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本)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下册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横向通史.时序性纵向专题史.话题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题呈现时序编排专题史学习三步骤:理清记忆史实的时空线索(时间+事件+内容)模仿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评价
(角度+关键词+历史术语)在习题和讲评中提升历史直觉和历史思维什么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分化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强制机关国家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2、什么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组织和制定规则。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权力与运行选官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与外交货币与赋税治理与保障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
中国近代至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汉唐宋元明清问题导入:官员的姿势为何有这些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影响深远多有创新【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因事而设,因时而变选必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目录CONTENTS从“共主”到“独主”从“宰相”到“阁臣”从“分封”到“行省”123——原始民主向王权专制的过渡——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演进时空坐标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从“共主”到“独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从“共主”到“独主”原始民主向王权专制的过渡Part1有关“王”与“皇”天下共主具有氏族原始社会的遗风,它的确立靠的是臣下对其权威的承认和自觉履行其义务。填一填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问题1:依据教材,梳理这一时期国家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朝代制度轨迹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
瓦解战国
出现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社会性质:奴隶社会出现发展完善瓦解萌新转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一)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思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权力传承:传贤→传子政治制度: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政权性质:公天下→家天下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世袭制替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问题探究】认识:我认为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理由如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禅让制是以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原始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之所以能代替禅让制,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因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二)商朝的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度1.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2.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以上史料体现内外服制度的何种特点?特点: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外服地区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松散性,商王采取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思考:分封有哪几种类型(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钱穆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晋侯苏编钟》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文公十三年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权利和义务:(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再分封、可以设官、建立军队和征派赋役)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哪些的积极影响?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周王确立了天下公主的地位,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
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楚庄王)八年……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史记·楚世家》(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哪些的消极影响?
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势力的增长,春秋时分封制开始瓦解,到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解体。分封制的影响(1)前期①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②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国家权力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③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④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2)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诸侯国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分封制的影响(3)对后世的影响a.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b.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c.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1.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④宗法制对当时及后世遗存的影响(1)对当时:有利于凝聚宗族、和谐社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巩固分封制和加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工具。(2)对后世:1)封建政治方面2)社会习俗方面3)思想观念方面1)封建政治方面(1)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封建等级制度、裙带作风和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2)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3)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方面(1)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和家族家谱的修订及宗祠家庙的建立。(2)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和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④宗法制对当时及后世遗存的影响3)思想观念方面(1)由宗法制度派生的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2)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4)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和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④宗法制对当时及后世遗存的影响1.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
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2.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亲亲尊尊”
“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3.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
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
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宗法制与宗法观念(三)西周的政治体制思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顺利实行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目的:礼乐制度作为贵族的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季孙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思考
西周实行礼乐制的目的是什么(三)西周的政治体制——礼乐制1、含义a.礼:指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b.乐:指服务于“礼”的音乐、舞蹈等。据说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反礼乐制度的贵族。先秦时期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服”即职事,本意为服事天子。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方国。商王与方国首领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独立性强关系松散。原因: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广大地区。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周王与诸侯国君大多存在血缘关系,凝聚力强,但诸侯国仍有一定的独立性,未实现中央集权。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四)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材料四: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材料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材料三: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材料一: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根据材料分析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有哪些?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四)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材料1:“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
——《礼记•大传》难点突破: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2: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史料3: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的特点1.贵族政治: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2.神权色彩:借助神权强化王权;3.等级森严: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4.地方分权: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原始民主传统对王权有制约,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与自主性)
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近郊的“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平民,成为“庶人”(或称“野人”)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B.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C.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
D.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A周厉王“国人暴动”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平民政治的发展
B.社会转型的趋势C.中央集权的确立
D.军功爵制的影响
B(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时期
中央
地方
特点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世袭制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内服:王畿与方国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官吏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层层区别,政权族权结合宗法与分封相互补充家天下内外服有一定政治联系传承中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权组织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决策方式。与民主政体相对立。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主专制皇帝权臣VS地方皇帝VS1.概念:概念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形成背景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各国改革。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进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生。战国时期法家学派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0401020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廷议,皇帝裁断。郡县制(两级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皇帝制度(核心)皇位世袭、皇帝至上、皇权至尊文书与邮传制度文献与出土材料反映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前221-前207)《纲要》上第15页(一)皇帝制度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妙妙之身,兴兵诛暴乱……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嬴政(前259—前210)思考:以上材料反映出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1、秦:三公九卿制(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郡县图1、秦:郡县制(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1、秦:郡县制(四)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睡虎地秦墓竹简统一文字(“书同文”)
秦朝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属于亭的下级机构。具体将文书等传送到具体地方和人家的人员叫做“步传”。这些“步传”也往往由需体格强壮,行止轻捷的担任,特别是负责传递公文的必须是特定的人员担任。秦朝的文书分为急行文书和普通文书两种,皇帝的命令和军事情报属于急行文书,必须立即传达,而普通文书也必须当日送出。不同的文书用不同的书法书写,如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公府文书用隶书。邮传制度确保皇帝和中央的政令畅通无阻传送的全国各地。
时期
中央
地方
特点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世袭制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内服:王畿与方国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官吏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层层区别,政权族权结合宗法与分封相互补充家天下内外服有一定政治联系郡县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皇帝;三公九卿传承中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1.汉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背景: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2.中朝:汉武帝设立中朝(或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书·刘辅传》
(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2、汉:中外朝制度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有事上报九卿由皇帝亲信担任外朝—执行机构中朝—决策机构3.尚书台: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东汉尚书台2、汉:中外朝制度皇帝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3、唐:三省六部制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钱穆《国史新论》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阶段。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3、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议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作用: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欧阳修《新唐书》(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3、唐:三省六部制(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4、宋:二府三司制(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史·高鸣传》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1)原因: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2)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5、元:一省两院制相权反弹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
──明太祖《皇明祖训》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6、明:废丞相设内阁2.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学士……大学士皆正五品官,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则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明清简史》(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6、明:废丞相设内阁辅政明代内阁地位演变示意图
此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嘉靖以后,朝位班次,据列六部之上。”……特别是到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明清史概论》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明神宗实录》明万历、天启年间内阁首辅叶向高(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6、明:废丞相设内阁(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7、清:军机处
总揽国家大事,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政务机构。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解密军机处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二)中央官制(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总的趋势是什么?历经秦汉(独相)、唐宋(群相)、明清(无相)三个重要的演变阶段;总的趋势是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阶段调整、演变情况趋势两汉魏晋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朝相权
不断
削弱皇权
不断
加强
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和外朝。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知识归纳1】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0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0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0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0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知识归纳2】秦:南海郡番禺县穿越回古代,你怎么写你的快递收件地址?东汉:交州南海郡番禺县东晋:广州东官郡宝安县唐:岭南道广州宝安县宋:广南东路广州宝安县元:江西行省广州路/府/州宝安县明: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新安县清:广东省广州府新安县西汉:交阯刺史部南海郡番禺县(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1.含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
刘邦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2、汉初:郡国并行制3.弊端: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4.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此后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这不仅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也使得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2、汉初:郡国并行制5.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基本上解决王国问题。(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汉书》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2、汉初:郡国并行制(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汉武帝时期,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3、西汉:郡、县二级制(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汉代十三州示意图4、东汉:州、郡、县三级制(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南北朝时期地方制度示意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设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4、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朝:(1)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2)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3)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
5、隋朝:州、县两级制“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实行节度使制度,地方节度使掌握政权、兵权、财权大权,割据一方,在唐后期,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来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6、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节度使、藩镇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不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不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
思考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朝代地方治理措施效果唐宋元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7、宋代:路、州(府)、县三级制
思考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兵权钱1.削夺朝中大将兵权: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统兵—
调兵—3.更戍法:禁军定期换驻杯酒释兵权三衙枢密院皇帝控制军权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
统调分离,
思考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兵权钱1.州郡直属2.州郡长官之下设
(监督);3.
任州郡长官;中央通判文臣
思考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兵权钱地方财赋由掌握(设转运使——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消除地方上的物质基础)中央
思考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朝代地方治理措施效果唐宋元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内容: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2.特点:(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2)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元代行省制示意图(1330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百官志七》7、元:省、路、府、州、县(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民族交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行省制度有何意义?(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7、元:省、路、府、州、县
思考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朝代地方治理措施效果唐宋元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2.清朝: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冀少新版八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物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4游泳池健康水疗服务承包合同模板2篇
- 2025年粤教新版必修1物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3年会计学考试复习题
- 2024计划中部长岗位安全生产职责合同版B版
- 2024智能家居拓展训练合同
- 2024版涵洞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2024车辆试驾免租合同范本版B版
- 幼儿园中班元旦活动
- 第二章 热力学基本定律
- 英语听力考场建设方案
-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Go for it七年级上册单词表
- 第一章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1
- ICU常用镇静药物介绍及药学监护
- 粉末丁腈橡胶使用方法
- 大气课程设计-—袋式除尘器
-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教学工作总结
- 阿特拉斯拧紧机技术方案
-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理赔稽查管理暂行办法
- 钢管、管件表面积计算公式(精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