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信息类文本阅读第一课目录TOC\o"1-3"\h\u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1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6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15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25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30【高考评价体系解读】信息类文本阅读是历来高考的必备文本,主要包含论述类和实用类两类文本表现形式。高考信息类文本考查的是考生对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重点在于获取关键信息、梳理文本逻辑结构及对有效信息的运用与探究。我们需要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考查趋势分析】近几年来,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材料总体呈现单文本和多文本两种形式,总字数在1700字左右。文体主要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著作,时评,书评;内容上,学术性和科普性强,考查学生辨别信息、迁移运用的能力。从命题设计来看,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重视简答题的考查,难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考查重点是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从材料中迅速检索信息、概括信息、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考查难点在于理解文本的结构、观点并迁移运用。新高考卷的信息类文本由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整合而来,主要呈现出以下命题特征:一是形式上多文本与单文本交替出现,增加了“文字材料十图表材料”的组合;二是选材上重视学术论文和著作;三是内容上兼顾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四是突出真实情境的设置,重视文本信息的迁移运用。从高考命题指向来看,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查侧重各有不同,接下来将从两类题型的考查侧重进行分析:选择题的考查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检索定位;二是论证的逻辑分析;三是作者文中观点、方法的迁移推理。简答题主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整合、理解、分析和概括。表现为要点概括、思路梳理等,并能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二是关系(观点与材料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表现为对语句或论据的作用分析;三是材料观点态度的把握,以及对观点的推理、质疑和迁移应用。表现为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选材内容分析】考情小结①形式上,有组合式非连续文本和独立成篇的连续文本两种形式。②文体上,有学术论著、读后感、论文、科普等。③题材上,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美学的不同表现形式、社会生活现象、历史地理学、生物科普等。④分值上,从题目分数的分布来看,两套新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Ⅰ总分呈现出17分/19分的规律,也就是主观题是4+4/4+6的模式。分数的变化也意味着难易度的变化。⑤创新变化: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后真相时代》回扣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1与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相关联,其中第1题B项提到的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一文,正是第四单元的学习资源。这些都是部编教材的新增内容。2025年备考策略1.注重课堂学习,深化相关知识储备。以教材为本,开发文本阅读资源,从根本上转变以往对教材内一些所谓“用不到”“没有用”的篇目不够重视的态度,要重视对教材中与信息类文本相关的知识的储备,如充分积累科普、传记、新闻、报告文学等文章的文体知识,并把它们有效迁移到解答信息类文本试题的实践中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取文章有效信息,把握作者意图,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与主题相关的一系列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增强他们的语感,培养他们与文本的“默契”能力。2.关注时代和现实生活,加强学术性文本阅读。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发展新动态。加强具有学术性的、有深度的、有逻辑性的文章的阅读训练。新教材中《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内容的设置,提示在教学中要重视读懂学术类文本的能力的培养。要以文本特征为支点,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并系统归纳文本类型,构建基础知识框架,以形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常规训练,增强思维的敏捷性。训练要切实在“快”和“准”上下功夫。可以限定阅读时间,提高阅读速度;定时检查,提高阅读的准确度;细心引导,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逻辑的严密性;寻找合适路径,积累实战经验,如明确题型和选项的考查角度,抓文段之间以及文本之间的联系等。选择文本要多样化,但可以侧重文艺论著和社科类论著、论文。训练中重视对文本观点、作者看法和态度的把握,重视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要有提要钩玄的训练。总之,在2025年的备考过程中,同学们要重视阅读,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如重视阅读教材,一文多练;重视思维与表达,提供示范,模板引领;重视习题原创,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根据课内文本和联考题,进行再创作,一题多做。备考策略思维导图【知识导图整体框架】必备能力(一)信息定位获取能力高考语文的信息定位获取能力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它要求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并提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定位检索能力:这是指在阅读文本时,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的能力。这要求考生具备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并能够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在文本中迅速定位到相关的段落、句子或词语。信息提取能力:在定位到相关信息后,考生需要具备从文本中提取出关键信息的能力。这包括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关联词以及标点符号等,从而准确地提取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图表理解能力: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图表,如流程图、柱状图等。考生需要具备理解这些图表的能力,从中提取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二)信息逻辑推断能力高考语文的信息逻辑推断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语文试题时,能够依据文本内容、语境、逻辑关系和自身知识积累,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能力。逻辑关系分析能力:考生能够分析文本中的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转折等,从而推断出文本中隐含的信息和作者的观点。这种能力在解答推理判断、作者意图等题目时具有重要作用。知识迁移与联想能力:考生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积累,将文本中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联想。这种能力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三)分析论证特点能力高考语文的分析论证特点能力主要指的是考生在解答语文试题时,能够深入理解并准确分析文本中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等特点的能力。论证分析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对议论文结构有基本理解,还需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理解每种论证方法的特点和用法,并能够在文本中明确论证思路,识别出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考生需要能够独立思考,对文本中的论证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包括评估论证的合理性、逻辑性、严密性等方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论证特点。(四)分析文体特征能力高考语文的分析文体特征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语文试题时,能够准确识别并深入分析不同文体的独特特点和表现方式的能力。识别文体能力:分析文体特征需要考生熟悉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例如,说明文则旨在解释或介绍事物的特点、原理、作用等,强调客观性和准确性;议论文则要求考生能够分析论证的结构、方法和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特征把握能力:分析文体特征需要考生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不同文体在语言表达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如说明文的客观性语言、议论文的论证性语言等。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熟悉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能够准确识别和运用它们。(五)文外信息验证能力文外信息验证能力是指读者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外部信息或知识来验证、支持或反驳文本中所述观点、事实或论断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考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不应盲目接受文本中的信息,而应通过外部信息或知识来检验文本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信息整合能力:考生需要能够将文本中的信息与外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应能够分析文本内容与其他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信息评价运用能力高考语文的信息评价运用能力主要指的是考生在解答语文试题时,对文本信息的识别、理解、评价以及有效运用的能力。信息评价与筛选能力: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考生需要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评价,判断其真实性、准确性、价值性等。同时,考生还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和自身需求,从文本中筛选出符合需要的信息,为后续的运用打下基础。信息创造性运用能力:考生不仅需要理解和评价文本信息,还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这些信息。这包括将文本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观点;将文本信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创作等。设题角度设题角度衔接1【角度解读】信息筛选、整合、辨析部分主要有两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材料异同的比较。在本设题角度中,我们不仅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抽象、转化和归纳。设题角度衔接2【角度解读】分析材料、合理推断部分主要有两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信息的理解分析和信息的逻辑推断。这要求我们具备分析和推断的能力,重点关注推理前提、推理过程和推理结论的合理性。设题角度衔接3【角度解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部分主要有三个细化设题角度。我们不仅要关注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更要明确论证(行文)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和论证特点的相关内容。设题角度衔接4【角度解读】理解重要概念部分主要有两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理解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在解答的过程中,对于词语作用,我们要关注表意和深意;而对于句子作用,我们则要关注文本中的核心句、关键句等。设题角度衔接5【角度解读】评价运用材料观点部分主要有两个细化设题角度。两个细化考向都着重关注于运用文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我们能够吃透文本观点,合理进行迁移运用。设误类型及辨误方法命题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三道选择题,大多要求选“非”,即选出设误项。下面介绍一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设误的选项中常见的几类命题陷阱。设误手段: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删”“添”“调”“改”“漏”“凑”。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的选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删(删减):删除原文的定语、状语、补语成分,从而改变原意。添(添加):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解。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改(改变):改换词语(名词、代词、副词、关联词等),导致曲解文意。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较大迷惑性。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凑在一起造成错误。文体知识论述性文本的文体知识(一)论述类文本主要文类1.政论文: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包括一般人所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2.学术论文: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3.时评: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发表见解的文章。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等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4.书评: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文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等几部分。(二)论述类文本三要素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1.论点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表达论点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2.论据3.论证(1)一般而言,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向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2)论证的基本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①立论: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的论证方式。②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对方论点,论据或者论证过程中的问题,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它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在一篇文本中,立论和驳论往往相互融合,“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破”的同时往往也会“立”起自己的主张。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四)论证方法及作用实用性文本的文体知识①消息: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消息强调快、新、语言简明,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著名的消息如毛泽东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路透社的《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周婷、杨兴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均具有标题醒目、重点突出的特点。②特写:特写是作者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色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的新闻体裁。特写一般用于再现重大事件的一个片段或者变化中的一个场景,通常运用较多的文学手法,作者感情比较充沛,观点明确。③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一般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或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系统,更具体。④科普文:科普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融严密的科学性、生动的文艺性于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著名的科普文有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法布尔的《蝉》、周立明的《动物游戏之谜》、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等。⑤访谈: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的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一种体裁。访谈的对象多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事件当事人,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或拥有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访谈的特点是观点准确、深刻,材料真实、可信。2020年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就是一篇人物访谈,对话双方分别是《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与《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熊育群。⑥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或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本质,寻找其规律,总结其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如2021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二《山东临朐立足山区实际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高考中调查报告片段常作为支持选材组中心论点的依据而存在。⑦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指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艾芙·居里的《美丽的颜色》等,这些传记属于传记中的他传,虽然都极具文学色彩,但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准确的。而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则是一篇自传,选自杨利伟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教考衔接【教材信息类文本导图】考点一:【信息筛选、整合、辨析】【考点解读】信息筛选、整合、辨析部分的选择题,题干和选项既有可能辐射全篇材料,也有可能针对某一段的细节设毫者难度稍大,是新高考的主要考查方式。这一类题的简答题,可分为分析概括类和下定义类。题干一般指向的都是理解文本以及信息整合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原文的上抓住关键点,提取,整合相关信息。【考点突破】选择题解题方法步骤一:审题并明确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圈画选项中的关键词。步骤二:整体浏览,梳理文章脉络,根据关键词定位原文。步骤三:比对、辨析原文和选项的描述角度,比对、辨析选项是否存在错误。分析角度:1.内容角度:选项和原文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选项和原文的程度,范围限制词是否一致。2.逻辑角度:选项与原文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进关系、解释关系、比较关系等。简答题(概括类)解题方法步骤一:通读文本,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勾画。步骤二:检索全文,对文本的关键句段进行筛选,合并同类项,去除修饰。步骤三:划分层次,转化语言,分点作答简答题(下定义类)解题方法步骤一:分析材料,确定邻近属概念。首先在文本材料中找出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中没有恰当、现成的邻近属概念,就需要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邻近属概念。步骤二:筛选信息,提取种差。在这一步骤中,要注意有些种差是由多个属性如特征、功用、成因及范围等组成的复杂属性,提取这些属性时一个也不能少,否则会造成定义不严密。步骤三:整合信息,规范表述。把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用“是”“叫”等连接词连接起来,使之符合下定义的格式。注意:①下定义的句子必须是单句。②下定义一般用表肯定的判断句,不能用否定句、比喻句。【选择题考法实践】(2021新高考Ⅰ,T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重点:通过词语分析,可以明确因果关系步骤三:对比辨析原文与选项重点:通过词语分析,可以明确因果关系步骤三:对比辨析原文与选项【简答题考法实践】例:(2020新高考Ⅰ,T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考点二:【分析材料、合理推断】【考点解读】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信息(观点)推断题的选项内容是命题者依据文本中的某个内容,对事物的性质,发展趋势等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其“前提”在原文之中,“结论”往往在原文之外。这类题目不能通过直接比对选项与原文的语言表述或单凭局部一处信息就做出判断,它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整合,还需要分析和推断。判断选项推断的合理性,成为解答这类题的关键。【考点突破】分析材料、合理推断解题方法步骤一: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看选项的前提时应注意:一是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如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而选项则涉及整体。一是前提是否温淆时态,如原文中事情还未发生,而选项中则表述为已经发生。这就需要伴细地好选项中的前提与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步骤二: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信息(观点)推断题的选项常以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句形式呈现,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主要是分析选项中的因果推断、假设推断、条件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成立。步骤三:看推断结论是否合理。推断的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通过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抽象推具体以及因果互推等方式形成的新信息。分析推断结论是否合理,一看结论是否过于绝对;二看结论与原文是否相悖;三看“启示”“将会”“应该”等词的后面对未知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否合乎社会常理。(2021新高考Ⅰ,T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考点三:【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考点解读】在新高考试题中,此内容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着重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选项中既有可能出现材料中的论据,也有能出现延伸到文本之外的论据,但基本考查的都是对于论点与论据间关系的把握以及对材料中点的理解。关于论证过程的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从内容上来说,主要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考点突破】论点与论据解题方法(选项论据在文内)步骤一:明确题干中的论点,定位原文段落步骤二:根据选项在段落中定位具体句子步骤三:比对选项与原文的论据,论证方法是否一致论点与论据解题方法(选项论据在文外)步骤一:明确材料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及其内涵步骤二:分析选项含意,概括选项观点倾向步骤三:比对选项和材料的观点是否一致行文思路与结构解题方法一、依据文体: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理清论证(行文)思路,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如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递进式等作切分。二、概括层意: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递进,因果、总分等关系),划分出层次,概括层意:同一关系取其“一”,并列关系取其“和”,总分关系取其“总”,偏正关系取其“主”。概括各层大意后便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了。三、分析论点、论据:论述性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论证(行文)思路,可以分析其论点与论据,论据之间的关系和顺序,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到繁,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总到分,等等。例1:(2022新高考Ⅰ,T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例2:(2022新高考Ⅰ,T4)请简要分析材料—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考点四:【理解重要概念】【考点解读】此类题目主要分析文中使用某些词语的作用或某个句子的作用。此类题在高考中考查的次数较少,但是在2023新课标卷中有所体现。这类题目符合新高考注重考查文本内容的趋势,虽然难度不大,但我们也应该引起重视。【考点突破】分析重要词语作用解题方法第一步:分析该词语的表面意思第二步:分析该词语的褒贬性和涉及的修辞手法,如反复等。第三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该词语在原文中真正的意思。第四步:分析该词语的使用对于强调论点、丰富论证语言等的作用。分析重要句子作用解题方法一、关注内容上的核心句内容上的核心句主要包括论点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针对此类句子,首先要判断其类型,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整体上把握其内涵。同时,此类句子通常都与文本的中心论点有关,因此在分析其作用时需要结合文本的论点来作答。二、关注结构上的关键句结构上的关键句主要包括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针对此类句子,首先要明确它们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情况作答。总起句或总结句,要结合其总领或总结的范围来分析句子的内涵;过渡句,要联系上下文,根据其与上下文的关系来分析句子的作用。三、关注结构复杂或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此类句子主要包括长单句,复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等。针对这类句子,可以从句子的成分入手。对于复杂的长单句,要先抓住句子主干,明确其陈述对象和主要观点,同时注意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句子所指的范围。对于复句,要分清层次,明晰各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对于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要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则要从修辞手法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例:(2023新高考Ⅱ,T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考点五:【评价运用材料观点】【考点解读】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文本内的观点去分析,评价文本外的社会现象或观点、言论,注重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要求。解答这类题目,要吃透文本观点,合理进行迁移运用。【考点突破】评价运用材料观点解题方法第一步:任务定向首先分析出题目中的情境是什么,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然后明确题干的核心任务指向,也就是明确题目“向点”,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二步:信息定位题目从材料中来,答题到材料中去。在明确题目任务指向的基础上,带着任务检索文本信息,提炼与情境材料相关的主要观点,然后从中找出可以用来分析、阐释题干情境材料的内容。第三步:思路定准根据上一步所找出的情境材料和文本的契合点,将它们一一对应,确定大致的答题思路或语言表述方式。例:(2021新高考Ⅰ,T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热考题型分析】热考题型基本动向:文本内向文本外的迁移,情境化问题新设计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信息类文本阅读强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文学性阅读注重审美鉴赏,强调作者的虚构与想象,文本以文学作品为主。信息性阅读与文学性阅读互补,回避了文学类文本的主要特质,主要表现为要求学生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强调文本内容客观和理性的描述,重在掌握来自社会生活的真实信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二、《课程标准》: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这表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包含在语文课程的要求范畴之内。信息性阅读与“问题解决”均反映了语文课程的要求,探寻将二者有机结合的策略,能更好地回应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需求。【热考题型——图文转换题解读】一、四种常见图表(一)表格。这类图表将相关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考生在阅读时要认真研读出它的规律,能够用文字准确地把规律表述出来,并结合相关题目准确作答。(二)曲线图。曲线图一般以横、纵两个坐标为主轴,通过曲线在两个主轴上的变化来反映某种情况,考生需要根据这种结构变化关系,弄清所表达的内容。(三)饼状图。饼状图一般用切饼的方法将几个不同部分所占的比例形象地展示出来,考生在读图答题时要按照题目要求用文字表达出这种比例。(四)柱状图。柱状图将数据以直观的柱状图或直方图呈现出来,用坐标表示两个或多个关系项来向读者介绍或展示某种情况。考生需要认真理解题意,搞清关系,然后准确把握规律,解决问题。二、两种常见命题方式(一)考查框架图,用框架图的方式梳理文本的内容,重点考查事件的流程、文章的重点内容及文章的结构等,重点关注对读环节缺失、内容解读错误及文章思路概括错误等。(二)考查统计图表,主要有柱形图、曲线图、饼状图,重点分析极值,不同时间、不同事物的对比及变化趋势等。三、“四看清”解答图表理解归纳题(一)看清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提供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图表的中心内容。有的标题直接反映了或核心,或实质,或主要的问题。(二)看清比例。比例是坐标轴横向、纵向刻度尺比例。(三)看清数据。数据是图表的主干,看数据时不仅要纵看还要横看。通过对图表中数据的横向、纵向比较,发现其变化的规律,把握其内在联系。弄清是最大(多)还是最小(少),是呈快速上升还是快速下降趋势,是呈放缓上升还是放缓下降趋势,是呈波浪式增长还是起伏式增长趋势,等等。(四)看清附注。附注是对图表不能直接体现的内容所做的补充说明,是图表的有机组成部分。附注有时对全面把握图表的中心内容、揭示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四、热题演练【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虽然自魏晋南北朝发展与定型以来,重阳节在传统社会中一直以辟邪消灾为基调,养老孝老的文化内涵并不突出,但追溯重阳节至先秦农时周期上的源头可知,养老孝老比辟邪消灾有着更悠久的渊源,重阳节从根源上来自秋季的养老节与秋尝之祭。故新时期将重阳节重新命名定义为老年节,实际上将早已被遗忘的“养老祈寿”之观念习俗重新拉回当代人们的视线之中,使其更接近节日在农耕文明之中的本质。并且,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农村养老问题严重等突出特点,再加上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养老问题异常严峻,它事关个人、家庭,也关系国计民生。对于重阳节孝老文化内涵的重新呼吁与深入挖掘,在保护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同时,积极探讨重阳节对构建和谐老龄社会的积极意义,是对时代号召的积极回应,为有效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提供个案研究。然而,现今重阳节的孝文化内涵的当代传承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相较于登高辟邪的文化内涵,重阳节孝老敬老的文化内涵尚未被广大民众充分理解。重阳节的节日庆祝活动仍以路青远足、登高望远为主。真正宣扬重阳节孝老文化内涵的活动形式仍较为单一,内容尚不充实。其次,人们在推崇重阳节敬老孝亲主题的同时,存在一些肤浅的表面行为,使得孝老爱老成为炫孝秀孝,违背了重阳节真正的孝文化内涵,助长了社会的不正风气。(摘编自高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节的孝文化内涵当代传承》)材料二:题目: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表1显示,人们对重阳节的印象主要集中于敬老爱老、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等方面,而对于修身养性、岁月易逝等则印象不深。B.子女辈人群和父母辈人群认为照顾老年父母困难的构成因素的比例并不相同,尤其是“有代沟,难沟通”方面,在各个因素中差距最大。C.由图表2看,无论是从子女辈人群的角度看,还是从父母辈人群的角度看,“没有时间”这一因素是目前子女照顾老年父母存在的最大困难。D.认为经济压力大导致照顾老年父母存在困难的比例,子女辈人群要略高于父母辈人群,前者在调查中所占比例已达到了五成。【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数字中国”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重要战略,成为指引中国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并指引中国从全面小康走向现代化强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科技发展战略。在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数字中国”,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中国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是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各行业的效率和质量,并将所有行业连接起来。这为引导、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重塑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变人们生活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材料二:题目:下列对数字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中国”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发展战略,在此战略指引下,“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B.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各行业的效率和质量,并将所有行业连接起来,与其本身的快速发展及其与各领域的融合有关。C.2013年起我国数字产业增加值不断提升,数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产业增速虽有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D.从各行业数字经济比重看,服务业数字经济引领发展,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数字化相对滞后,但也有发展潜力。【热考题型——教考衔接题解读】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有效引导教学,实现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积极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形成“招-考-教-学”良性互动,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教考衔接题的本质是“教材与考题”衔接,核心是课内外结合。从解题角度看,教考衔接题属迁移运用类考题。从衔接内容看,信息类文本考题主要衔接教材以下方面内容:衔接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信息类课文。信息类文本教考衔接题,本质上是属于迁移运用题。要用信息类文本中的思想观点及方法,去分析文本外的事物或现象,先必须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内容,明确其信息文本重要的观点。这是解题的重中之重。2.衔接教材中大单元知识要点。信息类文本衔接教材哪部分内容无规律可寻,重点应当是教材中的单元知识体系。复习时,应将教材中的单元教学要求及目标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高中教材中的信息类文章单元。3.衔接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系列——《乡土中国》。也是信息类文本教考衔接题重点设题范畴。应对其乡土概念与思想内容进行梳理。显性衔接题(2021新高考Ⅱ,T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题目:(2023新高考Ⅱ,T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隐性衔接题(2021新高考Ⅱ,T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题目:(2021新高考Ⅱ,T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真题解读】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摘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篇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如《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试题呼应教材,也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的相关要求。材料一节选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所蕴含的战略思维、所昭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选文部分文字扼要,层层深入,论辩犀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过《论持久战》,并以之为例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第4题考查了设问和反问在文中的论证效果。设问句和反问句都是无疑而问,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采取的修辞方式,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重要部分。本题在信息类阅读中考查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论证效果,体现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第5题据此设题,要求学生谈谈《论持久战》对“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要求学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体现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从全局、长远和大势着眼。【真题分析】(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材料二: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四个特点。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专门论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 Review(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5年双拥月工作计划
- 2025年春季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 塑料家具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中粘煤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环境消毒知识培训课件
- CDMA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智慧体育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2025年高三复习计划模板
- 2025年暑假工作计划暑假工作计划
- T-BIE 003-2023 通孔回流焊接技术规范
- 口腔颌面外科学 09颞下颌关节疾病
- 台达变频器说明书
- 2023年广东罗浮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DB11-T1835-202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清最新版
- 解剖篇2-1内脏系统消化呼吸生理学
- 《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智慧水库平台建设方案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