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荷塘月色》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荷塘月色》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荷塘月色》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荷塘月色》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大美品自然清韵悟哲思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2.根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运用比喻和通感来激发作者的联想和想象。3.品味文章善用叠词、朴素典雅、准确传神的语言风格。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拓展美文欣赏课后巩固能力提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得到了众多名家的高度评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文字清新,意境深远,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郁达夫认为朱自清的文字优美,甚至认为除了冰心外,很难找到能与之媲美的散文作品。现代文学研究家吴周文都对朱自清的叠词运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背景回眸《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一篇散文,当时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所写荷塘是近春园里的大荷花池。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此时的朱自清,思想处于苦闷中:一方面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出现了政治力量对立的形势,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中;另一方面有家庭生活的负累,“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种种因素让他“颇不宁静”,因而月下漫步排遣心绪。

[拓展][拓展]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核心在于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以此达到最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散文充满了真情实感,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朱自清的散文主要以叙事性和抒情性为主,通过描绘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人伦之情,展现了他对人情的深刻理解。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其洗练和清丽的文笔著称,表达流畅且情感丰富。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叠词的使用,使文章富有音韵之美。

文学常识1.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使难以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两种类型:(1)形容的通感。如“甜甜的笑声”,“甜甜”是味觉,“笑声”是听觉,味觉和听觉相通,表现笑声的甜美。通感主要是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的转移,凭借已有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接纳感官的转移,从而创造出新奇的意境。如: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实现了触觉与听觉的相互沟通。(2)比喻的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缕缕清香”是嗅觉,“渺茫的歌声”是听觉,嗅觉与听觉在若有若无这一点上相通了。2.通感与比喻的区别(1)比喻的特点是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性,其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把“隔膜”比喻为“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化抽象为具体。(2)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是利用感觉相互沟通,使无以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是由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刘鹗《老残游记》)把视觉与听觉相沟通,极力表现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运用通感时要注意:要抓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能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悟”,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整体感知

[内容概括][内容概括]《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着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充盈全文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分别是对美的憧憬与对黑暗现实的失望。文章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1.初读印象(1)本文以____________为明线,以作者____________为暗线,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写夜游荷塘所见,绘制出一副醉人的____________美景图。(2)本文按照___________展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夜游荷塘情感变化月下荷塘时间顺序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2.文脉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2.写对字形幽pì(

)

mí(

)望

hān(

)眠bān(

)驳qiào(

)楞楞xī(

)游wěnɡwěnɡniǎonuófànēyuànxiānjū僻弥酣斑峭嬉3.词语辨析(1)风致·风韵相同点:都可形容姿态美好。不同点:“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还可指风味、风趣等。“风韵”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此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2)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相同点:都可用来形容美好的女子。不同点:“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侧重修长或挺拔。“婀娜多姿”,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侧重柔美。(3)没精打采·萎靡不振相同点:都可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不好。不同点:“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语义较轻。“萎靡不振”形容意志消沉,精神颓废。语义较重。课堂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体会意境之美1.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去荷塘散步?答: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和不安,交代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这也是文章的“文眼”。

2.通读全文,分析本文的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答:《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来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来看,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上的人,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在他看来,宁静也好,超然也罢,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他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后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一文浑然天成。

学习任务二分析句子,学习写景手法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是如何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请具体分析。答:这句话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名曲,光与影的和谐与名曲的韵律和谐相通,意象叠加在一起,给原有的意境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氛围,艺术效果倍增。

4.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写荷塘月色的。答:(1)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荷叶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动人的景致。(2)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轻柔的姿态。写月下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是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学习任务三品味语言,把握思想感情5.作者引用梁元帝《采莲赋》有什么用意?答:①作者借《采莲赋》中所描写的少男少女采莲时无拘无束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由的理想世界的追求。②笔法上虚实结合,想象采莲的热闹、欢快也反衬出现实的孤寂、苦闷。

6.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了。”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答:不多余。此句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首尾照应,形成圆形结构,结构严谨。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7.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行文至此似乎可以收尾,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引用诗文的作用)答: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作者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接着,作者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以谐音(“莲”谐音“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西洲曲》作为媒介,传达了一种信息:中国的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没有爱的时代,是一个灭绝爱的时代。作者在此表达了他对时代的不满。“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作者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这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境。

知识拓展美文欣赏

知识拓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辨析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的情思。2.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3.寓情于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精彩片段1.何谓气节?“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此句出自朱自清语录,也正是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一生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为激励自己时刻不忘志向、清白做人,改“自华”为“自清”。他也真真做到了人如其名——一生清高自持,坚持砥砺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战乱时期,他一贫如洗、饥寒交迫,饱受病痛折磨,但清苦如斯,他仍坚决地拒绝了美国供给的“美援面粉”;弥留之际,他自知命不久矣,却依然高呼:“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人格和尊严的价值,撑起了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的脊梁。为君子,当如朱自清,不受嗟来之食,不失文人风骨,不损君子节操,洁身自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2.《周易》中有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以谦卑之态躬身治学、求真务实,才能不囿于傲世轻物、恃才放旷的困境。观朱自清,其可谓“已到凌云仍虚心”之典范。尽管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使他名声鹊起,但他仍保持着品辨毫厘的创作态度,于写作细节之处锱铢必较,于他人质疑之时谦虚相待。为作家,面对“月夜蝉鸣”是否存在一事,他亲身实践,反复考证;为老师,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不妄下定论,发现自己讲错或者不妥之处定会慎重地提出更正,勇于承认不足。朱自清尚能如此,对正在读书的我们而言,不更应如此吗?冯梦龙曾言:“为人谦虚第一好,学问茫茫无尽期。”不管是生活之“常”,还是学术之“精”,我们都当谦逊以待,不傲于所知,不骛于虚声,当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

美文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汨汨,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弯,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痕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得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这时却遇着了难解的纠纷。秦淮河上原有一种歌妓,是以歌为业的。从前都在茶舫上,唱些大曲之类。每日午后一时起;什么时候止,却忘记了。晚上照样也有一回。也在黄晕的灯光里。我从前到南京时,曾随着朋友去听过两次。因为茶舫里的人脸太多了,觉得不大适意,终于听不出所以然。前年听说歌妓被取缔了,不知怎的,颇设想了几次——却想不出什么。这次到南京,先到茶舫上去看看,觉得颇是寂寥,令我无端的怅怅了。不料她们却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着,不料她们竟会纠缠到我们,我于是很张皇了。她们也乘着“七板子”,她们总是坐在舱前的。舱前点着石油汽灯,光亮炫人眼目:坐在下面的,自然是纤毫毕见了——引诱客人们的力量,也便在此了。舱里躲着乐工等人,映着汽灯的余晖蠕动着;他们是永远不被注意的。每船的歌妓大约都是二人;天色一黑,她们的船就在大中桥外往来不息的兜生意。无论行着的船,泊着的船,都要来兜揽的。这都是我后来推想出来的。那晚不知怎样,忽然轮着我们的船了。我们的船好好的停着,一只歌舫划向我们来的;渐渐和我们的船并着了。铄铄的灯光逼得我们皱起了眉头;我们的风尘色全给它托出来了,这使我不安了。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他跨过来的时候,我们船上似乎有许多眼光跟着。同时相近的别的船上也似乎有许多眼睛炯炯的向我们船上看着。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了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道:“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地走了。我的心立刻放下,如释了重负一般。我们就开始自白了。我说我受了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心里似乎很抱歉的。这所谓抱歉,一面对于她们,一面对于我自己。她们于我们虽然没有很奢的希望;但总有些希望的。我们拒绝了她们,无论理由如何充足,却使她们的希望受了伤;这总有几分不做美了。这是我觉得很怅怅的。至于我自己,更有一种不足之感。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在歌舫划来时,我的憧憬,变为盼望;我固执的盼望着,有如饥渴。虽然从浅薄的经验里,也能够推知,那贴耳的歌声,将剥去了一切的美妙;但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我宁愿自己骗着了。不过我的社会感性是很敏锐的;我的思力能拆穿道德律的西洋镜,而我的感情却终于被它压服着,我于是有所顾忌了,尤其是在众目昭彰的时候。道德律的力,本来是民众赋予的;在民众的面前,自然更显出它的威严了。我这时一面盼望,一面却感到了两重的禁制:一、在通俗的意义上,接近妓者总算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二、妓是一种不健全的职业,我们对于她们,应有哀矜勿喜之心,不应赏玩的去听她们的歌。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两种思想在我心里最为旺盛。她们暂时压倒了我的听歌的盼望,这便成就了我的灰色的拒绝。那时的心实在异常状态中,觉得颇是昏乱。歌舫去了,暂时宁静之后,我的思绪又如潮涌了。两个相反的意思在我心头往复:卖歌和卖淫不同,听歌和狎妓不同,又干道德甚事?——但是,但是,她们既被逼的以歌为业,她们的歌必无艺术味的;况她们的身世,我们究竟该同情的。所以拒绝倒也是正办。但这些意思终于不曾撇开我的听歌的盼望。它力量异常坚强;它总想将别的思绪踏在脚下。从这重重的争斗里,我感到了浓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