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9《屈原列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9《屈原列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9《屈原列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9《屈原列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屈原列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通过梳理文意,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借助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4.鉴赏并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过程】

任务一: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2.了解《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了解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4.“楚辞”与《楚辞》

“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诗经国风》与《楚辞离骚》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任务二:梳理字词,疏通文意

1、研读第一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

①闻:动词作名词,见识,知识②志:记忆。③明:明晓

④娴:熟悉⑤图议:谋划计议⑥入:名词作状语,对朝庭内

⑦出:名词作状语,对外

2、研读第二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

⑤夫:官名②列:朝列,班列③害:嫉妒④宪令:国家法令⑤属:撰写⑥夺:强取为己有⑦伐:夸耀⑧疏:疏远

3、研读第三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

①疾:痛心②聪:明察

③谗谄:动词活用为名词,说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④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⑤离:同“罹”,遭受

⑥穷:处于困境⑦极:疲困⑧惨怛:忧伤、悲痛

⑨见:被⑩盖:大概淫:过度、无节制明:阐明

靡:无、没有指:同“旨"意旨类:事物

濯淖:污浊获:辱、被辱滋:黑

滓:污染推:推许

4、研读第四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

①绌:同“黜”,指官职被罢免。②伐:攻打

③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④患:担忧

⑤详:同“佯”,假装⑥币:礼物

⑥:呈献⑧质:同“贽”,见面礼⑨绝:断绝

5、研读第五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

①明年:第二年②当:抵挡③如:前往、到④因:趁机

⑤用事:当权⑥反:同“返”

6、研读第六、七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

①稚子:小儿子②亡:逃亡③内:同“纳”,接纳

7、研读第八、九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

①咎:怪罪②嫉:恨③一:副词,全部,彻底

④存:思念⑤反覆:回归⑥致:表达⑦自为:帮助自己⑧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⑨以:连词,因为⑩内、外:名词作状语挫、削:被动短:诋毁迁:放逐

8、研读第十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

①被:通“披”,披散②颜色:脸色③形容:面容

④见:表示被动⑤于:表被动

⑥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

⑦见放:被流放⑧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浑浊的样子

⑨皓皓:皎洁的样子;温蠖:尘垢

9、研读第十一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

①之徒:这类人②祖:效仿③从容:得体委婉

④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⑤为……所:被动

10、研读第十二自然段,解释下列词语

①适:到……去②吊:凭吊,悼念③同死生:将生死同等看待。④去就:指离官去职或在朝廷任职。⑤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任务三:文本解读

(一)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第4-9段),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三部分(第10-11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死后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2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评论。

(二)第一部分研读:

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

2.第1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3.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

1.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2.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王怒而疏屈原的原因:

①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②根本原因在于楚怀王昏庸无能。

问题探究:

1.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②不满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梳理段意,划分层次

第一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盖自怨生也”,交代作《离骚》的缘由;

第二层:“《国风》好色而不淫……故死而不容”,《离骚》的主要特点;

第三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3.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①内容上:《离骚》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突出屈原的高大形象。

②结构上:与屈原后来的蒙冤受屈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屈原的冤屈作了铺垫。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历史事件。

明确:

王:楚怀王,顷襄王;

馋陷者:上官大夫,子兰;

邪曲者:靳尚,郑袖;

不聪:“王怒而疏屈平";

蔽明:谗之

害公:复释去张仪,竟死于秦。

不容:争宠而心害其能;怒而疏屈平;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三)第二部分研读

1、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楚怀王三次被骗(绝齐、放走张仪、赴秦身死)

2、屈原被放,仍系心朝政

(1)劝怀王杀张仪——未果

(2)劝止怀王赴秦王会——不听

3、这一部分为什么要插入对楚国政治局势的描写?

作用:(1)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屈原用,则国兴;屈原黜,则国衰)

(2)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

(3)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盖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

4、第8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

(1)内容:分析楚国军事、外交连连失败的原因——终不悟、不知人。

(2)手法:

抒情——赞屈原之忠诚,叹楚王之不悟。

寓议于叙——写屈原被流放既是叙,又议其“忠"与“贤”。

议论——怀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原因是“不知人”。

(四)第三部分研读:读第10段屈原和渔父的对话

思考1.这段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思考2.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

明确:

1.作用:(1)、第一次对话揭示了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

(2)、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2.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歌颂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兮”(《离骚》)的孤独感。

读第11段,思考: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1)文学上:宋玉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政治上:终莫敢直谏

(五)研读第四部分:

1、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节,合作探究:司马迁“悲其志"!“悲”的是什么?

2、《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是在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马迁对传主的态度,思考:司马迁对屈原是什么态度?

明确:

1、“悲其志”:

一悲屈原受谗被疏,怀才不遇;

二悲屈原心怀怨愤而作《离骚》;

三悲屈原的忠言未被釆纳,以致怀王客死于秦;

四悲屈原不为楚国所容,流放江南;

五悲屈原蒙世温蠖,以死殉国;

六悲屈原死后,“楚日以削"竟至亡国。

2、司马迁在写作《屈原贾生列传》时,其内心可谓百感交集,似乎不是一位客观叙述者应持有的态度,他把屈原贾生两人合在一起写,是基于两人才情与命运的相似。其中,也不乏他对这一类人的同情,由此及彼,想到自身的遭际,有惺惺相惜之感,故而倾注了个人的丰富情感。(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主体归纳: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密切关系,赞扬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任务四:技法点拨——传评结合

1.司马迁在为屈原作传时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书写《屈原列传》获取资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为直接资料,即阅读屈原所写相关文章并实地踏访屈原沉江之地;

二为间接资料,即贾谊所写相关文章。

从写作人物传记角度来说,直接资料的权威性要高于间接资料。

2.孔子的“述而不作"曾被奉为写作历史著作的圭臬。作为一位史学家,司马迁为何在《史记》中加入大量议论

明确:原因有两个:一是司马迁所能见到的关于屈原生平的资料有限,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填白”;二是司马迁写作所依据的是屈原的作品,而文学作品有其“隐晦性”,要揭开这层面纱必然要加入作者的议论,这样隐藏在其作品中的屈原的形象方可显现。所以司马迁在写《屈原列传》时采用的是“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即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

3.文本特色——传评结合

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