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期末冲刺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三(含答案)_第1页
2024期末冲刺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三(含答案)_第2页
2024期末冲刺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三(含答案)_第3页
2024期末冲刺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三(含答案)_第4页
2024期末冲刺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三(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期末冲刺】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三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袍曰:“乌乎!

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土耳,士无整者。昔者吾

先君献公①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

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

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土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

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

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

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好利恶害,夫

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久长行徇上④,数百不一矣;喜

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

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

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

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

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

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

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醪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

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④长行徇上:

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分)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

同。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率疲敝之卒”的“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

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

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

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

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4分)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修如舞,非策之助也。(4分)

14.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0.C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盾橹”作“去”的宾语,宾语“盾橹”断开,即C处;“矢石之所及”是“立”的后置状

语,“立”前省略主语“简子”,整句话结构完整,在“之所及”后断开,即F处;“之”

是“乘”的宾语,“战”是“大胜”的主语,在“之”和“战”中间断开,即H处。故在CFH

三处断句。

句意: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

斗取得全胜。

11.B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掌管礼仪的官职;行路之人。句意: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中间有多少行路之

人的眼泪。

B.错误。都为困乏、疲敝。句意: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

们。

C.正确。快,迅速;招致。句意:不更快吗?/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D.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马惧何哉;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还会惧怕

什么呢?/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犹疑什么呢?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错误,由原文“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

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可知,惠公荒淫无度,残暴昏乱,被秦人

肆意入侵,没有使国家领土增加。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句话啊。

采分点:“与……不如",与其……不如;"革车千乘”,定语后置,一千辆兵车;“闻”,

听,听到。

(评分参考:三个采分点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

是靠鞭子的帮助。

采分点:“御”,驾驭,驾马;“组”,丝带,拿着丝带;“策”,鞭子。

(评分参考:三个采分点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1分)而且强调一定要实行。(1分)②孔子认为

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1分)

(评分参考:答出“厚赏重刑”的意思,得1分;答出“信”且“必”的意思,得1分;答

出“盛礼薄刑”的意思,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

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可知,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并强调

“信”且“必”;由原文“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

暴”可知,孔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拿着犀牛皮做的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达不到的地方,

击打战鼓然而战士却不进攻。简子扔掉鼓槌说:“哎呀!我的战士这么快就疲惫了。”外交

官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我听说: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过

去我们的先君晋献公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打了十二次胜仗,就是用的

这些民众。献公死了,惠公即位,他荒淫无度,残暴昏乱,贪恋美女,于是秦人肆意入侵,

打到距离晋国国都绛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些民众。惠公死后,文公继承君位,

围攻卫国,攻下邺地;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还是这些民

众。所以,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

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简子说:“与其让

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番话啊。”

有人说:外交官烛过并没有说出有理论价值的话,只是说惠公失败用的是这些人,文公称霸

用的是这些人,却没有发现他们是如何用人招致失败或称霸的。赵简子不应该这么快就丢掉

防身用的盾牌。父亲在包围之中,儿子不怕冒着箭和滚石的危险去援救,这是孝子热爱父亲

的缘故。孝子热爱父亲,一百里面才有一个。现在认为君主处在危险之中兵士还可以战斗,

就是认为从各家各户来的兵士对于君主都能像孝子热爱父亲一样去拼命,这是外交官烛过的

谎言。喜好利益嫌恶祸患,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有的感情。赏赐多而守信用,人们就不怕敌人;

刑罚重而一定实行,任何人都不敢败逃了。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数百人里没有

一个;喜欢利赏害怕犯罪,没有人不是这样。统率兵士的人不采用必然的术数,而根据百人

中无一人能做到的行为行事,外交官烛过其实不懂如何使用兵士的道理。

材料二:

孔子到卫国,卫国将军文子问他:“我听说鲁国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

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公父氏审理案件,让有罪的人恐惧,让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

子说:“让有罪的人惧怕,是案件能审察,刑罚恰当。让无罪的人感到耻辱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达到不用

刑罚的目的,那么百姓就会惧怕。”文子说:“现在用刑法来统一百姓,刑法尚且用不尽,

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骑马时

用上缰绳,用刑法来统一百姓就好像骑马时用鞭子。在这边拿着鞭子在那边动,这是善于驾

马。没有缰绳而用鞭子,那么马就会迷失道路。”文子说:“用驾马来说的话,左手拿着缰绳,

右手拿着鞭子,不更快吗?如果只有缰绳而无鞭子,马还会惧怕什么呢?”孔子说:“我听

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

的帮助。所以,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从命令。现在废掉礼教而崇尚刑罚,

所以百姓更加暴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

声也;所下者,贫贱天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

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

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

俱生。寿者惜T昏,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

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节选自《庄子•至乐》)

材料二: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

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

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

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

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

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

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

取池鱼,酿秫①酒,滴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秫(shU):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滴(yue):煮。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处之A期年B而貌C加D丰E发之F白者G日H以反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天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

B.登,指谷物成熟、丰收之意,与成语“五谷丰登”的中的“登”意思相同。

C.苟全,指苟且求全,“苟”字与《种树郭橐驼》中“苟有能反是者”中的“苟”意思不同。

D.适,指走向目的地,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

庄子却否了这种世俗之乐。

B.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有乐则有忧,即使是长寿的人,也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

愁之中而不死去,也是种苦恼。

C.文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在既有的艰苦境

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快乐。

D.作者在超然台上凭吊古代伟人的同时,也在他“无所往而不乐”的心境中,流露出了一丝

淡淡的无奈和怨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4.材料二中,苏轼有哪些具体做法能够体现出材料一中庄子的观点?

【答案】10.BEG11.D12.A13.(1)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

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

(2)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14.①

材料二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

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而”是连词,“貌”是下句主语,“而”前B处断开;

“貌”“发”是两个句子的主语,从面貌和头发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变化,中间断开,“发”

前E处断开;

“者”一般放在上句默写停顿,“者”后G处断开。

故在BEG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指谷物成熟、丰收之意。句意:农业连年歉收。/各种农作物丰收。

C.正确。苟且;如果。句意:以便勉强度日。/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

D.错误。恰好;到……去。句意: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我从齐安乘船到临

汝去。

故选D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否了这种世俗之乐”错,由“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可知,不是否认这世俗之乐,而是认为这种世俗之乐很浅薄,并非真正的快乐。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贵者”,高贵的人;“为形”,对待身体;“疏”,忽略。

(2)“见”,看出,引申为“说明”;“无所往”,到哪里,到任何地方;“盖”,大概。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庄子认为“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即这些世

俗之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只有超脱世俗,游于物外,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材料二中苏轼“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

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

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

滴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

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

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

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

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

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

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

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

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

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

材料二: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

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

的荒野。刚到之时,农业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

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

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

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

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

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

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

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

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

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

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

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

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

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

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

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

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

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

作圣。'"宣王曰:“善!”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

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

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宏职者,有贤

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

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

者亲之,远者安之。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

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窗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

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

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

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诚A天子也B何C居之深D远E而见F我之明也G岂可H欺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迟,字子迟,他与后文“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二人同列“七十二贤”之位。

B.“易因”指容易沿袭,“因”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的“因”字含义不同。

C.“失职”指失去常业,“失”与《齐桓晋文之事》“无失其时”的“失”字含义相同。

D.“称”意思是颂扬、称赞,与《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的“称”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文认为齐宣王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他还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加

以佐证,齐宣王认可尹文的想法。

B.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十二州牧,每方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这样做能够使

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

C.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

公旦帮忙,最终得到了封地晋国。

D.即使是尧那样的明君,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来传布恩德、施行教化,更遑论使天下奸邪

尽除,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2)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

14.虞舜为什么能够“不下堂而天下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EG11.C12.C13.(1)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

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

(2)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

当的地方吗?"14.①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

远离自身;②虞舜能任用贤能,他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

天子吗?

“此诚天子也”是完整的判断句,“也”表判断,中间不能断开,故应于句末B处断开;

“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中,“何居之深远”和“见我之明也”两句形成对比相反关系,

中间用连词“而”衔接,表转折,故在连词“而"前,即E处断开;

“见我之明也”中,“也”句尾语气词,“岂可欺哉”是省略句,应为“岂可欺(之)哉”,

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故应于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说法正确。

B.说法正确。“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指趁机。句意: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趁

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C.说法错误。含义不同。“无失其时”的“失”指错过。句意: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

/不要错过时节。

D.说法正确。句意:士大夫要颂扬它。/先帝称赞他能干。

故选Co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错误,从原文“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可知,唐

叔虞听了很高兴,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并非怕成王反悔而请求周公旦帮忙。

故选Co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容”,容纳;“下”,天下臣民;“理”,治理得好。

(2)“朝”,朝觐;“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前;“意”,难道,莫非;“得”,

得当。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原文“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

不仁者远矣”的意思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可知,虞舜有识人之

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

结合材料二原文中针对“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给出的对

策“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

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即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

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

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可

知:虞舜能任用贤能,他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

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

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

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义太丰富了!舜有了天下,

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

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

材料二:

齐宣王对尹文说:“国君的政事应该怎么办?”尹文回答说:“国君的政事,就是清静无为

又能够宽容臣民。政事减少了,百姓就容易顺从;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所以百姓

便不会因为政事而犯罪。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

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尚书》上说:'宽容通达就能成为圣

人。”齐宣王说:“好!”

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颁布德政,施行恩惠,边远的地方更加昌明。他任命十二州牧,(分为

四方,)每方委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如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人,有因打官司而

失去常业的人,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人,将这些情况入朝向天子禀告。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

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治

理下的百姓,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

呢?”那些诸侯国君回去后,便召集本国的大夫并把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说这件事后,

都高兴地说:“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

骗这样的天子吗?”因此所谓州牧,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明察四方情况、通达四方意见的。

这样就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

成王与弟弟唐叔虞在一起闲耍,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形状授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来

分封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

王,他说:“天子您封了唐叔虞吗?”成王说:“那是我偶尔与唐叔虞开的玩笑。”周公回

答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话说出来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颂扬它。”

于是成王就把晋国封给唐叔虞。

做君王的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才能治理好天下。(不然的

话,)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英明,而不配备重臣,那么君王的恩德就不能传布,教化惠泽就不

能施行。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

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

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这样,君王就不会留下

忧患,臣民中就不会有奸邪之人,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恩泽遍布众生,滋润草木。

从前虞舜左有禹,右有皋陶,不下殿堂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

应宽恕,更何况罪不至死呢!

五、(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郊,字东野,洛阳人。初隐嵩少,称处士。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与唱和于

诗酒间。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漂阳尉。县有投金瀚、平陵城,林薄蓊翳,

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

分其半俸。辞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与谈宴荐于兴元节度使郑余庆遂奏为参谋。卒,余庆

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籍谥为贞曜先生,门人远赴心丧。郊拙于生事,一贫

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亘检之色,然好义者更遗之。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

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其初登第,吟曰:“春风得意马蹄

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薄宦,诗谶信有之矣。有《咸池集》

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唐才子传》)

材料二:

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堇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

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其有高处,在古无

上,其有平处,下顾二谢。”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窗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

者,岂欺天下之人哉?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荽肠亦苦,强歌声

无欢。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其穷也甚矣。凡贤人奇士,皆自有所负,不苟合于世。是

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

天下一人而已矣。

(节选自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李翱分司A洛中B日C与谈D宴E荐于兴元F节度使G郑余庆H遂奏为参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怜,指值得怜悯,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可怜”词义不相同。

B.韩吏部,此处是以官职名指称韩愈,材料二中“苏属国”的称谓方式与此相同。

C.“漂沦薄宦”的“薄”,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相同。

D.执事,指办事官员,代指对方,以示尊敬,与“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郊曾经隐居嵩山一带,以处士自称;韩愈对孟郊的诗才十分赞赏,二人关系很好,常一

起饮酒赋诗,相互唱和,不拘形迹。

B.孟郊仕途不畅,又不擅长谋划生计,一生贫穷潦倒;孟郊去世后,节度使郑余庆出资办理

丧事,还供养其妻子儿女数年之久。

C.孟郊的五言诗兼有汉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风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歌

艺术价值却不高,读后令人不欢畅。

D.李翱极力举荐孟郊,在给张仆射的举荐信中,他赞扬孟郊的诗歌成就,介绍其品性与处境,

希望张仆射能加以任用,以尽其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

⑵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

1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