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利他行为_第1页
第七章利他行为_第2页
第七章利他行为_第3页
第七章利他行为_第4页
第七章利他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讲授人:严玲第七章利他行为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利他行为的特征,种类及特点,产生原因,决定过程及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本章重点讲授内容: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决定过程及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利他行为的概念与原因,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寻求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就是指有益于他人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特征:1)它必须是以利他为目的的行为,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2)必须是是自觉自愿的行为。3)它不附带任何外在酬赏的期望。4)利他者本身会有损失。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利他主义和亲社会行为。前者是一种不指望未来酬赏而且是出于意志自由的行动,即是出于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而后者则既可以是不指望未来酬赏且是出于意志自由的行动,也可以是为了回报以往曾经得到过的他人的帮助或补偿自己曾使他人受损失而做出的助人行为,同样还可以是抱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动机而做出的助人行为,一句话,只要是客观上有利于他人或整个社会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亲社会行为。由此看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比利他主义的概念更广,而利他主义则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1)生物学理论:人有亲和的动机2)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强化学习建立的3)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交往遵循社会经济原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给予他人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损失,从他人那里得来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受益。4)社会规范理论:互惠规范(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规则,是指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他们应心存感激,而且在可能的时候应加以回报。)社会责任规范(指我们无论能否获得回报都有责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并伴之以行动的规范。)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助人者的因素身份、人格特征、心理状态2)受助者的因素性别、年龄、相貌女性比男性更易获得帮助。一般说来,老人和儿童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同情和帮助。相比较来说,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上去质朴而善良的人,而不愿意帮助那些让人厌恶、感觉不正派的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3)环境与情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情境拉塔内和达利根据他们的三项有关实验得出结论说,“在紧急情况下,有许多人在场足以成为比感情冷漠和情感上的疏远更重要得多的制约介入行动的决定因素。”这种情况,称为旁观者效应(责任扩散diffusionofresponsibility)。视频围观群众“旁观者效应”产生这种消极的冷眼旁观的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四条:(1)在紧急情况下,他人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2)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别人不管,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3)他人的冷漠会使你产生情境没有什么危急的错觉;(4)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即产生“责任分散”的结果。

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1)用社会规范和社会舆论促使人们形成利他动机和行为。社会舆论是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也是制约社会规范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面临社会舆论压力时,人们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2)社会责任感与移情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利他行为的出发点,是促使一个人行动起来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在动机。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即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高度相关,即移情水平高的被试比移情水平低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3)借助大众传媒,提供利他行为的榜样。

中国人的助人行为:施与报在中国助人行为有哪些特点,与西方人的助人行为有哪些不同呢?第一个可能有的区别是:在确定哪些人应该获得帮助的问题上,西方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普遍性,而中国人则表现出了更多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在西方人眼中,接受帮助的人哪怕是罪犯或是妓女,只要他们确实陷入了困境,人们也会认为应该给予帮助;而在中国,人们却倾向于,只有那些值得同情和帮助的人才有权获得帮助。中国人的助人行为:施与报第二个可能的区别是,中国人在做出助人行为时,常常受到中国文化特有的“施报观”的影响,而这种“施报观”与西方人的社会交换法则又有极大的不同。在中国语言的俗语、谚语、和成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施报观有关的语言: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恩不报非君子;......1问题同意不同意孤寡的人应得到帮助234所有身陷困境的对灭绝人性的杀人犯不能怜悯影院失火,男女老88%49%60%49%与西方人相似62%中国人的助人动机调查中国人“施报观”的特征1、往还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