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专题九 说明文阅读 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学案(含答案)吉林专版_第1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专题九 说明文阅读 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学案(含答案)吉林专版_第2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专题九 说明文阅读 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学案(含答案)吉林专版_第3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专题九 说明文阅读 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学案(含答案)吉林专版_第4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专题九 说明文阅读 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学案(含答案)吉林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九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学案(含答案)吉林专版

202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专题九说明文阅读(原卷版)

目录

专题一语法

专题二古诗文默写

专题三基础语段综合

专题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题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题六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专题七记叙文阅读

专题八议论文阅读

专题九说明文阅读

专题十名著阅读

专题十一综合性学习

专题十二作文

专题九说明文阅读

【复习指导】

(一)说明文分类

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思路: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从语言特征(语言表达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较、列(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或: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分门别类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XX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XX/科学事理XX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XX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列(画)图表: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下定义要求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科学准确的概括说明。下定义有两种固定格式:“XX是……"和“……叫XX”。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引资料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资料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

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考查字词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指导: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第三种题型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使用(保留)和删去有什么不同,还要加上“删去后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

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1)加点字词的原意。

(2)加点字词在这里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事物“XX"的特征/事理。

(3)加点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常常、经常、总是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5)XX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1)表态(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不删去”)。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删去的话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

找带有限制性词语(如:“比较”“几乎"主要”“绝大多数"相当”“大约"可能”“左右"等)的句子。

题型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五)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六)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答题格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XX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深刻。

(七)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A、开头: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中间:承上启下(过渡);C、结尾:总结上(全)文。

作为说明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开头语段:

①开头通过写……事例,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XX的趣事(或的奇闻趣事),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或XX事理),使说明……。

(八)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标题很新颖别致时容易考)。

答题格式:这个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九)说明文语段的中心句

题型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对策: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段落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中心句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

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的中心句也如此。)

题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十)某个事例或名言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某事理

对策:

答案就是事例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

【中考真题】

一、(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如何给山峰测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给山峰测高

于先文

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②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一般来说,是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量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水准测量进度慢,例如,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测量也需要1天;如果碰到草木丛生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③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我们测量448.9米的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这个方法虽然“多快好省”,但仅仅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

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2020年,我国科学家测量珠穆朗玛峰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个方法测得的是大地高,大地高需要减去一个叫作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值,才能得到海拔高。要想得到精确的大地水准面差距,需要有严密的数学模型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数据,这也是2020年在珠峰测量中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法。

⑤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准确的山峰高度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山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程监测,也可用于地壳形变、板块运动等演变机理研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报。此外,准确了解山峰的高度,还有利于科学家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分析沧海桑田的变化趋势,探索人类家园的未知奥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

B.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只适合测量较高的山峰。

C.三角高程测量法“多快好省”,测量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D.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B.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③段中加点词“一般来说"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方法"是指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的方法。

C.第⑤段说明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了三种测量山峰准确高度的方法。

二、(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盐湖为什么色彩斑斓?

王建萍

①初夏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地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种美丽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②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咸水湖都能叫盐湖,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

③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也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以及富含盐湖微生物,如绿藻等,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十分美丽。

④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几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古代盐湖(矿)。

⑤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盐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埋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

⑥由于盐湖多发育在干旱盐渍荒漠为主的封闭型内陆高原盆地,这里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盐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必须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3日,有删改)

1.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打比方)

B.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下定义)

C.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举例子)

D.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列数字)

2.文中第②段划线句中的词语“以上"可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理由。

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

3.针对文末提到的“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等现状,请就如何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工作,提出你的建议。

三、(2023·甘肃武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行道树的选择标准

赵世伟

①行道树看起来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然而若划归到自然界的植物分类中,常见的范围也就限定在百十个物种之内——它们是千百年来,人类从全世界数万种木本植物中严格挑选、再精心培育出来的“专业"树种。

②路旁的绿化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片的绿地,通常由高矮不同的乔木、灌木、草本搭配组合而成;另一类就是在路基上挖个坑(树池),坑里种一棵较高的乔木。别看两者都在马路边,对植物的幸福感而言,绿地和树池差别巨大。如果说绿地里的树住的是“三室两厅”,每顿四菜一汤,那么树池里的树,相当于住电话亭,伙食差到连粗茶淡饭都谈不上,而且还要饥一顿、饱一顿。

③所以能种在树池里的树,最重要的是“抗逆性"强。所谓“抗逆”,就是能抵抗逆境,耐受寒冷、干旱、贫瘠等各种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娇气的树当不了行道树,比如开花漂亮的杜鹃、叶芽能泡茶的茶树,还有苹果、樱桃之类的果树等,城市路边是没法种的。常见的杨树、槐树、栾树、香樟等,无一例外都是好种好活、特别皮实的树种。

④树木生长速度差异很大,速生树种三年五载就能枝繁叶茂,长得慢的可能上百年还没手腕粗。但城市绿化,最好三五年内就能“成材"堪用,不能指望“爷爷种树孙子乘凉”,儿子还没长大道路就要扩建了。

⑤北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了大批杨树做行道树,包括加拿大杨、毛白杨等不同种类,主要就是因为它们长得快。杨树长得最快的,是杂交品种的“速生杨":5年树,胸径①就能长到20多厘米!而5年的银杏树,胸径只有7、8厘米,还算是树苗。

⑥今年5月有个新闻,广东一男子被路边一片落叶砸晕。估计不少人看到标题会想:能被树叶砸晕,这人得有多么弱不禁风?然而只要你看到那棵树,就会庆幸自己没被落叶砸到——那是棵大王椰子,一片叶子足有三米长、二三十斤重。椰子等棕榈类植物生长迅速、树形优美,成排种在街边颇具热带风情。然而其叶片巨大是个隐患,需要及时清理老叶、枯叶,要么就得想办法将树叶固定住。

⑦除了落叶,落果也有危险。菠萝蜜、椰子之类的大个头果实动辄好几斤重,从树上掉下来的威力堪比炮弹,砸谁都受不了。就算果子不大,有时也会造成麻烦。比如核桃,秋天圆溜溜的果实满地滚,若不及时清理,外面的青皮腐烂变成黑色,就会污染路面。还有北方的柿子树,树形美也皮实,秋天满树黄澄澄、小灯笼般的果子特别漂亮。但到了秋末初冬,柿子变软掉落,啪叽摔一地黏稠的黄汤,那场景让人不忍直视。

⑧说了这么多,你了解挑选行道树有多苛刻了吧!满足这些“硬”条件后,还有“软"条件——颜值要高。除了树形,最好还能有些花果枝叶的特色亮点。总体来说,南方喜欢用能开出满树鲜花的树种,比如开紫红色花的羊蹄甲、开蓝紫色花的蓝花楹、开橙红色花的美丽异木棉。到了花期,整条街变成一片花海,成为城市的网红打卡地。北方则经常打“彩叶”的主意,秋天树叶变色时可以大显身手。如今不少北方城市都有“银杏大道”,一到秋季,满树满地一片金黄,恍若童话世界。

⑨然而传统园艺中的“彩叶”树种,如槭树、黄栌等,却很少能当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们也曾尝试过,结果却发现它们入秋后,绿叶只是逐渐枯黄、掉落,直接跳过了由金橙变艳红的最精彩环节。原来,很多彩叶树变色,需要昼夜温差很大。而城市环境因热岛效应温度始终较高,温差不够大,叶子就不变色。

⑩我国有八千来种树,但古往今来,人们选来选去,再精心培育杂交品种,到如今连同国外引进品种,我国常见的行道树也不过百种左右。然而即便聚焦这些“专业"树种,依然不存在百分百完美的行道树。比如银杏虽美貌,但雌树落果味道臭;杨树高大速生抗逆性强,却会产生飞絮;榕树树冠庞大好遮阴,但容易拱根破坏道路……作为一种生命体,我们无法要求它们全方位地、完全符合人类的愿望。对任何地方而言,行道树只要合适,就是最好的了!

(选自《博物》2021年第11期,有删改)

【注释】①胸径:树主干离地大约1.3米处的直径。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

行道树的选择标准“硬”条件①

落叶、落果麻烦少

③颜值要高

2.下列句中加点词删除后,最不影响句意的一项是()

A.(行道树)常见的范围也就限定在百十个物种之内。

B.一类是成片的绿地,通常由高矮不同的乔木、灌木、草本搭配组合而成。

C.速生树种三年五载就能枝繁叶茂,长得慢的可能上百年还没手腕粗。

D.绿叶只是逐渐枯黄、掉落,直接跳过了由金橙变艳红的最精彩环节。

3.请分析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杨树长得最快的是杂交品种的“速生杨":5年树,胸径就能长到20多厘米!而5年的银杏树,胸径只有7、8厘米,还算是树苗。

4.结合本文及日常生活,你认为下面哪种树最适合做兰州的行道树?为什么?

A.国槐耐寒,抗旱,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较快。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佳。病虫害不多,耐烟毒能力强。B.凤凰木别名凤凰花、红花楹,高达20余米,胸径可达1米,树冠宽广。夏季开花,花大,红色。喜高温多湿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C.广玉兰喜温湿气候,在碱性土壤种植易发生黄化,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终年常青,叶片大如手掌;花形酷似莲花,别名“树荷花”。

四、(2023·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缓解气候变化需要碳中和技术

明廷臻熊寒冰

①4月11日在海南省海口举办的第三届消博会上,绿色可持续理念,低碳可降解的产品,成为各类消费精品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

②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活动变化,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后者包括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变化等。

③全球系统中的碳库主要有4个,分别为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图碳库。大气碳库是4个碳库中最小的,约700Gt(1Gt=10亿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最先引起关注。

④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大量开采和使用岩石圈中以石油,煤、天然气等形式存在的化石燃料,最终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停留在大气圈中。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等生态问题,也会导致森林火灾,干旱、龙卷风等气候异常。

⑤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目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主要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

⑥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核电集团全年发电量为182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1%,创历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⑦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图,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工厂位于冰岛,每年可储存4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把790辆汽车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成本和一些技术难关依旧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

⑧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负碳技术,通过农作物或植物的生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还有一些其他技术,包括陆地增强风化,海洋碱化,均是提升生态系统能力来去除火气中的碳。直接空气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指通过大型风扇提供稳定的大气流动,并结合化学工艺直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和水源的负担,但捕获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600美元,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⑨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

(选自2023年4月25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1.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阳活动变化和人类使用化石燃料都能引起全球气候系统变化。

B.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会产生各种生态问题和气候异常。

C.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手段目前均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D.热催化和光催化技术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中的甲烷,是目前解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2.根据⑥━⑨段,概述减少温室气体的技术。

3.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4.简析第⑧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

5.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在减碳减排活动中可以做什么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中国结

①中国结作为我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最初,古人的铜镜背后一般都有绳纽,可以系上绳饰,方便手持。后来,窗帘、帐钩、笛箫、香袋等下方常系有美观的装饰结。几千年来,这些美丽的绳结代代流传,它们从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因其外观对称精致,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从《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的描写来看,中国结在清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品,而且已经不局限在女性服饰之中。只不过那时不叫“中国结”,而叫“络子”。

②中国结包含着非常多变且丰富的结绳工艺,有同心结、团锦结、双钱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其工艺之精妙令人啧啧称奇。中国结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丰富多样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

③在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一般说来,用来结艺的线绳约为100厘米长,4——6毫米粗,线绳的种类很多,过去主要有丝、棉、麻,现代材料则增加了尼龙、混纺等,不仅色泽更加亮丽,耐用度也大大提高。中国结的编制大致可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它们具有共通的编结原理,可归纳为基本技法与组合技法。基本技法是以单线条、双线条或多线条来编结,运用线头并行或线头分离的变化,做出多彩多姿的结或结组。而组合技法是利用线头延展、耳翼延展及耳翼勾连的方法,灵活地将各种结组合起来,完成一组组变化万千的结饰。

④一件结饰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还要搭配协调。选线时要注意色彩,若为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会使整个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除了用线,一件结饰还包括镶嵌的圆珠、管珠等坠子,以及各种金银、玉石、珐琅等饰物,如果选配得当,整件结饰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⑤中国结丰富多样的图案样式常常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如最常见的同心结寓意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团锦结寓意花团锦簇、前程似锦,如意结寓意万事称心、吉祥如意,桂花结寓意高贵清雅、富贵无疆,双喜结寓意双喜临门,双钱结寓意财源广进……那车前窗上挂着的红红的平安结寄托着家人温馨的祈愿,吉字结、馨结、鱼结合成“吉庆有余"的意思。在新婚仪式上装饰的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烟袋上的蝴蝶结因“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一根长长的丝线,曲曲折折中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一串中国结就是一串代代相传的祝愿。

⑥中国结所展现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审美内涵。对炎黄子孙而言更有着独特的寓意。绳线曲折回环、紧密相连,正如炎黄子孙紧密团结、心连一处。如今,中国结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逢我国传统佳节,都能看到红红火火的中国结。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驻守乡土的亲人,对所有炎黄子孙来说,挂起中国结的地方就是家。

1.下列关于“中国结”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结为我国所特有,它是上古时期就已出现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历史悠久。

B.中国结得名的原因与其外观对称精致有关,它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

C.中国结在编结原理相通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技法编结出类型不一、各具特色的结饰。

D.中国结在《红楼梦》中有记载,清代称其为“络子”,是当时流行的女性专有饰品。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中国结与炎黄子孙的关联,富有吸引力。

B.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表示绳纽出现的频率,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选线时要注意色彩,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

D.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得名、工艺、编制、搭配及图案寓意等相关。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结以其独特的神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唯一象征,北京申奥时深得各国的青睐。

B.为达到整体美的效果,古玉一类的物件应配编含蓄色调的结,要讲究搭配的协调性。

C.结饰变化万千靠组合技法,此法利用线头并行、耳翼延展及勾连,将各种结灵活组合。

D.中国结蕴含炎黄子孙团结一心的独特寓意,所以,挂有中国结的地方就有华人家庭。

4.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中国结包含着非常多变且丰富的结绳工艺,有同心结、团锦结、双钱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其工艺之精妙令人啧啧称奇。()

(2)一般说来,用来结艺的线绳约为100厘米长,4——6毫米粗。()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蹬几眼,大声道:“读书!”

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B.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C.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精密测量——科学探索的“眼睛"高端制造的“尺子”

①科学家门捷列夫说:“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有一条著名结论:“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在当代科技和工业领域,高水平的精密测量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和整体工业领先程度的重要指标,更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备条件。

②在精密和超精密工程领域,精密测量是指测量准确度在1微米至0.1微米量级的测量,超精密测量是指测量准确度优于100纳米,如10纳米、1纳米,甚至皮米(千分之一纳米)量级的测量。

③精密测量兴起于工业大生产。规模化大生产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特征,一个产品由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需要联合遍布各地的多个优势厂家。比如一部智能手机有1600多个零件和元器件,由分布在世界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家工厂提供。面对如此多零件、元器件,其中任何一个的尺寸精度或其他技术指标不合格,就无法集成到一起。

④为解决这类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计量局(BIPM)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与规范。依据这些标准与规范,国际计量局将公认的标准量值传递给每一台测量仪器,生产厂商使用测量仪器,对产品的每一个零件和元器件的所有技术参数进行精密测量。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都是精确的,测量数据都是精准的,进而成千上万的零件或元器件具有互换性。由此而来,精密测量已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新兴学科。

⑤怎样进行精密测量?这就需要实施精密测量的工具——精密仪器。大多数现代科学发现和基础研究突破,都是借助先进的精密测量方法和尖端测量仪器实现的。引力波探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⑥引力波探测是直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的实验,但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探测难度极大,采用超高分辨率的远距离激光干涉测量方法探测,是目前最有优势的技术途径。如果激光干涉测量仪建立在地球上,其互为垂直的两路激光测量臂长至少要达到4000米。如果按比例放大,这一超高分辨率测量相当于在绕地球1000亿圈的长度上,检测出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直径的长度变化。经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2016年人类首次直接测量到高频段引力波,3位相关科学家因此项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⑦就科学研究而言,这样的探测还远远不够。为测量到低频段引力波,必须将激光干涉测量仪建立在太空环境中。这样,其互为垂直的两路激光测量臂长才能够达到数十万千米到数百万千米,激光干涉测量仪的测量准确度才有望达到1皮米。

⑧引力波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测量技术有多精密,科学探索就能走多远。

⑨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跨越的关键是提升制造质量,而提升制造质量的关键则是提高精密测量能力。

⑩超精密光刻机的研制,很好地证明了这个结论。超精密光刻机被称为“超精密尖端装备的珠穆朗玛峰”,挑战着人类超精密制造的精度和性能极限。超精密光刻机的制造精度已接近现有制造能力的极限,其精度提升一点点,通常都要付出几倍十几倍的努力。比如,用于28纳米节点制程的DUV光刻机拥有7万多个光机零件,涉及上游5000多家供应商。这些零部件对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只有发挥供应链上所有顶尖制造商的技术优势,才能全部达到标准,超精密光刻机才能研发成功。

我国正在向世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迈进,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成为关键一环。我国精密测量领域科研工作者将继续勇担重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为中国制造备好“尺子”,为科技强国建设不懈奋斗。

(刊载于2022.3.22,有删减)

1.开篇引用科学家门捷列夫和开尔文的名言,有什么好处?

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精密测量”进行了说明。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比较分析文章第⑩段中“珠穆朗玛峰"与“通常”两个词语所体现的语言特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曾筱琳

①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对画面正中的这座拱桥都不会陌生。桥上接踵而行的人流,桥下穿梭的船只,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图景扑面而来。

②在古代,大多数拱桥都是石头做的。这个原理不难理解,因为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所以,这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③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石头之外,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相比于石头,木材拥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等优势。最早的木桥是以独木桥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水上或峡谷两端搭设一根简单的木头,如今,在许多小河上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形式简易的桥梁。

④那么,能不能效仿石拱桥,也用木头造出这种形态美观的木拱桥呢?显然,如果按照前文所述石拱桥的原理修建木拱桥,那桥估计建好没多久就会塌了。毕竟,要比结实程度和抗压能力,木头实在没什么竞争优势。可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拱桥恰恰就是用木头做的。难道这是张择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吗?

⑤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宋会要》中所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记载:“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

⑥而文中所描述的中国第一座“编木为之"的“无脚桥”,也正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这座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

⑦那么,汴河木拱桥又是如何建造的呢?《渑水燕谈录》中用“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简单描述了虹桥的桥梁结构。而通过后来建筑学家和桥梁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汴河虹桥的建造技艺非常精湛,其结构精密而巧妙。从整体上看,虹桥的主拱由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横梁交叉搭置、相互承载,形成了拱形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拱上建筑的传递,承担桥面传下来的荷载。为了增强桥的整体稳定性,两个系统之间还设置了5处横梁,以此加强其横向连接,形成整体,共同承担桥面的负荷。简单地说,工匠们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抗压、抗弯以及抗拉等性能,将木头有组织地编制在一起,形成拱形结构,并实现了在有较大跨度的同时兼备较强的承重能力。

⑧看来,张择端不仅没有凭空“捏造”,而且在《清明上河图》中,对虹桥的写实描绘几乎将虹桥的结构完全还原了出来!

(有删改)

1.从第⑦段来看,《清明上河图》中汴河木拱桥建造蕴含着怎样的科技秘密?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句子。

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宋会要》中所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

3.结合加点词语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石头之外,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

4.与石拱桥相比,木拱桥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无现金社会现实吗?

①放眼全球,无现金的电子支付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技术改变生活的一种趋势,也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模式。但是,无现金社会是否能成为现实?

②已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约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其中金融行业就首当其冲,因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简捷,能节省大量人力。仅仅是在节省劳动力上,实现无现金社会就有最大的理由。

③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手机银行正大行其道,每个银行只要有一款通用软件,就可以让手机使用者无须现金即可完成日常的所有消费和交易。

④这些不用现金的金融业务,在方便公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节省了金融业的劳动力。

⑤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供的信息是,在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用了600名交易员,但今天只需两名交易员就可以照管所有柜台。

⑥采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金融交易和流通,当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和方便。

⑦无现金社会能节约社会资源,降低成本。货币作为交换的等价物,其本身也需要材料和制作,无论是古代的金锭、银锭、铜板,还是今日的硬币和纸币,都需要资源、材料、制作手段及技术。如果实现无现金社会,则印制钞票的成本和资源就会大大节约。

⑧无现金社会还能减少疾病传播。纸币上的微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杂,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有上百种。钞票上的细菌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⑨此外,没有现金的社会让那些抢劫现金的不法分子无从下手,相应的犯罪将消除。而且,无现金社会还能杜绝假币坑人的事情发生。

⑩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即便是基本可以实现无现金的丹麦,很多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使用银行卡,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无现金社会可能让老年人感觉自己被排除在社会体系之外。

当然,电子支付在解决现金遗失、被抢盗等安全问题之外,又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和流通的安全常常遭遇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为的漏洞和恶意诈骗。一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支付和流通。即便这样的事情很极端,也可能多年不遇,但是从安全的角度,即从信息技术确保安全和灾难控制与救援的思维来看,人类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系统,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全部取消钞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无现金社会有哪些好处?

2.第②段中加点的“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⑩段划横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你认为要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六、阅读《在古诗词中发现美和科学》,回答小题。

在古诗词中发现美和科学

①富有生命力的诗词,插上科学的翅膀,从科学的角度欣赏古诗词,会让热爱科学和着述诗词的你一举两得!

②古诗词里有光学知识。储光教《钓鱼湾》有两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俯看潭水,水清见底,见到荷叶摇晃,才知道是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诗歌中反映了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光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我们就会觉得津底变浅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清激平静的江上,倒映出一轮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

③古诗词里有声学知识。例如“”,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现象,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秒。“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听到路人问路,赶忙招招手,不敢回答,因为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水中传播。但鱼是有耳朵的,一般在头骨的两侧,所以鱼可以听到声音。可见,“小儿”的担心不无道理。卢纶的《塞下曲》“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诗句,说明了共振原理。欢声雷动,鼓乐喧天。战士击鼓,鼓皮振动,使鼓发声。鼓声在空气中传播,产生共鸣,仿佛连山川都振动了。

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说明的则是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的科学道理。拉弓时,拉力对弓做功,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松手后,弓在恢复的过程中对箭做功,将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萧萧下”的过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而“滚滚来"的长江水蕴含着丰富的动能,奔流不息,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气象,衬托诗人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悲壮心境。这就是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⑤陆游《村居书喜》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这种现象说明了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因为“骤暖”,使得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从而“花气袭人”。白居易《幕江吟》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一种水汽凝结现象。九月初三,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夜间地面温度下降,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的温度也随之下降,在降到“露点”以后,多余的水汽析出凝结成水滴附着在物体表面,这就是露,这就是古诗词中蕴含的热学知识。

⑥科学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一个产生于我们的理性,一个出自我们的情感,却都是人类观察自然、世界的结晶。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美妙的蕴含科学知识的自然世界。

1.阅读选文,简要概括古代诗词里蕴含哪些科学知识?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秒。()()

3.“花气袭人知骤暖”,为什么天气“骤暖”,人们更容易闻到花香?

4.根据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面哪一句诗文填写在文中横线处最为恰当?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被选择的诗文中所写事(景)物产生这种声学现象的原因。

(甲)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

七、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在海南,鸡才是岛主

程一鸣

①在海南岛,一旦出了城镇,就成了鸡的天下。无论是乡道、院落,还是田间地头,总有鸡的身影。它们头顶红冠,昂首挺胸,一副海岛王者的模样。

②不过像自家这样自由散漫的鸡,尚不成体系,只是鸡界的散兵游勇罢了,海南鸡的正规军,还得是大名鼎鼎的文昌鸡。

③文昌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部,风光旖旎,人文荟萃,也是著名的宋氏三姐妹的故乡。但让文昌闻名中外的,却是因为这里所养的“鸡"。

④根据民间的说法,文昌鸡发源于文昌潭牛镇天赐村,当时村里盛长几颗榕树,树籽落在地上,被家鸡啄食后体质极佳。乾隆年间,有位回乡的翰林吃了母亲所养的鸡,觉得美味之至,便在回京时将鸡供奉给了皇帝,皇帝品尝后盛赞道:“鸡出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昌盛,鸡亦香甜,真乃文昌鸡也!”

⑤得到了皇帝的代言,文昌鸡的名号便叫了开来。经过一代代的生化繁衍,文昌鸡成为了海南岛的特色鸡种。

⑥在如今产业化养殖的方式下,文昌鸡的喂养也十分讲究,需在热带田园中放养,鸡舍要达到一定的卫生和通风标准,一早一晚需投喂大米、糠和番薯之类的农作物。在“上刑场"前的60天,文昌鸡便结束了自由时光,被置于安静避光处笼养育肥。

⑦文昌鸡曾跟着海南人被一路吃到南洋,并成为了新加坡的美食招牌——海南鸡。海南鸡的上位史,也是一部海南人的奋斗史。

⑧19世纪,海南出现了下南洋的浪潮,当他们抵达南洋后,一部分人应聘到厨房打工,把家乡的菜式创新改良,加入辣椒和班兰叶调味,使文昌鸡完成了向海南鸡的转型。当年的闯海人凭借着辛苦打拼,有些已经成为了商贾巨富,而励志的海南鸡也出人头地,在今天,很多外国人不知海南在何处,但提到海南鸡却是无人不知。

⑨不论是大雅之堂,还是江湖排挡,总有鸡的身影,它温润着岛民的寻常生活,也承载着凌驾于美食之上的仪式感。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婚嫁寿辰,祭拜活动,有鸡上桌来主持局面,这一餐才算圆满。这正应了海南人常说的:无鸡不成宴!

(节选自《三联美食》,有删改。)

【链接材料一】

养殖方法是文昌鸡与众不同的关键。大概放养九个月后,就开始将鸡笼圈起来,置于安静避光处,不使其走动,连续育肥两个月,等到它们“心宽体胖”后,才能拿去卖或者吃用。

在宰杀文昌鸡前30天,每天早晚用花生饼、椰子饼、椰丝、蕃茨、大米饭混淆着喂鸡。如此,文昌鸡便具有了皮脆薄、骨软细的特点。

【链接材料二】

海南人吃文昌鸡,最经典的吃法是白切,最能体现文昌鸡鲜美嫩滑的原汁原味。同时配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俗称“鸡饭"。

文昌鸡在保留其他白切鸡的烹调方法的基础上,呈现出自己独特魅力,其所用的调料很特别,是纯天然的,由生姜、蒜泥、白糖、精盐以及橘子汁组成,其中橘子汁一定要新鲜的。

1.品味说明文语言,按要求作答。

鸡舍要达到一定的卫生和通风标准。“一定的”能否删去,为什么?

2.文章第六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上刑场"前的60天,文昌鸡便结束了自由时光,被置于安静避光处笼养育肥。

3.小李同学为了充实文章的说明内容,找了文昌鸡的相关介绍【链接材料一】,你觉得应该补充到选文的哪一段并说明理由。

4.阅读了以上材料,说说文昌鸡驰名中外的原因有哪些?

八、阅读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暖花开风筝飞

谬士毅

①“暖风十里丽人天。”在春暖花开的好时节,川原远近,风筝飘忽,风动筝鸣,盎然成趣,恰如诗人所描绘的:“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迥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任骑牛弄笛儿。"

②风筝,又叫“风鸢”“纸鸢”,源于中国。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鲁班为军事需要,曾做木鸢以窥宋城。秦末,韩信发明篾扎风筝。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坊间开始以纸代木,故称“纸鸢”。五代的李邺在纸鸢上装竹笛,风动筝鸣,似古筝响于天空,从此人们把纸鸢改叫“风筝"。风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用于军事,有侦察、测距、越险、载人等历史记载。

③隋唐时期风筝开始娱乐化,为民间广为制作。到了宋代盛行春天放风筝。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就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儿童引线放风筝的场景。北宋画家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生动地描绘出当时放风筝的步骤和所用工具。

④明清两代,风筝更为常见。《北京竹枝词》这样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到了现代,风筝制作不仅继承了传统工艺,而且将电子、机械、遥控等新技术加以运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光彩,成为民间艺术的奇妙风景。

⑤风筝,素有“艺术之花"的美称,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奇巧百出,风姿各具。在风筝王国中,有不少闻名中外的风筝,如:北京沙燕风筝以扎制燕子风筝驰名,代表性京派风筝有金氏风筝、“风筝哈”等。沙燕有肥形、瘦形和雏形之分,由于体形的差异,呈现出或壮硕或俏丽或稚气等不同神态。大块面的白色胸脯和头、翅、尾诸部的黑色描绘,呈现大字形,是其主要标志,有的沙燕风筝上会点缀牡丹、蝙蝠等吉祥图案。

⑥江苏南通风筝,以板鹞为当地风筝中的典型品种,有正方形、长方形及多角形等。板鹞上常装有哨子、响铃,放上天,这些口哨、响铃便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美妙动听。

⑦山东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种类有软翅、硬翅、串式、板子、桶子类等,经历代发展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美观、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风格。在潍坊风筝中,大龙风筝最具特色。

⑧风筝也牵动了诗人和画家的情愫。唐代高骈的《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将风筝在夜空发出的不同声响作了精彩的描绘。唐代诗人元稹在《有鸟二十章(庚寅)》中写下了:“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描绘出一幅风筝的风俗画,清新又迷人。清代郑板桥的“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代书画家徐渭晚年主要以卖画为生,他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还有三十余首《风鸢图诗》保存了下来。

⑨1980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一组《风筝》特种邮票,全套共4枚,是北京的传统沙燕风筝。图案分别是雏燕风筝、瘦燕风筝、半瘦燕风筝和比翼燕风筝,这四幅图案选自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1987年4月又发行了一组《风筝》特种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鹰、龙头蜈蚣、八卦和凤凰,这套邮票是为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而发行的。

⑩春天放风筝时,若猜一些与风筝有关的谜语,则更助雅兴。时下,春光明媚,何不趁着这大好时光,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在蓝天下欣赏或竞放风筝,从中享受益心逸兴的乐趣呢!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最后一句中的加点词“在很长一段时间”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第⑤⑥段中“呈现出或壮硕或俏丽或稚气等不同神态"像一支大型乐队”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

3.第⑧段引用诗人的诗歌和画家的画作,有何作用?

4.下面选项对文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介绍“风筝"时大量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时得说明具有说服力,同时增强说明文得趣味性。

B.本文用了时间顺序来厘清风筝得发展历史,使说明具有条理性。

C.风筝最早用于军事,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开始以纸代木制作风筝。

D.中国邮政先后发行了以鹰、龙头蜈蚣、八卦、凤凰为图案的风筝和北京传统沙燕风筝。

九、阅读《立春,春天到了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春天到了吗?

①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通常在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今年立春在2月4日。

②谚语有云: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随着天气逐渐回暖,我国南方地区日照和降雨逐渐增多,一些地方已经“吹面不寒杨柳风"。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大,立春时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较为寒冷,有些地方甚至还在下雪,并没有进入自然意义上的春天。

③按照气象学入春标准,当气温的滑动平均值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10摄氏度,达到这个标准的第一天就是春季的起始日。根据这一标准,各地的入春进程自南向北有着显著差异。立春时节,我国广东、广西以及云南南部、福建东南部等地往往已经入春;四川东南部、福建北部等地则在2月逐步入春;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入春时间在3~4月;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以及青藏高原大部地区的春天要等到5~6月。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入春时间逐步提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入春时间较20世纪80年代普遍提前了5~10天。

④“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春意味着风和日暖,也意味着万物生长。人勤春来早,各地陆续入春后,春耕春播工作也自南向北陆续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春季处于大气环流调整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若是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相遇并相持,极易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发生倒春寒现象。每年3~4月,倒春寒天气在南方易造成早稻烂种烂秧,在北方会对冬小麦和林果的生长造成较大影响,需注意防范。

⑤立春时节,虽然天气开始慢慢回暖,但早晚温差仍然很大,我们一方面应当及时关注最新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为出行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在大部分地区,也要注意保暖。民间俗语“春捂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注意保暖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对多变的天气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大家可用多层穿衣法来应对天气变化,保护身体健康。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2月2日第14版)

1.阅读全文,说说立春时节我国南北方气候的特点。

2.文章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语“通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了方便记忆,人们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请写出“春雨惊春清谷天”这句歌词中所包含的除立春外的任意两个节气名称。

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惊艳世人的二十四节气

①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②开幕,恰逢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24"成为开幕式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密码”: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暖场歌曲24首、雕刻冰立方的激光24束……有文化时间之称的二十四节气引发广泛关注,那么二十四节气是什么?其中有何文化内涵?

②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源于商周,确立于秦汉,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补充历法。中国的先民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黄道一圈为360度,如果以春分时太阳在黄道所处的位置为黄道0度,每隔15度取一个点,恰好可以得到24个点。这24个点所在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位置。每隔大约15天,太阳就转过15度(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转动了15度),就到了一个节气。

③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④首先,甲。

⑤《庄子》载:“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二十四节气细致而准确地反映中国四季交替的气侯特征,例如,惊蛰、谷雨、芒种、寒露、霜降等是通过物侯的标志性变化来定名,体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此同时,受天人合一观影响,节气不但为农业生产立法,也成为规范日常行动的指南。中国古籍里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⑥其次,乙。

⑦中国农历是融合夏历和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夏历,又称阴历,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阴历以月相变化为依据,能反映潮汐而可指导海事活动,但未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不能反映季节转换,难以准确指导农事。而二十四节气则是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中国农历融合了夏历与二十四节气,通过置闰法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这得益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和智慧。夏历与二十四节气没有“阴阳不调”,而是“和而不同”,融为一体,形成了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的中国农历。

⑧再次,丙。

⑨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眷、终于大寒。“冬至阳生春又来”,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生生不息的循环时间观。如《黄帝内经》所载,“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

⑩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文化时间,影响到中国人生产和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中国独有的知识和实践体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世界的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相遇,两种时间和合共融,毫无疑问,创造了交流与互鉴的典范,既是奥运这一体育盛事的题中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