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医学理论体系:
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它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并且兼收并蓄人文社会和古代哲学思想精华的新的医学科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解剖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2、医药知识的积累:
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自然现象、生理病理现象,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个感性认识不断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无数次不断反复的过程。(1)预防医学的起源:北京猿人离开树上巢穴,穴居山洞,以避风雨,并用兽皮、树皮作衣御寒,这些简单措施是最早的预防医学的起源。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作用,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这就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药为主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应用了治病的“毒药”。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能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的石器治疗病症的经验,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源。(4)理疗的起源: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这就是最早的热熨、艾灸、拔火罐等理疗法的起源。
(5)外治法的起源:原始人在和野兽搏斗造成创伤时,可根据以往的经验使用某些树叶、草茎来涂裹,这就是最早的外治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病名的确立,诊疗技术的扩展极为快速,如:诊断:四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治病方法:药物、针灸、导引、精神疗法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有一卷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并记载了药名247个,药方283个,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很大提高。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了“五脏分证”的规律
五脏分证:就是把某一组在某一定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特定症状,归结为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失调,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内部的脏器统一起来。在治疗时,调理这一脏的生理失常,就能治愈疾病或使病情缓解。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逐渐建立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在砭刺治病过程中
——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在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察的基础上
——认识到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的确立:
《内经》①理论框架的建立《难经》《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黄帝内经》162篇灵枢——九卷——81篇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记载均处于当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道与肠的长度之比例为1:35,现代解剖证明是1:37,二者十分相近。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的观点,认识到人体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这些理论至尽仍然正确。并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7世纪发现的血液循环早1000多年。
《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书名中的“难”,是质难的意思,即问答之意。全书共有81个问答,故全名
《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主要用问答方式,涉及内容有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病证、治则和治法等各个方面。它既解释了《黄帝内经》中较为疑难的问题,并在理论上有新的创见。如书中提出了“独取寸口”这一诊断方法,至今仍比临床所习用。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
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在治疗上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则,为临床立法制方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晋带医学家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这两部书的共同特点是:书分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病理分析认定为某中证,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与处方用药。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论》:以外感热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是中医学中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并为后世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书中记载了113方,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的体系。千余年来,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验证,疗效确凿可靠,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学界赞赏,研究不衰。
《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了四十多种杂病,并发展了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给后世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张机在书中不仅系统总结了许多常见病症的诊断要点,治则和有效方药,更归纳创造出辨证论治的临床诊治规范,确定了临床诊治学的基本原则和大法。是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
②治疗技术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120种,为君,毒性小或无毒,主养命以应天,多属补养类药物(主益气);中——120种,为臣,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主养性以应人多系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作用的药物(主治病,补虚);下——125种,为佐使,有毒,主治兵以应地大多是除寒热,破积聚等攻治疾病的药物,不可久服。
本书所录药物功效记载历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并将药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和温、热、寒、凉四性,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是药理学与病理学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法度,服药方法以及剂型等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晋.王叔和《脉经》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①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②宋金元时期;“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时代姓名学术观点临床特点学派代表著刘以火热立论,提用药以寒凉为后世称《素问玄金
出了百病多由于“主,善用寒凉方为“主火机原病式完火”的理论,“五药清泻火热。派”或“》
元志过激,皆为热甚寒凉派”
素
”、“大气皆从火时化”。张认为“病由邪生临床多采用、后世称《儒门事亲期从”故治病当以祛邪汗、吐、下三法为“攻下》
正为要务。以达到攻邪愈病派”或“的目的。攻邪派”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②宋金元时期;“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时代姓名学术观点临床特点学派代表著
十分注重脾胃在故治疗以补益后世称《脾胃金
李人体生命活动中的脾胃为主。为“补土论》
重要地位,认为“派”或
元杲
脾胃一伤”导致““脾胃百病丛生”。学派”时朱善治杂病,创见治疗以滋阴后世称《格致颇多,认为“痰和降火为主,另在为“养余论》
期震郁”是重要的致病临床治疗中注重阴派”因素,另外他还提解郁和化探痰。亨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明——命门学说产生③明清时期清叶天士吴鞠通王清任:瘀血理论叶天士: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纵向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横向
④近代与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①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②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发,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观包括病理上的整体观诊治上的整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包括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二、辨证论治:
病的现象症的病理概括
自觉症状他觉症状病的个性或共性本质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通过分辨症状,必然辨出若干证候。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因此,症是病的现象,是辨证的基础;证是病的本质,是症的病理概括。这就说明,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是“证”。病症证若干若干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例A: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初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银翘散或升麻葛根汤;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麻杏甘石汤;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阴清肺为主——沙参麦冬汤。
B: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相挟等外感,治疗时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谅解表、疏风祛湿等治法。再具体一点:风温早期,症见发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应用辛谅解表法治疗(银翘散);中期,症见高热、咳嗽、气急、口渴欲饮凉水,是肺热盛,治当清肺热为主(麻杏甘石汤加减);后期,身热已退,舌红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去大半,肺阴肺气受伤,治宜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以促进恢复(青蒿鳖甲散)。
C:外感病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需用一些芳香化湿的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他季节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样。
D:水肿病,根据其本质特点,可以辨出多种证型,就脏腑而言,其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就其性质而言,即可以是虚证,又可以是实证;就病因而言,有风热、风寒、邪毒和水湿等等,故同样是水肿病,合理的治疗就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治法。
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例A:久泻之后出现的脱肛产后调理不当的子宫下垂均因中气亏乏,脾虚胃、肾等脏器的下垂下陷所致,治以益气升提法,方选补中益气汤。
B:泄泻、水肿是不同的病,但在两病的发展过程中,都可发展到以脾肾阳虚为本质特点的阶段,对于泄泻和水肿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的,皆可用温补脾肾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分别是对证候和对疾病的辨析。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定诊断。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精气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一节精气学说
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古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二)气的基本概念:古哲学中,指存在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二、精气的运动变化:气的运动—气机;其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的运动变化:气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气化的形式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先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鱼太极图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说明: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阳和大阳含小阴。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概念源于西周,发展于舂秋战国时期。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1、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1)以人和自然的事物及现象作为划分的对象;(2)以日光的向与背为参照,以事物和现象双方不同的功能属性、运动趋势、位置、发展状态为依据,以水火之特性作为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3)用取象比类(比较)的方法来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1)绝对性: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严格的划分,不能随意改变,其阴阳属性一经确定即不可反称。(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2)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
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方阴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阳中有阴。学
对立———阴阳双方互相制约、互相斗争的
说
结果“阴平阳秘”。(相互的动态的
平衡)基
依存———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本
阴消阳长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内
阳消阴长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
容
由阴转阳形(促)成事物的转化由阳转阴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
质变过程消长—在一定的限度内
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阴阳的阴阳的事物的对立统一事物永远处于运动之中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消长
5、阴阳转化
6、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疾病产生。)2、阴阳的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本的关系;(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交感与互藏: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1)阴阳互为消长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2)阴阳皆消皆长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既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机理与形式:极、重、甚是事物的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备条件。
渐变突变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6、阴阳自和与平衡:
①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生理——自我协调、病理——自我恢复平衡)
②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1)阴阳的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2)阴阳的偏衰——“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阳偏盛阴偏盛正常实证阳偏衰阴偏衰正常虚证
代表阳代表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阴阳互损当阳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当阴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望、闻、问、切——四诊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脉症分阴阳
望闻问切
色泽晦暗语声低微无蜷卧静默尺去者阴力,少言而沉身寒喜暖迟者沉
静,呼吸微弱涩细小
色泽鲜明语声高亢宏躁动不安寸至者阳亮,多言而躁身热恶热数者浮动,呼吸有力大洪滑声高气粗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用于疾病的治疗:“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指导养生(2)确定治疗原则
A、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有余、“实则泻之”阴偏胜“阴胜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阳偏胜“阳胜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抑制其亢奋之阳,以清泻其热。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消解其偏胜之阴,以温散其阴寒。
实证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确定治疗原则
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不足“虚则补之”
阴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虚“阳虚则寒”滋阴制阳(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扶阳抑阴(不宜用辛温发散以散阴寒)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虚证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确定治疗原则
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不足“虚则补之”利用阴阳的互根互用原理
阴虚: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阳虚: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
寒凉属阴(凉次于寒)——能清泻阳热之邪,减轻性[四气]消除机体的热象。
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祛除阴寒之邪。减轻和消除机体的寒象。辛甘淡—属阳—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酸苦咸—属阴—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
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见下一片)味[五味]药物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升浮—上升发散—阳:一般而讲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上行向外,或升或浮、或两者兼见,故为阳—桂枝汤、麻黄汤、补中益气汤。沉降—内收、泻下、重镇—阴: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呕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下行向内,或沉或降、或两者兼见,故为阴,天麻勾藤饮等。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五行的概念:#三、事物或现象的五行归类:1、归类的标准:以五行特性为依据;2、归类的对象:以人和自然的事物或现象为对象进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3、归类的方法:主要是“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火土金水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
木火土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土为火之“子”。生生生生生生我我生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土水火金木土水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例:由于土克水,故“我克”者为水,水为土之“所胜”;由于木克土,故“克我”者为木,木为土之“所不胜”。
克我[所不胜]
我克[所胜]
克
克克克克克
克
五行生克示意图: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木火土金水示相生示相克汉、董仲舒曾将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概括为:“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所谓“比”就是紧挨着;所谓“间”就是隔开一位。意即顺着木、火土金水次序的为相生,间隔一位的是相克。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协调平衡,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例:
火木水代表相生代表相克母来顾子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2、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例:(盛气)木土金(复气)子复母仇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1、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有称“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同。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例:
木土水火金
不及:木土
(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太过:木土(过于亢进)(正常水平)乘乘乘乘乘乘
乘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2、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有称“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反,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例:金木木土太过:异常不及:金木(亢)(虚)木土
反侮克(正常)克(正常)反侮
五行乘侮规律示意图火木土金水相乘相侮例:正常情况下金能削木,若木质太硬,或金属太软、太薄,非但不能削木,反而倦刃缺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简表
相生—相互资生生克制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升相克—相互制约化”—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相乘—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气有余。则制自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自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事物发展相侮—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变化的异常现象。
太过(木火刑金)(木旺乘土)侮所不胜制己所胜
(木虚金侮)(土壅木郁)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不及五行亢害承制示意图木土金气有余其不及所胜所不胜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指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后,引起的相生关系的反常。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
1、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与相生次序一致)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指子母两行皆异常。(与相生次序相反)
(1)子病犯母(2)子盗母气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生理特点;
2、构件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阳可以温煦脾土,脾(土)气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肺金,肺(金)之精津和肺气肃降下行以滋肾精并助纳气,肾(水)藏精以滋养肝血。
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用五行相生说明五脏关系心之阳气(火)可以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肝心脾肺肾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环保项目研发合作协议
- 2024临时工合同模板
- 2024年度仓储合同仓储物及仓储期限
- 2024年度软件定制开发合同
- 2024年 卫星发射与运营服务合同
- 2024年商标转让合同注意事项
- 2024年度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交易数量与交易价格
- 2(2024版)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合同
- 2024年度物业管理合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
- 2024年合作伙伴寻找居间合同 with 合作意向及中介费用的规定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普陀区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
- 假期补课协议书
- 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系统开发合同
- 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 (必练)广东省军队文职(经济学)近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含羞草天气课件
- 2024年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共五套)
- 22《鸟的天堂》课件
- 农业灌溉装置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法课程纲要(知识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