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Q正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1《阿Q正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1《阿Q正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1《阿Q正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1《阿Q正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Q正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题《阿Q正传》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阅读本文时,要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所认识;着重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还可以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内涵。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度解读重要语句或段落,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化传承与理解: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内涵。

教学难点深度解读重要语句或段落,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在旧社会的压迫下,几乎所有人都因屈辱的地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而不能正视现实,成为那个时代的“阿Q"。那鲁迅笔下的”阿Q“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他又有什么地方可以引发人们的深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的小说多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杰作。

2.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

3.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镇压和盘剥。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他们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唤醒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革命政权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是无辜者,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颠倒黑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4.“阿Q精神"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

“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黄修已教授

“阿Q精神”是一种典型的弱者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

5.梳理章节

《阿Q正传》共九章

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交代了小说人物名字的由来,介绍这是一个无姓无名籍贯模糊的底层小人物,顺笔讽刺了当时的文人和遗老遗少。

第二、三章描述了阿Q的若干生活片段,精练地刻画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到第六章写阿Q因拙劣的“求爱”而遭遇生计危机,以及其后短暂的“中兴”,进一步描绘出阿Q的性格和他身受的压迫。

第七到第九章写辛亥革命对当地各阶层的影响和人们的反应,展现了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也描写了这一人物最终悲剧性的“末路”。

《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未庄"的国情并无根本改观,"阿Q精神"仍然到处可见。《阿Q正传》就是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6.未庄的取名来由

①“鬼"一“禺”一“畏”,“畏”与“未"同义,因此“未庄”是“鬼庄"。

②“未”这个字还包含“还没有~"的意思,如果按这样理解,那么“未庄”就是未达到一定水平的有缺陷的村庄。

③“未"也有“羊”的意思(十二支的第八),因此也可以理解《阿Q正传》的背景“未庄"是“羊村”,“羊头狗肉村"。鲁迅以“未庄”为背景的用意之一是说明阿Q生活的“未庄"——清末民初时的中国农村是“羊头狗肉村”,中华民国也徒有虚名,是跟清末君主立宪制完全一样的“羊头狗肉村"。

7.阿Q的取名来由

①象征普遍国民性的精神。

②象形——"Q”字母的小尾巴,就像清朝人的辫子(英国人称其“bigtail")。

③阿贵的音近(绍兴口音)——”鬼“(Q为音近,取代具体,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人格品行)。

任务二: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

1.阿Q的姓名、籍贯都如此“渺茫”,说明阿Q怎样的身份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籍贯,他无依无靠,处境悲惨。

2.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3.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已经麻木健忘,以自欺来安慰自己。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

一方面,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他又在幻想中自我安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4.阿Q生平遭受了哪两件屈辱事?阿Q认为它们是屈辱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件屈辱事: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

第二件屈辱事:辱骂“假洋鬼子”挨打。

原因:

①这两次挨打都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

②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5.小说中写阿Q调戏小尼姑有什么用意?

调戏小尼姑表明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他把所受的屈辱都怪在小尼姑身上,通过调戏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炫耀自己强大的一面。

6.从阿Q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先前比你阔

藐视“文童"看不起城里人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被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

调戏小尼姑,阿Q十分得意地笑

双重人格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鲁迅《华盖集》)

7.阿Q的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试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并探究其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实质:

“精神胜利法"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形成原因:

①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奴化,并非来自统治阶级自身。

②阿Q精神是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和不幸状态的一种精神上的瞒与骗,因此不仅东方落后的民族中会产生阿Q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

8.探讨鲁迅塑造阿Q的真正意图。

鲁迅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以及它的严重危害,写出了中国人特别是底层百姓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以此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了彻底的暴露与批判。他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任务三:品味语言,挖掘内涵

1.这篇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请仔细品读下列句子中标黄的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1)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①“闲人”的“得胜"表明这帮人在欺凌弱小上心满意足,在打斗中充分达到了侮辱的目的;

②而阿Q也“得胜”了,虽然实际上被欺侮,但精神上毕竟胜利了,因为他认为是老子被儿子打了,他占了上风。

(2)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①表面上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上,阿Q赢钱是幸运的,赢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②“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真正失败的考验,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挥了作用。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精神失效,可见他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2.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个个有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归纳主题

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任务四:联系现实,赏析画像

1.我们周围还有“阿Q"吗

有。《阿Q正传》结尾处的画外音:

“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2.有人认为,阿Q精神在现代社会有其存在的价值;有的人却认为,阿Q精神在现代社会根本没有什么用处。你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阿Q精神吗?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

需要。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无法面对现实生活。

观点二:

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阿Q精神只会让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3.以上是两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示例: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