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但对人有亲疏之别差等之爱,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也是有差别的。B.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都属于此类。C.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D.根据材料所阐述的内容,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B.“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C.“天地有大美而不言。”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多次提到“画像”,但全文并没有直接正面刻画革命者的形象,都是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来侧面反映人物形象的。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C.“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英勇事迹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卿在画师作画之前烧掉母亲的照片,是因为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她母亲作为革命者的真实身份。B.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C.师傅凭借暗淡模糊的照片就能将小卿娘的形象描绘出来,是因为二人早就相识,师傅应该是凭借记忆画出的小卿娘。D.“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了师父的真实身份,被师傅与他曾经的战友之间的故事感动而流泪。(3)师傅杨宝丰在两次作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异样之举,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说明。(4)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奉诏祀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渭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节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B.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C.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D.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古义有道歉、感谢、辞别、推辞等释义,文中“谭谢不纳”的“谢”是推辞之意。B.媵,是指古代贵族妇女出嫁时,随嫁的人。C.棺椁,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直接相关的物品。棺,指的是装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D.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环因为侍奉父亲到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他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解决周围人的困难。B.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常允恭故人之子杜环。C.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热情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张氏,使张氏在杜家安度了晚年。D.作者被杜环扶危济困、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感动,撰文记载杜环的事迹,并对他予以高度评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②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5)本文写人叙事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概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平甫弟衢州道中王安石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炯”写浅溪受到日光照耀后光彩明亮;“碎”写其光影细碎,这应与野林的蔽日有关。B.前两联从多种感觉写景,“阴翳长”是视觉,“但闻语”是听觉,“犹有香”则是嗅觉。C.作者长年远游,虽有美景相伴,却是无人作陪,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D.冬风一吹,汝即手把诗书,飘然降临;尾联“安得”引出的一问,表现出作者想象力之奇。(2)作者借本诗向平甫弟传递了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诗经•郑风》中有两句写的是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以杂技文化为代表,诸多专业类文化节目陆续进入大众视野,赢得观众①_______。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成为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古画活起来”的形式、用画中人物的口吻且选材于中国美术史上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的《此画怎讲》节目,为观众普及名画鉴赏知识。《技惊四座》则聚焦很多国人不以为意的杂技文化,为观众呈现近60场代表世界超高水准的杂技盛宴。这些专业类文化节目②_______,将细分领域的典型内容通俗呈现,将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③_______,让传统与新潮相遇,让古老与青春携手,让经典与流行碰撞。(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许多人都喜欢吃披萨、香肠,你知道这些高能量的西式食物,为什么吃起来非但没有油腻感,反而①_______?其奥妙就在于人们加入了一种名为罗勒的纯天然香料。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花形奇丽,色彩动人,可供观赏,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其精油味道十分清新,略带有甜辣的青草香味儿。人们在感觉疲乏时使用这种精油,能迅速振奋精神,帮助增进记忆。罗勒精油不仅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②_______。例如,与香蜂草精油搭配,对忧郁症等所致的身心病症十分有益;与橙花精油搭配,可镇定神经、治疗失眠;与天竺葵精油搭配,可对女性产生相当强效的呵护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罗勒这种植物对寒冷和潮温非常敏感,种植它必须③_______。(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B.你要是觉得我拍照技术不好,就另外找人吧。C.当你打开一个网站,起码有五十条碎片化信息会被推送到你眼前。D.下午记得叫上你班上的团员来开个会。(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但对人有亲疏之别差等之爱,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也是有差别的。B.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都属于此类。C.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D.根据材料所阐述的内容,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A.“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B.“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C.“天地有大美而不言。”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对人的爱是有所区别的。B.“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错误。由材料二第1段“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可以看出,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错误。由材料三最后一段“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可以看出,选项对人类之于自然的角色的判断是错误的。人类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于文无据。故选C。(2)D“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可以看出,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和材料二的“生命共同体”的观点是一致的。故选D。(3)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符。故选D。(4)“论证角度”就是用事理去证明“角度不同则观感也不同”道理,其目的在于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全面地了解该事物。谈意义(作用)是常用的论证角度。意义分为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积极意义有正面强调的作用,消极意义有反面烘托的作用。材料二采取总分总的结构,首句: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即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说明立足点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的科学事实,从正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即地球正因有了生命才能成为地球,生命正因有地球才得以生存。材料三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从反面论述了人类不能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以为是主宰和统治者,而导致环境危机出现。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论证角度出发,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5)材料一讲述了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尽物之性”,启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材料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启示我们要了解自然,善待地球,善待生命,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材料三指出“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最终必会祸及自身,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答案:(1)C(2)D(3)D(4)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出现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5)①了解自然。加深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并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杀伐以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中多次提到“画像”,但全文并没有直接正面刻画革命者的形象,都是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来侧面反映人物形象的。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C.“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英勇事迹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卿在画师作画之前烧掉母亲的照片,是因为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她母亲作为革命者的真实身份。B.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C.师傅凭借暗淡模糊的照片就能将小卿娘的形象描绘出来,是因为二人早就相识,师傅应该是凭借记忆画出的小卿娘。D.“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了师父的真实身份,被师傅与他曾经的战友之间的故事感动而流泪。(3)师傅杨宝丰在两次作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异样之举,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说明。(4)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解答】(1)A.“全文并没有直接正面刻画革命者的形象”错,小说中的师傅杨宝丰也是革命者之一,文章在刻画他的形象时运用了大量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故选:A。(2)A.“是因为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她母亲作为革命者的真实身份”错,小卿不想让师傅给母亲画遗像,是因为她不相信母亲已经死了。故选:A。(3)①根据“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可知,第一次看到合影时的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②根据“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可知,师傅打破以往画像先从眼睛画起的顺序,这次却先从鼻子画起。③根据“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可知,原来差不多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的画像,第一次用了“四天三夜”,第二次用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还累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④根据“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可知,在画像好不容易完成后,他竟然在暗中毁掉了凝结自己数日心血的画像。(4)①人物塑造方面,师傅作为一名革命者,明知小卿的母亲就是自己的爱人,但在当时特殊时期,面对给小卿母亲画像这一要求,既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从而凸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伟大形象。②艺术效果方面,画像一波三折,最终没有完成画像,而结尾“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使得画像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小卿的母亲和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他们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才有了解释,这样使得故事更具有震撼力。③情节安排方面,从最开始家中没有母亲的照片可以参照,后从全家合影中勉强可用的影像,再到第一次画像的莫名丢失、第二次画像的不知所终,以及贯穿其中师傅的失常反应和表现……这样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几经波折,画像也没有最终完成,如此设置悬念,给读者以阅读的期待,从而吸引读者。答案:(1)A(2)A(3)①第一次看到合影时的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②打破以往画像先从眼睛画起的顺序,这次却先从鼻子画起。③原来差不多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的画像,第一次用了“四天三夜”,第二次用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还累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④在画像好不容易完成后,他竟然在暗中毁掉了凝结自己数日心血的画像。(4)①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②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③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奉诏祀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渭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节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B.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C.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D.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谢,古义有道歉、感谢、辞别、推辞等释义,文中“谭谢不纳”的“谢”是推辞之意。B.媵,是指古代贵族妇女出嫁时,随嫁的人。C.棺椁,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直接相关的物品。棺,指的是装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D.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杜环因为侍奉父亲到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他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解决周围人的困难。B.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常允恭故人之子杜环。C.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热情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张氏,使张氏在杜家安度了晚年。D.作者被杜环扶危济困、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感动,撰文记载杜环的事迹,并对他予以高度评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②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5)本文写人叙事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概述。【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结合上下文看,“事”作“观”的宾语,“杜环”是“事”的定语,所以它们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以排除选项B;“古人”作“不逮”的宾语,所以它们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以排除选项A、D。故选:C。(2)D.“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错误。教坊是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俗乐的乐舞机构,“教坊”的“坊”是官署名,所以,与文中的意义不同,文中为“里巷(多用于街巷的名称)”之意。故选:D。(3)A.“杜环因为侍奉父亲到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他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解决周围人的困难”表述错误。在本中的“周”,动词,做“救助”之意解,而不是“周围”的意思。文中“好周人急”的意思是“乐于救助别人的急难”。故选:A。(4)①“更”,更换;“糜”,米粥;“食”,拿……给人吃;“寝”,使动用法,让……休息。译文: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张氏的湿衣,端来米粥让张氏吃,抱来被子让张氏休息。②“穷”,困窘;“蹈”,实践;“背”,背叛;“去”,离开。译文: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践行自己的诺言而背叛离开的人太多了!(5)根据原文相关语句“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可知,老母搭乘别人的船去拜望谭敬先,谭敬先却推故不见面,老母的境遇十分困窘,而杜环欣然接纳,并以母事之。文章用谭太守拒不收留张氏与杜环接纳老母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伯章若无所闻,……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可知,老母的小儿子伯章在得知母亲消息后也没有及时来看望,半年多后来看望时看见母亲老态龙钟,竟撒谎而去并且以后也不再管他的母亲,而杜环亲力亲为奉养张氏一直到张氏到死。文章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拒不奉养与杜环奉养张氏到死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品格。根据原文相关语句“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可知,老母见杜环家境贫寒,雨停之后坚决要出去寻访别的朋友。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根据原文相关语句“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可知,张氏性情狭隘急躁,遇到稍微不舒心的事便怒骂不止,而杜环却私下里嘱咐家里的人,不要慢怠老人,也不要与张氏计较。文章用张氏脾气不好与杜环嘱咐家人小心对待张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反衬杜环的孝敬愈加。答案:(1)C(2)D(3)A(4)①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张氏的湿衣,端来米粥让张氏吃,抱来被子让张氏休息。②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践行自己的诺言而背叛离开的人太多了!(5)①用谭太守拒不收留张氏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②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的不奉养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品格。③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④用张氏脾气不好反衬杜环的孝敬愈加。参考译文: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把家安在了金陵。杜环特别好学,尤其是精通书法;他做事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也很乐于在别人危难的时候向人家伸出援手。杜环父亲的一个朋友曾经是兵部主事,他的名字叫常允恭,常允恭因病死在九江,常允恭的家庭也因此而支离破碎。常允恭年纪六十多岁的老母亲张氏,在九江城下痛哭,因为她因儿子的去世而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出于可怜常母年纪老迈于是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试试前去投靠他?”常允恭的母亲就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敬先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允恭的母亲处境也因此大为困窘。在这个时候常母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做过官,兴许那儿还有亲戚、朋友活在世上,抱着有万分之一的希望的心态再度哭哭啼啼随人到金陵。常允恭的母亲打听过一二人但都说都已经不在了,实在没办法了常允恭的母亲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何处,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已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他看到常母的时候大为吃惊,似乎在哪里曾经见过面。于是就问她说:“老母您是不是常老太太?为了什么事来到这里?”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礼,又喊妻子出来行礼。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又端来热米粥让常母吃,抱来被子让常母休息。常母问起允恭生前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哪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张氏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侍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但我也能事奉您老人家的。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当时正是战乱过后饥荒年月,百姓们亲骨肉都不能互相保全,老母见杜环家境贫寒,心里也是过意不去所以雨停之后张氏坚决要出去寻访别的朋友。杜环让妻子陪嫁的侍婢跟她一起去,到天快黑时,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杜环买来布匹绸缎,让妻子为老母缝制衣服被子。自杜环以下的家人,都把老人当做母亲来侍奉。老母性情狭隘急躁所以遇到稍微不舒心的事就会便怒骂不止。杜环私下里嘱咐家里的人,让老人由着她的性子行事,不要因为家境困难而慢怠老人、与她计较。老母有痰喘的病,杜环亲自为她熬药,给她拿调羹、筷子。因为老母的缘故,不敢大声说话。过了十年,杜环奉诏令去祭祀会稽山,杜环回来路过嘉兴,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头,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是随意地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考虑到路途遥远不能前去。”就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告辞离开再也没有回来。杜环更加谨慎地侍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疾病也因此顿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常母临终时举起手对杜环说:“是我拖累了你哪!是我拖累了你哪!盼望以后杜君您的子子孙孙都能够像您一样的好。”话说完就断了气。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经常去那儿扫墓、祭拜。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真是难啊!朋友之间意气投合时,表示将自身的一切都交付给朋友,好像并不困难;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甚至背叛朋友而离开的人太多了!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了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双亲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岂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人了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平甫弟衢州道中王安石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炯”写浅溪受到日光照耀后光彩明亮;“碎”写其光影细碎,这应与野林的蔽日有关。B.前两联从多种感觉写景,“阴翳长”是视觉,“但闻语”是听觉,“犹有香”则是嗅觉。C.作者长年远游,虽有美景相伴,却是无人作陪,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D.冬风一吹,汝即手把诗书,飘然降临;尾联“安得”引出的一问,表现出作者想象力之奇。(2)作者借本诗向平甫弟传递了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C.“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赏析错误,原句是“无可自娱乐”,即不能自娱自乐。故选C。(2)前两联重在写景。“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浅浅的溪流,明亮的日光;野外的树林,树高影长;幽鸟藏于林间,歌声直入人耳;小梅安静地绽放,梅香飘逸于路间。描写了一幅衢州途中的自然风光美景图,景由心生,可见作者苏轼内心的喜悦快乐之情。后两联重在抒情。颈联“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经年以来,没有可以娱乐的事情,只有自己自娱自乐,远游途中的美景虽好,但是没有陪伴之人,内心依然是悲伤寂寞的。可见写出了作者的寂寞伤感之情。尾联“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中“来我旁”,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弟弟借着东风将弟弟送到自己的身旁共论诗书,写出了对弟弟平甫的思念之情。答案:(1)C(2)①于衢州道中看到美好风光而生的喜悦之情。溪光明亮,野林影长.幽鸟歌唱,小梅飘香。心境开朗,心情舒畅。②远游时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远游虽好更悲伤“便是对此情的印证。③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作者在尾联中表达了希望弟弟前来共论诗书的愿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诗经•郑风》中有两句写的是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解答】故答案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重点字:悠)(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颜)(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以杂技文化为代表,诸多专业类文化节目陆续进入大众视野,赢得观众①_______。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成为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古画活起来”的形式、用画中人物的口吻且选材于中国美术史上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的《此画怎讲》节目,为观众普及名画鉴赏知识。《技惊四座》则聚焦很多国人不以为意的杂技文化,为观众呈现近60场代表世界超高水准的杂技盛宴。这些专业类文化节目②_______,将细分领域的典型内容通俗呈现,将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③_______,让传统与新潮相遇,让古老与青春携手,让经典与流行碰撞。(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注意长句变短句的方法,主要有抽取法、分述法、解说法。(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排比的特点,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处,此处是说专业类文化节目受到大众称赞,可填“交口称赞”。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第二处,根据“专业类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春游活动包车租赁合同
- 商铺热熔标线施工合同
- 美发店装饰施工合同
- 建筑工程供应链管理合同范本
- 2024全新父子间房产买卖税费代缴与结算合同下载2篇
- 2024年35kV电力线路工程MoU6篇
- 2024年度宁波港口货物运输合同载重与交付时间表2篇
- 2024年度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合同9篇
- 2024年度高级研发人才引进与合作协议书3篇
- 2024年商业空间装修与节能环保技术实施协议3篇
- 换热器吊装施工方案
- 单人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
- 实验报告-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
- 仓改造施工方案
- 小学一二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整理书包》课件
- 第7.2课《拿来主义》:不问来历实用就好【中职备课精研专用】高一语文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 2022年09月北京成人本科英语真题及答案
- 社区入户调查走访表
-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工作总结报告
-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教学建议-把握中考方向、共研备考策略课件
- 简笔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