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第一讲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讲义(教师版)_第1页
专题01第一讲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讲义(教师版)_第2页
专题01第一讲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讲义(教师版)_第3页
专题01第一讲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讲义(教师版)_第4页
专题01第一讲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讲义(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第一讲古诗文第一讲课文初读课文初读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今当涂当涂:当道,当权。掌事,不可不学!”蒙辞辞:推托。以军中多务务:事务。。权曰:“孤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欲卿治经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为博士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邪(Yé):语气词,同“耶”。!但但:只,只是。当涉猎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务:事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Yé):语气词,同“耶”。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及:到,等到。过:经过。寻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泛指吴地。阿蒙:吕蒙的小名。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见事:知晓事情。走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同“耶”2.古今异义(1)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①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②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见往事耳①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②耳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耳朵(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独(5)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等到今义:以及(6)即更刮目相待古义:另,另外今义:更加3.一词多义(1)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用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译为“认为”(2)当①当涂掌事掌管②但当涉猎应当(3)见①见往事耳了解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4)事①卿今当涂掌事政事②何见事之晚乎事情4.重点实词与虚词(1)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2)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3)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4)蒙乃始就学于是,就(5)及鲁肃过寻阳经过(6)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7)即更刮目相待擦拭5.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和志士分开一段时间后,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课文探究课文探究 1.说说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1)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2)吕蒙:吴国名将,知错就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3)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感到十分高兴。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表现了鲁肃怎样的特点?答: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与之深交,表现了鲁肃敬才、爱才的特点。3.你认为孙权所说的话中,哪一句最能说服吕蒙?为什么?示例:“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以自身的例子使吕蒙无可推托。4.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答: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托,“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5.仔细阅读语段,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示例:(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2)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4)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5)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6.孙权劝学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答:(1)关心下属,要求宽泛,吕蒙可以达到;(2)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3)吕蒙自身刻苦勤奋。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一、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面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当涂掌事(当道,当权)蒙辞以军中多务(告辞)B.治经为博士(研究)但当涉猎(只是)C.蒙乃使就学(才)

及鲁肃过寻阳(经过)D.卿今者才略(现在)

肃遂拜蒙母(终于)2.选择对下列加点字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又数刀毙之C.结友而别

学而不思则罔D.但当涉猎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下面对文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B.“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初吴县的阿蒙了。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人分别三天,就更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兄长你怎么了解这件事情这么晚呢?D.“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说有很多事务,怎么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4.下面关于《孙权劝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宋(朝代)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B.《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C.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感情,也从正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D.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答案】1.B2.D3.C4.C【分析】1.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C.及鲁肃过寻阳(到);D.肃遂拜蒙母(于是,就)。2.A.用/认为;B.结构助词,没有实际的意思/代词;C.表修饰/转折连词;D项都是“只”。3.C.应是: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4.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故C项错误。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错的项是()A.但当涉猎:只B.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C.即更刮目相待:更加D.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2.句子翻译。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照例子填空。孙权劝学——吕蒙(__________)学——鲁肃(_________)学4.用原文回答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案】1.C2.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3.治赞(叹)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其中一点即可)【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A.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B.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脱;C.句意为: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更:重新;D.句意为: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非复:不再是;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①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②句意为: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卿:你,非复:不再是。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提炼概括。由孙权的话语“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此处为孙权劝说吕蒙读书,即“孙权劝学”。由“蒙乃始就学”可以看出,吕蒙开始学习,可概括为“吕蒙治学”。根据鲁肃的话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以看出鲁肃对吕蒙的变化感到惊叹,可概括为“鲁肃赞学”。4.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孙权劝说吕蒙读书的话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读书的方法和目的为: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可以结合文中的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从各自的角度谈启示。从孙权的角度来看,告诉我们无论都忙都要坚持读书,读书总会有所收获;读书要广泛涉猎,了解多个领域;要善于采纳对自己有益的言论。从吕蒙的角度来看,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问题要及时劝说,要带动身边人一起学习;从鲁肃的角度来看,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点睛】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三、对比阅读文言文阅读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当:应当 B.以钱覆其口。覆:盖住C.棹数小舟。棹:划船 D.竟不可得。竟:终了,最后2.下列选项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例句:求之下流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B.何陋之有。(《陋室铭》)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D.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3.文言文中一些字的含义在现代汉语常用词语中还有留存。请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国安邦B.释担而立。如释重负C.湮于沙上。湮没无闻D.可据理臆断欤。主观臆断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言多务,孰若孤?(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3)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1.A2.D3.A4.(1)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2)卖油的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3)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

A.句意为: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当,当权;

B.句意为: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覆,盖住;

C.句意为:划着几只小船。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D.句意为:最后还是不能找到。竟:终了,最后;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句子进行分析。例句句意为: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之”:代词,代指石兽。

A.句意为: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谓语是“有”,宾语是“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C.句意为: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之:的;

D.句意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之:代词,代指讲学家的观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治:研究/治:治理;

B.释:放下/释:放下;

C.湮:埋没/湮:埋没;

D.臆:臆断/臆:臆断。

故选A。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句中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意为: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重点词:卿,你。言,说。孰,谁。

(2)句意为: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重点词: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

(3)句意为: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重点词:是,这。岂,怎么。为,被。【点睛】参考译文【甲】【乙】康肃公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的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支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康肃公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将他送走了。【丙】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佘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遏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凃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晩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益慕圣贤之道(慕:羡慕) B.援疑质理(援:引、提出)C.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 D.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计日以还/不以物喜C.蒙乃始就学/乃重修岳阳楼 D.结友而别/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A.又害怕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B.又害怕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询问。C.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询问。D.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写学习。甲文叙述作者“嗜学”,道出问学的甘苫;乙文讲述吕蒙受到孙权启发“乃始就学故事。B.甲乙两文叙述安排都详略得当。甲文详写作者求学途中的艰辛和对待老师恭敬的态度;乙文重点写劝学结果,令人遐思。C.甲乙两文人物形象都鲜明可感。甲文作者虽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乙文中的吕蒙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开始学习。D.甲乙两文的写作目的都是劝勉人要勤奋学习。甲文从作者勤奋求学的经历写起,乙文中孙权以自身为例直言相劝。【答案】1.A2.C3.D4.C【解析】1.A.有误“慕”,根据句意应解释为“仰慕”。故选A。2.A.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B.第一个“以”表修饰,可译为“而”;第二个“以”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C.相同,两个“乃”都是副词,译为“于是,就”;D.第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然后”等,或不译;第二个“而”表转折,译为“但、却”。故选C。3.此句的翻译一共有三处错误点,第一个是对“患”的解释,“患”的意思是担心、忧虑;第二个是对“趋”的解释,“趋”在这里是快步走的意思;第三个是对“叩问”的解释,“叩问”是请教的意思,据此即可判断出此题的正确选项为D。故选D。4.甲文中只是写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且从选文句末“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可以看出文章并没有体现出“聪明”这一点,C项表述错误。故选C。译文: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注)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这里指父母。③汩: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家乡的人。⑥无忝:不要辱没。忝:辱。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3)然今遣汝者(__________)(4)力改故习(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上看又有何不同?写作目的:__________写法上:(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答案】1.用经过派旧,原来的2.1)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2)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3.甲文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理由是通过博览全书,可以获得教益,了解历史经验教训。乙文朱熹因为自己不能常陪儿子学习,就让他拜师求学,也劝儿子珍视光阴、努力向学。4.都是劝说别人认真学习,勤奋读书。甲文既有委婉劝说,也有侧面描写。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劝说。【分析】甲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年代:北宋乙文选自:《与长子受之》朱熹年代:南宋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故:旧的,原来的。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更:重新。汝:你。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通过博览群书,可以获得教益,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不能专心学习;二是父子之间不想日夜督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见识。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文都是在劝谏别人认真学习,勤奋读书。甲文既有委婉的劝谏,又有侧面烘托;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说。乙文译文: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记住!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⑷深林:指“幽篁”。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2)玉笛:精美的笛。(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意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诗意理解《竹里馆》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春夜洛城闻笛》的主旨是思乡,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在诗人客居异乡的时候,他在洛阳的客栈时偶然听到《折杨柳》笛声,而《折杨柳》笛声的绵长又悲切,从而引起诗人的思乡的愁绪。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一、诗歌鉴赏阅读《竹里馆》一诗,完成下面小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下列对诗歌意境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内心的淡定 B.自然的幽静 C.精神的放松 D.心灵的孤独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以自然平淡的笔调,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清新诱人的意境B.诗歌格调幽静闲远,将诗人心境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C.诗歌善用正衬,如以弹琴长啸,衬托月夜竹林的幽静。D.“幽篁”“深林”“明月”中“独坐”“弹琴”“长啸”,景与人互为景色,颇显诗人的安闲自得与尘虑皆空。3.下列诗句与所选诗歌所表现的诗人心态一致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C.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答案】1.D2.C3.A【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描写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清静的世界,诗人的精神可以彻底放松。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并不感到孤独。故内心孤独是不正确的,选D。2.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赏析。本诗以弹琴长啸来衬托月夜竹林的幽静,这是反衬手法,故选C。3.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A.表现的是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符合题意;B.表现的是远征在外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C.表现的是诗人对晚春的“杨花榆荚”的喜爱之情;D.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之情;故选A。4.阅读古诗,完成题目。“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融媒体正在进行《竹里馆》短视频拍摄,需要你帮助完成设计方案。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背景(1)时间:______________地点:独坐幽篁里画面提示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B.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请展开想象,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再现“诗中有画”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指导(3)人物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明月来相照或夜晚(2)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或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3)表现诗人闲适生活以及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由此可知时间是晚上或明月当空的夜晚。(2)本题考查展开想象描绘意境。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以体现诗中有画的美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意思是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描写时可结合想象,示例:静静的夜晚,幽幽竹林,郁郁苍苍,我独自坐在这翠绿的竹林中,抚一架古琴,放声高歌,歌声在竹林上空回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示例:此时,郁郁苍苍的竹林深处我在抚琴尽情高歌却无人知晓,抬头看,只有天空中那轮明月在与我为伴,月光洒满竹林,也映照着我的心。(3)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生活的闲适恬淡,从而表现了悠闲自得、超凡脱俗的境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梁)刘孝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3.《竹里馆》和《竹》这两首诗分别是怎样利用“竹”这一形象来表情达意的?【答案】1.D2.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3.①在刘诗中,作者托物言志,将竹拟人化,借竹表达持守清高气节、不慕权贵的心志,表现寻觅同道知音的意愿。②在王诗中,竹形成一种幽深宁静的环境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特立独行、清高脱俗、醉心自然的形象。【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D.无中生有,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特点能力,根据题目可知诗歌运用了“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手法,结合具体诗句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即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前一句写月夜幽林,属于静,第二句写“弹琴”“长啸”,属于声,同时也是属于动态的景物;整理答案时注意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3.本题考查古诗比较阅读。《竹里馆》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也烘托了主人公特立独行、清高脱俗、醉心自然的形象。《竹》采用拟人手法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乙)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1.甲诗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2.小海发现(甲)诗“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与(乙)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请你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加以赏析。【答案】1.秀竹闲云2.甲诗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乙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营造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要读懂诗歌,了解内容,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本诗通过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宁静淡薄的意境,烘托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2.本题考查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甲]诗“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句意:小船在这溪水间随波逐流,无人与我同行,只有伴着幽幽的月光而返,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乙】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句意: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阅读《春夜洛城闻笛》,按要求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B.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C.“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激起思乡之情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此句以反问出现,正反映了这种怀乡感情的强烈。D.本诗着重以听众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的艺术魅力。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满”的表达效果。【答案】1.B2.“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分析】1.B.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不是思乡;故选B。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同时“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反衬出诗人乡思的情怀和孤寂的心情。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各题(甲)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甲)(乙)两诗都流露出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情感)之情,(甲)诗中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甲)诗中的“随”字_________________(写作手法),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乙)诗紧扣标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字,抒写自己的感受。2.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请结合(甲)诗颈联和(乙)诗第一、二句的具体内容说说是如何体现其浪漫主义特色的。【答案】1.思乡怜化静为动闻2.【甲】颈联:以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水中月影如圆镜,反衬出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表现出诗人奇特大胆的想象,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乙】中的一个“暗”字,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又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第二句则运用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凄清婉转缠绵的笛声随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作者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渡荆门送别》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根据【甲】“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和【乙】“何人不起故园情”可知,(1)处应填“思乡”;根据【甲】“仍怜故乡水”可知,(2)处应填“怜”;“山”本是静止的,不动的,而诗中却说“随平野尽”,可知,(3)处应填“化静为动”;根据【乙】题目“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动词,可知,(4)处应填“闻”。2.本题考查李白诗艺术特色理解。要求结合【甲】诗颈联和【乙】诗第一、二句的具体内容说说李白诗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因此,应抓住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分析。示例:【甲】诗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飞天镜”和“结海楼”想象瑰丽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乙】诗第一、二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们不变的谈论话题。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在他们看来,家乡是他们心灵的依靠、感情的寄托。他们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阅读下面两首,完成下面两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新年作①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谪南巴时所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1.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有时候,你只需说起一个意象,我便知晓你的心意。请你在以上诗歌中找出两个这样的意象,并简要概括这些意象传递出的情绪。2.“借人言己”是诗人创作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请你比较《春夜洛城闻笛》和《新年作》两首诗歌,结合诗歌内容和背景资料分析一下两位诗人这样做的目的。【答案】1.示例一:《春夜洛城闻笛》中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春风”交代诗人情感生发(思乡之情)的原因;《新年作》中的“岭猿”,渲染了哀伤凄婉的氛围,诗人与之“旦暮”相处,写出了诗人独自谪居异乡,内心的孤独无依、惆怅迷茫。

示例二:《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听闻折柳曲,谁人不起思乡之情呢!“折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新年作》中“江柳共风烟”写出了诗人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风烟”,渲染了伤感氛围,写出了诗人在异乡孤苦无依,内心凄苦惆怅。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这笛声未点明是谁吹奏,可能是乐师,可能是和诗人一样客居他乡的游子,而不管是谁,这都不重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之情是天下所有游子所共有的,所以在此夜听到词曲,诗人和众多游子一样触发思乡之情;《新年作》作者被贬谪南巴时所作,“已似长沙傅”借用贾谊的典故,贾谊汉代名士,有匡扶国家之志,遭人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里更是充满凄凉寥落之情。“老至居人下”满含年老失时的辛酸和仕途失意的悲愤:刚正到老,却落了个受人陷害、寄人篱下的下场!

【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情感把握。题干要求找出两个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所传递出的情绪。《春夜洛城闻笛》中意象有“玉笛”、“春风”、“折柳曲”等,“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这里的意象既表明写诗的时令,交代诗人情感生发的原因,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新年作》中意象有“岭猿”、“江柳”、“风烟”等,根据“乡心新岁切”可知,新年来临,诗人思乡的心情格外迫切,“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意思是年老了反而被贬谪他处居于人下,连春天也脚步匆匆走在我的前头。由前面两联的铺垫叙述,接着分析颈联中的意象,“岭猿”岭南山间的猿猴,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旦暮”从早到晚,“风烟”,晨风暮霭,以及边的柳树,这里的意象写尽了诗人孤独无告、迷惘无依的凄苦情状:谪居异乡,只能同无情的动物为伍,只能与无感的植物结伴,岭猿声哀,江柳意迷,纵有万般心事,又何处得说?自身遭遇的凄苦,前途未卜的迷惘,全在景中。2.“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心中哀怨,时有流露。所以借贾谊的典故,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甲)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乙)黄鹤楼闻笛①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被贬谪之人,这里指西汉贾谊,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③落梅花:《梅花落》,笛曲曲牌名。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甲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答]:2.乙诗第二句的“望”用得极为精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答]:3.李白在两首诗歌中分别提到了不同的笛曲,你理解诗人的用意吗?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答]:【答案】1.寂静的夜晚,是谁家的庭院里传来悠扬的笛声?弥散在春风中,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每个角落。2.“望”有眺望之意,写出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对国运的担心及对朝廷的眷恋。3.“折柳”,“留”“柳”谐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表达了诗人客居洛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落梅花”,运用通感,听到笛声眼前仿佛梅花飘落,给人凛然生寒之感,抒发了流放途中悲愁凄凉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描绘画面时,应结合诗句含义,多用修饰性词语加以描绘即可。示例:明月高悬,不知谁家的庭院里悠悠的传来不尽的笛声,在春的夜晚中飘扬,飘扬,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传遍洛阳城的千家万户。2.本题考查诗文语句赏析。本题已经给出赏析角度(用字),应从内容、情感方面入手分析。“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意思是:一旦成为被贬外放的官员,就像贾谊去了长沙,日日西望,却望不到长安,也看不见家;结合【注】“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可知,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望”有远望眺望之意;结合【注】“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的背景,“长安”为皇都,作者“西望长安”表现作者虽满怀壮志,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望”既是对往事的追忆,又是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展望,不知国家未来几何,虽被贬却未敢忘国忧,仍然想回归朝廷,满含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3.本题考查意象的理解。“折柳”指的是《折杨柳》笛曲,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柳”的谐音为“留”,暗含离别之苦;联系语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可知,作者因听到笛声引发对家乡与亲人的不尽相思;“落梅花”为古笛曲“梅花落”;联系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上传来了《梅花落》凄凉的笛音,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可知,因笛声想到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以声写感,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联系【注】中“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可知,“落梅花”表现了诗人因被贬听到笛声而心生寒意,表现了被贬后是人内心的苦楚悲凉。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寇准求教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①供帐,大为具待②。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注)①严:敬重。②具待:备办接待。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闻(_________)(2)自(__________)(3)喻(__________)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2)此张公谓我矣!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答案】1.听说从明白2.(1)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2)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3.从寇准取《霍光传》来读,读到霍光“不学无术”时,哈哈大笑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说明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听说寇准当宰相。闻,听说。②句意: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自,从。③句意: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喻,明白。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惜,可惜;学术,学问;足,够。②此,这;谓,说,规劝。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抓住寇准的语言描写和与他有关的事件来分析,文中张咏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对僚属直言寇准的缺点,寇准并未因此而嫉恨张咏,相反,却在张咏过陕西时款待他,可见其宽容大度;身为宰相,张咏要离开时,他一直送郊外,并且虚心向张咏请教,可见谦虚,不耻下问;张咏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回去后就找来《霍光传》读,可见其谦虚、谨慎;在明白张咏所言《霍光传》不可不读的意思之后,只是一笑,由此可见其有自知之明,有自我反省的能力。【点睛】参考译文:起初,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同僚说:“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敬重地供给帐幕,盛情款待。张咏将离开(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就拿这本书读,读到“不学无术”时,才(恍然大悟地)笑着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4.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5.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6.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