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_第1页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_第2页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_第3页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_第4页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授课时间:20分钟)【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孔子思想和《论语》的基本常识;2、理解课文第三、五、八章的含义,对课文修身进学的内容进行解析;3、学习儒家“持身以道”的修身目的、方法。【学习资料】1、走近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走进孔子思想崇德:崇德就是始终要把道德放在首要的地位,不管是政治、外交、治国理政、个人修养,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根本力量,把道德价值作为处理、评价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据。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刑法管理国家,人民可以服从。可是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没有道德心。如果用道德、礼俗来领导国家,人民不仅乐于服从而且变得有道德心。孔子,他不相信强力、暴力的政治能够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孔子的理想就是要用道德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来对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和领导。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以德治国”。贵仁:仁在孔子思想里面,它是一个全德之称,代表了所有的德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把仁的观念设定为社会文化的普遍价值。其中包含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更广泛地来看,仁还有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的含义。今天我们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的基础都是仁。把仁展开为两个方面的实践原理,或者实践智慧。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称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称为“忠”。孔子很重视这两方面的实践原理和智慧。恕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也绝不要施加给别人。忠就是你自己要发展,自己要幸福,也要让他人发展,让他人得到幸福。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于人,不会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强加于人的心态和行为,会产生无穷的不良后果。我们今天在国际交往中看到的霸权主义,就是建立在强加于人的原则之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金律。重义:利和义的关系怎么处理,是人类文明永恒的道德主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基本的价值问题就是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孔子就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分别,不是地位上的分别,而是道德觉悟、道德认识、道德品质上的差别。同时也讲“君子义以为上”,“义以为上”就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把义放在头一位。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里。近代以来所谓的现代化过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要承认现代化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的义利的平衡。传统社会中,人也是要求利的,但是在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作用下,大体上能够达到一种义利的平衡。而现代社会和文化,是向着工具和功利片面发展的。“仁”是要导向社会和谐,“义”是要导向社会正义;“仁”是要导向世界和平,“义”是要导向国际正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尚和:孔子追求的“和”是建立在多样性共存基础上的一种和谐。“和”是君子的胸怀、气度、境界。“尚和”就是以和谐取代冲突。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我们不断追求和平共处的世界。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万隆会议上,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共识。中国是这个共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我们也积极参与了这个共识的达成。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在当代有深刻作用,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是人类的普遍理想。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对于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主张,基本就是尚文不尚武,尚柔不尚勇。主张对远方世界应该“修文德以来之”,就是发展文化软实力,发展我们的价值吸引外部世界来建立友好关系。当然,“和”不仅仅是对外交往的基本价值,也是对内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价值。4、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5、《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学习过程】一、诵读感知诵读课文第三、五、八章及相应注释,初步理解含义二、分析文意1、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翻译: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解读:“道”字有三种理解,可以把它讲成“真理”“大道”“仁政”。“道”的所指不可具象化,那它所指的东西可以很多,比如说它可以指一切向善的东西,也可以指做人的最高准则;可以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也可以指真理、学说、主张、道理等。孔子强调要持身以道,道是修身的毕生追求。2、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解读:“贤”与“不贤”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不同的人。我们与人交朋友,不只是为了跟人来往而已,而是通过对照,发现别人好的方面,我们要跟他学习,别人不好的方面,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这句话除了强调自身之外选择贤人做为自己的追求,还强调了“自省”的重要性,是一种内在的反省,讲述了持身需外在与内在结合,才能使生命更精彩。3、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注解:1.篑:盛土的竹筐。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2.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3.平地:填平洼地。这里的“平”是动词,填平之意。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解读:在这一章中,“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和“譬如平地,虽覆一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向我们讲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止,吾止也”,意思是说停下来,是我要停下来的。“进,吾往也”,意思是说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这两个句子代表了儒家思想对个人和个体的重视,强调德行修养是要你自己完全负责的,这也是我们修身所应该借鉴的。三、文本探究1、结合课文和以下资料,谈谈你对儒家“持身以道”修身进学的方法途径的理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政》)“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过则无惮改”(《学而》)“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子路》)解读:勤奋好学。学习是修身的基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思想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六言六蔽”进一步具体说明学习对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克己内省。克己,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去克服个人私欲。内省,则是指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解剖自己。孔子提出人人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过则无惮改”这些讲法都是说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注意从别人身上汲取教训,同时更要注意勇于自省,尽快地改正自身的毛病。他把“仁”解释为“克己复礼”,即每个人都应当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这是对克己内省的进一步的要求。强志磨炼。强志,就是通过强化道德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和勇敢牺牲的精神,从而克服困难。孔子重视力行实践,他认为道德修养决不能只坐而论道,道德修养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强制磨炼,使自身适应外在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将道德意识自觉内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是否“有恒”是能否做到强制磨炼的重要标志。“止,吾止也”“进,吾往也。”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德行修养是要自己完全负责。“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在孔子看来,人如无恒心毅力,连巫也做不成,更不必说修成高深的道德。课堂小结智者读《论语》读到的是智慧,仁者读《论语》读到的是仁义。两千年来,《论语》里的很多话都成为格言,就像照亮黑暗长夜的灯,影响了一代代华夏子孙。“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同学们,让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读。《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答疑(授课时间:5分钟)问:孔子还有哪些重要思想?答: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在品德方面,孔子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问:“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怎么理解,与《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是一样吗?答:《论语》和《道德经》分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需要完整研读两本书及相关著作,才能深入理解,老师也没办法对这二者做准确详尽的解释,只能做简单解读。《道德经》的“道”可以说是宇宙最原始最基础的存在,是事物变化最根本的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