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B.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C.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D.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B.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C.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D.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A.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B.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C.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D.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4)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对下表中的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虚拟论敌本文论据本文分论点A《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祇揖”的记载;《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载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礼仪B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强化揖礼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显著C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握手礼存在局限性;揖礼相比之下有显著优势D赵世瑜教授的言论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A.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B.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C.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D.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5)不同的情境中,有人作揖向“清芬”,有人相逢“尽”叉手,亦有先生授揖礼。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阐释一:材料二:22年6月,我省接待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印度等国的“诗画浙江”友好使者,在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使者们跟着身着汉服的老师认真学习作揖礼。阐释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迟子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①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施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②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③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两年前,达吉亚娜(“我”的女儿)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④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我回到希楞柱,坐在抱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⑤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⑥我要把我们这个民族的清晨、正午和黄昏,还有半个月亮说给你听……(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注]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所喜食物而搬迁、游猎。(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草儿并不理解选择的意义,他从未想过离开,他的眼里只有要干的活,心里只有大森林。B.大城镇的定居生活给狩猎民族带来现代化的便捷,但也让他们失去了大自然灵性的滋养。C.西班为照顾可怜的拉吉米而被迫选择下山,已预见到远离大山的自己将无法在大城镇生存。D.那团不熄的火是“我”对自然赤诚的爱,对淳朴自在的生活与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坚守。(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以一个90高龄老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变迁史,体量庞大,给读者一种历史纵深感。B.故事用倒叙回忆了“去留选择”场景,在文明冲突场中刻画出处于重大转变时期的鄂温克族人的心理。C.故事采用散文化的笔法,叙述语调平静,节奏舒缓,更契合一个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娓娓道来的口吻。D.作者退隐到故事之外,但读者依然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现代文明入侵的抵抗,对文化之根的追寻。(3)班级开展“品读经典”活动,需你就本文语言写一篇小评论,请从以下关键词中选择其二,以文中划线语句(不少于二句)为例进行评析。关键词:简约精妙形象生动诗意抒情意蕴丰富评析:(4)在某种意义上说,迟子建的这部长篇小说如同贾平凹的《秦腔》一样,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曲挽歌,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哀悼。试从“挽歌”角度,分析二者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三贤堂记[宋]范成大吴郡治故有思贤亭,以祠韦、白、刘三太守。更兵烬,久之,遂作新堂,名曰三贤。当绍兴辛巳,鄱阳洪公始益以唐王常侍、本朝范文正之像,复其旧之名亭者榜焉。先是,公以岁五月来临吾州,繇州南鄙望洞庭,略具区①,观三江五湖之吐吞,涛波聒天,旁无边垠。而石堤截然浮于巨浸之上,若有鬼神之扶倾,鲸鳌背负而涌以出也。暮夜,人语马嘶,匈匈不绝。公固已语其人,思常侍之功矣。周览原田而相其沟防,东南之播于江,东北之委于海者,脉络酾通,湮芜涤除。夏旱易以陂,潦水时至,不能啮渚涯以决污邪,荒寒化为麦禾。起景佑,迄今岁,无大浸,于是公又曰:“非文正范公之勤其民者乎?”退而详两贤行事,尚什百于此。文正自郡召还,遂参永昭陵大政,德业光明,为宋宗臣,通国之诵曰文正公,而不以姓氏行焉。韦、白、刘之遗爱,邦人既已俎豆之,语在旧碑,尚矣。王、范风烈如此,且有德于吴宜俱三贤不没以为无穷之思此堂之所为得名者。尝谓士才高必自贤,位高或不屑其官,世通患也。洪公,忠宣公之子,擢博学宏词第一,名字满四海余二十年。既入翰林为学士,未几,自列去。甫及里门,制书以左鱼②来矣。邦人度公且上朝谒,莫能久私公也。然始至之日,咨民所疾苦,退然不自居其智能,亟从掌故吏访诸贤之旧图画,仿佛想见其平生。公既以道学文章命一世,顾有羡于五君子者,意将迹其惠术,讲千里之长利以膏雨此民。彼憧憧往来,视桑阴,趣舍人装③者。夫才高而不自贤,位高而滋共其官,盛德事也。斯堂法应得书,会公使来属笔纪岁月。窃愿诧斯堂以夸邻邦,以为邑子荣。乃不辞而承公命。八月既望,州民左从事郎范成大记并书。(选自《范成大集》,有删改)[注]①具区:古泽薮名,即太湖。②左鱼:符契的左半,唐宋时符契作鱼形。③舍人装:左右亲信或门客的装扮(典雅服饰),在此借指官员。(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且有德A于吴B宜俱C三贤不没D以为E无穷之思F此堂G之所为H得名者(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俎豆,意为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的两种礼器,本文指祭祀,奉祀。B.亟,屡次、多次之意,与成语“进退维亟”“亟不可待”中的“亟”词义不同。C.趣,催促之意,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的“趣”词义不同。D.属,撰写、编辑之意,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思贤亭为纪念韦、白、刘而立,历经战火重建,命名为三贤堂,后洪公增加王常侍和范仲淹的画像,以示纪念。B.洪公当年遍览洞庭湖,巡视太湖,看到水道得到了疏通,荒地上种植了麦禾,认为这是先贤兴修水利的功劳。C.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任吴郡太守,德行高尚,美名远播,为后人敬仰,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刻在石碑上。D.洪公曾因博学宏词第一入翰林为官,后自请辞职,回乡即被召回,乡亲们猜测他将要上朝赴命,很舍不得他。(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石堤截然浮于巨浸之上,若有鬼神之扶倾,鲸鳌背负而涌以出也。②起景佑,迄今岁,无大浸,于是公又曰:“非文正范公之勤其民者乎?”(5)范成大认为王常侍、范仲淹“风烈如此”,请参考以下对“风烈”的阐释,概括文中两位先贤“风烈”的表现。“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隋书•地理志中》)“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汉书•元帝纪•赞曰》)“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宋史•范成大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芙蓉曲[元]萨都刺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绛袍春浅护云暖,翠袖日暮迎风凉。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形式上虽未讲求对称,语意上却将“芳”与“断肠”对举,使诗情有了悬念。B.五六两句以“白”这一色彩特征借代秋江,以“木叶”这秋季典型意象展现秋意之浓。C.末尾二句通过写秋江女儿面对芙蓉不知如何划桨荡舟的犹疑,表现出其爱花惜花之心。D.本诗善于以景写情,语言流丽,风格清婉,多处借鉴化用前人名句,构成优美的意境。(2)本诗中“人如花,花似人”,诗人是怎样将人与花紧密联结在一起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几位至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怀着作者,比如他的祖母用言语来表达对他的勉励:“,。”(2)《书愤》中“,”两句,只用六个名词性短语,便使两幅开阔、壮盛的战争画面浮现于眼前。(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对元嘉年间北伐的回顾带有讽刺意味;宋文帝本希望“”,但由于过于草率,最终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2分)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前段时间,电商平台一款“爱因斯坦的脑子”走红。爱因斯坦不会想到,在2023年,他的“脑子”会被标价五毛钱,月售2万个。心理学家表示,“爱因斯坦的脑子”是一款情绪产品,①这种产品是围绕人的情绪舒缓、调节、管理等为主要功能而开发的。②类似的产品在网络上还有很多。③大学生在毕业季,④“offer好运喷雾”“考编上岸”等虚拟商品热销;⑤《消失的她》热映期间,⑥“骂醒恋爱脑”服务帮助人们走出分手,⑦让沉溺于痛苦的年轻人向前看。⑧这些虚拟服务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⑨却能实实在在满足人们对于情绪的需要,⑩也是人们探索自我的一种途径。连《人民日报》都评论称,这些花样百出的情绪产品,在戏谑中缓解着生活的压力,在搞笑中完成了自我的认同,让一个人的精神内耗变成几个人“一起想办法”的情绪开导。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或品牌形象中,A。服务人员不再只是提供基本服务,还需要成为消费者的情感顾问,通过B,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这种超预期的服务,往往更容易触动消费者的情感,让他们对品牌产生更深厚的感情。(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如图是“爱因斯坦的脑子”的淘宝主图,请为商家拟一则合适的广告语,填在甲处,不超过12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8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作“黄芽菜”,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菰片,那就是咸菜茨菰汤。或者叫茨菰咸菜汤,都可以。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并不想。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1)文中有三个“是……的”的句式,说说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处的标点符号,有人说用顿号,也有人说用逗号,你赞成哪个?请说说理由。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在前线的大兵瑞恩被救了,救他的那个小队的士兵几乎全部牺牲,瑞恩晚年在恩人们的墓碑前为了确信自己没有辜负他们的牺牲,对家人说:“告诉我,我是个好人。”在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祖父看着刚出生的克利斯朵夫说:“我们只希望他一件事,就是做个好人。”瑞恩以“是个好人”来作为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祖父以“做个好人”作为对孙子一生的期待。如今,面对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种种是非,有人认为做个好人已足够,有人认为做个好人还不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B.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C.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D.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B.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C.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D.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DA.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B.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C.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D.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4)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对下表中的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B虚拟论敌本文论据本文分论点A《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祇揖”的记载;《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载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礼仪B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强化揖礼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显著C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握手礼存在局限性;揖礼相比之下有显著优势D赵世瑜教授的言论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A.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B.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C.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D.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5)不同的情境中,有人作揖向“清芬”,有人相逢“尽”叉手,亦有先生授揖礼。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阐释一: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材料二:22年6月,我省接待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印度等国的“诗画浙江”友好使者,在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使者们跟着身着汉服的老师认真学习作揖礼。阐释二:身着汉服的老师教诲外使者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解答】(1)B.“根据场合吉凶”错。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都引自《周礼》,是后文“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的例证。故选B。(2)A.“积极作用”以偏概全,根据第三自然段清代的例证可知揖拜之礼不乏消极意义。故选A。(3)第五段观点是: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A.诗句说明揖让之礼的民俗化有助社会稳定,B.言论佐证了拱手在医学上、卫生上的好处,C.行为体现的是揖礼国际传播的成效。D.支撑了“通过政治家发挥率先垂范引领作用”观点。故选D。(4)B.偏离驳论重点,虚拟论敌应为“传统揖礼是‘封建’的写照”。故选B。(5)阐释一:结合“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可知,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阐释二:结合“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可知,身着汉服的老师教诲外使者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答案:(1)B(2)A(3)D(4)B(5)阐释一: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阐释二:身着汉服的老师教诲外使者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迟子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①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施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②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③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两年前,达吉亚娜(“我”的女儿)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④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我回到希楞柱,坐在抱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⑤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⑥我要把我们这个民族的清晨、正午和黄昏,还有半个月亮说给你听……(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注]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所喜食物而搬迁、游猎。(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安草儿并不理解选择的意义,他从未想过离开,他的眼里只有要干的活,心里只有大森林。B.大城镇的定居生活给狩猎民族带来现代化的便捷,但也让他们失去了大自然灵性的滋养。C.西班为照顾可怜的拉吉米而被迫选择下山,已预见到远离大山的自己将无法在大城镇生存。D.那团不熄的火是“我”对自然赤诚的爱,对淳朴自在的生活与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坚守。(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故事以一个90高龄老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变迁史,体量庞大,给读者一种历史纵深感。B.故事用倒叙回忆了“去留选择”场景,在文明冲突场中刻画出处于重大转变时期的鄂温克族人的心理。C.故事采用散文化的笔法,叙述语调平静,节奏舒缓,更契合一个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娓娓道来的口吻。D.作者退隐到故事之外,但读者依然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现代文明入侵的抵抗,对文化之根的追寻。(3)班级开展“品读经典”活动,需你就本文语言写一篇小评论,请从以下关键词中选择其二,以文中划线语句(不少于二句)为例进行评析。关键词:简约精妙形象生动诗意抒情意蕴丰富评析:“简约精妙”示例:句①“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看老”一词写出了岁月沧桑,奠定了小说苍凉的基调;一个“也”字把大自然和人巧妙融合,写出了二者老友般的亲密,简约的话语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句②“舔”字赋予了阳光以动感且有一种贪婪状,“瘦”字写出了河水在太阳的暴晒下变少的同时也有一种清丽美,一字传神,简约精妙。句③“菊花”“葵花”的比喻,简单但传神,不仅生动写出安草儿脸上笑纹的形状,还完美契合人物与自然水乳相融的特点。句⑤“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月光”,“阳光”“月光”之比,精准地写出布苏缺少的是自然灵性。意象简单但精妙。句⑥中的“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简单,意味却长,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4)在某种意义上说,迟子建的这部长篇小说如同贾平凹的《秦腔》一样,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曲挽歌,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哀悼。试从“挽歌”角度,分析二者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解答】(1)C.“已预见自己将无法在大城镇生存”有误,这是“我”的猜想,不是西班自己的想法。故选C。(2)B.用“倒叙”错误,这里用的是“插叙”。故选B。(3)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分析概括,言之成理即可。“简约精妙”示例:句①“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看老”一词写出了岁月沧桑,奠定了小说苍凉的基调;一个“也”字把大自然和人巧妙融合,写出了二者老友般的亲密,简约的话语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句②“舔”字赋予了阳光以动感且有一种贪婪状,“瘦”字写出了河水在太阳的暴晒下变少的同时也有一种清丽美,一字传神,简约精妙。句③“菊花”“葵花”的比喻,简单但传神,不仅生动写出安草儿脸上笑纹的形状,还完美契合人物与自然水乳相融的特点。句⑤“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月光”,“阳光”“月光”之比,精准地写出布苏缺少的是自然灵性。意象简单但精妙。句⑥中的“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简单,意味却长,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形象生动”示例:句①“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看老”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岁月沧桑,奠定了小说苍凉的基调。句②“红着脸”“黄着脸”写日出与日落,很有画面感;“舔”字赋予了阳光以动感且有一种贪婪状,“瘦”字写出了河水在太阳的暴晒下变少的同时也有一种清丽美,形象生动。句③“菊花”“葵花”的比喻,形象生动,不仅生动写出安草儿脸上笑纹的形状,还完美契合人物与自然水乳相融的特点。句④用飞翔的鸟身上掉下的一片羽毛来比喻安草儿放下的桦树皮,既形象地表现了其动作的随意性,又富有自在空灵的意味。句⑤“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月光,“阳光”“月光”之比,简单生动地写出布苏缺少了自然灵性。“心眼明亮”生动地写出自然给人带来的灵性,引发人对自然灵性的尊重与热爱。句⑥“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形象生动,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诗意抒情”示例:句③把安草儿脸上的笑纹比作“菊花”“葵花,写出了笑的清新、自然与纯真,把人物自然化,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与森林生活水乳相融。句④用飞翔的鸟身上掉下的一片羽毛来比喻安草儿放下的桦树皮,既表现了动作的随意性,又富有自在空灵的意味。句⑥以“我”的口吻对“你”诉说,“把民族的清晨、正午、黄昏,还有半个月亮”讲给“你”听,抒情意味浓,意象诗意。“意蕴丰富”示例:句⑤用“日光与月光”借指大自然,“心眼明亮”指自然给人带来的灵性,此引发人对自然灵性的尊重与热爱。句⑥“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4)同:结合“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要把我们这个民族的清晨、正午和黄昏,还有半个月亮说给你听……”可知,二者均在追忆叹惋一种消逝的文化,都展现出厚重的文化意蕴。异:①《秦》哀叹在中国历史格外悠久漫长的乡土文化的渐行渐远;结合“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可知,《额》痛惜在生态文化的意义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原住民文化,在现代化挤压与逼迫之下,最终无奈地消亡。②《秦》重在表现秦腔与三秦大地上的人民血肉联系,结合“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可知,《额》侧重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对自然灵性的敬畏。③《秦》格调相对欢乐明快,结合“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可知,《额》哀婉伤感。答案:(1)C(2)B(3)“简约精妙”示例:句①“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看老”一词写出了岁月沧桑,奠定了小说苍凉的基调;一个“也”字把大自然和人巧妙融合,写出了二者老友般的亲密,简约的话语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句②“舔”字赋予了阳光以动感且有一种贪婪状,“瘦”字写出了河水在太阳的暴晒下变少的同时也有一种清丽美,一字传神,简约精妙。句③“菊花”“葵花”的比喻,简单但传神,不仅生动写出安草儿脸上笑纹的形状,还完美契合人物与自然水乳相融的特点。句⑤“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月光”,“阳光”“月光”之比,精准地写出布苏缺少的是自然灵性。意象简单但精妙。句⑥中的“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简单,意味却长,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形象生动”示例:句①“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看老”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岁月沧桑,奠定了小说苍凉的基调。句②“红着脸”“黄着脸”写日出与日落,很有画面感;“舔”字赋予了阳光以动感且有一种贪婪状,“瘦”字写出了河水在太阳的暴晒下变少的同时也有一种清丽美,形象生动。句③“菊花”“葵花”的比喻,形象生动,不仅生动写出安草儿脸上笑纹的形状,还完美契合人物与自然水乳相融的特点。句④用飞翔的鸟身上掉下的一片羽毛来比喻安草儿放下的桦树皮,既形象地表现了其动作的随意性,又富有自在空灵的意味。句⑤“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月光,“阳光”“月光”之比,简单生动地写出布苏缺少了自然灵性。“心眼明亮”生动地写出自然给人带来的灵性,引发人对自然灵性的尊重与热爱。句⑥“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形象生动,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诗意抒情”示例:句③把安草儿脸上的笑纹比作“菊花”“葵花,写出了笑的清新、自然与纯真,把人物自然化,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与森林生活水乳相融。句④用飞翔的鸟身上掉下的一片羽毛来比喻安草儿放下的桦树皮,既表现了动作的随意性,又富有自在空灵的意味。句⑥以“我”的口吻对“你”诉说,“把民族的清晨、正午、黄昏,还有半个月亮”讲给“你”听,抒情意味浓,意象诗意。“意蕴丰富”示例:句⑤用“日光与月光”借指大自然,“心眼明亮”指自然给人带来的灵性,此引发人对自然灵性的尊重与热爱。句⑥“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4)同:二者均在追忆叹惋一种消逝的文化,都展现出厚重的文化意蕴。异:①《秦》哀叹在中国历史格外悠久漫长的乡土文化的渐行渐远;《额》痛惜在生态文化的意义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原住民文化,在现代化挤压与逼迫之下,最终无奈地消亡。②《秦》重在表现秦腔与三秦大地上的人民血肉联系,《额》侧重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对自然灵性的敬畏。③《秦》格调相对欢乐明快,《额》哀婉伤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三贤堂记[宋]范成大吴郡治故有思贤亭,以祠韦、白、刘三太守。更兵烬,久之,遂作新堂,名曰三贤。当绍兴辛巳,鄱阳洪公始益以唐王常侍、本朝范文正之像,复其旧之名亭者榜焉。先是,公以岁五月来临吾州,繇州南鄙望洞庭,略具区①,观三江五湖之吐吞,涛波聒天,旁无边垠。而石堤截然浮于巨浸之上,若有鬼神之扶倾,鲸鳌背负而涌以出也。暮夜,人语马嘶,匈匈不绝。公固已语其人,思常侍之功矣。周览原田而相其沟防,东南之播于江,东北之委于海者,脉络酾通,湮芜涤除。夏旱易以陂,潦水时至,不能啮渚涯以决污邪,荒寒化为麦禾。起景佑,迄今岁,无大浸,于是公又曰:“非文正范公之勤其民者乎?”退而详两贤行事,尚什百于此。文正自郡召还,遂参永昭陵大政,德业光明,为宋宗臣,通国之诵曰文正公,而不以姓氏行焉。韦、白、刘之遗爱,邦人既已俎豆之,语在旧碑,尚矣。王、范风烈如此,且有德于吴宜俱三贤不没以为无穷之思此堂之所为得名者。尝谓士才高必自贤,位高或不屑其官,世通患也。洪公,忠宣公之子,擢博学宏词第一,名字满四海余二十年。既入翰林为学士,未几,自列去。甫及里门,制书以左鱼②来矣。邦人度公且上朝谒,莫能久私公也。然始至之日,咨民所疾苦,退然不自居其智能,亟从掌故吏访诸贤之旧图画,仿佛想见其平生。公既以道学文章命一世,顾有羡于五君子者,意将迹其惠术,讲千里之长利以膏雨此民。彼憧憧往来,视桑阴,趣舍人装③者。夫才高而不自贤,位高而滋共其官,盛德事也。斯堂法应得书,会公使来属笔纪岁月。窃愿诧斯堂以夸邻邦,以为邑子荣。乃不辞而承公命。八月既望,州民左从事郎范成大记并书。(选自《范成大集》,有删改)[注]①具区:古泽薮名,即太湖。②左鱼:符契的左半,唐宋时符契作鱼形。③舍人装:左右亲信或门客的装扮(典雅服饰),在此借指官员。(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且有德A于吴B宜俱C三贤不没D以为E无穷之思F此堂G之所为H得名者(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俎豆,意为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的两种礼器,本文指祭祀,奉祀。B.亟,屡次、多次之意,与成语“进退维亟”“亟不可待”中的“亟”词义不同。C.趣,催促之意,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的“趣”词义不同。D.属,撰写、编辑之意,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思贤亭为纪念韦、白、刘而立,历经战火重建,命名为三贤堂,后洪公增加王常侍和范仲淹的画像,以示纪念。B.洪公当年遍览洞庭湖,巡视太湖,看到水道得到了疏通,荒地上种植了麦禾,认为这是先贤兴修水利的功劳。C.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任吴郡太守,德行高尚,美名远播,为后人敬仰,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刻在石碑上。D.洪公曾因博学宏词第一入翰林为官,后自请辞职,回乡即被召回,乡亲们猜测他将要上朝赴命,很舍不得他。(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石堤截然浮于巨浸之上,若有鬼神之扶倾,鲸鳌背负而涌以出也。②起景佑,迄今岁,无大浸,于是公又曰:“非文正范公之勤其民者乎?”(5)范成大认为王常侍、范仲淹“风烈如此”,请参考以下对“风烈”的阐释,概括文中两位先贤“风烈”的表现。“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隋书•地理志中》)“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汉书•元帝纪•赞曰》)“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宋史•范成大传》)【解答】(1)句意:并且(他们)对吴郡(苏州)有恩德,应当同那三位贤人一样不被埋没,把他们作为无穷无尽的怀思,这就是这座纪念堂取这个名字的缘由。“于吴”在句中是介宾短语,故应在“于吴”后断开;“宜俱三贤不没”句意完整,故在“没”后断开;“此堂之所为得名者”中“此堂”作主语,故在“此堂”前断开。故选BDF。(2)D.“词义相同”错。“会公使来属笔纪岁月”,“属”通“嘱”,委托之意。句意:恰逢洪公派人来委托(我)执笔记录这重要的时刻。故选D。(3)D.“曾因博学宏词第一入翰林为官”错,由“洪公,忠宣公之子,擢博学宏词第一,名字满四海余二十年。既入翰林为学士,未几,自列去”可知,选项强加因果。故选D。(4)①截然,形状分明(的样子);巨浸,巨浪;若,像。译文:有一块石堤形状分明地浮在巨浪之上,像有鬼神扶住一样,也像是鲸鳌背负重物涌出水面。②起迄,从……到;勤,尽心尽力。译文:从景佑年到今年,没有洪水灾害,于是洪公便说:“这不正是范文正公对百姓尽心尽力(的结果)吗?”(5)由“公固已语其人,思常侍之功矣”可知,文中两位先贤均谦卑自牧;由“王、范风烈如此,且有德于吴宜俱三贤不没以为无穷之思此堂之所为得名者”“夫才高而不自贤,位高而滋共其官,盛德事也”可知,文中两位先贤均德行高尚;由“周览原田而相其沟防,东南之播于江,东北之委于海者,脉络酾通,湮芜涤除。夏旱易以陂,潦水时至,不能啮渚涯以决污邪,荒寒化为麦禾”可知,文中两位先贤均大兴水利;由“彼憧憧往来,视桑阴,趣舍人装者”可知,文中两位先贤均勤政于民、执政为公;由“洪公,忠宣公之子,擢博学宏词第一,名字满四海余二十年”“公既以道学文章命一世”可知,文中两位先贤均才华横溢。答案:(1)BDF(2)D(3)D(4)①有一块石堤形状分明地浮在巨浪之上,像有鬼神扶住一样,也像是鲸鳌背负重物涌出水面。②从景佑年到今年,没有洪水灾害,于是洪公便说:“这不正是范文正公对百姓尽心尽力(的结果)吗?”(5)①谦卑自牧;②德行高尚;③大兴水利;④勤政于民;⑤执政为公;⑥才华横溢。参考译文:吴郡治(今苏州)以前有一座思贤亭,用来纪念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太守。此亭经历战火,过了很久,就建了新的纪念堂,取名为“三贤堂”。在绍兴辛巳年,鄱阳洪公(吴郡太守洪遵)开始在“三贤堂”里增加了唐朝王常侍、本朝范仲淹的画像,又将之前为这座亭取名的人写入了榜单。在此之前,洪公在当年五月来到吾州,在繇州南边可望见洞庭湖,巡视太湖,看到三江五湖的波澜壮阔,波涛声震耳欲聋,湖水无边无际。有一块石堤形状分明地浮在巨浪之上,像有鬼神扶住一样,也像是鲸鳌背负重物涌出水面。夜晚,涛声如人声鼎沸、万马嘶鸣,喧哗声鸣叫声不绝于耳。洪公也一定会告诉他周边的人,夸赞王常侍的功劳。遍览平原上的田地并且仔细察看(修筑的)沟渠和堤防,(沟渠堤防)东南方向沿着江散开,东北方向朝着海边曲折,水道得到了疏通,淤塞和荒芜之地都得到了荡涤和修整。夏天干旱时可以成为蓄水池,雨季(雨水)来的时候,不会侵蚀沙洲使得大水冲破堤岸,(由此)荒凉寒冷之地也可以种植麦禾。从景佑年到现在,没有洪水灾害,于是(此时)洪公便说:“这不正是范仲淹(文正公)对百姓(民生民事)尽心尽力(的结果)吗?”(洪公)回去后详细记录了两位先贤的事迹,所记之事超过其他记录者的十倍、百倍之多。范仲淹从吴郡(苏州)被召回,于是就任宋仁宗的参知政事,他的德行与功业昌明盛大,是宋仁宗的重臣,(范仲淹去世后)整个国家都敬称他文正公,从不用姓氏加以称呼。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吴郡太守遗留仁爱于后世,百姓们也早已对他们进行祭祀追怀了,(那些文字)记录在之前的石碑上,(距现在)很久远了。王常侍、范仲淹的风范也是像这样,并且(他们)对吴郡(苏州)有恩德,应当同那三位贤人一样不被埋没,把他们作为无穷无尽的怀思,这就是这座纪念堂取这个名字的缘由。(我)曾经认为读书人才华高一定自以为有才能,身处高位有些人会看不起其他官员,这是官场通行的毛病。洪公(吴郡太守洪遵),是忠宣公的儿子,以博学宏词科的第一名被擢拔,(由此)名满四海近二十年。已经入选翰林做学士,没过多久,(向皇帝)请求卸任官职。(洪公)刚刚才到乡里,皇帝的诏书和左鱼也到了。乡人猜测洪公要去朝廷拜谒皇帝了,不能挽留洪公太长时间。然而在洪公刚到的那天,他就询问乡里百姓的疾苦,他很谦卑,从来不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妄自尊大,多次跟从掌故吏拜访诸位先贤的之前的画像,(睹画思人)他们的丰功伟绩仿佛历历在目。洪公凭其在文道上的深厚造诣成为世人所倚重的杰出人才,依旧对这五位先贤非常敬佩歆羡,想要去追寻学习他们施惠百姓的方法,给这里的百姓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利益。他为民计民生往来奔波,去探望乡里,去催促官员们(为民办事)。才华高却不自认为贤能,处于高位却能与其他官员共进退,这是很高尚的品德啊。这个纪念堂按理应当得到撰述记录,恰逢洪公派人来委托(我)执笔记录这重要的时刻。我私下愿意称赞这座纪念堂来夸夸附近地方的百姓,这样也让这地方的百姓以先贤们为荣耀,于是没有推辞并答应了洪公指派的任务。农历八月十六,州民左从事郎范成大撰述并书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芙蓉曲[元]萨都刺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绛袍春浅护云暖,翠袖日暮迎风凉。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一二两句形式上虽未讲求对称,语意上却将“芳”与“断肠”对举,使诗情有了悬念。B.五六两句以“白”这一色彩特征借代秋江,以“木叶”这秋季典型意象展现秋意之浓。C.末尾二句通过写秋江女儿面对芙蓉不知如何划桨荡舟的犹疑,表现出其爱花惜花之心。D.本诗善于以景写情,语言流丽,风格清婉,多处借鉴化用前人名句,构成优美的意境。(2)本诗中“人如花,花似人”,诗人是怎样将人与花紧密联结在一起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解答】(1)B.以‘白’这一色彩特征借代秋江”错,此处“白”是对江波的描述,并不是借代。故选B。(2)诗的首联描写了秋日江上的芙蓉和江上荡舟的女子。江上芙蓉盛开的美景,与女子的断肠愁思相对举,两相映衬。故诗歌呈现花与人的共有特质。颔联两句进而描写秋江女儿的生活:温暖的春日里,她穿着一袭红衣,看护着满江的荷叶;秋日暮色里,她的翠色长袖和荷叶一起迎着凉风翻飞飘扬。“绛袍”和“翠袖”都是秋江女儿的穿着,这两种颜色又分别是芙蓉花和叶的颜色,暗示着人与花的关联,人如花,花似人。“春浅”“日暮”相对,意为秋江女儿与芙蓉从春到秋、从晨至暮始终相依相伴。“翠袖日暮迎风凉”,隐隐透露出秋江女儿愁思的根源了。故诗歌不仅特意追求外观(颜色)的相似,而且暗示人与花共同的命运,强调人与花的互相陪伴。诗歌以芙蓉起兴,曲折反复地表达了秋江女儿的心曲,她面对盛放的芙蓉以及萧萧落木,触景生情,产生了花木凋零、红颜易老、青春美丽无法永驻的愁思。在这里,花即是人,人亦是花,秋江女儿与秋江芙蓉两种意象是重叠在一起的。故诗歌选取特有意象进行联结。答案:(1)B(2)①呈现花与人的共有特质。“芙蓉”正芳,人也正处于青春年华,读者看到花就会想到人,看到女儿也自然会想到花。②特意追求外观(颜色)的相似。“绛袍”“翠袖”既是“秋江女儿”衣着,也是芙蓉花与叶的颜色。③暗示人与花共同的命运。秋意渐浓,时间流逝,花会凋零,而女儿“将断肠”,暗示出人的容颜也将不在。青春正盛之时,也即衰败之始。④强调人与花的互相陪伴。人在“护”花,花亦伴人共迎凉风,从“春浅”到“日暮”的变迁中可见二者相伴之久。⑤选取特有意象进行联结。诗歌一二句“芙蓉”和“女儿”都由“秋江”这一意象引出,整首诗人、花都与秋江密切相关,“秋江”成为联结花与人的重要媒介。译文:秋江无边无际荷花正芬芳,秋江的女儿们想你想断肠。春天刚到红色袍带云护暖,夕阳西沉翠绿袖口迎风凉。鲤鱼风吹动江中白浪,秋霜降落洞庭满地飞木叶。采莲人要荡舟到何处,你要爱惜荷花的好颜色。赏析:有人将《芙蓉曲》解释为婉言进谏的政治隐喻诗,也有人认为此诗暗含感伤身世、知音未遇等意义。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只将这首诗视为一首丽情乐府,分析和领略它的意境和艺术风格,也无不可。自古以来,尤其是南北朝乐府里,有诸多作品描写江南采莲这一风俗,以及由此而衍发的采莲人的各种情思。萨都剌这首《芙蓉曲》继承前人乐府诗之风,以芙蓉起兴,描写水乡女子触景生情,哀伤青春易逝。诗的首联描写了秋日江上的芙蓉和江上荡舟的女子。江上芙蓉盛开的美景,与女子的断肠愁思相对举,两相映衬。颔联两句进而描写秋江女儿的生活:温暖的春日里,她穿着一袭红衣,看护着满江的荷叶;秋日暮色里,她的翠色长袖和荷叶一起迎着凉风翻飞飘扬。“绛袍”和“翠袖”都是秋江女儿的穿着,这两种颜色又分别是芙蓉花和叶的颜色,暗示着人与花的关联,人如花,花似人。“春浅”“日暮”相对,意为秋江女儿与芙蓉从春到秋、从晨至暮始终相依相伴。“翠袖日暮迎风凉”,很容易联想到杜甫《佳人》诗的最末两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描写的是一位居住在空谷中躲避战乱的女子,亲人已死,夫婿又抛弃她娶了新人。“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是旧时女子最凄惨的爱情悲剧。这就隐隐透露出秋江女儿愁思的根源了。颈联描写了江波,落叶等寒秋之景。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开始,洞庭秋叶萧萧飘坠成为寒秋初至的鲜明标志。萨都剌化用这一典故,点出江上季节的变化。树木凋零,令人触景生情:木已如此,那比树木还娇嫩的莲花又该如何抵挡季节的摧残。尾联说秋江女儿面对满江盛开的莲花,因为爱惜这娇艳的花朵,不忍心划桨荡舟,唯恐碰伤了芬芳美丽的鲜花,更不愿意采折。这一片爱花惜花之心,也回答了诗的开篇提出的悬念:秋江女儿对着正盛开的芙蓉“将断肠”呢,原来是因为看到芙蓉盛放,正是最美的时候,但秋季也已来临,花朵马上就要凋落;娇艳只是短暂的,美丽并不能持久,这就是爱惜芙蓉的秋江女儿的哀叹。芙蓉尚有秋江女儿来爱护,秋江女儿却无人来怜惜。由花及人,秋江女儿对着满江云霞般的芙蓉,自然愁思无限。整首诗情感的展示非常细腻曲折。这首诗是萨都剌乐府诗的代表作。与萨都剌交情颇好的元代诗人杨维桢曾这样评价好友:“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把这首《芙蓉曲》的成就与王建、张籍等人的诗歌相提并论,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诗的风格清丽婉转,以芙蓉起兴,曲折反复地表达了秋江女儿的心曲,她面对盛放的芙蓉以及萧萧落木,触景生情,产生了花木凋零、红颜易老、青春美丽无法永驻的愁思。在这里,花即是人,人亦是花,秋江女儿与秋江芙蓉两种意象是重叠在一起的。在女子发出的对花的哀叹和惋惜中,揭示了最盛之时即是衰败之始的道理。这首诗风格绮丽,但不俗艳;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意境,但不生硬,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感染力。作者用清丽的文笔,捕捉少女若有若无的心思:由伤花之凋零,到哀伤自己青春的易逝;由没有惜花之人,到自己没有知己的自怜自惜。似哀怨,又似期待,余韵悠然,耐人寻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几位至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怀着作者,比如他的祖母用言语来表达对他的勉励:“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2)《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只用六个名词性短语,便使两幅开阔、壮盛的战争画面浮现于眼前。(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对元嘉年间北伐的回顾带有讽刺意味;宋文帝本希望“封狼居胥”,但由于过于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解答】故答案为:(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重点字:德)(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洲)(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2分)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前段时间,电商平台一款“爱因斯坦的脑子”走红。爱因斯坦不会想到,在2023年,他的“脑子”会被标价五毛钱,月售2万个。心理学家表示,“爱因斯坦的脑子”是一款情绪产品,①这种产品是围绕人的情绪舒缓、调节、管理等为主要功能而开发的。②类似的产品在网络上还有很多。③大学生在毕业季,④“offer好运喷雾”“考编上岸”等虚拟商品热销;⑤《消失的她》热映期间,⑥“骂醒恋爱脑”服务帮助人们走出分手,⑦让沉溺于痛苦的年轻人向前看。⑧这些虚拟服务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⑨却能实实在在满足人们对于情绪的需要,⑩也是人们探索自我的一种途径。连《人民日报》都评论称,这些花样百出的情绪产品,在戏谑中缓解着生活的压力,在搞笑中完成了自我的认同,让一个人的精神内耗变成几个人“一起想办法”的情绪开导。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或品牌形象中,A。服务人员不再只是提供基本服务,还需要成为消费者的情感顾问,通过B,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这种超预期的服务,往往更容易触动消费者的情感,让他们对品牌产生更深厚的感情。(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JJF(陕) 062-2021 平面波动量仪校准规范
- JJF(陕) 014-2019 混凝土电阻率测试仪校准规范
- 班会课件之励志系列奋斗改变人生
- 学校文化建设与价值观引导计划
- 激励机制设计与员工忠诚度提升计划
- 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服务协议三篇
- 走进父母-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情感体验课课件(让生命充满爱)
- HED-系列厚膜阴极电泳涂料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优化流程的工作计划设计
-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服务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 地 理知识点-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 15《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 翻译技术实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师范大学
-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信息安全风险识别清单(模板)
-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八年级数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探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 明朝郭氏移民情况
- 摩斯密码对照表42603
- 物业管理招投标评分细则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