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因为中西方之间在民族精神方面存在差异。

B.西方悲剧注重情节的发展一悲到底,往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局来展现戏剧冲突严峻、残酷、不可调和的特征。

C.在中国的悲剧中,人的悲剧是由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而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

D.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的目的并不相同。

B.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缺失个体自主意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现存总体秩序的束缚。

C.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式结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戏剧冲突,这是我们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事实。

D.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中国,人则能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

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

B.《牡丹亭》中杜丽娘对柳梦梅倾心,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最后起死回生,与柳梦梅永结同心。

C.《雷雨》中所有矛盾集中爆发后,周萍开枪自杀,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独自在悲痛中忏悔,只有大海得以出走。

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为了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数抛入江中,以投江维护自己的尊严。

4.下面是中西悲剧对比一览表,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中西悲剧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对比类目中西

悲剧的人物多以平民为主多以贵族为主

故事类型孝道、爱情、冤案宫斗、爱情、夺权、复仇

指导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基督教义

正义的伸张别人的帮助自己的奋斗

社会观相信命运、因果报应重批判精神

主人公形象忠孝、善良完美型非完美型

主题类型忠、孝、节、义情爱、妒忌、背叛

A.中国古典悲剧多书写反映孝道、爱情、冤案的故事,表现平民生活的烟火气。

B.西方悲剧主人公多对现存秩序不满,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为目的,体现出重批判的精神。

C.中国古典悲剧中正义的伸张常靠别人的帮助,是因为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的损失。

D.西方悲剧塑造“非完美型”主人公形象,易于展现人性,表现情爱、妒忌、背叛等主题。

5.请结合课文及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性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击队(节选)

吕铮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深夜里,会发生一次如此激烈的追逐。

在黑暗中,有一个人在奔跑,确切地说,是有一个人在和一辆红色的英菲尼迪赛跑。那人穿一身藏蓝色的衣服,速度很快,像一把剪刀剪开了浓重的黑夜。而违法冲卡的英菲尼迪则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路上左突右撞。夜归的人们驻足惊叹,也不顾危险,他们已经好久没在循环往复的正常秩序中见到过如此激烈的追逐对坑了。“停车!警察!"那人高喊者。吃瓜群众“嚯”地感叹,确定这不是在拍戏。

追逐的人叫邰晓阳,人们都喜欢叫他“太阳"。此刻他穿的并不是警服,而是辅警制服。但身为阳光路派出所的辅警,太阳却一直笃信自己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警察。他在经过一次、两次、三次、N次入警考试失败之后,依然在做着巡逻站岗的辅警工作,没有气馁。

“停车!警察!”太阳扯着嗓子大喊。他疯狂地奔跑着,喉咙里充满了血腥的味道,细密的雪花扑面而来打在他脸上,也全然不顾。面前的那辆车飞驰着,在风声、雪声、身后民警的呼喊声中,不时传来车辆碰撞剐蹭的金属摩擦声。眼看着就要突出重围,太阳已经蹿到了车头。一刹那,太阳什么都听不到了,只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和怦怦的心跳。他以一个极其笨拙且难以模仿的姿态扑了过去。

砰!一声巨响。所有人都惊呆了,时间仿佛也停止了。如果将此刻周围人的视线进行拼接,应该可以组合成一个类似《黑客帝国》三百六十度旋转的慢镜头。众人眼睁睁地看着太阳在这个慢镜头里跃起、腾空,然后……狠狠坠地。

在那辆肇事汽车被抓获之后,发现司机并不是酒驾而是毒驾。不仅如此,在后备厢里还搜出了一百多万现金和二十公斤毒品。案情惊动了省厅,市局立即成立专案组进行侦查,历经一个多月,破获了一个特大的贩毒团伙。此事迅速上了新闻和热搜,被撞伤的太阳自然成了勇敢擒贼的英雄。

在出院之后,他如愿以偿地头顶国徽,穿着笔挺的警服,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并开启了他新的人生——进入打击队。

到办公室不一会儿就来了活儿,卞队张罗着大家出警。太阳开始准备设备,手套、手铐、执法记录仪、手电、喷罐、甩棍、证物袋……老洪见状,拎着个大号保温杯凑了过来:“怎么茬儿,哥们儿,这是准备跟嫌疑人开战啊?"

“根据执法规范化的要求,出警应该带齐装备啊。”太阳抬头说。

“哦,对,执法规范化……嘿,你瞧我这素质跟不上了吧。"老洪煞有介事地点头,“别忘了把警用盾牌也带上啊。”他说完就背着手出了门。

但没想到一上警车,太阳还真把警用盾牌给带上了。

车开得不快,老洪眯眼打量着太阳,有一搭无一搭地问:“家里有干警察的吗?"

“没有。”太阳摇头。

“跟郭局什么关系?远房亲戚吗?"

“跟郭局?”太阳挠挠头,“没关系啊。"

“哦。”老洪点头,“那就是跟政治部的冬阳主任有关系?"他在探太阳的底。

“冬阳主任?”太阳愣住了,“我不认识啊。"

“嘿,装!跟我这儿装!”老洪撇嘴,“帮你办转警手续的人都不认识啊?你这一等功是大风刮来的?"

“哦,您说的是楚主任啊,我见过几次,但具体手续都是谭科长办的”太阳忙说。

“哼,行,嘴够严。"老洪点头,“哎,你把盾牌戳这儿是什么意思?寒碜我?”

“这……不是您让我拿的吗?"太阳说。

“那我让你带‘海马斯多管火箭炮’你也带吗?较劲是吗?”老洪冷下脸。

太阳听出了这话里的火药味,却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

“得,都是我的错。咳……我也是,跟您这位‘年轻警察之光’逗什么咳嗽啊……"老洪探底完毕,移开了视线。

杨威放下手机,抬头问:“听说你破了涉毒大案?”

“我?我只是拦住了一辆车。"太阳有些紧张。

“为什么拦那辆车?看出什么问题了?”

“什么都没看出来,就因为它闯卡了。"

“闯卡了就那么玩命追?还往车上扑?”

“刚开始也没想追,但一跑起来就不敢停了。"

“为什么?刹不住了?”老洪插话。

“不是,我师傅说过,只要追就不能停。"

“哎,我问你,为什么想当警察啊?”老洪问。

“我答应过我爸,要成为一个好警察。"太阳还是那句话。

“用自己的生命完成别人的理想?值得吗?”老洪转了句文的。

“什么?"太阳没听懂。

“别扯,说真话。户口?铁饭碗?还是为了有点儿小权力?”

“我……真没说假话。"

“小子,你是觉得我们傻吗?”杨威的语气不那么客气了。

“杨师傅。我没觉得……"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特聪明、特牛X啊?”杨威的语速不快,但语气却渐渐变硬。

“我……"

“拦车想立功就直说,为了更好的发展转警也无可厚非,唱什么高调啊,装什么孙子啊?我告诉你,我们虽然都是被市局‘沉’到派出所的,但做事问心无愧,没什么歪的斜的,外面传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闲话也都是扯淡。你要是觉得跟我们在一块儿憋屈,大可直接向白所反映,社区警务队、综合指挥室,更利于你的发展,也犯不着跟我们这儿要心眼儿、逗咳嗽。”杨威不知发的哪门子邪火。

太阳被吓了一跳,什么也不敢说了。卞队张了张嘴,但又把嘴闭上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邰晓阳的性格里包含一种“青年性”,敢做敢为、不从流俗、笃信正义,做事有执着的信念和不妥协的勇气。

B.老洪话里带火药味、杨威发邪火,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对邰晓阳不满,觉得他一直唱高调,装样子。

C.小说结尾处,卞队本想说点什么,但最后却什么都没说,反映了他面对队内矛盾时微妙复杂的心理。

D.这篇小说是公安题材,作者实际上是借用公安题材的外壳,对当下一种不良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颇有地域色彩,“戳这儿”“寒碜"逗咳嗽”等使人物鲜活、接地气,也反映了人物的情感态度。

B.小说开篇起势突兀,以深夜里激烈追逐的情节开篇,第三段才交代追逐的人是谁,这种写法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C.邰晓阳扑向车头被撞的镜头采用了复合视角,整个场面既有局内人视角,又有局外人视角,多角度地正面展现了其英勇行为。

D.这篇小说的后半部分基本是对话,还有少量动作、语气的说明,这样既简化叙事,又典型化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8.作者给主人公取“太阳"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一位评论家认为:“《打击队》是一部在不断调光的小说,当邰晓阳往前冲的时候,光线相对强烈,但是紧接着作者又知道如何刹车,如何转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秋,七月,魏公操至阳平。张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横山筑城十余里。初,操承凉州从事及式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山峻难登,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军食且尽,操意沮,便欲拨军截山而还,遣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夜迷惑,误入张卫别营,营中大惊退散。侍中辛毗、主簿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操,进兵攻卫,卫等夜遁。张鲁闻阳平已陷,欲降,阎圃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与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之。

九月,巴、夷夷帅朴胡、杜濩、任约,各举其众来附。于是分巴郡,以胡为巴东太守,濩为巴西太守,约为巴郡太守,皆封列侯。

冬,十月,始置名号侯以赏军功。

十一月,张鲁将家属出降。魏公操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候,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

习凿齿论曰:阎圃谏鲁勿王,而曹公追封之,将来之人,孰不思顺!塞其本源而末流自止,其此之谓欤!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曹公之此封,可谓知赏罚之本矣。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B.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C.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D.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委质,古代卑幼前往拜见尊长时,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文中有“归附”之意。

B.夷,本义“东方之人”,为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举,意为“带动、率领”,与“吾力足以举百钧"的“举”意思相同。

D.列侯,爵位名,汉初称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又改列侯:也泛指诸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攻至阳平时,张鲁主张投降,其弟张卫则坚持抵抗,率军队把守关口,并且修筑了军事防御工事。

B.辛毗、刘晔等人禀报,说曹军歪打正着占领敌军要屯,夏侯惇怀疑敌军有所图谋,亲往查看方才相信。

C.阴平陷落后,张鲁属下想在撤退时烧毁宝货仓库,被张鲁制止,这一善意之举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许。

D.阎圃善于审时度势,他劝谏张鲁不要称王,也曾在阳平失陷后主张暂缓投降,这些建议都被张鲁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4分)

(2)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4分)

14.曹操最终能够成就霸业的优秀品性有哪些?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初冬野兴

陆游

关北关南霜露寒,滚东滚西山谷盘。簟纹细细吹残水,鼋背时时出小滩。

衰发病来无复绿,寸心老去尚如丹。逆胡未灭时多事,却为无才得少安。

注:①滚,即滚河,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②鼋,一种鳖科爬行动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诗人所见所感,严霜寒露,滚水枯浅,紧扣诗题中的“初冬”二字。

B.颔联细致描写凉风吹拂屋内簟席,吹过清冷水面,鼋不时爬上小滩的画面。

C.颈联写诗人鬓发已衰白,又身患疾病,慨叹尤深,但其报国之心仍然炽烈。

D.本诗对仗工整,语言简洁有力,凝练深沉,使用叠词增添了韵律和节奏感。

16.本诗尾联蕴含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把战车千乘且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得“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其中韩魏楚属于“_________”,燕赵齐属于“_________”。

(3)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________";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________”,要赏罚得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小题。(4分)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18.以上文字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见到,请简要分析“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孤舟”具有怎样的暗示性。(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近日,一段“无臂男子免费乘地铁被要求出示残疾证"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流传甚广。视频中,一名明显双手残疾的乘客乘坐地铁时欲体验无障碍通行,被工作人员拦住,要求出示残疾证。该乘客表示,工作人员非要出示残疾证才能证明他是残疾人,而有些残疾人本身就不便携带和出示证件。对此,地铁客服表示,地铁官方规定必须出示相关证件,核验后才能享受无障碍通行服务。

19.该事件发生以来迅速发酵,当地地铁运营方打算在官方微博发表声明,声明草稿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4分)

近日,一个残障乘客乘坐我公司轨道交通未能由特殊通道通行,这给乘客带来不便,对此,我公司感到很对不起。该事件中,我们的人现场处置问题不周,未能妥善维护乘客出行权益。在此,我们诚恳接受广大网友的拙见,我们将持续优化特殊乘客的出行服务,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有两种动物对自己的出身疑惑不已,一种是蝴蝶,本是在地上爬的,怎么竟飞到空中?一种是蛙,为什么可以在湖河里又可以在陆地上?蝴蝶不吭声,而蛙只是惊叫:哇?哇!哇?!它的叫声就成了它的名字。

蛙的眼睛间距很宽,似乎有的还长在前额,有的就长在了额的两侧,大而圆,不闭合。它刚出生时的惊叹,后来可能是悟到了湖河或陆地的许多秽事,惊叹遂为质问,进而抒发,便日夜哇声不歇。生出了怒气和志气,脖子下就有了大的气囊。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所败,被释放的路上,见一蛙,下车恭拜,说:“彼亦有气者?!”立下雪耻志向,修德治兵,最终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蛙确实样子丑陋,暴睛阔嘴,且短胳膊短腿的。但我终于读到一本古书,上面写着蟾蜍、癞蛤蟆都是蛙的别名,还写着嫦娥的名字原来叫恒我,说:“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啊哈!蛙是由美人变的,它是长生,它是黑夜中的月亮。

20.下列各句中的“和”字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中“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儿来,让他和奥菲利娅见见,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哈姆莱特》

B.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C.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D.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的特征》

21.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使用非常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22.用典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诗文中使用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来类比现实或引发出联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请任选文中一处典故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形成的原因,不仅有神的意志,还有人自身的原因。

故选C。

2.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错,根据材料二中“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可知,“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不等于“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故选D。

3.A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梁祝二人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体现了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

B.《牡丹亭》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不属于悲剧。C.大海的出走也是父子相仇的表现,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

D.杜十娘投江而死,是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故选A。

4.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因为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的损失”错,强加因果,原因是中国传统悲剧是平民的戏剧,平民是弱者,需要道德的保护。故选C。

5.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2分)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2分)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2分)

6.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老洪话里带火药味、杨威发邪火……觉得他一直唱高调,装样子"错,根据“拦车想立功就直说,为了更好的发展转警也无可厚非,唱什么高调啊……’杨威不知发的哪门子邪火”可知,觉得邰晓阳一直唱高调,装样子的是杨威。

故选B。

7.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局外人视角,多角度地正面展现了其英勇行为"错,采用夜行人们这一局外人视角,侧面展现了邰晓阳的英勇行为。故选C。

8.①太阳,炽热、光能四射、泽被万物,象征正义、活力、青春和力量。作者用这个名字作者概括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2分)②用这个名字映照出某些人人性中的灰暗。(2分)③作者用这个名字象征主人公精神的辐射作用。(1分)

9.①这句话是赞扬作者写作节奏把控得很好,富有艺术感染力。(2分)②小说前半部分写邰晓阳追赶闯卡的车时,渲染勇敢和热血,基调明亮高昂;(2分)但紧接着写邰晓阳入职打击队,队员们却不断盘问质疑,以及旁边的群众在专心看热闹,小说的基调转向沉重暗淡。(2分)

10.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如不明白这一点,仅重视武力征伐的作用,厚的爵位和赏赐只给那些拼死作战的武士,那么民众百姓会认为动乱有利可图,习惯于争相攻杀,倚仗武力,战乱就不会停止了。

“民”作主语,“利于有乱"作谓语,故“利于有乱”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B。

“于此"作“不明”的后置状语,故应在“于此"后停顿,排除C。故选D。

11.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C.“意思相同”错误。“各举其众来附”,句意:各自率领全体部众归附朝廷。举,带动、率领。“吾力足以举百钧”,“举”,举起、抬起。

12.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怀疑敌军有所图谋”错,原文是“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操,进兵攻卫,卫等夜遁"。可见,原文是说夏侯惇不相信辛毗、刘晔等人的禀报,并不是怀疑敌军有所图谋才亲往查看。故选B

13.(1)等他前去实地察核,不像听到那样,于是感叹说:“别人的估量,很少能令人满意。”

(2)本来我们想要归顺国家,但是意愿没能达成。如今避开大军强劲的势头(或:锋芒),并没有不良用心。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临履”,前去实地察核;“不如”,不像;“商度”,估量。

(2)“归命”,归顺;“走避”,避开;“锐锋”,强劲的势头、锋芒;“恶意”,不良用心。

14.①勇于自省,及时反思;②善于变通,因事制宜;③精于赏罚,善笼人心。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魏公曹操抵达阳平。张鲁准备以汉中为代价投降曹操,他的弟弟张卫不同意,兵众数万人凭借关隘坚守,在山上横向筑城墙十余里。当初,曹操听了凉州从事及从武都投降过来的人所说的话:“张鲁容易被击败,阳平城外的南、北山相距很远,无法防守。”便相信了。等他亲自实地观察后,发现不像所听说的那样,因而感叹地说:“别人的揣度,很少能令人满意。"攻打阳平山上的守军时,山势险峻难登,不能及时攻取,士兵死伤很多,军粮也将近用完,曹操心情沮丧,便想让军队开拔,切断山道以后撤走,派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喊回山上的战士。恰巧前锋军队在夜间迷路,误入张卫下属的军营,军营中士兵大惊溃散。侍中辛毗、主簿刘晔等人跟在迷路士兵之后,便报告夏侯、许褚,说:“我军已经占据了敌人的重要据点,敌人已经溃散。"夏侯惇等人还不信。夏侯惇亲眼目睹后,于是回去报告了曹操,继续进兵攻打张卫,张卫等人乘夜逃走。张鲁听说阳平已被曹军攻陷,将要投降,阎圃说:“现在因为受到曹军压力而被迫投降,一定没有什么功劳;不如通过杜濩投奔朴胡,一同抗拒曹军,然后再归顺,功一定大。”于是逃奔南山进入巴中。张鲁部下要烧毁全部宝物和仓库,张鲁说:“本来我们准备归顺国家,而这样的意愿还没有转达上去。如今离开这里(只是为了)躲避大军的锋锐,并没有恶意。宝物仓库,本是国家所有。"于是,把府库封存好以后,张鲁等人才离去。曹操进入南郑,非常赞赏张鲁的做法。又因为张鲁原本有善意,派人前往安慰晓谕他。

九月,巴、夷两个少数部族首领朴胡、杜濩、任约,各自率领全体部众归附朝廷。于是朝廷划分巴郡,以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三人都被封为列候。

冬季,十月,开始设置只有名号的侯爵,来奖赏那些有军功的人。

十一月,张鲁率领家属出来投降。魏公曹操亲迎,授予张鲁镇南将军的官职,按照宾客的礼节接待他,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同时,封张鲁的五个儿子,以及阎圃等人为列侯。

习凿齿论说:阎圃劝谏张鲁不要称王,而曹操却追封他,以后的人,哪有不愿归顺曹操的!堵塞水的源头,其下游的水自然不再流动,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假如不明白这一点,仅重视武力征伐的作用,丰厚的爵位和赏赐只给那些拼死作战的武士,民众百姓便会认为动乱有利可图,习惯于争相攻杀,倚仗武力,战乱就不会停止了。曹操这样封赏,可以说是了解赏罚的根本原则。

15.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颔联细致描写凉风吹拂屋内簟席”错,颔联使用了比喻,冷风吹来,枯浅的水面泛起细细的波纹,如同簟纹,而非实写。故选B。

16.①诗人感慨逆胡未驱灭、时局多动荡,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②诗人自嘲“无才"而得安闲,借此讽刺执政者不能量才而用。③诗人心忧国事却只能偏安一隅,表达了无法施展抱负的悲愤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逆胡未灭时多事,却为无才得少安”,写在逆胡(指北方游牧民族)尚未被消灭的时候,世事纷繁,但诗人因为缺乏才华而得到了一些安宁。

“逆胡未灭时多事”,是诗人感慨逆胡未驱灭、时局多动荡,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却为无才得少安”,是诗人自嘲“无才"而得安闲,借此讽刺执政者不能量才而用。

综合可知,尾联写诗人心忧国事却只能偏安一隅,表达了无法施展抱负的悲愤之情。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可使有勇②.且知方也③.赂秦而力亏④.不赂者以赂者丧⑤.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⑥.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18.①“孤舟”指的孤零零的一艘小船,漂泊在天地江湖间。(1分)②“孤舟"一词具有丰富的暗示性,暗示杜甫年老孤苦无依、身世飘零的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精神上的苦闷与迷茫。(2分)③这种多重暗示性使得这一意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2分)(评分标准:共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①“一个”改为“一名"或“一位”②“感到很对不起"改为“深感抱歉”

③“我们的人"改为“我司工作人员”④“拙见"改为“指正”或“批评"

(评分标准:共4分,每条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20.B(B项中“和”为连词,A、C、D中为介词)

21.①问号与叹号反复出现,标点使用富于变化;②由疑问到惊叹,再到双重叠加,加重表达对此表示怀疑又感慨的复杂心理。(4分。第①点2分,第②点2分)

22.典故一:①用越王勾践以“怒蛙"激励自己的典故,先抑后扬,写出蛙的形象的积极一面;②引发读者对“怒蛙”形象的想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典故二:①用嫦娥奔月的典故,写“恒我"是蟾蜍,引发读者的想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