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三轮复习提分冲刺知识梳理_第1页
《儒林外史》-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三轮复习提分冲刺知识梳理_第2页
《儒林外史》-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三轮复习提分冲刺知识梳理_第3页
《儒林外史》-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三轮复习提分冲刺知识梳理_第4页
《儒林外史》-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三轮复习提分冲刺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林外史》

核心考点

一、识记内容:

1.作者:吴敬梓

2.朝代:清代

3.主要人物及人物关系:

(1)王冕:明初著名画家,以画荷花闻名。他淡泊名利,隐居山林,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

身。

与秦老:忘年交,秦老敬重王冕的才华,支持他的选择,并在他离乡时照顾其母。

与时知县:时知县仰慕王冕才华,欲推荐他给危素,但王冕不愿与趋炎附势的官员结交。

与危素:朝廷官员,赏识王冕的画作,但王冕不愿攀附权贵。

与朱元璋: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请教治国之道,王冕直言进谏。

(2)周进:一位屡试不第的老童生,后被好心人捐资得以进学,最终考中进士,成为广东

学道。

与梅玖:同乡,新进学的秀才,以轻浮的言语嘲讽周进,但最终得到周进的提拔。

与范进:周进在广东做学道时,赏识范进的才华,将其拔为案首,改变了范进的命运。

与金有余:周进的姊夫,带他去省城做生意,在周进绝望时帮助他捐监进学。

(3)范进:一位屡试不第的老童生,因中举而喜极发疯,后被周进提携,最终成为官员。

与胡屠户:范进的丈人,一位粗鄙的屠夫,在范进未中举前对他百般羞辱,中举后又极

力奉承。

与张静斋:乡绅,热衷于攀附权贵,在范进中举后,对他极力拉拢,并怂恿他去“打秋

风”。

(4)严监生:一位吝啬成性的地主,临死时因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最终

被赵氏挑掉一茎才气绝身亡。

与王氏:严监生的妻子,贤惠善良,早逝。

与赵氏:严监生的妾,在王氏死后被扶正,精明能干,管家有方。

与王德、王仁:王氏的两位兄长,秀才,为人势利,在严监生病危时,为争夺财产,强

迫赵氏扶正。

(5)娄氏兄弟:娄三公子玉亭,娄四公子瑟亭,出身相府,却怀才不遇,心存不满,常发

表一些对时政不满的言论。

与蓬公孙:娄家表亲,少年才俊,被鲁编修看中,招为女婿。

与杨执中:娄氏兄弟因其忠直而捐资助其出狱,但杨执中不愿攀附权贵,没有登门道谢。

与鲁编修:娄家表亲,赏识建公孙的才华,招其为婿,却因公孙不喜八股而失望。

(6)遂公孙:少年才俊,博学多才,但却不喜八股文,最终放弃科举,潜心著述。

与鲁小姐:鲁编修的女儿,才貌双全,精通八股文,因公孙不喜八股而失望。

与马纯上:处州府学縻生,以批阅文章为业,与公孙结为好友,并劝公孙致力于科举。

4.主要故事情节:

王冕的故事:作为楔子,点明全书主旨,批判功名富贵,歌颂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周进、范进的故事:通过周进、范进两位老童生屡试不第的经历,展现了科举制度对读

书人的毒害。

严监生、严贡生的故事:描写了严氏兄弟的吝啬、虚伪、贪婪,讽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

沦丧。

娄氏兄弟、魂公孙的故事:通过娄氏兄弟对时政的不满和逮公孙放弃科举的选择,表达

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马二先生、匡超人的故事:马二先生虽然正直善良,但最终也未能免俗,沉迷于科举功

名。匡超人则从一个淳朴孝子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势利小人。

5.重要细节描写:

周进看贡院:周进看到贡院里天字号的号板,想起自己多年科举的辛酸,不禁放声大哭,

表现了他对功名执着追求的悲哀。

范进中举发疯: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表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

严监生临死伸指:严监生临死时,因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最终被赵氏

挑掉一茎才气绝身亡,生动刻画了他的吝啬性格。

谑公孙辞别王惠:王惠因降顺宁王而逃亡,途中偶遇建公孙,公孙赠银助其逃脱,体现

了蓬公孙的善良和仗义。

匡超人孝敬父亲:匡超人侍奉生病的父亲,尽心尽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杜少卿的慷慨豪举:杜少卿不惜倾家荡产,救助朋友,体现了他侠义的性格,也反映了

当时社会上“轻财仗义”的风气。

6.核心主题思想:

全书以“儒林”为中心,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道德的讽刺批判,揭露了科举

制度的腐败和士大夫阶层的虚伪、腐朽,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7.艺术特色:

讽刺艺术:作者运用夸张、对比、反讽等手法,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道德进行了

辛辣的讽刺。

白描手法: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言,白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使人物形象栩栩如

生。

结构独特:全书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而是由许多独立的人物和故事片段组成,但

每个片段都围绕着“儒林”这一主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答题技巧

在掌握《儒林外史》的核心考点后,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

绩。以下是一些针对《儒林外史》的答题技巧,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灵活运用:

一、审题:

1.抓住题干关键词:仔细阅读题干,圈出关键词,例如人物姓名、事件、主题、手法等,明

确题目的考查方向。

例如:分析范进中举这一情节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关键词:范进中举、艺术手法、作用。

2.判断题目类型:根据题干的提问方式,判断题目类型,例如:

选择题:需要从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注意排除干扰项。

填空题:需要根据上下文或已知信息填写空缺的内容,注意字数限制和内容的准确性。

简答题: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回答问题,注意语言的精炼和逻辑的清晰。

分析题:需要对人物、事件、主题、手法等进行深入分析,注意结合原文,有理有据地

论述。

3.明确分值和答题要求:根据题目的分值和答题要求,确定答题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简析王冕不愿做官的原因。(4分)

这道题只需要简要分析,不需要展开论述。

二、构思:

1.回忆相关知识点:根据题干关键词和题目类型,回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例如人物性格、

事件经过、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例如:分析范进中举这一情节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可以回忆《儒林外史》中常用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并思考这些手法在范进中

举情节中的运用。

2.组织语言,逻辑清晰:将回忆到的知识点进行筛选、整合,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语

言,使答题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按照“外貌描写一一语言行动一一心理活动一一作者评价”

的顺序来组织答案。

3.结合原文,精准引用:答题时要尽量引用原文语句来支撑观点,并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简

洁性。

例如,分析严监生临死伸指这一细节时,可以引用原文中“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

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的语句来进行

分析。

4.层次分明,要点突出:答题时要分点作答,使答案结构清晰,要点突出,并注意每个要点

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三、表达:

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书写要规范,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

第一印象。

语言简洁,准确流畅:答题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流畅,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或过于文

言化的表达方式。

注意语法,避免语病:答题时要注意语法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语病等错误。

四、结合《儒林外史》的例子,以下是一些具体答题技巧:

1.分析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例如,严监生的“临死伸指”、范进的“中举发疯”、杜少卿的

“挥金如土”、王冕的“高帽阔衣”等,都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典型细节。

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分析其性格:例如,胡屠户作为一个小市民,其性格的卑

劣与他社会地位的低下是分不开的;周进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所以他对功名有着近乎偏执的

追求。

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等手法,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胡屠户的势利眼;匡超

人前后性格的变化,也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扭曲人性的批判。

2.概括情节发展:

抓住主要事件:例如,王冕拒绝做官、周进看贡院、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临死伸指、

娄氏兄弟游湖、遵公孙招亲、马二先生选书、匡超人发迹、杜少卿败家、郭孝子寻父等,都

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事件。

注意情节之间的联系:例如,周进的故事和范进的故事是相互关联的,周进对范进的提

拔,改变了范进的命运,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理解主题思想:

关注作者的讽刺批判对象:例如,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士大夫的虚伪、社会风气的

败坏等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儒林外史》创作于清代,作者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

判,也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作者对王冕、杜少卿等人物的赞扬,体现了他对淡泊名利、

侠义仗义等美好品格的追求。

4.鉴赏艺术手法:

熟悉常见的写作手法:例如,比喻、夸张、对比、反讽、白描等,都是《儒林外史》中

常用的艺术手法。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例如,夸张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对比手法

揭露了人物的虚伪,反讽手法增强了讽刺效果。

5.评价作品意义:

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儒林外史》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

义。

结合作品的艺术特色:例如,《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联系作品的现实意义:例如,《儒林外史》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警

示意义。

重难点突破

《儒林外史》的重难点在于深刻理解作品的讽刺艺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并

能透过人物和情节,洞察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以下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详细解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

1.突破脸谱化的人物解读:

避免将人物简单地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要看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例如,范进:他虽然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但中举后也逐渐变得趋炎附势,失去了最初

的淳朴善良。

匡超人:他从一个勤劳孝顺的儿子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势利小人,体现了科举制度对

人性的扭曲。

杜少卿:他虽然慷慨仗义,但却缺乏识人辨人的能力,最终落得家财散尽的下场。

2.挖掘人物背后的社会根源: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例如,胡屠户的势利眼,正是当时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的

体现;周进对功名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桎梏。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人物的局限性。例如,娄氏兄弟虽然不满时政,却无力改变

现状,只能借酒消愁,发发牢骚。

3.关注人物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

作者善于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周进和梅玖的对比,突出了周进的迂腐和梅

玖的油滑;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了世态炎凉。

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更能深刻理解人物性格,例如,严监生和赵氏的对比,突出了严

监生的吝啬和赵氏的精明能干;王冕和时知县的对比,突出了王冕的淡泊名利和时知县的趋

炎附势。

二、主题思想概括:

1.抓住作品的讽刺主线:

《儒林外史》的讽刺对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封建社会道德

沦丧的批判上。

关注作品中那些“变态”的人物和现象,例如,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临死伸指、王玉

辉嫁女哭笑、牛浦郎冒名顶替等,都是作者刻意描写的讽刺对象。

2.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者并非简单地否定科举制度,而是批判其僵化腐朽的一面,以及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作者也并非否定所有的读书人,而是批判那些虚伪、势利、不学无术的“儒林”败类。

作者最终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能够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

追求真才实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创作于清代,当时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

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也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失望和不满。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例如,教育制度的弊端、社会

风气的败坏、人性的扭曲等,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三、艺术手法鉴赏:

1.领会讽刺手法的运用:

夸张:作者常用夸张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例如,严监生临死前对两茎灯草的

执着,突出了他的吝啬性格;范进中举发疯,突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

对比:作者常用对比手法揭露人物的虚伪和社会现象的丑恶,例如,范进中举前后,胡

屠户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讽刺了世态炎凉;王冕和时知县的对比,突出了王冕的清高和时

知县的庸俗。

反讽:作者常用反讽手法增强讽刺效果,例如,对那些不学无术却自命清高的“儒林”

败类,作者往往用赞扬的语气进行描写,实际上是进行辛辣的讽刺。

2.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

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言,白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

对严监生的外貌描写:“两只眼睛,骨碌碌的转”,“脸上横肉,堆着一堆“;对范进中举后神

态的描写:“拍着手大笑”、“飞跑出门

白描手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作者的精妙构思和深刻的讽刺意味。

3.体会结构的独特之处:

《儒林外史》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而是由许多独立的人物和故事片段组成,

这种结构被称为“散点透视”。

作者通过不同人物和故事的穿插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儒林”的全貌,增强了作品的

讽刺效果。

虽然情节分散,但每个片段都围绕着“儒林”这一主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4.总结:

突破《儒林外史》的重难点,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准确概括主题思

想,并细致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只有将知识点和答题技巧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

异成绩。

易错点提醒

阅读和分析《儒林外史》时,容易犯一些错误,导致对作品的理解偏差,影响答题的准

确性。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易错点,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

避免在考试中犯错。

一、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

L混淆人物、情节:《儒林外史》人物众多,情节分散,容易混淆人物和情节。

例如:将周进和范进混淆,将王冕和杜少卿混淆,将严监生和严贡生混淆,等等。

建议:整理人物关系图谱,并结合人物的典型事件和性格特征进行记忆,例如,可以

用“周进看贡院”、“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临死伸指”等典型事件来区分人物。

2.张冠李戴:将不同人物的言行举止混淆。

例如:将匡超人的势利行为说成是范进的行为,将杜少卿的慷慨行为说成是王冕的行为,

等等。

建议:要仔细阅读原文,准确把握人物的言行举止,并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避免张冠李戴。

3.记忆偏差:对人物、情节的细节记忆出现偏差。

例如:将严监生临死时伸出的两根手指理解为两件事情,将杜少卿送给裁缝的银子记成

二十两,等等。

建议:要认真阅读原文,特别是对人物的典型细节描写和关键情节,要反复记忆,确

保准确无误。

二、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1.忽略题干关键词:没有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答题方向错误。

例如:题目问的是“简析王冕不愿做官的原因“,却答成了“王冕的性格特点

建议:答题前要认真审题,圈出题干关键词,并明确题目的考查方向。

2.答题角度偏离:没有从正确的角度分析问题。

例如:题目问的是“分析范进中举发疯的原因”,却答成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建议:要根据题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答题角度,并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答题内容不完整:没有全面回答问题。

例如:题目问的是“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却只答了“势利”,而忽略了“孝顺”等

其他性格特点。

建议:要全面分析问题,尽可能地答全要点,避免遗漏重要内容。

三、缺乏文本支撑,空洞议论:

1.泛泛而谈:答题时没有结合原文内容,空洞议论,缺乏说服力。

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只是简单地概括人物性格,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和细节

描写进行分析。

建议:答题时要尽量引用原文语句来支撑观点,并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脱离文本:完全脱离原文内容,进行主观臆断。

例如: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时,没有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具体处境进行分析,

而是简单地套用现代人的道德标准进行评判。

建议:要始终以原文为依据,避免脱离文本,进行主观臆断。

四、语言表达不规范,逻辑混乱:

1.语法错误:答题时出现语法错误,例如,句子成分残缺、主谓不一致、搭配不当等,影

响得分。

建议:要认真复习语法知识,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2.用词不当:答题时使用过于口语化或过于文言化的表达方式,影响答案的规范性。

建议: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答题,避免使用方言俚语或生僻的文言词汇。

3.条理不清:答题时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语言,导致答案结构混乱,影响阅卷老

师的理解。

建议:答题时要分点作答,使答案结构清晰,要点突出,并注意每个要点的完整性和

独立性。

五、总结:

要避免这些易错点,需要在平时多积累基础知识,认真阅读原文,准确把握人物、情节、

主题、手法等关键信息,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答题时要认真

审题,仔细构思,准确表达,并尽量引用原文语句来支撑观点,避免空洞议论。同时,要注

意语言规范,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等问题,使答案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才能在考

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实战演练

为了更好地应对中考名著阅读,我们需要进行实战演练,将掌握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应

用到具体题目中。以下精选了一些典型题目,并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大家提升应试能力。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儒林外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

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儒林外史》由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构成,每个故事都围绕着“儒林”这一中心,既相

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C.《儒林外史》开篇以王冕的故事作为楔子,点明了全书主旨,批判功名富贵,歌颂淡泊

名利的人生态度。

D.《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大多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因此人物形象都比较单一,缺乏复

杂性。

解析:D

《儒林外史》虽然取材于现实生活,但作者进行了艺术加工,塑造的人物形象并非单一的脸

谱化,而是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例如,范进、匡超人等人物,他们的性格都在情节发展中

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2.下列对《儒林外史》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淡泊名利,隐居山林,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B.范进热衷科举,深受科举制度毒害,中举后喜极发疯,是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典型。

C.严监生吝啬成性,临死前因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

了他的性格。

D.杜少卿仗义疏财,侠肝义胆,但缺乏判断力,最终落得家财散尽的下场,是作者批判的

负面人物。

解析:D

杜少卿杜少卿虽然有性格上的弱点,但作者对他更多的是赞赏和同情。杜少卿的慷慨豪举虽

然导致他最终败家,但却体现了当时社会上“轻财仗义”的风气,以及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

求。

(二)填空题: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代小说家。

答案:吴敬梓、清

2.《儒林外史》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答案:严贡生

3.《儒林外史》中,“()”是范进中举后张乡绅送给他的贺礼。

答案:五十两银子和一所宅院

(三)简答题:

1.简述王冕拒绝做官的原因。(4分)

答案:王冕天性淡泊名利,不慕功名富贵,他认为做官是“身外之物”,会浪费宝贵的光阴,

所以他拒绝了时知县的邀请,不愿与趋炎附势的官员为伍,最终选择隐居山林,追求自由自

在的生活。

2.简析“严监生临死伸指”这一细节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6分)

答案:这一细节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严监生的吝啬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严监生临

死前,并非因为重大事情未了,而是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这一夸张的

描写,突出了他爱财如命的性格特点,也讽刺了封建社会中一些人对金钱的病态追求。

(四)分析题:

1.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并说明其性格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

(1)性格特点:

前期:淳朴善良,孝敬父母,勤奋好学。

例:侍奉病父,克尽孝道;努力学习,考取功名。

后期:势利虚伪,趋炎附势,唯利是图。

例:攀附权贵,巴结逢迎;忘恩负义,抛弃糟糠之妻。

(2)性格变化的原因:

科举制度的毒害: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功名利禄的诱惑,扭曲了匡超人的价值观,使他

逐渐迷失了自我。

社会风气的影响:五河县的势利风气,也对匡超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逐渐

被周围环境所同化。

个人性格的弱点:匡超人本身也有一定的性格弱点,例如,他缺乏坚定的意志和独立的

判断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2.试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0分)

答案: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其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夸张手法:作者常用夸张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例如,严监生临死前对两

茎灯草的执着,突出了他的吝啬性格;范进中举发疯,突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

运用对比手法:作者常用对比手法揭露人物的虚伪和社会现象的丑恶,例如,范进中举

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讽刺了世态炎凉;王冕和时知县的对比,突出了王冕的

清高和时知县的庸俗。

运用反讽手法:作者常用反讽手法增强讽刺效果,例如,对那些不学无术却自命清高的

“儒林”败类,作者往往用赞扬的语气进行描写,实际上是进行辛辣的讽刺。

运用白描手法: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言,白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使人物形象栩

栩如生,例如,对严监生的外貌描写:“两只眼睛,骨碌碌的转”,“脸上横肉,堆着一堆”;

对范进中举后神态的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