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一)(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一)(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一)(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一)(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一)(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期初模拟评估卷(一)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

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3题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

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苏子美”《汉书》佐

酒”,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

时空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的挚友。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的花朵,

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这个“艳阳天”,是毛

泽东青年时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去读书:是刘伯承在烽火连

天、军务繁忙的战争年代,字斟句酌地翻译出大量国外军事论著:是樊锦诗在戈壁深处孤灯相伴、勤奋夜

读,用青春书写“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我们深深懂得,正

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

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

(选自2020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霞恰当的一组是(3分)

A.沉醉回顾绚丽多姿B.沉迷回溯五彩缤纷

C.沉醉回溯五彩缤纷D.沉迷回顾绚丽多姿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或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B.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C.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D.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无硼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修订六经,创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

去世后,他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

B.陶渊明,东晋人,字符亮,又名潜,自称靖节先生,是中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后人称之为“隐逸诗人”。

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班固编撰,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

四史”。其中优秀的篇目有《鸿门宴》等。

D.苏子美是宋代诗人苏舜钦:杨万里,号诚斋;半山,是王安石的字。

【答案】1.C2.C3.D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沉醉,有沉迷之意,还有陶醉;沉迷,多指沉浸于不好的事物之中。语境指迷恋的事情拥有恒久

魅力,应选“沉醉”。

第二空,回顾,重在回头看;回溯,除了回头看之外,还包括顺着时间的河流倒溯之意。与“历史”搭配,

应选“回溯”.

第三空,五彩缤纷,强调多样性与色彩的丰富性;绚丽多姿,强调的是艳丽。“阅读”应是让人类知识更

丰富,所以选“五彩缤纷”。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根据多项定语的顺序,形容词性的词语要放在名词性词语前,所以“重大”要放在“战略”前,排除AD;

根据逻辑关系,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直接成果应是“推进疫情防控”,然后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据

此可排除B。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他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错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编辑收录为《论语》;

B.“自称靖节先生”错误,应是人称靖节先生;

C.“其中优秀的篇目有《鸿门宴》等"错误,《鸿门宴》选自《史记》。

故选D。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虽未发端于中国,却在中国充分发展,囚为中国有系统融会的哲学理念。两千五百年前,西

方的毕达哥拉斯以分解的思维,从“万物皆数”开始揭示自然规律;而东方的孔子以系统的思维,从人的

“德行”开始,力图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数字经济的核心,不是“数字技术+传统产业”,也不是“数

字技术+政府职能”,更不是“数字技术+社会生活”的简单叠加,而是“形和神”的有机结合,契合《另

传》提出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分一为二,合二为二”的观点。

数字经济发端于知识经济,发展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成形为数字经济。二战后科技进步、全球知

识生产使社会经济焕然一新。知识经济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

应用。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两翼。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知识的传播促进经济增

长,提高劳动生产率,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促进知识积累,推动

人类向数字时代过渡,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

(摘编自王锐《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因及路径》)

材料二:

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期。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从高投入、

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的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产业升级和结

构优化。此外,数字经济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盘活存量,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数字经济是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数字经济集中体现了创新的内在要求。它是新技

术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理念。十八大以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催生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

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数字经济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实体经济,使之成为创新经济的驱动力和实现工

具。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数字经济发展改变工业经济所遵循的生产性规模效应,成了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效应。数字经

济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孕育了若

干数字化巨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诞生在中国,而且已经形成不断扩张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中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巨大的用户市场,分别构成宏观经济方程中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以5G、人工

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随

着数字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数据日益成为重要战略

资源和新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涉及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等多个环节,是驱动数字经

济发展的“助燃剂”,对价值创造和生产力发展有广泛影响。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从消费互联

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产业互联网以企业为主要用户,以提升效率和优化配置为核心主题,是数字经济发

展的高级阶段。

(摘编自《推动上“云”用“数”建设产业互联网》)

材料三:

第三届进博会相比于前两届而言,最大亮点莫过于深挖数字经济潜力,与数字经济结合更为紧密。这

从侧面反映出,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下,中国的消费潜力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而做好数字经济

这门功课,将有力促进经济复苏回暖。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

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不难看出,现如今数字经济在

中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现有全球治理秩序中,西方国家无论在规则制定上,还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依旧处于优势地位,

我国在国I东产业链分工中总体还处在较低位置,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较弱。这些年,逆全球化趋势

加剧,全球经济遭受重大冲击,加之今年疫情影响,中国成为事实上的“增长发动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

自由化的坚定支持者。而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积极推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让世

界发展搭乘上中国高水平的数字经济快车。

(摘编自黄日涵《数字经济是又一辆可供搭乘的中国快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经济起源于中国、并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是“形和神”的有机结合,契合《易

传》、宋明理学家提出的相关观念。

B.数字经济经历了漫长发展时期,发端于知识经济,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是数字时代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

C.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变,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彻底改造传统产业,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D.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孕育了若干数字化巨头,诞生了占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己形

成稳固、定刑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两翼,是二战以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的重大

成果之一。

B.数字经济是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数字经济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实体经济,有利于中国创新

型国家建设。

C.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三成以上,在中国经济中作用巨大,深挖数字经济潜力,能促进经

济复苏回暖。

D.在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形势下,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目的是扭转中国在全球治理秩序的劣势地位,

增强话语权。

6.在当前形势下,关于如何大力发展我国的数字经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积极布局新基建,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B.数字经济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盘活存量,助力传统产业改造。

C.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为数字经济“助燃”。

D.加速发展产业互联网,助力数字经济进入高级阶段。

【答案】4.B5.D6.B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起源于中国”错误,材料一说的是“数字经济虽未发端于中国”。

C.“彻底改造传统产业”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助力传统产业改造”。

D.“稳固、定型”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形成不断扩张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比较辨析能力。

D.“目的是”错误,据原文可知,目的在于打造互联互通的世界,让全球经济尽快走出阴霾。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题干“如何大力发展我国的数字经济”可知,这是大力发展我国数字经济的方法。

B.“数字经济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盘活存量,助力传统产业改造”是“数字经济”的意义,不是方法。

故选B。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

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遥筮之,遇“革”①,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

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日:“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

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日:"卜辞云:'大人虎变②',何言不吉!”澄日:“陛下龙

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目:“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日:“社稷虽为陛下之有,

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日:“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人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

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日:“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

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日:“陛

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日:

“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颗③于

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目:“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

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

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

乃谕群臣目:“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

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师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

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

定迁都之计。

(《资治通鉴》138卷)

(注解)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②虎变: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

革新创制,斐然可观。③稽颗,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太常卿王t甚^之筮:占卜

B.磐卒一万弊:疲惫

C.夫亦何伤伤:伤害

D.零谓之日逆:迎接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魏主以平城地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B.顺乎天顶应乎人臣诚恐见欺于王阿负赵

C.朕欲用此迁宅中原不如口而善遇之

D.今当更与卿论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3分)

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B.①群臣莫敢言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②使太常卿王谟筮之

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

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

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

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

迁者左、不欲者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

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

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

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

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

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

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第n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澄日:“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13.孝文帝为什么迁都?采用的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述。(2分)

【答案】7.C8.C9.D10.B11.A

12.(1)拓跋澄说:“阵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2)“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

有什么办法呢?”

13.原因:平城气候恶劣:便于推行教化,进行改革;便于治理天下。方法:借斥责朝中老臣威慑其他官

员;假意南征,让臣子在南征和迁都做出选择。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伤”,妨害。“夫亦何伤”意思是这有什么妨害呢!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B.“而”,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结果。

C.“因”,都是介词,趁着;

D.“之”,代词,这件事。/动词,去、往、至h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

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是迁都的原因;

B.”①群臣莫敢言”,是群臣的表现;

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是魏主安抚尚书任城王澄,“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是尚书任

城王澄的看法。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

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到这,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

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

“今者”是时间状语,“兴发”是主语,“不小”是谓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幽朔”是指“遥远的北方”,是“居”的地方,“幽”是“朔”的定语,二者构成定中结构,中间不可

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说法错误,孝文王是假装实施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并未真的执行。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宅,以……为宅,引申为迁都;以,来;经略,经营治理;所以,……的原因;此……也,

判断句式。

第二句得分点:非常,不寻常的,不平凡的;非常人,不是平凡的人:及,做到;断,做决断。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先看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第一段中“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

都洛阳”,孝文帝是因为平城的气候太恶劣提议迁都;第二段中“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

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孝文帝认为所居平城是用武之地,不

可文治,要想改变风俗,推行教化,需要迁都:第二段中“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迁都才能便于

治理天下。

再看采用的方法。如第一段“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是说想要南征来威胁众臣子;如第

二段中“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可见第一段当朝斥责任城王拓跋澄目

的是震慑其他臣子;如最后一段中,南征途中遇到暴雨,孝文帝让臣子在南征和迁都中做出选择,臣子选

择迁都。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

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

遑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

有比这更吉祥的了!”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

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卜辞说:

'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陛下作为飞龙

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

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过了很久,皇帝才

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这有什么妨害呢!”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

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

你能了解我的心意。”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

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

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迂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

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

一定会惊恐匾动起来,怎么力'?”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

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九月)戊辰,魏主渡过黄河;庚午,到达洛阳。

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

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

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

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

孝文帝大怒说:“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

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

文帝于是对群臣说:“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

(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迂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

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

上奏说:“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

也是百姓之幸啊。”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

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多景楼

曾巩①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橘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很赞赏其

地风光,写下了这首七律。②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掣全篇,诗人凭高远眺,水色山光尽收眼底,

B.中间两联写多景楼上所见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南寺钟,一写江面帆船。

C.颈联“一川钟呗”写出了内心的孤寂,“万里帆橘”写出了旅途的辛劳。

D.全诗视野宏阔,形象鲜明,对仗工整,描绘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

(2)颔联中“浮”与“入”两字极为精炼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3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1)D

(2)“浮”和“入”两个动词,“浮”是浮动,“入”是掩映,分别写出了波光云影中显现碧瓦红楼,

霞光山色掩映着黄昏远天。化静为动,富于动感,描绘了黄昏时分在多景楼上所见的色彩鲜明、山川掩映

的壮丽图景。

(3)尾联“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表现了作者老境渐至,离乡宦游,征尘满衣的一丝感伤,但更多

的是时高飞鸿雁的歆浚,表明作者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体现出作者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

庸的远大抱负。

【分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描绘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错误。描绘的不是多景楼的胜景伟观,是在多景楼登高远眺所见的景象,

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题目“分析‘浮‘和‘入’的妙处",圈出颔联中写了哪些

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再分析“浮”和“入”的意思,用了什么技巧,看其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效果。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颔联写了“云”“水”“光”“天山”等景象,这是诗人在多景

楼上所见的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描绘出山川掩映的图景,而“紫翠”“青红”写出景色的色彩之

鲜明,诗句是说云气和水光氤氯之处,浮现出楼上所见的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描绘出山川掩映的

图景,而“紫翠”“青红”写出景色的色彩之鲜明,诗句是说云气和水光觎盆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

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颔联前一句“云乱水光浮紫翠”着一“浮”字,写明波光

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颔联后一句中“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

浸染了黄昏的远天。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使用动词,富有动感,化静为动,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

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冥”意思是“深远”,“鸿”指“鸿雁”,“冥鸿”指飞

入远天的鸿雁,诗人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

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

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旷自得情怀。曾巩化用其意,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仍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翻,

远翔天宇的K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景追S”的远大抱负,表现出诗人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

抱负。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1),巫山巫峡气萧森。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孤舟一系故园心。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5)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有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常在于险远”,因而人们很

少到达那里,所以,要想看到这种奇景异观,“",让我们挽携意志,带着理想出

发吧!

【答案】玉露凋伤枫树林齐彭殛为妄作丛菊两开他日泪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凋”“残”“妄”“丛”“瑰”“至”。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老L界

陆定一

(1)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2)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

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

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

(3)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路边一户瑶民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

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贴在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4)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

是塘坊边。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

(5)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

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6)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

山去。

(7)“不要掉队呀!”

(8)“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9)“我们顶着天啦!”

(10)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11)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

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2)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

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13)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

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14)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空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15)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

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

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

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

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

着了。

(16)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17)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

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

再向前进。

(18)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

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

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19)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

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励工作。

(20)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

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21)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

队。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

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

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22)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

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

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

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23)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

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

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24)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

直保持了很久。

(25)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

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惜学的两项是《分)

A.作品七至九段对红军战士身临绝壁时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

风貌。

B.作品第十六段中“抢”是“抢先”“争先”的意思,表现吃饭的迅速。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

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场面。

C.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结合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如“之”字形路的描写,写出了

山势的险峻,正面体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气概。

D.全文按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脉络清晰,思路严谨,使叙述描写结合自然合理。

E.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全文描写绘声绘色,着力渲染,刻画入微。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8.文中两次写到写标语,有何效果?(5分)

19.老山界是“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纵观全文,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20.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老山界》也是一篇盈满诗意的散文,

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诗意美。(5分)

【答案】16.CE

17.①比喻、排比修辞(或者答博喻),四个"像……”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

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②喻体的选用,红军

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根本忘记了寒冷,

忘记了危险,这表明红军战上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③反衬(或者以声写静)这段文字便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④虚实,

以似乎有声的幻觉写寂静无声。⑤整句,句式整齐。⑥拟人,形象写似山泉时断时续声音,写出声音小且

远。

18.第一次写标语是战士们为保护瑶民篱笆贴标语,体现红军尊重瑶民,保护瑶民的以及红军纪律严明。

第二次写标语是为督促战士们克服困难连夜翻过老山界写鼓动标语,这与22段“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

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相呼应。这两处标语可以看出长征是宣传队,宣传了党领导的

红军是纪律严明、爱护人民、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民军队。

19.走路难,山路险峻;

睡觉难,在狭窄山路上露宿,极为寒冷;

处境难,敌人追击,我们要与地面和空中的敌人交战。

20.①诗意的语言:如描摹“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使用多种修辞,语言极富诗意。

②构思精巧:从寄予微渺希望到揭示残酷现实再到自信豪迈,作者情感的一波三折,都缘于回忆性叙事散

文的文体特点,文中贯穿着“昔我”与“今我”两个视角,也就是当时翻越老山界时的作者和后来写文章

时的作者。前者写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困苦,后者写成功翻越老山界后的昂扬喜悦。

③意蕴深刻:巍巍老山界见证了红军面临危难时的坚定信仰,承载着红军精神的宝贵遗产,激励着后人勇

往直前,成为了红军精神的一个符号,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启示我们时刻不忘

家国情怀,传承革命传统,树立民族信念。

【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正面体现”错误,山势的险峻应是反衬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气概。

E.“质朴、平实”错误,文章语言应是朴实、优美。

故选CE。

1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

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从修辞角度来看,四个“像”使用比喻,把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比作“春蚕咀嚼桑叶"''野马在平

原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发出的声音,前两个喻体都是以动物作比,后两个喻体都是以水

流作比,而且两组声音都是一大一小,用大大小小的声音来突出这种声音的不可捉摸;四个“像”字句句

子结构相似,使用了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划一,很有气势;“像山泉在呜咽”中“呜咽”本是人的情态

表现,此处形容“山泉的声音”,这是拟人,生动形象展现声音的时断时续。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划线句是写耳朵中不可捉摸的声响,是写声音,而实际上这段文字目的是表现雷

公岩的寂静,如''除此以外,就是寂静”,所以这里写声响目的是衬托静,这是以声衬寂,属于反衬。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来看,周围是一片寂静,是实,耳朵里这些“不可捉摸的声响”是人的一种幻觉,是虚,

这是用幻觉的有声来写实际的寂静,属于虚实。

从句式角度来看,这段文字主要使用整句,句式整齐划一,有气势。

从所选喻体的角度来看,作者用“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

湃”来形容战士们耳朵中那“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可以看

出战士们在险境下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找到两次写到写标语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第一处在第三段,“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路边一户瑶民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

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贴在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由语境可

知,这一次写标语是为了保护瑶民的篱笆,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瑶民的尊重和保护,也可以看出红军纪律

的严明。

第二处,在第十七段,“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

督促前进。我们儿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

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由语境可知,因为山路难走,所以写标语来给战士们鼓劲,督促战士们克服

困难翻过老山界,呼应了22段“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这一

内容。

结合两处写标语可知,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纪律严明、爱护人民,而且有坚强的意志。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老山界是“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的具体表现。

由“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

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可知,

老山界的路险峻,很难行走。

由“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

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

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可知,在这里睡觉很困难,山路狭窄,而且天气寒冷。

由''机关枪声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可知,当时的处境很难,

敌人追击,红军要和地面以及空中的敌人交战。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风格特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诗意美。

考生可以从语言、技巧、构思以及意蕴等角度分析诗意。

如语言上,本文使用了很多诗意的语言,如描写火把和星星,“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由火把想到星星,浪漫诗意。

如构思上,这篇文章的构思很精巧。文章开始要爬老山界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

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内心是寄予微渺希望的;但是在爬行的

过程中,充满了困难,山路险峻,入睡困难,后有追兵,敌人从地面和天上发动进攻,现实非常残酷;但

最终“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

意志克服”,内心自信豪迈,这些展现了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同时文中在行文的过程中,既有当时爬老山

界的“我”,也有现在回忆当时情形的“我”,前者展现当时翻越老山界的困难,后者展现翻过老山界后

的喜悦豪迈。

从意蕴来看,这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表现

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不怕困难,敢

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而老山界见证了这一切,并且启示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和革命传统传承下去。

还可以从技巧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寓情于景,以景绘境,如描写耳朵中不可捉摸的声音的时候,所选择的

喻体让读者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

的欣赏中,表达对红军战士的赞扬之意。

六、(10分)

21.李景林教授曾经说过:“对于经典文学,'阅读'这两个字,用‘传习'比较好。'阅读'有注重知

识的倾向,'传习'经典的目标,主要在于修养身心,要把获得知识与修养身心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不

能只是把经典当作知识性的文本来看。”文学名著犹如饕餐盛宴,给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心灵的滋

养,人生的体验,文化的自信……

要求:请你从《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三本书中任选一本,结合作品具体内容,谈谈你的传习体验

与收获。要求字数100字左右。(6分)

【答案】示例:《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意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

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处世上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能够

在寂寞中做成应该做的事业,完成应该具有的仁德修养。经典给我们智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首先从《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三本书中确定一本,选《红楼梦》《三国演义》要结合结合作品的

具体情节,选《论语》要结合其中的名句,写作的落脚点在谈自己阅读这部经典的体验,如心灵的滋养,

人生的体验,文化的自信等等。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鞠躬尽癖,死而后已”的精神给我们的影响;

《红楼梦》中宝钗、王熙凤等人的为人处世给我们的启示;《论语》中某个名言对我们修养身心的指导等。

22.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4分)

近百年的党史记述了共产党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包含着许多涉及民族、社会、个人的成

与败、兴与衰、安与危、荣与辱、义与利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有①的开拓智慧,有②

的政治经验,有③的深刻教训,有④的用人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或吸取应用,或借鉴创新、或引为警戒,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提高开展工

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

A.修齐治平、治国安民B.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C.隼路蓝缕、以启山林D.水能教舟、亦能覆舟

【答案】CAD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略语。主张先进行内心道德修养,然后推广开来由己及人,由

近及远,进而由家及国的儒家理论。治国安民:治理国家,安定人民。这两个成语都和政治措施有关,应

与“政治经验”搭配,故应放在②处。

B.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任人唯贤:只按德才兼备的标准用人。这两个成语一指地域广阔,一指任用人

才,应和“用人方法”搭配,故应放在④处。

C.隼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以启山林:《左传》中记述的古

楚先民的创业过程,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