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相应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汉为了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征发戍卒戍边,并且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管理制度,戍卒在完成候望等军事任务外,还要承担许多杂役,主要包括烹饪、种植、建筑等方面。这()A.拓展了西汉统治疆域 B.保证了戍卒在西北地区自力更生C.加强了西北地区建设 D.推动了西汉地方管理体制的成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西汉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汉为了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征发戍卒戍边并建立专门管理制度的情况,戍卒除了军事任务外还要承担许多杂役,这有利于戍卒自给自足,同时更加强西北地区的建设,促进该地区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建设,并未体现“拓展”统治疆域,排除A项;材料中的戍卒承担杂役,一方面满足了自给自足需求,另一方面更是促进了西北地区建设,增强自身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制度,不能说明推动西汉地方管理体制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2.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A.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C.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妥协 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可知道由监察变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由于局势的变化,中央不得不改变道的职能和管理方式,将原本用于边防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体现了中央在现实政治困境下做出的调整和妥协,C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意味着道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仅仅是主管监察,所以不能说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排除A项;将边防的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使得地方权力增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题目中只是阐述了道的职能变化和制度调整,不能直接得出加速了唐王朝土崩瓦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3.金朝在地方设置了路、府、州、县四级。路设转运司,掌规措钱谷;府设府尹,而总管府则设兵马都总管,统领本府军民;州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其职分别为镇抚地方、防御盗贼、兼治州事;县设县令,掌管本县事务。金朝这些举措()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C.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 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夏宋金元(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金朝设置路府州县,明确职责,强化对地方控制,B项正确;金朝沿袭唐宋制度,同时推行“猛安谋克制”体现因俗而治特点,排除A项;北宋被金攻灭,南宋与金长期对峙,不合史实,排除C项;多元一体格局金朝之前已经存在,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19世纪中期,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守旧反动的妖魔;19世纪末期,孔子则被当时激进的文人尊为改革的先驱,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对孔子形象的这种塑造反映了()A.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潮流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增强 D.探索国家出路亟需科学理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被洪秀全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妖魔。康、梁维新一派极力推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积极阐扬孔子的大同太平之教,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孔子成为各阶级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他们根据需要改造孔子形象;反映了当时探索国家出路缺乏科学理论制定,D项正确;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潮流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传统儒学思想在此之前就已经受到批判,如明清之际,排除B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增强应该会彻底批判维护封建制度的孔子,不会出现借助孔子,托古改制,排除C项。故选D项。5.1914年11月,陈独秀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批评国人只有“忠君爱国”的盲目的“爱国心”,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并得出“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亦殆”的结论,这在当时引起思想界广泛关注。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 B.先进人士探索救国道路C.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 D.思想界已达成救国共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1914年陈独秀批评国人只有盲目的“爱国心”,提倡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这引起了当时思想界的广泛关注,反映出先进人士积极探索救国道路,B项正确;1914年11月,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传统儒学,动摇儒学正统地位,此时尚未进行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思想界已达成救国共识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6.1936年8月,中共中央在致南京国民的信中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次年2月,中共中央又提出将苏区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将苏维埃制改为民主共和制。苏区政府改名()A.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受到国内时局变化的影响C.迎合了全国抗战形势的需要 D.扭转了革命斗争被动局面【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1936年8月,中共中央在致南京国民的信中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1937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将苏区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主要是因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说明苏区政府改名受到国内时局变化的影响,B项正确;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建立,排除A项;全国抗战开始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排除C项;苏区政府改名主要是出于适应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并不能直接扭转革命斗争被动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7.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1890年中国进口日用商品类别尚不及百种,而到1896年则达160余种,1911年为220余种。1894-1911年,不同商品的进口金额大幅度上升,高档香水、脂粉进口值上升6倍,绒线进口值上升8倍。进口地毯、桌布、梳妆用具的进口额在1904年达20余万关两,到1911年达100万关两,1915年跃升至150万关两。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B.奢靡享受的城市生活风气十分盛行C.生活消费伴随商品流动而发生改变 D.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提到的进口商品种类和金额的增加,尤其是日用商品和奢侈品的进口,反映了中国近代生活消费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商品流动的增加,使得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C项正确;材料并未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变化,材料内容主要涉及了日用品的进口数量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消费品种类和金额的变化,而非生活风气,也不代表奢靡享受的风气,排除B项;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彻底瓦解说法不符合当时史实,这时期还未彻底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8.清末湘系大员刘坤一提出:“至中国与泰西各国通商,商舶往来如织,而中国尚无商船运货前赴泰西,以分洋人之利,现在中国已有使臣分驻英、法、美、德、日、秘及日本等国,华商若往通商,自无虑其人地生疏,致受欺侮。”其意在()A.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借助领事馆扩大航运权C.鼓励华商参与国际竞争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题意可知,刘坤一认为中国已经有了驻英、法、美、德、日、秘等地的公使,这样中国的商船到达这些国家就不至于受到欺侮,所以刘坤一意在鼓励华商参与国际竞争,C项正确;刘坤一是鼓励华商参与国际竞争,客观上推动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这不是目的,排除A项;据“以分洋人之利”可知是与外商争利,不是为了扩大航运权,排除B项;刘坤一是为了鼓励华商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9.下面两幅图分别为1941—1942年《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刊登的漫画。两则漫画揭示出()A.全面抗战路线的实施 B.日本速胜计划的破产C.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1942年(中国)。据题干漫画“《粉碎敌人的‘扫荡’》”“《团结像一个人粉碎敌人的蚕食》”可知,漫画都强调了团结对抗敌人的策略。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这两幅漫画所展现的团结民众共同对抗敌人的情景,正揭示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实施,A项正确。1937年11月,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1938年10月,历时四个月的武汉会战结束,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排除B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在1945年,排除C项;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排除D项。故选A项。10.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的设立必须在公民大会上表决并需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监察官作为行政长官一员享有审查元老名单,决定补充元老院人选,并清除不合格者的权力。公民大会只能对议案进行表决,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无权修改或者提出新的议案。这说明罗马共和国时期()A.政体具有鲜明的僭主政治特征 B.贵族与平民政治矛盾趋于淡化C.公民大会成为独裁统治的工具 D.国家注重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根据材料“执政官的设立必须在公民大会上表决并需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享有审查元老名单,决定补充元老院人选”“只能对议案进行表决,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无权修改或者提出新的议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罗马共和政体内部,执政官在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拥有最高治权,但是也同时受到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牵制;元老院在共和国政治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威望,但是权力也受到一定制约;公民大会虽有立法权,但是却没有立法创制权。这些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专权,注重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D项正确;‌僭主政治起源于古希腊城邦,是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的人所建立的‌独裁统治,材料并未体现“僭主政治特征”,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情况,故除B项;“独裁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仍然面临着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战争的威胁,尤其是在亚洲,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加紧干涉印度支那的战争,同时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1953年,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说明该原则的提出()A.导致殖民体系快速瓦解 B.深受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影响C.决定了国际关系的走向 D.使世界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国家和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仍然面临着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战争的威胁,尤其是在亚洲,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加紧干涉印度支那的战争,同时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侵略和战争的威胁及朝鲜战争的影响,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明该原则的提出深受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影响,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但其并没有导致殖民体系快速瓦解,也没有决定国际关系的走向,AC项均扩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和影响,排除A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正处于冷战时期,世界没有摆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2.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当时的世界货币体系“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特里芬的观点()A.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 B.掩盖了世界经济领域矛盾的实质C.反映出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出现动摇 D.折射美苏在金融领域争霸的现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60年(美国),据题干“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可知,这两种要求是相互矛盾的。这确实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即美元既要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又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二者难以兼顾,A项正确。特里芬的观点是基于对当时世界货币体系实际情况的分析,而非掩盖矛盾实质,恰恰是揭示了矛盾,排除B项;特里芬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矛盾,不是直接反映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此时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还未明显动摇,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提及美苏在金融领域的争霸,特里芬的观点主要围绕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问题,与美苏争霸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1996年,美国通过《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协调法案》,该法案规定了接受救济金的家庭妇女必须工作,在没有合适工作时也要参加每周40小时的职业指导,否则扣除救济金。而在此之前,低收入家庭妇女在孩子成年前无须参加任何工作,也可一直领取救济金。以此可推断美国当时()A.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救助理念有所调整C.政府加强干预经济 D.妇女地位明显下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6年(美国)。《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协调法案》通过后,要求接受救济金的家庭妇女必须工作或参加职业指导,这表明美国政府对救助政策进行了调整,强调个人责任和工作机会,这种变化反映了救助理念的转变,从单纯的经济援助转向鼓励自力更生和就业,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救助理念调整,不代表社会矛盾激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调整救助政策以解决福利制度的弊端,妇女地位没有明显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14.英国自15世纪末期开始,办学的目的变得功利了、世俗了。社会对识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一些从事贸易或手工业的组织,尤其是在伦敦,对学徒的识字水平都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一变化()A.推动了英国世俗教育的发展 B.使学校教育摆脱了宗教控制C.强化了教会的社会教化功能 D.保障了全体公民的个人权利【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期(英国)。据本题材料“社会对识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对学徒的识字水平都有了一定的要求”等信息,可以得出这些要求推动了英国世俗教育和学校的发展,A项正确;15世纪西欧学校教育没有摆脱教会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世俗教育的发展,未涉及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强化了教会的社会教化功能”与材料描述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保障了全体公民的个人权利”表述太绝对,且识字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15.小明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了《马尔代夫来的“宝贝”——先秦时期中原海贝问题新探》《丘比特在东方:汉魏漆器中的罗马元素》《17-18世纪意大利马约里卡锡釉陶中国风艺术研究》三篇论文,他学习的主题最可能是()A.中华文化的凝聚性 B.全球贸易网的形成C.中古世界多元特征 D.中外文明交流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至今(中外)。根据材料“马尔代夫来的“宝贝””“汉魏漆器中的罗马元素”“17-18世纪意大利马约里卡锡釉陶中国风艺术研究”可看出,其在学习中外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还涉及到外国文明,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其文明交流的方式,排除B项;17—18世纪不属于中古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16.1935年2月,苏联出台《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规定在每户庄员住宅附近,分给他们一块和集体化耕地分开的土地,作为自耕地。1936年宪法进一步规定除宅旁园地外,在该土地上经营的副业,以及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农具,都是集体农庄庄员的个人财产。这些举措()A.调动了农民从事生产积极性 B.改变了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C.延续了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确保了国民经济体系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至1936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联出台《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和1936年宪法规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耕地和一定的个人财产。从而可知苏联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业的管控,这有利于调动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A项正确;因苏联一直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才有所松动,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年至1921年实行的,主张取消商品贸易,实行余粮征集制等,与本题材料主要内容“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耕地和一定的个人财产”不一致,排除C项;本题材料只涉及苏联农业方面的举措,没有涉及工业等其他方面,不能得出“确保了国民经济体系协调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体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宋代都市中,“瓦舍”之类的娱乐场所相当盛行,其中表演的是名目繁多的杂乐百戏。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踏索……百戏之类。”体育表演已相当盛行。由于出现大量体育专业表演人员,因此体育性组织—-“社”就应运而生。如弓、弩的“踏弩社”“水弩社”“锦标社”等。元日走城、元宵走夜、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等,都已成为全国性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内容。——摘编自宋旭《宋代市民体育休闲生活的社会学分析》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在我国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体操课程。1903年,清政府实行“癸卯学制”,标志着体育在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正式产生。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推广到全国。体育课的广泛开展。增强了国民的体质,还在凝聚国力、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摘编自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材料三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节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载于1917年《新青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民体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育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重要意义。【答案】(1)特点:有专门的体育表演场所;体育项目和参与人数众多;体育性社团组织出现(出现了体育组织和职业运动者);表演类、休闲类体育活动盛行;主要在城市中开展。(任答四点)原因:工商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为体育娱乐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城市发展带动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社会氛围相对宽松,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与环境。(任答两点)(2)原因:西学东渐;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社会变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推行;民族意识的觉醒等。(任答三点)(3)意义:体育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体育有利于增强国民意志力,塑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体育有利于促进与体育相关经济的发展;体育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竞技体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爱国热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体育发展关乎国家命运,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任答三点)【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一“‘瓦舍’之类的娱乐场所相当盛行”、“体育表演已相当盛行。由于出现大量体育专业表演人员”得出有专门的体育表演场所;体育项目和参与人数众多;根据材料一“体育性组织﹣-'社'就应运而生”得出体育性社团组织出现;根据材料一“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得出表演类、休闲类体育活动盛行;据材料一“宋代都市中”,可得出主要在城市中开展。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工商业发展繁荣、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等角度答题。【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在我国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体操课程”,可得出民族危机假声;西学东渐;据材料二“1903年,清政府实行“癸卯学

制”,标志着体育在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正式产生。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推广到全国”及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得出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社会变革;政府的重视和推行;从近代经济角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体育课的广泛开展。增强了国民的体质,还在凝聚国

力、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可得出体育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体育有利于增强国民意志力,塑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结合所学知识,体育的意义还在于:体育有利于促进与体育相关经济的发展;体育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竞技体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爱国热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体育发展关乎国家命运,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任答三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他们虐待我们,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会了解公共事务及其一套机构,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美洲人在社会中只能当奴隶,最多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者。连劳动也受到种种限制: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我们的地只准种植蓝靛、谷物、咖啡、甘蔗、可可和棉花。——摘编自西蒙•玻利瓦尔《牙买加来信》材料二尽管革命后拉美各国宪法均明确规定了选举程序和制度,但并未得到真正遵守。通过兵变等非宪法方式上台的做法十分普遍。如墨西哥在1824年~1848年期间,曾发生250次兵变,更换了31个总统。尽管各国均声称主权在民,但所谓的人民实际上只是极少数上层精英。各国宪法均将财产、教育科度、牲别、种族作为政治参与的条件,政治体制的寡头特征十分突出。——摘编自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1)据材料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2)据材料二,归纳拉丁美洲独立后的政治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该特征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答案】(1)措施: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剥夺拉美人民的政治权力;经济上发展种植园经济,实行贸易垄断;社会治理上强化管控,制造隔绝。(2)特征:民主制度有名无实;政权更迭频繁;寡头特征突出。原因:拉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专制传统的影响;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3)积极:推翻了殖民统治,建立了新兴国家;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势力;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局限:没有铲除封建主义,革命果实被寡头窃取;建立起的资产阶级政体与国情不符;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拉丁美洲)。措施:政治上,根据材料“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美洲人在社会中只能当奴隶”可知西班牙在美洲实行专制统治,剥夺拉美人民的政治权力;经济上,根据材料“我们的地只准种植蓝靛、谷物、咖啡、甘蔗、可可和棉花”“奴隶”“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可知西班牙在美洲发展种植园经济,实行贸易垄断;社会治理上,根据材料“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可知西班牙在美洲强化管控,制造隔绝。【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拉丁美洲)。特征:根据材料“尽管……但并未得到真正遵守”可知民主制度有名无实;根据材料“更换了31个总统”可知政权更迭频繁;根据材料“但所谓的人民实际上只是极少数上层精英”可知寡头特征突出。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专制传统的影响、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3】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拉丁美洲)。评价:根据材料“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尽管革命后拉美各国宪法均明确规定了选举程序和制度,但并未得到真正遵守”“各国宪法均将财产、教育科度、牲别、种族作为政治参与条件,政治体制的寡头特征十分突出”和所学可知,可从推翻殖民统治,建立新兴国家、打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势力、鼓舞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没有铲除封建主义,革命果实被寡头窃取、建立起的资产阶级政体与国情不符及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等角度进行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际政治的现实即冲突与秩序的交织。……但冲突的手段和方式明显地受到了限制,战争作为政治的手段其正义性基本被否定,任何冲突都被置于人道与和平的准则之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越来越完善,这说明世界的秩序化程度已大大提高。这是世界文明化的表现,但同时霸权的野蛮性在文明外衣的掩盖下继续延伸着。——摘编自李鑫炜《大国冲突与世界秩序》根据材料,结合史实,探讨国际法与世界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论题:国际法推动世界秩序不断发展完善。论述:1618~1648年的30年战争促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成为共识。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旧体系已难以维系。于是一战、二战相继爆发,尽管1928年的《非战公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但并没有化解矛盾。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通过各项国际协议推动了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国际秩序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综上所述,随着国际协议的签订,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修改,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秩序在不断发展完善。【解析】本题为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确定论题,根据材料信息“国际政治的现实即冲突与秩序的交织。……但冲突的手段和方式明显地受到了限制,战争作为政治的手段其正义性基本被否定,任何冲突都被置于人道与和平的准则之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越来越完善,这说明世界的秩序化程度已大大提高。”可知,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法的不断发展,推动世界不断发展,因此,可以提炼论题为:国际法推动世界秩序不断发展完善。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法的产生、发展、完善,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如:1618—1648年的30年战争促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成为共识。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旧体系已难以维系。于是一战、二战相继爆发,尽管1928年的《非战公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但并没有化解矛盾。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通过各项国际协议推动了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国际秩序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随着国际协议的签订,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修改,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秩序在不断发展完善。(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工匠资源极为匮乏,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官府完全占有手工业者,进行垄断性生产。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割据所产生的权力真空下,私营手工业开始成长、发展,在原有的“工商食官”模式被打破后,政府改用户籍制度来控制工匠。工匠们被编入特殊的匠籍中,不准随意变更职业,要世代为官府服务。同时,为了弥补工匠人数的不足,政府又将大量的官奴婢投入到工匠群体之中。秦汉时期,一些手工业者脱离农业而独立出来,使得工匠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与皇帝的个人欲望的急剧膨胀和政府公共开支的大幅攀升相比,工匠资源仍然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之中。——摘编自郭浩等《大匠良造:中国传统匠作文化》材料二明朝前期,基本沿袭元朝的手工业管理制度,工匠一旦进入匠籍,就必须世役永充,以轮班、住坐两种方式,为官府局院无偿服役。这一时期,官营手工业一直是手工业的主体。明中叶以后,匠籍制趋于瓦解。明后期的手工业转变为以民营为主和官府重在征税的新体制。与此同时,海外贸易因“海禁”而出现逆转,特别是晚明城市商业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