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 13-84-2006 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第1页
DBJ 13-84-2006 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第2页
DBJ 13-84-2006 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第3页
DBJ 13-84-2006 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第4页
DBJ 13-84-2006 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deforImvestigationofGeote2006-07-27发布2006-11-01实施福建省建设厅发布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福建省建设厅实行日期:2006年11月1日2建标标备便〔2006〕89号福建省建设厅:你厅《关于报送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项地方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其备该项标准的备案公告,将刊登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本规范是根据福建省建设厅闽建科[2004]9号文的要求,由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在编写过程中,规范编制组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认真总结了福建省几十年来开展岩土工程勘察的工程实践和科研成果,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工作,并参考了部分省、市的地方规范,力求反映福建的地方特点。本规范共分为十六章,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勘察行业的新技术和新经验,力求突出福建省沿海软土地区和花岗岩地区的地方特色,在规范编制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先后完成了讨论稿、征求意为提高规范质量,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反馈给省建设厅科技处(地址:福州北大路242号,邮政编码:35000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本规范顾问:侯伟生林胜天何永金张家金郑也平彭文何伯干朱德昌林小富严可煊林民勇李哲生俞强董金荣李永胜宋清辉1 2 22.2主要符号 33勘察阶段、勘察等级 73.1勘察阶段 7 8 4.1地貌 4.2岩石的分类与定名 23 235.3边坡工程 405.6建(构)筑物增层和加固 5.7城市给排水工程 5.8城市道路工程 5.10城市堤岸工程 5.11城市室外管道工程 5.12城市隧道工程 5.13废弃物处理工程 63 6.4风化岩和残积土 6.5污染土 7不良地质作用 7.1一般规定 7.4泥石流 887.5采空区 7.6危岩和崩塌 8.1一般规定 8.2场地类别划分 998.3液化判别 8.4软土震陷 9.1一般规定 9.3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方法 2 11.2载荷试验 11.3静力触探试验 11.7扁铲侧胀试验 11.8现场直接剪切试验 13.2地下水勘察技术要求 14.5建(构)筑物沉降与垂直度监测 15勘察成果分析与评价 15.2岩土参数数理统计 15.3承载力确定 15.4地基变形计算 15.5稳定性验算 16.1一般规定 16.2图表及附件 附录A福建省岩石地层划分标准 附录B福建省第四系地层划分标准 附录J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估算 412术语及符号2.1.1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2.1.2岩土工程勘探geotechnicalexploration2.1.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report2.1.4原位测试in-situtests2.1.5现场检验in-situ-inspection2.1.6现场监测in-situmonitoring2.1.7土试样质量等级qualityclassificationofsoilsamples按土试样受扰动程度不同划分的等级。2.1.8地基subgrade,foundationsoils为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2.1.9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2.1.10建筑边坡buildingslope在建(构)筑物场地或周边,由于建(构)筑物和市政工程开挖或填筑施工所形成的人工边坡和对建(构)筑物安全或2.1.12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compositesubgrade在建筑地基(或被沉降分隔区段的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2.1.13岩土参数标准值standardvalueofageotechnicalpa-2.2主要符号A——基础底面积;A——桩端横截面面积;a——压缩系数;E起始孔隙水压力系数;b——基础宽度(圆形基础时为直径);c——黏聚力;C.——压缩指数;曲率系数;C,——回弹指数;C,——回弹再压缩指数:C、c——竖向、水平向固结系数;d——基础埋置深度,桩身直径d₀——液化土特征深度;323d;——液化判别时,第i试验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d.——液化判别时,试验点深度;d——地下水位深度;Ed——动弹性模量;E。——变形模量;E,——压缩模量;e——天然孔隙比;f.——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k——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f,——静力触探侧阻力;G₅-—土粒相对密度(比重);Ga——动剪切模量;I——液性指数;Ip——塑性指数;K₀——静止侧压力系数;Kp——侧胀水平应力指数;Kv—(载荷试验)基准基床系数;k——渗透系数;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临界值;N₀—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基准值:N₁——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es.s——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2o—一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N₄、N———地基承载力系数;4n-——孔隙度,孔隙率;p.——先期固结压力;pe—载荷试验极限压力;po—一载荷试验比例界限压力;Q——涌水量,流量;Q——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L——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Q—-桩端端阻力特征值;qn—-桩侧阻力特征值;q一—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无侧限抗压强度;R——影响半径;R.-—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s——基础沉降量,载荷试验沉降量;S,——饱和度;T—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导水系数;u—-孔隙水压力,周边长度;Up——侧胀孔压指数;v,——剪切波速;vo—-压缩波速;w——含水量,含水率;w,——塑限;W——有机质含量;Z——地基沉降计算深度;a——地震影响系数;66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o——标准差;y——重力密度(重度);t—抗剪强度;p——质量密度(密度)。3勘察阶段、勘察等级3.1勘察阶段3.1.1勘察阶段应与设计阶段相吻合,勘察阶段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施工勘察四个阶段。3.1.2可行性研究勘察应通过收集已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和地质调查,必要时辅以少量勘探与试验工作,初步了解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对建设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初步判断,为工程建设项目的选址、规划、技术可行性、经济方案对比提供依据。3.1.3对特殊或特大型工业项目、市政项目和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以及新规划的县级市、区应进行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3.1.4初步勘察应通过收集已有资料、地质调查、勘探与试验工作,初步查明拟建场地主要岩土层的分布特征,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场地稳定性和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作出评价,为工程建设项目合理进行平面布置,选择基础类型、基础持力层以及不良地质作用防治措施提供依据。3.1.5大型工业项目、市政工程、民用建筑等工程宜进行初步勘察工作。对工程规模小、工程平面已确定、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简单,可简化勘察阶段进行一次性详细勘察。3.1.6详细勘察应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基础施工提供详细的拟建场地岩土层构成、分布资料,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有关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对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3.1.7当工程建设需要时,详细勘察尚应提供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地基土的动力分析、地下水作用评价、场地地震分析7等,并提供设计所需的有关岩土参数。相应的资料、结论和建议。3.2勘察等级度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划分。3.2.2工程重要性等级,根据工程类型、建(构)筑物类型和建(构)筑物的重要性按表3.2.2划分。表3.2.2工程重要性等级划分一级工程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体型复杂且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建筑物、高度大于100米的高耸构筑物、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多层地下建(构)筑物、一级边坡、一级基坑、特大型桥梁、隧道、30万吨水厂、填高8米的软基填土道路。破坏后果很严重二级工程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7~30层的中高层建筑、主干路、大中型桥梁、二级边坡、二级基坑、5万~30万吨水厂等。破坏后果严重6层及以下的一般民用建筑、单层工业厂房(吊车起重量小于等于5吨)、小型桥梁、三级边坡、三级基坑、次干路及支路、小于等于5万吨的水厂等。破坏后果不严重确定),3.2.3场地复杂程度等级,根据场地复杂条件按表3.2.3划分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三级场地(简单场地)。一级场地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安全有严重影响;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对工程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4)地形地貌复杂;5)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二级场地1)对建筑抗震影响不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但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4)地形地貌较复杂;5)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1)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或对建筑抗震一般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安全没有多大的影响;3)地质环境基本未受到破坏;4)地形地貌简单;5)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注:1应按一级场地至三级场地顺序,以先满足以上条件之一者确3.2.4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根据地基的复杂条件按分为一级地基(复杂地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三级地基(简单地基)。一级地基1)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岩土力学性质变化大,需进行特殊处理;2)存在严重盐溃、污染的特殊性岩土,或需作专门处理的岩土;3)其他复杂情况如土岩组合地基二级地基除一级地基和三级地基之外的地基三级地基1)岩土种类单一,均匀,岩土力学性质变化不大;2)殊性岩土2三级地基应满足表中所述全部条件。度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按表3.2.5综合划分为甲级、乙级、989水文、不良地质作用、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层结构、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等资料,并在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踏勘及少量的勘探工作,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拟选场地时,应进行比选分析。勘探点间距宜为200~400m,勘探深度应进入稳定地层或基岩。5.2.3初步勘察应对场地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初步勘探点间距可根据地基复杂程度等级确定,一般宜为50~150m;探点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性勘探点。取样或原位测试勘探点的数量应为勘探点总数的1/4~1/2,每一岩土层取样或原位测试不宜少于6个。5.2.4详细勘察应根据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结合建筑物的工程特性,采用有效的勘察手段和方法,为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岩土水参数;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对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地下水控制、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和施工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评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设计整平标高,拟建物性质、规模、荷载分布、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地及邻近地区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如有应进行专门勘察,查明其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对场地的危埋藏深度、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提供各岩土层的察期间稳定地下水位和水位变化幅度。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和对施工的影响;需进行地下水的控制时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当基础或地下建构筑物埋置深度大于地下5当工程需要进行基坑开挖、地下水控制和地基处理时,应提供相应的稳定计算、设计和施工所需各种有关的岩、土、6当拟建场地及邻近地区存在边坡时,应进行边坡勘察,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岩土的成因、类型、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形态和坡度、岩石结构面产状、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地表水对边坡的影响,提供边坡稳定性验算、设计和治理所需的岩、土、水设计参数。评价边坡稳定性对拟建工程的影响程7应查明拟建场地内古河道、暗浜、墓穴、防空洞、孤石、旧基础等对工程建设不利的地下埋藏物的埋藏深度、分布8应分析评价拟建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选择合理的基础持力层和提供适宜的基础方案建议,论证基础施工条件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供设计所需的各种岩土水设计参数和变形计算指标,必要时,对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1勘探点宜沿建筑物的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2同一建筑物范围内主要受力层或其下卧层起伏较大,且变化规律;3重大设备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应单独布置勘探点,勘探点的数量不宜少于3个;4勘探点间距可按表5.2.5确定。在花岗岩分布和岩溶发个勘探点。抗拔桩的勘探点间距宜为30~50m;5控制性勘探点应根据建筑物平面分布均匀布置,其数量应占勘探点总数的1/3~1/2,每幢建筑物应有不少于1个控制表5.2.5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一级(复杂)二级(中等)三级(简单)勘探点间距(m)定,宜为12~24m。当相邻两个勘探点揭露出的层面坡度大于5.2.6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浅基础: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对于片筏基础、箱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1.0倍,2对于深基础: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3d~5d(d为桩径),且不小于3m,大直径桩,不得小于5m。对于注意球状风化体误判为基岩,勘探深度应适当加深;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地层;4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5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可视情况进行调整;厚度的要求;条件满足验算要求。2每个场地同一地质单元每一主要地层采取原状(岩)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桩基工程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的每一地层,均应取样进行室内试验或原位测试;3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不均匀时,应增加取样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5采取不扰动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基础底面下1.0倍基础宽度内宜取1~2m,在此深度以下可根据土层变化情况适当加大间距。2当需要估算桩侧阻力、桩端端阻力和验算下卧层强度3基坑工程土的抗剪强度试验方法应与设计要求基本一5当工程有特殊要求,需进行抗震反应分析、评估砂土液5.2.9岩质地基除应了解基岩成因、种类、分布范围、风化程点查明岩体的结构面、风化均匀性,有无岩脉、球状风化体、布和底部硬层起伏情况。勘探点间距宜取10~20m;勘探深度1应查明建设场地内及邻近周边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和断层2应评价建筑地基的均匀性以及施工过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对山坡稳定性的影响;3应查明建设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表2填土应查明其物质组成成分、分布范围、厚度、堆积方3混合土应查明其成因、分布、组成、均匀性、变化规4风化岩和残积土应查明其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分布范不符或发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时,应进行施工勘察和监测,5.3边坡工程5.3.1本节适用于所有建(构)筑物边坡工程。当拟建场地附近存在边坡且对建(构)筑物潜在安全影响时,应进行边坡工程勘察。一级建筑边坡工程应进行专门的岩土工程勘察;二、三级建筑边坡可与主体建筑勘察一并进行,但应满足边坡勘察的技术深度和要求。大型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边坡宜分阶段5.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应按表5.3.2-1进行划分。破坏后果1由外倾软弱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工程;3边坡滑塌区内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破坏后果不严重的上述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应定为二级。表5.3.2-1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划分标准边坡类型边坡高度H(m)破坏后果安全等级岩质边坡岩体类型为I或Ⅱ类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不严重三级岩体类型为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不严重三级土质边坡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不严重三级注:1一个边坡工程的各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2对危险性极严重、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的特殊边坡工程,其3岩质边坡岩体类型应按表5.3.2-2划分。表5.3.2-2岩质边坡岩体分类判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结合程度结构面产状直立边坡自稳能力I完整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30m高边坡长期Ⅱ完整同上15m高边坡稳定完整结构面结合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烦角>75°或<35°15~25m高边坡欠稳定较完整良好或一般或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边坡出现局部塌落Ⅲ完整结构面结合差15m高边坡欠稳定较完整同上较完整结构面结合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较完整(碎裂镶嵌)结构面无明显规律较完整差或很差烦角多为35°~75°8m高边坡不稳定不完整碎裂)碎块间结合很差注:1边坡岩体分类中来含由外领软弱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和倾倒崩5.3.3初步勘察应搜集地质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少量的勘探和室内试验,初步评价边坡的稳定性;测绘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稳定性产生影响和受边坡影响的地段。测绘比例尺宜为1:200~1:500。详细勘察应根据测绘结果,采用钻探、坑探、洞探和工程物探等综合勘探手段,重点查明下列内容:1查明边坡的地形地貌特征,边坡的形态,边坡走向、倾向和倾角,确定边坡类型;2查明岩土类型、成因、工程特性、覆盖层厚度、岩面的形态和坡度,是否存在软弱结构面和不良地质作用;3查明岩体主要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延伸情况、闭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力学属性和组合关系;主要结构面与临空面的关系,是否存在外倾结构面;4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量、补给、排泄条件和动态变化,岩土的渗透性,地下水腐蚀性;5查明水文、气象条件,地表水对坡面和坡脚的冲刷情况;6查明岩土和结构面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强度指标;7查明边坡周边条件,坡顶建(构)筑物荷载、结构、基础型式和埋深,地下设施的分布和埋深。5.3.4建筑边坡勘察范围应包括可能对建(构)筑物有潜在安全影响的区域,岩质边坡一般不小于1倍边坡高度,土质边坡不小于1.5倍边坡高度。5.3.5详细勘察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线应垂直边坡走向和沿支挡线布置,地质环境简单且长度小于10m的边坡可布置一条勒探线;2每个边坡勘探线不宜少于2条,每条勘探线不应少于2个勘探点;全等级按表5.3.5综合确定;4当遇有软弱夹层或不利结构面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线和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二级二级三级5.3.6详细勘察勘探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勘探深度应穿过潜在滑动面并进入稳定地层5m,坡脚勘探点应进入坡脚地形最低点和支护结构基底以下不小于3m;2对于岩质边坡,可以通过坡脚的外倾结构面作为最深潜在滑动面;对于土质边坡,当基岩面出露或接近于出露时,可以基岩面作为最深潜在滑动面;3当基岩面埋藏较深时,最深潜在滑动面可按圆弧形考虑,其最低点位置可低于坡脚;4当坡脚下方有软弱夹层时,可以该软弱夹层为最深潜在5.3.7详细勘察取样和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一主要岩土层和软弱夹层应采取试样;对土层不应少于6件,对岩层不应少于(3组)9件,软弱岩土层宜连续取样:2对有特殊要求的岩质边坡宜作岩体流变试验·并应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3水文地质参数可在不影响边坡安全的条件下,通过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或压水试验确定;2进行抗剪强度试验时,三轴剪切试验的应力条件应与坡5对于安全等级为二、三级边坡,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根2345表5.3.8-1福建岩体结构面强度指标(标准值)2345结构面特征黏聚力(kPa)内摩擦角(")张开度1~3mm硅质或铁质胶结张开度1~3mm钙质胶结表面粗糙,钙质胶结张开度1~3mm表面平直,无胶结软弱泥夹岩屑充填强风化小型破碎带泥质充填分布连续的泥化夹层注:1无经验时,极软岩、软岩,岩体结构面连通以及结构面浸水均取表中低值;折减。表5.3.8-2福建风化花岗岩和残积土强度指标(标准值)岩土名称黏聚力(kPa)内摩擦角(")强风化岩(土状)全风化岩花岗岩残积土注:表中花岗岩残积土数据主要是根据残积砾质和砂质黏性土资料统计的;如果是残积黏性土,则应根据表中数值进行相应的折减。1应分析判断边坡的破坏模式,确定边坡破坏的边界范3稳定性计算可根据本规范第15.5节的有关要求执行。定性的影响;6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进行边坡稳定性5.3.10边坡稳定性状态可根据稳定性计算结果F,按表5.3.10进行划分。表5.3.10边坡稳定性状态划分边坡稳定性系数F.边坡稳定状态不稳定欠稳定基本稳定稳定5.3.11边坡在最不利情况下的稳定性系数F,应大于表5.3.11中规定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否则应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边坡处理常用方法详见附录K。表5.3.11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一级边坡二级边坡圆弧滑动法5.3.12一级边坡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应进行地下水动态、支护结构内力和边坡变形监测,为边坡设计提供参数,检验设5.4.1本节适用于各类基坑工程。所有基坑工程均应进行工程勘察,基坑工程勘察宜与主体建(构)筑物工程勘察相结合进行。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可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和破坏后果的严重性进行划分,并应符合表5.4.1的规定。5.4.2初步勘察应搜集场地岩土资料,调查周边条件,初步判断开挖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相应的支护措施;详细勘察应满足基坑工程设计的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安全等级基坑开挖深度h(m)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周边环境条件破坏后果重要性系数ro一级基坑揭露的软土厚度≥5.0m基坑周边1倍开挖深度范围设施或管线很严重二级基坑揭露的软基坑周边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有建(构)或管线严重三级开挖深度范围内无建(构)筑管线不严重注:1满足以上条件之一,即可确定基坑工程安全等级;1进行周边环境状况调查,查明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现状、结构特点以及对开挖变形的承受能力;查明其分布范围、2查明基坑支护和开挖影响范围内,岩土的类型、成因、3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包括地下水的浮托力、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流沙、涌土、管涌4对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和坑底抗隆起稳定性进行评价。对基坑挡土结构和边坡变形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支护结构类型5对基坑开挖和降水在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和监测措施及建议。5.4.3基坑工程勘察范围一般应大于基坑开挖边界,并达1~23控制性勘探点宜为勘探点总数的1/3,且每一基坑侧边2当降水或截水设计需要时,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主要含试的数量不应少于6组(个);2对软弱土层或软弱夹层,应进行连续取样;3当场地存在地下水且对基坑工程产生影响时,对安全等1基坑工程应分层提供支护设计所需岩土工程特性指标(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渗透性指标),所提供的岩土工程特性指土层名称土的状态重度(kN/m²)粘聚力(kPa)内摩擦角(°)杂填土(老填土)稍密中密流塑页片状淤泥流塑一软塑黏性土软塑可塑坚硬稍密中密密实稍密中密密实 一一22~2824-32砂卵(碎)石稍密中密密实20.5~21.55~20注:1括号()内为软黏土的被动土压力计算取值,取快剪指标;的8折。5.4.8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治理(降水或隔渗)时,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401应查明开挖范围及邻近场地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层位、埋深、分布情况,各含水层(包括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2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渗透影响半径和渗透系数以及其3当基坑开挖深度及影响深度范围内存在强透水层时,应4应分析施工过程中水位变化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基坑周边5.4.9基坑工程稳定性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提供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2应分析评价基坑开挖是否可能产生流沙、流土(泥)、3应提出对地下水的控制方法并提供所需的计算参数;对4对可能产生流沙、流土(泥)、管涌、突涌等渗透性破5应提出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防治措施。5.4.10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基坑工程存在上浮问题时,应对5.5地基处理5.5.1本节适用于各类工程的地基处理。当设计可能采用地基处理方案时,岩土工程勘察除应满足本规范有关条款外,尚应1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所提供的岩、土、水设计参数应选用合适的取样方法、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2预测所选用的地基处理方案对周边环境和邻近建筑物的3应根据地基条件、处理要求、处理费用和材料、设备来源等综合考虑,进行技术、经济、工期等方面比较,选用技术4当场地条件复杂或所选用的地基处理方法缺乏成功经验时,应对拟选用方案进行试验或对比试验,通过试验选定可靠5.5.2当采用换填垫层法时,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待换土层的分布范围和堰藏深度;测定换填材料的最优含水量、最大干密度,评价换填材料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对垫层以下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和抗滑稳定性进行评价,估算建筑物的沉降;应对5.5.3当采用预压法时,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被加固土体的成层条件、埋深和厚度,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特别是透水夹层的分布;测定被加固土体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固结特性参数、强度指标;预估预压荷载的大小、加荷速率、预压时间、最终5.5.4当采用强夯法时,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组成、分布、强度、压缩性、透水性和地下水条件;应查明施工对周边环境和设施的影响范围;应选择合适的试验区进行试夯,根据试验、监测和检测结果,确定有效加固深度、5.5.5当采用桩土复合地基时,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建设场地地下不明地质体的分布和埋深,被加固地基的土层分布、力学性质、厚度;预估成桩的可能性和成桩工艺对周围土体、邻近建筑、工程设施和环境的影响,桩体与水土间的相互作用;预估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估算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应5.5.6当采用注浆法时,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被加固岩土体孔隙和裂隙大小及分布规律,岩土体的渗透性、地下水的工程特性,岩土的有机质含量;岩土的渗透性应通过现场试验测定;定注浆工艺和注浆参数预估地基加固效果;应通过开挖、室内基的土层分布、力学性质、厚度和被加固土体的有机质含量;荷试验。5.6建(构)筑物增层和加固5.6.1本节适用于建(构)筑物的增层和加固。当进行建(构)筑物的增层和加固时,应收集既有建(构)筑物地基基础荷情况和建(构)筑物现状,并根据增层和加固方案有针对性5.6.2当已有勘察资料中勘探点间距和勘探深度已能满足加载情况;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加载后的要求或缺乏勘察资料时,5.6.3勘探点布置除应满足一般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勘探点应紧靠基础外侧布置,在接建、邻建部位应布置专门勘探点。每幢单独建(构)筑物勘探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2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探井、探槽,采取土试样宜在基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手段;3当进行地基土的对比试验时,宜采用载荷试验,试验深5.6.4勘探深度,探井宜为1.5b~2.5b(b为基础宽度),钻孔和测试孔应大于2.5b;当采用桩基补强时,勘探深度应符合桩基勘察有关要求。深度范围内进行,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间距宜为度应相对应。5.6.7当进行大面积抽降地下水时,应分析、评价抽降地下水所导致的地基土固结作用和地面不均匀沉降对既有建(构)筑5.7.2给排水工程等级,可根据厂区贮水构筑物规模按表5.7.2确定。表5.7.2给排水工程等级类别工程等级大型中型小型5.7.3初步勘察应按3.1.4条的规定执行,勘探点的布置可根据拟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条件按方格网布置,在各主要建(构)筑物均应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宜为50~150m。勘探深度应根据各主要建(构)筑物的特1对于厂区贮水构筑物,勘探点宜沿其周边布置,勘探点间距可根据基础方案按本章5.2节的有关规定确定。对大型贮2进出水管道应根据管径大小和数量,垂直岸边布置勘探线,每一勘察线上勘探点的间距宜为30~60m,取水头部位应布置勘探点;3泵房勘探点布置应根据建筑面积和场地条件确定。建筑于200m²的泵房,勘探点不宜少于2个。泵房与管道接头处应布置勘探点。5.7.5详细勘察勘探深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2水头及进水管道,天然地基一般性勘探孔的勘探深度宜取0.6b~0.8b(b为基础宽度);控制性勘探点的勘探深度应达压缩层计算深度以下1~2m。采用排架桩时,勘探点的勘探深3槽式泵房的勘探深度不宜小于开挖深度的2.5倍,岸边泵房的勘探深度宜达岸坡稳定验算深度以下3~5m;采用沉井基础形式,勘探深度可取:H+(0.5~1.0)b(H为沉井深试数据不应少于6组(个)。5.7.7对需进行开挖的工程,应查明建设场地的水文地质条5.8.1本节适用于一般城市道路、填土高度超过2.5m的填土表5.8.2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为城市中大流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主干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作用与主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路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宜为200~400m,勘探孔深度应根5.8.6详细勘察应对沿线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工程性质的岩土水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1收集附有坐标、道路走向、桩号和现状地形的道路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或附有道路红线宽度、道路中心线及沿线桥涵位置的现状地形图或工程总平面布置图。道路类别、路面设计标高、路基宽度、选用的路面结构组合类型和排水方式,以及地下埋设物概况等;2查明道路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岩土类型、深度、分布范围、工程特性;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3查明道路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4查明道路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等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和地下埋设物,以及其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5查明道路沿线各路段的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和排水条件,论证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6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场地,应判别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5.8.7详细勘察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可沿道路中心线布置,当条件不许可时,勘探点移位不宜超出路基范围;各交叉路口及道路与桥梁接坡处,应布置勘探点。广场、停车场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2每个地貌单元和不同地貌单元交界处均应布置勘探点。对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增加勘探点密度;3勘探点间距可根据道路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等级按表5.8.7确定,当线路通过含有有机质的垃圾、疏松的杂填土、未经夯实的近期回填土以及软土分布地段时,应查明其分布范围,勘探点间距宜控制在20~40m。实测地下水位的勘探孔,勘探孔间距宜控制在100~200m;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一级场地二级场地4路堑勘探点布置对于控制横断面位置及数量,一般要求每100m应布置1个,根据岩土层变化和边坡高度可加密到50~200m布置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5.8.8详细勘察勘探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道路等级及地基土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宜达到原地面以下3~5m,在挖方地段应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2~3m;当在预定勘探深度内遇到中等风化以上基岩,应有少量勘探孔(井)钻(挖)人基岩1~3m,其他钻(挖)至中风化基岩面即可;2填土道路勘探深度不宜小于路堤高度,并应超过路基沉降计算压缩层深度以下1m,广场、停车场勘探深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3当为含有机质的垃圾、疏松的杂填土、未经夯实的近期回填土、软土和可液化土层的路段时,勘探深度应适当加深并穿过上述不良土层进入正常岩土层不少于1.5m。当覆盖层厚度较薄时,勘探深度宜达到基岩。对较厚土层,勘探深度应进入稳定岩土层以下2~3m;4道路沿线实测地下水位的勘探孔深度应达到初见水位以下0.5m,最大深度应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5m;5填土路堤、陡坡路堤、深路堑的勘察,应在有代表性的工程地质横断面上进行,每一路段宜布置一控制性横断面,每条横断面上的勘探点不应少于2~3个,其中至少应布置1个钻孔。勘探深度应能满足稳定性分析和工程处理的要求。当岩土工程条件复杂时,可沿平行或垂直控制横断面方向布置工程物5.8.9详细勘察取样和试验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原地面或路面设计标高以下1.5m深度范围内,取土间距宜为0.5m,其下可适当放宽。每一主要土层采取试样不应少于6件,岩样不得少于9件。取样孔的数量应为勘探孔总数的1/2~2/3;2高填土路基除应进行常规的岩土试验项目外,尚宜进行承载比(CBR)试验、固结试验(提供c、cs)。对饱和软黏土宜进行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室内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3高填土路基工程,应对填筑土料进行击实试验,测定其4深路堑工程应对可能滑塌的边坡岩土体结构面进行测5.8.10对原有道路的拓宽、补强、加固工程,应充分利用已有勘察资料,当已有勘察资料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按本节的规定执行。5.8.11路基防护工程勘察和丘陵地区城市道路勘察除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公路工程5.9城市桥涵工程5.9.1本节适用于城镇乡村公路桥涵、立交桥、高架道路、人5.9.2桥涵等级分类,可按表5.9.2的规定确定。当桥的总宽度大于等于30m时,可在表5.9.2桥涵分类的基础上提高一类。表5.9.2桥涵分类单孔跨径L。(m)多孔跨径总长L(m)大桥中桥小桥涵洞注:1单孔跨径指标准跨径;2多孔跨径总长仅作为划分特大桥和大、中、小桥及涵洞的一个指标,梁式桥、板式桥涵为多孔跨径的总长,拱式桥涵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型式桥梁为桥面的车道长3圆管涵和箱涵不论管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2查明桥涵等工程各种基础(墩、台)和主要防护构筑物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议;4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当需采取降水措施疏干基坑或采取沉井施工方案时,尚应查明含水层的范围、颗粒组成、渗透系数和补给条件,评价承压水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判定环境水、土对桥涵等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查明河床的冲刷情况和深度;6对特大桥、大桥和相邻跨径差别悬殊的桥梁,或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层不均匀及承载力较低的地层采用墩、台基础形式时,应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地基的变形特征。5.9.6详细勘察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一般应布置在基础轮廓线的周边或中心位置;当场地复杂程度为三级时,对特大桥和大、中桥,每个墩台勘探点不宜少于1个;当跨径小、桥跨多或采用桩基础时,可采取隔墩或隔桩交叉布置勘探点;当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或一级时,每个墩、台不应少于2个勘探点;2每个小型桥涵的勘探点不宜少于2个,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的勘探点不宜少于2个;涵洞勘探点不宜少于1个。当桥跨较大、涵洞较长或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适当增加勘探点3墩台多的立交桥、高架道路、特大桥与大桥的引桥;桥宽小于30m,跨径小于25m的简支梁桥或跨径小于18m的连续梁桥;当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三级时,可隔墩两侧交叉布置勘探点;跨径大于或等于25m的简支梁桥或跨径大于或等于18m的连续梁桥,宜每墩布置勘探点;4当相邻勘探点揭示的地层变化较大,影响到基础设计和施工方案的选择时,当采用沉井基础或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时,应根据墩台的分布适当加密勘探点。1人行及车行地下通道勘探深度不宜小于开挖深度的2.5倍。涵洞勘探深度宜达到基础底面以下3~5m;城市小型桥涵的勘探深度,可按表5.9.7确定;表5.9.7城市小型桥涵勘探深度(m)桥涵类别软土、松砂小桥涵洞2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天然地基,勘探深度可按下式(5.9.7-1)确定:式中H—勘探深度(m),按整平地面高程算起;z。——地基压缩层计算厚度(m),当地基为黏性土时,自基础底面起算至附加压力等于自重压力的20%处;当地基为软土时,自基础底面起算至附加压力等于自重压力的10%处。3对不需进行变形验算的天然地基,勘探深度应达到基础埋置深度以下8~10m,当地基土为软土时应适当加深;当地基为覆盖层较薄的基岩时,勘探深度应达到中风化带一微风化带以下2m;当河床有漂(块)石分布时,勘探深度应大于当地漂(块)石的最大直径,并应防止将漂(块)石误判为基岩;4当采用端承桩桩基时,勘探深度宜达到预估的桩底深度以下2~3m;大口径桩的勘探深度应达到预计的桩底深度以下3倍桩径的深度;当在预估的勘探深度范围内,遇有软弱下卧层时,应予以钻穿,并达到厚度大于3m且分布均匀的密实土层;当持力层为基岩时,勘探深度应达到嵌固深度以下1~2m。当采用摩擦桩桩基时,勘探深度宜超过预计桩长的1~2m;5当采用群桩桩基,需进行变形验算时,可把群桩当一实体6当持力层埋藏较浅,且采用排架桩基础时,勘探深度不应小于按式(5.9.7-2)计算的深度:K₁-—系数,根据持力层以上土层的软硬程度而定,取h——河底至梁底的距离(m);7采用沉井基础,勘探深度应根据沉井刃脚埋深和地质条的要求,其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主要含水层进入隔5.9.8详细勘察取样和试验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取(岩)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点的数量一般宜为勘探点总数的2/3,当勘探点总数少于3个时,每个勘探点均应取(岩)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2取(岩)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点的竖向间距,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宜为1m;但主要岩土层的试样总数不应少于6件,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对于3当需要判定环境水和土对桥涵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时,应试样的数量不应少于3件。5.9.9进行桥涵等工程勘察时,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应按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5.9.10考虑抗震验算的桥涵等工程,宜进行原位波速试验或共振柱试验,提供岩土层的动剪模量、阻尼比等动力参数。应进行现场抽(注)水试验,提供岩土层的渗透系数5.9.12立交箱涵、人行地下通道和人行过街天桥勘察有关小桥勘察的规定执行。表5.10.2堤岸分类堤岸类别堤岸类型I类堤岸桩式堤岸Ⅱ类堤岸圬工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天然地基堤岸Ⅲ类堤岸土堤注:1桩式堤岸包括自由式板桩壁和锚固式板桩岸壁以及桩基加困2圬工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天然地基堤岸包括重力式、半5.10.3初步勘察应在充分搜集资料、进行地质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沿岸线布置部分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宜为150~300m,勘探深度应根据堤岸类别及地基岩土条件综合确定。治、施工降(排)水设计、筑堤和回填材料的选择提供岩土工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1搜集附有坐标、堤岸走向、桩号和现状地形的堤岸工程总平面图,堤岸顶面设计标高、各段堤岸的结构类型、工程规模、基础形式、单位荷载、埋藏深度、地基允许变形及设计和施工等有特殊要求的资料;2查明堤岸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岩土层的类型、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岸坡稳定性和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判定环境水、土对堤岸材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议,提供整治设计施工所需的4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提供降(排)水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评价水的运动(包括潮汐、地下水运动)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5查明江、湖、河、海动力地质作用对岸线变迁的影响;6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场地,应判定场地和5.10.5详细勘察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勘探点应沿堤岸轴线或平行堤岸轴线布置,在每个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交界处、微地貌和地层急剧变化处、堤岸走向转折点、结构型式变化处,均应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可按表5.10.5确定;场地复杂程度堤岸类型I类堤岸Ⅱ类堤岸Ⅲ类堤岸一级场地二级场地注:表中勘探点间距为沿堤岸走向间距,2应根据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层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布置垂直于堤岸线的横断面勘探线;每条横断面勘探线布置的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间距不宜大于30m,并应满足滑动验算要求;3对堤岸的改造、加固工程勘察的勘探孔不宜布置在原有4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不宜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2,每个地貌单元、地层急剧变化处、堤岸走向转折处、堤岸结构形式1对于I类桩式堤岸勘探深度应达到桩尖以下3~5m,对桩式堤岸中的混合式桩式堤岸,应布置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其勘探深度应达到桩尖以下1.5~2倍基础宽度;2对于Ⅱ类圬工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天然地基堤岸,勘探深度应进入基础持力层3~5m;3对于Ⅲ类土堤岸勘探深度应达到1~2倍土堤高度。当4在预定勘探深度范围内遇到基岩时,控制性勘探孔的勘探深度应进人中等风化一微风化岩层1~2m,一般性勘探孔的5对需进行变形验算的堤岸工程,控制性勘探点的深度应6当堤岸附近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有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勘探深度。5.10.7详细勘察取样和试验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取试样和原位测试的数量、竖向间距、试验项目等可按本规范第5章第5.9.8条执行;2当需要为抗滑稳定性验算提供基底摩擦系数时,宜进行模型试验。如无实测试验资料时,可参考表5.10.7并结合本地实践经验综合确定;墙底与抛石基底墙身为预制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墙身为预制浆砌块石结构抛石基底与地基土地基为细砂至粗砂地基为粉砂地基为粉土地基为黏土、粉质黏土挡土墙与地基土(岩)地基为黏性土可塑硬塑坚硬地基为砂土地基为碎石土地基为软质岩石地基为表面粗糙的硬质岩石3需要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堤岸建筑材料腐蚀性时,应采取有代表性的水试样、土试样进行腐蚀性分析,取试样的数量不应少于3件。5.10.8对原有堤岸改造或加固工程的勘察,应在充分搜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和需要,确定勘察工作内容和方法;对暗埋构筑物或障碍物(如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杂填土)地段的勘察工作,应与设计和施工单位协商处理办法后进行。5.11城市室外管道工程5.11.1本节适用于城市室外给排水管道、输油、输气管道线路的岩土工程勘察。5.11.2管道工程根据敷设方式一般分为四类:I类为明挖浅埋管道(管顶埋深小于3m),Ⅱ类为明挖深埋管道(管顶埋深大于3m),Ⅲ类为大型矩形或拱形管道,V类为顶管施工管道。5.11.3管道工程勘察应对管线通过地区的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宜采用钻探、槽探、触探、工程物探等综合勘探方法,为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加固、不良地质作用防治、深基槽开挖、施工降(排)水设计等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和有关的岩土工程资料,并提出相应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1搜集附有坐标、管道走向、桩号和现状地形的管道总平面图;管道类型、基底高程、管径(断面尺寸)、可能采用的施工方案以及地下埋设物分布等资料;2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岩土类型、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当管道沿山或山前基岩浅埋地段通过时,应查明基岩的分布界线、埋藏深度、风化程度;当管道穿越铁路、公路、河谷地段时,应查明微地貌特征、穿越断面的地层结构、工程地质特性,并对河床、岸坡的稳定性作出评价;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议;4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和排泄关系、水位变化幅度,提供降(排)水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判定环境水、土对管道材料的腐蚀性;5查明沿线各地段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范围、埋深及覆盖层的厚度和工程地质特性;6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地段,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7当采用明挖深埋施工方案,在无黏性土层或黏性土层中垂直开挖超过坑壁自然稳定临界深度时,应提供深基坑边坡支护、边坡稳定性计算所需的参数。提供可行的基坑支护、施工降水方8跨越或架空管道地段,应查明管墩地基的稳定性及其岩1勘探点应沿管道中心线布置,当条件不许可时,勘探点移位不宜超出预计开挖基坑范围,穿越铁路、道路或河道时不宜偏离管道中心线3m,并且勘探点间距应以能控制地层土质变化为原则。勘探点间距可根据表5.11.4确定;2在每个地貌单元、地貌单元交界处、管道走向转角处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应予以加密。管道穿越铁路、道路、河道时,应在河道两岸或道路、铁路两侧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宜为30~100m;穿越铁路、公路地段,勘探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穿越河道地段不宜少于3个;3对小型、浅埋(管径小于1m,埋深小于等于3m)的开槽埋设管道,勘探点间距宜为200~400m;倒虹管不宜少于2个勘探点;对顶管施工管道,当管道长度小于50m时,勘探点的数量不宜少于2个;4管道穿越暗埋的河、湖、沟、坑地段和可能产生流砂或场地复杂程度管道工程分类I类管道工程管道工程管道工程IV类管道工程一级场地二级场地5.11.5管道工程勘察勘探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所有管道工程勘察的勘探深度均应达到管底设计标高以下1~3m;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1)当管道穿越河道时,勘探深度应达到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以下3~5m;2)当基底下存在软土或未经压实的回填土时,勘探深度3)当基底下存在可能产生流砂、潜蚀、管涌或液化土层4)当采取降低地下水施工方法时,勘探深度应达到基坑底面以下5~10m。当有承压含水层存在,并且水头压力较高时,勘探深度应超过承压含水层,并测量其2当管道沿线地段的管基下平均分布有2m厚的密实土层,并且无地下水影响时,勘探深度可钻至密实土层判明其岩性即3架空管道的勘探深度应达到支架基础下1.5~2.0倍基4对Ⅲ类管道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管道的勘探深度应适当加5.11.6管道工程勘察取样和测试工作1当管道穿越铁路、道路和河道时或是当管道基底设计标高以下有软土或可液化土层存在时,均应取(岩)土试样或进量,应占勘探点总数的1/2~1/3;3(岩)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点的竖向间距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为1m;但每一主要地层的取样不应少于6件,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组;4当采用降低地下水位疏干基坑方案时,应进行现场的抽(注)水试验,提供施工降水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5为判定地下水和土对管道材料的腐蚀性,可每隔2km取水样1件;在管顶和管底部位各取土试样1件,进行化学试验;的取水试样不应少于3件,电阻率测定次数不应少于3组,管6对厚度小于1m的夹层或透镜体是否采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可根据其对地基和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决定。5.11.7当可能采用顶管法施工时,应提供地下水和土挖、施工降水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影响作出评价。道路隧道、工作井等的岩土工程勘察。探点间距宜为400~500m,勘探深度应根据工程规模和拟建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综合确定。5.12.3初步勘察应以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工作为主,结合部步查明下列问题:1拟选方案场地的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2地层岩性、产状、厚度、风化程度;3断裂和构造的性质、产状、充填程度、组合关系、分布4地震地质背景;6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排泄关系、水位动态变化幅度;5.12.4初步勘察勘探点的布置、勘探深度、取样和原位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勘探点宜沿隧道边线外侧3~5m范围内交叉布置,工作井应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宜为100~200m;也可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及设计要求确定;2勘探深度一般不宜小于隧道底面以下2.5倍隧道直径;宜钻入隧道底面设计标高以下1~3m,也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确定;3采取(岩)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不宜少于勘探点总数的2/3。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为设计支护结构和确定施工方案提供资料。并应进行下列工作:度,对(岩)土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获取设计施工所需的各种岩土工程参数;岩体结构类型;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材料的腐蚀性;5查明隧道所在位置及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分般不宜大于50m,岩土变化复杂的场地不宜大于25m,中等复杂的一般为25~40m,简单的一般为40~80m。工作井勘探点间距宜为10~20m,并不宜少于2个;2采取(岩)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数量不应少1一般性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隧道底以下1.5~2.0倍隧2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隧道埋深、防护设计等需要确定,一般不宜小于2.5~3.0倍隧道直3工作井一般性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2.5倍开挖深度,并1取(岩)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宜为1~2应采用承压板边长为30cm的载荷试验测求地基基床系3可根据原位测试获取场地土的压缩波波速和剪切波波4当隧道工程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分布时,应测定其5.12.9当隧道工程可能产生偏压、膨胀压力、岩爆和其他特殊情况时,应进行专门研究。5.13废弃物处理工程5.13.1本节适用于工业废渣堆场、垃圾填埋场(不包括核废5.13.2废弃物处理工程勘察应配合工程建设分标准的规定。和要求;5.13.4可行性研究勘察应以踏勘、调查手段为主,必要时可5.13.5初步勘察应在充分搜集、利用场地及其附近已有资料物探、室内试验,对拟建工程的总平面布置、场地的稳定性、的范围应包括场地及邻近有关地段,其比例尺宜为1:2000~1:5000。勘探点间距和勘探深度可根据填埋方式、荷载大小、5.13.6详细勘察应采用钻探、工程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设计、治理和检测工作的建议。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尚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其比例尺不应小于1:1000。并应重点进行下列工作:1查明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文气象条件;2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作用;3分析评价场地、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4调查污染物的运移,评价其对水源、岩土的污染及对环境的影响;5调查分析岩土和废弃物的渗透性,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渗建议;6评价场地地基和堆积体的地震效应。5.13.7详细勘察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勘察范围应包括堆填场(库区)、初期坝、相关的管线、隧道等构筑物和建筑物,以及邻近相关地段;2勘探线应平行于堆填场、拦污坝、隧洞等构筑物的轴线布置;3勘探点间距可根据填埋方式、工程特性、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4当与场地稳定、渗漏有关的关键性地段,勘探孔间距应适当加密;5拦污坝基勘察,应按堆积规模垂直坝轴线布设不少于三条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在堆场内可适当增大。5.13.8详细勘察勘探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勘探深度可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工程特性、荷载大小等综合确定;2勘探深度应能满足稳定、变形、渗漏分析计算要求;3坝基勘察,一般性勘探孔应进人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并满足坝基稳定性计算要求,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能查明可能存在的软弱夹层。5.13.9详细勘察取样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一主要岩土层、软弱夹层应采取试样,对土层不应少于6件,对岩层不应少于(3组)9件,软弱岩土层宜连续取2坝基、隧洞勘察,宜进行现场直接剪切试验,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或压水试验,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水3对堆填场、坝基勘察的可采用工程物探方法结合其他勘探手段,提供场地地震效应评价所需的(岩)土动力参数。5.13.10废弃物处理工程应按本规范第13章的要求,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5.13.11岩溶分布地区,应重点查明岩溶的发育条件,溶洞、土洞、塌陷的分布有无可能造成地下水和渗出液的渗漏,以及岩溶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并应满足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要求。6特殊性岩土工程勘察6.1.1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录D.0.2,D.0.3,D.0.4。6.1.2软土勘察除应满足一般规定外,尚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基岩的埋深和起伏情况;2查明软土的固结历史、应力水平和结构破坏对强度和变4当建设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时,应判定软土震陷的可能性。6.1.3软土勘察勘探点的布置除满足一般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工程规模、荷载大小、地基复杂程度综合确定,2当软土以夹层或透镜体出现,且厚度大于50cm时,勘探点应进行局部加密,查明其分布范围;3当遇到暗浜,淤泥质填土等不良地质体时,勘探点应进 界2~3m。要求:或下覆基岩一定深度;2主体建筑的裙房或仅有地下室部分(当基底附加压力底下0.5~1.0倍基础宽度;压力等于上覆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高压缩性土可取附4当建设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时,应考虑应适当加大勘探深度;土夹层或透镜体,使拟定基础持力层的均匀性受较大影响时,应加大勘探深度;室内土工试验项目的要求。监测反分析确定;3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室内试验宜根据三轴剪切试验确4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构)筑物,采用软土6.1.7软土的岩土工程评价除应满足一般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2当地基主要受力层中,有薄砂层或软土与砂土互层时,4当建筑物相邻高低层荷载相差较大时,应分析其差异沉物的不利影响。当建(构)筑物地下室埋置较深时,应考虑基6地基沉降计算时,其计算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算到附加压力等于土层自重压力的10%处基变形控制进行设计,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2地基沉降计算值不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应控制平均沉降量;承载力特征值75%时,应对地基变形进行预测并控制好施工期间的加荷速率;片密集有挤土效应的桩基;5基础施工时,基坑(槽)开挖应分段进行,尽量减少对基坑(槽)底土体的扰动,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时,应采取排水或降水措施;6基础施工(沉桩、降水、基坑、基槽开挖等)时,应采取限制施工速率、加荷速率和施工监测等措施,确保邻近建道等的处理,可采用加深基础埋深、基础梁跨越、换土垫层、预压处理。6.2填土6.2.1填土根据其物质组成和堆填方式,可分为下列四种类1素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等一种或几种物,在福建大部分城镇,根据其物质组成又可分为四个亚类:(1)瓦砾填土,(2)黏土质填土,(3)淤泥质填土,(4)软弱填土;4压实填土:按一定标准控制材料成分、密度、含水量,分层压实或夯实而成。6.2.2填土勘察除应满足一般规定外,尚应重点查明下列内1搜集已有的资料,调查地形地物的变迁、填土的物质来2查明填土的分布、厚度、物质成分、颗粒级配、均匀和固结程度;3查明堆填物对水源、岩土和周边环境的污染程度,判别和有毒气体;6.2.3填土的勘探工作除满足一般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1勘探点布置:应按复杂场地要求适当加密勘探点,对同2勘探深度:勘探孔的深度应穿透填土层至天然(岩)土层以下不少于1m;3勘探手段:应根据填土的性质确定,对由粉土或黏性土数量的探井、探坑。1填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宜采用触探法,并辅以室内外2)静力触探适用于粉土、黏性土为主的素填土和冲填验、击实试验等;现场载荷试验确定,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点。测定湿陷性时应列要求:或分区评价;2对堆积年限较长的素填土(10~15年)、冲填土(2~5年)和由建筑垃圾或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5~10处理,不得作为基础持力层;3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且采用填土作为基础持6.2.6当利用压实填土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时,在平整场地土,均不得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6.3混合土质量的25%时,应定名为粗粒混合土;当粉土或黏性中粒径大于2mm的粗粒土超过总质量的25%时,应定名为细粒混合土。1查明地形、地貌特征,混合土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3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基础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各种水4调查当地利用混合土作为建筑物地基、建筑材料的经5对于残积混合土、膨胀性混合土、湿陷性混合土等具有1勘探点间距、勘探深度除应满足本规范第5章的要求外,尚应加密加深。勘探深度应达到能判断场地均匀性和地基2应采用多种勘探手段如坑探、井探、钻探、动力触探、3由于混合土钻探难度大,对有经验的地区,可以工程物2混合土现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直径和现场直剪试验的剪切面直径都应大于试验土层最大粒径的5倍,载荷试验的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m²,直剪试验的剪切面面积不宜小于6.3.5混合土的岩土工程评价除应满足一般规定2混合土地基承载力,应根据载荷试验、原位测试成果并参考表6.3.5-1和表6.3.5-2确定;干密度(t/m³)孔隙比e6.4.1新鲜岩石在风化力作用下,其结构、成分和性质已产生岩石风化程度标准贯入剪切波速度残积土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6.4.3风化岩和残积土勘察除应满足一般规定外,尚应重点查6.4.4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探工作除应满足一般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律,拟建(构)筑物的基础类型和勘察阶段对精度的要求,适3对于花岗岩、隐伏岩溶、不良地质体分布地区,由于其5应测定岩石的RQD指标,取样作点荷载试验,用于判1对相当于极软岩和极破碎的岩体,可按土工试验要求进行试验;对于残积土必要时应进行湿陷性和湿化试验;对难取到满足抗压试验岩样的强风化岩,其强度的评定可采用点荷载法进行,用点荷载强度指数I,换算单轴极限抗压强度R,(kPa)按式6.4.5-1计算:式中I按直径50mm修正2一般情况下,全风化岩和残积土按土的测定方法,其他按岩石测试方法进行。每一不同岩性的风化岩和残积土其原位测试数量不得少于6次;3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划分,可根据标准贯人试验、剪切波测试、面波测试成果等进行。但应注意这些测试成果反映的是岩土的力学性质,相同波速值、标准贯入击数对于不同类别的岩石其风化程度并不一定相同,应与其他测试、试验结果建立4对于全风化岩和残积土边坡工程,除应进行常规的抗剪5花岗岩类残积土的液性指数,可根据测定其中细粒土(粒径小于0.5mm)的天然含水量wr、塑限指数Ip、液性指数I,按下式(6.4.5-2)~(6.4.5-4)计算:式中w——花岗岩残积土(包括粗粒、细粒土)的天然含水wA——粒径大于0.5mm颗粒吸着水含水量(%),可取Pa—粒径大于0.5mm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w.——粒径小于0.5mm颗粒的液限含水量(%);wp——粒径小于0.5mm颗粒的塑限含水量(%)。6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工程,当采用风化岩和残积土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时,其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应根据静载荷试验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及以下的工程,当无载荷试验资料时,残积土的变形模量和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成果按式6.4.5-5和式6.4.5-6估算:1)残积土变形模量:式中E。——变形模量(MPa);2)残积土承载力特征值:6.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