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名校高二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言》中说,“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材料二: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史”,实由史典礼“陈其数”而“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主持礼,大都按原有礼的仪式进行,要在仪式上陈礼数,但因礼仪已不再表现原有的“义”,有其仪而无其义,于是有了社会对史官言而不诚、行而无实的印象,如《礼记·郊特牲》说:“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尽管这责任不都在史官,但他们的身份为“史”,人们也就将他们这种“陈其数”而“失其义”的行为谓之为“史”了。春秋时将作为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与礼仪赋予了人格本质与外现的关系属性:礼之“义”即伦理道德被视为“质”;礼之仪、即礼义的行为表现在文饰意义层面被视作“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为内涵。《韩非子·解老》亦谓:“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如果心有仁义道德,行为不合礼仪规范,便是“质胜文”;如果心无仁义道德,仅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便被认为“文胜质”。“文胜质”和史家为礼“陈其数”而“失其义”一样,都是行而无实,故也被视之如“史”。(摘编自赵辉《文胜质则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人们对他所说的“文”认识较为一致,但对“质”有不同的理解。B.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相副。C.唐人魏征认为南北朝时期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各有千秋,都达到了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D.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B.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C.“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D.《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3.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A.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B.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C.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D.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一谈在文学创作中应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答案】1.C2.C3.B4.①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开头引用《论语》,提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中国古代“文质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②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③论述语言逻辑严密,用词准确、严谨。5.①文学创作要重质(内容):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洞悉生活本质,要言之有物,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②文学创作要重文(形式):文学创作要追求文学性和艺术审美价值,进行艺术形式创新,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③文学创作要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要看到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形式对内容的积极意义。要用内容引领形式,要用形式丰富内容表现,把艺术创造力和人民需求结合起来。【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与质辩证关系。材料一梳理了文质观的发展历程,涵盖从孔子到清代的演变,强调文质统一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作用。材料二则具体分析“文胜质则史”的历史背景,揭示形式过于繁华而失去实质的现象。两者共同指向文艺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及其对文学和社会的深远影响,通过历代文学理论的诠释,倡导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C.“都达到了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里他是说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并不是说已经达到了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错,范围扩大。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可知,不是所有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B.“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错,范围缩小。刘勰重视“文质”辩证统一关系是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得到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不是唯一原因。D.“不同”错,错解文意。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言语为内涵”和“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可知,二者观点相同。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A.是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表述。B.是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和关系的表述。C.是对诗歌意趣特点的表述。D.是强调内容的重要作用,属于重质轻文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①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开头“‘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可知,引用《论语》,提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教和发展”按时间顺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最后“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史学理论意义”总结全文,强调中国古代“文质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故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②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如桐城浪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言》中说”,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文章更有说服力;“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名言,增强文章底蕴,增强文章说服力。③论述语言逻辑严密,用词准确、严谨。如运用关联词语“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增强了语言的逻辑性;“一般认为”“特别是”“基本上是指”副词的使用使语言更具准确严密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史不难自至”“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可知,文学创作要重质(内容):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洞悉生活本质,要言之有物,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可知,文学创作要重文(形式):文学创作要追求文学性和艺术审美价值,进行艺术形式创新,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由“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史学理论意义”可知,文学创作要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要看到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形式对内容的积极意义。要用内容引领形式,要用形式丰富内容表现,把艺术创造力和人民需求结合起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匈牙利]米克沙特关于阿尔弗勒德平原的“土财主”,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描述的。他们的收入不算多,但他们拥有的财产倒不亚于摩洛哥王子呢。讲到巴基先生,故事有一大堆呢!的确,事情真是稀奇古怪:这些身穿大棉袄,其貌不扬的人物,遇到他们高兴的时候也会悠然自得地叼着烟斗,坐上四轮马车,招摇过市呢!不过,他们很少闹出这种排场。巴基先生总是坐普通的农民马车来佩斯。在车上,他的午饭是面包夹腊肉,他兴致勃勃地用他那把弗赫堡小刀切肉片;他要是想把味道调得好一些,就把腊肉放在火上烤,让猪油慢慢地滴在面包片上面。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因为老爷死了,在地狱里也还是老爷。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4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忧伤的小提琴曲调时,他就吆喝着吩咐堂倌:“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4桶酒来。”“我们用什么东西侍候你呢?巴基先生!”“给我抬半桶黑咖啡来好了。”遵照巴基先生吩咐,堂倌在露天用一口大锅煮咖啡。整个酒店的人都忙碌地围着他转。他知道,人们正在干一件大蠢事。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表现出他的豪爽。只要是巴基先生的吩咐,即便是一件蠢事,也大可不必去计较。他之所以叫巴基先生,是因为他有大笔财产,至于他的话对与不对,都是无所谓的。这位阿尔弗勒德的农民头子对于能挤进本地上层人物的圈子,感到非常得意。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就先要获取好的名声。巴基先生经常交好运,原因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佣人可算得上高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雅,又有匈牙利式的健全的头脑。——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这件事情发生在巴勒时代①。当时,有位新州长到诺格拉蒂州上任,他决定庆祝一番:举行一次午宴,宴请全州的达官要人。从哪儿知道什么人是州里最尊贵的人物呢?再没有比查地产登记簿更清楚的了。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谁要是从头到尾将它通读一遍,那么,在他面前不会有什么事情是“模糊不清”的了。州长秘书就是根据土地登记簿开列出应邀客人的名单。巴基先生当然是在被邀请之列,几乎还是属于最前面的名次呢!请帖发出去了。伟大的日子终于来临。州府大厦重新装饰过,焕然一新,这项工程是在州长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啊!他准备把这次宴会办得豪华而又丰富多彩,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他吩咐仆役们,说:只有穿燕尾服的客人,才允许进去参加这次在阿尔弗勒德地区举行的极为盛大的宴会。呵!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来了。唯独巴基先生穿着农民的节日服装;是的,为了准备参加这次宴会,这套服装经过了一番洗刷。他的裤兜里特地放了一条粉红色的、有些油污的手帕,稍稍露在兜口外面,这够庄严的啦!“你到这儿来干吗?你是谁?”等候在门口的管家对他大声地问道。“我么?我就是巴基呀!”他说,英武地挺直胸脯,大衣前襟上有笔直的3排纯银纽扣。“巴基!现在不许到州长那儿去。他正在里面宴请客人。”“我就是来参加午宴的呀!”管家睁大了眼睛。“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他说道。巴基先生从口袋里拿出请帖,管家把眼睛瞪得大大地、惊讶地注视着;但是,他还是这样说:“这不顶事。只让穿燕尾服的人进去。这是命令。这里是沙龙,只有穿礼服的人才配进去。”巴基先生生气地转身走了。他观察了管家的神色,立刻赶到一家裁缝铺去,人们按照规格给他穿上燕尾服。现在,在圣悌斯地方的人们,还常常谈起巴基先生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燕尾服时可笑的模样哪!巴基先生在宴会上故意找茬,出气。当客人围着大桌子坐好,仆役们首先端上汤时,巴基先生皱着眉头,呆板地瞧着那只盛汤的大盆,故意把匙子弄得叮当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低下头,撩起他那套新买的燕尾服的右襟,漫到菜汤里去。“你干吗?巴基先生!我的上帝,你到底要干吗?!”周围的客人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诘问他,他们还以为他疯了呢!“哦!我请我的燕尾服喝汤哪!”巴基先生谦逊、安详地说,“因为我发现,不是请我,是请它来参加宴会的。”州长马上理解这件事情的原委。从此以后,他也很乐意招待身穿农民棉大褂的巴基先生了。[注]①匈牙利1848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实行残酷的黑暗统治,当时负责具体执行反动政策的是内政部长巴勒·山陀尔。因此,人们惯称1849-1867年为巴勒时代。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人巴基先生不是一个特别讲究排场的人,他在马车上吃着简单的食物,但却兴致勃勃。B.小说写不管巴基先生的话对不对,众人都照办,反映出当时的人对金钱的崇拜和屈从。C.除了巴基先生,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燕尾服可笑。D.结尾写州长知道原委后,很乐意招待没有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可见巴基先生的影响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叙述巴基先生在酒店里“吆喝着吩咐”堂倌给为他拉小提琴曲吉普赛人抬上4桶酒,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B.“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的用心之笔,与下文州府管家阻挠巴基入场形成鲜明对比。C.小说以“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为题,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点明叙事线索、揭示形象性格、暗示主题意蕴的作用;“燕尾服”成为阶级身份的象征。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详写巴基先生应新州长之邀参加午宴的始末,由此可以窥见十九世纪中叶匈牙利社会的趋炎附势、邀荣固宠、追名逐利之风。8.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9.米克沙特小说具有寓褒贬于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案】6.C7.A8.①(从情节组织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巴基先生的自以为是,管家的照章办事、坚守原则,将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为引出下文巴基先生换穿燕尾服和请燕尾服喝汤的情节做了充分的铺垫。②(从人物塑造看)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巴基先生与管家对话时的言辞与神态等细节描写,可以进一步看出他的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个性特点。9.①于细节特写中见幽默诙谐。文中写巴基先生稍稍露在兜口外的“有些油污”的粉红手帕的装饰细节的勾勒,以及在筵席上故意做出滑稽动作而引人注目的行为,这些都为作品增添了耐人玩味的谐趣。②以叙述者议论介入见幽默诙谐。文中对州长选定州里最尊贵人物的依据标准做了简洁的议论,充满调侃、嘲讽的意味;还有对阿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财产数量与行事做派的点评,满含揶揄之意。③在遣词造句中见幽默诙谐。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大词小用等修辞技巧,彰显幽默诙谐之意。如“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等等,都极尽冷嘲热讽之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燕尾服可笑”依据不足,原文后面写巴基先生穿着燕尾服可笑的模样,这是后话,与前文巴基先生不穿燕尾服缺乏必然的关联。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这一分析不正确。从原文语境看,巴基先生在酒店里的这番行为,只是为了“装阔气”,炫耀其富农的身份,博取所谓“出手阔绰、慷慨大方”的好名声。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与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的作用。解答这一问题,应从情节结构安排与人物形象刻画两个角度来分析。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属于小说情节的发展部分,这一部分属于延迟叙事,即通过巴基先生执意不穿燕尾服去赴宴,与管家照章办事、毫无通融余地的刻板,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了铺垫,于是才有了巴基先生临时改穿燕尾服,以及请燕尾服喝汤的戏谑场景的出现。同时,管家在作品中是个陪衬人物,他的行为是新任州长权力意志的体现,管家越是正经、严格,越可见出他的势利眼,越反衬出巴基先生这位新兴富农的另类个性,从两人对话这一场景中巴基先生的言辞及其服饰、神情细节的简洁勾勒,可见其人之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个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风格的欣赏与探宽能力。题干明示米克沙特小说“寓褒贬予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要求考生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解答此题,须具体阐释米氏小说幽默风格形成的艺术手段,即经由哪些艺术表现手法的路径建构这种幽默风格,须立足文本列举相关语例加以具体解说。通过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其幽默诙谐风格主要借助如下艺术表现手法,一是在小说人物形象的细节特写中呈现幽默诙谐的色调。这可以从巴基先生的言行举止、神态服饰等带有明显调侃意味的描写中看出。如:因为老爷死了,在地狱里也还是老爷。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4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忧伤的小提琴曲调时,他就吆喝着吩咐堂倌:“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4桶酒来。”二是叙述者声音(叙述者对小说中人事的议论)介入,彰显了幽默诙谐的色彩。文中对阿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阶层特点的简介,还有新任州长拟办盛大午宴与筛选、邀请来宾的依据等事件的议论,这些叙述者议论的介入都具有幽默调侃的味道。三是小说叙述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具有夸张意味,大词小用、多用感叹句式等,从而突出其讽刺、戏谑之意。如:“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巴基先生经常交好运,原因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佣人可算得上高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雅,又有匈牙利式的健全的头脑。——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秋七月①,壬戌,霖雨甚,屯营于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此县西北抗汾水,东拒霍太山,守险之冲,是为襟带。西京留守代王遣骁将兽牙狼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拒守。又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辽东兵及骁果②等数万余人据河东,与老生相影响。乃命临汾以东诸郡所在军民城守并随便受老生屈突通等征发。帝闻而笑曰:“亿兆离心,此何为也。老生乳臭,未知师老之谋;屈突胆薄,常无曲突之虑。且屈突尝破玄感③,时人谓其能兵;老生数胜群盗,自许堪当敌。无识之徒,因相谄附。谓其必能制我,不遣援兵。我若缓以持之,彼必以吾为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吾无忧也。”于是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间遣羸兵往太原,更运一月粮,以待开霁。(节选自《大唐创业起居注》)材料二:秋七月壬子,高祖④率兵西图关中,以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发自太原,有兵三万。丙辰,师次灵石县,营于贾胡堡。隋武牙狼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宋切谏乃止。(节选自《旧唐书·高祖本纪》)材料三:秋七月,壬戌,李渊军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或传突厥与刘武周⑤乘虚袭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李世民曰:“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渊不听,促令引发。世民将复入谏,会日暮,渊已寝;世民不得入,号哭于外,声闻帐中。渊召问之,世民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渊乃悟。世民请追之,渊笑曰:“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何言,唯尔所为。”(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八》)[注]①秋七月:三则材料中的“秋七月”都指隋大业十三年(或义宁元年,即公元617年)七月。②骁果:即骁果军,隋朝的骁卫御林军。③玄感:即杨玄感,隋朝大臣。④高祖:即唐高祖李渊,其子李世民即唐太宗。⑤刘武周:人名,隋朝末年地方割据群雄之一。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乃命临汾以东A诸郡B所在军民C城守D并随便E受老生F屈突通等征发。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影响,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恻隐之心”的“恻隐”都和现代汉语意思一样。B.当,抵挡,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相不同。C.不过,不超过,与《五石之瓠》中“不过数金”的“不过”意思相同。D.尔,你,与《将进酒》中“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尔”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霍邑是战略要地,距李渊军队驻扎的贾胡堡只有五十多里,因此代王派遣宋老生和屈突通前往此处据守。B.李渊率兵三万从太原出发,到达贾胡堡后,结果长时间下雨,敌人又有防备,就不想打了。C.李世民认为不应该一遇到小敌就立刻班师,如果义军解散,退守太原,他们就失去了号令天下的理由。D.李世民两度提出和父亲不同的看法,在第二次劝谏时他表示,如果现在撤兵,可能会招致灭亡的后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间遣羸兵往太原,更运一月粮,以待开霁。(2)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宋切谏乃止。14.三则材料中,关于李渊对攻打霍邑的态度的记载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A12.A13.(1)李渊于是命令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人秘密地派遣瘦弱的士兵前往太原,再运来一个月的军粮,以等待雨过天晴。(2)恰逢连续十天久雨不止,运输的粮食不能供给,高祖命令回军,太宗直言极谏(高祖)才停止回军。14.①材料一:李渊认为宋老生和屈突通不足为惧,他对攻下霍邑信心十足。②材料二:李渊因天气和补给的原因主张撤退。③材料三:李渊受传言影响,最初坚持退兵,后因李世民的极力劝谏才同意继续进攻。【解析】【导语】这三篇文言文材料出自不同的历史记载,分别描述了隋末唐初李渊军队进攻霍邑时的形势与决策过程。三篇材料共同反映了李渊面临内外困境时的犹豫,以及其子李世民在决策中的果断与智慧。材料一侧重于李渊军队的战略分析及对敌部将的轻视,材料二点出李渊考虑撤退的犹豫不决,材料三强调李世民劝谏的影响,表现出其战时谋略的高超。整体反映了隋末纷乱中唐朝建立前期的艰难与决策人物的性格特征。【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代王于是命令临汾以东各郡,所在的军民据城防守,并且任由宋老生、屈突通等人征调人力物资。“命临汾以东诸郡所在军民城守”是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临汾以东诸郡”与“所在军民”共同作兼语成分,因成分较长,中间B处断开;“老生”与“屈突通”是两个人,作并列成分,中间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影响”是古今异义词。古义,呼应,策应;今义,对他人或周围事物起作用。句意:与宋老生相互呼应配合。“恻隐”,古今同义,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心中不忍。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B.正确。抵挡/“当”通“尝”,尝试。句意:自认为能够抵挡我们。/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C.正确。句意:不超过一两个月的时间。/不超过几两银钱。D.正确。句意:我的成败都在于你。/让你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代王派遣宋老生和屈突通前往此处据守”错误。由原文“西京留守代王遣骁将兽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拒守。又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辽东兵及骁果等数万余人据河东”可知,代王派遣屈突通据守的是河东,而不是霍邑。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间”,秘密地;“羸”,瘦弱的;“霁”,雨过天晴。(2)“会”,恰逢;“旬”,十天;“旋师”,回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帝闻而笑曰:‘亿兆离心,此何为也。老生乳臭,未知师老之谋。屈突胆薄,常无曲突之虑……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吾无忧也。’”可知,李渊认为宋老生乳臭未干,不懂得用兵长久而疲惫的谋略。屈突通胆小懦弱,常常没有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并且那些没有见识的人,趁机阿谀奉承依附他,说他一定能够制服我们,(代王)就不派遣援兵。自己如果慢慢和他们相持,他们必定认为自己胆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应当能够擒获他们。自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所以李渊认为宋老生和屈突通不足为惧,他对攻下霍邑信心十足。②由材料二“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可知,恰逢连续十多天的秋雨,军粮运输供应不上,唐高祖命令回师。所以,李渊因天气和补给的原因主张撤退。③由材料“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袭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何言,唯尔所为”可知,雨长久不停,李渊军队中粮食缺乏;有人传言突厥和刘武周趁虚袭击晋阳,李渊召集将领佐吏商议向北返回。而后来因为李世民的极力劝谏才同意继续进攻。参考译文:材料一:秋季七月壬戌日,雨下得很大,(李渊的军队)屯驻在贾胡堡。这里距离霍邑五十多里。霍邑县西北靠着汾水,东边抵御霍太山,是守卫险要之地的要冲,是连接关键位置的地带。西京留守代王派遣勇猛的将领兽牙郎将宋老生,率领二万精锐士兵据守此地。又派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带领辽东兵以及骁果等几万余人占据河东,与宋老生相互呼应配合。代王于是命令临汾以东各郡,所在的军民据城防守,并且任由宋老生、屈突通等人征调人力物资。唐高祖李渊听说后笑着说:“天下百姓离心离德,(代王)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宋老生乳臭未干,不懂得用兵长久而疲惫的谋略。屈突通胆小懦弱,常常没有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况且屈突通曾经打败杨玄感,当时的人认为他善于用兵;宋老生多次战胜众多盗贼,自认为能够抵挡我们。那些没有见识的人,趁机阿谀奉承依附他,说他一定能够制服我们,(代王)就不派遣援兵。我如果慢慢和他们相持,他们必定认为我胆怯。出其不意,不超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应当能够擒获他们。我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在这个时候秋雨还没有停止,道路泥泞很深。李渊于是命令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人秘密地派遣瘦弱的士兵前往太原,再运来一个月的军粮,以等待雨过天晴。材料二:秋季七月壬子日,唐高祖李渊率领军队向西谋取关中地区,任命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日,从太原出发,有三万士兵。丙辰日,军队驻扎在灵石县,在贾胡堡扎营。隋朝的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驻在霍邑来抵御义师。恰逢连续十天久雨不止,运输的粮食不能供给,高祖命令回军,太宗直言极谏(高祖)才停止回军。材料三:秋季七月壬戌日,李渊的军队驻扎在贾胡堡,距离霍邑五十多里。雨长久不停,李渊军队中粮食缺乏;有人传言突厥和刘武周趁虚袭击晋阳,李渊召集将领佐吏商议向北返回。李世民说:“我们本来是兴大义,奋不顾身来拯救百姓,应当先攻入咸阳,向天下发号施令。现在遇到小股敌人,就立刻回师,恐怕跟随起义的人一旦解体,返回去守卫太原这一座城池,那样就变成了反贼,用什么能保全自己呢!”李渊不听从,催促下令出发返回。李世民将要再次进去劝谏,恰逢天黑了,李渊已经睡下;李世民不能进去,在帐外大声哭泣,哭声传到帐中。李渊把他叫来询问,李世民说:“如今我们举兵是为大义,进军攻占就能取胜,后退就会溃散;(如果后退的话)部众溃散在前,敌军追击在后,我们被灭亡的日子就到了,怎么能不悲伤呢!”李渊才醒悟过来。李世民请求去追赶已经出发的军队,李渊笑着说:“我的成败都在于你,知道了还说什么呢,随你去做吧。”(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惜别(宋)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B.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C.“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D.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16.前人曾评价此词‘无理而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愁本无处不有,词人却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且以近似字谜的手法将“秋心”二字拼合成“愁”,看似无理,却涉笔成趣,紧扣主题秋思离愁。②晚风吹凉,明月高悬,正宜登楼纳凉赏月,词人却着“怕”字,对良辰美景乐事的反常心理,看似无理,却是客子难耐乡思离愁的真实写照。③垂柳本无情,词人却责怪垂柳未系裙带阻人去,偏系行舟滞己留,看似无理,却在怨物中表现了词人的满腔愁情,实在是妙。【解析】【导语】这首《唐多令·惜别》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和离别的情感,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愁绪。诗中以“心上秋”入题,巧妙拆解愁字,将自然景物与人事相融,表现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归乡的渴望,语言婉转,意境深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词“无理而妙”体现在情感的表现上。全篇无明确的逻辑推理,而是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以感情带动读者跳跃的联想,构成一种“无理却生妙”的艺术境界。①词中表达了浓厚的离愁别绪,本是抽象的情感,但作者将之具象化,如首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灵动地将离愁与秋天结合,引入了离人的复杂情感,看似无理,却紧扣主题秋思离愁。②“有明月、怕登楼”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这是一种对良辰美景乐事的反常心理,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③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将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环境,以拟人化笔法幽怨地词人的满腔愁情,看似无理,却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名篇名句默写。(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___________”一句由现实转入梦境;“___________”一句写尽了年年相思以致断肠之痛。(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答案】①.夜来幽梦忽还乡②.料得年年肠断处③.江天一色无纤尘④.皎皎空中孤月轮⑤.钟鼓馔玉不足贵⑥.但愿长醉不愿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幽、肠、纤、皎、馔。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曾经,在城市街道拐角,一部补鞋机,一个工具箱,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和几只大小不一的棉拖鞋,修鞋匠与修鞋人聊着家长里短,开胶、断线、破掌的鞋子也就修补好了;曾经,丢了钥匙的孩子急得团团转,爸妈没有过多责备,走出小区,请配钥匙师傅重新再配一把;曾经,骑自行车上班一族,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曾经,留守家中的老人总能听见“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务①……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②,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了心情。这,何尝不是温暖的一幕?可是,近年来,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是越来越少啦!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踪影;那些手工业艺人,走遍街角也难觅足迹。曾经,那些“小修小补”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从不“躺平”,③,靠手艺吃饭,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20.请为文段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答案】18.①一应俱全②焕然一新③自食其力19.示例:①形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使用“打个”“就好”“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内容上,选取修车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20.示例一:小修补,大民生示例二:百姓小生活,城市大情怀【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是说曾经各类服务品种齐全,可填“一应俱全”。一应俱全:意为应有的一切都很齐全,指应有尽有。②语境是通过灵巧的双手的修补,破损物品又呈现出崭新的样子,可填“焕然一新”。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③结合后文“靠手艺吃饭”可知,这些人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可填“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由“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等句子可知,形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由“车圈瓢了”“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可知,使用“打个”“就好”“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划线句涉及的是修车,“车圈瓢了、车链断了”是自行车常有的事;“修车”也是很日常的内容;“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更是很多人熟知的生活场景,是最普通的人间烟火气。由此可知,划线句内容上选取修车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拟题注意要能涵盖主要内容,要简洁;且标题要醒目、能够吸引读者,可采用一些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注意题目要求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何为“小”?文章第一段写的是过去修鞋、修车等日常小事,第二段直接点出“小修小补”“小而精”“小而专”,由此可以看出,“小”指的是“小修补”或者“百姓小生活”;而“大”,结合第二段“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可知,指的是“大民生”“城市大情怀”。由此可用对仗结构拟题为:小修补,大民生;百姓小生活,城市大情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挖开土壤,会发现里面有大量植物根系,以及蚯蚓、蚂蚁等动物。除了能看到的,①,比如数量众多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这些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被称为土壤生物。多样的土壤生物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建成一张食物网。土壤生物要生存,就需要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它们通过地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壤呼吸。严格意义上讲,土壤呼吸是指未被扰动土壤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所有代谢作用。土壤呼吸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植物根系的呼吸、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和土壤动物的呼吸。土壤呼吸是土壤生物活跃程度的表征,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示。土壤呼吸通常与地上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关,也存在季节的变化。如果通气不畅,例如淹水,就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受污染的土壤中,生物活动受到抑制甚至危害,②。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以上语段内容,要求不超过50个字。【答案】21.①还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②土壤呼吸也会降低22.因为土壤生物的生存需要进行土壤呼吸,所以土壤呼吸成为土壤生物活跃程度的表征和土壤健康的重要指示。【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面的语境是挖开土壤后有植物根系以及蚯蚓等动物,并将其总结为“能看到的”,其后是“比如数量众多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也就是说还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前句关联词是“除了”,空缺处应为“还”,故可填“还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一类句子。第二处,前面阐释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接着说土壤污染导致“生物活动受到抑制甚至危害”,由此推断出这会影响土壤呼吸的频率,因此填写“土壤呼吸也会降低”一类句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确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然后概括语段内容:第一段指出土壤里有很多生物;第二段指出土壤生物要生存,就需要进行土壤呼吸;第三段指出“土壤呼吸是土壤生物活跃程度的表征,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示”。再分析上述内容因果关系:“土壤生物的生存需要进行土壤呼吸”是原因,“土壤呼吸是土壤生物活跃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房带车位合同范例
- 废品店门面转让合同范例
- 水沟劳务分包合同范例
-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分子和原子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机器人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影院承包经营合同范例
- 唐山学院《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工程 代付款 合同范例
- 唐山师范学院《商业品牌整体策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托管牛羊养殖合同范例
- 《基于Halbach分布的初级永磁直线电机的电磁设计与分析》
- 2024年01月11185行政领导学期末试题答案
- 中建爬架施工方案
- 2024年中国甲烷报警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纪检委员工作职责
- 2024年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总结模版(3篇)
- 2025年小学五年级数学(北京版)-分数的意义(三)-3学习任务单
-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某大型央企)2025年
- 2024年煤矿个人工作总结例文(4篇)
- 江苏省南通市多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DTMM)国家标准解读 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