜艳、娴静文雅的特点

B.第二句刻画了红牡丹深浅不同的花错落有致的美。

C.第三句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遭人恣意采摘的担忧。

D.末句抒发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红颜易衰的感伤之情。

(2023•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期末)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7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诗中体现“万山”对溪水阻抑的两个词语:和,

(2)宋诗讲求“理趣”。说说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

(2023•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期末)8.阅读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本诗的标题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等要素。

B.律诗的特点之一是第二、四、六、八句的句末必须押韵,本诗押的韵是“ang”。

C.首联描绘了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犹如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

D.身在异乡的诗人,看到万家灯火闪耀的景象是如此的温馨,不禁悲从中来。

(2)月亮自古以来就是传达情感的优秀媒介,本诗与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对月亮的描

写有何不同?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202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期末)9.阅读杜牧的《秋夕》,按要求回答问题。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第二、四句写宫女的宫中生活,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但宫女的复杂情感却见于言外,请结合具

体的词句揣摩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2023•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联考期末)10.诗歌阅读。

8

五绝小满

【宋】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欧阳修描写小满节气时的风景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B.“皓月醒长空”中“醒”写出了天空澄澈,耀眼明朗的样子。

C.“夜莺啼绿柳”只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初夏夜晚的勃勃生机。

D.诗歌描绘了初夏柳绿、夜晴,麦子茁壮成长的景色。。

(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展现的画面。

【古诗词比较赏析】

(2023•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期末)1.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把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景物描写所带的修饰词“枯”

“老”“昏”“古”“西”“瘦”的特点;而“②”这一句则展现出温馨、安

适的景象。

(2)《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都表达了的主题。请结合画线句分析,两部作品分别是

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

(202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期末)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

天净沙•秋思

9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惬意小景,使秋意不再那么悲凉。

B.甲诗中的“断肠人在天涯”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似。

C.这两首诗均是作者处于人生逆境时所作。

D.乙诗中“逢秋悲寂寥”的常情与“秋日胜春朝”的新见,形成鲜明对比。

(2)两首诗都写了秋,但借助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期末)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人名),甲诗是诗人在得悉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后写下,

遥寄给他的。乙诗是诗人在二十几岁时初次离开故乡,四处游历时的作品。

(2)甲诗首句借助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点明了时令,渲染了

的氛围;乙诗前两句极具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月映清江的美景。

(3)甲乙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但又不同,你能简要分析一下吗?

10

(2023•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期末)4.古诗鉴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桃”,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帘板(lo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下列对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前三句罗列了九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图。

C.《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为全诗笼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D.《天净沙•春》首句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

情。

(2)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

情感?

(2023•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期末)5.古诗阅读。

秋词(其一)长安秋望

刘禹锡杜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1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版)

两首诗都写出了“秋气之高远”,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023•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期末)6.古诗欣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11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折柳:即《折杨柳》笛曲,内容多写离别情绪。

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

赏读(1)第一、二句中—,―景物,创设出(2)第二句诗人通过—(表现手法)夸张

一种宁静苍茫的意境。地写出笛声飞遍全城。

探究两首诗歌中“笛声”这一意象蕴含了—的感情。

(2023•辽宁省阜新市期末)7.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芙蓉楼送辛渐①二首(其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

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一片冰心在玉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和志向。

D.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不追求功名富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2023•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期末)8.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问题。

【甲】

12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乙】

寿阳曲•潇湘①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②。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注释】①潇湘:原指湘水与潇水在零陵的汇合处,后用以指湖南。②梦回:梦醒。

对两首元曲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曲以动态的“流水”和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显示环境的幽静,以“西风”和“古道”

相映,更见道路的苍凉,以幽静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突出“断肠人”的孤寂和悲苦之情。

B.【乙】曲中“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

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

C.【甲】曲以多种景物并置,构成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乙】曲描写了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

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流下“几行清泪”,两首元曲都采用了白描手法。

D.【甲】【乙】两首元曲都是寓情于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训练

考点9古诗词赏析

【课内古诗词赏析】

(2023•海南省澄迈县期末)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

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o

(2)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

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想象之景,不是诗人所观,

A项错误。故选A。

(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

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点评】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

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

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2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期末)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14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

也有这样的特点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离别之恨在内,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有恳切的思念,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

深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景物的作用。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离别之恨在内,也就融情入景。

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2)本题考查的是最后两句话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三,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

和宽慰,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也有热诚的关怀。

(202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期末)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杨花、子规象征什么?写杨花和子规有何作用?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作

简要赏析。

【答案】

(1)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暮春环境。

(2)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15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本诗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子规”,描绘出南国的

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它有随风满天飞扬的特点,很容易让人产生“飘零

之感”。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很容易让人想到

“离别之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从“杨花落尽

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所以它既写了时令暮春,也

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

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

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

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

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你在研读诗歌的颔联时发现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请你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2)有同学在为此诗的颈联做批注时,只批注了“此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却未能

感悟出诗人表现的生活真理,请你就此为其补充批注。

【答案】

(1)“风正一帆悬”,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一

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以小景写大景。

(2)新生事物都必须从旧事物孕育产出。

【解析】

(1)本题考查写作目的探究。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

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

16

“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2)本题考查诗句蕴含的哲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

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在本联中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

年,将赶走严冬。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

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02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期末)5.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

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凄凉萧条,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此曲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昏鸦、流水、古道、瘦马,情中有景,

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作者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最能

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主题。

(202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期末)6.下列对《峨眉山月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

入妙。

B.“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

点秋夜行船之事。

C.这首诗妙用五个地名,构思十分精巧,诗人连夜从峨眉山出发,到达三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

江行旅图。

D.结尾“思君”一句,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着故乡的山月为友,

17

思友思乡之情就更显深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C.有误,第一句点明了出发地是峨眉山。故选C。

(2023•四川省内江市期末)7.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特点)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情绪。

(2)前两句描绘“沙似雪”“月如霜”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案】

(1)凄凉幽怨思乡

(2)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

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面写思乡作铺垫。

【解析】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

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

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运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

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因此“沙似

雪”“月如霜”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202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期末)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所展现的画面。

18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示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

寥一扫而空。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乐观豪迈、锐意进取、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

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晴空一鹤排云

上”的意思是: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

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2)本题考查主旨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

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

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通读全诗,可知诗人并没有像平常的人一样伤春悲秋,而是觉得秋天还要胜过春

天,在这样的一个秋天里,诗人诗情大发,从而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心境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2023•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期末)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

(2)诗的后两句被人评价为“深婉细腻,含蓄隽永”,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一个“涨”字富有动态美,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景象,又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

(2)本诗虚实结合,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

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

19

隽永。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解答此题要求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是:就是这正在盛

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其中“涨”富有动态美感,生动地刻画了巴山夜雨连绵不断注满池塘的

情景,写出了一个动态化的场景。面对此景,作者思家的愁绪也犹如这巴山夜雨一样绵绵不绝。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诗的前两句实写当前景,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何当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

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

的孤寂。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

之情。

(2023•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期末)10.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

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李商隐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

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也运用了"虚实结合”

的手法?()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

(1)不一样。《夜雨寄北》中的''秋"又兼~雨”,蕴含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归期无期的无奈、凄凉,

《潼关》中的猎猎秋风吹散了阵阵马蹄声,表现了诗人在秋气高爽的辽阔景下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解放的

豪迈奔放之情。

(2)D

【解析】

20

(1)本题要求学生根据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具体分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表

明诗人的羁旅身份,游子在外又遇到秋天下雨,表现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对家人思念又归期无望的伤感

凄凉。《潼关》写于谭嗣同十七岁时,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黄河、华山的磅

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各尊、追求思想解放

的愿望,这里的“秋”表现诗人秋高气爽之时产生的豪迈奔放之情。这两个“秋”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2)根据分析可知,D句意: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梦见自己骑着战马披着盔甲跨过冰封的

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本句中“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当前情境,为实写,“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梦境,为

虚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202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期末)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马不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高云”突出潼关高大雄伟。

B.第二句引入“秋风”和“马蹄声”,打破了画面的静态,增添了动感。

C.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鹫不驯。

D.这首七言绝句婉约凄凉,作者把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2)诗歌第三句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运用拟人修辞,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有误,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这首七言绝句婉约凄凉”错误。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

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诗句意思: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

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座座争奇斗

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这两句诗,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

21

入潼关桀鹫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2023•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期末)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高云簇拥着古城,正面描写出了雄关之高耸险峻。

B.第二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C.“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巍峨险峻。

D.第四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

(2)“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