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走向虫子(节选)

刘亮程

一次我看见一只烧螂漆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烧郦头抵着地,

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烧哪稍一松劲,粪蛋有

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烧螂要把它弄到哪儿。朝四周看

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烧螂的家,是左边那些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假如弄

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蜕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安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

我不清楚蜕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

有啥去处,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

运,或者烧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类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垸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

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

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

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

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

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

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蜿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

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

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

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

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

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那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

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

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

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

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

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到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

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

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蚂蚁

南帆

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

一缕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到桌面上。这只蚂蚁越过阳光地带,微小的身躯透彻晶

莹,没有一点杂质。

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

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它的小脑袋不停地

擒晃,仿佛在认贞地嗅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达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

对准一个方向前进。此刻,这只蚂蚁从我面前的稿纸上面爬过,信念坚定。

我在稿纸上写下两个字:“蚂蚁”。

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了我丢下的一粒饼干屑,它惊奇地停了下来,快乐得就要晕过

去了。蚂蚁围绕着这粒饼干屑不停地打圈子,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远远地打

量这个意外的战利品。它在瞬息之间明白了运气的涵义。

我在心里想,可怜的小东西,多么渺小的幸福。它的世界仅仅是这一张桌面。它无法

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

将它捻成碎末。

我并没有感到自己比蚂蚁优越。也许,另一个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

我,主宰我的命运-----切如同我之于蚂蚁一样。

这只蚂蚁竭尽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饼干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蹒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

货真价实的,我实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乐。

于是,我伸手拿起了笔,在稿纸上写下一行字:“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我不知

道,我是在感慨我自己吗?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蜕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几倍的粪蛋上坡,并不是为了把粪蛋弄回家,而是想以此来断

定后腿劲儿大还是前腿劲儿大。

B.忙碌的蚂蚁回头看见我捉过去的那只,二话没说,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那只脸上

扇去,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干虫被它抢走。

C.本文叙述角度独特,既有客观的自我经验言说,又有对虫子生活主观臆想的描述,

体现了作者的自我反思,同时又富有情趣。

D.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摹动物的情态,行文喜用短句,用词

朴实凝练、简洁明澈而又形象传神。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把爬上书桌的蚂蚁,描述成一个“畏畏缩缩的偷渡者”,说蚂蚁是“偷渡者〃

并不是客观描述,而是作者有意夸大蚂蚁的小心翼翼。

B.在发现我丢在桌上的饼干屑之后,蚂蚁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说明蚂蚁

对潜在的危险充满了警惕。

C.我眼中的蚂蚁既渺小,又可怜。它既无从知道自己幸福的局限,也无法预知“一根手

指就能将它捻成碎末〃灾难性危机。

D.作者理性冷峻,在观看蚂蚁的活动时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带着上帝般的视角

审视着这个卑微渺小的动物。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以蚂蚁为描写对象,但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意图上却有所不同,请结合

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一选自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初版时题为“三只虫子”,再版改成了“走

向虫子”,作者为什么这样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

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办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

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状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

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

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恭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三那

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

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

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

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其次就是鼠幼草。这种在欧洲非鳌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得到的名贵的小草,

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

的花朵,逆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葩洁,没有矜持,只

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

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

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詹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期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

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

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

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

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J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

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

的红如脑脂,青如青苔,谒如牛肝,白如香白,还有一种猪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黄蓝

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苗子。

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

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

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两三年来,这一切,洽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

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

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

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我来老沙湾只是为了离它稍

近一些没能隐约听见它的一点声音,闻到它的一丝气息。我给自己留下这个村庄,今生今

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刮我的

身体。我本来可以绕过河湾走进村子,却没这样做。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树。

连根都没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

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

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悯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

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

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沙梁

下的下闻板口村随他看亲或。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

闯荡生活。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

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菽簸中吸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间板口村已是半下午。这是离

黄沙梁最近的一个村子,相距三四里路。我担心这个村里的人会认出我。那时我几乎天天

穿过这个村子到十里外的上间板口村上学,村里的狗都认下我们,不拦路追咬了。

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

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

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

从他家门口过。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候。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连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地让他们越珅越

远。村子附近的地全揭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正是黄尊,

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口的声音、

铁锹锄头碰击的声……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

声牛唾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

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

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节选自刘亮程《留下这个村庄》,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眼中的“山村”的“余韵”附着了浓浓的主观意识,是历史的遗迹、现实的草

木与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领悟共同构筑的一个理想之境。

B.甲文作者认为自然的伟大和美存在于平凡的山水之中,自然与人的生命并不相融。

文中的意象“小溪〃“鼠麴草〃“彩菌〃等都很平凡,都是独属于自然的。

C.乙文中,当“我〃站在黄沙梁附近,吹着来自荒原的风时,对乡村的熟悉感一下子就

涌上心头,那里珍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意的是件我成长的乡村变得荒凉而陌生。

D.乙文作者虽然走出乡村,进入城市打拼,但故乡依旧是“我”的“根。是精神家园,

不能轻易向人祖露,因此作者说“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湿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都运用拟人的手法,甲文赋予“清泉〃“鼠麴草〃“彩菌〃人的情态和情感;乙

文把“村庄〃〃荒原的风〃“村里的狗〃当作人来写。

B.甲文运用象征手法,其中“溪水〃象征生命的源起和纽带,它滋养生命,并使不同的

生命个体建立起联系;“鼠麴草”象征平凡的普通生命,传达个体的渺小和卑微。

C.乙文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的手法,

为下文张本,写出作者不想回到故乡,害怕回乡后看到物是人非而深深陷入虚无的心情。

D.两篇选文都采用片段连缀的方式,甲文由三幅画面结构而成,乙文回忆了两次靠近

故乡的经历,两文都融叙事、抒情、描写、议论于一体,表达作者独有的感悟。

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留下这个村庄〃,一“逝〃一“留〃,”村〃都是关键词,请结合文本分析

两篇选文中“村庄〃的不同意蕴。

8.两篇选文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并指出其异曲同工之妙。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风中跌倒不为风

林清玄

路过乡间一座三合院,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放声大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妈吗一

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打地板,对孩子说:“哎呀!都是这个土脚不平,害宝贝

仔仆倒,妈妈替你拍土脚,哎呀!〃妈妈拍地的动作非常滑稽夸张,使那哭闹不停的孩子也

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感到十分温馨,想到从前我的妈妈也曾如此安慰过我。

不只是我的妈妈,从前乡间的父母几乎都是这样安慰孩子。跑的时候被树枝绊倒了,就把

树枝折断,说是:“坏树枝!怎么可以绊倒我的好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骂土地,

说是:“歹土地,怎么可以害我的乖孩子跌倒。”甚至完全没有原因跌倒,找不到什么东西可

以责备,就骂风,说:“都是风吹得让我的心肝仔跌倒。”

我们小的时候都会信以为真,以为跌倒是因为风、土地或树枝的缘故,我们也会像父

母亲一样,找借口安慰自己,却没意识到是自己走路不小心。记得有一次,我在门口庭前

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破血流。妈妈从灶间跑出来,左看右看,找不到可以打骂的东

西,因为庭前的土地非常平,既没有树枝,也没有小石子。妈妈怔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已

经站起来了,她还怔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支锅铲,样子有点滑稽。妈妈看我望着她,以为

我要放声哭出来,突然大声地骂天:“都是这么恶的风,吹得阿玄仔仆倒!“我抚着自己头上

的伤口,对妈妈说:“妈,不是因为风,是我自己不小心仆倒的。”那时,庭前确实只有阳光,

一丝风也无。妈妈这时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过来检视我的伤。,欣慰地说:“你大汉了!”

妈妈的意思是我长大了,可以承担自己的错误与失败。

当我们发现到,无论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不是去找借口,这

时我们就像我们在情感与姻缘上跌倒的时候,也像孩子时一样……即使地不平、荆棘横路、

风狂雨暴,都不应该是我们跌倒的借口。最应该检视的是错误与失败。

孩子的跌倒顶多是皮肉受伤,姻缘挫败也顶多是锥心刺骨,并不会伤到情感的本质。

因此,一个人不应该在爱中受伤,就失去爱的勇气;一个人也不应该痛苦,就失去承也的

心。要寻找到生命最内在的本质,是不能有任何借口的。当我们还有借口,本质就不会显

露出来。

我对自己过去情感的受伤,姻缘的挫败也没有任何借口,这都是我生命的必然之路。

我也愿意承担任何的批评,并把这些批评当成石阶,走向更高的位置来回看自己的人生。

在风中跌倒,在爱中流泪,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如果我们在每一段旅程,都

能学习到更广大的胸怀,都能不失去真爱的勇气、美好的追求,一切挫折不也都有深刻的

意义吗?我站着看那拍打土地安慰孩子的母亲困像,一面忆起往事,一面想到我们人生可

能永无平将之日,但我们要使心安宁,只在当下的转念之间。

文本二:

非走不可的弯路

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

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的确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

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

喊:“那条跖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

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

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当妈妈听到“我”说,是“我“自己不小心扑到的,妈妈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

说明妈妈看到我坚强了,为我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长大成熟了而高兴。

B.文本一“风中跌倒不为风”,表明我们只要懂得了不论什么事情,学会从自己身上找

原因,为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就成熟了。

C.文本二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经历风雨,

怎见彩虹〃,在含义理解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本二运用对话形式,潜移默化明哲理:年轻时候的弯路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

一段路途,只有经历它,人才懂得坚强,挑战它,人才懂得求索。

10.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第一人称视角,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表现

了“我''对跌倒后的种种感悟与诠释。

B.文本一将眼前的场景与历史的事件结合,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融合,将哲理熔

铸在流动的气清神定的凝注里。

C.文本二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记录“我〃“年轻朋友〃不听劝、走向弯路

的过程,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深意。

D.文本二巧妙地借用母女对话形式,把深奥的人生哲理转化为一次自然、亲切的对话,

形似漫不经心,意在语重心长。

11.散文创作讲究“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分析“形

散神聚〃的特色.

12.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受一些小挫折,转而激化出意想不到的极端结果。请结

合文本一文本二及个人的生活实际,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自己三方面简要谈谈怎

样进行挫折教育。

答案

1、c

A.“并不是为了把粪蛋弄回家,而是想以此来断定后腿劲儿大还是前腿劲儿大〃错误,这都是

作者对虫子行为的一种臆测,并非虫子的真是意图。作者后文也说“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

清楚

B.“担心干虫被抢”于文无据。两只蛆蚁的打架是作者观察到的现象。

D.“比喻〃错误。文中并未用到比喻这一修辞。

2.B”说明蚂蚁对潜在的危险充满了警惕〃错误,从“它在瞬息之间明白了运气的涵义”和后文

“更不知道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可知,蚂蚁退回原处并非因为对“潜在的危

险充满了警惕

3.(1)语言特点上:刘亮程的文章更加诙谐风趣,充满了童趣;南帆的文章更加冷峻理性,

充满自省;(2)表达意图上:刘亮程的文章表达了对人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反思;南帆

的文章则借蚂蚁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同时也看到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体现了深

切的悲悯情怀。

4.(1)更能表现文章写作意图。“走向”一词带有强烈的主观意愿,表达了作者对虫子世界

的好奇,想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但最终发现是一厢情愿,人并不能了解虫子的世界,表达

了对人自以为是的反省;《2)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更加清晰,展示了对虫子的认识过程.文

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猜测虫子的想法,并自以为是提供帮助的故事;(3)更能激发读者的

想象。为什么要走向虫子,走向虫子有什么发现等激发读者想象。

5.B“自然与人的生命并不相融〃表述有误,作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和人的生命

是融的,“小溪〃是生命的源头,给“我们”以滋养,又沟道人与人的联系,对“鼠草〃的描写里

揉进了“村女〃"羊”"山〃等,人与自然完美融合;“彩菌〃点缀过不知多少民族的童话,滋养着

“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这些来自自然的意象都与人发生着各种联系。

6.D

A.“乙文把,村庄〃荒原的风,村里的狗,当作人来写〃表述有误,乙文中对“村里的狗〃并没有拟

人。故A不正确。

B.“,鼠麴草,象征平凡的普通生命,传达个体的渺小和卑微〃表述有误,根据原文内容,“鼠麴

草〃象征普通的生命个体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态度一一纯洁、坚强,而不是渺小与卑微。故

B不正确。

C.“作者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