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文言虚词理解和翻译(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第12讲 文言虚词理解和翻译(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第12讲 文言虚词理解和翻译(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第12讲 文言虚词理解和翻译(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第12讲 文言虚词理解和翻译(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文言虚词理解和翻译目录01模拟基础练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基础专项训练第一组(一)而词性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⑥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⑧表示目的关系来代词⑨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二)何词性用法释义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为什么,什么原因②作宾语,代处所,事物什么,哪里③作定语什么,哪副词④表示提问(动词前)为什么⑤表示程度(形容词前)多么,怎么,怎么这么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三)乎词性用法释义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②表示反问语气呢③表示推测语气吧④表示感叹语气啊⑤表示句中停顿不译⑥形容词、副词词尾的,地,或不译介词⑦相当于“于”在,或不译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郁乎苍苍(《赤壁赋》)()(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四)乃词性用法释义副词①表示承接就,于是②表示结果才③表示出乎意料竟,竟然,却④表示判断是,就是⑤表示递进甚至代词⑥表示第二人称你,你的⑦指示代词这,这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五)其词性用法释义代词①表示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的;它,它(们)的②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我(自己)③表示第二人称你,你的④远指代词那,那些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其中的副词⑥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或许,恐怕⑦表示反问语气岂,难道⑧表示商量语气还是⑨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应当,千万连词⑩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⑪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助词⑫用在句中,无义不译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六)且词性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并列又,并且,一边……一边……②表示递进况且,而且③表示假设如果,即使是副词④表示让步尚且,都,还⑤表示将要将,将要⑥表示暂时暂且,姑且⑦表示将近将近,将要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七)若词性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假设如果,假如代词②表示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动词③表示比拟,比较像,如,好像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八)所词性用法释义助词①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的事,……的情况②所+介词+动词,表示处所……的地方,……的办法(原因)③为+所,表示被动被④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用来……的,……的凭借⑤所+以,表示原因……的原因代词⑥表示处所处所,地方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九)为词性用法释义介词①表示对象替,给②表示原因,目的因为,为了,因此③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被助词④表示疑问语气呢动词⑤表动作行为认为,做,是,治理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十)焉词性用法释义代词①表示第三人称他(她),它②表示疑问语气什么,何,怎么兼词③相当于“于+之”对它,对他(她)④相当于“于+是”在这里,对这件事⑤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助词⑥表示各种语气了,呢,啊,或不译⑦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7)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十一)也词性用法释义助词①表示判断语气不译②表示肯定语气不译③表示疑问语气不译④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吧⑤表示句中停顿不译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十二)以词性用法释义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拿,用,凭②表示对象把③表示时间、处所在,于,从④表示原因因,因为,由于⑤表示方式按,或不译⑥表示并列、递进而,而且,并且连词⑦表示承接而,来,或不译⑧表示目的、结果用来,以便⑨表示原因因为⑩表示假设如果,假如⑪表示修饰而,或不译动词⑫表动作行为认为,做,用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5)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7)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9)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1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十三)因词性用法释义介词①表示依据依靠,凭借②表示条件趁着,趁机③表示方法通过,经由连词④表示原因因为,由于⑤表示结果因此副词⑥表示承接于是,就动词⑦表示动作行为沿袭,接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4)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5)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十四)于词性用法释义介词①表示时间,处所在,到,从②表示对象对,向,对于③表示对象与,跟,同④表示被动被⑤表示比较比⑥表示原因由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4)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5)不拘于时(《师说》)()(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十五)与词性用法释义介词①表示对象跟,替,同连词②表示连接和,及副词③表示范围都,整个助词④表示疑问、感叹语气,同“欤”——动词⑤表示动作行为结交,亲附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2)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4)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5)与前世而皆然兮(《涉江》)()(十六)则词性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承接就,于是,便②表示转折却,反而,然而③——“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副词④表示确认就,就是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十七)者词性用法释义助词①形容词、动词+者,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事物、情况)②表示判断不译③表示停顿不译④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⑤数词+者个,样,件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2)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3)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十八)之词性用法释义代词①代人、物、事他,他们,它,它们②表示近指这,这种助词③表示修饰,限制的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⑦补足音节不译动词⑧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往,去,到……去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5)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答案核对】(一)(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二)(1)—③(2)—①(3)—④(4)—②(5)—⑤(三)(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四)(1)—②(2)—①(3)—⑦(4)—③(5)—⑤(6)—⑥(7)—④(五)(1)—①(2)—⑫(3)—⑩(4)—②(5)—⑪(6)—⑨(7)—④(8)—⑧(9)—⑤(10)—⑦(11)—⑥(12)—③(六)(1)—③(2)—⑥(3)—①(4)—⑤(5)—②(6)—⑦(7)—④(七)(1)—③(2)—②(3)—①(八)(1)—⑥(2)—⑤(3)—②(4)—③(5)—④(6)—①(九)(1)—⑤(2)—③(3)—④(4)—②(5)—①(十)(1)—⑦(2)—⑥(3)—⑤(4)—③(5)—④(6)—②(7)—①(十一)(1)—②(2)—⑤(3)—①(4)—③(5)—④(十二)(1)—④(2)—③(3)—⑥(4)—②(5)—①(6)—⑤(7)—⑩(8)—⑨(9)—⑪(10)—⑫(11)—⑦(12)—⑧(十三)(1)—⑤(2)—⑦(3)—④(4)—②(5)—③(6)—①(7)—⑥(十四)(1)—②(2)—③(3)—①(4)—⑥(5)—④(6)—⑤(十五)(1)—⑤(2)—④(3)—②(4)—①(5)—③(十六)(1)—④(2)—①(3)—②(4)—③(十七)(1)—②(2)—⑤(3)—①(4)—③(5)—④(十八)(1)—⑤(2)—②(3)—④(4)—③(5)—⑦(6)—⑧(7)—①(8)—⑥基础专项训练第二组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①觉今是而昨非②门虽设而常关C.①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②或植杖而耘耔D.①乐琴书以消忧②木欣欣以向荣【解析】A项,为: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B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C项,或,都是副词,有时。D项,以: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故选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夫淫雨霏霏C.莫能与之争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解析】A项,与“为”呼应,构成“为……所……”的句式,表被动;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表原因。B项,动词,像、如;连词,至于。C项,介词,和、跟;赞成。D项,助词,“……的人”。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失其所与,不知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⑤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其孰能讥之乎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⑩其可怪也欤A.①②/③⑥/④⑦/⑤⑨/⑧⑩B.①②/③④/⑥⑦/⑤⑨/⑧⑩C.①②/③⑥/④⑨/⑤⑦/⑧⑩D.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解析】①②人称代词,他、他们;③⑦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指自己;④⑥人称代词,它的,分別代指“后洞”和“鲲”;⑤⑨指示代词,那些,分别指“好游者”和“疑惑”;⑧⑩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4.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跂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B.王好战,请以战喻以弱天下之民C.木受绳则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解析】D项,介词,和;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5.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齐楚之精英②杳不知其所之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④多于南亩之农夫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公将鼓之⑩句读之不知A.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B.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⑩C.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D.①④⑦⑩/②③⑨/⑤/⑥⑧【解析】①④助词,的;②⑤动词,往,到;⑥⑦取独;⑧⑩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③代词,代金玉珠宝等物;⑨助词,词尾,不译。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①不拘于时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①鸷鸟之不群兮②舞幽壑之潜蚊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振长策而御宇内D.①欲人之免惑也难矣②固一世之雄也【解析】A项,都是介词,受,被。B项,①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C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D项,①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②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7.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剑阁峥嵘而崔嵬②弃甲曳兵而走③蟹六跪而二螯④水为之,而寒于水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⑥皆明智而忠信⑦吾尝跂而望矣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③⑥/②⑦/④⑤/⑧B.①③⑦/②⑥/④⑤/⑧C.①③/②⑥⑧/④⑤/⑦D.①⑥/②④⑦/⑤/③⑧【解析】①③⑥连词,表并列②⑦连词,表修饰④⑤连词,表转折⑧连词,表递进。8.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问君西游何时还②开国何茫然B.①但见悲鸟号古木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①难于上青天②以其无礼于晋D.①其险也如此②其孰能讥之乎【解析】A项,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多么;B项,副词,只、仅;C项,介词,比;介词,对;D项,代词,它;副词,难道。9.下列句中句子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B.今君乃亡赵走燕乃使其从者衣褐C.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赵强而燕弱【解析】A项,分别为“通过”和“趁机”;B项,分别为“竟”和“于是、就”;C项,都副词“只不过”;D项,表假设“如果”和表并列。10.下列各句加粗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亦不以城予赵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解析】①“把”;②⑤“凭”;③④⑦⑧表目的的连词“来”;⑥⑨介词“因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指打扫房间。汛,洒水。1.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何以报为廉颇为赵将B.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若属皆且为所虏C.按籍而还之羽化而登仙D.二子以米馈寿毕,请以剑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可采用位置推断法。“何以报为”的“为”,位于句末,作语气助词,表反问;“廉颇为赵将”的“为”,位于主语和宾语之间,作谓语动词,译为“担任”。二者意义和用法均不同。B项,可采用句式推断法。“封”是动词,“所封”构成“所”字结构,“所”为助词;“若属皆且为所虏”为被动句,“为所”,构成“被……”的句式,表被动。二者意义和用法均不同。C项,可采用语境分析法。“按籍而还之”,“按籍”是“还”的伴随状态,意即“按照记录的数目归还”,故“而”作连词,表修饰;“羽化而登仙”中“羽化”的行为先发生,“登仙”的动作后发生,所以“而”作连词,表顺承关系。二者意义和用法均不同。D项,可采用已知代入法。“寿毕,请以剑舞”的“以”是介词,意为“用”,将其代入“二子以米馈”中,译为“他的两个儿子用米馈赠给李疑”,句意通顺。二者意义和用法相同。故答案为D项。2.掌握实词殆、假(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人殆之,不肯舍殆:__________________②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认为……危险②借(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①句,可联系语境分析,前文语境说范景淳得了病,身边没有别的亲人照顾,“不肯舍”是说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之”在这里代指范景淳,可推知“殆”在这里是人们对范景淳的看法。再联系《庖丁解牛》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殆”是“危险”的意思,可知,“殆”在本题中为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危险”。②句,联系后文李疑为范景淳准备床褥的内容和《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里“假”的含义,可推知本题中“假”是“借”的意思。参考译文: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都到他家里求教,(如此他能够)得到一些粮食供给自己的生活。(李疑)本来就十分贫困,却偏偏喜欢周济有急难的人。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身边)没有别的亲人朋友,人们都认为他生命垂危,不愿意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对李疑说:“我不幸患病,没有人肯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让我住下来)。”李疑答应了。请他到家里坐下,打扫房间,准备好床铺、被褥、炉灶让他居住,找来医生给他把脉诊断,亲自给他煮粥熬药,每天早晚拉着他的手问他哪里不舒服。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身子,没有一点不情愿的神情。范景淳感动得流着眼泪,说:“我连累您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袋子里有金银四十多两,在(我)原来住过的旅店里,希望您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应该如此,要回报干什么呢!”范景淳说:“如果您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得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居一起去,带着袋子回来了。当着范景淳的面打开袋子,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做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就死了,李疑拿出自己的钱为范景淳买了棺材,葬在城南的聚宝山,拿出原来封存好的袋子,存放在邻居家里,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和他们一同拿回袋子,按原来记录的数目把钱还给他们。两人用米馈赠给李疑,李疑却推辞不受,反而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3)~(5)题。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①,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语出《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该词的意思是使老人获得安逸,使少年得到关怀。文中指在位者所施的德政。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②”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节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注】①夭札:因病而早死。②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技艺。3.掌握实词是、绝、见(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是:________________②今天下医绝矣绝:________________③医之效立见见: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②绝迹③显现(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可采用课内联想法。①句,“即”表判断,译为“是”,所以句中的“是”在这里作代词;再联系《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的“是”可知,这里应译为“这”。②句中的“医绝矣”与后文中“讲学一流转未绝”相对应,大意是说现在的名医很少,但讲学的人却反而不缺乏,再联系《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推知,“绝”是“绝迹”之意。③句可联系《屈原列传》中“靡不毕见”,“见”是“显现”之意,将该义项代入题中,可译为“医生的治疗效验是立即显现的”,符合文意,所以此处“见”应译为“显现”。4.用“而”字替换法辨别虚词“以”的词性(4)分别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①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用法: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②而何必舍之以他求用法: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③相公借布衣以自重用法: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答案:①介词用,凭借②连词表并列③连词表目的,来(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运用“而”字替换法来区分“以”的词性。①句,将“以”替换为“而”,原句翻译不通,故“以”为介词。其后接名词“术”,可知译为“用,凭借”,即“先生能用医术施仁于他的民众”,句意通顺。②句,将“以”替换为“而”,原句可理解为“又何必舍弃这个而追求别的东西呢”,句意通顺,所以“而”作连词,表并列。③句,将“以”替换为“而”,原句可理解为“高官借助平民而抬高自己”,句意通顺,符合语境。所以“而”作连词,表目的。5.用删除观察法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孰大于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B.一瓢先生其理学乎其道通于神圣C.虽子之仇,无异词也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D.医之为艺,尤非易言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采用已知代入法。“学孰大于是”的“于”比较简单,是介词,“比”的意思,将其代入“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翻译不通。故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后一句中的“于”应是介词,“在”的意思。B项,采用句式推断法。前一句,“其……乎”为固定句式,表推测、疑问或反问;后一句中的“其”,为代词“它的”。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采用位置推断法。两句中的“也”均用于陈述句末尾,为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采用删除观察法。将“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的“之”删除后,句意不变,同时“之”位于主谓之间,故应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将“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的“之”删除后,句子缺少“宾语”,故“之”为代词“他”,指“先人”。故答案为C项。参考译文: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谈。最高明的学问莫过于仁学,先生能用医术施仁于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使老年人安定,使青年人怀归”的学问。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又何必舍弃这个而追求别的东西呢?文恭是位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高官借平民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平民倚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你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先人立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事为先人立传,恐怕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的具体体现啊。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只是从表面上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绝迹了,唯独讲学一流仍然没有绝迹,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果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医一百个人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谈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夸氏之国有好德之士,夸氏之国之士,叩之其策靡不知,投之其艺靡不习。自炎黄以前茫昧无名之初,沿而及于其身之所历,其间废置盛衰然否之迹,靡不通其故;自儒者之所当务,以至九流百家六合之外,奇诡恍惚之说,靡不能举其概,亦可谓辨博不常之士矣。去之而一邑,一邑敬之;去之而一州,一州异之;去之而天下,天下之士愧之,曰:“吾见此人,殆虚为士也。”则相与北游而事之,愿为弟子。出则安车,居则函丈,群弟子往来听其说,而先生坐授之。其说曰:“凡吾于学,弗能物物而精之也。吾有要,学吾之要而诸所欲能者可举。”群弟子得其说与书,大喜。不期年,学皆成,先生处之洋洋然。其道有授而无受也,其能有出而无入也。心窃自幸:“吾既为天下师,何能劳苦复事学?今然后惟游乐是图,以毕其齿尔。”如是又几年,群弟子时造先生之居而究焉,先生应之不逾其初,稍稍厌而去之。益老益昏,师道益衰,学者益离,无所得食而归其国。其国之人不为礼。今人言为师者,又相戒毋若夸氏子然也。(节选自戴表元《豢夸二氏戒》)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沿而及于其身之所历历:经历B.去之而一州,一州异之异:奇怪C.吾见此人,殆虚为士也殆:恐怕D.群弟子往来听其说说:学说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道有授而无受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凡吾于学,弗能物物而精之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学吾之要而诸所欲能者可举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D.稍稍厌而去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儒者之所当务,以至九流百家六合之外,奇诡恍惚之说,靡不能举其概,亦可谓辨博不常之士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既为天下师,何能劳苦复事学?今然后惟游乐是图,以毕其齿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该题可采用已知代入法。A项,将“经历”代入句中,译为“顺延下来到他本身所经历的(事情)”,符合语境,A项正确。B项,将“奇怪”代入句中,不合语境。可联想《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为意动用法,故此处也译为“以……为奇”,代入句中,译为“到一个州郡,整个州郡的人都对他感到惊奇”,语意通顺。B项错误。C项,将“恐怕”代入句中,译为“我见到这个人,自己恐怕虚有读书人的名称了”,符合语境,C项正确。D项,将“学说”代入句中,译为“众多的弟子来来往往听他的学说”,符合语境,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采用已知代入法。后一句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将其代入前一句,不合语境。前一句的“其”应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B项,采用已知代入法。后一句中的“于”是介词,译为“对于”,将其代入前一句,译为“我对于学问,并不能做到事事都精通”。符合语境,语意通顺。C项,采用语境分析法。前一句,“学吾之要”是先发生的,“诸所欲能者可举”是后发生的,故“而”表示承接。后一句,“宽厚”与“爱人”二者是并重的,不分先后,故“而”为连词,表并列。D项,采用删除观察法。将前一句中的“之”删除,缺少宾语。故“之”为代词,译为“他”。后一句中的“之”删除后,句意不变,故“之”为助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答案为B项。3.(1)答案:从儒生所应当知晓的儒学,到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天地四方之外,奇特诡怪、模糊玄虚的传说,没有不知其大概的,也可以说他是善于明辨事理、学问渊博的不寻常的人了。(2)答案:我已经成为天下人的师长,怎能再辛辛苦苦地研究学问?从今以后,只图游玩享乐,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余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句采分点:“所当务”,名词性短语,所应当致力的,引申为所应当知晓的儒学;“靡”,没有;“辨”,善于明辨事理;“不常”,不寻常。每点1分。(2)句采分点:“既”,已经;“事学”,研究学问;“惟游乐是图”,宾语前置句,“是”,提宾标志,不译,正常语序为“惟图游乐”,只图游玩享乐;“齿”,指人的年龄。每点1分。参考译文:夸氏国有个好讲道德的读书人,夸氏国的读书人向他请教策略,没有他不知道的;向他请教技艺,没有他不熟悉的。上自炎黄以前蒙昧没有记载的初始时代,顺延下来到他本身所经历的事情,这中间的废弃和设立、兴盛和衰微、正确和谬误的事迹,他没有不通晓其中的缘故的;从儒生所应当知晓的儒学,到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天地四方之外,奇特诡怪、模糊玄虚的传说,没有不能知其大概的,也可以说他是善于明辨事理、学问渊博的不寻常的人了。他每到一个城镇,整个城镇的人都敬重他;每到一个州郡,整个州郡的人都对他感到惊奇;去到天下各地,天下各地的读书人都因他而自感惭愧,说:“我见到这个人,自己恐怕虚有读书人的名声了。”于是他们一起到北方游学,侍奉他,甘愿做他的弟子。这个人出门就乘坐轻便的马车,在家就坐在师长的席位上,众多的弟子来来往往听他的学说,夸氏先生安坐家中传授他们。他论说道:“我对于学问,并不能做到事事都精通。我有要领,学会我的要领,凡是想要学会的都可以学会。”众弟子得到他的学说和书籍,非常高兴。不到一年,学业都有成就,先生对此扬扬得意。他的学问,只有传授而无所接受,他的才能只有消耗而无补充。他心中暗自庆幸:“我已经成为天下人的师长,怎能再辛辛苦苦地研究学问?从今以后,只图游玩享乐,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余生。”这样又过了几年,众弟子不时地到先生的住所来研究学问,先生应答的不超过当初,于是逐渐厌倦而离开了他。他越老越糊涂,为师的资本越少,求学的人离他而去的更多了,他没了吃饭的资本,就回到自己的国家。夸氏国的人也不礼待他。现在人们谈起做老师,都互相告诫不要像夸氏先生那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昭远①,形质魁伟,色黑,继升名之“铁山”。有膂力,善骑射。少时入山捕鹰鹘,值涧水暴涨十余丈,昭远升大树,经宿得免。尝涉河,冰陷,二公傍共援出之,昭远神色自若。喜与里中恶少游处,一日,众祀里神,昭远适至,有以博投授之,谓曰:“汝他日傥有节钺,试掷以卜之。”昭远一掷,六齿皆赤。南游京师,事太宗于晋邸,特被亲遇,常呼其小字。及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稍迁都知。从征太原,先登,为流矢所中,血渍甲缕,战益急。会刘继元降,命守城门,籍兵仗。又从征范阳,多所擒获,超散员指挥使。涪王之迁房陵也,禁卫诸校杨均、王荣等以依附被谴,独昭远无所预,太宗以为忠,屡称其能,可备急使。端拱初,召为殿前都虞候,领勤州防御使。命有司治绫锦院为公署掘地得铁若山形或言此地即铁山故营又与昭远幼名合闻者异之太宗尝草书纨扇作古诗赐诸将意多比讽其赐昭远尤加赏遇二年,领沙州观察使,再为并、代副都部署。至道中,李继迁扰西鄙,绝灵武粮道,命昭远为灵州路都部署,护二十五州刍粟,竟达灵武,继迁不敢犯。真宗即位,徙定州行营都部署。未几,拜保静军节度使,充天雄军都部署、知府事。咸平二年,移知河阳,数月卒,年五十六。时车驾在大名,为废朝。赠太尉,谥惠和,中使护葬。昭远颇知书,性吝啬,所至无善政。母弟昭懿亦事晋邸,至捧日都虞候。弟昭逊,西京作坊使。初,祖母郭氏尝对昭远母指昭远曰:“此儿有贵相,他日必至公侯。”指昭懿曰:“此儿奉钱过二万,不能胜矣。”果皆如其言。(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注】①昭远:王昭远,北宋将领。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命有司治绫锦院为公署/掘地得铁若山形/或言此地即铁山/故营又与昭远幼名合/闻者异之/太宗尝草书纨扇/作古诗赐诸将/意多比讽/其赐昭远/尤加赏遇/B.命有司治绫锦院为公署/掘地得铁若山形/或言此地即铁山故营/又与昭远幼名合/闻者异之/太宗尝草书纨扇/作古诗赐诸将/意多比讽/其赐昭远/尤加赏遇/C.命有司治绫锦院/为公署掘地得铁若山形/或言此地即铁山故营/又与昭远幼名合/闻者异之/太宗尝草书纨扇/作古诗赐诸将/意多比/讽其赐昭远/尤加赏遇/D.命有司治绫锦院/为公署掘地得铁若山形/或言此地即铁山/故营又与昭远幼名合/闻者异之/太宗尝草书纨扇/作古诗赐诸将/意多比讽/其赐昭远/尤加赏遇/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里,即乡村、街坊,古代编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B.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皇帝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C.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呼,此处即今天的南京。D.车驾,指马驾的车,此处指皇帝所乘的车,为皇帝的代称。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昭远强壮有力,胆量过人。年轻时敢于进入深山捕猎,被洪水围困,在山中过夜而平安无事;又曾陷入冰河之中被救起,毫无惊慌之态。B.王昭远作战勇猛,颇有战功。跟随太宗征战,敢于冲锋在前,直至身受重伤才回到后方;除奋勇杀敌外,也擒获了很多敌军,受到越级提拔。C.王昭远不依附涪王,对上忠诚,备受太宗信赖和器重。粮道受阻,他受命护送粮草而不辱使命。D.王昭远异于常人,堪称传奇。年轻时参加乡里祭祀,占卜有异相;未成名时,祖母便非常看好他,认为其必有富贵,后来果然应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日,众祀里神,昭远适至,有以博投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