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

古诗文阅读模块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目录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文言文课标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常见题型分值对应课标考点高考评价体系整体上具体上说明客观题断句题31.凸显“立德树人”的功能,所节选的内容涵盖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以民为本、法治意识,强化正确世界观2.整体上需要学生具备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梳理内容,积累识记的能力。以古译文会意的能力,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对关键信息搜索、整理、转化的能力疏通语境意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文联系的分析判断1.能正确标点文言文或辨析断句正误2.能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3.能准确理解文意并概括内容要点4.能将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5.熟悉掌握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6.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7.熟悉掌握常用文言虚词8.熟悉掌握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古代文化常识及词义理解3不存在单一的积累识记辨别,更注重的是从原文中获取信息,情境性、关联性更强文意理解3关键信息的搜索,圈点勾画关键信息主观题文言翻译8文言实词和虚词分类及推断;文言句式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建立在文言词汇积累和古今异同辨别基础上的语言转换,强调文言知识结构的构建和整合,侧重训练联想、类比、引申等思维文意理解3人物事件归因定向分析;内容筛选概括界定条理化2020年及以前,全国卷文言文一直选用人物传记文体。这种传记均出自“正史”,传主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2021年全国高考及新高考,选文均选自纪事本末体的史书。纪事,记叙事实。本末,始末,原委。纪事本末就是较为完整地记录时间的首尾始终。先将重要的事件分门别类,形成独立的篇章,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2022年,1卷和甲卷选文均出自《战国策》,2卷出自《东观汉记》(吴汉其人其事,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乙卷出自《说苑》(探讨“德”,又名《新苑》,是汉代刘向所编纂的小说集,记述了一些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出处多样化,体裁多样化选文特点及变化近三年新高考课标卷选材变化卷别体裁出处字数选材变化2023新课标Ⅰ卷先秦诸子散文、杂记《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657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间形成一种张力(1)文本选材:2023年、2022年趋于多样化。不再像2021年选择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纪事本末体,突破了2020年以前从“二十四史”选择人物传记的取材方式。发展到多类史书,甚至从杂史小说中选材。2023年跳出史传范围。(2)文言文文本形式由以往单一文本,变成2023年双文本。(3)文本内容侧重议论性。新课标Ⅱ卷军事理论专著、问答体兵书《百战奇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583前者是对淝水之战史实及战略的记述,后者是基于史实及战略的评论,两则材料构成对话关系2022新课标Ⅰ卷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魏策三》589孟尝君解魏忧新课标Ⅱ卷纪传体史书《东观汉记》583吴汉忠君爱国的事迹2021新课标Ⅰ卷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641贞观时期任人唯贤、减赋爱民、反腐倡廉的大唐精神新课标Ⅱ卷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645祖逖矢志收复中原,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的精神1.选文特点:选文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四大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杂史笔记。2.选人特点:选文内容的对象原米一般涉及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改革家、军事家等,以帝王将相,清官廉吏、爱国将领等正面人物力主。用这些历史人物的责任担当、进取精神影响考生,化育青年,体现出高考“立德村人”的价理念。3.选文结构:①人物传记类(一人多事)大多先介绍传主的基本情况,然后具体介绍传主一生的主要事迹,结尾穿插一些主观评价。②纪事本末体(一事多人)按照时问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③宏大叙事(宏大场景,完整事件,多大多事)4.考题内容:題型相对稳定(考查断句、文化常识、文意概括、翻译句子、内容分析);试題考点更加灵活;关联教村,教考结合。考情小结五题模式基本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题型变化的空间不大,且五题模式刚刚成形,应该会稳定一段时间。从2023年新高考命题的选文看,文言文阅读大多是复合文本,有的以一文本为主,另一文本作为补充参照,有的两则文本不分主次,共同对一事或一人或一议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命题方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辩证思考的的能力。从教材课文的编排看,无论是文言文还是古代诗歌,“一课多篇”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为这种命题方式预页设了依据。所谓参照式阅读,又叫多文本阅读或跨文本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中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并且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这更增加了古诗文参照阅读的可能性。2025年备考策略1、出题和课文联系更趋紧密,备考要注重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应用,千万不要去押题和题海战术。如: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2、文言文出题会越来越灵活,选题也会越来越广泛。(小说、散文、议论文等都有可能会进入选择视野)但能力要求没变还是理解和分析综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仍然是基本策略。3.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基本用法,谙熟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牢记古代文化常识。4.强化训练,掌握断句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①采取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的方式,提高断句和整体理解能力。②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做好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与运用;同时要多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如《史记》、《古文观止》、《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备考建议关注课本、回归课本,注重迁移应对题目灵活、选材多样,增强理解和分析能力120个实词、18个虚词、句式、词类活动等多阅读、多训练,掌握翻译等做题方法理解分析综合积累迁移应用必备知识建构关键能力突破纠偏补弱训练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题点题点1文言断句题——瞻前顾后,意标结合

断句六法

题点2词语常识题——实词推断六法、虚词(五类)、常见文学常识题点3内容理解题——用好比对手法,提防五大陷阱题点4文言翻译题——词类活用、特殊句、固定句式、18个虚词、120个实词

题点5文言简答题——归纳原因等五类常考题型题点1文言断句题——瞻前顾后,意标结合

断句六法

题点2词语常识题——实词推断六法、虚词(五类)、常见文学常识近年高考文化常识考查汇总常考分类高考内容称谓姓名2021新高考Ⅰ卷“宗室”;2021新高考Ⅱ卷“遗民”;2021全国甲卷“庙社”;2020全国Ⅲ卷“周公”;2020新高考Ⅰ卷“东宫”;2020新高考Ⅱ卷“宦官”;2019全国Ⅱ卷“缪公”“汤武”;2019全国Ⅲ卷“殷纣”“武王”;2019全国Ⅱ卷“变法”职官科举2021新高考Ⅰ卷“庶务”;2021全国乙卷“大理丞”;2021全国甲卷“犯颜”;2020全国Ⅰ卷“主司”“司农”“殿试”;2019年全国Ⅰ卷“就国”2020全国Ⅱ卷“保任”;2019全国Ⅲ卷“令尹”历史常识2019全国Ⅲ卷“三晋”礼仪制度2021新高考Ⅰ卷“传檄”;2021全国乙卷“减膳”;2020新高考Ⅱ卷“晏驾”;2019年全国Ⅰ卷“礼乐”;文学常识2020全国Ⅱ卷“四六之制”;2019年全国Ⅰ卷“诸子百家”“诏令”;天文历法2021新高考Ⅰ卷“甲子”;2021全国甲卷“闰月”宫殿建筑2020新高考Ⅰ卷“辇下”;2020全国Ⅱ卷“禁中”;刑罚2021全国乙卷“抵极刑”;2020新高考Ⅰ卷“追比”;2019全国Ⅱ卷“黥”;地理2021新高考Ⅰ卷“海内”;2021新高考Ⅱ卷“京口”;军事2021新高考Ⅱ卷“部曲”;2021全国甲卷“衅鼓”“辎重”★★★2022年以来的新题型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新高考Ⅰ卷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新高考Ⅱ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

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全国甲卷A.

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全国乙卷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1.古今意义比较2.课内外词汇对比3.手法对比文言虚词代词人称代词吾、其、尔指示代词此、彼、其、之疑问代词何、安、孰副词表范围、程度毕、稍表时间、语气已、将、方;必、信、岂表频率、敬谦屡、每、复;窃、请、谨连词表并列、递进、假设、转折等而、且、与介词表时间、处所、对象、原因等以、于、因助词表结构之、者、所表语气也、耳、矣、焉种类题点2词语常识题——实词推断六法、虚词(五类)、常见文学常识题点3内容理解题——用好比对手法,提防五大陷阱题点4文言翻译题——词类活用、特殊句、固定句式、18个虚词、120个实词

2、名词作一般动词1、名词作状语3、名词使动用法4、名词意动用法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3、形容词使动用法4、形容词意动用法名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2、形容词作一般动词1、动词作名词2、动词使动用法3、动词为动用法数词活用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形容词题点4文言翻译题——词类活用、特殊句、固定句式、18个虚词、120个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高考常见的120个实词题点4文言翻译题——词类活用、特殊句、固定句式、18个虚词、120个实词

高考必备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与之题点4文言翻译题——词类活用、特殊句、固定句式、18个虚词、120个实词

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何如?奈何?题点4文言翻译题——词类活用、特殊句、固定句式、18个虚词、120个实词

年份篇名/文体(第14题)题目(3分)设题角度2023Ⅰ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2023Ⅱ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2022Ⅰ卷《战国策·魏策三》国别体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2022Ⅱ卷《东观汉记·卷十》纪传体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概括人、事要点分析事件原因比较分析概括人、事特点题点5文言简答题——

五类常考题型年份篇名/文体(第14题)题目(3分)设题角度2021新高考Ⅰ《贞观君臣论治》纪事本末体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2021新高考Ⅱ《祖逖北伐》纪事本末体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020新高考Ⅰ《明史·左光斗传》人物传记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2020新高考Ⅱ《明史·海瑞传》人物传记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理解作者观点分析事件原因分析人物行为原因、结果分析人物行为原因题点5文言简答题——

五类常考题型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一、初读,整体感知,以“文”会意1.看内容是什么

整体感知包括: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2.看题注有什么

标题、尾注、出处这些内容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二、再读,圈点勾画,以“词”疏意1.知人。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文章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人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步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三、借助题目,三读以“题”悟意。文言文阅读的客观分析题,往往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一、纪传体文本阅读(一)快速通读,理清层次: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上理清文本的层次。文言文人物传记,其行文大多按传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展开,我们可以据此理清文章脉络层次。(二)逐层细读,获取信息

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1.着眼开头,掌握传主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2.着眼主体,清晰掌握传主的各项信息。以事件为核心,每件事情要注意以下内容:①时间。要特别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份。②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的每一个任职地。③官职。要特别注意人物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④人物。要特别注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⑤因果。要特别注意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应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我们可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这些事迹及与事迹有关的内容做记号,加深印象。在勾画传主的事迹时,我们可以将概括分析题各选项看一看,相互比对,思考各选项分别是针对什么事迹设置的,从事迹中解读出的功德品格与自己的认知是否一致。这种方法叫作“借题读文”。3.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文言文人物传记中,经常涉及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称谓字号、官职制度、科举教育、礼仪文化、纪时纪年、民风民俗、地理地名等。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一一标示,逐一弄清楚、弄明白,在此基础上与文化知识题的选项作比对。4.结合语境,正确断句。5.边读边想,初步翻译。(三)把握性格,确定定位:在掌握传主事迹之后,还应该把握传主性格,确定传主定位。传主的性格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作者直接介绍;二是旁人相关评价,我们要注意发现。作者对传主的定位,即作者把传主归为某一类人,这种信息一般在开头或结尾。二、纪事本末体文本阅读(一)快速通读,理清层次说明: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理清文本的层次。试卷所选文本为同一题目下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的节选组合,事件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所以第一步必须弄清楚文本选了哪几件事,从而理清层次,一件事即为一个层次。(二)逐层细读,获取信息说明: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1.弄清什么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2.弄清事件的本末——由何引起、经过如何、结果如何。3.看有无点评,如何点评。4.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5.结合语境,正确断句。6.边读边想,初步翻译。(三)找出共性,归纳中心说明:试卷节选组合的纪事本末体文本材料,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归纳出这个主题,对于理解文本有重要帮助。文本材料一般都会说明取材来源,比如“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贞观”指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君臣论治”就是主题,这种信息一般在开头或结尾。三、编年体文本阅读(一)快速通读,理清层次说明: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理清文本的层次。试卷所选文本若为同一年份所发生的事情,按月记叙,不同的月份,会有不同的事情。月份就是理清层次的依据,同时还要佐以事件。(二)逐层细读,获取信息说明: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1.弄清在什么时间什么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2.弄清事件的全过程——由何引起、经过如何、结果如何;是事件过程的连贯性叙述,还是人物对策。3.看有无点评,如何点评。4.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5.结合语境,正确断句。6.边读边想,初步翻译。四、论说类文本阅读(一)审视标题,统揽全文:试卷所选论说类文本一般都保留了标题。标题一般含有以下信息:①体裁、题材属性;②论说对象或话题。审视标题,可以统揽全文。(二)快速通读,理清层次: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理清文本的层次。论说文的层次就是论说的思路、顺序,理清层次也就是梳理思路。(三)逐层细读,获取信息: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1.依文体,揽内容。比如:“说”,相当于现代的杂文,就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见解,一般不涉及国政。“论”,相当于现代政论文,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辩”,相当于现代驳论文,批驳一个错误观点,或辨析某些事实。“书”,书信体论说文,写给一个具体对象,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2.依思路,明层次。不同的文体会有不同的思路,但都有以下几个要素:①话题提起的缘由;②自己的基本观点;③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在驳论类文本中,还有反驳的对象。这些要素的组合顺序各不相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路就有不同的层次。理清了层次,就把握了文本的基本内容。3.依观点,找论据。论说类文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观点,这是全文的“牛鼻子”。观点也叫论点,有中心论点,也可能有分论点。有论点就会有论据,把论点和论据一一对应,是理解论说类文本的基本方法。4.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5.结合语境,正确断句。6.边读边想,初步翻译。(四)体会特点,欣赏艺术:论说类文本的概述题或分析题,可能会涉及文本的特点或论说艺术,我们在阅读时要加以体会和欣赏。五、杂记类文本阅读(一)快速通读,理清层次说明: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理清文本的层次。试卷所选杂记类文本一般都是单篇,若文字多于字数标准,就会节选。我们应在分清写景、记事、抒情的基础上,理清层次。(二)逐层细读,获取信息说明: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1.依对象,明思路。所有的“记”都是有记叙对象的。若是山川景物,大都是游记,游记就有游踪以及与游踪对应的风景。如《石钟山记》《登泰山记》。若是某个事物,就有来历、形态、与人的关系等内容。有些还会或多或少穿插作者的议论。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对象明确文本的思路。2.依描述,抓特点。不管描述什么对象,都要写出它的特点。我们可以依据描述来概括对象的特点。3.依内容,析感情。记叙类的文本一般都会含有作者的某种感情,我们应该依据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4.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5.结合语境,正确断句。6.边读边想,初步翻译。(三)体会特点,欣赏艺术说明:杂志类文本的概述题或分析题,可能会涉及文本的特点或艺术特色,我们在阅读时要加以体会和欣赏。六、国别体阅读——《战国策》(一)快速通读,理清层次说明:顺着时间和事件两条线索,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二)逐层细读,获取信息说明: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1.抓要素,捋情节。抓住故事的要素: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参与者。捋出故事全过程的情节。2.抓对话,明技巧。《战国策》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策”,具有说话的技巧,表现在人物的对话中。(三)体会特点,欣赏艺术说明:《战国策》的概述题或分析题,可能会涉及文本的特点或艺术特色,我们在阅读时要加以体会和欣赏。第一步:粗略读,勾画人物、时间和地点,以“事”串联第二步:借题读,巧借概述或概括分析题,以“题”悟意第三步:圈点读,勾画关键信息把握内容,以“文”会意1.纪事本末体文言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就具体事件君臣展开讨论,因此,圈点勾画关键信息——事件、人物和观点等词语,从整体上梳理事件梗概。2.议论说理类文言文要抓住议论的中心,寻找文章观点要重视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文中议论的语句,并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3.写景游记类文言文一般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因此,圈点勾画游览的地点、写景的语句、游览后的心得和感想。4.传记类文言文的行文多以时间为顺序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从整体上梳理人物经历及事件梗概。在梳理内容时,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1)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2)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并序》中“元和十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3)表示时间变动的词语。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曩”“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目的有四点:1.立德树人的需要。“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总的要求。从高考每年选择的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意图。综合起来看,传主在我国古代史都是对历史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历史名人,都是可以彪炳千古的历史人物。2.必备的阅读能力的需要。作为一个中学生,确切的说,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子孙,其所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能读懂几篇现代文,更重要的是能读懂承载着5000年文化成果的文言文,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人文素养。3.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先辈们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靠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典籍都是用文言文书写的。因此,不懂文言文,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就谈不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盲。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热爱国家、民族的需要。“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是课标规定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文言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汉语语言美的集中体现。除了契合当代的时代精神外,文言文阅读高考选文还注意突出传主的语言引述,以彰显人物坚守的观念精神,也更便于有信度地检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本600字左右,阅读量基本持平。选择题分别为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第4题文言翻译题仍然侧重考查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需要字字落实,文通句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体现了高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例1:人物传记2019年全国卷I高考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选材:文本材料都节选自“二十四史”,皆以人物(能臣、名流、名将)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人物传记语言特点结构特点凝练概括,间有细节描写善用"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有特定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开头:简要介绍传主基本信息(姓名、籍贯、家庭)中间:讲述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等结尾:讲述传主结局、死后封赏等人物纪传体方法1:注重文体,整体观照(注意出处、标題、正文、注释、试题等。)根据浏览试題《晋书·鲁芝传》的

,确定选文属于

内容大致是讲述

的事。阅读原则: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出处、标题人物传记鲁芝的基本信息、主要事迹、结局和死后封赏

任务:通读《晋书·鲁芝传》文段,勾画圈点。小组交流:质疑解难,疏通字词,小结方法。阅读步骤一:通读文段,初解文意。方法2:迁移积累,以“词”疏意

丰厚的课内文言文知识积累,是你读懂文言文的关键。任务:研读《晋书·鲁芝传》文段,根据圈点批注,提取信息,读懂“结构”,划分层次,抓住文章主线。阅读步骤二:研读文段,学会“提取”。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介绍传主的基本情况(姓名、籍贯、家族背景和字号);第二层,叙述主要事迹;第三层,交代传主去世、享年及追赠名。(可用“∥”在文中标示层与层之间的分界)〔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官职事件内容襁褓、年十七西州、雍鲁芝、父、郭氾西州豪族世代豪族;幼年丧父后流离失所鲁芝、郭淮、曹真上计吏、别驾、孝廉、郎中、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尚书郎、参大司马军事深受郭淮器重,后从曹真出督关右,一路升迁真薨、数年间天水郡、蜀地鲁芝、宣帝、魏明帝参骠骑军事、天水太守、广平太守深受君主器重;全力守卫天水郡,恢复旧境,天水百姓求留任曹爽辅政鲁芝、曹爽司马屡有嘉谋,爽弗能纳宣帝起兵诛爽鲁芝、曹爽、宣帝下狱当死、并州刺史曹爽被伐,率众驰援,建议未被采用,反遭牵连;不改坚贞,被看重启用魏帝出征、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官职升迁武帝践阼鲁芝、武帝、羊祜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光禄大夫武帝进封,鲁芝推辞;鲁芝高洁,羊祜辞让泰始九年鲁芝、帝谥曰贞鲁芝逝世,帝为举哀①鲁芝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②鲁芝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③鲁芝在曹爽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④鲁芝因为受到牵连而被下狱,按理当死,但他始终不加争辩,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欣赏他,于是赦免了他。⑤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⑥泰始九年鲁芝去世,享年84岁。武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任务2:借助选项,以“题”悟意(关注12题)(对应12题A项)(对应12题B项)(12题C项)(对应12题D项)人物传记——题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答题思路选C。“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廷尉”官职名,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人物传记——题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践阼”原意是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所以“践阼”一词确实有皇帝登基的意思,但并不只指用武力夺取帝位。答案:C。人物传记——题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

答案:B。人物传记——题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大意和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特别注意重点字词。比如第(1)句中的“以”“先驱”等,第(2)句中的“履正”“素无”等。

答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例2:纪事本末2021年全国卷乙高考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例2:纪事本末2021年全国卷乙高考题快速通读,理清层次

没有连贯事件,是由若干件事情组合而成,首先要把每件事分开,理清层次。本文四件事,构成四个层次。

第一件事(第一层):戴胄与皇上就如何处置假冒资历和门荫的候选官员的问题进行的对话。

第二件事(第二层):殿中侍御史李乾祐与皇上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案件应如何处置的问题进行的对话。

第三件事(第三层):皇上就判处死刑问题对侍臣发表的讲话以及采取的措施。

第四件事(第四层):皇上与魏征讨论案件审理的问题。逐层细读,获取信息1.明确人事,弄清本末。第一件事引起:戴胄被提升为大理寺少卿,主管案件审理,皇上痛恨候选官员假冒资历与门荫,要杀了他们。经过:戴胄上奏表示反对,与皇上对话。结果:皇上采纳了戴胄的意见。以后皆如此,天下再无冤案。第二件事引起: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经过:李乾祐进谏。结果: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第三件事引起:皇上与侍臣谈论审查死刑的问题。经过:皇上谈论后制定多次审查奏请以减少冤案并尊重死刑者的新法令。结果:全活甚众。第四件事引起:皇上与侍臣谈论案件审理问题。经过:魏征为皇上讲述隋炀帝时一起盗窃案的处理情况。结果:皇上明白了自己与臣子应该怎么做。例2:纪事本末2021年全国卷乙高考题2.文化知识,力争清楚。

在理清层次、琢磨事件、弄清本末的过程中,同时注意文化知识的相关概念,尤其是加点待考查的概念。①大理少卿、大理丞。大理少卿是大理寺少卿的简称。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大理少卿是大理卿的副职。大理丞是大理寺丞的简称。大理寺的主官为大理寺卿,其次才是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寺正、大理寺丞,丞之职在正刑之轻重。大理寺丞分管大理寺的各项事务。唐时规定,寺丞分管司法案件的复审。②卿。君王称呼臣子。③陛下。臣子对君王的敬称。④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⑤殿中侍御史。唐代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及京畿纠察事宜,位从七品下,较侍御史(从六品下)低。⑥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3.结合语境,正确断句。画波浪线待断句的句子,是在叙述对话之前的事由,我们可以按照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思路来断句。4.边读边想,初步翻译。画横线待翻译的句子都是引用的文字。第一处是戴胄的话,边读边想他说话的整体意思,据此,再加上对字词句的理解,翻译画横线的句子。第二处是引用皇上下诏的文字,前面规定了五覆奏、三覆奏、行刑之日的规矩,据此,再加上对字词句的理解,翻译画横线的句子。5.找出共性,归纳中心利用文章出处《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可知,共性主题为君臣之间讨论国家治理的问题。再结合文中所记事件以及君臣对话可知,具体论述的是如何对犯案者执法。关键词具体内容时间①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年号如“宣和元年”“三年”“五年”等;皇帝即位或驾崩,也是重要的时间点②表示月份、日期、时辰变动的词语:如“九月”“闰月乙亥”“冬十月”“十二月庚辰”等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时”“初”“先是”等人物参与事件、影响事件进展的人物:皇帝、将领、谋臣、使臣等地点①行军驻守、攻打的地方;②被争夺的地点;③推进事件进展的其他地点言行①表示提问、劝谏、发表见解等的动词:“问”“荐”“曰”“言”“谏”等;②表示心理、愿望、情态等的动词:“惊惧”“怒”“悦”“欲”“患之”“哂之”等③表示部署、任命、行动等的动词:“擢”“驻兵”“遣”“攻”“拒”“使”“屯”“镇”等事态表示事情进展方向、态势、成败等方面的词语:“败””而去”“乃还”等圈画重点信息,梳理事件的进展变化、关涉要素。“糖葫芦型”——2021全国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结构原文关联点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谏曰:“法者,陸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祜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均属于“贞观君臣论治”事件A:戴胄犯颜守法事件B:李乾祜论罪定罚事件C:太宗加强死刑覆奏制事件C:太宗与大臣论狱事件人物小事件君臣道君臣论治纪事本末——一事多人伪造资历者戴胄唐太宗裴仁轨李乾佑唐太宗唐太宗负责的官吏唐太宗魏征隋炀帝於士澄、张元济伪造资历欲杀VS依法处理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私役门夫欲杀VS遵守法律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欲思之详熟;全活甚众。拷讯取服;试寻其状,竟不敢执奏,尽杀之。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君:善于纳谏臣:直言法治君:执政爱民臣:从善如流君:以史为鉴臣:直言进谏纪事本末——题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选C。其中“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故选C。纪事本末——题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邢狱的官署。

选B。“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故选B。纪事本末——题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D项。“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故选D。纪事本末——题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例3:宏大叙事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事件事件人物思辨提升秦说楚连横宏大叙事——宏大场景、真实事件秦欲伐齐张仪、楚王秦齐暗盟张仪、楚史秦王联齐伐楚,齐国暂保平安短视失友助敌,楚国遭遇大败楚王不思利害贪利被间离间齐楚楚王被间楚齐断交秦辱楚使楚再失策连横败楚秦王、张仪楚王、陈轸楚王、齐王秦王、齐王楚王、陈轸秦、齐、楚秦王联齐伐楚,齐国暂保平安抓住楚王要害,一举三得利诱抓住楚王要害,一举三得利诱楚王三心二意,齐国孤立无援辱史激怒楚王,楚国首先出兵点明伐秦弊端,说明联秦好处楚王不听谏言意气出兵楚灭后,齐如何?例3:宏大叙事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第一步:粗略读,勾画人物、时间和地点,以“事”串联

第一层,秦王想要拆散齐楚联盟,张仪出马。

第二层,张仪用商于之地做诱饵,欺骗楚怀王和齐绝交。

第三层,陈轸竭力劝阻,楚怀王不同建议。

第四层,张仪欺骗楚怀王,怀王大怒,兴兵伐秦。

第五层,陈轸再谏,怀王不听,楚军大败。第二步:借题读,巧借概述或概括分析题,以“题”悟意(以下面“试做考题”第3题B项为例,A、C、D三项请依照B项的示例进行助读和做题)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选项切片对应原文悟意切片1: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长交善,惠王患之。根据选项,“长交善”为“关系密切”之意,“患”为“担心”之意。切片2: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根据选项,“方”为“正在”之意,“虑”为“考虑”之意,“奈何”为“如何”之意切片3: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张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根据选项,“约车”为“准备车马”之意,“币”为“财物”之意,“试”为“尝试”之意。例3:宏大叙事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第三步:圈点读,勾画关键信息把握内容,以“文”会意1.圈点勾画文中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词语,梳理主要事件梗概。事件内容、过程及结果秦欲伐齐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张仪出马。张仪献策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陈轸进谏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张仪骗局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割地缩小范围。陈轸再谏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2.结合文中人物的事迹,概括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或精神品质。陈轸是一位爱国忠君、深谋远虑、敢于进谏的谋士形象。张仪是一位足智多谋、口才出众、不讲信心的纵横家形象。楚怀王一位贪图利益、不听忠言、刚愎自用的君主形象。宏大叙事——题型10.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角的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选B。“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故选B。宏大叙事——题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选A。

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宏大叙事——题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B项。“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中“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对秦国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宏大叙事——题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

(2)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文言文阅读选文特点初探1、诸子散文暂露锋芒,论说反驳逻辑性强《韩非子》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构思精巧,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2、了解《韩非子》说理的技巧。在《韩非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智子疑邻、三人成虎、讳疾忌医等。再比如,《说林》两篇汇集71则实例,是韩非子为论述其问题准备的事实论据,多采用历史传说或寓言故事。(说林:将劝说别人听从自己意见的典型实例汇聚成林。)3、了解《孔丛子》一书的特点。《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主要记述孔子及其家族后裔子思、子高、子上、子顺、子鱼等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书末又附缀孔臧所著之赋和书上下两篇,而别名为《连丛》。旧题鲁国孔鲋撰。历来被认为是从家族角度理解孔子及其后人思想的重要参考书。由于分卷不同,形成了两个版本:一个是见之于《四库全书》的3卷本,一个是为《四部丛刊》所收的7卷本。2023年新高考一卷文言文阅读【试题整体分析】试题材料,不同于常见的人物传记,材料变以往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韩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两则材料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第10题,断句题。在形式上予以创新,改变以往选择题模式,这背后是要求考生对语意的准确理解,而非侥幸运用比较排除法做题的技巧。得分可以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区分度得以提高,更能客观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第11题,考查了文言实词与课内实词、现实生活词汇的比较和关联,考查更强调与课内的关联性,很好的体现了教考衔接。第12题,从语意的角度看,把心里臆想的,看做事实发生的。这是曲解文意。这是阅读的一般逻辑陷阱。第13题,考查重要实词,固定结构。第14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文本一解

读1.难,即辩难,诘问、辩驳之意。韩非所诘问、辩驳的是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思想家的言论,共有二十八则,组成《难一》至《难四》四篇文章。2.《难一》共九则故事。韩非援引这些故事或前人评说,通过辩难,得出了与前人不一致的结论。第一则从分析晋文公赏赐臣下入手,指出兵不厌诈,欺骗敌人是符合国家利益的。第二则通过分析尧舜传说的矛盾,说明君主不必施德化,而是要善赏罚。第三则以齐桓公晚年的遭遇说明杜绝奸臣的最好办法就是赏功罚罪。第四则以赵襄子为例,批判以礼为标准的赏罚原则,提出“明主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的主张。第五则通过批判师旷的行为,主张维护君道和臣礼,防止奸臣借极谏之名弑君篡权。第六则通过分析齐桓公礼遇小臣稷,说明臣下不能不为君主效力,君主不必慕仁义而礼贤下士。第七则批判却克的行为,阐明不赦罪人、不杀无辜的原则。第八则以管仲为例,说明臣子取得威信的关键在于尊主明法,而不是增加君主的宠信和爵禄。第九则阐明君主的用人原则在于掌握法术,而不在于同时任用几个大臣还是专用一个大臣。3.《韩非子》多论辩文,大致可分为解释式、演绎式、归难式、辩难式四个类型,说理透辟,峻峭犀利,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文章叙事生动,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富有感染力。2023年新高考一卷文言文阅读文本二解

读1.《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主要记述了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于了解汉代以前孔子世家的发展、演变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家学传授等,有着重要的价值。2.《孔丛子》共七卷,旧传为孔鲋所作。这部书收录了孔子、子思、子尚、子高、子顺等人的言论、事迹,以及孔鲋、孔臧的事迹和文章。第1—5篇:《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孔子言行。第6—10篇:《记问》《杂训》《居卫》《巡守》《公仪》《抗志》,记孔伋的言行。第12—14篇:《公孙龙》《儒服》《对魏王》,记孔穿的言行。第15—17篇:《陈士义》《论势》《执节》,记孔谦的言行。第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