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一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一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一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一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一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主备人备课成员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第10课时

4.教学时数:45分钟核心素养目标1.提高地理空间感知能力,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理解其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综合思维,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探究风力、水力等自然因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增强对地理事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通过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及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4.培养地域认知,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文化、历史及民俗,提高对区域特色的认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生态环境特点。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难点:

1.理解风力、水力等自然因素在黄土高原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2.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解决办法:

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或地图,直观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2.通过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生动演示风力、水力等自然因素对黄土高原地貌的影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引导他们理解生态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4.结合实地考察或观看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学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多媒体教学设备

-黄土高原地形模型

-电子白板

-教学挂图

2.课程平台:

-教室互动平台

-校本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

-黄土高原相关教学PPT

-黄土高原地貌形成动画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图片集

-相关纪录片片段

4.教学手段:

-探究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讨论

-情境教学

-观察分析法

-实地考察(可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什么吗?它在我国地理环境中有什么特别之处?”

展示黄土高原的风貌图片和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简短介绍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念和在我国文明史上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黄土高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念、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特点。

过程:

讲解黄土高原的定义,包括其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类型。

详细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特点,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黄土高原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黄土高原案例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生态恢复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治理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现状。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保护黄土高原。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黄土高原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土高原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特点等。

强调黄土高原在现实生活和我国文明史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的短文或报告,内容涵盖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特点及治理方法,以巩固学习效果。拓展与延伸1.拓展阅读材料: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的文明印记》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文化,探究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与启示。

-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探索风力、水力等自然因素在黄土高原地貌形成中的作用,总结其特点。

-关注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保护政策,了解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生态治理方面的举措。

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对以上拓展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生态、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设计①重点知识点: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

-形成原因:风力、水力

-生态环境特点:水土流失、生态恢复

-文明摇篮:历史文化、民俗

②重点词句:

-“文明的摇篮”:强调黄土高原在我国文明史上的地位

-“风吹来的黄土”:形象描述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水土流失与生态恢复”: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法

③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地貌类型,增强视觉效果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地形图与关键信息相结合,提高趣味性

-设计形象生动的插图,展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题型整理1.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答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南接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一部分。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风力堆积作用和水力侵蚀作用。风力堆积作用是指风力将大量的黄土颗粒从内陆干旱地区吹到这里堆积而成;水力侵蚀作用是指河流、降雨等水力因素对黄土高原地表的侵蚀作用。

3.请列举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主要有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土地贫瘠等。这些特点导致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力较低,生态环境恶化,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4.黄土高原在我国文明史上的地位如何?请举例说明。

答案:黄土高原被誉为“文明的摇篮”,在我国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孕育了多个重要朝代,如周、秦、汉等。此外,黄土高原地区还留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如秦始皇兵马俑、长城等。

5.请谈谈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答案: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植被覆盖率逐渐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等。

1.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范围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地处内陆,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地带。

-范围的具体描述:黄土高原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总面积约为62.5万平方公里。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风力堆积作用的详细描述:风力将内陆干旱地区的黄土颗粒吹到这里,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水力侵蚀作用的具体说明:河流、降雨等水力因素对黄土高原地表进行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

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及影响

-水土流失严重的具体表现:地表裸露,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生态环境恶化对当地的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

4.黄土高原在我国文明史上的地位

-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具体说明: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许多重要的历史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