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
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历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与资源。我们要理解
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
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
和盘托出。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
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
山壑腾挪反转。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诙看,游目而骋怀。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
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
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
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
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
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
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
时的山中景象-一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
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不是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镜头,而是
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这就是与西方绘画和摄影
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国绘画。
试卷第1页,共12页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
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
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
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
世界。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
“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
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北宋郭熙的《早春图》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
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
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
手。”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
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一丘一壑,则是寄情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
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
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盈,以及“风乎舞零,咏而归”的无名之志。
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
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
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
蕴涵。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试卷第2页,共12页
材料二:
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
序。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
性涵养和政治治理。水为天下至柔至弱之物,却能击穿石头等坚硬之物,以弱胜强,以
柔克刚。南朝宋画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
接鲜明地呈现“道”,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
者乐水,仁者乐山”。按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
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事理像水一样变动不居,义理像
山那样永恒不变。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一体。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
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成为智者或仁者,抑或兼容两者。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充分体现了“道”和“至德”。水大不可
极,深不可测,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山水最能彰显道的本
性,是人悟道的直观对象。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
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
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过“回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
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状态。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
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
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
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诗中还进一步由山水兴德,引申出君王要通
过修明德性而兴邦安民。《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
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诗经》的首篇《关雎》
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使淑女配君子,
而进贤思才。君子从起先的“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逐渐转变为以琴瑟钟鼓之礼相迎,
心性从自然的情爱冲动转向礼仪贤德,使性情和德性获得涵养。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
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家打破了观察事物的局限,运用“高远、深远、平远”三种眼光描画山水景
物,将之化入胸襟。
B.山水的谛视者超越瞬时感受的意念,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
试卷第3页,共12页
中,构成完整世界图景。
C.“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体现了苏轼对道艺结合的重视,是对贬
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
D.山水具有形质之美,两者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将永恒不变的义理与变动不居的事
理融为一体,能够直接而鲜明地呈现“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了文人画家苏轼和黄庭坚的画论主张,二人强调山水画要表达自己的
精神境界,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B.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组合逻辑,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以此彰显
道的本性,让人从直观的山水中悟得“道”。
C.水虽处卑微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所以老
子说:“上善若水。”可见,水中有天道。
D.材料二列举并分析了《诗经》中《泮水》《南山有台》《关雎》等三首诗,说明中
国山水文明自古就有山水比德、山水兴德的特质。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春夜宴桃李园图》:仇英用工笔描绘文人们“开琼宴”“坐花”“飞羽觞”的情景,生
动精致。
B.《蜀道难》:诗人将蜀道高峻之山、险恶之水纳于心中,形于笔端,表达自己丰富
的精神世界。
C.《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盘郁,以求英风劲
气逼人。
D.《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对山水之景的描写中,寄寓了对现代文明及个人存在意
义的思考。
4.两则材料同以山水为论述对象,但论述目的并不相同,试简要说明。
5.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行主题为“宋韵今辉,山水精神”的艺术特展,如果聘请你
作为这次艺术特展的解说员,请你结合材料一列出解说要点。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昭关①
试卷第4页,共12页
冯至
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
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
他知道应该怎样隐蔽自己: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
他的方向前进。秋夜,有时沉静得像一湖清水,有时动荡得像一片大海。①身体疲乏,
精神却是宁静的,宁静得有如地下的流水。他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冬眠的生物,忘却了
时间。他有时甚至起了奇想,我的生命就这样在黑夜里走下去吗?可是那有时静若平湖,
有时动若大海的夜渐渐起了变化,里边出现了岛屿,他不能这样一直无碍地走下去了,
他的夜行将要告一个结束。
昭关在他的面前了。楚国在这里屯集了一些兵,日夜警醒着怕有间谍出没。一个没
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
一天,他在晓色朦胧中走到昭关山下的一座树林里,雾气散开后,从树疏处望见一
座雄壮的山峰,同时是一片号角的声音,刹那间他觉得这树林好像一张错综的网,他一
条鱼似的投在里边,很难找得出一条生路。他在这里盘桓着,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
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
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
全脱却呢?
子胥逡巡在这里,前面是高高耸起的昭关山,林中看不清日影的移动,②除却从山
谷里流出来的溪水外,整个的宇宙都好像随着他凝滞了。怎样沿着这蜿蜒的溪水走入山
谷,穿过那被人把得死死的关口,是他一整天的心里积着的问题,但是怎么也得不到一
个适当的回答。
夜又来了,远远有豺狼号叫的声音,树上的鸟儿们都静息了,只剩下鹏枭间或发出
两三声啼叫。③使人的心境感到几分温柔的,也只有那中间不曾停顿一刻的和谐的溪水。
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
他远望夜里的山坡,不能前进,他只有想,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
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
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
运命。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谁在这溪水声中不感到一种永恒
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物,三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
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
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
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
试卷第5页,共12页
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定的星光。这时不远的山坡上忽然有一堆火熊熊地燃烧
起来,火光渐渐从黑暗中照耀出几个诚挚的兵士的面庞,他们随着火势的高下齐声唱起
凄凉的歌曲。那一堆火旁是几个兵士在追悼他们死在异乡的伙伴。按照故乡的仪式,其
中有一个人充作巫师,呜呜咽咽地唱着招魂的歌曲。声音那样沉重,那样凄凉,传到子
胥的耳里,他不知道他所居处的地方还是人间呢,还是已经变成鬼蛾。随后歌声转为悲
壮,那巫师在火光中作出手势向四方呼唤,只有向着东方的时候,子胥字字听得清楚:
魂兮归来!
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干仞,
惟魂是索些!
子胥正要往东方去,听着这样的词句,觉得万事都像是僵固了一般,自己蜷伏在草
丛中,多么大的远方的心也飞腾不起来了。他把他的身体交给这非人间的境界,再也不
想明天,再也无心想昭关外一切的景象。——那团火渐渐微弱下去,招魂的巫师以最低
而最清晰的声音唱出末尾的两句,整个的夜也随着喘了一口气:
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
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
溪水的声音成为他唯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
深处。
第二天的阳光有如一条长绶把他从深处汲起。他一睁眼睛,对面站着几个朴实的兵
士。他们对他说,要在山上建筑兵营,到关外去采伐木材,人力不足,不能不征用民夫,
要他赶快随着他们到山腰的一个广坪上去集合。这时这条因为脱皮困难几乎要丧掉性命
的蚕觉得旧皮忽然脱开了,——而脱得又这样迅速!
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他感到从
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
子胥在关外的树林里伐木时,④在一池死水中看见违离了许久的自己的面貌,长途
的劳苦,一夜哀凉的招魂曲,在他的鬓角上染了浓厚的秋霜。头发在十多天内竟白了这
么许多。
(节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有删改)
文本二: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
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在这中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
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
试卷第6页,共12页
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节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后记)
[注]①伍子胥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
忌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
子胥投奔吴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昭关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世传伍子胥过昭
关,一夜急白了头。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白头的传奇故事为素材,加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这
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
B.夜行中“出现了岛屿”,这一描写符合吴楚之地多湖泊水流的特点,说明伍子胥逃
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
C.楚国战士追悼战友时的歌唱,突出了楚地好鬼信巫的风俗,侧面表现了伍子胥的
内心,是其思想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
D.听了招魂曲后,伍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化合为一”,这一描写表现了伍子胥的失落、
痛苦,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
7.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以流水比喻伍子胥夜行时的心境,疲乏与宁静之间的对照,说明伍子胥
自我生命状态的自由和放空,甚至不去想复仇之事。
B.第②处以溪水的流动与宇宙的凝滞构成对比,“宇宙的凝滞”这里运用夸张手法,
是伍子胥昭关遇阻时沉重心情的投射,溪水则代表未知的可能。
C.第③处和谐的溪水具有象征意味,它温柔、亲切熟稔、永恒,引发了伍子胥对
往日和故乡的回想,从而消解了他复仇的意志。
D.第④处一池死水与第①处流水相呼应,这一变化暗示了伍子胥内心思想和情感
的转变,对复仇的坚定,意味着对自我人生的放弃。
8.对伍子胥而言,蚕的“脱皮”意味着什么?请简要分析。
9.钱理群认为冯至的《伍子胥》“把一个古代的逃亡故事与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合而为
一了”,也就是说作者借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写出了人们普遍拥有的人生体验。请结合
以上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7页,共12页
文本一: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
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
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又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目:“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
水盛二螺进,日:“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日:“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
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外祖与其三兄弟皆以资雄,敦尚简实。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殖①,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
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
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漉然。遇僮仆有恩,虽
至才垂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至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
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融聒,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河。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
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
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
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节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
文本二: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燕火煮季茶熟,婢削之盈瓯,
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
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选自归有光《寒花葬志》)
[注]①,虢:芭麻一类植物。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试卷第8页,共12页
孺人每令A婢倚几旁B饭C即饭D目眶冉冉E动F孺人G又指予H以为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因其“眉尖若蹙”,为其取“颦颦”二字,
“颦”“蹙,,二字与文中的“颦蹙,,意思相同。
B.“室靡弃物”中的“靡”与《诗经•卫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中的“靡”含义
相同。
C.“惟外祖与二舅存”中的“惟”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中的“惟”意思
相同。
D.“大姊归王三接"中劭归”与《诗经那风•静女》中“自牧归美”中劭归”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嫁到我家之后,共生七胎八子,存活五子,母亲不胜多子之苦,毅然喝下
一位老婆婆的偏方药水,变成了哑巴。
B.母亲过世后,家里请来画师为母亲画像。因为有光与淑静姐长得最像母亲,画
师被要求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姐画。
C.母亲娘家家境殷实,常有馈赠,但母亲依然以身作则,勤勉劳作,树立勤俭家
风。母亲也十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时常督促。
D.寒花是归有光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鬟,在《寒花葬志》中,归有光多次描写妻
子的神态动作,流露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穗,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2)遇僮仆有恩,虽至梗楚,皆不忍有后言。
14.黄宗羲曾评价归有光的文章:“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
见之,使人欲涕。”请联系《项脊轩志》与文本一,简要赏析归有光记人、抒情的特色。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洛道中
陈与义①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②,牛羊既饱各知家。
试卷第9页,共12页
人生扰扰成底事③,马上哦诗日又斜。
[注]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10年后返回
洛阳途中所作。②毂(gti):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指车。③底事:何事,什么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所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由风沙起笔,到斜日收篇,字
里行间寄寓了复杂的人生况味:既有羁旅之愁,思归之意;又有年华空老之叹,人
生失意之烦。
B.颔联第二句直接抒发了蹉诧岁月的喟叹。颔联中的“忽”“己”二字则自然表现出
诗人归途中的焦躁不安的情绪。“杨柳影”“芜菁花”凸显了春到人不归的怅惘。
C.颈联上句就归途叙事,实写远道和倾车,依然暗寓了人生的茫然和挫折;下句
则借牛羊吃饱还家,暗示了自己厌倦人生奔波之后的归家之意。
D.尾联先直抒胸臆,再以景结情。以发问的方式,表达了远离人生名利纷扰的想
法。马上吟诗本是惬意之事,太阳西下则更添了一份归家的紧迫感。
16.诗名为《归洛道中》,全诗四联无不紧扣标题展开,形成紧密的文脉和统一的主旨。
请结合全诗简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面对负心的男子与失败的婚姻,女子不再耽于爱情,而是清醒、
刚烈地发出了决绝的离别感慨:",!”
(2)电视剧《甄娘传》中,皇帝为废妃甄媛回宫拟定了“熹”作为封号,并释义“往事暗
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一句,吐露真情,表明诗人心中的
无限愤懑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
的哀叹“”,足见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必须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传承是中医
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对中医药发展来说就是①。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
试卷第10页,共12页
技艺濒临失传,让中医发展之道艰难延续。而如果想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则必须培养大批W的中医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
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
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
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③。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
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
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为中医药发展打下坚实的人
才之基,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同时.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
越吃越穷。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也需要④,不断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
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
B.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
C.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
D.不断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图片,完成小题。
试卷第11页,共12页
21.这是《红楼梦》连环画的一个插图,请结合图片场景,用一个对偶句为这幅图取一
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
22.戏剧旁白分为客观性叙述与主观性自述两种,前者指的是戏剧创作者或故事叙述者
从客观角度对戏剧的背景、人物、事件直接进行议论或抒发感情。树人学生戏剧社将把
上图内容排演成《红楼人物系列剧》中的一幕话剧,请为女主角创作一个客观性叙述旁
白,要求:结合原著中与上图相关的情节内容,体现人物典型性格,不少于50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留下一句经典名言:“她那时候还太
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句话指的事件是:玛
丽•安托瓦内特进入巴黎,成为王后,她的美貌和气质倾倒了这座城市,民众的欢呼簇
拥让车队无法前行。她身为王后却沉迷享乐,拥有权柄但无所作为,更干扰朝政,误国
误民。20年后,她被民众送上断头台。
而作为即将走进高三的学子,此刻的你,经历过十几年的人生,正走在起伏不平的
青春路上,必将面对不可预知的命运,你会如何看待“命运的礼物”呢?或许你收到过,
或许你正在收,又或许你将收到……你考虑过“礼物的价格”吗?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题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卷第12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1.C2.B3.C4.①材料一目的是阐述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
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
②材料二目的是说明自然山水与人之,道”和,德”的内在关联,进而说明中国山水文明对于中
国人精神的超越性。5.①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
解自然的感性方式。
②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了宋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
③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④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错误。苏轼提出“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
强调文人画“取其意气所到”“适吾意而已”。引用“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是
为了说明苏轼重视道艺结合,不能贬低“艺”,但不能说画院的画家贬低“艺”。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嘈己对,错误,两极“配对”是中国山水文明的思维方式,非
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据材料二,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色有二:一是山水显道,二是山水
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
A.选项由《春夜宴桃李园图》这一画作的名称可知是人物画,不属于山水画其次是工笔画,
与写意画相对。因此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D.两项内容虽与山水眼光及人文精神有一定关联,但均是对文学作品中山水的解读,并非
对山水画的解读,和材料一话题不一致。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由“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
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
答案第1页,共12页
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等内容可知,材料一阐述了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
由“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中国绘画
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
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
足自乐的充盈,……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
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
的蕴涵”等内容可知,材料一还论述了宋代山水画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所以材料一重
点阐述了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
材料二出自《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根据“山水的自然本性充分体现了‘道'和'至
德’……山水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观对象”“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
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可知,材料二目的是说明自然山水
与人之"道''和"德”的内在关联,进而说明中国山水文明对于中国人精神的超越性。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山
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可知,
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
由材料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
视’……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
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可知,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
游,体现了宋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
由材料一“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
的形神”“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可知,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
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由材料一“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
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可知,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意
无穷的境界。
6.B7.C8.①从行为上讲,蚕的“脱皮”意味着伍子胥成功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
②从心理上讲,蚕的“脱皮”还意味着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坚定地承担
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
③从过程上讲,蚕的“脱皮”过程是痛苦艰辛的,因此还象征着伍子胥逃亡之路的漫长艰难、
答案第2页,共12页
一波三折。9.①从创作意图上讲,作者不止于讲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
现“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的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材
料二)
②从情节设计上讲,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在理想
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材料一)
③从创作手法上讲,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让读者走进人物内
心,感受其人生遭际,从而更能获得人生体验的共鸣。(材料-)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说法不当,原文为“他白昼多半隐伏在
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可知伍子胥逃亡的地形并不“平坦易行”。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从而消解了他复仇的意志”于文无据,原文为“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
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主要引发了伍子胥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选项属于无
中生有。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词语的理解能力。
由“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
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昭关在他的面前了。……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
通过呢”“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
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
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可知“脱皮”是指行为上伍子胥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
由“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
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可知“脱皮”
指心理上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由“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
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注解'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
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子胥逃走”可知,“脱皮”还指心理上伍子胥坚定地承担起为
父兄报仇的使命。
根据原文“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
答案第3页,共12页
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一
谁在这溪水声中不感到一种永恒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
物,三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
定的星光”“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可知,
从过程上讲,蚕的“脱皮”过程是痛苦艰辛的,因此还象征着伍子胥逃亡之路的漫长艰难、一
波三折。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文本二“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
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可知,作者的创作意图不止于讲述伍子
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某种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
在情节设计上,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其浓郁的诗性和哲理
的完美融合,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黑白
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并列的树木,
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运命。……他觉得,
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
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
出昭关”“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小说中伍
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表现了人们在理想
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
根据原文“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可知,伍子胥想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子
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溪水的声音
成为他惟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深处”,写出了
伍子胥逃亡的艰难,潜意识里似乎祈求着死亡和结束;“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
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
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写出了伍子胥渴望新生。可见,小说在创作手法
上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人生遭际,从而使读者更
能获得人生体验的共鸣。
10.CDF11.C12.A13.(1)母亲去吴家桥时,就纺棉花。回到城里,就纺
麻线。晚上,(就着)闪烁的灯光,(母亲)常常(忙)到半夜(或“灯光闪烁摇摆,常常亮
到半夜”)。
答案第4页,共12页
(2)(母亲)对奴婢有恩德,(奴婢们)即使挨了打,也不忍心在背后说埋怨的话。
14.①归有光记人善用“白描”,不假修饰,往往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见真情;②归有光笔
下的女人或许并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值得记录,而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见真情;③归有光
抒情时善用留白,也善用间接抒情,并不追求直抒胸臆,而是将无穷无尽的情感放在言外,
让读者在阅读之后体验“克制的情感”。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的妻子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吃饭的时候,她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的
妻子又指着她对我笑。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为兼语结构,“婢”为兼语,前句的宾语,后句“倚几旁饭”的主语,C
处断开;
“目眶冉冉动”,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D、F处断开。
故CDF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颦蹙”是“皱眉”的意思。句意:然而,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眉尖皱着,为她
取名叫“颦颦”。
B.正确。“靡”都是“没有”的意思。句意:屋里没有需要丢弃的东西。/多年来作为媳妇的我,
没有什么事是不需要辛苦操持的。
C.错误。副词,只有。/动词,思考,考虑。句意: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我想晋朝
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D.正确。女子出嫁。/通“馈”,赠予。句意:大姐嫁给王三接。/静女从郊野回来,采了白茅
草送我。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共生七胎八子”错误,结合“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
女、子,演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又一岁,
又生有功”可知,应为“六胎七子,存活五子”。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之”,动词,去、至IJ;“荧荧”,闪烁摇摆(或明亮)的样子;“夜分”,半夜。
答案第5页,共12页
(2)“遇”,对待;“虽”,即使;“槌楚”,杖打。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结合“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漉
然……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甑酷,乃喜”等内容可知,归有
光记人善用“白描”,简单几笔就刻画出祖母对孙儿的爱与期望,写出母亲的勤劳持家与严格
要求,不假修饰,往往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见真情;
结合“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遇僮仆有
恩,虽至楠楚,皆不忍有后言”“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分析可知,
归有光笔下的女人,祖母、妻子、母亲、婢女,她们并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值得记录,祖母的
教诲与期望,妻子和自己相濡以沫,母亲持家和善待下人等,但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可见
真情;
归有光抒情时善用留白,也善用间接抒情,《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也,今己亭亭如盖矣”,借物抒发悼亡之情;本文“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母寝也,
伤哉”“世乃有无母之人”,简单叙事中寓无尽的哀伤,将无穷无尽的情感放在言外,让读者
在阅读之后体验“克制的情感”。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先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我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
就是淑静大姐;一年后,生下有光;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
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又隔一年,生淑顺;刚一岁,
再生有功。
生有功后,母亲身体比喂养其他孩子时健壮。然而,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
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
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却从此就不能讲话了。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造然长逝。诸儿女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
以为母亲睡着了呢,多伤心呀!
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母亲画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有光
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母亲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位太学生。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
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母亲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
答案第6页,共12页
着缉麻线。晚上,微弱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上
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
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
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
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
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
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有光七岁上,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
堂兄总留下不走,有光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在学堂留宿。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有光
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母亲死后,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
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有光进
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
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
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
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
文本二:
婢女(名寒花),是我妻魏孺人的陪嫁丫鬟。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葬在土山之.上。
她没有能侍奉我到底,这是命啊!
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髻低垂着,一条深绿色的布裙长可拖地。
一天天气很冷,家中正在烧火煮季荒,寒花将已煮熟的孽养一个个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已
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我的
妻子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吃饭的时候,她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的妻子又指着
她对我笑。
回想当时,一晃已经十年了。唉,真令人悲伤啊!
15.B16.①首联开篇点题,紧扣洛阳,一个“征”字,表明归途:表现风沙中的沧桑和
人生的蹉腕。②颔联直言归途,照应标题,借沿途春景写乡思。③颈联写道路之长和沿路
归家的牛羊,实写自己思乡之苦。④尾联写马上赶路之急切和日已西斜的无奈,也与标题
紧密相连。
答案第7页,共12页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直接抒发”表述有误,应是借事、借景抒情。“忽”“己”二字表现焦躁不安情绪理解有误,
应为表现对时间飞逝怅恨。忽践,强调猝不及防;已到,强调既成事实;这里只有来不及回
家的遗憾和愁怨;焦躁不安类似“近乡情更怯”那种。
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中“归洛”开篇点题,紧扣洛阳,一个“征”字,表明归途。回家乡洛阳途中所见的“风起
沙”寓意着荒芜和艰辛,表现风沙中的沧桑和人生的蹉跖o
颔联直言归途,照应标题,写诗人满腹心事,沿途忽然发现脚下有杨柳的影子,抬头一看芜
菁已经开花了,原来春天快要过去了。诗句主要借感慨时光流逝而起思乡之情。
颈联“道路无穷几倾毂”承接上文归途所见,“无穷”写出了归家路途遥远;“几倾毂”写出了旅
途的艰难。“牛羊既饱各知家”,意思是牛羊已经吃饱了分别回家,诗人借景抒情,借牛羊知
道回家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
尾联'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马上赶
路之急切和日已西斜的无奈,也与标题紧密相连。
1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心非木石岂
无感吞声鄙躅不敢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反、焉、谏、追、感、跳躅。
18.示例: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②出类拔萃(超群出众、卓尔不群)③口
传心授(口口相传)④与时俱进(与日俱进、与时推移、与日俱新)19.示例:我们
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
粹融人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
之基。20.A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中说“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那么离开传承谈创新,中医药发展就是缺
乏基础的,故此处可填“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没有源头的水,比喻
没有基础的事物。无本之木: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
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
答案第8页,共12页
第②空,根据前后语境可知,传承中医药文化,挖掘中医药精华需要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
故此处可填“出类拔萃”“超群出众”“卓尔不群”。出类拔萃:形容人的品德才能出众,高出同
类之上。超群出众:指超过众人。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第③空,句子语境中有“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的提示,可知此处指传统的中医传授方式,
应该区别于现代学校教育的方式,故应填‘口传心授”“口口相传”之类意思的成语。口传心授
指师徒间通过口头传授和内心领会来传授技艺、学问。口口相传:不著文字,口头相传。
第④空,语境说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也需要不断创新,强调随着时代的发
展而发展,故此处可填“与时俱进”“与日俱进”“与时推移”“与日俱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与日俱进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进步,形容不断进步或提高。与时
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日俱新:随着时间一同更新。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成分残缺,“我们应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
结合”成分残缺,“我们应”后缺乏介词“将”。
第二处,“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为中医药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之基”不
合逻辑,应该是先构建中医教育体系,后打下人才之基。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引号表示强调;
BCD三项引号都为特殊含义。
故选Ao
21.尤三姐拔剑自刎,柳湘莲落入空门(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22.尤三
姐情寄柳湘莲,而柳湘莲却不相信她的清白。绝望中,她想到了以死证清白。或许只有鲜血
才能还自己一个清净的女儿身。只一句“还你的定礼”,尤三姐什么也没多说,就剑锋一横,
倒在了柳湘莲脚下。那一道冰冷的剑光,映亮了柳湘莲的眼睛,也划亮了整座红楼,那是一
个女子为了有尊严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三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I'm in Class One Grade Three Lesson 7教学设计 人教精通版(三起)
- 薪酬管理教学
- 4 安全标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美版(2012)美术四年级下册
- Unit5 The colorful world(教学设计)三年级英语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PEP版·2024秋)
- 7 《我在这里长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下学期第3周 模块1 课文语言知识点教学设计
- 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It's Show Time Lesson 12 A Blog about the Silk Road教学设计(新版)冀教版
- Unit 2 第五课时:integration 英文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译林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Unit2 Reading plus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2024年一年级品生下册《奇妙的作品》教学设计 辽师大版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课件(完整版)
- 学位英语4000词(开放大学)
- 【中职专用】备战中职高考数学冲刺模拟卷六答案
- 天然气管道清管技术规范与操作实践考核试卷
-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附答案解析
- 金融知识与服务考核试卷
- 小组工作中的角色分工
- GB/T 9799-2024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钢铁上经过处理的锌电镀层
- 高三下学期一模英语读后续写 科学课的启示 讲义
- (正式版)JTT 1499-2024 公路水运工程临时用电技术规程
- 燃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