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生态位”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个,生态学术语,其意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上的位置

以及这个种群与自然及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和价值关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显然有属于自己的

生态位,但人类的生态位不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的边界并受

特定规则的约束。

人类的生态位责任包括补偿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

责任。这为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提供了有益启迪。追溯性责任也就是补偿性责任,它要求人类必须对人类

活动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责,竭尽全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而前瞻性责任则是指人类必须对

自己的经济政治决策、科学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评

估与预测,从而择优弃劣而行。无论是履行补偿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生态环境立法、

政府的制度设计、公民的生态道德践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弥补、修复我们已造成的自然生

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有效预防人类对生命共同体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

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因为这是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

人类需要的社会实践。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人类既可以享有、又可以放弃的权利,而是人

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履行这一责任包含着“肯定性”与“否定性”两方面的现实要求。就肯定性要求而言,

就是人类要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等运用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

明建设实践之中;从否定性要求看,就是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的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利益和发展,

彻底摒弃那些非绿色、非生态与反绿色、反生态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科技创新方式的绿色化变革,从源头上防范生态环境危机的再次发生,以造福生命共同体。

(摘编自龙静云《人类的生态位美德与生命共同体繁荣》)

材料二:

推进经济体系低碳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彰显了中国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

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根本上缓解经

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尤其需要在绿

色低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中国单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中国政府2009年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40%〜45%。2005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14吨/万元,2020年的数值是1.05吨

/万元。如果简单地利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度量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越

高,绿色低碳技术水平越低,反之则相反),那么也就是说,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大大提

升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也是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面,对应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维度。

科技创新通过推动技术前沿进步来促进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而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在不改变技术前沿的

条件下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其基本逻辑在于,宏观经济效率是不同生产主体效率的加权平均,而

生产主体间的效率通常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因此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的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

体,能够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甚至是不改变生产主体技术前沿的前提下,提升宏观经济效率,从而推动经济

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优化资源配置本质上是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它涉及到诸多维度。在这里,我们从产业结构优化这方

面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

升,第二产业占比稳中有降。一般而言,第二产业单位GDP能耗显著高于第三产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第二产业占比的下降和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有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贡

献。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新时期的绿色低碳转型应由产业间资源配置驱动为主转变为产业内部驱动为主。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第二产业占比目前已经下降到了40%以下,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有以实

体经济为主的第二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作为重要支撑,第二产业占比继续下降的空间已经很小。也就

是说,对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而言,未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将资源配置到同一产业中效率更

高的经济单位,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摘编自陈诗一、陈登科《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位属于人类独有,它并不是指人类在生态系统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边界并

受到约束。

B.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客观上有利于人类能够更好地履行生态位责

任。

C.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尊重自然规律与社会实践的双

重需要。

D.优化资源配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诸多维度,而产业结构优化只是介绍该问题的一个维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只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定在特定边界之中,就能有效发挥人类对生态

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B.不管是履行追溯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但两者立场不同,

前者立足过去,而后者立足未来。

C.假如资源配置结构导致经济运行效率降低30%,那么相应地,优化资源配置能够使得宏观经济效率实

际降低30%o

D.根据材料二行文思路,文章接下来可能从“开放、共享”理念这两个角度来论述加快推进经济体系绿

色低碳转型的具体措施。

(3)下列做法,不符合人类履行“追溯性责任”要求的一项是

A.2024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粮农组织将“联合国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称号授予非洲、拉

丁美洲等地区的七项倡议。

B.我国刑法修正案完善了“环境污染罪”等相关规定,对过去环境污染行为所导致的损失进行法律认定

和赔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研究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

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D.截至2010年,我国完成退耕还林0.7亿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0.19亿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0.9

亿公顷,生态效益逐渐凸显。

(4)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对图1、图2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学£

H卬

1归

l

-K

CaL11I

g

#

图11980—202昨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图21978—202昨中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变迁

A.中国政府2009年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图1实际数据远高于该承诺值。

B.图1显示,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持续增大,这表明绿色低碳技术水

平显著提高。

C.图2反映了1978〜2020年中国经济资源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间的配置变化情况,可以作为我国产业

结构优化方面的数据支撑。

D.图2表明2012年以来,第二产业占比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时期它仍

有大幅下降的空间。

(5)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是如何履行“生态位责任”的。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盐(节选)

王剑冰

一早就起了晨雾。薄薄的雾气给这座城市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朦胧中,看到墙内高高盘立的竹木架

子。进去之前,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

在这个芳草丰茂之地,竟然有着一口口盐井,它们色调斑驳,泛着岁月的包浆。一丛丛井架,曾经架

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川府之地的风水,因此雍容华贵。

井架像一枝干枯的花,透着骨子里的硬。碓房、车房和灶房,叶子样烘托在周围。我们已经知道,这

是最年长也是唯一留存的一座古盐井一一槃海井。它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体现着古代井

盐劳动者的智慧及钻井技术的成就。别以为是一座废墟,实际上,它还在发挥着作用,每天都在出卤,并

且被加工成盐。盐在前台,卖得极好。

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

出卤的一刻,千万朵白浪从细长的竹筒中迸出,像一群躲藏万年的活物四下里奔突,一会儿便又变成

本色的汁液。食盐晶纯,容不下杂质,它最初的浆水竟如此悲悯,含有对众生的温爱与仁慈。我不能做到

语言与思想的同步,只能睁大眼睛精心记下这个时刻。小心地伸手接上几滴,放在舌尖,盐的美妙味道霎

时弥散在味蕾间。这是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的自然物质,带有着大地的体温。

想起小时候,母亲每次让去买盐,内心都会发痒,捡起一颗灰灰的盐粒,用舌尖轻轻舔触,一丝莫可

名状的味觉泛上来,点染了无数清淡寡欲。盐紧张时,是要排队购买的,而且限定了购买的数量。有人挎

着硕大的笆斗篮筐,有人肩了一条布袋,最终却只能得到小小的一点。那个时候,盐就像思想,让生活有

了寄托与希望。

提取卤水的管道是用楠竹做成。楠竹的竹节被一节节打通,形成一个竹管,将一个个竹管接起来,就

成为一个探入一两千米地底的工具。竹筒的底部以熟皮做启闭阀门,下去时是张开的,提上来又是关闭状

态,卤水就是这样装满了竹筒。提上来后,用钩子猛然钩起机关,卤水即可瞬间涌出。

每次上来的卤水都有一百多斤。据说由于井架林立,自贡盐场的竹筑管道可翻山越岭,连绵起伏,把

卤水和天然气输往数十里之外的晒卤台和煮盐灶房,景象十分壮观。

提卤水车距离盐井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操作。开始是人工推磨一般将绳索卷拉起来,缠绕在

卷扬机上。后来用牛代替。一千多米深的盐井,牛拉车差不多半个时辰。

转圈的石道上,牛的脚印还印在那里。牛拉着木杠转着无尽的圈,木杠连着挠机,挠机上的绳索拉动

细而长的竹管,一次次抽取、倒出,抽取、倒出。似乎它只做一件事,就是将所有的卤水汇于一处,等待

着一见天日。我摸着那结实而浑圆的楠木杠子,它推转了多少辛劳,多少岁月?

绳子上都有结做的记号,一旦到了那个记号,就开始打信号,直至最后刹车。实践培养了古人的聪敏。

由此扩大了盐井区域牛的生意。壮牛用来做工,老了的牛加工牛肉。还有加工牛皮的店家。牛的善良

与贡献在这里体现到了极致。

光线暗下来,在一个密闭的棚子里,我看到了制盐的盐工。气息缭绕,热浪漫卷,穿得很少的汉子,

与盐共舞。平锅一溜排开,下面是熊熊的火焰。油亮的脊背在烟雾中晃动,煮好的盐正在出锅,他们挥动

着铲子在翻动,将盐安妥在另一个器皿中,以便进行下一道工序。然后刷锅,使它再次发挥作用。水在锅

中鼎沸,膨胀出热气。盐工完全隐在其中。广大的工作间,一天会有多少卤水变成被称为盐的物质?

这里的领班叫游强,他的外公、父母都曾在这里工作,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上班,可以说游强是闻着盐

卤气息长大。读完盐校,他也进入了槃海井烧盐车间,成为一名“烧盐匠”。随着集海井被世界越来越多

地关注,游强和其他的八名师傅、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传统盐工,他们的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

韵味。

(有删改)

文本二: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

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

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

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

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

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

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

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摘编自王剑冰《绝版的周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盐井时,用“泛着岁月的包浆”突出其悠久的历史;写井架时,用“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

凸显其对城市的重要作用。

B.作者关于卤水的描写极其生动,不仅有视觉之态,更有味觉之美,同时还有心灵之感,甚至勾起作

者童年的美好记忆。

C.作者认为传统盐工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一语双关,赞美盐工的同时赋予盐以物

质和精神双重光芒。

D.作者以敏锐的目光、跳跃的笔触向我们再现了盐的制作过程,与现代化制盐技术进行了详细对比,

意在赞美传统技艺的精湛。

(2)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比较阅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本都属于文化游记,文本一表达了对川府之地雍容华贵的赞美,文木二表达了对周庄纯秀、

古典之美的赞美。

B.作者对修辞使用驾轻就熟,例如两则文本都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但前者更多哲思之美,后

者更具柔婉之美。

C.文本一使用第一人称,以作者见闻为线索,夹叙夹议抒情;文本二采用第二人称,将周庄拟成女子,

使其极具灵性。

D.文本一中的盐井色调斑驳,文本二中的周庄也已历尽沧桑,它们都猝不及防地被现代人打破了清静

和孤寂。

(3)“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画线的这句话的理解。

(4)文本一主要写的是“盐”,但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了牛和牛的生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意

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①,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

相国日:“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

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己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

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空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

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

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智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③、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

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

用羊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

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修丰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3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

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而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

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修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④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

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⑤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

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殛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殛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

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

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

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H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之,与《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D.殛,“殄”是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残”属于“恶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

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

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

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②使宋残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5)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小松二首(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西斋

唐•元稹

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柔苍渐依条,短莎①还半委。

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

千岁盘老龙②,修鳞③自兹始。

【注】①莎:同“蓑”,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枝。②老龙:盘曲

如龙的老松。③修鳞:积蓄力量。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诗中的“纤纤”和“素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斋小松枝叶的形态,富有美感。

B.刘诗中的“瑟瑟”写出了山谷中风的声音,“冰霜”则展现了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

C.刘诗中“一何”有“多么”之意,不仅突出风的猛烈,更表现了松枝的刚劲坚韧。

D.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展现松之形态,元诗表现松树之“小”,刘诗突出松树之"高二

(2)两首诗均以松树寄托感情,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寓意

言小旨大,韩愈《师说》中用“”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

(2)陶渊明在诗文中常以“鸟”自喻,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对回归田园的渴望,如在《归园田居》

中写到“",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

(3)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表达自己的高尚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苏

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就是对这种传统的沿袭。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3分)

6.(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生发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①于众多文人而言,②乡村不再是一个居

住场所,③更是品鉴和寄情的对象,④是精神的归属。⑤至少自唐代,⑥无论是处尊居显还是地位卑微,

⑦文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时,⑧总是绕不过陶渊明的田园成为首选。只不过由于时代语境和个人际遇

的差异,每个人在承袭陶氏田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征。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即使一些非乡村出身、亦无耕

种经验的文人也是如此。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状元及第后,投身官场,最高官职曾至尚书右丞。其早年

经历A,四十岁后却移情乡村,隐居蓝田,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归途。(甲)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是有

原因的,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为,(乙)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

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区别于游牧民族和工业社会,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丙)

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T)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期盼叶落归根。此外,Bo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目标是让人

类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这虽然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但已深深影响了很多文人的终极追求,他们

愿意想象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来抵抗现实世界的纷扰。此时,一亩小园便幻化为心中的宇宙。

(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

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3)“‘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一句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8分)

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沉醉间,一场急雨不期而至。没来由似的,风起了,林间型刑作响,雨像是先躲起来,等人近了才

一闪而出。

等不了多大会儿,雨撒够欢了,把四周洗得澄澈,就谢幕了。太阳出来格外明亮,叶尖上的小水滴,

晶莹剔透,宛如一串音符,真个看不够。

雨停了,我继续走,细细看山上的房舍。房舍多用木、石和瓦建成,样式为亚热带常见的干栏式,一

副通透质朴的样子。斜屋面上灰黑色的挂瓦越旧越耐看,晴雨皆宜。挂瓦吸足了雨水,会长出蕨类或石斛

花,屋顶之上,…茂盛的高山榕伸出肥厚硕大的吐片,风过时“手舞足蹈”,喇啦喇啦,响声很大。再往上

看,湛蓝的天空那么高远。

景迈山的季节大概可分作雨季和干季,雨季易湿冷,干季昼夜温差大,火塘都是离不了的。云南山地

上的居民都爱火塘,以前把它放在木头房子的中间位置,烟熏火燎间,饭熟了,茶香了。火塘还兼防虫、

烘干之用。

我慢下脚步,任四周的风景在眼前流转。门口的青石板路上游客米来住住,木头老房子韵味十足,房

后芭蕉叶和凤尾竹在风中摇曳。

景迈山的日子围着茶转,茶水涵养着景迈山人平和敦厚的性情。这里没有高高的院墙,也不需要保安,

真正夜不闭户。

(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喇喇、细细、来来往往”,说说它们和“喇、细、来往”相比,语意上各自

有什么不同。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屋顶之上,高山榕伸出的叶片被风吹得喇啦作响,响声很大”,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阅读量”“点击量”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风向标,人们习惯“转发”“点赞”,长此以往,渐渐地

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失去自我的价值。只有当人们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才能体现“我”存在的真正意义。

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2024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生态位”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个,生态学术语,其意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上的位置

以及这个种群与自然及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和价值关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显然有属于自己的

生态位,但人类的生态位不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的边界并受

特定规则的约束。

人类的生态位责任包括补偿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

责任。这为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提供了有益启迪。追溯性责任也就是补偿性责任,它要求人类必须对人类

活动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责,竭尽全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而前瞻性责任则是指人类必须对

自己的经济政治决策、科学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评

估与预测,从而择优弃劣而行。无论是履行补偿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生态环境立法、

政府的制度设计、公民的生态道德践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弥补、修复我们己造成的自然生

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有效预防人类对生命共同体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

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因为这是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

人类需要的社会实践。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人类既可以享有、又可以放弃的权利,而是人

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履行这一责任包含着“肯定性”与“否定性”两方面的现实要求。就肯定性要求而言,

就是人类要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等运用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

明建设实践之中;从否定性要求看,就是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的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利益和发展,

彻底摒弃那些非绿色、非生态与反绿色、反生态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科技创新方式的绿色化变革,从源头上防范生态环境危机的再次发生,以造福生命共同体。

(摘编自龙静云《人类的生态位美德与生命共同体繁荣》)

材料二:

推进经济体系低碳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彰显了中国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

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根本上缓解经

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尤其需要在绿

色低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中国单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中国政府2009年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40%〜45%。2005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14吨/万元,2020年的数值是1.05吨

/万元。如果简单地利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度量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越

高,绿色低碳技术水平越低,反之则相反),那么也就是说,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大大提

升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也是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面,对应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维度。

科技创新通过推动技术前沿进步来促进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而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在不改变技术前沿的

条件下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其基本逻辑在于,宏观经济效率是不同生产主体效率的加权平均,而

生产主体间的效率通常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因此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的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

体,能够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甚至是不改变生产主体技术前沿的前提下,提升宏观经济效率,从而推动经济

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优化资源配置本质上是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它涉及到诸多维度。在这里,我们从产业结构优化这方

面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

升,第二产业占比稳中有降。一般而言,第二产业单位GDP能耗显著高于第三产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第二产业占比的下降和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有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贡

献。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新时期的绿色低碳转型应由产业间资源配置驱动为主转变为产业内部驱动为主。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第二产业占比目前已经下降到了40%以下,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有以实

体经济为主的第二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作为重要支撑,第二产业占比继续下降的空间已经很小。也就

是说,对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而言,未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将资源配置到同一产业中效率更

高的经济单位,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摘编自陈诗一、陈登科《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生态位属于人类独有,它并不是指人类在生态系统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边界并

受到约束。

B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客观上有利于人类能够更好地履行生态位责

任。

C.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尊重自然规律与社会实践的双

重需要。

D.优化资源配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诸多维度,而产业结构优化只是介绍该问题的一个维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只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定在特定边界之中,就能有效发挥人类对生态

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B.不管是履行追溯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但两者立场不同,

前者立足过去,而后者立足未来。

C.假如资源配置结构导致经济运行效率降低30%,那么相应地,优化资源配置能够使得宏观经济效率实

际降低30%o

D.根据材料二行文思路,文章接下来可能从“开放、共享”理念这两个角度来论述加快推进经济体系绿

色低碳转型的具体措施。

(3)下列做法,不符合人类履行“追溯性责任”要求的一项是C

A.2024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粮农组织将“联合国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称号授予非洲、拉

丁美洲等地区的七项倡议。

B.我国刑法修正案完善了“环境污染罪”等相关规定,对过去环境污染行为所导致的损失进行法律认定

和赔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研究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

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D.截至2010年,我国完成退耕还林0.7亿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0.19亿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0.9

亿公顷,生态效益逐渐凸显。

(4)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对图1、图2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B

(

/4O

)35

*(

轻)

H忙

d

a-K

省I1I

#

图11980—202昨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图21978—202薛中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变迁

A.中国政府2009年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图1实际数据远高于该承诺值。

B.图1显示,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持续增大,这表明绿色低碳技术水

平显著提高。

C.图2反映了1978〜2020年中国经济资源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间的配置变化情况,可以作为我国产业

结构优化方面的数据支撑。

D.图2表明2012年以来,第二产业占比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时期它仍

有大幅下降的空间。

(5)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是如何履行“生态位责任”的。

【解答】(1)A.“生态位属于人类独有"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显

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故选Ao

(2)A.“只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定在特定边界之中,就能……”错误,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是指人类

的活动有其特定的边界并受特定规则的约束”。

B.”都要求人类通过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有误。原文是说“无论是履行补偿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

都要求人类通过生态环境立法、政府的制度设计、公民的生态道德践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方

面弥补、修复我们已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有效预防人类对生命共同体造成更进一步的伤

害”。

C.“那么相应地,优化资源配置能够使得宏观经济效率实际降低30%”错误。原文是说“其基本逻辑在

于,宏观经济效率是不同生产主体效率的加权平均,而生产主体间的效率通常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因此

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的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能够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甚至是不改变生产

主体技术前沿的前提下,提升宏观经济效率,从而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D.正确。

故选D。

(3)追溯性责任也就是补偿性责任,它要求人类必须对人类活动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责,竭尽

全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C.“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是一种假设,不属于

“追溯性责任”。

故选C。

(4)B.“且下降幅度持续增大"错误。从图1来看,下降幅度并未持续增大。

故选B。

(5)①由“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肯定性要求而言,就

是人类要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等运用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

明建设实践之中”可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

法律、方案等运用于建设实践之中;

②由“推进经济体系低碳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彰显了中国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与担

当”“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根本上缓

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尤其需

要在绿色低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可知,推动科技创新,通过推动技术前沿进步来

促进中国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③由“优化资源配置也是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面”“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的生产主体重

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能够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甚至是不改变生产主体技术前沿的前提下,提升宏观

经济效率,从而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对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而言,未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淘

汰落后产能将资源配置到同一产业中效率更高的经济单位,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可知,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宏观经济效率,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答案:

(1)A

(2)D

(3)C

(4)B

(5)①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等运

用于建设实践之中;②推动科技创新,通过推动技术前沿进步来促进中国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③优

化资源配置,提升宏观经济效率,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盐(节选)

王剑冰

一早就起了晨雾。薄薄的雾气给这座城市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朦胧中,看到墙内高高盘立的竹木架

子。进去之前,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

在这个芳草丰茂之地,竟然有着一口口盐井,它们色调斑驳,泛着岁月的包浆。一丛丛井架,曾经架

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川府之地的风水,因此雍容华贵。

井架像一枝干枯的花,透着骨子里的硬。碓房、车房和灶房,叶子样烘托在周围。我们已经知道,这

是最年长也是唯一留存的一座古盐井一一集海井。它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体现着古代井

盐劳动者的智慧及钻井技术的成就。别以为是一座废墟,实际上,它还在发挥着作用,每天都在出卤,并

且被加工成盐。盐在前台,卖得极好。

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

出卤的一刻,千万朵白浪从细长的竹筒中迸出,像一群躲藏万年的活物四下里奔突,一会儿便又变成

本色的汁液。食盐晶纯,容不下杂质,它最初的浆水竟如此悲悯,含有对众生的温爱与仁慈。我不能做到

语言与思想的同步,只能睁大眼睛精心记下这个时刻。小心地伸手接上几滴,放在舌尖,盐的美妙味道霎

时弥散在味蕾间。这是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的自然物质,带有着大地的体温。

想起小时候,母亲每次让去买盐,内心都会发痒,捡起一颗灰灰的盐粒,用舌尖轻轻舔触,一丝莫可

名状的味觉泛上来,点染了无数清淡寡欲。盐紧张时,是要排队购买的,而且限定了购买的数量。有人挎

着硕大的笆斗篮筐,有人肩了一条布袋,最终却只能得到小小的一点。那个时候,盐就像思想,让生活有

了寄托与希望。

提取卤水的管道是用楠竹做成。楠竹的竹节被一节节打通,形成一个竹管,将一个个竹管接起来,就

成为一个探入一两千米地底的工具。竹筒的底部以熟皮做启闭阀门,下去时是张开的,提上来又是关闭状

态,卤水就是这样装满了竹筒。提上来后,用钩子猛然钩起机关,卤水即可瞬间涌出。

每次上来的卤水都有一百多斤。据说由于井架林立,自贡盐场的竹筑管道可翻山越岭,连绵起伏,把

卤水和天然气输往数十里之外的晒卤台和煮盐灶房,景象十分壮观。

提卤水车距离盐井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操作。开始是人工推磨一般将绳索卷拉起来,缠绕在

卷扬机上。后来用牛代替。一千多米深的盐井,牛拉车差不多半个时辰。

转圈的石道上,牛的脚印还印在那里。牛拉着木杠转着无尽的圈,木杠连着挠机,挠机上的绳索拉动

细而长的竹管,一次次抽取、倒出,抽取、倒出。似乎它只做一件事,就是将所有的卤水汇于一处,等待

着一见天日。我摸着那结实而浑圆的楠木杠子,它推转了多少辛劳,多少岁月?

绳子上都有结做的记号,一旦到了那个记号,就开始打信号,直至最后刹车。实践培养了古人的聪敏。

由此扩大了盐井区域牛的生意。壮牛用来做工,老了的牛加工牛肉。还有加工牛皮的店家。牛的善良

与贡献在这里体现到了极致。

光线暗下来,在一个密闭的棚子里,我看到了制盐的盐工。气息缭绕,热浪漫卷,穿得很少的汉子,

与盐共舞。平锅一溜排开,下面是熊熊的火焰。油亮的脊背在烟雾中晃动,煮好的盐正在出锅,他们挥动

着铲子在翻动,将盐安妥在另一个器皿中,以便进行下一道工序。然后刷锅,使它再次发挥作用。水在锅

中鼎沸,膨胀出热气。盐工完全隐在其中。广大的工作间,一天会有多少卤水变成被称为盐的物质?

这里的领班叫游强,他的外公、父母都曾在这里工作,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上班,可以说游强是闻着盐

卤气息长大。读完盐校,他也进入了粢海井烧盐车间,成为一名“烧盐匠”。随着集海井被世界越来越多

地关注,游强和其他的八名师傅、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传统盐工,他们的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

韵味。

(有删改)

文本二: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

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

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

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

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

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

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

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摘编自王剑冰《绝版的周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写盐井时,用“泛着岁月的包浆”突出其悠久的历史;写井架时,用“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

凸显其对城市的重要作用。

B.作者关于卤水的描写极其生动,不仅有视觉之态,更有味觉之美,同时还有心灵之感,甚至勾起作

者童年的美好记忆。

C.作者认为传统盐工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一语双关,赞美盐工的同时赋予盐以物

质和精神双重光芒。

D.作者以敏锐的目光、跳跃的笔触向我们再现了盐的制作过程,与现代化制盐技术进行了详细对比,

意在赞美传统技艺的精湛。

(2)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比较阅读,正确的一项是C

A.两则文本都属于文化游记,文本一表达了对川府之地雍容华贵的赞美,文木二表达了对周庄纯秀、

古典之美的赞美。

B.作者对修辞使用驾轻就熟,例如两则文本都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但前者更多哲思之美,后

者更具柔婉之美。

C.文本一使用第一人称,以作者见闻为线索,夹叙夹议抒情;文本二采用第二人称,将周庄拟成女子,

使其极具灵性。

D.文本一中的盐井色调斑驳,文本二中的周庄也已历尽沧桑,它们都猝不及防地被现代人打破了清静

和孤寂。

(3)“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画线的这句话的理解。

(4)文本一主要写的是“盐”,但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了牛和牛的生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意

图。

【解答】(1)D.“与现代化制盐技术进行了详细对比”错,文中没有将二者进行详细对比。

故选D。

(2)A.“文本一表达了对川府之地雍容华贵的赞美”错,应该是对盐以及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

B.两则文本都用到了比喻“薄薄的雾气给这座城市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眼睛的窗子”、拟人“它最初

的浆水竟如此悲悯,含有对众生的温爱与仁慈”“你在那里等我”,但是没用到排比;

C.正确。

D.从“别以为是一座废墟,实际上,它还在发挥着作用,每天都在出卤,并且被加工成盐”可知,盐井

“猝不及防地被现代人打破了清静和孤寂”错。

故选C。

(3)①提卤水的管子是用楠竹做的,“将一个个竹管接起来,就成为一个探入一两千米地底的工具”,

底部做成了活动的阀门,很巧妙;“绳子上都有结做的记号,一旦到了那个记号,就开始打信号,直至

最后刹车”,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还有盐工们在密闭的棚子里工作,他们光着膀子,热气笼罩着他们,

劳动很辛苦。可见让作者“仰望”的是盐工制盐的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苦付出。

②出卤的时候,作者感到“它最初的浆水竟如此悲悯,含有对众生的温爱与仁慈”,记起了小时候买盐

的情景,盐“点染了无数清淡寡欲”“盐就像思想,让生活有了寄托与希望”,体现了对井盐养育生命的

无限感激。

③文本一末尾提到了一个叫游强的盐工,他家世代在这里生活,他读完盐校就成了一名“烧盐匠”,“游

强和其他的八名师傅、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传统盐工,他们的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

向上的仰望体现了传统的盐工技艺的传承。

(4)①提卤水时原本是人工把绳索卷起来,“后来用牛代替。一千多米深的盐井,牛拉车差不多半个时

辰”,解放了人工,用牛代替人工推磨,本身就是人智慧的体现;牛围绕石道不停地转圈,如今牛的蹄

印还在那里,“一次次抽取、倒出,抽取、倒出。似乎它只做一件事”,而日复一日,转圈的石道上印着

的牛的脚印不仅证明牛的辛苦,也衬托出人的辛苦。

②盐井区域牛的生意做的很红火,“壮牛用来做工,老了的牛加工牛肉。还有加工牛皮的店家。牛的善

良与贡献在这里体现到了极致”,牛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盐井区域;这与盐工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比如游强,“他的外公、父母都曾在这里工作,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上班”“读完盐校,他也进入了集海井

烧盐车间,成为一名‘烧盐匠'”,作者以牛象征游强及其祖辈父辈一样的盐工们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

制盐事业。

③关于牛的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也深化了文章内涵,不是直接赞美盐工,而是由物及人,过渡自然,

表达了作者对盐工们的敬意。

答案:

(1)D

(2)C

(3)①盐工制盐的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苦付出。②体现了对井盐养育生命的无限感激。③

向上的仰望体现了传统的盐工技艺的传承。

(4)①用牛代替人工推磨,本身就是人智慧的体现;而日复一日,转圈的石道上印着的牛的脚印不仅

证明牛的辛苦,也衬托出人的辛苦。②牛的生意说明牛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盐井区域,作者以牛象

征游强及其祖辈父辈一样的盐工们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制盐事业。③作者这样创作,不仅丰富了文章

内容,由物及人,过渡自然,同时还深化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盐工们的敬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①,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②,言于襄子且生车有士日胆置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史大夫。

相国日:“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

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己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

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承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

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

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皆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③、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

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

用羊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

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丰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

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而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

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殄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④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

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⑤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

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演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殛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

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

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

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之,与《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D.殛,“殛”是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殛”属于“恶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

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

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

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②使宋演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5)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答】(1)句意: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

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

“言于襄子曰",下文是说的内容,"日"后一般停顿,故B处断开;

“中牟有士曰胆胥己”主谓宾齐全,其后E处断开;

“请见之”是任登说的话,下句主语是“襄子”,G处断开。

故选BEGo

(2)A.正确。横渡、穿越;凝滞。句意: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

B.正确。

C.正确。都是助词,取独。句意: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残”不属于“恶谥”。"短折不成曰殛,未家短折曰殄",殛为客观陈述,带有同情意味,属于“平

谥”。

故选D。

(3)B.“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错误,材料二的意思是“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

会导致乱政倾国”。

故选B。

(4)①“意”,料想;“耳”,耳闻;“未之目”,宾语前置,未目之,没有亲眼见到他。译文:(我)料

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容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

②“蚤”,同“早”;“靖。安定;“自存”,宾语前置,存自,保全自身。译文:假使宋殛公早就任用了

孔父嘉,鲁庄公向来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

(5)①由“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可知,赵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

②由“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己也”可知,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

新考察;

③由“任人,则贤者毕力”可知,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

答案:

(1)BEG

(2)D

(3)B

(4)①(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容易吗?这不符

合晋国的先例。

②假使宋演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向来重用季友,就能安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