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525公文选读考试近5年真题荟萃附答案第I卷一.参考题库(共100题)1.试辨析同一名称公文的发展演化阶段。2.试析表的用途及其沿革。3.肯定性批复和否定性批复适合于()A、求教性请示B、求助性请示C、呈准性请示D、呈转性请示E、所有请示4.分析《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答子》一文的表述特色。5.《霍光等请皇太后废昌邑王帝位奏》一文,在政治思想上的积极意义是指出了“()”的认识。6.牒是怎样演化为公文文种的?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同时设置的宣告文种有()A、报告B、通告C、通报D、布告E、公告8.在会议纪要的结构模式中,()多用于法定代表大会、常设领导班子会议、首长办公例会。9.清朝,对地方衙署和在京衙门,分设()、()两个分支文种。10.干支纪年,是以干支顺序系年,每60年一轮,故60年又通称“()”,干支表又称“()”表。11.凡正反映衬,事态鲜明,属对偶修辞手法当中的()A、反对B、正对C、驳对D、串对12.什么是任命状?简答任命状的类型。13.简析报告在民国前、后期的文种地位及用途。14.谈谈札体公文的发展演化过程。15.连动结构语式通常是指:由同一行为者连续()进行的几个动作,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称为()式。16.下列情况,宜用咨行文的有()A、在京各部院之间B、各部院与总督、巡抚、都统、将军之间C、总督与巡抚之间,总督、巡抚与提督之间D、布、按二司与道员E、巡抚、司、道与总兵之间17.教的写作特色是()A、一文一事B、内容实在C、层层转引D、短小精干E、意尽言止18.《京师警察厅总监请内务部通行各省查禁(人道)一书详》的基本宗旨是()。19.“可也”,是呈堂稿的()。到民国公文中,演变为()。20.元代创用表识官员身份的“牌符”,分别发给万户、千户、百户官以()A、虎头金牌B、青字牌C、红字牌D、平金牌E、平银牌21.“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这是对偶句里的()和()。22.在会议纪要的结构模式中,()多用于报纸上公开登载的专业性、专题性工作会议的纪要及各种无行政决定的座谈会、咨询会、研讨会的纪要。23.《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答子》一文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除对偶、排比、精警外还采用了()A、借代B、明喻C、暗喻D、借喻E、互文24.训令文种大体上覆盖整个民国时期各种性质的政权机关。具体包括()A、清朝末期B、北洋政府C、国民党政府D、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抗日根据地E、解放区政府25.就文种源流而言,签呈可视为下列哪一种派生的支种()A、奏B、禀C、状D、呈26.()是公文写作中展开主体文字的要诀。27.什么是关?简析由唐至清,关的使用机构级别逐渐下移;以及清代关文种的分支及所适应的行文关系。28.谈谈我国古代令文种的演化沿革情况。29.战国时期,()开始成为文书名称,但其性质,颇异于后世。30.公文文种的演化方面包括()A、公务活动领域B、具体事项范围C、推动方式D、行文关系E、机构级别范围31.在唐朝,作为特殊的准君命文种,皇太子颁下之文称为()。A、教B、令C、令书D、令旨32.建国以来,随着通知用途的日渐拓宽,通知的行移属性由()文种蜕变为()文种。33.什么是疏?以疏为名的公文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演化? 34.阐述民国时期批(或批答)的用途变化。35.清朝,札体公文的三个支种是()、()、()。36.“除电厅通饬各区分别查禁外”一句,属于()语的三种类型之一。37.北洋时期,议会经审议而做出可决结论的议事过程遂称()A、可决B、议决C、决议D、定夺38.试述清代敕书及本质用途、文种源流、类型。39.何为宣头?试析“宣”的初始含义和演变为公文名称过程中的辞义延伸。40.清代,咨、关、移均为平行文种。其分工是:()用于高级衙署之间;()用于中、低级衙署之间,()用于低级衙署之间。41.平行的牒,元代称“()”,明代称“()”;下行的牒,元代称为“()”,明代称为“()”。42.用官署名义和印信行文,由()落款署名,是《京兆烟酒事务总局征收牌照税通告》格式的一项特色。43.公文格式包括()A、结构程式B、文面款式C、项目事由D、载体规格E、首称末称44.清朝,谕的分支类型有:(1)();(2)();(3)()。45.地位相等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应用()A、移B、关C、刺D、咨46.交片是民国初所设置的在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文种。47.在民国前期,报告是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内部上行公文。48.简述古代官府印章的类型49.阐述地支纪月和地支纪时制度。50.试述唐、宋时期敕文种的使用特色和分支类型。51.《鲁相平奉诏选补孔和为孔庙百石卒史状》一文在反映汉代诏书形成途径和用语格式上有何特色?52.《军委办公厅关于徐州会战各部指挥官奖惩决定的公函》一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53.袁世凯北京政府对公文文种的解析,体现了行政实践对公文文种所提出的扩张要求的“令”有()A、大总统令B、委任令C、部令D、训令E、处分令54.公文格式,包括哪些?55.揭帖在元、明属于()A、上行公文B、平行公文C、下行公文D、无固定指向公文56.试述袁世凯时期大总统令的副署制度。57.清初勘合公文,偏重于()官署派往()衙署差官的身份;清代中、后期,勘合的用途逐渐演变为侧重于作为沿途关津()的凭证。58.试阐述函的综合分类。59.清代设置的平行文种有()。A、移B、关C、刺D、咨E、策60.皇帝召见臣下,称为();宣布皇帝的诏书,称为();皇帝的命令交外廷官署办理,称为();发布诏书,名日()。61.简析明代照会适用的两种行文关系、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以及照会演变为外交专用文种。62.简述行政命令(令)的使用权限和特点。63.在民国时期的韵目代日制度中,根据代日表各声调的韵目总数,人们习惯在上半月多采用韵目为()A、上平声B、下平声C、上声D、去声E、入声64.关,发展为中央官署之间相询庶务的平行公文的时期为()A、汉代B、南北朝C、唐宋D、明清65.下列各句,用对偶修辞格的有()A、父在已离,母死不至B、止称假子,辜二十年抚养之恩;傥日亲儿,犯三千条悖逆之罪C、颇为伤害名教,安敢理认田园D、所讼人与朋奸者,委法官以律定刑E、讵遭侵占,情切伤心66.下列情况,可用移会的有()A、知县与州同、州判B、六科与各部院C、稽察房与各寺监D、低级文、武官署之间E、大理寺对各部院之外的其他衙署67.在对偶修辞手法中,凡语义平行、相近相似、互为补充,属();凡前启后承,有连贯、因果、转折等关系,属();凡正反映衬,事态鲜明,属()。68.诏书的形式与别名有:密诏、亲诏、手诏、诏版、诏黄与()。69.简述民国时期令文种的设置。阐述令体文种所经历的两方面变化、四次重要变动及其特色,以及这一演变在公文学上的启示。70.从公文行文关系角度严格辨析,非隶属关系包含两种类型()A、同级关系B、上级关系C、下级关系D、不相隶属关系E、排斥关系71.下列情况,应使用朱笔照会的有()A、总督对总兵B、知府对直隶州知州C、提督对盐运使司D、总兵对州县E、中国对外国72.清代敕书在写作上有何特色?73.详的行文规则是什么?74.自叙模式有哪些部分构成?说明各部分的含义、作用和常见词语的用法。75.“帖”作为下行文,所使用的年代有()。A、唐代B、宋代C、明代D、元代E、清代76.“层递”修辞格根据趋向分为“()”、“()”两种类型。77.清朝的“谕”分为()A、堂谕B、告谕C、晓谕D、谕帖E、谕单78.报告类型中,侧重于表述作者对本职范围内工作活动主观努力的文种称为()。A、综合报告B、专题报告C、情况报告D、工作报告79.运用换算修辞格应该掌握的基本准则是()A、具体化B、规范化C、形象化D、通俗化E、精确化80.凡是以交流思想、交流情况为基本作用而无决定或结论者,称为()A、决策性会议纪要B、安排性会议纪要C、协调性会议纪要D、情况性会议纪要81.在奴隶社会,教是宣扬()的一种行为,不是公文名称。(),教成为下行公文文种。82.在会议纪要的结构模式中,法定代表大会、常设领导班子会议、首长办公例会一般多用()A、新闻式B、行文式C、见报式D、简报式83.章的语言风格及其消亡试析。84.官府动用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用()A、红票B、兵票C、火票D、差票85.民国时期两个机关就同一事项用函往复联系、商洽时,其答复在后之函,谓之()A、便函B、问函C、复函D、续函86.奏记是什么性质的文种?87.公文的文尾部分包括主题词、抄送和印刷说明,三项的起首在格式上均需要()。88.阐述民国时期“咨”和“公函”所适应的行丈关系及彼此用途消长的情况。89.禀的首行揭示具禀人的身份、姓名、籍贯;次行接书()A、“兹有„„”B、“缘„„起”C、“为„„事”D、“禀请„„”90.在民国时期的韵目代日制度中,根据代日表各声调的韵目总数,人们习惯在下半月多采用韵目为()A、上平声B、下平声C、上声D、去声E、入声91.《北京宫殿告成诏》中首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古代公文程式中称为()。A、后书B、末称C、正文D、首称92.民国初期,“谕”的公务用途主要有()A、同级之间B、上级对下级C、下级对上级D、公署职员行用于人民E、人民对官署职员93.试析札转化为公文的演变阶段;与“札子”成为文种名称的过程。94.下列只属于党委机关公文文种,不属于行政机关公文文种的文体是()A、条例B、通知C、命令D、意见E、批复95.奏记使用于什么时期?在适用范围上有什么变化?96.什么是奏本?试析奏本的设置时期及其意义。97.牌,起源于()所用的()凭证。98.试论通报文种的形成过程。99.什么是檄?试阐述檄与露布的分合,及两者在不同时期的关系。100.简述札子、札付、札的相互关系。第I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仅就某一名称的公文发展演化阶段辨析,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规范文种时期:与文种定义相吻合,是该名称公文的规范文种时期。 第二,前文种时期:在规范文种之前的历史阶段,该名称只指发出公文的动作或外形特征。 第三,准文种时期:以其为名称的公文,实质是固定以某个其他文种兼用于该特定用途。 第四,变易文种时期:由于用途发生根本改变,名称虽然依旧,实质已变易为另一个文种。 第五,文种孑遗时期:历史上早已消亡或现行法规已经取消的文种,在实际公务中,仍按传统习惯偶尔运用。2.参考答案: 表用于陈情是其特色。 表的用途沿革: (1)表起初用于庶政,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2)六朝以来,因奏的使用范围扩大,表的用途与“奏”文种交叉重叠。而就提请君主决断的程度比较,表远不如奏坚决、强烈。所以逐渐被奏体文种排挤出庶政领域,使用范围局限于谢贺,与章的用途相重合。唐代以后,表逐渐取代了章。 (3)明代,贺表限用于三大节及朝廷庆典,用途趋于狭窄。 (4)清代表成为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具文。(但在外交上,周边国家进贡,所上表文,仍属于庶政用途)。3.参考答案:B,C4.参考答案: 议叙结合,两扇开阖,文气贯通,是《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答子》一文的表述特色。 (1)该文有的段落以叙为主,叙中有议;有的段落以议为主,议中有叙;有的段落首尾为议,中间为叙。纵观全文夹叙夹议,事核理明。 (2)第四段对唐相陆贽之评价,概括为此文之重心所在。此文以“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的总评,以正反对照、两扇开阖的手法,排比了陆贽从为政、待人、弥兵、理财四方面规劝唐德宗除弊救时,免酿成错。再以蜻蜓点水之笔法概括用人、治边、罪己等各方面之雅言,罗列全面、疏密得宜。 (3)“断续”是层次分明、文气贯通的关键。断,段落显示,各有文意。续,则凭借前后文意,前呼后应,从而形成贯穿全文的“内气”,使通篇浑然一体。5.参考答案:宗庙重于君6.参考答案: ①初始含义:对书写载体的指称(小木简) ②引申义:书写于小木简之文 ③形成公文文种,并把以牒为文种的公文称为牒。7.参考答案:B,D,E8.参考答案:简报式9.参考答案:移文;移会10.参考答案:一甲子;甲子11.参考答案:A12.参考答案: 任命状是民国时期授与被任命官员的证书。 依据任命官员的级别,分为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种类利。13.参考答案: 民国前期,报告是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主要用途是在官署内部,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民国后期,报告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并规定其用途为:“下级机关对于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即增加了“人民对机关”的用途。14.参考答案: 札体公文的发展演化经历了三个时期: (1)宋朝是札体公文的原生期。因此,它的行移方向、用途、名称均欠规范,流品十分繁杂,有大臣上于皇帝的札子,叫做“奏札”,这是上行方向的札子。其余的札子,都是下行方向,大致可分为: ①御札,属于以皇帝的名义下发的君命文种。 ②省札,又称“中书札子”。其中用于人事的,又有“照札”、“信札”等名称。 ③各路帅司所下札子,称为“帅札”。 (2)元、明,是札体公文的规范期,札子演化并定名为“札付”,限于下行方向。 (3)清朝,是札体公文的发展期,分为札付、札、劁三个支种: ①札付。中央六部及地方巡抚、提督等衙门,向非所属的下级衙门行文,用札付。如:巡抚行文副将、参将、游击、都司;提督行文府、州、厅、县。 ②札。清初,官员之间以书信商洽公事,称为札,多用于上官写给属下。由于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下级上达的书信,往往避称“札”字,而改用“禀”。札遂成为非正式下行公文,上级往往用札交代内情、理由、要求等真意作疏通后,再下达正规公文“牌文”。由于用札,上级感到方便,下级感到亲切,使用日益广泛。乾隆中叶,上级下札后,不再另发公文。从此,札成为名副其实的正规公文名称。例如:中央六部行文顺天府尹、各寺监院局、各仓关监督、各织造、各省布、按二司;都察院行文顺天府尹、六科;礼部行文各省学政;兵部行文各提督、总兵;经略行文提督、副都统,均用“札”。 ③劁。清末搞“预备立宪”,成立地方民意机关“咨议局”。地方督、抚对咨议局行文,初用“札”,被咨议局拒绝接受。遂于宣统元年,由宪政编查馆规定,督抚行文咨议局用“答”。于是“答”便成为札体文书的一个支种。清代,札、答二字义本无别,作为下行文,既可写作“札”,也可写作“劁”。至宣统元年规定,对咨议局行文用“答”,在本质上是对民意机关的欺骗。15.参考答案:或并列、或逐次;连谓16.参考答案:A,B,C,D,E17.参考答案:A,B,D,E18.参考答案:为维护旧制度而扼杀新思想19.参考答案:述结词;尾助语20.参考答案:A,D,E21.参考答案:宽对;串对22.参考答案:见报式23.参考答案:B,C,D,E24.参考答案:B,C,D,E25.参考答案:D26.参考答案:文断意续27.参考答案: 关是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公文。 南北朝时期,关发展为中央官署之间相询庶务的平行公文。 由唐至清,关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使用机构的级别逐渐下移。 唐朝,以法规形式,将“关”明定为平行公文文种,用于“诸司自相质问”。宋代,关大体限于在同级机关之间使用。元、明、清朝,都相沿设置关为平行文种。 清代,“关”大体上用于同级或不相隶属的中、低级官署之间。其适用范围极为广泛,行文关系的分工趋于细密,文种分支为关文、平关,并往往与牒呈文种配套使用。 现分类介绍如次: 其一,行政系统的同级官署用关文。 其二,在行政系统,地位差异较小的官员之间,将平行文“关”,与平上文“牒呈”配合运用。地位稍高者对地位稍低的用“关”,地位稍低者对地位稍高的用“牒呈”。 其三,文、武不相隶属官署间,级差不太悬殊的相互使用平关。28.参考答案: 令,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重要下行公文文种之一,也是由先秦沿用至今的惟一文种。 在我国古代,令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三个时期: (1)先秦时期,“令”由各种下行公文的统称,演变为专门的下行文种,君、臣皆可使用。 (2)秦以后,令成为高级官员(或将领)使用的政令(或军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文种规范化:改令为诏,君主之令遂不复存在,但王公大臣用令仍予保留。 (3)作为特殊的准君命文种。魏晋南北朝,皇太子、诸王之令称“令书”。至唐,皇太子颁下公文称令。元朝时皇太子则用令旨,成为准君命文种。29.参考答案:檄30.参考答案:A,B,C,D,E31.参考答案:C32.参考答案:平行;下行33.参考答案: 疏是沿用于我国封建社会,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想皇帝陈述政见的独立的上奏文种。 疏的演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汉代开始将疏作为奏的别称; (2)疏成为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 (3)疏成为实际运用的独立文种。34.参考答案:批,是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民国时期批(或批答)的用途变化:“批”和“批答”文种在整个民国时期的基本用途,是由“各官署准驳人民之陈请”。“批”或“批答”的程式规定,在部分阶段还具有另一项用途:由上级对下级的陈请、报告答复准驳。换言之,民国时期对“批”文种的使用范围多数规定,只用于官对民;少数规定,既用于官对民,又用于上级对下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批复”文种是对建国前“批答”的继承和发展。 35.参考答案:札付;札;答36.参考答案:除外37.参考答案:B38.参考答案: 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公文。以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清代敕书的源流。 (1)用途渊源。清代敕书的本质用途是“职书”。该用途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奥战国推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时期,国君对所派任的郡守、县令,用“券书”开列被授任者职权和对其要求。 (2)文种源流。清代敕书是将隋唐以来君命文种“敕”的授任用途发展为分支文种。 清代敕书的类型。 根据所授任官员的地位高、低,可区分为二类: (1)坐名敕。用于授任总督、巡抚、驻防将军、漕运总督、各关监督、总督仓场侍郎、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高级官员。以及临时差遣的军事统帅,如经略、大将军等。所谓“坐名”,词意指:在敕书文字表述上,要求“坐实其名”。即在敕书中写明(“坐实”)所授予职名和被授任者姓名. (2)流传敕(简称“传敕”)。用于授权地位较前述稍低的司、道以下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司,以及副将、参将、游击等官。敕书中写明听授任官衔,不列出受任者姓名。 两者使用稍有不同: (1)坐名敕须回缴。要求任满十,将敕书交六科查验销号后送内阁。对继任者,则另行撰发敕书。由于对同一职务,每易一任官员,就换写一道敕书,故开列的职权范围,容或因人而异。 (2)流传敕无须撤销。要求任满时,将敕书直接转交继任者收执。因为敕书由前、后任在本衙门内依次传替、故敕书开列的职权范围始终如一。39.参考答案: 宣头,是唐、宋、金时期皇帝行遣小事的君命文种。 “宣”的初始含义是宣告、显示。将“宣”字用于表达皇命,其词义历经三个阶段的延伸。 (1)宣示皇命的行为。 (2)皇帝训旨的正本。 (3)成为特定用途的公文名称。唐、宋、金皇帝对于小事所下的旨意称为“宣头”,故又称“头子”。40.参考答案:咨;关;移41.参考答案:平牒;牒文;今故牒;故牒42.参考答案:该官署长官43.参考答案:A,B,D44.参考答案:堂谕;谕帖;谕单45.参考答案:D46.参考答案:下行47.参考答案:非正规48.参考答案:古代、近代官府印章有印、关防、钤(qian)记四种。常设官员的称作印,方形;非常设官员的称作关防,长方形;临时委派的官员用钤记。49.参考答案:清末开始用电报作为传递公文的手段,为节省字数,采用地支代月、代时,并为民国时期所沿用。地支在电文中配合韵目运用的规律是:地支在韵目之前,代月份;地支在韵目之后,代时辰。地支纪月。因民国纪月是依公历分1年12个月,恰合12地支之数,故电文中常于代日韵目前使用地支字样来代表月份。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列次代表一至十二月。地支纪时。古代将一日分为12个时辰,以12地支为名。电报因事机急迫,常在落款中于代日的韵目之后,以地支注时。时辰的概念,有正某时(“某正”)与时辰范围两方面。与今24小时制对照:正子时,为午夜0点;范围23~1点。正丑时,为2点;范围1~3点。正寅时,为4点;范围3~5点。正卯时,为6点;范围5~7点。正辰时,为8点;范围7~9点。正巳时,为10点;范围9~11点。正午时,为12点;范围11~13点。正未时,为14点;范围13~15点。正申时,为16点;范围15~17点。正酉时,为18点;范围17~19点。正戌时,为20点;范围19~21点。正亥时,为22点;范围21~23点。50.参考答案: 特色。唐、宋之世,是君命文种敕的典盛时期,也是将敕用来处理庶政的主要时期。 分支。由于使用频繁、范围广阔,唐代,敕出现了各有相对固定用途的若干分支。并为宋代所继承和发展。 (1)论事敕书。用于慰谕公卿、诫约臣僚。 (2)敕旨。为臣僚奏准后,根据皇帝旨意起草而成,用以决定具体政策事项等。 (3)发日敕(又成发敕、日敕)。用于处理庶务。诸凡下述事项可用之:官府增减员额;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处流罪以上刑;动用钱二百吊、仓粮五百石、奴婢二十人、马五十匹、牛五十头、羊五百口以上。其称日敕时,通常不写纪年、月份,只注日数。 (4)敕牒。为“以牒载敕”之意。凡政事堂议拟事项,由中书起草,经皇帝审阅画“敕”字,交付政事堂。由政事堂出牒文。载其文字公布施行。 (5)宋代除承袭唐代上述四种分支敕文而外,又增加了“敕榜”。用于戒励百官、晓谕军民。51.参考答案: 《鲁相平奉诏选补孔和为孔庙百石卒史状》中的《汉元嘉三年三月壬寅诏书》,在反映汉代诏书形成途径和用语格式上有如下特点: (1)据汉末蔡邕《独断》一书记载,汉代诏书形成途径及用语格式有三类:一是皇帝主动下诏,其格式为:首称由“告”字后跟承诏官的衔、名组成,中间述诏书正文,末尾多用“如故事”字样收笔。二是奏下诏书。即:臣下的奏请,由尚书令奏对,皇帝如批准,答“可”字,然后由尚书令在“可”字前加书“制日”字样,表示其后的“可”字为皇帝批准之语,若将之下于某官,也称诏书。三是奏拟诏书,即臣下的奏请,尚书令奏对后,皇帝未画“可”字,由尚书令批“已奏”二字,并据奏对时皇帝所授精神起草诏书。首称格式为:写奏对并负责草诏官之衔名,接写“下所当至”语式。再接写所草诏书正文,结末书“如诏书”字样。本文诏书从形成途径上属第二类“奏下诏书”,从用语格式上说,与蔡邕所述二、三两类基本吻合,只是奏对者不是尚书令,而是司徒、司空。 (2)详于奏对经过,疏于对实际下发诏书内容的核准。这反映了汉代诏书形成途径的又一特色。以本文中诏书为例,前半部分为奏对之文,其首称、末称格式,除将“昧死”字样改为“稽首”外,均与西汉奏文格式相吻合,其正文反映了奏对的过程;后半部分为奏对人起草的复文,显然未再履行由皇帝批准的手续。这就容易出现后半部分内容可能会溢出奏对精神之外的漏洞,给权臣上、下其手,开了方便之门。52.参考答案:装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显而易见,该公函缘由部分构成全篇90%的文字,是该文的重心。而缘由的写法,就是用领引语、引结词,将电文全文装述于本公函文字中。这种装叙写法,由于完整保留了引文内容,使阅者更易清楚了解事之缘起;也使函本身的文字简化,大大方便了公函的撰拟。油印供填,一稿多用,是该篇公函显示的又一特色。民国时期正规发出的公文多为抄缮件,就同一事项发文给几个单位,就要抄缮若干份,诸多不便。本件主体文字采用油印,留有两处空白供填写。由本件填写文字,可以推知另两件相同位置的填写文字。53.参考答案:B,D,E54.参考答案:结构程式、文面款式、载体规格。55.参考答案:A56.参考答案: 副署,是民国初期沿袭古代的一项重要的文书工作制度。民国时期的副署制度溯源于《临时约法》之规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约束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经国务员(总理和各部总长都是国务员)剐署方属有效。建立副署制度的初衷,是作为责任内阁制的保障。袁世凯既达到将内阁变成一己御用工具之目的,遂保留徒具其形副署制度。 1912年的《公文程式令》规定:大总统令的生效手续有二: (1)“由大总统盖印”。 (2)副署。“国务总理记入年月日副署之,或与其他国务员或主管国务员副署之。” 其形式有三种。即:由国务总理副署,由国务总理与其他国务员(即各部总长)一起副署,由国务总理与主管部总长一起副署。1914年《大总统公文程式令》规定:“策令、申令、告令、批令,盖用大总统印,由国务卿副署。”虽然还保留了副署形式,但剥夺了各部总长副署之权。57.参考答案:中央;地方;查验放行58.参考答案: 函可以从格式、往复过程、用途三个角度分类: 从格式看,有公函、便函。公函具备正规的公文格式,如文头、编号、机关印章、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制说明等项目。便函一般不具备正规格式。使用公函往往表示内容重要或作者重视。 从两个机关往复行文的过程看,有去函和回函两种。去函是主动发出者;回函指被动回复者。 从用途看,有两种用途: 一是传统用途“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主动发出的称为“商函”,被动回复的称作“答函”。 二是新增用途“向有关部门请求批准”,主动发出者称为“请函”,答复批准的称为“复函”。59.参考答案:A,B,D60.参考答案:宣召;宣旨;宣付;宣敕61.参考答案: 明朝照会用于无隶属关系的官署之间。 具体适用范围,主要有两种类型: (1)由地位较尊的衙署对地位较低的衙署使用,具有明显的准下行属性。 (2)在同级官署之间相互使用,是纯粹的平行文。 清代沿明设置照会文种,使用者则限于地方衙署。并依两类行文关系,发展为两个分支类型。 (1)朱笔照会。用于地位差异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之间,由高对低行文.具有准下行属性。成文日期用红笔书写,并在重要文字(如文种名称、事由、结语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用语等)部位,用红笔加点,称为“标朱”,以示威严。 (2)墨笔照会。全文用墨笔书写,并不得标朱。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 清末,中央官署和地方大员借用墨笔照会,对外国公使、领事行文。相沿既久,逐渐成为固定的做法。到民国时期,正式定型为外交专用文种,并沿用至今。62.参考答案: 命令、令的使用权限:国家主席、国务院及总理、国家部委及其首长、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可以发布行政命令和令;其他国家机关或人员无权使用。 命令(令)的使用特点:具备不容置疑的指挥性、强制性、专断性。其内容通常只针对单一事项。63.参考答案:A,B64.参考答案:B65.参考答案:A,B,C66.参考答案:B,C,E67.参考答案:正对;串对;反对68.参考答案:玺书69.参考答案: 令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的下行文种。 民国时期“令”文种之始设。1912年1月26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发《公文程式》,规定令的用途为:“上级公署职员行用于下级公署职员”;“公署职员行用于人民”。把“令”设置为普遍运用的下行文种。 此后令文种经历了两个方面变化:其一是运用领域的变化:由既用于上对下又用于官对民演变为只用于上级对下级。其二是种类的变化:依据令的各项用途,被解析为若干文种;再逐渐归并、简化。 第二方面演化过程,又着重体现于四次重要变动。 第一次重要变动。袁世凯北京政府把封建等级观念揉入公文文种设置,依据作者等级和用途类型,将“令”这一文种分解为七个文种: (1)大总统令:由大总统用于公布法律、教令、国际条约、预算及任免官员等。 (2)院令:由国务总理使用。 (3)部令:由各部总长使用。 (4)委任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有所差委。 (5)训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有所指挥。 (6)指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因呈请而有所指挥。 (7)处分令:用于行政各官署对于特定人民,就特定事项做出安排。 袁世凯北京政府解析“令”文种的实质,就前三种而言,是对辛亥革命的反动;就后四种而言,体现了行政实践对公文文种所提出的扩张要求。 第二次重要变动。1914年5月26口,袁世凯为适应推进复辟帝制的政治准备之需要,在同日发布的三个公文程式中,对令体公文文种再度作出重大改变: (1)把“大总统令”一种公文,解析为“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四种。以突出大总统的特殊地位,以及由大总统直接控制、指挥各部政务之需要。 (2)将原“院令”,改造为“封寄”、“交片”两种公文,以适应取消国务院、设置大总统政事堂之需要。 (3)将“部令”、“委任令”、“训令”合并为“饬(chi)”一种公文。用于上级官署或职官,对于下级官署或职官有所指挥、监督、委任。 (4)将“指令”、“处分令”的用途合并进“批”,用于上级官署或职官对于下级官署或职官,及官署对于人民陈请的准驳。 这次改变的特点有二:第一,将原“大总统令“和”院令”三种公文,改设为大总统及大总统政事堂使用的六种公文。第二,明确了“伤”与“批”的用途和相互区分。(饬为上级对下级主动行文;批为上级对下级的被动行文;饬不仅用于有隶属关系的上级对下级;还用于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高级别官署和官员对低级别官署、官员;批兼用于上级对下级,官对民。 第三次重要变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于1916年7月29日公布《公文程式》,将令体公文大体恢复到1912年11月的(即第一次变动后的)状况。细微差别是,“部令”扩大为“各部院令”,取消了“处分令”。这时的令体公文设为六种:大总统令、国务院令、各部院令、委任令、训令、指令。 这一格局,可看对于北洋政府前期在令体公文设置上的反动逆流,这时有所退潮。 第四次重要变动。1927年8月13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布《公文程式条例》,完成了民国时期令体公文的归并、收缩。 (1)将“大总统令”、“院令”、“部令”合并为“令”一种公文。用于公布法令、任免官史、有所指挥。 (2)将“委任令”合并进“训令”。从而使训令用于长官对于所属官吏有所谕饬或差委。 (3)沿前设置“指令”,用于长官对于所属官吏因呈请而有所指示。其后,1928年、1942年的《公文程式》,对令体文种均如此设置。 可以这样认为:这一设置格局,消除了北洋政府依发文者特定级别设置文种的封建等级观念。既维护了辛亥革命中南京临时政府重视依行移方向设置文种的原则;又批判地继承了袁世凯北京政府初期依用途适当区分的合理因素。前者表现为“令”的归并;后者体现于“训令”与“指令”的分工:上级主动发文用训令,上级被动发文用指令。 民国时期令体公文的演化说明: (1)公文文种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求随着政务实践的需要而演变。 (2)公文文种演化受内在规律制约。这就是,由行政实施体系所决定的行文关系和行移属性;由实际政务活动所决定的公文用途类型。 (3)违背客观实际需要的一时人为因素,经不起历史考验。70.参考答案:A,D71.参考答案:A,C,D72.参考答案: 清代敕书的写作特色: (1)规范是其内容特色。它由内阁撰写,用以规范地方文、武官员职守的公文。其正文结构有固定套路,通常分为四层,其一是职务、管辖范围、驻地。其二是职责要求。其三是归属谁节制统辖,哪些事务须向其上级汇报。其四是训勉告诫之词。 (2)缜密是其表意特色,具体体现在表述全面,虑事周密,选词精当。 (3)典雅是其语言特色。陈意高远,言简意赅,用语雅致。73.参考答案: ①根据隶属关系或公文内容所属主管衙署,详必须呈于直接上司,一般不得越级上报。 ②若需要申报更高级的衙门,必须由直接上司按组织系统层层转详。 ③低级衙署所申报的内容,与几个上级衙署有关时,可以采用“通详”的形式,对各上级有关衙门同时申报,但是不可以漏报直接上级74.参考答案: “自叙模式”由“领述词”和“述结词”两部分构成。 领述词是公文表述过程中用来引领一层文义的特定词汇,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文章的段落的开端。古代公文中常用的领述词有“查”、“窃”、“案”、“照得”、“兹”等。 查:检查或根据的意思,有时也作为发语词。查是广泛运用于上、平、下行公文的领述词。凡公文有法令、议决案、案卷可以查考,或凭空发议论时,都可用查字引起。 窃:意为“私下”,表示自谦,用于领述上行文。 案:从秦汉到民国,凡反映一件事情始末的文卷,称为案。作为领述词,案多与其他字合成词组,如“案奉”、“案据”。 照得:古代官府往来公文中,凡不须查案、直接依据社会公认的事理时,无论上行、平行、下行,均可采用“照得”领述。演变到清代,仅限于在下行文中使用。民国时期,适用范围更加缩小,一般用作布告的发端之语, 兹:本意表为“现在”,其后多连缀动词,合成领述词组。 述结词用在一层意思的末句句尾,表示该层意思的表述告一段落,其功能相当于现代文章中的段落结束。领述词和述结词,一前一后,形成一个小单元,处在它们中间的文字为一个层次或段落。常用的述结词有“有案”、“在案”、“在卷”、“各在案”、“各在卷”等。 “在案”,是表示强调记载其事的文件己归入档案。“在案”一词的用法颇为全面。 (1)对引用的原文句作结。 (2)对撮述大意作结。 (3)只引称行文事实,不概述其内容,再以“在案”作结。 “在卷”,词义上更明确指出有文件在卷宗内。用法与“在案”完全相同。 “各在案”,当紧邻叙述的几层文意,都需要以“在案”述结时,可省略前几处,而用“各在案”为总述结。75.参考答案:A,B,C76.参考答案:阶升;阶降77.参考答案:A,D,E78.参考答案:D79.参考答案:A,C,D80.参考答案:D81.参考答案:教化;秦汉82.参考答案:D83.参考答案:章是臣下向君主表示谢忱的公文。在西汉,章的用途是陈谢君主的恩赐、封拜、礼遇。东汉也用于祝贺国家庆典。后世相沿,以“谢贺”作为章的基本用途。由于章不用于庶务,遂带来内容空洞的基本缺陷。要写好无内容之文,必然导致在文字华丽上下功夫,因而形成华而不实、空话、假话连篇之文风。至唐代,章文种趋于消亡。84.参考答案:C85.参考答案:C8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北京2024版物业公司转让合同:价格、流程与标的物
- 二零二五版自然人之间文化创意作品授权合同2篇
- 屋顶租赁违约金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液化气站送气工劳动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版本二手房买卖合同含房屋交易资金监管条款3篇
- 二零二五年高端活动赞助广告发布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书起草与财务规划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汽车租赁行业担保函制定与法律效力确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车库购置与车位租赁及产权登记服务合同样本2篇
- 二零二五年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合同3篇
- 202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充电桩项目运营方案
- 2024年农民职业农业素质技能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高考对联题(对联知识、高考真题及答案、对应练习题)
- 新版《铁道概论》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 【律师承办案件费用清单】(计时收费)模板
- 高中物理竞赛真题分类汇编 4 光学 (学生版+解析版50题)
- Unit1FestivalsandCelebrations词汇清单高中英语人教版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 幼儿园美术教育研究策略国内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