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管理区八年级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大通湖管理区八年级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大通湖管理区八年级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大通湖管理区八年级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大通湖管理区八年级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通湖管理区八年级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语文试卷1.(2024八下·益阳期末)找出下面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厉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遐及此。

改为

改为

2.(2024八下·益阳期末)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的战略地位、发展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____,是对东北全面振兴的系统性谋划和战略性安排。东北地区正处于____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发展动能的加快集聚期、产业升级的____关键期、跨越赶超的发展窗口期,东北____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就能为实现全面振兴增添新动能。

A.布置千载难逢转折只有

B.部署唾手可得转折只要

C.部署千载难逢转型只要

D.布置唾手可得转型只有

3.(2024八下·益阳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B.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C.毕业联欢会过后,小雅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

D.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2024八下·益阳期末)小文在撰写演讲稿《奋斗·青春》)时发现下面对李大钊的介绍缺乏条理性,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为这一运动的领袖,李大钊用他38岁的生命之钟

②仿佛一把火炬,启蒙了无数有关青春的思考

③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

④他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全部倾注于“青春中国”的革命伟业

⑤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

⑥撞响旧社会的黎明

A.③②①⑥④⑤B.③②①⑤④⑥

C.①⑤④⑥③②D.①⑥④⑤③②

5.(2024八下·益阳期末)默写

(1)烽火连三月,。(《春望》)

(2)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渔家傲》)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赤壁》)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6.(2024八下·益阳期末)【了解我国传统民俗】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学校安排各班级自定主题进行活动展示。

(1)小语在搜集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资料时还搜寻到了一副残联,请你补写完整:

上联:三宝恩光,___

下联:千年法脉,自明时远溯六朝

(2)你准备了解南京民俗建筑时,妈妈却对你说:“民俗建筑都是被淘汰的老东西了,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有这功夫啊,还不如多刷刷题,补补‘科学文化知识’呢!"请你用所学口语交际知识进行应对。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八下·益阳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9.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2024八下·益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的真谛

①新春第一天,阳光灿灿的,搬了把椅子坐在老家门前的桂花树下,置身于温和的阳光中,心境格外舒坦平静。阳光从桂花树冠的叶子间漏下来,撒地成金,漏出一地秋光般的温馨景象来。在温暖之外,那是多么丰实的一种感受啊!

②二十多年前,父亲扛着锄头将山中的野桂花树移栽到了家门前,日月轮回间,它们的主干,从曾经的拇指大小长到如今碗口粗细了,二十多年的日月光华,二十多年的风霜雨雪,将它们造就得根深叶茂,妖娆动人,身在异乡,老家门前的桂花树成了我生命中的风景,一想到它们,我的心中就装满了父母亲情。这二十多年的每一个春节,为了能够陪伴在父母身边,我总是没什么理由可讲地回到了乡下,正因如此,我甚至不知道在自己所在的城市里过春节是个什么滋味。

③我坐在阳光下,坐在充溢着乡野气息的故土情愫中,阳光的手指静静地在我的发间,在我沾染着日月风尘的脸上、手上摩挲,沟渠之水带着春天的激情,唱着阳光的歌谣,在身边潺潺流淌。我收起目光,一片桂花树叶飘落在手中摊开的书页间,白纸黑字间那一叶葱绿,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低眼处,满地是鞭炮的碎屑,阳光下喜庆的红色,将新春的气氛衬托得格外有神采。

④父亲走进房间招呼母亲去了。去年,母亲因为一次意外,股骨骨折,不得不动换骨手术住院,母亲陷入了病痛的痛苦中。天各一方的儿女,偶尔回去探望一下,尽经济上的心力,呆一两天也就不错了。最终,呆在医院的,只有白发苍苍的父亲,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病床边,悉心照看着病中的母亲。俗语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这样的时候,父亲的行动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了。

⑤一会儿,父亲将拄着拐棍的母亲从屋内扶了出来,我搬来一张椅子放好,扶母亲坐下。父亲说,有阳光多好啊,你妈妈可以好好晒晒太阳,这样,对她的身体恢复有好处。我看了看父亲,父亲的目光虽然滞涩,但对亲情依然执着固守,散发着慈爱的光芒。他搬来一把椅子靠母亲坐下,阳光下,桂花树影间,流淌着父亲母亲一生一世的亲情,那份化不开的情感,有如秋天来临时,那满树浓郁的桂花甜香。

⑥阳光的真谛是什么呢?坐在父亲母亲身边,沐浴在阳光的氛围中,我想着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任何时候,阳光都是无私的,也是无畏的,所到之处,它总在驱逐黑寂和迷障,将遥远的距离拉近,使迷离的事物清晰,它可以让生活中失落失意的人,在刹那之间将生命看得百般珍贵,产生不舍的感觉;也可以让一颗冰冷的心复苏,燃起焰火般的渴望,透过沉郁的现在看到美丽的将来。亲情之爱呢,有如温暖的阳光,它可以让花香浓郁,生活明丽,日子香醇。

10.文章记述了在老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11.作者是怎样通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看似很平淡的生活场景写得富有诗意的?

12.请分别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

阳光的手指静静地在我的发间,在我沾染着日月风尘的脸上、手上摩挲,沟渠之水带着春天的激情,唱着阳光的歌谣,在身边潺潺流淌。

13.文章题目“阳光的真谛"的含义是什么?

(2024八下·益阳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4.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读书的亲身体会,用了好几处比喻使说理生动,富有情趣。如在写到自己和书朝夕相伴的时候,作者把书比作“”,“活水源头"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的句子“问渠哪得清如许,___”,表明读书能获得新知识,让思想不断更新。

15.诗歌领联“直下"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我明白了诗人读书的一个特点是:;“胸次全无一点尘”,写出了诗人读书____________。

(2024八下·益阳期末)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缘溪行

便要还家___

处处志之

桃可千余树

石为泉啮

1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19.【甲】文通过虚写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主要表达了陶渊明①___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乙】文通过②一个现实中的桃花源,主要表达了作者③___。

(2024八下·益阳期末)名著阅读

20.在学了《经典常谈》之后,班级开展了专题探究活动。请谈谈你阅读《经典常谈》后的收获。

21.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①这段文字摘自苏联作家___(填人名)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病床上克服困难,计划写一部中篇小说,并给它命名为《___》。

②从保尔的人生经历和影响来看,他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_________

22.(2024八下·益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中说,“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上述材料富有启示意义。你有何所思、所想、所感?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性的文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厉;沥;遐;暇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和辨别能力。“厉尽心血”中的“厉"使用错误。“无遐及此”中的“遐"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厉;沥;遐;暇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BD.错误

C.正确,“布置”指对活动做出安排,通常所指的范围较小。“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一般用于大的方面。这里与“战略地位”“发展方位"搭配,第一空应选“部署”。“干载难逢"形容机会难得;“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结合语境,第二空应选“千载难逢"。“转折”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转型"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根据“产业升级”的提示,第三空应选“转型"。“只要······就······“是固定搭配,所以第四空应选“只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A.有误,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去掉“通过"或“使”;

B.正确;

C.有误,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D.有误,搭配不当,去掉“优美的舞姿”。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句子逻辑顺序和事件发展脉络的理解与把握。首先看选项中的起始句,③句只是在陈述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相对较为宽泛和抽象;①句直接点出作为运动领袖的李大钊,更能迅速切入主题,引出关于李大钊的具体描述,所以①句作为起始句更合适。接着,⑤句“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是李大钊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具体行动,应承接在①句之后。④句“他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全部倾注于‘青春中国’的革命伟业”是对李大钊一生奉献的总体概括,放在⑤句之后逻辑顺畅。⑥句“撞响旧社会的黎明"形象地描述了李大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②句“仿佛一把火炬,启蒙了无数有关青春的思考”则是对李大钊作用和影响力的升华总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5.【答案】(1)家书抵万金

(2)我报路长嗟日暮

(3)铜雀春深锁二乔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抵、嗟、雀、辨

故答案为:家书抵万金;我报路长嗟日暮;铜雀春深锁二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6.【答案】(1)自梁代广传四海

(2)示例1:(巧换概念)妈妈,民俗建筑也属于传统文化,我今天去参观民俗建筑,也是在学习“文化知识"呢。了解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语文、历史文化知识呀。示例2:(归谬法)妈妈,你说民俗建筑都被淘汰了,可是为什么现在国家还在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呢。而且语文书上还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呢,我今天去参观,其实也是在对文化进行传承呀。示例3:(转换话题)妈妈,在你们眼中民俗建筑虽然已经老旧,但是它们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我们去参观民俗建筑,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时代变迁,同样也是在“补”我的文化知识呀。

【知识点】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首先分析下联“千年法脉,自明时远溯六朝”,其结构为“四字+二字+动作+时间范围”,且“自明时远溯六朝"在时间上有回溯之意。上联“三宝恩光”,我们需要补充的部分也应遵循类似的结构和表意逻辑。“自梁代广传四海"中,“自梁代”对应“自明时”,“广传四海”在表意上与“远溯六朝"相对,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呼应,展现了琉璃宝塔的影响力。

(2)妈妈认为民俗建筑是被淘汰的老东西,不值得去了解,只重视刷题补科学文化知识。巧换概念的示例,通过强调民俗建筑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把了解民俗建筑也纳入学习文化知识的范畴,从而改变妈妈认为只有刷题才是学习知识的看法。归谬法的示例,通过假设妈妈观点成立可能导致的不合理结果,即民俗建筑被淘汰会让很多传统文化消失,来反驳妈妈的观点,让妈妈认识到自己观点的错误。转换话题的示例,从民俗建筑是时代见证的角度,说明参观能了解时代变迁,强调这也是一种学习文化知识的方式,从而让妈妈理解去了解民俗建筑的意义。

故答案为:(1)自梁代广传四海;(2)示例1:(巧换概念)妈妈,民俗建筑也属于传统文化,我今天去参观民俗建筑,也是在学习“文化知识”呢。了解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语文、历史文化知识呀。

示例2:(归谬法)妈妈,你说民俗建筑都被淘汰了,可是为什么现在国家还在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呢。而且语文书上还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呢,我今天去参观,其实也是在对文化进行传承呀。

示例3:(转换话题)妈妈,在你们眼中民俗建筑虽然已经老旧,但是它们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我们去参观民俗建筑,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时代变迁,同样也是在“补"我的文化知识呀。

【点评】(1)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答案】7.D

8.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9.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③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④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物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7.A.原文说的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选项表述准确。

B.原文说的是“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而非“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属于偷换概念。

C.原文说的是“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或许”表明是一种可能性,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D.综合全文内容,文章论述了台风对人类在节约煤炭资源、农业、渔业等方面的有益影响,也提到了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面临的生存危机,选项表述全面且符合原文意思。

故答案为:D

8.“主要"一词在句中起到限定作用,强调了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在台风发展和维持的能量来源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暗示可能存在其他非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去掉“主要”,就变成了唯一的能量来源,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会使表达过于绝对和不准确。

故答案为: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9.解题首先结合文章的内容找到问题相对应的段落,再对每一小节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文章第二至六段,具体介绍台风对人类的“功用”,第二段表现台风能改善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第三段主要介绍“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第四段介绍台风“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的程度”,“用于风力发电”;第五段介绍台风“有利于鱼群的生长":第六段介绍“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故答案为: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③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④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答案】10.一是“我"春节后在桂花树下享受阳光;二是母亲手术后父亲不分昼夜照看母亲;三是父亲扶母亲出屋晒太阳。

11.作者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通过描写阳光的和煦温暖和桂花树下美丽的景象,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再将生活场景置于温馨的氛围中娓娓叙述,使人、事、景融合为一体,最后议论仍围绕阳光展开,从而使文章富有诗意,感人至深。

12.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阳光和沟渠之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阳光的慈爱与渠水的激情,“摩挲”一词,动作轻柔,写出阳光的柔和温暖;“潺潺流淌"写出水流之缓,表现出水的温柔。

13.阳光是无私无畏的,所到之处能驱散一切黑暗,带给人们光明和希望;阳光的真谛是指亲情之爱有如温暖的阳光,让花香浓郁,生活明丽,日子香醇。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解答时结合具体的内容做出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新春第一天,阳光灿灿的,搬了把椅子坐在老家门前的桂花树下,置身于温和的阳光中,心境格外舒坦平静”,概括为:“我"春节后在桂花树下享受阳光;结合“最终,呆在医院的,只有白发苍苍的父亲,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病床边,悉心照看着病中的母亲”,概括为:母亲手术后父亲不分昼夜照看母亲;结合“一会儿,父亲将拄着拐棍的母亲从屋内扶了出来,我搬来一张椅子放好,扶母亲坐下。父亲说,有阳光多好啊,你妈妈可以好好晒晒太阳,这样,对她的身体恢复有好处”,概括为:父亲扶母亲出屋晒太阳。

故答案为:一是“我”春节后在桂花树下享受阳光;二是母亲手术后父亲不分昼夜照看母亲;三是父亲扶母亲出屋晒太阳。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新春第一天,阳光灿灿的,搬了把椅子坐在老家门前的桂花树下,置身于温和的阳光中,心境格外舒坦平静"阳光从桂花树冠的叶子间漏下来,撒地成金,漏出一地秋光般的温馨景象来“在温暖之外,那是多么丰实的一种感受啊“我知道,任何时候,阳光都是无私的,也是无畏的,所到之处,它总在驱逐黑寂和迷障,将遥远的距离拉近,使迷离的事物清晰,它可以让生活中失落失意的人,在刹那之间将生命看得百般珍贵,产生不舍的感觉:也可以让一颗冰冷的心复苏,燃起焰火般的渴望,透过沉郁的现在看到美丽的将来。亲情之爱呢,有如温暖的阳光,它可以让花香浓郁,生活明丽,日子香醇”等内容分析,作者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通过描写阳光的和煦温暖和桂花树下美丽的景象,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故答案为:作者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通过描写阳光的和煦温暖和桂花树下美丽的景象,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再将生活场景置于温馨的氛围中娓娓叙述,使人、事、景融合为一体,最后议论仍围绕阳光展开,从而使文章富有诗意,感人至深。

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阳光的手指在我的发间,在我的脸上、手上摩挲"沟渠之水带着春天的激情,唱着阳光的歌谣”运用拟人修辞,将阳光、沟渠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慈爱和沟渠之水的激情和活力,表达了“我"对阳光沟渠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阳光和沟渠之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阳光的慈爱与渠水的激情,“摩挲”一词,动作轻柔,写出阳光的柔和温暖;“潺潺流淌"写出水流之缓,表现出水的温柔。

13.本题考查题目含义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题目的表层含义从句子“我知道,任何时候,阳光都是无私的,也是无畏的,所到之处,它总在驱逐黑寂和迷障,将遥远的距离拉近”来体会:深层含义从“亲情之爱呢,有如温暖的阳光,它可以让花香浓郁,生活明丽,日子香醇"来体会。

故答案为:阳光是无私无畏的,所到之处能驱散一切黑暗,带给人们光明和希望;阳光的真谛是指亲情之爱有如温暖的阳光,让花香浓郁,生活明丽,日子香醇。

【答案】14.故人;为有源头活水来

15.快;专心致志、专注(学生理解为读书涤荡心胸、净化心灵亦对)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4.在写到自己和书朝夕相伴时,作者把书比作“故人”,体现了对书的亲切和喜爱。“活水源流"化用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读书能不断获取新知识。“直下"让人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表明诗人读书速度快。“胸次全无一点尘"形象地写出诗人读书时的专注和内心的纯净,也可理解为读书对心灵的涤荡和净化。

故答案为:故人;为有源头活水来

15.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诗人读书特点的理解。“直下三千字”突出了读书速度之快;“胸次全无一点尘"则表现出读书时的专心致志,内心没有杂念,或者是读书对心灵的净化作用。故答案为:快;专心致志、专注(学生理解为读书涤荡心胸、净化心灵亦对)

【答案】16.沿着;同“邀”,邀请;做标记;大约;咬

17.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18.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19.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游玩;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

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众多,极为瘦削。到了白马雪涛这个地方,上船后大家都蹲坐着。停留在水溪,和众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桃树大概有一千多棵,夹道就像锦绣的帷帐,花蕊落在地上有一寸多厚,屡次登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灵璧石一样。

1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①句意为:沿着小溪行走。缘,沿着。②句意为:立即邀请他回家。要,同“邀”,邀请。③句意为:到处都做了标记。志,做标记。④句意为:桃花有一干多株。可,大约。⑤句意为:石头被泉水冲刷。啮,咬。

故答案为:沿着;同“邀”,邀请;做标记;大约;咬

1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重点词:悉,都。黄发垂,老人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故答案为: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18.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在水溪边停船,和众人步行进入桃花。泊水溪”是一个地点,表示停留在水溪这个地方,其后断开;“与诸人步入"是说和众人一起走进,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述。

故答案为: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甲】文通过虚写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主要表达了陶渊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乙】文通过实写一个现实中的桃花源,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故答案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游玩;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答案】20.示例:首先,它基本涵盖了古代经、史、子、集四部的经典。“十三经”除《孝经》《尔雅》外,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史书"则介绍了《战国策》,并对比了两部经典史书(《史记》与《汉书》);“子”“集"两部因其庞杂,只略作梳理,但基本脉络和重要典籍都有所体现。可见,《经典常谈》将文学、经学、史学、文字学囊括其中,称之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入门书也不为过。其次,书中前后编排颇有讲究。如上所述,这本书大体上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序,然作者却将《说文解字》放在开篇,是因为文字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敲门砖”。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最后,它能激发我们阅读经典的兴趣,教给我们正确的阅读方法。

21.奥斯特洛夫斯基;暴风雨所诞生的;应学习他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0.这道题主要考查对《经典常谈》一书的阅读体会和理解。答题的要点在于:对书籍内容的概括和总结:需要明确书中所涵盖的经典著作的范围,包括经、史、子、集各部的具体情况。分析编排结构:理解作者将《说文解字》置于开篇的用意,体会其构思的巧妙之处。强调阅读价值:突出这本书在激发阅读经典兴趣和传授正确阅读方法方面的作用。故答案为:首先,它基本涵盖了古代经、史、子、集四部的经典。“十三经"除《孝经》《尔雅》外,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史书”则介绍了《战国策》,并对比了两部经典史书(《史记》与《汉书》);“子"集”两部因其庞杂,只略作梳理,但基本脉络和重要典籍都有所体现。可见,《经典常谈》将文学、经学、史学、文字学囊括其中,称之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入门书也不为过。其次,书中前后编排颇有讲究。如上所述,这本书大体上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序,然作者却将《说文解字》放在开篇,是因为文字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敲门砖"。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最后,它能激发我们阅读经典的兴趣,教给我们正确的阅读方法。

21.①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阅读文段可知,本段文字出自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人物个性的把握。保尔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找到了另一条道路,这就是写作。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不怕牺牲的精神。保尔更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见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他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不畏艰难,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顽强生活··…这一切都可歌可泣。他有自知之明,他的深刻自我反省、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精神风貌和特征,他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保尔精神”——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应成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

故答案为:奥斯特洛夫斯基;暴风雨所诞生的;应学习他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

22.【答案】例文:

正确看待台风,莫要一味畏惧

人们提起台风,往往望而生畏。狂风肆虐,暴雨倾盆,房屋倒塌,生命消逝,台风带来的种种危害让人心惊胆战。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却会发现,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台风,并非只是破坏者,它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能有效缓解干旱地区的缺水状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台风季常常会因台风过境而获得充沛的雨水,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台风还能促进热量交换,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它将热带地区的热量驱散到高纬度地区,使得地球的气候更加稳定和适宜人类居住。若没有台风的调节作用,地球上的气候或许会变得极端而难以预测,这对于人类的生存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从另一个角度看,台风虽然会带来灾害,但它也促使我们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台风的威胁下,我们建立了更完善的预警系统,研发了更先进的防护设施,制定了更科学的应急预案。这些努力不仅增强了我们抵御台风的能力,也为应对其他自然灾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台风的破坏性,对其带来的益处视而不见,这种片面的认知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因为台风的危害而否定它的全部,而应该以全面、客观、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它。

这就如同我们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它们就像台风一样,可能会暂时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损失。但换个角度思考,正是这些挫折促使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总之,台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它。既要做好防范措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也要看到它背后的积极意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更加和谐,更加从容。

让我们不再一味地畏惧台风,而是用智慧和勇气去迎接它的挑战,探寻其中隐藏的机遇。

【知识点】议论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关于人们对台风的看法,强调多数人只看到台风令人望而生畏的一面,却不了解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题干分析】①材料指出人们通常害怕台风,却不了解其没有台风人类可能面临的危机。“台风"是关键词,它代表了一种看似有害实则有重要作用的自然现象。②写作思路:首先阐述人们对台风常见的恐惧和负面看法;接着分析如果没有台风会带来的具体生存危机,如干旱、热量失衡等;然后论述应如何正确看待台风,既要重视其危害做好防范,又要认识到其积极作用;最后总结强调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不能片面看待。写作误区:可能会在论述没有台风的危害时缺乏科学依据或阐述不清;在强调正确看待台风时,容易陷入空洞说教,缺乏实际案例支撑;在安排详略时,可能会对台风的危害描述过多,而对其积极意义和正确态度的阐述不足。作文开头可以通过讲述人们对台风的普遍恐惧来引入话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台风带来雨水缓解干旱的实例、科学家对台风作用的研究等,结尾可以呼吁人们以科学和全面的视角看待自然现象。

【立意提取】

1.全面看待台风,敬畏自然力量

2.台风:亦敌亦友的自然现象

3.莫让畏惧蒙蔽双眼,正确认识台风价值【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1.(2024八下·益阳期末)找出下面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厉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遐及此。

改为

改为

【答案】厉;沥;遐;暇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和辨别能力。“厉尽心血"中的“厉”使用错误。“无遐及此"中的“遐”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厉;沥;遐;暇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2024八下·益阳期末)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的战略地位、发展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____,是对东北全面振兴的系统性谋划和战略性安排。东北地区正处于____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发展动能的加快集聚期、产业升级的____关键期、跨越赶超的发展窗口期,东北____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就能为实现全面振兴增添新动能。

A.布置千载难逢转折只有

B.部署唾手可得转折只要

C.部署千载难逢转型只要

D.布置唾手可得转型只有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BD.错误

C.正确,“布置"指对活动做出安排,通常所指的范围较小。“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一般用于大的方面。这里与“战略地位"发展方位”搭配,第一空应选“部署"。“干载难逢"形容机会难得;“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结合语境,第二空应选“千载难逢”。“转折"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转型”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根据“产业升级"的提示,第三空应选“转型”。“只要······就······“是固定搭配,所以第四空应选“只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2024八下·益阳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B.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C.毕业联欢会过后,小雅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

D.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A.有误,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去掉“通过”或“使";

B.正确;

C.有误,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D.有误,搭配不当,去掉“优美的舞姿"。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2024八下·益阳期末)小文在撰写演讲稿《奋斗·青春》)时发现下面对李大钊的介绍缺乏条理性,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为这一运动的领袖,李大钊用他38岁的生命之钟

②仿佛一把火炬,启蒙了无数有关青春的思考

③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

④他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全部倾注于“青春中国”的革命伟业

⑤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

⑥撞响旧社会的黎明

A.③②①⑥④⑤B.③②①⑤④⑥

C.①⑤④⑥③②D.①⑥④⑤③②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句子逻辑顺序和事件发展脉络的理解与把握。首先看选项中的起始句,③句只是在陈述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相对较为宽泛和抽象;①句直接点出作为运动领袖的李大钊,更能迅速切入主题,引出关于李大钊的具体描述,所以①句作为起始句更合适。接着,⑤句“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是李大钊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具体行动,应承接在①句之后。④句“他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全部倾注于‘青春中国’的革命伟业”是对李大钊一生奉献的总体概括,放在⑤句之后逻辑顺畅。⑥句“撞响旧社会的黎明"形象地描述了李大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②句“仿佛一把火炬,启蒙了无数有关青春的思考”则是对李大钊作用和影响力的升华总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5.(2024八下·益阳期末)默写

(1)烽火连三月,。(《春望》)

(2)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渔家傲》)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赤壁》)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答案】(1)家书抵万金

(2)我报路长嗟日暮

(3)铜雀春深锁二乔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抵、嗟、雀、辨

故答案为:家书抵万金;我报路长嗟日暮;铜雀春深锁二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6.(2024八下·益阳期末)【了解我国传统民俗】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学校安排各班级自定主题进行活动展示。

(1)小语在搜集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资料时还搜寻到了一副残联,请你补写完整:

上联:三宝恩光,___

下联:千年法脉,自明时远溯六朝

(2)你准备了解南京民俗建筑时,妈妈却对你说:“民俗建筑都是被淘汰的老东西了,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有这功夫啊,还不如多刷刷题,补补‘科学文化知识’呢!"请你用所学口语交际知识进行应对。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梁代广传四海

(2)示例1:(巧换概念)妈妈,民俗建筑也属于传统文化,我今天去参观民俗建筑,也是在学习“文化知识”呢。了解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语文、历史文化知识呀。示例2:(归谬法)妈妈,你说民俗建筑都被淘汰了,可是为什么现在国家还在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呢。而且语文书上还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呢,我今天去参观,其实也是在对文化进行传承呀。示例3:(转换话题)妈妈,在你们眼中民俗建筑虽然已经老旧,但是它们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我们去参观民俗建筑,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时代变迁,同样也是在“补"我的文化知识呀。

【知识点】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首先分析下联“千年法脉,自明时远溯六朝”,其结构为“四字+二字+动作+时间范围”,且“自明时远溯六朝”在时间上有回溯之意。上联“三宝恩光”,我们需要补充的部分也应遵循类似的结构和表意逻辑。“自梁代广传四海”中,“自梁代"对应“自明时”,“广传四海"在表意上与“远溯六朝”相对,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呼应,展现了琉璃宝塔的影响力。

(2)妈妈认为民俗建筑是被淘汰的老东西,不值得去了解,只重视刷题补科学文化知识。巧换概念的示例,通过强调民俗建筑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把了解民俗建筑也纳入学习文化知识的范畴,从而改变妈妈认为只有刷题才是学习知识的看法。归谬法的示例,通过假设妈妈观点成立可能导致的不合理结果,即民俗建筑被淘汰会让很多传统文化消失,来反驳妈妈的观点,让妈妈认识到自己观点的错误。转换话题的示例,从民俗建筑是时代见证的角度,说明参观能了解时代变迁,强调这也是一种学习文化知识的方式,从而让妈妈理解去了解民俗建筑的意义。

故答案为:(1)自梁代广传四海;(2)示例1:(巧换概念)妈妈,民俗建筑也属于传统文化,我今天去参观民俗建筑,也是在学习“文化知识"呢。了解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语文、历史文化知识呀。

示例2:(归谬法)妈妈,你说民俗建筑都被淘汰了,可是为什么现在国家还在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呢。而且语文书上还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呢,我今天去参观,其实也是在对文化进行传承呀。

示例3:(转换话题)妈妈,在你们眼中民俗建筑虽然已经老旧,但是它们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我们去参观民俗建筑,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时代变迁,同样也是在“补”我的文化知识呀。

【点评】(1)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2024八下·益阳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9.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答案】7.D

8.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9.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③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④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物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7.A.原文说的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选项表述准确。

B.原文说的是“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而非“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属于偷换概念。

C.原文说的是“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或许”表明是一种可能性,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D.综合全文内容,文章论述了台风对人类在节约煤炭资源、农业、渔业等方面的有益影响,也提到了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面临的生存危机,选项表述全面且符合原文意思。

故答案为:D

8.“主要"一词在句中起到限定作用,强调了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在台风发展和维持的能量来源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暗示可能存在其他非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去掉“主要”,就变成了唯一的能量来源,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会使表达过于绝对和不准确。

故答案为: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9.解题首先结合文章的内容找到问题相对应的段落,再对每一小节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文章第二至六段,具体介绍台风对人类的“功用”,第二段表现台风能改善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第三段主要介绍“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第四段介绍台风“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的程度”,“用于风力发电”;第五段介绍台风“有利于鱼群的生长":第六段介绍“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故答案为: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③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④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2024八下·益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的真谛

①新春第一天,阳光灿灿的,搬了把椅子坐在老家门前的桂花树下,置身于温和的阳光中,心境格外舒坦平静。阳光从桂花树冠的叶子间漏下来,撒地成金,漏出一地秋光般的温馨景象来。在温暖之外,那是多么丰实的一种感受啊!

②二十多年前,父亲扛着锄头将山中的野桂花树移栽到了家门前,日月轮回间,它们的主干,从曾经的拇指大小长到如今碗口粗细了,二十多年的日月光华,二十多年的风霜雨雪,将它们造就得根深叶茂,妖娆动人,身在异乡,老家门前的桂花树成了我生命中的风景,一想到它们,我的心中就装满了父母亲情。这二十多年的每一个春节,为了能够陪伴在父母身边,我总是没什么理由可讲地回到了乡下,正因如此,我甚至不知道在自己所在的城市里过春节是个什么滋味。

③我坐在阳光下,坐在充溢着乡野气息的故土情愫中,阳光的手指静静地在我的发间,在我沾染着日月风尘的脸上、手上摩挲,沟渠之水带着春天的激情,唱着阳光的歌谣,在身边潺潺流淌。我收起目光,一片桂花树叶飘落在手中摊开的书页间,白纸黑字间那一叶葱绿,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低眼处,满地是鞭炮的碎屑,阳光下喜庆的红色,将新春的气氛衬托得格外有神采。

④父亲走进房间招呼母亲去了。去年,母亲因为一次意外,股骨骨折,不得不动换骨手术住院,母亲陷入了病痛的痛苦中。天各一方的儿女,偶尔回去探望一下,尽经济上的心力,呆一两天也就不错了。最终,呆在医院的,只有白发苍苍的父亲,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病床边,悉心照看着病中的母亲。俗语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这样的时候,父亲的行动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了。

⑤一会儿,父亲将拄着拐棍的母亲从屋内扶了出来,我搬来一张椅子放好,扶母亲坐下。父亲说,有阳光多好啊,你妈妈可以好好晒晒太阳,这样,对她的身体恢复有好处。我看了看父亲,父亲的目光虽然滞涩,但对亲情依然执着固守,散发着慈爱的光芒。他搬来一把椅子靠母亲坐下,阳光下,桂花树影间,流淌着父亲母亲一生一世的亲情,那份化不开的情感,有如秋天来临时,那满树浓郁的桂花甜香。

⑥阳光的真谛是什么呢?坐在父亲母亲身边,沐浴在阳光的氛围中,我想着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任何时候,阳光都是无私的,也是无畏的,所到之处,它总在驱逐黑寂和迷障,将遥远的距离拉近,使迷离的事物清晰,它可以让生活中失落失意的人,在刹那之间将生命看得百般珍贵,产生不舍的感觉;也可以让一颗冰冷的心复苏,燃起焰火般的渴望,透过沉郁的现在看到美丽的将来。亲情之爱呢,有如温暖的阳光,它可以让花香浓郁,生活明丽,日子香醇。

10.文章记述了在老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11.作者是怎样通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看似很平淡的生活场景写得富有诗意的?

12.请分别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

阳光的手指静静地在我的发间,在我沾染着日月风尘的脸上、手上摩挲,沟渠之水带着春天的激情,唱着阳光的歌谣,在身边潺潺流淌。

13.文章题目“阳光的真谛"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0.一是“我”春节后在桂花树下享受阳光;二是母亲手术后父亲不分昼夜照看母亲;三是父亲扶母亲出屋晒太阳。

11.作者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通过描写阳光的和煦温暖和桂花树下美丽的景象,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再将生活场景置于温馨的氛围中娓娓叙述,使人、事、景融合为一体,最后议论仍围绕阳光展开,从而使文章富有诗意,感人至深。

12.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阳光和沟渠之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阳光的慈爱与渠水的激情,“摩挲"一词,动作轻柔,写出阳光的柔和温暖;“潺潺流淌”写出水流之缓,表现出水的温柔。

13.阳光是无私无畏的,所到之处能驱散一切黑暗,带给人们光明和希望;阳光的真谛是指亲情之爱有如温暖的阳光,让花香浓郁,生活明丽,日子香醇。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