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案
Introduction
I.主要内容
作者在本章阐述了全球化概念,文化融合和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概念。首先,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视角把握全球化的概念,了解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同时,论述了全球化的历史起源,阐述了现代化等概念。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还分析了全球化的形成要素。其次,在文化融合方面,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第一,文化多样性的论述。介绍了在全球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几个概念:世界文化,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第二,劳动力多样性的阐述。第三部分是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弊端。最后,作者论述了跨文化交际的相关问题。充分论证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关键策略,以及跨文化培训的相关问题,从而形成理解文化差异的能力。
II.TeachingObjectives1.toidentifythedefinitionsofglobalization,culturemerge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2.toidentifysomerelevantconceptsaboutthesethreemainthemes
3.tocultivatestudentstobeabletorecognizeandanalyzeculturalfactors
III.TeachingCourse1.PresenttheCulturalPhenomenatoStudents
(1)Presentsomecasesinvolvingdifferentculturalcontactsbetweenpersonsfromdifferentcountriesordifferentpartsofthesamecountry
(2)Thenleadtotheconceptofglobalization
2.Warm-upQuestions
1)DoyouwanttogoabroadWhat’syouraim
2)Doyoufindwhetherit’seasyornottogetalongwithforeignfriends
3.Keyterms
0.1.1.a.Globalization(fromeconomicstandpoint)(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全球化):Itisconceivedasaprocessofincreasinginvolvementininternationalbusinessoperations.(经济学视角中的全球化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国际商务往来过程)。
0.1.1.b.Globalization(fromsociologicalstandpoint)(从社会学角度定义全球化):Itoccurswhentheconstraintsofgeographyonsocialandculturalarrangementrecedeaspeoplearoundtheworldbecomeincreasinglyawarethattheyarereceding.
0.1.1.c.Globalization(fromMarxiststandpoint)(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定义全球化):Itiswhatpeopleinthethirdworldhavealreadyexperiencedforseveralcenturies.Itiscalledcolonization.(全球化是第三世界国家在这几个世纪所遭受的苦难,即殖民化。)
0.2Caucasians(高加索人):较新的人类学研究显示,現代人的历史先是从非洲与中东到了欧洲,然后再从欧洲到了东亚,所以高加索人(Caucasians)主要分为印欧雅利安人和闪族、含族等“挪亚的后裔”)在生命历史变动过程中,总是界与东方人和黑人之间。如上所述,现代三大人种的形成,得力于两次分裂:第一次经历了“非洲人与异非洲人之间”(betweenAfricansandnon─Africans)的分裂,第二次经历了“东方人与高加索人之间”(betweenOrientalsandCaucasians)的分裂.
0.2Hispanic:Itcameintocommonuseasaresultofthe1980CensustoidentifyvariousU.SSpanish-speakers’sharedrootstoSpain.ItreferstothatpopulationsegmentwiththecapabilityofspeakingandcomprehendingtheSpanishlanguage,whoseancestryisbasedinaSpanish-speakingcountry,andwhoidentifywithHispaniccultures.1980年人口普查时开始通用的称呼。主要指讲西班牙语、祖先来自讲西班牙语的国家并且认同西班牙文化的人。
0.2.1.a.Worldculture(世界文化):Itistheideathatastraditionalbarriersamongpeopleofdifferingculturesbreakdown,emphasizingthecommonalityofhumanneeds,oneculturewillemerge,anewculturetowhichallpeoplewilladhere.世界文化指的是一种的新文化。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传统隔阂消除后,就会产生强调人类需求共性的,受到全人类拥护的世界文化。
0.2.1.b.Macroculture(宏观文化):Itimplieslosingethnicdifferenceandformingonelargesociety.宏观文化意味着种族差异的消失和更大的社会的形成
0.2.1.b.Meltingpot(大熔炉):Itmeansasocioculturalassimilationofpeopleofdifferingbackgroundsandnationalities.大熔炉指不同背景和国籍的人们之间的社会文化的同化.
尽管大熔炉这一比喻所内涵的文化意义是动态的,但它从来都不能很精确的表达美国文化的意义。确切地讲,美国社会的不同文化融为一体并变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实体,在美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实际上,美国国内的多种文化一直都相互适应,相互汲取经验,但他们从未丧失自我——各种文化一直保留着自己独特传统。
比较而言,在象征美国这一多元文化社会的比喻中,“色拉盘”是最好的形式。就象色拉中的不同种类的成分一样,美国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文化相互平等、独立,相互依存。这是现代美国社会的现实,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0.2.2.Diversity(多样性):Itreferstothemixofpeoplefromvariousbackgroundsinthelaborforce.多样性是指在劳动力中,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的混合体。
0.2.3b.Stereotype(文化定势):Itisusedtorefertonegativeorpositivejudgmentsmadeaboutindividualsbasedonanyobservableorbelievedgroupmembership.
0.3.1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Itinvolvescommunicationbetweenpeopleofdifferentculture.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4.SupplementaryCaseandmaterial.
SupplementaryEnglishcase:
0.1.1.a.GlobalcorporationssuchasAOL-TimeWarnerandMcDonald’sareseenasundermininglocalculture.BecausetheUnitedStateshaspromotedbothfreemarketsanddemocracythroughouttheworld,globalmarketareperceivedasreinforcingU.Swealthanddominance.
0.2.2⑴Chinesebusinessvaluesalsoemphasizekinship,interpersonalconnections,respectforelders,andhierarchy.ThesevaluesarearesultofthreedecadesofCommunism,whichstressesacollectivisticsociety.Despitearecentmovetoamarketeconomy,factoriesandlargerbusinessesinChinastillreflectpastcollectivisticcharacteristiccharacteristics.Forexample,inthecollectivisticsociety,thegovernmentprovidesjobsforallwellascradle-to-gravewelfareforworkersandtheirfamilies.ThissysteminChinaisknownas“theIronRiceBowl”.
⑵DominantmanagerialvaluesintheUnitedStatesinclude“achievementandsuccess,beliefinhardwork,pragmatism,Puritanism,rationality,impersonalityininterpersonalworkrelationships,equalityofopportunity,acceptanceofcompetition,andindividualism.”
中文补充案例及材料:
0.2.3.b.stereotype(文化定势):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格,美国人随便,日本人敬业。
0.3.3.a留学生李英初次出国,到达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聚会(party),他准时参加,但却发现很多人都姗姗来迟,穿得也很随便。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马克,于是与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谈谈,就走开了,李英十非常失望。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借故离开了聚会。回到家,他还很饿,不得不煮些面条吃。他决心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类聚会了。
这次聚会对于李英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为什么李英会失败呢?这与他原来的一套想法有关。他认为,既然是聚会,人们就应该准时到达。既然是请客,就应该准备丰盛的食物。既然是朋友,马克就应该一直和他聊天,不应该把他扔在一边。既然是主人,就应该热情招待。李英去参加聚会时,脑子里的这一系列想法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想法,对于宴请、朋友、主人应该是怎样他有自己的预期,他设想美国的情形大约与中国情况差不多。正因为他抱着这些想法,又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人虽然已经到了美国,但是思想却并未改变。这些固有的想法成为李英从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0.3.3.g关于中美决策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对受群体主义和权威主义取向影响的中国人来说,人们很少把谈判过程当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人们在作出决策的过程中,把相当多的众多因素综合考虑,包括对方的态度、感情和情绪。他们对别人的情感和态度十分敏感,而且友谊、感情、以及态度等这些美国人很少考虑的因素,对中国人来讲都起很大的作用。人们往往群体讨论,领导作决定,即决定未必是大家或集体作出的。
对美国人来说,最高目标是完成任务,因此,所有的事情都该按着一种能确保完成任务的最佳方式进行。这样:
1、具体的责任明确的分派给个人;
2、制定必要的决策和完成必要任务的权力也同时分派给哪些责任承担者;
3、把有关政策的信息和议事程序提供给有关的个人,以便保证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应付意外事件,认清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在职权范围内自行作出决策。
美国人认为,责任、权力和精确的信息紧密相连,并且必须由个人掌握。每个人应当在上级领导下,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讲究效率,完成既定目标,解决实际问题。
0.1关于全球化:
有鉴于上,我们对全球化的研究明确地是从规律性的(is)全球化开始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它的词根global,即全球的,而global的词根又是globe,即地球、全球。可见,“全球的”(global)首先是一种空间上的称谓,“是地球在空间的位置的产物,是对生存的具体完整性和完善性的召唤,它不是把人类区分开来而是使人类抱成一团。”[1]其实,这里也蕴涵了一个全球化的前提,那就是全球化是对应于,当然也是开始于“非全球”的。这种非全球就是以空间地域割裂方式存在的民族、国家和地区。从“非全球”到“全球”显然意味着某种历史时代的“断裂”。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化”(-ization)则表明从非全球到全球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是一种趋势和过程。所以,“化”包含着一种时间和历史性的规定。这不仅表明全球化始终是变动的,我们只能历史地把握全球化,而且表明,全球化也是一个时间上的称谓。可见,全球化首先是关于时间、空间变化的描述。
人们对全球化的时空间变化作出过经济、文化、政治、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回答,但那都是一种表象,最为根本的实质是,全球化是描述人类活动的时间、空间上的变化。那就是人类活动逐渐从“非全球”的局限走向“全球”的广度,而且这个过程即使对每一个具体的行动来说,所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快,甚至是即时的。这种时空压缩(time-spacecompression)的结果是,“使在场与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2]以往不同地方的人们交往急剧增加并相互制约和影响。也正因为此,人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相同性:如果有丧钟敲响,不要问为谁敲响,它越来越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丧钟;如果有福音传布,也不要问是谁的福祉,它越来越将布之于四海。总的结果就是,世界愈来愈变成了一个整体——全方位的一体化。在马克思看来,今天所谓的全球化不过是一个人类活动逐渐摆脱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全面依存关系的趋势和过程,即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1][1]。
对于全球化动力的考察,无论学者们是坚持单一原因还是复合原因,是强调技术变革、市场力量,还是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决策等等,都不过是人们活动的具体样式及其偏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描述性的全球化定义——全球化是描述和指称这样一种人们经验到的事实和趋势: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其核心)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活动日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人们的活动之间越来越具有了极强的相关性,世界因之联为一体。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往往以为全球化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事情。其实,学界一般公认全球化是起于15、16世纪的,我们所理解的全球化不过是全球化的当代阶段。也就是说,全球化本身是变动的,我们只能按照理想类型的方式去分阶段的地把握。许多学者都对全球化的阶段进行了划分,但笔者以为综合技术进步和人的发展状况来划分全球化阶段可能更为有效。
一是工业时代的全球化。它从15、16世纪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贸易活动使世界各国从古代民族和古代国家开始反思性地建构为现代民族-国家,同时,这些民族-国家之间发生了关系。工业革命更导致了“世界工场”的形成,“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2][2][3][3]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3]在这个阶段,全球化所体现的主要是群体与群体[4][4](民族-国家之间)交往的增加,国际秩序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在各民族-国家内部,基本上完成了向“人的依赖关系”的告别。
二是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全球化。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20世纪80、90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已经成熟且被广泛地运用,网络技术则使个体开始真正有可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4]个人开始成为了世界意义上的个人了。同时,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一系列主要国家都完成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一体化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色。经济市场一体化和技术的网络化是这个阶段的标志。它标志着人类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个体和类成为了全球化的两极。
所以它需要也必然发展到未来的第三个阶段,那就是共产主义阶段。只有在那个阶段,“各个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形式,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5]个人真正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个人,他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整个世界、人类发展的前提。
目前人类就处于全球化的第二个阶段,即信息时代的全球化。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全球化”概念本身随着信息的传布而被全球化了,人们经常不假思索地理解的全球化就是指这个阶段的全球化。
ChapterICulture
I.主要内容
本章首先从知性(理性)、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五个角度给出了文化的定义。紧接着介绍了文化的五个特点。然后,引出了文化身份的概念,文化身份的本质,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以及文化身份的特点。最后给出了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术语,如:亚文化、和文化、亚群体、规范、规则(惯例)、角色和网络。
II.TeachingObjectives
1.Toidentifythedefinitionsofculture,cultureidentity,subculture,co-culture,subgroup,norms,rules,rolesandnetworks.
2.Tounderstandthefivecharacteristicsofculture
3.Tounderstandthecharacteristicsofcultureidentityandsubgroups
III.TeachingCourse
1.PresenttheCulturalPhenomenatoStudents
TrytoexplainthecampuscultureofHeilongjianguniversity.Istheresubculture,subgroup,norms,rules,roleandnetworkonourcampus
2.Warm-upQuestions
1).WhatiscultureTrytogiveyourdefinitionofculture.
2)Thenleadtotheconceptofglobalization.
3.Keyterms
1.1.1.Culture(fromintellectualperspective):Cultureis“theartsandothermanifestationsofhumanintellectualachievementregardedcollectively”(从知性角度定义文化:作为整体的人类智力成就的艺术和其他表现。)
1.1.2.Culture(fromanthropologicperspective):Cultureis“thecustoms,civilizationsandachievementsofaparticulartimeorpeople.”(从人类学角度定义文化:文化是某一特定时间或人类群体的习惯、文明和成就)
1.1.3.Culture(fromsocialperspective):culturemaybedefinedaswhatasocietydoesandthinks.(从社会学角度定义文化: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所为和所想。)
1.1.4.Culture(frompsychologicalperspective):cultureisthecollectiveprogrammingofhemindwhichdistinguishesthemembersofonecategoryofpeoplefromanother。(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文化:文化是使一个人类群体成员区别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思维的总体规划。)
1.1.5.Culture(from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perspective):Cultureisalearnedsetofsharedinterpretationsaboutbeliefs,values,andnormswhichaffectthebehaviorofarelativelylargegroup。(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定义文化: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念和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念和规范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1.3CultureIdentity:memberswhoconsciouslyidentifythemselveswithagroupdescribedbyCollierandThomasasculturalidentity,oridentification.(文化身份:Collier和Thomas把有意识的把自己归为某一人类群体的成员描述为文化身份。)
1.4.1Subculture:aregroupsofpeoplepossessingcharacteristictraitsthatsetapartanddistinguishthemfromotherswithinalargersocietyordominantculture.(亚文化:指据有能在更大的一个社会范围内或主流文化中使自身有别于他人这种特点的人类群体。)
1.4.3Subgroups:aregroupswithwhichthedominantculturedoesnotagreeandwithwhichithascommunicatingproblems.(亚群体:指与主流文化不一致并且与主流文化有交际障碍的人类群体。)
1.5.1Norms:areculturallyingrainedprinciplesofcorrectandincorrectbehaviorswhich,ifbroken,carryaformofovertorcovertpenalty.(规范:指正确和不正确行为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则。这种不正确行为一旦发生就意味着一种显性或隐性的处罚。)
1.5.2Rules:refertosociallyagreed-onbehaviorortoindividualguidelinesforbehavior.(规则或惯例:指社会认同的行为或行为的个体原则。)
1.5.3Roles:Aroleincludesthebehavioralexpectationsofapositionwithinacultureandisaffectedbynormsandrules.(角色:指在一种文化内对某一位置(职位)的行为期待,它受到规范和惯例的影响。)
1.5.4Networks:areformedwithpersonaltiesandinvolveanexchangeofassistance.(网络:有个人关系形成,包括互相援助。)
4.SupplementaryCaseandmaterial
Peopleidentifywithbeingamemberofagroup.Beingamemberofagrouphelpstodefinewhoweare.Weallaremembersofgroupsofdifferentsizes.Oneofthelargestgroupsthatapersoncanbelongtoisaculture.Everyonebelongstoaculture.Noonechooseswhichculturetobelongto.Wesimplyarebornintoone.
Othergroupsthatpeoplemaybeamemberofaresubcultures(sometimescalledco-cultures)andsubgroups.Subculturescanbebasedonrace,ethnicity,economicorsocialclass,orgeographicregion.
Subgroupsalsohelpdefinewhoweare.Subgroupscanbeassmallasafewpeopleoraslargeasamajorreligion.Forexample,ahighschoolstudentmightidentifywithbeingamemberofthefootballteamordramaclub,orapersonmightidentifywithbeingaChristian,aBuddhist,oraJew.Peoplecanbemembersofmanydifferentgroupsatthesametime,soapersonmightidentifywithbeingaChristian,afootballplayer,andamemberofthedramaclub.Subgroupsalsoprovidetheirmemberswithnormsthattellpeoplehowtobehaveandeventhink.So,forinstance,aChristiancannotbeaBuddhistbecauseChristianshaverulesthattellthemtheycannotbemembersofadifferentreligion.Peopleoftenmakefriendshipsbasedntheirmembershipsinsubgroups.
关于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及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因此,对于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定义,进行梳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对由文化定义问题形成的文化定义现象绕道而行。
文化定义现象主要体现在对于文化定义的众多观点上。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关于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200多种的定义。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在文化定义现象中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各种学科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关于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作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作了一些总结:(1)文化是学而知之的。(2)文化是由构成人类存在的生物学成分、环境科学成分、心理学成分以及历史学成分衍生而来的。(3)文化具有结构。(4)文化分隔为各个方面。(5)文化是动态的。(6)文化是可变的。(7)文化显示出规律性,它可借助科学方法加以分析。(8)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图作个比较。地图显然不是一片具体的块,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图如果绘制得精确,人们看了它就不会迷失途径。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认识这些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最为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在不同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方面,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等,都有许多有益的观点。总的来看,各个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尽管如此,由众多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所产生的文化定义现象,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只有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才会有文化研究的发展。而且,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融和互补,使人们在理解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具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域。
除此以外,在文化定义中,还有一种与此密切相关的现象,就是在对文化进行区别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
此外,还有一种关于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的划分。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亚文化”的概念,“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可以围绕着职业种类发展而成,如医学或军事部门的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如美国黑人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源于地区的差异,如美国南部各州的亚文化;也可能基于原来的国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意大利人亚文化。”“每一个复杂社会都包括着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也会经历许多种亚文化。”
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
关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模式论”。克鲁克洪在其《文化研究》一文中认为,是克罗伯以同等的眼光看待历史、功能和心理学,划分出三种文化模式:全局性模式、总体性模式、类型性模式。文化的全局性模式指的是“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它具有确定的连贯结构,执行着有效的功能,并且在历史进程中将这种作用持续保留下来。很显然,文化的全局性模式不囿于单一的文化而涉及横贯交错的文化。”文化的类型性模式指的是“一条路数,沿着它在人类事物的几种可能性过程中,选择出或引导出来并紧紧扣住它不放,从而使这种事务得以确定和实现。”“每一种类型都必须预先有所限制,它力主一种方式而排斥其他方式。”现代工业化世界的类型性模式包括机器(它相对手工业操作而言)、信贷,以及大规模生产。文化的总体性模式,其概念类似于社会(或民族、制度等)的精神气质和时代精神。
在较近的文化研究中,对文化的区分出现了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新概念,并且迅速拥有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论著。此外,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都有相应的文化概念,如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行政文化、管理文化、法律文化等等。
文化定义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对于人类及社会的密切关联度,不仅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对于人类每一个人的个人权利、利益、自由、生存状况的关注。
学校文化是什么?
我们不妨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一群人,他们的性别、年龄、性格、嗜好、利益各不相同,但却能有序地生活在一起,并且构成了一个集体,是什么因素使他们凝聚成这样一个集体呢?有这样三个层面的因素。一是信仰层面,他们可能有共同的信仰;二是规范层面,他们可能分享同一种由伦理、习俗、制度、法律构成的规则体系,并且,这个规则体系,还有一个由舆论、社团、机构、家庭、军队、法庭、监狱等构成的监管体系来维持着;三是语言、活动、器物层面,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音乐、建筑也是语言),共同参加活动,生活在一定的场所中。“活动”可以增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这对信仰与规则是一种情感上的强化,活动中的新生因素则会促进信仰与规范的演变。“信仰”、“规范”、“语言活动器物”三者,构成了一个群体的整合机制,它们的统一体,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文化”。显然,“文化”是针对一个有相对明确边界人群而言的,它如同这个群体的“神经系统”。
在这个“神经系统”中,“信仰”是中枢神经,“规范”是神经网络,而“语言活动器物”则是具体的组织器官。在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差异”,就是不同群体的“神经系统”之间表现出的差异。群体有“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因此就有“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和“亚文化”之别。
学校文化及其框架
作为社会的亚文化,学校文化与军队文化、政府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区别之处是:在“信仰”层面,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把社会中的价值观、伦理、知识的精髓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念;在“规范”层面,学校有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设立相应的组织制度,并倡导“心灵交流”、“尊重知识”等价值观念;在“语言活动器具”层面上,学校也形成了由教室、黑板、教材等构成的独具风格的一套体系。
可以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群体,但也可以分出几个亚群体。这些亚群体与其对应的学校亚文化具体就是:1.“教师群体”与教师文化;2.“学生群体”与学生文化。若再作细分,还可以分出“班级”、“学生社团”、“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相应文化等;3.“教师-学生群体”,其对应的文化包括“课堂教学文化”和“课下师生关系”;4.“管理者-教师-学生群体”与“管理文化”;5.“课程”与“课程文化”;6.“校方-家长”,其对应文化为“家校文化”或“家校关系”。值得说明的是,学校的课程若为国家课程,它所代表的“群体”则为“国家”,其“课程文化”则应看作国家意识形态在学校层面上的投射;若为“校本课程”,“课程文化”则加入了体现学校理念的自身选择成分。出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把“校方-家长群体”看作学校的“亚群体”,并将其纳入“家校文化”也是合理的。
Chapter2CulturalDynamics
I.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在不同文化发生碰撞时文化习得的过程和不同方式,体现了文化的动态发展性。本章首先介绍了社会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文化同化以及文化休克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基本联系与区别。同时详尽阐述了社会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文化同化以及文化休克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结果。
IITeachingObjectives
1.toidentifythedefinitionsofenculturation,acculturation,separation,segregation,integration,assimilation,marginalizationandcultureshock
2.toidentifythe5stagesofcultureshock
3.tobeabletodistinguishenculturation,acculturationandassimilation
III.TeachingCourse
1.PresenttheCulturalPhenomenatoStudents.
(1)IsculturestaticordynamicPleaseusesomeexamplestosupportyourargument.
(2)Thenleadtotheconceptofculturedynamics
2.Warm-upQuestions.
1)Doyouknowwhathappenswhentwodifferentculturesmeet
2)Whatmayhappenwhenanindividualcomesintoanewculture?
3.Keyterms.
2.1.Enculturation(社会文化适应):Enculturationisthesocializationprocessyougothroughtoadapttoyoursociety.(社会文化适应指人们学习适应自己所在社会的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2.2.Acculturation(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orculturaladaptation,referstoanindividual’slearningandadaptingtothenormsandvaluesofthenewhostculture.(文化适应指人们学习和适应新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2.2.2.a.Separationandsegregation(分离和隔离):Separationandsegregationrefertomaintainingone’soriginalcultureandnotparticipatinginthenewculture.(指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保留了原有文化,完全没有接受和习得新文化)。
2.2.2.bIntegration(文化整合):Ittakesplacewhenindividualsbecomeanintegralpartofthenewculturewhilemaintainingtheircultureintegrity.(文化整合指人们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成为新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又保留了自己文化的完整性)。
2.2.2.cAssimilation(文化同化):Itisthedegreetowhichanindividualrelinguishesanoriginalcultureforanother.Whenindividualsareassimilatedintothemainstreamculture,theylosetheirpreviousculture.(文化同化指人们放弃原有文化接受新文化的程度。一旦被主流文化同化,人们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
2.2.2.d.Marginalization(边缘化):Marginalizationordeculturationreferstolosingone’sculturalidentityandnothavinganypsychologicalcontactwiththelargersociety.(边缘化指人们不仅失去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而且与广大社会失去了心理联系)。
2.3.Cultureshock(文化冲击,文化休克):Itreferstothetraumaticexperiencethatanindividualmayencounterwhenenteringadifferentculture.(文化冲击指人们在进入一种新文化环境中遭遇的痛苦和难忘的经历)。
文化冲击有五个阶段:即蜜月期、敌意期、恢复期、适应期、融合期。
TheProcessofAcculturation
HomeNew
SeparationIntegrationAssimilationMarginalization
Segregation
4.SupplementaryCaseandmaterial.
Supplementarymaterial:
2.2Acculturation
Peopledonotwanttoabandontheirpast:therefore,theyacculturatenewideasintotheirexistingculture.Acculturationistheprocessofadjustingandadaptingtoanewanddifferentculture.Ifpeopleoftwodifferentculturesabsorbasignificantnumberofeachothers’culturaldifferencesandhaveanumberofsimilarities,culturalsynergy(协同效应)takesplacewiththetwoculturesmergingtoformastrongerandoverridingculture.Corporateculturesareexamplesofthesynergyofdiversecultures.
Amanager,inordertobeproductiveandcreative,musttakehis/herworkersrealizethatthecorporationismoreimportantthanindividualdifferences.Differencesarenottobesuppressedbutmanagedtomaximizethegroup’sproductivityandcreativity.Hofstede’sworkshowsthatwhatmotivatesaworkerinonecountrymayormaynotbeimportanttoaworkerinanothercountry.Forcorporationstogetthemostfromtheirpeople,theywillhavetohavemanagerswhocanworkeffectivelywithmanyculturalgroups.
Peoplewholearnmorethanoneculturearemulticulturalandcanmovebetweenculturesverycomfortably.AnexampleofmulticulturalpersonsistheRoyalGrimaldifamilyofMonaco.PrincessGracewasaU.S.citizenandmarriedPrinceRanierofMonaco.TheGrimaldichildrenwereraisedinMonaco;however,duetothetimetheyspentintheUnitedStates,theywereacculturatedtothiscountry.Althoughacculturationincreasestheinterconnectednessofcultures,differencesaresourcesofpotentialproblems.Alldifferenceswillprobablynotbeabsorbedbyeitherculture.
Acculturationhasfourdimensionsintegration,separation,assimilation,anddeculturation.Whenaminoritymovesintoamajorityculture,heorshewillchooseoneofthesemodeseitherconsciouslyorsubconsciously.Althoughasamajorityculturewemayfeelassimilationisthecorrectacculturationprocess,theindividualmaynotfeelthisfitshisorherneeds.Assimilationtakesplacewhenindividualsareabsorbedintotheirnewcultureandwithdrawformtheiroldculture.Integrationtakesplacewhenindividualsbecomeanintegralpartofthenewculturewhilemaintainingtheirculturalintegrity.Separationhappenswhenindividualskeeptheircultureandstayindependentofthenewculture.Deculturationoccurswhenindividualslosetheiroriginalcultureanddonotacceptthenewculture,leadingtoconfusionandanxiety.Theacculturationmodethatanindividualchooseswillbegovernedbytheindividual’sviewsanddesiredwaysoflife.
(fromInterculturalBusinessCommunication)
中文补充案例及材料:
2.3.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一词系Oberg于1960年在他的一篇学术论文中首次使用,概括种种跨文化不适应症,之后广泛流传,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词汇。据Oberg的看法,文化休克有6个方面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混乱;
5.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氛;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文化休克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通俗地说,一个人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这就是文化休克。
自然,并不是所有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异文化的人的情况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旅游者。这类人通常在异国停留的时间短,而且有各种“保护”,例如,呆在旅馆里,与当地人很少接触,或只有很肤浅的接触;如果是旅游团,一般有向导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不需要他们自己出面;除了旅游,他们本身没有其他任务,不需要他们与当局或当地人有业务上的联系,因此,他们通常不感到生活上的不便或工作上的挫折。一般来说,他们情绪高涨,而不是沮丧。他们对于不熟悉的种种文化现象一般抱着好奇的态度,并不因为投身其中而情绪低落。
2)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等。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中停留的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星期,一般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居住在饭店或使馆里,与当地人只有业务上的往来。他们的困难大致是工作方面的。他们对于异文化可能有不适应的地方,但是,通常不会感到很大的冲击。
3)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例如使馆工作人员、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我国劳务输出的劳工、美国派出的和平队员等。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中至少停留一两年,有的甚至更长。这些人与当地人有较多的接触,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在文化方面不适应的情况经常出现,对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比较高。文化休克的表现在多数人身上会反映出来。
4)移民和政治避难者。他们中有的是出于自愿,有的则是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他们在文化适应方面遇到的问题最多,对于他们来说,文化适应是他们必须过的关。他们必须重新学习一套新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他们原来的文化与新的文化不断冲突,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特别大。
文化休克集中反映在后两种人身上。至于为什么一个人进入异文化环境会产生种种不良反应,在心理学上有各种解释。
一种传统的解释是把文化休克和人们失去亲人朋友后感到的悲痛联系起来,认为其原因都是由于失去了某种东西。人们感到家庭、朋友、地位或者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东西,例如自己常吃的食物,自己习惯的气候,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等等。正是因为失去了这些最亲近的东西,人们在异文化环境中感到不适应,甚至痛苦。有一个我认识的北京姑娘嫁给了一个澳大利亚人。我在澳大利亚遇到她时,问她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她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明和邻居只有咫尺之隔,但是每次去邻居家,都要事先打电话,她觉得不可思议。我问她最想北京的什么,她说:“芝麻烧饼。”这个回答令我吃惊,但这并不是个别的例子。饮食看来似乎是小事,但是饮食习惯实际上是最难改变的,也可以说是深深扎根于习俗之中。
(引自《跨文化交际学概论》,P188)
ChapterIIICommunication
I.主要内容
本章首先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交际的定义,然后概述了交际的主要构成要素,最后描述了交际的基本特点。
II.TeachingObjective
1.toknowdifferentdefinitionsofcommunication
2.toidentifytencomponentsofcommunication
3.toanalyzeacommunicationprocessandrecognizethosecomponentsofcommunication
4.toidentifythecharacteristicsofcommunication
III.TeachingCourse
1.Warm-upQuestions.
Whatelementsarenecessaryforasuccessfulcommunicationeventtotakeplace
2.KeyTerms
3.2aSource:(信息源)Thesourceisthepersonwithanideaheorshedesirestocommunicate.(信息源指具有交际需要和愿望的具体的人)。
3.2bEncoding:(编码)Encodingistheprocessofputtinganideaintoasymbol.(编码是指将思想转换成代码的行为过程)。
3.2cMessage:(信息)Messageistheencodedthought.(信息是交流的内容)
3.2dChannel:(渠道)Channelreferstothemeansbywhichtheencodedmessageistransmitted.(渠道是信息传递的手段)
3.2eNoise:(干扰)Noisereferstoanythingthatdistortsthemessagethesourcesencodes.(干扰指的是任何会曲解信息源所要表达的信息的事情)。
3.2fReceiver:(信息接收者)Thereceiveristhepersonwhoattendstothemessage.
(信息接收者是注意到了信息的人)。
3.2gDecoding:(解码)Decodingistheprocessinwhichthereceiverisactivelyinvolvedinthecommunicationprocessbyassigningmeaningtothesymbolsreceived.
(解码是信息接收者在积极参与交流的过程当中,对所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赋予意义的过程)
3.2hReceiverresponse:(信息接收者反应)Receiverresponsereferstoanythingthereceiverdoesafterhavingattendedtoanddecodedthemessage.
(是指信息接收者在对信息解码之后所做出的反应)。
3.2iFeedback:(反馈)Feedbackreferstothatportionofthereceiverresponseofwhichthesourcehasknowledgeandtowhichthesourceattendsandassignsmeaning.
(是指信息接收者的反应被信息源所了解的那一部分反应)。
3.2jContext:(情境)Contextistheenvironmentinwhichthecommunicationtakesplacesandwhichhelpsdefinethecommunication.
(交际发生的环境,并有助于解释交际内容的含义)。
4.SupplementaryCaseandMaterial
SupplementaryCase
3.2a
Thefollowingdialoguecanbeusedtoillustratethecomponentsofthecommunication.
AandBaretwostudentsintheclassroomacoupleofminutesbeforetheclassbegins:
A:Hi,Bob,areyoudoinganythingtonight
B:No,why
A:I’vegottwoticketsfortheLionKing.Liketogowithme
B:Sure.(Teacherenters.Blowershisvoice)When
A:Shh,let’stalkafterclass.
Inthedialogue,AwantstoinviteBtogotothemoviewithhim.Astartsthedialogue,andheisthesource----thepointatwhichinformationoriginates.Aorganizeshisideaandputitintowords----verbalcode,suchaprocessiscalledencoding.Aexpresseshisidea----themessagebywayoftalking,i.e.theverbalchannel.B,thereceiverofthemessage,afterinterpretingthemessagethoughtheprocessofdecoding,giveshisresponsetothecominginformation.Theentranceoftheteacherinterfereswiththetalkandisconsidered“noise”ofthecommunication.Aknowsthathisinvitationhasbeenacceptedanddecidedtotalkaboutitlater.HereB’sresponsetothemessageenablesthesourceorsenderAtounderstandhowhismessagehasbeentaken,suchinformationiscalledthefeedback.Feedbackinfactmakesitpossibleforthesourceorsendertoadjusthimselfsoastoproceedwiththecommunication.Feedbackandresponsearerelatedbecausethereceiver’sresponseisanormalsourceofthesender’sfeedback.AndthedialoguebetweenAandBtakesplaceinthesettingorcontextoftheclassroom.
SupplementaryMaterial
3.1.1aCultureandCommunication
Understandingtheintertwinedrelationshipbetweencultureandcommunicationiscrucialto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Ontheotherhand,cultureconditionscommunication.Firstofallcultureisthefoundationofcommunication.Withoutthesharingandunderstandingbetweenspeakers,nocommunicationispossible.Secondly,culturedictateseverystageofthecommunicationprocess.Wecommunicatethewaywedobecauseweareraisedinaparticularcultureandlearnitslanguage,rules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帮扶报告范文大全
- 2024年中国有机板材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呈现大全
- 模块化机房运维培训
-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本计算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建筑力学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商务智能决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JT45T 007-2019 公路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指南
- 手术中的抗生素使用指南
- 工厂安全课程设计
- YY T 0466.1-2016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
- 市政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1》边学边练参考答案
- 内蒙古师范大学论文封面
- 糕点切片机答辩
- 《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手册》
- 对账函格式范本
- 婚礼流程准备安排表需要彩排的
- 晋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泵站质量检查表
- 新版atstudy系统测试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