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人伍子胥扶持吴国,晋人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换回,齐人孙武辅佐吴国,楚人李斯被秦王重用。这说明()A.华夏认同形成 B.诸侯争霸推动士人流动C百家争鸣出现 D.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情景材料“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人伍子胥扶持吴国,晋人百里奚被秦穆公……齐人孙武辅佐吴国,楚人李斯被秦王重用”,可知材料主旨是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其本质是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的流动,B项正确;华夏认同是指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被各民族认同,各民族有着同源共祖的观念,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百家争鸣是指各阶层、各派别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C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没有强调吸收外来文化,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到达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的大夏国,他在当地见到了产于四川地区的竹杖、蜀布等特产,得知这些特产是从大夏东南的身毒国(古印度)贩运而来,于是向汉武帝提出从蜀地经身毒通大夏的探险计划。据此可推知当时()A.北方匈奴威胁尚未解除 B.四川地区是丝织业中心C.海上丝路已经初具规模 D.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治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张骞提出一条不经过北方,而从西南经古印度到达西域大夏国的路径,据所学知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联合西域国家,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新的避开匈奴的路线,可以判断当时匈奴对北方的威胁尚未解除,对匈奴战争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A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蜀布出现在大夏,而且是经过身毒贸易,只能说明蜀地的丝织业发展,得不出是否为丝织业中心的结论,排除B项;从材料看,从四川到古印度的贸易通道是陆路,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到张骞提出经过西南地区的探险计划,得不出加强对西南地区治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3.《梁书·何敬容传》记载:“陈吏部尚书姚察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尚书丞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由材料可知南朝()A.佛教十分盛行 B.清谈之风渗透官场 C.中朝制度瓦解 D.监察制度比较完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尚书台的官员对行政文书漠不关心,官员崇尚清谈,这说明清谈之风渗透官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佛教的发展现状,排除A项;“中朝制度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晋代尚书台是宰相行政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4.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这说明,中书省()A.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 B.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D.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从材料可知,诏书由中书省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从草稿中选优,中书令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最后由皇帝画敕完成,中书省具备辅助决策的职能,B项正确;虽然有“五花判事”,多人各自拟稿,但最后选定者是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不能体现制约,也不是一种明确的机构体制,排除A项;中书省是皇帝决策的辅助机构,不是限制皇权,排除C项;虽然多个中书舍人参与“判事”,但也不能保证所有决策的科学性,排除D项。故选B项。5.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表,该表数据变化反映了()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政府税种来源较丰富C.农业经济呈现衰退 D.赋税征收逐渐货币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和所学可知,从1430年至1621年,明朝时期的实物收入明朝下降,白银收入明显增加,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及赋税制度改革有关,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白银货币化程度提高,与税收种类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农业发现出现新高度,排除C项。故选D项。6.19世纪70年代,为应对台湾与新疆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内部展开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讨论。如表为李鸿章和左宗棠在这场争论中的一些言论。据此可知,二者争论的根源在于()李鸿章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之大患愈棘...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需略加复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现在用兵乏饷,指沿海各省协济为大宗.甘肃尤甚.若沿海各省因筹办防务急于自顾,纷纷请停缓协济,则西北有必用之兵,而东南无可指之饷,大局何以能支A.东南与西北的危机程度不同 B.海防与塞防的战略地位不同C.清政府财政状况的窘迫 D.李、左二人利益的冲突〖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若沿海各省因筹办防务急于自顾,纷纷请停缓协济,则西北有必用之兵,而东南无可指之饷”可知,李、左二人争论的根源在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无法同时满足海防与塞防,因此,双方争论的焦点也在于海防、塞防经费的分配,C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西北、东南同时面临边疆危机,不能说危机程度有什么不同,排除A项;有学者认为海防与塞防之争实质是国防战略的抉择或者是李、左二人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冲突,但无法从材料得出这些结论,排除BD项。故选C项。7.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十几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此,鲁迅曾说:“欧战时候的参战,我们不是常常自负的么?但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用《易经》咒翻了潜水艇呢?儒者们引为劳绩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识丁的华工。”鲁迅的观点旨在()A.反对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B.肯定华工在欧战中展现中国的形象C.否定《论语》和《易经》的时代价值 D.宣扬华工为协约国获胜作出的贡献〖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鲁迅认为,国人由参加欧战时的“常常自负”到因华工的努力而“引为劳绩”,世界从华工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勤劳、勇敢、聪慧和奉献,B项正确;鲁迅肯定华工在欧战中展现中国的形象,未体现鲁迅对参加一战的态度,排除A项;鲁迅肯定华工在欧战中展现中国的形象,没有否定《论语》和《易经》的时代价值,排除C项;鲁迅肯定华工在欧战中展现中国的形象,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8.中央苏区国家银行为筹集资金支援革命战争、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分别在1932年至1933年发行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480万元。历次公债发行时,广大工农群众、红军指战员、政府工作人员无不热烈响应,积极拥护。他们倾其所有踊跃购买公债,公债到期进行兑付时,广大群众踊跃退还公债或将到期公债调换成经济建设公债。这体现了()A.红色政权获得根据地民众的认同 B.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C.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国民党经济封锁已经被打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发行的公债信用高并获得民众欢迎,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红色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B项;“土地革命”与七届二中全会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当时已打破经济封锁,排除D项。故选A项。9.1980年12月11日,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一一工商证字第10101号,这是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她本人则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这反映了当时()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的中国。据题意可知,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的第一份工商业营业执照,说明国家开始允许个体经营的存在,体现了经济体制的变迁,由此可以证明当时思想观念得到解放,打破了经济体制的束缚,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B项;仅根据个体经济的出现不能说明工业结构发生转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青年成为主力军,排除D项。故选A项。10.2010年9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完成换文程序,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协议规定,加和增进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海峡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等。这一协议的实施()A.贯彻了“一国两制”的主要精神 B.表达了“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C.利于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D.表明经贸合作有效遏制了“台独”〖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10年(中国)。材料主要表明,海峡两岸在经济合作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协议的实施对于促进两岸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经济方面的合作和联系会巩固两岸的和平发展,C项正确;台湾尚未统一,“一国两制”尚未在台湾实践,排除A项;“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谋求国家统一。而材料所述协议主要涉及两岸经济合作,排除B项;经贸合作主要是为了发展两岸关系,并非直接打击“台独”势力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亚历山大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都克神庙。亚历山大此举意在()A.宣示政权的合法性 B.推行宗教宽容政策C.赢得当地忠心归顺 D.助推各地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材料主要表明,亚历山大尊重各地的宗教信仰,根本目的还是赢得获得当地民众的好感和拥戴,从而维护帝国的统治,C项正确;宣示政权的合法性可以通过获得当地宗教的承认来实现,材料的侧重点不是当地宗教领袖对他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表明亚历山大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但目的还是维护统治,排除B项;帝国的建立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属于客观结果,不是亚历山大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2.11世纪后,西欧多地“由于买主的数目大增,农民确信他们拿到市场去的农产品可以卖掉。他们积极耕翻以前任其荒芜的土地。他们的工作具有了新的意义,使得他们能够赚钱积蓄和过着愈勤劳愈舒适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A.封建王权日益强大 B.工商业城市兴起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庄园经济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11世纪以后,西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农产品都能拿到市场上卖掉,这主要因为此时西欧工商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西欧王权的强大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销售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14、15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农民将农产品拿到市场去卖,将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庄园经济瓦解,D选项并非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3.近代,欧洲的一些思想家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认识到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自然规律可以被探寻,人类社会的规律也可以被探寻。他们提出一系列涉及宗教、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主张。这些理论()A.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C.促进了民族教会的建立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自然规律可以被探寻,人类社会的规律也可以被探寻。他们提出一系列涉及宗教、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征服自然,从而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满足,追求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从而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A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的理论思想是启蒙思想中的政治学说,但是材料主要表现近代欧洲的思想发展,排除B项;民族教会的建立于宗教革命时期,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改革的主张与思想特点,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发展,精神动力的影响不大,另外材料没有体现这些思想与工业革命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莫斯科喀山铁路编组车站机车库的13名员和2名工人经过一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台机车。这项“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且进行了大力推广。这一活动()A.响应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号召B配合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实施C.推进了工业领域新经济体制改革D.暴露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9年的俄国。根据材料“1919年,星期六义务劳动”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俄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威胁,列宁为应对危机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星期六义务劳动”响应了该政策的号召,A项正确;1926年苏联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此时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新经济体制改革,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15.1947年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设立虚构钟面“世界末日钟”,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12时整象征核战爆发,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进行了多次调整。“世界末日钟”的设立()A.真实再现了世界局势的变化 B.标志着冷战局面的形成C.强化了人们对核危机的警醒 D.预示着人类命运的走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47年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设立虚构钟面“世界末日钟”,通过设立“世界末日钟”警示人类避免核战争的爆发,强化了人们对核危机的警醒,C项正确;“世界末日钟”是虚构的钟面,不能真实再现世界局势的变化,排除A项;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局面的形成,排除B项;“世界末日钟”的设立不能预示着人类命运的走向,排除D项。故选C项。16.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是非洲三大电影节之一。该电影节从1973年起每届设置的主题,包括“电影对提高黑人文明意识的作用(1973年)”“电影与人民解放(1985年)”“电影与身份认同(1987年)”等。这一举措旨在()A.增强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 B.丰富非洲民众的精神生活C.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D.缓和非洲同殖民国家的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年以来(非洲)。根据材料可知,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从1973年起每届设置的主题,包括“电影对提高黑人文明意识的作用”“电影与人民解放”“电影与身份认同”,这些主题旨在强调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强调非洲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A项正确;“丰富非洲民众的精神生活”虽然也是电影节的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电影节与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缓和非洲同殖民国家的矛盾关系不大,排除CD项。故选A项。二、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对鲜卑贵族如何确定尊卑和等级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诏令明确规定,“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给予“勋臣八姓”特别优待。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北魏王朝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特别是入主中原后,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摘编自彭丰文《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探究》材料二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朝堂政治的重新洗牌,造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武则天为巩固其地位以及权臣私心作祟,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很多以军功升至高位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唐中央政权得任高官的庶族寒人,骤然被列为士族行列,同时科举之路大开,一大批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心,贵族政治全而瓦解。——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门阀衰落的原因。〖答案〗(1)特点: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影响: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王朝对中原统治;笼络了胡汉高层贵族,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为北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片面强调根据门第铨选官吏,忽视寒门庶族的利益,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损害了北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2)原因:推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武周革命打击了关陇集团势力;武则天按照现任官品高低修订姓氏录;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地主实力壮大;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概括得出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根据“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概括得出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影响:根据“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以及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分析得出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王朝对中原统治;综合材料,还可从笼络了胡汉高层贵族,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为北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分析其积极影响;根据“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分析得出片面强调根据门第铨选官吏,忽视寒门庶族的利益,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损害了北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还可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等进行总结。【小问2】原因:根据“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得出推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根据“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武周革命打击了关陇集团势力;根据“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得出武则天按照现任官品高低修订姓氏录;根据所学,还可从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地主实力壮大;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显露等角度进行总结。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雍正朝以前,清朝的重要的军国事务,特别是战争的统筹、指挥几乎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议政王、议政大臣均为满洲亲贵。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由西北两路发动战争意图平定准噶尔部。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清世宗建立军机处专事上述军务,最早进入其中的包括怡亲王允祥,议政大臣尹泰、阿齐图、特古忒、查弼纳,内阁大学士马尔赛。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位汉人内阁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也在军机大臣之列。由于军务牵涉事项较多,其权力范围逐渐扩张,首席军机大臣也成为清世宗所谓“赞襄机务”之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军主力撤回后,清世宗将在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置将军由战时驻扎变为日常驻防并受军机处直辖。在军务外,这些将军也兼管民政、制衡蒙古王公,与理藩院体系下的册封羁縻治理形成配合。——摘编自刘文鹏《军机大臣议复机制与清朝国家政治体制重构》材料二1937年8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设置国防最高会议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由蒋介石担任主席,并允许主席对“作战期间关于党政军一切事项”“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改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防最高委员会,蒋介石担任委员长。该委员会凌驾于国民党中央和“五院”之上,一切与“抗战建国”有关的重大事项均由其议定后再交付有关机关实施(紧急时也可自行实施)。后来,蒋介石又在委员会下设秘书厅等辅助他处理机要事务。当时,汉口《扫荡报》对此有社论:“国难严重到如斯地步,政权需要统一,力量需要集中,步伐需要整齐”。据学者统计,至1947年该委员会撤销前,其有关财政、内政和立法的决议最多,合计超过六成,而关于军事的不到四成。——摘编自石柏林《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政治体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建立的直接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扫荡报》关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社论进行评析。〖答案〗(1)直接原因:处理西北军务。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古代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加强皇权的同时,还提高了行政效率。(2)最高委员会的设立,实现了权力的集中,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扫荡报》的社论认识到了最高委员会设立的积极作用。但权力的过度集中,也容易导致独裁权力的出现,为后来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埋下了隐患,而《扫荡报》的社论没有能够体现这一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根据“清世宗由西北两路发动战争意图平定准噶尔部。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清世宗建立军机处专事上述军务”得出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影响综合所学内容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古代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加强皇权的同时,还提高了行政效率。【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对《扫荡报》关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社论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评析,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权力的集中有助于团结抗日力量,提高行政效率。但权力的过度集中也容易导致独裁权力的出现,为后来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埋下隐患。《扫荡报》的社论认识到了权力集中的积极作用,但没有体现其弊端。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代“变局”论最早用“变局”来描述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形热的国人是黄钧宰。1844牛秋,他在《金击七墨》一书中写道:中国官民“初不知洋人何状革法国何方也。乃自中平西北,环海而至在南……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1848年秋徐继舍在《瀛环志略》甲指出:“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背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据统计,1840—1861年有关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只有22种,而阅读过这些书籍的人也是屈指可数。士大夫的时代觉醒,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变局.当是在1860年以后。就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里写道:“乃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变。”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他的著作对当时读书人有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用到“变局”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时代。薛福成1865年上书曾国藩,说“迄于今日,西洋诸国……并至于中国……以英吉利、俄罗斯、佛兰西、米利坚四国为最强,于是地球几无不通之国”。认为中国的内政不修,深闭固拒,墨守旧法亦是无法应对“变局”的重要原因。随着危机不断加深,“变局”论渐成时人共识。——摘编自张宁等《浅论晚清士大夫的夷洋观和变局观》刘纯《“大变局”下中国近代文化的“觉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前期“变局”论进行阐释。〖答案〗论题:“变局”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近代中国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阐述:近代以来,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侵略扩张。中国依然固守农耕经济,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亚洲原为中国的朝贡国陆续被迫开放,变成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徐继畲的变局观察觉到这一点。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给中国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朝贡贸易体制被彻底打破,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李鸿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以薛福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进行政治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应对民族危机。综上所述,随着近代中西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逆转,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近代出现了各种变局观念。〖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论题。论题:“变局”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近代中国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阐述过程做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阐述:根据材料“1848年秋徐继舍在《瀛环志略》甲指出:‘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背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近代以来,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侵略扩张。中国依然固守农耕经济,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亚洲原为中国的朝贡国陆续被迫开放,变成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徐继畲的变局观察觉到这一点。根据材料“士大夫的时代觉醒,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变局.当是在1860年以后。”“薛福成认为中国的内政不修,深闭固拒,墨守旧法亦是无法应对“变局”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给中国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朝贡贸易体制被彻底打破,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李鸿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以薛福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进行政治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应对民族危机。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综上所述,随着近代中西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逆转,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近代出现了各种变局观念。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图书馆分为国立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包括教区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大型图书馆。教区图书馆读者以神职人员和绅士、内科医生、律师、学者等社会中上层人士为主;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学者和学生,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大型图书馆有特尼森图书馆、皇家图书馆、爱丁堡律师图书馆、不列颠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虽然馆藏丰富并且向公众开放,但是由于集中在首都伦敦和少数大城市,入馆手续复杂,因而其实际服务范围限于上流阶层。——摘编自华薇娜《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等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议会改革,使社会中下层获得了与社会上层平等的政治地位,实现了各阶层读者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上的平等。新兴工业城市如伯明翰等首批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国家还屡次修订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此外,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服务有了进一步发展。……经过近百年建设,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了区域平等化,还突破了读者的性别和年龄等界限,更有了对病残者等弱势群体的专门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限制。——摘编自郝庆合《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英国图书馆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不同之处:19世纪中期前的英国图书馆分类较多,主要服务于上流社会;19世纪中期后英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迅速,实现了各阶层在服务上的平等性。(其它言之有理亦可)(2)主要原因:议会改革的推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家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立法;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公共图书馆宣言》的影响。简要评价:承担起了更多服务公众的职能;推动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19世纪中期前后英国图书馆的不同之处,根据“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图书馆分为国立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包括教区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大型图书馆”、“实现了各阶层读者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上的平等。新兴工业城市如伯明翰等首批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国家还屡次修订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得出不同之处:19世纪中期前的英国图书馆分类较多,主要服务于上流社会;19世纪中期后英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迅速,实现了各阶层在服务上的平等性。【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议会改革,使社会中下层获得了与社会上层平等的政治地位”得出议会改革的推进;根据“国家还屡次修订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得出国家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立法;根据“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服务有了进一步发展”得出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限制”得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公共图书馆宣言》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关。评价: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迅速发展使图书馆承担起了更多服务公众的职能;推动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人伍子胥扶持吴国,晋人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换回,齐人孙武辅佐吴国,楚人李斯被秦王重用。这说明()A.华夏认同形成 B.诸侯争霸推动士人流动C百家争鸣出现 D.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情景材料“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人伍子胥扶持吴国,晋人百里奚被秦穆公……齐人孙武辅佐吴国,楚人李斯被秦王重用”,可知材料主旨是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其本质是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的流动,B项正确;华夏认同是指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被各民族认同,各民族有着同源共祖的观念,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百家争鸣是指各阶层、各派别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C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没有强调吸收外来文化,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到达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的大夏国,他在当地见到了产于四川地区的竹杖、蜀布等特产,得知这些特产是从大夏东南的身毒国(古印度)贩运而来,于是向汉武帝提出从蜀地经身毒通大夏的探险计划。据此可推知当时()A.北方匈奴威胁尚未解除 B.四川地区是丝织业中心C.海上丝路已经初具规模 D.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治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张骞提出一条不经过北方,而从西南经古印度到达西域大夏国的路径,据所学知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联合西域国家,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新的避开匈奴的路线,可以判断当时匈奴对北方的威胁尚未解除,对匈奴战争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A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蜀布出现在大夏,而且是经过身毒贸易,只能说明蜀地的丝织业发展,得不出是否为丝织业中心的结论,排除B项;从材料看,从四川到古印度的贸易通道是陆路,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到张骞提出经过西南地区的探险计划,得不出加强对西南地区治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3.《梁书·何敬容传》记载:“陈吏部尚书姚察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尚书丞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由材料可知南朝()A.佛教十分盛行 B.清谈之风渗透官场 C.中朝制度瓦解 D.监察制度比较完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尚书台的官员对行政文书漠不关心,官员崇尚清谈,这说明清谈之风渗透官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佛教的发展现状,排除A项;“中朝制度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晋代尚书台是宰相行政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4.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这说明,中书省()A.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 B.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D.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从材料可知,诏书由中书省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从草稿中选优,中书令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最后由皇帝画敕完成,中书省具备辅助决策的职能,B项正确;虽然有“五花判事”,多人各自拟稿,但最后选定者是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不能体现制约,也不是一种明确的机构体制,排除A项;中书省是皇帝决策的辅助机构,不是限制皇权,排除C项;虽然多个中书舍人参与“判事”,但也不能保证所有决策的科学性,排除D项。故选B项。5.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表,该表数据变化反映了()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政府税种来源较丰富C.农业经济呈现衰退 D.赋税征收逐渐货币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和所学可知,从1430年至1621年,明朝时期的实物收入明朝下降,白银收入明显增加,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及赋税制度改革有关,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白银货币化程度提高,与税收种类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农业发现出现新高度,排除C项。故选D项。6.19世纪70年代,为应对台湾与新疆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内部展开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讨论。如表为李鸿章和左宗棠在这场争论中的一些言论。据此可知,二者争论的根源在于()李鸿章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之大患愈棘...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需略加复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现在用兵乏饷,指沿海各省协济为大宗.甘肃尤甚.若沿海各省因筹办防务急于自顾,纷纷请停缓协济,则西北有必用之兵,而东南无可指之饷,大局何以能支A.东南与西北的危机程度不同 B.海防与塞防的战略地位不同C.清政府财政状况的窘迫 D.李、左二人利益的冲突〖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若沿海各省因筹办防务急于自顾,纷纷请停缓协济,则西北有必用之兵,而东南无可指之饷”可知,李、左二人争论的根源在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无法同时满足海防与塞防,因此,双方争论的焦点也在于海防、塞防经费的分配,C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西北、东南同时面临边疆危机,不能说危机程度有什么不同,排除A项;有学者认为海防与塞防之争实质是国防战略的抉择或者是李、左二人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冲突,但无法从材料得出这些结论,排除BD项。故选C项。7.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十几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此,鲁迅曾说:“欧战时候的参战,我们不是常常自负的么?但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用《易经》咒翻了潜水艇呢?儒者们引为劳绩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识丁的华工。”鲁迅的观点旨在()A.反对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B.肯定华工在欧战中展现中国的形象C.否定《论语》和《易经》的时代价值 D.宣扬华工为协约国获胜作出的贡献〖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鲁迅认为,国人由参加欧战时的“常常自负”到因华工的努力而“引为劳绩”,世界从华工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勤劳、勇敢、聪慧和奉献,B项正确;鲁迅肯定华工在欧战中展现中国的形象,未体现鲁迅对参加一战的态度,排除A项;鲁迅肯定华工在欧战中展现中国的形象,没有否定《论语》和《易经》的时代价值,排除C项;鲁迅肯定华工在欧战中展现中国的形象,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8.中央苏区国家银行为筹集资金支援革命战争、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分别在1932年至1933年发行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480万元。历次公债发行时,广大工农群众、红军指战员、政府工作人员无不热烈响应,积极拥护。他们倾其所有踊跃购买公债,公债到期进行兑付时,广大群众踊跃退还公债或将到期公债调换成经济建设公债。这体现了()A.红色政权获得根据地民众的认同 B.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C.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国民党经济封锁已经被打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发行的公债信用高并获得民众欢迎,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红色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B项;“土地革命”与七届二中全会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当时已打破经济封锁,排除D项。故选A项。9.1980年12月11日,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一一工商证字第10101号,这是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她本人则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这反映了当时()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的中国。据题意可知,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的第一份工商业营业执照,说明国家开始允许个体经营的存在,体现了经济体制的变迁,由此可以证明当时思想观念得到解放,打破了经济体制的束缚,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B项;仅根据个体经济的出现不能说明工业结构发生转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青年成为主力军,排除D项。故选A项。10.2010年9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完成换文程序,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协议规定,加和增进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海峡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等。这一协议的实施()A.贯彻了“一国两制”的主要精神 B.表达了“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C.利于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D.表明经贸合作有效遏制了“台独”〖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10年(中国)。材料主要表明,海峡两岸在经济合作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协议的实施对于促进两岸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经济方面的合作和联系会巩固两岸的和平发展,C项正确;台湾尚未统一,“一国两制”尚未在台湾实践,排除A项;“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谋求国家统一。而材料所述协议主要涉及两岸经济合作,排除B项;经贸合作主要是为了发展两岸关系,并非直接打击“台独”势力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亚历山大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都克神庙。亚历山大此举意在()A.宣示政权的合法性 B.推行宗教宽容政策C.赢得当地忠心归顺 D.助推各地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材料主要表明,亚历山大尊重各地的宗教信仰,根本目的还是赢得获得当地民众的好感和拥戴,从而维护帝国的统治,C项正确;宣示政权的合法性可以通过获得当地宗教的承认来实现,材料的侧重点不是当地宗教领袖对他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表明亚历山大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但目的还是维护统治,排除B项;帝国的建立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属于客观结果,不是亚历山大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2.11世纪后,西欧多地“由于买主的数目大增,农民确信他们拿到市场去的农产品可以卖掉。他们积极耕翻以前任其荒芜的土地。他们的工作具有了新的意义,使得他们能够赚钱积蓄和过着愈勤劳愈舒适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A.封建王权日益强大 B.工商业城市兴起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庄园经济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11世纪以后,西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农产品都能拿到市场上卖掉,这主要因为此时西欧工商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西欧王权的强大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销售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14、15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农民将农产品拿到市场去卖,将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庄园经济瓦解,D选项并非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3.近代,欧洲的一些思想家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认识到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自然规律可以被探寻,人类社会的规律也可以被探寻。他们提出一系列涉及宗教、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主张。这些理论()A.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C.促进了民族教会的建立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自然规律可以被探寻,人类社会的规律也可以被探寻。他们提出一系列涉及宗教、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征服自然,从而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满足,追求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从而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A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的理论思想是启蒙思想中的政治学说,但是材料主要表现近代欧洲的思想发展,排除B项;民族教会的建立于宗教革命时期,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改革的主张与思想特点,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发展,精神动力的影响不大,另外材料没有体现这些思想与工业革命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莫斯科喀山铁路编组车站机车库的13名员和2名工人经过一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台机车。这项“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且进行了大力推广。这一活动()A.响应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号召B配合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实施C.推进了工业领域新经济体制改革D.暴露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9年的俄国。根据材料“1919年,星期六义务劳动”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俄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威胁,列宁为应对危机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星期六义务劳动”响应了该政策的号召,A项正确;1926年苏联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此时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新经济体制改革,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15.1947年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设立虚构钟面“世界末日钟”,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12时整象征核战爆发,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进行了多次调整。“世界末日钟”的设立()A.真实再现了世界局势的变化 B.标志着冷战局面的形成C.强化了人们对核危机的警醒 D.预示着人类命运的走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47年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设立虚构钟面“世界末日钟”,通过设立“世界末日钟”警示人类避免核战争的爆发,强化了人们对核危机的警醒,C项正确;“世界末日钟”是虚构的钟面,不能真实再现世界局势的变化,排除A项;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局面的形成,排除B项;“世界末日钟”的设立不能预示着人类命运的走向,排除D项。故选C项。16.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是非洲三大电影节之一。该电影节从1973年起每届设置的主题,包括“电影对提高黑人文明意识的作用(1973年)”“电影与人民解放(1985年)”“电影与身份认同(1987年)”等。这一举措旨在()A.增强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 B.丰富非洲民众的精神生活C.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D.缓和非洲同殖民国家的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年以来(非洲)。根据材料可知,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从1973年起每届设置的主题,包括“电影对提高黑人文明意识的作用”“电影与人民解放”“电影与身份认同”,这些主题旨在强调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强调非洲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A项正确;“丰富非洲民众的精神生活”虽然也是电影节的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电影节与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缓和非洲同殖民国家的矛盾关系不大,排除CD项。故选A项。二、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对鲜卑贵族如何确定尊卑和等级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诏令明确规定,“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给予“勋臣八姓”特别优待。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北魏王朝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特别是入主中原后,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摘编自彭丰文《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探究》材料二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朝堂政治的重新洗牌,造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武则天为巩固其地位以及权臣私心作祟,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很多以军功升至高位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唐中央政权得任高官的庶族寒人,骤然被列为士族行列,同时科举之路大开,一大批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心,贵族政治全而瓦解。——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门阀衰落的原因。〖答案〗(1)特点: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影响: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王朝对中原统治;笼络了胡汉高层贵族,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为北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片面强调根据门第铨选官吏,忽视寒门庶族的利益,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损害了北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2)原因:推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武周革命打击了关陇集团势力;武则天按照现任官品高低修订姓氏录;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地主实力壮大;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概括得出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根据“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概括得出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影响:根据“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以及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分析得出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王朝对中原统治;综合材料,还可从笼络了胡汉高层贵族,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为北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分析其积极影响;根据“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分析得出片面强调根据门第铨选官吏,忽视寒门庶族的利益,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损害了北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还可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等进行总结。【小问2】原因:根据“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得出推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根据“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武周革命打击了关陇集团势力;根据“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得出武则天按照现任官品高低修订姓氏录;根据所学,还可从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地主实力壮大;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显露等角度进行总结。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雍正朝以前,清朝的重要的军国事务,特别是战争的统筹、指挥几乎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议政王、议政大臣均为满洲亲贵。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由西北两路发动战争意图平定准噶尔部。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清世宗建立军机处专事上述军务,最早进入其中的包括怡亲王允祥,议政大臣尹泰、阿齐图、特古忒、查弼纳,内阁大学士马尔赛。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位汉人内阁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也在军机大臣之列。由于军务牵涉事项较多,其权力范围逐渐扩张,首席军机大臣也成为清世宗所谓“赞襄机务”之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军主力撤回后,清世宗将在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置将军由战时驻扎变为日常驻防并受军机处直辖。在军务外,这些将军也兼管民政、制衡蒙古王公,与理藩院体系下的册封羁縻治理形成配合。——摘编自刘文鹏《军机大臣议复机制与清朝国家政治体制重构》材料二1937年8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设置国防最高会议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由蒋介石担任主席,并允许主席对“作战期间关于党政军一切事项”“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改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防最高委员会,蒋介石担任委员长。该委员会凌驾于国民党中央和“五院”之上,一切与“抗战建国”有关的重大事项均由其议定后再交付有关机关实施(紧急时也可自行实施)。后来,蒋介石又在委员会下设秘书厅等辅助他处理机要事务。当时,汉口《扫荡报》对此有社论:“国难严重到如斯地步,政权需要统一,力量需要集中,步伐需要整齐”。据学者统计,至1947年该委员会撤销前,其有关财政、内政和立法的决议最多,合计超过六成,而关于军事的不到四成。——摘编自石柏林《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政治体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建立的直接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扫荡报》关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社论进行评析。〖答案〗(1)直接原因:处理西北军务。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古代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加强皇权的同时,还提高了行政效率。(2)最高委员会的设立,实现了权力的集中,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扫荡报》的社论认识到了最高委员会设立的积极作用。但权力的过度集中,也容易导致独裁权力的出现,为后来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埋下了隐患,而《扫荡报》的社论没有能够体现这一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根据“清世宗由西北两路发动战争意图平定准噶尔部。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清世宗建立军机处专事上述军务”得出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影响综合所学内容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古代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加强皇权的同时,还提高了行政效率。【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对《扫荡报》关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社论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评析,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权力的集中有助于团结抗日力量,提高行政效率。但权力的过度集中也容易导致独裁权力的出现,为后来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埋下隐患。《扫荡报》的社论认识到了权力集中的积极作用,但没有体现其弊端。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代“变局”论最早用“变局”来描述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形热的国人是黄钧宰。1844牛秋,他在《金击七墨》一书中写道:中国官民“初不知洋人何状革法国何方也。乃自中平西北,环海而至在南……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1848年秋徐继舍在《瀛环志略》甲指出:“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背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据统计,1840—1861年有关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只有22种,而阅读过这些书籍的人也是屈指可数。士大夫的时代觉醒,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变局.当是在1860年以后。就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里写道:“乃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变。”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他的著作对当时读书人有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用到“变局”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时代。薛福成1865年上书曾国藩,说“迄于今日,西洋诸国……并至于中国……以英吉利、俄罗斯、佛兰西、米利坚四国为最强,于是地球几无不通之国”。认为中国的内政不修,深闭固拒,墨守旧法亦是无法应对“变局”的重要原因。随着危机不断加深,“变局”论渐成时人共识。——摘编自张宁等《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