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信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作为符号的丧家狗(节选)

北大教授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这一惹眼词汇,引起热烈争论。不管是否懂《论语》,不管是否读《丧家狗》,以骂李零为卫道者有之,以骂儒家为捍卫自由者有之。

事实上,这种把孔子双重符号化的结果,便是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而在各自的符号泡沫中进行言辞争执。以至于“丧家狗”也成为一个符号,标出崇儒与反儒两种立场。而“丧家狗”的说法,不但解构了孔子作为“至圣”的形象,甚至解构了“先师”的价值,乃至把他降格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公共知识分子。

李零在自序中这样概括孔子形象:“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曾经被文学家披上“素王”的华衮,被专制皇帝戴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危冠,被康有为和孔教会推上“教主”的宝座,被冯友兰等哲学史家“祛魅”为“老教师匠”,到了李零的笔下,孔子被褪去一切神秘性、神圣性,变得时髦如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如果仅此而已,尚不引人注意,李零接着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在现在的那些“怀抱理想”,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之中,恐怕没有太多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丧家狗”这样一个“桂冠”。任何一个词语,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语义环境中彰显其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语境的变化,词语的语义也会产生变化。比如《论语·公冶长》里面,孔子赞扬宁武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评价他:“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愚不可及”一词的源头。今天如果有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夸某人“愚不可及”,肯定要挨嘴巴。

孔子一生,心怀周政,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已经通过制度、习俗、语言符号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汉语人共同的思想源头。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即便不是孔庙中皇冠龙衣的孔子,不是教堂里神圣无比的孔子,但其圣贤先师的地位,却是无可否认的。

解《论语》之书,起名为“丧家狗”,到底是为“丧家狗”一词正名,还是矮化孔子,一目了然。如果解《圣经》的,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理直气壮地起一个《死囚犯》的书名,解佛经的,因为佛陀四方行乞,便来一个《老乞丐》的书名,无论如何,都是解构过度。8.下列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邦无道则愚”中的“愚”是指装傻充楞,与“邦有道则知”的“知”正好相对。

B.“愚不可及”一词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继承了孔子彼时彼地的思想内涵。

C.在孔子眼中,“邦无道则愚”的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D.孔子评价宁武子的典故告诉我们,时至今日,李零所言的“丧家狗”已不再是本原面目。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天,孔子直接引发了崇儒和反儒两种立场之争。

B.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这说明人们把孔子符号化了。

C.以李零为代表,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均认同孔子是他们的鼻祖。

D.孔子已经被褪去神秘性、神圣性,被重新定位为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10.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文章补充一个合适的结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8.选B。根据第五段段意,“愚不可及”的古义和今义大不相同。9.选B。A项由第二段可知,引发两种立场之争的是《丧家狗》这本书。B项根据文章第二段,把孔子符号化的结果是肢解孔子及《论语》,这个肢解的过程自然是符号化的孔子;C项偷换概念,解构孔子为“丧家狗”的是李零,评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的也是李零;D项孔子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李零的“杰作”。根据第六段信息可知作者观点----孔子“圣贤先师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绝非“公共知识分子”。10.孔子不是符号,也不是“丧家狗”,而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内核。肢解孔子是一种巨大的讽刺。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法)雨果①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克洛德副主教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邢台来消磨时间。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邪教的怪物!”一个说。“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⑴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⑵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有删改)【注】①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2.小说多处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13.文中划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伽西莫多怎样的心理?(6分)

14.文中爱斯梅拉达是怎样一个形象,她的可贵之处体现在哪里?(4分)

15.本文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也有译为“一滴水唤一滴泪”的,你认为哪个好?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12.

【手法分析】(4分)(1)表现人性的丑恶,反映当时人们缺乏怜悯、良知的社会现实。(2)反衬爱斯梅拉达善良与宽容的人性美。(或“与爱斯梅拉达善良、宽容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3)为结尾写人们良知的被唤醒作铺垫。[4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13.

【内涵赏析】(6分)

(1)养父的出现,令他欣喜,让他看到被解救的希望,这种希望越来越强烈。

(2)养父的离去,让他感到失望,继而无奈、悲伤。[6分。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意思对即可。]14.爱斯梅拉达是小说正面描写的主人公,她诚挚、善良、美丽。她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善良,并在她身上时时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4分)15.

【主旨探究】(6分)示例一:“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好。理由:(1)突出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赠水的感激之情。(2)“一滴水”体现了仁爱和人性,爱斯美拉达的“一滴水”换来了伽西莫多的眼泪,而这又感动了周围的观众。[6分。“感激之情”2分,“一滴水”的内涵2分,“感动了周围的观众”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一滴水唤一滴泪”好。理由:(1)这样更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有爱斯梅拉达充满仁爱的“一滴水”,才有伽西莫多充满感激的“一滴泪”。(2)更能突出“一滴水”对唤醒伽西莫多良知的作用。[6分。“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2分,对“一滴水”和“一滴泪”的关系解释合理2分,“一滴水”的唤醒作用2分。言之成理即可。]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国学的焦灼①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②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③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④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⑤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⑥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⑦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⑧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3.第①段加点词“特定语境”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4.第④段列举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5.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6.对第⑥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特色需要人们对其的加工和宣传。B.民族特色由人们在不同场合自然而然地形成。C.民族特色不主张外来文化的参与。D.民族特色是指只限于日本人的艺术特色。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参考答案:3.迫切期待着民族复兴的古老民族面对历史与现实和外来文化冲突时的困窘状态。

4.呼应第②段提及的在当下的“国学热”中的论调;证明本土新创造的文化也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5.黑格尔的话意为无论一个人走多远,都不可能改变他的肤色,作者运用引证法证明文化不会因为发展而失去根本(或者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6.B

7.首先,作者以中华民族强国梦引出当今国学热中折射出的焦灼心态及其代表言论;接着用比喻论证形象阐释产生这种焦灼心态的本质原因是忽视文化的普适性、包容性、交流性,折射出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继而作者以20世纪初的文化高峰与日本做法为例证明,国学家的焦灼心态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最后委婉指出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是虚弱的文明,对自我民族的自信,方能不断发展自身文化。【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解答时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本题“特定语境”指特定环境,具体含义可结合语境分析。前文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据此可组合成“迫切期待着民族复兴的古老民族面对历史与现实和外来文化冲突时的困窘状态”。【4题详解】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论据的位置,一般先考虑对本段分论点的作用,其次考虑在上下文结构方面的作用。本题第④段开头说“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可见列举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意图首先是证明“本土新创造的文化也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其次,前面第②段中也说到“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据此可知列举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意图也是为了“呼应第②段提及的在当下的“国学热”中的论调”。【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特点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走不出”意思是“无法改变”;“皮肤”指“肤色”;黑格尔的意思是“无论一个人走多远,都不可能改变他的肤色”。根据后文“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黑格尔这句话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它在文中的作用可从论据特点角度答,这是引证法,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句话是为了证明前面说的“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黄皮肤黑头发”是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冒”是说自然而然体现出来。本题A项,“加工和宣传”错,原文说“不张嘴”“冒出来”,说明是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不用宣传;C项,“不主张外来文化的参与”错,前文说“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这句话恰恰是证明日本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但是他的民族特色并未消失;D项,“指只限于日本人的艺术特色”于文无据。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论证结构的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概括段落层次时注意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也可以分析出层次,抓住关键词语组合出段意。本文①段中心句是“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由强国梦引出当今国学热中折射出的焦灼心态;第②段总领句是“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引出国学热的代表言论;第③段中心句是“以上的观点……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接着用比喻“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从而总结出“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④——⑧段举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和“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两个例子,证明“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最后委婉指出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是虚弱的文明,对自我民族的自信,方能不断发展自身文化。【点睛】分析论证思路1、抓住提示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如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表推进;“诚然”表转入相反方面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比推理等。2、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与思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强化论点)”这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陆九龄,字子寿。他的父亲陆贺,凭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悲伤异常。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只有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熟悉。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陆九龄)生性考虑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陆九龄为学录。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陆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陆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等到了兴国,陆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宝庆二年,皇帝特地追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号为文达。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陆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作为很多人的表率也不敢心满意足。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10.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B.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

领:管辖C.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松D.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遂:满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为“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参考答案:10.B

11.D

12.B

13.(1)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过一段时间,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2)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B,领:接受。故答案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D,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故答案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B,“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不合文意,第三段“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而郡县倚以为重”应理解为“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故答案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1)口舌:用语言;固:使坚定;少需:稍待。(2)平:平正,准确;粹:精通;措:弃置,放弃。【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陆九龄,字子寿。他的父亲陆贺,凭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悲伤异常。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只有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熟悉。(陆九龄)生性考虑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陆九龄为学录。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陆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陆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等到了兴国,陆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宝庆二年,皇帝特地追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号为文达。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陆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作为很多人的表率也不敢心满意足。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金石录》后序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饭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吏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夏五月,侯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痞。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摩》)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á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

迄:到

B.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归:返回

C.夜尽一烛为率

率:规则

D.被旨知湖州

被:接受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计无所出而还之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连守两郡,竭其俸人以事铅椠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哀吾生之须臾

D.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明诚“痴爱金石”的一组是

①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②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饭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③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

④遇书吏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⑤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

⑥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A.《金石录》是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的学术著述,本书整理了从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的所有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

B.赵明诚在太学做学生时,每月初一、十五偷偷离开学校,出去典当衣服购买碑文,回家后和李清照互相欣赏,反复玩味,觉得自由快乐。

C.赵明诚在赴召途中奔驰劳累,冒酷暑,感染成疾。李清照前去探望,当看到丈夫时,发现丈夫已是病入膏肓,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D.本文以其质朴和凝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悼念亡夫、追思故物的心情。从中可见夫妻二人志同道合的情趣和深厚感情。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3分)

(2)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3分)

3)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4分)

参考答案: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上官均,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璪、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时傅尧俞为中书侍郎,许将为左丞,韩忠彦为同知枢密院。三人者,论事多同异。均言:“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苏)辙素与大防善,尽力排将。臣恐纲纪法令,自此败坏矣。”绍圣初,召拜左正言。(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B.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C.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D.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策,古代科举考试殿试中以写策论方式进行考试,上官均在皇帝亲自主持的策试中考取了进士第二名。B.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巾的一个重要科目,宋代经义文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具备八股文的一些特征。C.风宪,是古代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和考核治绩的官职,亦称御史,隶属吏部。D.枢密院,古代官署名,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其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均敢于直言进谏。他为法官窦莘之事上疏被贬为光泽县县令后,还进言阻止宰相废除经义。B.上官均主张为政考虑民生。对于青苗法,他认为没有给了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C.上官均决不徇私枉法。存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中,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D.上官均言论切中时弊。他指出谒禁让人只想苟且免于罪罚,冗官之弊要从根本上整治,政令要有中和之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2)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参考答案:10.B

11.C

12.C

13.(1)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2)吕大防性格强势刚愎自用,每当任命官员,同僚都不敢表示异议,只有许将有时发表不同意见。【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穷治”是彻底查办的意思,宾语为“莘等”,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明”是申明的意思,宾语为“其冤”;“上疏”的目的是“言之”,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D项。句意: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故选B。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隶属吏部”错误。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六部,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的六官,秦汉九卿之职务大部并入。御史不属于六部。故选C。【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分析可知,曾推荐上官均为官的是蔡硕的哥哥蔡确。故选C。【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今”,连词,假如、如果;“计”,计算、盘算;“而”,连词,表并列;“袭”,承袭;“之”,助词,的;“弊”,弊端;“未见”前面补充“我”;“其”,代词,这样;“为”,动词,做。(2)“坚强”,性格强势(古今异义词);“自任”,刚愎自用(古今异义词);“差除”,官职任命;“异”,表示异议(形容词作动词);“唯”,只有;“时”,有时;“异同”,偏意词语,指不同意见。【点睛】参考译文:上官均字彦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策试进士,选为第二名。元丰年间,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相州富家子弟杀人,案件的审理受到审刑、大理寺的怀疑,京城中谣传法官窦莘等人接受贿赂。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但因此获罪,被贬谪为光泽县县令。哲宗元祐初年,有谏官请示兼用诗赋来考试录取士人,宰相就想废除考试经义。上官均说:“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从熙宁时期以来,京城众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说:“以诚待人,别人就会竭力尽忠;用怀疑的态度待人接物,人们就会只想苟且免于罪罚而得过且过。”希望除了开封、大理之外,其它地方都取消禁令,以表明胸襟磊落,对人不疑之意。接着又评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但却成为常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籴粜法。又进言说官吏冗多的弊端,请求停止入粟补官,减少任命子员,控制过多的“特奏名”,增加代理官职的数量。抑制办事人员做官,从根本上来整治冗官的现状。又进言说:“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近来,监司(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陛下亲自主持朝政时,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希望皇上明令诏告天下,使政令宽松而不纵恶,严厉而不失恩德,以此来兴起中正和顺之风。”皇帝按他的奏章之意下诏书。蔡确的弟弟蔡硕非法借贷官府的钱币数以万计,他的案件呈上后,上官均抨击蔡确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应当揭露他的罪行,来告诫百官。张璪、李清臣等人掌权,与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将正派的官员相继排挤出朝廷。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塞的事情,因为涉及宰相文彦博,张舜民被贬官。上官均说:“御史官员可以议论传闻的事情,这有利于增长见闻。张舜民的话正确,就应当听从;他的话不对,就应当宽容。希望恢复张舜民的官职。”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批准。当时傅尧俞任职中书侍郎,许将任职左丞,韩忠彦任职同知枢密院。这三个人论事多有不同意见。上官均说:“吕大防性格强势刚愎自用,每当任命官员,同僚都不敢表示异议,只有许将有时发表不同意见。苏辙与吕大防交好,尽力排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