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二上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初二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明白大雁的生活习性;
2、熟悉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3、体会文章饱含情感的语句;
4、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熟悉大雁的相关习性;
2、体会文章饱含情感的语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写法上融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于一体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创意:
以题目为突破口,用加标点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查找的有关大雁的知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提要:
如:鸟纲,鸭科、候鸟、益鸟、游禽(类属)
善飞、尊老爱幼、有智慧(性情)
对作者可以简单介绍,略。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预习中发现的生字生词。两名同学,其他学生在书上标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雁的相关语句,思考文章都介绍了与大雁相关的哪
些知识。
比如:大雁是报春的使者;大雁在3月份和11月份对待自己喜欢的水塘和沼泽态度不
同;孤雁是失去亲人的,叫声充满忧伤;大雁为了联合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等。
2、这里有三个标点符号:“,。!”读完课文,你倾向于在文章题目后面加哪一种?
讨论明确:大雁归来。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只是表述了一个客观事实一大雁飞回来了。
大雁归来?是一个疑问句,表示了对大雁归来的疑惑,吃惊,一大雁难道飞回来了吗?
大雁归来!是一个感叹句,表示了对大雁归来的期盼、激动和兴奋一大雁可算飞回来了,
太好了。
三、深度品读
这是一篇写法上融知识型、形象性、抒情性为一体的文章,试以文中具体语句或段落
来说明。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
知识型主要体现在文中对大雁有关生活习性的描述和介绍(段落略)
形象性主要体现在文中对大雁的相关的描述上,语言很形象(语句略)
抒情性主要体现在文中多出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句略)
四、疑难探究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来进行集体讨论。(过程略)
五、拓展延伸
大雁为了联合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与人类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六、作业
查找陈百强的《孤雁》一首歌的歌词,进行简单赏析。
人教版初二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1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
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
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
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
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
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
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L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
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
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垠,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人教版初二上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
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
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
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
《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
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1逢)、为诋(chi)、为屿(yd)、翕(xi)忽
为堪(kan)、差(ci)互、寂寥(liao)、幽邃(sui)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
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一近观一远望一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
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
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雄为岩。青树翠蔓,蒙络
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怒
己,日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
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
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
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
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
面的石头,成为诋、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
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
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
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
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
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
“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噫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
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
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
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
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
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
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
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一一“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
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
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
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
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人教版初二上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点】: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
价值观。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
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课前预习工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解释。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读课文,2—3遍。(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
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⑴渔人的行进路线:
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知识卡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陈思思的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老师导入新课: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
源》把我们带到如痴如醉的桃源梦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理想中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
方称作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
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
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陶渊明
哪位“小老师”了解陶渊明?请向“学生”介绍。之后要问他从哪里获取的知识。历
史课本有对他的介绍;语文课本上夜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下面注解中有“陶渊明”一
条;网上也有(有学生上网搜索到有关知识,请他拷贝下来向大家展示如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潺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
名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
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过着俭朴的生活。
三、初读课文
L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髯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①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结合课下注释理出难解的字词句。然后畅谈:桃源带给你怎样的世外感受?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比如:奇、美、乐等。)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2.疏通
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重点字词如:异穷属悉咸延语寻
古今异义词语如: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儿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
“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一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
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六点拨讲解
(1)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对照注释,试讲课文。
(2)学法指导: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一一鲜
嫩,,、“美——美丽,,、,,交——交错”不可望文生义。翻译句子时,先弄清句式特点、关键
字的意思,然后做到准确,通顺,省略的部分要补上。例如:“具答之,便要还家”具,
详细;要通邀,邀请•(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译文,渔人详细地做
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第二课时
一、探究桃源之奇
故事确有传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描
写让你产生奇的感受?
1.自主探究。
2.合作探究。
3.交流展示。在学生展示中,教师相机点拨、纠正、穿插、强化重点词句的积累。
(1)入源经过奇。奇在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此
美景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奇在一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
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2)桃源中人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
里?
(3)桃源消失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一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
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奇在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
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
二、感受桃源之美
1.请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展开丰富的
想象,口头描绘桃源的环境美。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
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预设: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然后对照这些地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一一展示读一一竞赛读一一齐
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2.桃源的美,不仅表现在环境,更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上。请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节,
然后把它改写成一组具体生动的人物对话。
先由同桌之间表演,然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师生共评。
3.观看《中国水墨动画系列之桃花源记》
水墨动画以其画面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人物形象的诙谐对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
力。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能够理解动画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动画加深了课堂的趣
味性,也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进入桃花源的历程,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文章
的脉络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有些东西用言语表达时
总感到比较苍白。借助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
三、设计对话采访深化文章主题
先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以下活动,活动分两组进行:
1.如果让你对桃源百姓说一段话,你会怎样说?
2.如果让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陶渊明进行采访,你会问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先拟
出采访提纲。
(说明:活动一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与文中人物的直接对话,深化对桃源社会实质的
理解,同时还可以把课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活动二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本文的写法。对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其
他学生回答:你觉得陶渊明会怎样回答?譬如:
一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一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渔人的复寻而迷失?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可以选择,你是愿意生活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是桃花源里?请谈谈你的理由
(说明: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桃花源里生活的理解,并征对现实生活来谈
谈感受。老师引领学生将现代社会生活和桃花源里的生活状态作对比。学生可能会谈到很多
的理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引领学生理智地看待我们今天的生活。并学会生活。)
(2)老师下课结束时出示自己写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此活动的目的是引领学生
学会思考,学会写读后感)
读后感呈示:《桃花源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之美。千百年来,“桃花
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
桃花源里人们那种鲜活的生命状态,简单而幸福的生命状态,一定让你羡慕不己,老
师也有很多的感悟,在感受到这些简单而充满幸福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些鲜
活的生命状态只存在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中,或者说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读着这
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我们隐隐感到作家的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也有
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因为人性中最为本色美好的东西,最简单而朴素的向往己经随着时代
的变动而悄悄流失。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
渐憔悴的面容。有着因太多对物质的渴望而堕落的灵魂。甚至包括我自己。
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桃源与沅州》中曾这样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
命运中注定了应该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感谢陶渊明,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为后人确立了一种新
的理想人格。是他让我们看到滚滚红尘中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
活态度,委任自然,任真自适。而这样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
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小心给弄丢了。
站在来路和去路的现实人生路口,我们是不是该不断地回望来路。去捡拾那些本来就
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幸福起来。
人教版初二上语文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
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
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
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
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
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
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
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
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
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
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
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
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2、《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
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
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
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
“奇景”,为洵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
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
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
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一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一一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
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
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
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
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
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
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
“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 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各科)
-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名校卷)
- 普通话朗读范文50篇拼音版
- 人工智能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 从管理角度分析如何增强嵌人式系统的网络安全
- 从全球视角看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 围手术期的糖尿病
- 传统图案在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案例分析
- 企业创新与太空探索的关系
- 失眠之中医问诊单
- 桥式起重机定期检查记录表
- MOOC 警察礼仪-江苏警官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3-2024学年度九上圆与无刻度直尺作图专题研究(刘培松)
- 2024年广东省2024届高三二模英语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3年-2024年医疗器械知识测试题与答案(含A.B卷)
- 2023年度四川公需科目:数字经济与驱动发展
- 汽车制造业的柔性生产与敏捷制造
- 2024年制鞋工专业知识考试(重点)题库(含答案)
- 2023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入库考试模拟真题一套(含正确答案)
- 2023-2024学年广州大附属中学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