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岳麓版必修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答案】C【解析】图一、图二都不是铁农具,排除A、B两项。由骨制到石制再到铁制,说明了生产工具的改变,选C项。2.(·厦门)“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C.土地私有制度 D.农业管理方式【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3.(·扬州)“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描述的是()A.翻车 B.曲辕犁C.水排 D.筒车【答案】D【解析】据“水车”“缚以竹简”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是出现在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A项翻车是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B项曲辕犁是唐朝时期的翻土工具,C项水排是汉代的鼓风冶铁工具。4.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①②③ 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这些言语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注意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优良传统。5.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该工程出现于()A.春秋战国 B.汉代C.魏晋 D.唐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坎儿井出现于西汉时期。6.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A.犁具 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答案】C【解析】考查的是一种农具。关键信息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可判断是播种工具。7.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目的是生产和经营的需要D.农业和手工业已分工明确【答案】B【解析】据“田家”“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等信息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8.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答案】D【解析】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和文言文阅读能力。诗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租税的沉重,这导致农民生活贫困。9.(·广东)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C【解析】均田制规定:大部分土地只能使用,不得买卖。据材料信息“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可以推断出在唐代这一制度受到了破坏。10.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 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C.产生租佃经营方式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置庄田,招佃农”“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等信息可知,宋代租佃关系日益发展,租佃关系相当普遍,二者的相互依附关系也日益增强,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1.“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着褴褛衣。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孟郊的这首《织妇辞》反映了()①唐代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的清苦②官府对农民的繁重剥削③织妇辛苦织成的绢绸被官府征去④织妇对不公平现象的质问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孟郊是唐代诗人,他的《织妇辞》反映的是普通农家妇女的生活状况。男耕女织并不能使农家妇女永远过上太平安稳的日子,相反,由于沉重的赋税盘剥,妇女生活有时几乎难以维持。“如何织纨素,自着褴褛衣”更是对当时生活的婉转诘责。故选D项。12.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材料反映出()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发展。题干主要反映中国纺织业技术水平精湛。关键信息: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极点。13.黄道婆将从崖州引进的小纺车改造为“脚车”,使它能“一手三纱,以足运轮”。黄道婆对纺织工艺的革新()A.反映了宋代纺织业的更大发展B.使麻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C.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D.推动当时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答案】C【解析】黄道婆是元代人,她全面革新了内地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14.史籍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答案】A【解析】据关键信息“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等可确定A项正确,个别的例子不能体现B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15.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请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最早朝代()A.春秋时期 B.西汉C.唐朝 D.明朝【答案】C【解析】缂丝技艺发明于唐代。16.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种精美的秘色瓷,才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而非五代。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①民间传说②考古挖掘③史书记载④文学侧面反映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诗属于文学方面,符合④;出土的是文物,符合②。注意史论结合。1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A.西汉 B.唐代C.元代 D.明朝【答案】C【解析】考查元代黄道婆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它能同时纺出三根纱。18.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自耕农·地主佃农工人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答案】D【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佃农”“工人”大量出现,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明代的江南地区。19.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答案】C【解析】据材料,商人凭从政府部门获得的通行证可以运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体现了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故选C项。A项中的“直接”、B项中的“遭到打压”、D项中的“放弃”不符合材料。20.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淄()A.农业发达 B.牧业发达C.商业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等信息可知当时的都会临淄商业繁荣,其它各项不符合材料。21.如果你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定的研究主题是()A.宋代国家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四幅图反映了宋代国内外商业贸易情况,故选C项,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22.“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唐代元稹这首《估客乐》主要描述了()A.商人生活困难,没有固定的住址B.商人按地域结成商帮C.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东南西北D.商人喜欢外出旅游【答案】C【解析】“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等信息体现了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东南西北的情况,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23.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A.资本家 B.雇佣工人C.奴隶 D.地主【答案】B【解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了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标志的雇佣关系的出现,其中的“机工”是雇佣工人。24.《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一书指出:公元1~1839年是“辉煌时代”,中国以技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这里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的含义是中国古代农业()A.是世界上最发达的B.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是高技术下的低效率生产D.是简单协作的循环再生产【答案】C【解析】陷阱意即处于不利的境地,从作者对该段时间中国经济的表述来看,应该是水平高但又处于不利境地,只有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强调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达状况,D项着重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简陋性,均不符合题意。25.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与清政府刚刚实现了统一有关。A项说法错误;“闭国锁国”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D项中“加强”与材料不符。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26.(12分)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6分)【答案】(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4分)(2)盐铁官营。(2分)(3)特点:规模大(投资大),分工细,雇佣劳动。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6分)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材料二——《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三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3分)(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在经济上的表现。“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有哪些?(5分)【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1分)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2)信息:国家税收总额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3分)特征: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分)(3)表现:社会经济的专业化、区域化发展趋势明显,商品经济活跃,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分)因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2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族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4分)(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2分)(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4分)【答案】(1)变化:由对商业、商人的轻视,变为对商业、商人的重视。(2分)(2)品质:勤劳节俭,乐善好施。(4分)(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