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甩手式调研、偷懒式调研、交卷式调研……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当下,这些“应付式”调研的不正之风也在潜滋暗长。有的地方和部门背离调研初衷,为调研而调研,简单应付,敷衍了事,不注重调研成效。这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要解决真问题的要求,也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纵观这类调研,“应付”的路子无外乎以下几类:有的就像“赶场子”,座谈没时间,临走要材料,甚至把撰写报告的任务甩给被调研单位;有的专捏“烂柿子”,对问题避而不见,对矛盾调而不研,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基层的真实需求;有的纯粹是“笔尖上发力”,带着框架找例子,带着论点找论据,调研成了形式上的辅助;还有的坐在车里转一转,隔着车窗看一看,走的是“经典调研线路”,只关心“门面”和“窗口”,“后院”和“角落”则不闻不问……凡此种种,貌似下基层、奔一线,实则还是“旧瓶装新酒”,流于形式。“应付式”调查研究为何跑偏了道?根源在于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没有把发展所需、基层所盼和民心所向当回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有的调研者能力不足、不懂方法,在调查研究上不得要领,没有掌握有效的方式方法,下基层后只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轻重。是脚踏实地真调研,还是“应付式”假调研,关键就看能否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听汇报,这种只抓表面、只图交差的调查研究,既看不到真实的社情民意,也听不到群众的真实心声,只会给基层徒增负担,当然不受欢迎。只有真正走下去、沉下去,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进而形成最有针对性的报告,一五一十、对症下药,才算把调研做到位。调查研究不是“跑来跑去”,也不是“纸来纸往”。不走过场、不做虚功、不搞“花架子”,身挨身地“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才是调查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摘编自赖雅芬《“应付式”调查研究跑偏了道》)材料二:“身入”而“心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躬身入局,心之所至,方能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身入”是一种态度,要求领导干部首先要从机关大院走出来,向基层一线走进去。“心至”是一种状态,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走出来,还要心无旁骛、用心关切。倘若没有“身入”,对新思想便永远停留于表面认识;倘若没有“心至”,就无法准确把握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入基层、用心体悟、全心思考,在实践中深化对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调查研究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的转化。“知题”而“破题”,完成发现向运用的转化。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调研成果能够成功地转化运用。“知题”就是要坚持系统思维,通过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准痛点难点堵点。“破题”就是在“知题”的前提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真正实现以“调”知题、以“研”破题,知行合一。新时代新征程上,各项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要在基层一线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特别是要经常到条件艰苦、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摸准真情况,发现真问题,细致剖析问题缘由,打通问题命脉,找准根治药方,落实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既要走好发现问题这个“最先一公里”,更要跑赢解决问题这个“最后一公里”,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摘编自徐光华《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材料三: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出入石家庄的市民有了一个舒爽的新体验——随着复兴大街主线通车,往年高速口排起的“长龙”不见了。“以前假期回来都会堵上一两个小时,今年每个路口都很通畅。”10月6日,自驾回石家庄的市民周增芳赞叹道,“更快更方便了,真是给咱老百姓修了一条‘民心路’!”市民的这份便利,源于石家庄市的几次调研。由于涉及范围广、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石家庄市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面临一道又一道难题。石家庄市市委领导分包,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具体问题。通堵点、解难点、消痛点,滹沱河特大桥顺利合龙,桥梁结构创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迎旭门、白佛、学苑路三座隧道提前完工,创造了国内最大规模市政化改造隧道工程建设新速度。9月28日,承载着石家庄人期望的复兴大街通车了,成为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主动脉”。(摘编自周洁《河北石家庄:以深入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应付式”调研的不正之风潜滋暗长,导致一些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只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B.能否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是区分真假调研的关键因素;看不到真实的社情民意,无法形成针对性报告,就算不上真调研。C.走进基层一线,深入实际,才能加深对新思想的认识,这种“身入”的态度是调查研究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重要因素。D.既要走好发现问题这个“最先一公里”,更要跑赢解决问题这个“最后一公里”,这样才能促进调查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实际成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入“后院”和“角落”,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摸准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这是做到了“和群众坐一条板凳”的真调研。B.真正走下去、沉下去,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才算把调研做到位。C.石家庄复兴大街主线顺利通车解决了以往假期高速口常堵车的问题,这充分说明相关部门所做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实效。D.石家庄市市委领导躬身入局,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查研究,终使得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面临的各项问题得以解决。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调研工作跑赢“最后一公里”的一项是()A.焦裕禄对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走访和蹲点调研,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用于兰考县风沙、水灾治理。B.周恩来亲自乘车体验到北京公共汽车拥挤状况后,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和制定了解决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C.青海省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先后赴8个市(州)、12个县(市、区)开展调研,深入到条件艰苦地区察实情、解难题。D.黄文秀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之初,一年内行驶约2.5万公里,走访全村195户贫困户,绘制“民情地图”。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材料三中提到“市民的这份便利,源于石家庄市的几次调研”,请结合材料并合理推断,概括梳理出石家庄市领导干部“知题”和“破题”的过程。〖答案〗1.A2.B3.D4.①材料一采用递进结构,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说理。②首先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应付式”调研的表现和弊端;③然后从从思想认识、能力方法两个角度分析其产生的根源;④最后运用对比论证,指出真调研的正确方法。5.知题:①深入群众生活,体察民情民意,了解到令群众烦恼的高速口堵车等交通问题。②对改造项目深入调研,了解到该因涉及项目范围广、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破题:①针对高速口堵车等交通问题,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确立改造项目;②深入项目现场通堵点、解难点、消痛点,帮助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具体问题。〖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导致一些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只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错误。根据原文“‘应付式’调查研究为何跑偏了道?根源在于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没有把发展所需、基层所盼和民心所向当回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可知“应付式”调研不正之风潜滋暗长的根源是一些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只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选项说法因果倒置。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才算把调研做到位”错误。根据原文“只有真正走下去、沉下去,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进而形成最有针对性的报告,一五一十、对症下药,才算把调研做到位”,可知调研做到位还包括进而形成最有针对性的报告,一五一十、对症下药。选项的说法属于以偏概全。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根据原文“摸准真情况,发现真问题,细致剖析问题缘由,打通问题命脉,找准根治药方,落实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既要走好发现问题这个‘最先一公里’,更要跑赢解决问题这个‘最后一公里’,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可知调研工作跑赢“最后一公里”指的是找准根治药方,落实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D.“一年内行驶约2.5万公里,走访全村195户贫困户,绘制‘民情地图’”属于调查了解情况,摸准真情况,发现真问题的阶段,体现走好发现问题这个“最先一公里”。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其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这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要解决真问题的要求,也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提出“应付式”调查研究的弊端。第二段“纵观这类调研,“应付”的路子无外乎以下几类”“凡此种种,貌似下基层、奔一线,实则还是“旧瓶装新酒”,流于形式”,指出“应付式”调查研究的表现和流于形式的实质。其中使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第三段为第二部分,“‘应付式’调查研究为何跑偏了道?”指出“应付式”调查研究的两个根源,一是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二是调研者能力不足、不懂方法。第四五段为第三部分,第四段“是脚踏实地真调研,还是“应付式”假调研,关键就看能否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运用对比论证,提出判断真假调研的标准,发出“真正走下去、沉下去,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的倡议。第五段“不走过场、不做虚功、不搞‘花架子’,身挨身地‘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才是调查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提出正确的调研方式。综合来看,材料一采用递进结构,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说理。【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知题”“破题”的意思,“知题”。“知题”就是要坚持系统思维,通过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准痛点难点堵点;“破题”就是在“知题”的前提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然后根据以上理解从文中筛选信息作答。从知题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市民的这份便利,源于石家庄市的几次调研”,可知市政府的领导通过调研的方式“知题”,发现了高速口拥堵的问题。根据原文“由于涉及范围广、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石家庄市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面临一道又一道难题。石家庄市市委领导分包,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可知市政府的领导深入实际,了解到该因涉及项目范围广、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从破题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自驾回石家庄的市民周增芳赞叹道,‘更快更方便了,真是给咱老百姓修了一条‘民心路’!’市民的这份便利,源于石家庄市的几次调研”,可知市政府的领导针对高速口堵车等交通问题,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确立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根据原文“石家庄市市委领导分包……帮助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具体问题。通堵点、解难点、消痛点,滹沱河特大桥顺利合龙,桥梁结构创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迎旭门、白佛、学苑路三座隧道提前完工,创造了国内最大规模市政化改造隧道工程建设新速度”,可知市政府的领导帮通堵点、解难点、消痛点助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具体问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风里的娘宋兆梅娘坐在一棵掉了叶子的白杨树下。这棵树好大。树下的娘,显得娇小、无助。杨树的左边是一垛春玉米秸子,叶子随风发出唰啦唰啦的声音,树叶在风中舞着,转着,一片叶子落到娘的身上,①娘没有察觉,娘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娘坐在一个高高的凳子上,娘的右手扶着我给她买的拐杖。娘的眼睛闭着,头蜷在两腿和腹部之间,娘的头发全都白了。娘没有发现我,娘在梦里做了天使,右翅膀上是我,左翅膀上是娘的其他孩子。娘很少有时间这么酣睡。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劳作,她一生都在担心挨饿,担心她的孩子们不如意、不幸福。我对秋的记忆是深刻的。娘,五十多岁。那年我刚高中毕业,我不去追究自己的任性和不努力,面对家庭的困难不理解父母,反而和娘冷战,任娘唤我数遍,我也装聋作哑。收玉米的日子,父亲病了,家中只有我和娘两个。娘给我的脸上蒙了纱巾,还给我的胳膊上戴了套袖,我顺着地垄,把玉米仇恨地扔得到处都是。娘一边飞快地掰着.玉米,一边飞快地把我乱扔的玉米拾到筐子里,挎到地头上。晌午,娘让我回家做饭,她一个人待在田里。等我给娘捎饭回来,一大片玉米,娘全掰完了,还全部挎到了地头上。娘的头发上粘着玉米的碎叶,碎花衬衫渍出盐卤,娘的脸黑红黑红的,冒着油光。②那张黑红而坚定的脸,像季节一样,慢慢地滑过去。79岁的娘,很多讲究和争强好胜荡然无存。我叫一声“娘”,娘像个婴儿一样睁开浑浊的双眼,说,是兆梅,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不进屋?我想扶着娘,娘说,不用,我自己走。娘用左手移着凳子,用右手拄着拐杖。娘像一只老了的蚂蚁,慢慢蠕动。娘高大的身体缩了一半,娘的眼神里依旧带着岁月的感恩和生活的温暖。我想娘生我的气了,我好久没回家看娘了。几个月来,工作不顺利,无缘由的质疑和诬陷,还有变化多端的心灵,让我焦头烂额、身心疲惫。风,从窗缝里钻进来,游走在娘的头上。娘的头发,银子的颜色。娘坐在炕上,一言不发。我拿出给娘新做的褥子,换下旧的,准备带回家去拆洗。娘说:“我什么也不要了,你就不知道你娘的情况,活不了几天了。”娘的话,像刀,一刀刀切割着我的灵魂,让我日夜不安。③娘的被褥蜷乱着,落满头屑和灰尘。我一边整理一边止不住地流泪。“你觉得你的娘还是个好人?没几天活头了,我的骨头都碎了,你看看腿和胳膊都肿着,不是个好人了。”娘半闭着眼,一遍遍重复这句话。每次见到我,娘都是这几句话。“我不指着闺女,你哥哥嫂子们待我挺好,闺女管什么用?”娘一触即发,喋喋不休。“娘,这段时间忙,很多事情纠缠着我,就没顾上来家看你,你生气了?”“我谁的气也不生,也不敢生。我生了你们姐妹六个,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娘不中用了,都嫌弃了。”我无言以对,自责地看着娘。娘,说了很多,沉默了。娘沉默的时候像个无辜的孩子,眼睛闭着,头蜷在两腿和腹部之间。我给娘换下脏的衣服,娘说,昨天自己刚洗了的。可是,我看到衣服上很多发光的油渍和斑斑点点的东西。我把娘的衣服用清水泡了一大段时间,衣服上飘出一股怪味。在我的手摸上娘的衣服的时候,内疚和自责再一次袭击了我。很多东西,我有口难言。娘健康的时候,娘清醒的时候,我的苦闷是说给娘听的,娘会大发牢骚,又会教我宽容待人。现在的娘老了,糊涂了,我的心里话又对谁说?我让娘坐在凳子上,给娘洗头。我把娘小心地安置到凳子上,凳子摇晃了一下,娘就吓着了。她问:“牢固吧?”娘是爱惜生命的,她的牢骚和不想活了,是在撒娇。娘学会了撒娇,娘变成了老小孩儿。娘的头上也有一股怪味。娘的头发还很密实,像一朵枯萎了的花蕾,动动就掉下一些花瓣。娘的头皮松松的,像一根失去了弹性的带子,用手摸着就有松弛感。想起娘乌黑发亮的大髻,放下来如黑色的瀑布。娘把掉了的头发收集在一起,等货郎担到村时,可以换来一包缝衣服的大针。想起我和二姐为娘剪掉大髻的日子,我俩趁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下了狠手。娘留短发的样子,很端庄,在秋风里荡着。④老屋里所有的老物件,蓦然生香。风,开始蹦跳。从娘的脸上,跳到我脸上。我的脸上带了娘的温度,倍加温暖。我把娘的眼睛用热毛巾擦了几遍,娘的双眼皮瘪成狭小的三角形,她脸上的皮用手一动就连根拔起。我看着娘,看得目不转睛。等到我的灵魂老了,等到我的翅膀累了,娘会在哪里?给娘洗脚的时候,我轻轻地撸了娘的腿,娘的腿并不像娘说的肿了,但娘的脚确实肿了,肿得毫无章法。娘的脚趾变形,指甲硬而枯黄,凸起、无棱、折弯。给娘洗脚,我周身涌上一种快感,做女儿的快感。和娘相依为命的日子,我家是贫穷的,现在的娘也依然贫穷。正是这种贫穷,给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执拗和坚定。风,从屋子里消失了。有一天,娘也会变成一阵风。若是有来生,我做娘身边的凳子,以我微弱的力量支撑我的娘。(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两次写到娘“眼睛闭着,头蜷在两腿和腹部之间”,第一次侧重写娘酣睡时的状态,第二次侧重写娘絮叨后的沉默。B.娘宁愿依靠自己的双手慢慢蠕动,也不愿让“我”扶,可以看出娘既有对“我”工作不顺利的理解,也表达了对“我”到来的不满。C.作者回家看望母亲,母亲拆洗衣物、洗头、洗脚等,叙述中透出了一点点欣慰,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自责与内疚。D.娘既是生“我”养“我”的人,又能理解“我”的苦闷;她是给“我”人生指路的人,又教给“我”坚韧地生活。7.对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娘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与后文娘对“我”的絮絮叨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娘对“我”的牵挂。B.句子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容貌及性格的渐变过程,从而自然引出下文对母亲现在状态的描写。C.句子③中的“蜷乱”“落满”表现了娘的被褥许久未整理、清洗的散乱状况,意在凸显“我”和哥哥嫂子们的不孝。D.句子④中的“老物件”意味着作者对老屋里的东西充满感情,写其“蓦然生香”其实是在表达对母亲的赞美。8.文章最后一段有读者建议删去,但是大多数读者认为不能删去。请你作为代表阐述不能删去的理由。9.文中多次写到与“秋风”有关的场景,试举三例简述其作用。〖答案〗6.B7.C8.①从结构上,呼应前文娘行走时依靠凳子,而结尾“我做娘身边的凳子”,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②从内容上,“我”来生“做娘身边的凳子”,体现“我”想长久陪伴娘的心愿。③从主题上,凸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刻理解与积极回馈,启发读者思考。9.①文章开头写秋风吹树叶,这是娘的出场环境,同时凸显了娘的年迈。②写风“游走在娘的头上”,意在写岁月催人老,暗示“我”心情的沉重。③写风在娘和“我”之间蹦跳,表现了娘年轻时的美好和“我”的传承,暗示“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轻快愉悦。④写风的消失和“娘也会变成一阵风”,凸显了娘的年迈和岁月的无情,暗示“我”内心的不舍和感伤,引出结尾的抒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对‘我’工作不顺利的理解,也表达了对‘我’到来的不满”错误。根据原文“娘的眼神里依旧带着岁月的感恩和生活的温暖。我想娘生我的气了,我好久没回家看娘了。几个月来,工作不顺利,无缘由的质疑和诬陷,还有变化多端的心灵,让我焦头烂额、身心疲惫”,可知工作不顺是“我”没回家看娘的客观原因。“娘像个婴儿一样睁开浑浊的双眼”,表明娘对“我”的到来是高兴的。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意在凸显‘我’和哥哥嫂子们的不孝”错误。根据原文“娘的话,像刀,一刀刀切割着我的灵魂,让我日夜不安”“我一边整理一边止不住地流泪”,可知通过比喻和细节描写,意在凸显“我”的内疚和自责。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最后一段“若是有来生,我做娘身边的凳子,以我微弱的力量支撑我的娘”意思是“我”来生“做娘身边的凳子”,体现“我”想长久陪伴娘的心愿。前文写“娘用左手移着凳子,用右手拄着拐杖。娘像一只老了的蚂蚁,慢慢蠕动”,表现了年买的母亲行走时依靠凳子;后文“我做娘身边的凳子”,表现了“我”想变成凳子,做娘的依靠。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娘健康的时候,娘清醒的时候,我的苦闷是说给娘听的,娘会大发牢骚,又会教我宽容待人。现在的娘老了,糊涂了,我的心里话又对谁说?”体现了母爱的伟大。结尾说“若是有来生,我做娘身边的凳子,以我微弱的力量支撑我的娘”,体现了“我”对母爱的深刻理解与积极回馈,启发读者思考。【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章开头“娘坐在一棵掉了叶子的白杨树下。这棵树好大。树下的娘,显得娇小、无助。杨树的左边是一垛春玉米秸子,叶子随风发出唰啦唰啦的声音,树叶在风中舞着,转着,一片叶子落到娘的身上”,通过写秋风吹树叶,设置了娘出场的环境;用树的高大衬托娘的娇小无助,表现了娘的年迈。“风,从窗缝里钻进来,游走在娘的头上。娘的头发,银子的颜色。娘坐在炕上,一言不发”,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风在娘的头上游走,表现岁月催人老,暗示“我”心情的沉重。“风,开始蹦跳。从娘的脸上,跳到我脸上。我的脸上带了娘的温度,倍加温暖”,写风在娘和“我”之间蹦跳,把娘的温度传给我,让我倍感温暖,,表现了娘年轻时的美好和“我”的传承,暗示“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轻快愉悦。“风,从屋子里消失了。有一天,娘也会变成一阵风”,由“风的消失”暗示岁月无情;“娘也会变成一阵风”暗示母亲的年迈,也会像风一样逝去,表现了我的不舍和感伤,借景抒情,为结尾抒情做铺垫。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备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备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B.“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穷”含义不同。C.“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D.“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益”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武王野心勃勃,觊觎周王室,想死后可以永垂不朽。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向寿为副使,进攻三川,征伐韩国。B.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而逃。C.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A13.(1)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2)明天再让我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14.①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②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③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句中“臣”作“信”的宾语,两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D。“恐”与后文“王为臣之投杼”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穷”:走投无路。句意: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穷”:穷尽。句意: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可见,两句的“穷”含义不同。C.正确。句意: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句意:齐军三次击鼓之后。D.“含义相同”错误。“益”:增加。句意: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益”:好处。句意: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那这件事劳烦您。可见,两句的“益”含义不同。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向寿为副使,进攻三川,征伐韩国”错误。秦武王没有立即决策,而是先让甘茂出使魏国,创造有利于伐韩的外交形势。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听”,同意;“愿”,希望;“尽以(之)为子功”,省略句。(2)“鼓”,击鼓;“而”,如果;“下”,攻下;“郭”,外城,城郊。【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可知,在秦王打算攻击韩国时,甘茂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从“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于是与之盟于息壤”可知,甘茂审时度势,怕秦王反悔,举出曾子的例子,从而让秦王与自己盟誓,防止秦武王反悔。从“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可知,在最初遭到韩军的坚决抵抗后,甘茂没有退缩,而是顶住压力,将自己的私财加入公赏中,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窥视周王朝的统治,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朽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倗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倗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乌江亭①[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渡易水②[明]陈子龙并刀③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备注〗①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江东子弟攻打秦军,势力越来越大,但因项羽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乌江亭长备好渡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②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桢十三年),女真族统治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陈子龙过易水赴京,写下此诗。③并刀:并州刀,以锋利著名,后常指宝刀、宝剑。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东人才辈出,项羽或许可以返回江东卷土重来,杜诗对项羽重来抱有希望。B.陈诗前两句写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急切愿望,该愿望由“并刀夜鸣”表现出来。C.“易水潺湲云草碧”运用虚写,写作者联想到当年荆轲易水送别的情景。D.这两首诗描写的形象,一个令人惋惜,一个视死如归,但都结局悲壮。16.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答案〗15.C16.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史抒怀,杜诗借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抒发对项羽的惋惜之情,陈诗借荆轲易水送别的事件抒发爱国之情。不同点:①杜诗还直抒胸臆,开篇两句阐述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②陈诗则运用古今对比和借景抒情,如今的易水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运用虚写”说法有误。该句是实写,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题乌江亭》中,诗人由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典故,表达自己对项羽不能把握机遇卷土重来的惋惜。而《渡易水》中,诗人由易水想到古代的英雄荆轲,想到他慷慨赴死的壮举,油然激起自己抗击满清奋发向上的豪情斗志。因此两首诗都用了借史抒怀的手法。《题吴江亭》中,诗人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所以,全诗运用的都是直抒胸臆地议论抒情的手法。《渡易水》中,诗的前两句以并刀匣中鸣和燕赵歌不平,写出了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壮怀激烈的意志;后两句则与前两句进行对比,以易水潺湲的景象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所以,这里运用了古今对比的手法。此外,诗歌的后两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诗人的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而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所以,这里也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人事变幻、江水永恒的道理。(3)《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禾木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神奇地方。时值七月中旬,清晨的禾木草原,还透着几分寒意,在生长着禾本科植被的碧绿草原上,黄色的贯叶连翘、糙叶败酱、紫色的柳兰、薰衣草,红白相间的飞廉,紫粉相间的牛至……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争奇斗艳。初升的太阳,揭开了蒙在禾木大地上的神秘面纱,站在观景台上①,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苍翠的阿尔泰山脉披金戴银,葳蕤的草原花海②,散落草原的民居星罗棋布,矗立在村口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阳光下③,格外抢眼。返回时我们抄近路,零距离寻访了禾木河。河道不宽,淡蓝色的河水波光粼粼。河两岸的白桦林,如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是激昂悠扬的天籁,令人陶醉痴迷;奔腾的浪花,似蓝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给禾木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神秘。回到车上,翻看途中拍摄的美图。欣赏窗外掠过的美景,我看到了美丽中国的生态画卷,也找到了深藏心底的那份静美诗意。禾木,真是人间天堂。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A.管窥蠡测苍翠欲滴灼灼其华B.极目远眺苍翠欲滴熠熠生辉C.管窥蠡测姹紫嫣红灼灼其华D.极目远眺姹紫嫣红熠熠生辉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河流两岸生长着一排排笔直的白桦林:流淌的水声就是那激昂、悠扬、令人陶醉痴迷的天籁”。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D19.①句式上,原句采用短句,明快惬意,与后文形成整齐、匀称句式结构,富有节奏感。②修辞上,原句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两岸的白桦林比喻成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生动写出了白桦树整齐笔直的美丽形象。〖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极目远眺:指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根据“站在观景台”,以及该句中的冒号,后面内容都是作者看到的景象(山脉、草原、村落等皆为远景,表明视线较远,视野开阔)可知应用“极目远眺”。②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苍翠欲滴: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饱含水分仿佛要流出来一样。形容草原花海盛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儿,可用“姹紫嫣红”。③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灼灼其华:形容花开灿烂如红霞,美丽动人的样子。由鲜艳的红旗“在阳光下”“格外抢眼”可知,可用“熠熠生辉”。故选D。【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句式上,原句“河两岸的白桦林,如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是激昂悠扬的天籁,令人陶醉痴迷”采用短句,明快惬意,与后文“奔腾的浪花,似蓝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给禾木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神秘”形成整齐、匀称句式结构,富有节奏感。改句是一组散句,没有原句的整齐美。②修辞上,原句“河两岸的白桦林,如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两岸的白桦林比喻成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亭亭”写出白桦树身姿挺拔笔直;“一排排”写出白桦树的整齐,与“送行”的情境吻合,使白桦树富有人的情感色彩,生动写出了白桦树整齐笔直的美丽形象。改句只是一般描写,没有原句形象生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十五贯》也讲述了一个断案的故事。屠夫尤葫芦被害,还被盗走十五贯钱,商人伙计熊友兰恰巧身上带着十五贯钱去办事,偏偏又路遇尤葫芦养女苏成娟,因此被误判为凶手。主审官过于执的推理是这样的: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熊友兰有十五贯钱。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袁滋和过于执掌握的线索都是准确的,但是袁滋洞悉冤情,过于执却制造冤案,这是因为前者采用了正确的推理,后者采用了错误的推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现了政论中的推理,《河中石兽》演示了工程中的推理,《晏子使楚》记录了外交中的推理,《道旁苦李》反映了生活中的推理,诗歌“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证明推理和抒情也可以完美结合……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B.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C.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D.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推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不仅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21.小王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跟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小王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方便,占用时间较少,学习效果更好;否则,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相互贯通。请运用逻辑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小王表述的逻辑问题。22.请参照文段中所举前一例句,合理进行逻辑推断,续写后面一个句子。当下很多励志鸡汤,常被冠以一些商界名人的名义到处传播,给不同境遇的人以鼓励。当然,很多句子也存在矛盾,经不起推敲。譬如:“你穷,是因为你没有野心”,然而,人有了野心,并不一定就真的不会穷了。“网络上就一句话,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_______。“上当是因为自己太贪”,那么,贪心,是不是一种对成功的贪婪?“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走捷径!_______”?〖答案〗20.A21.①小王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②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即“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小王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前一个论题。这就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22.①但是,人光着脚,并不一定就真的敢肆无忌惮了。②那么,捷径,就一定不能成功吗?〖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是语序不当:“不仅……也”构成递进分句,所以“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应先说;而比较另外两个分句,“语文学习”是“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一个特例,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语文学习”应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