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2018浙江历史学考条目解析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分封制(1)分封对象:王族(分封制的主体,代表国家是最东北的燕、最东部的鲁)、功臣(代表国家齐,典型例题,哪些省份的简称是分封制的遗留,主要考察齐鲁大地山东和三晋之地山西)、先代贵族(代表国家宋,是商朝旧贵族的封地)。(2)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3)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典型考题: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反映了诸侯对天子的义务,同时也反映了后期周天子权威的削弱)。(4)积极作用: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消极影响:后来随着实力变化(原因是铁犁牛耕出现、各国变法等),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角度是诸侯与诸侯之间),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角度是诸侯与天子之间)。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4)意义:宗法制在此后的长时间里,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宗谱、亲情一类题目往往选宗法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1)神权与王权结合(商代的祭祀占卜);(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分封制中的同姓宗族、宗法制都与之相关);(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代的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到秦代才实现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b)(1)到公元前221年(笼统纪年是公元前三世纪晚期,而非早期),秦国先后兼并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2)巩固疆域的措施(分北方、岭南、西南三个区域):北: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直道(自九原至甘泉),加强北部边防;岭南: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最终平定岭南,并在岭南设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3)统一的影响: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混战局面,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郡县制(1)出现和形成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立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机构和官员设置:“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与三公的分权模式类似)。郡下设县(少数民族地区称道),之下为乡、里、亭。(3)郡县制最大特点:中央垂直管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4)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5)反复和恢复:西汉初年曾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来逐渐消除“国”,恢复郡县制,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皇帝制度(1)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皇权的特点是至高无上。(2)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设立丞相和明朝废除丞相都是要巩固君主专制)、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即三公九卿制。▲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1)设置:西汉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易错点:十三州最初设立时非行政区;典型考题,“只许州官放火”的“州官”最早设立于西汉的汉武帝时期)【2】唐朝三朝六部制(b)(1)设置: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三省互相制约,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后来又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三省宰相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专权和效率两个角度)【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1)设置:宋代设中书门下(即政事堂),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后来为分割相权,又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2)影响,意义、角度与唐代相似。各部门互相制约,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众人在中书门下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4】元朝的行省制度(b)(1)设置:元代设置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十个行中书省(浙江当时属于江浙行省),即行省。另有单列的腹里(中书省直辖,即京畿地区)和宣政院(藏族地区)。(2)权利和义务:行省是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划。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即中央掌握了军事、财政、行政大权)。(3)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元代以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设置,成为今天省制的开端。【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废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也导致了政务繁杂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专权和效率两个角度)(2)设置: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张居正等内阁首席大学士称“首辅”,但不是宰相,这体现了内阁的辅助地位)(3)权力与局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皇帝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2】清朝军机处(c)(1)设置: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后来从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政务。(2)影响: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但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专权、效率、决策科学性三个角度)【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b)(1)外部: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提供了侵略的可能性),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侵略的必要性)。(2)内部: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闭关锁国,内部危机严重。【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b)(1)1840—1842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其间有三元里抗英斗争)。(2)1856—1860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其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3)1894—1895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除了海战,还在辽宁等地有陆战,必修一专题二第二课黄海海战处有相关地图)。(4)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c)条约名称主要内容(割地、赔款、通商、特权)危害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只是香港的一部分)。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东南沿海,其中厦门为新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宁波是浙江的通商口岸)特权: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侵略意图)、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租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其中有钓鱼岛,《开罗宣言》宣告这些地区应还给中国。)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清政府因为财政压力,放宽民间开矿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商埠即通商口岸)。特权: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辛丑条约赔款:赔款白银4.5亿两。特权: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民众基本生存权、财产和文明遗产、领土领海司法主权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b)(1)时间:1894年9月.(2)性质: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3)清军爱国将领: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4)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易错点:北洋水师不是在黄海海战中全军覆没的)【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2)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力量与特点: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军民联合作战。(3)意义: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3、伟大的抗日战争【1】卢沟桥事变(b)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也由此开始。【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b)(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30万人遇害。(2)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1)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建立的过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名为第十八集团军,朱德、彭德怀为正负总指挥,下辖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其中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和新四军(陈毅、项英为正副军长)。同类梳理:1927-1937年称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年称八路军、新四军,1945-1949年称解放军。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建立的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b)正面战场:(1)防御阶段: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国共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相持阶段:枣宜会战:1940年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影响: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敌后战场:(1)方针路线的制定:1937年8月,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区别于瓦窑堡会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全国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同类梳理:1927-1937年称农村革命根据地,1937-1945年称敌后抗日根据地,1945-1949年称解放区。(2)在防御阶段协助国民党军队太原会战。在相持阶段发动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3)少数民族抗战: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胜利:(1)1945年春,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任务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思想基础),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政治基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关东军;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2)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抗战胜利的原因:内部: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外部:世界反法西斯各大战场的相互配合。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1905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纲领)【2】武昌起义的爆发(b)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的工作),占领武昌(今日武汉当时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的成立(b)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算法: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项自由权利;③约法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美国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④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为限制袁世凯)。(3)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1)定位: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破: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3)立: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促成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经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化(社会)。(4)总体: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3、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c)(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把德国侵占中国的权益转交给日本。(2)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新文化运动促进青年学生觉醒的功劳),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分别体现反帝、反封建)。②1919年6月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另有商人罢市。(3)初步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5)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中国共产党“一大”(b)(1)背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2)召开:1921.7.23,地点在上海、浙江嘉兴南湖。(3)内容: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此处的任务即纲领之意)。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尚未认识到农民重要性)。【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b)(1)制定: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确定最低革命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为: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破),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立)。(2)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相似)。【4】国民革命(b)(1)原因: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残酷压迫让中共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必要性(共产党方面原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意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国民党方面原因)。(2)标志: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同类梳理:国民大革命时期为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巩固和发展的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3)高潮:1926年北伐战争,其间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4)失败: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5)失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6)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未完全推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意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军节的来历)。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毛泽东思想的形成)。【6】红军长征及其意义(b)(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红军损失惨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过程(三个10月):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易错点:注意长征有两次会师,要区分是哪一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2)意义: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长征精神)。(3)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于贵州遵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中共七大上才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7】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b)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连续发动辽沈(东北)、淮海(山东西南部、安徽、江苏北部等,即淮河流域)、平津(华北,京津地区)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统治时间为1927—1949年,毛泽东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歌)同类梳理:1912年-1949年通称中华民国,其中1912年1月-3月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4月-1927年为北洋政府,1927-1929年为南京国民政府。【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c)(1)胜利标志:新中国成立。(易错点:革命胜利的标志往往是建立一个新政权,所以不是渡江战役的胜利)(2)意义:内部: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破),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立)。外部: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理论: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最低革命纲领)到社会主义(最高革命纲领)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内容:规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2)意义: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破);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新在人民民主专政)。【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为人民民主国家,规定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3)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宪法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新在规定了社会主义原则,人民在经济上当家作主;之前《共同纲领》让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行使两大职能:代行人大、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结束,但仍担负着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任务,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因素);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现实因素和地理因素)。(2)法律保障: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最早,西藏最晚)。(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保证了祖国的统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破坏(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国家的民主法治被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革委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倒退(集权、一元化领导,权力过分集中,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c)(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3)内容: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4)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d)(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权力可以适当集中,即民主集中,但不能过分集中)。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5)与此同时,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b)(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易错点:一国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非一个中国)(2)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即通航、通邮、通商。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祖国统一问题的九条方针政策,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构想最早针对台湾提出,最早在香港实践)【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1)香港回归历程:1982年中英会谈——1984年签订联合声明——199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胜利回归。(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为紫荆花)(2)澳门:1987年与葡萄牙签订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胜利回归。(3)意义:内部: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外部: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1)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告台湾同胞书》中和平统一的影响)(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渐被打破。(《告台湾同胞书》中建议三通的影响)(3)1992年10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4)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5)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指出坚持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6)海峡两岸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在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三通终于变成现实。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1)背景:内部:国内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外部: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局势趋于缓和。(2)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1955年亚非会议上两次修改并最终定型。(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对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对外)。【2】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今天的越南等地区)问题,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条建设性意见,最终达成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万隆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二、外交关系的突破【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1)原因:外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内部: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最主要的原因)。(2)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3)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b)(1)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2)原因:中国角度: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美国角度: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3)过程: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小球带动大球)。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国官方开始秘密接触。会谈结束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访问中国,消息震惊了世界。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同日有《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4)意义:中美关系的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的改善冲击和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3】中日邦交正常化(b)(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2)史实: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b)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主要表现:中国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谁推行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发动战争就反对谁,中国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中国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是国内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和反映。【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b)(1)过程: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一一“上海合作组织”(新增:乌兹别克斯坦)。(2)意义: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丰富了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2、卓尔不群的雅典【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b)内容:(1)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易错点:没有废除奴隶制)。(2)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由4个部落(易错点:非四个等级)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梭伦新设立的机构是“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作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把雅典引上了民主化的轨道。【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b)(1)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之前公民大会不经常开,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四百人会议”或“五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陪审法庭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3)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c)(1)得:促进了雅典政治经济的空前繁荣(内部),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外部)。(2)失:①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②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3、罗马人的法律【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b)(1)习惯法: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公元前449年),依靠习惯法,贵族可以随意解释,平民强烈不满,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2)成文法和《十二铜表法》:在平民的不断斗争下,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被颁布,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掺杂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贵族特权,但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3)公民法:从罗马建国(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产生的法律统称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程序繁琐、缺乏灵活变通,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的法律。(4)万民法:罗马从共和国向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中颁布的法律,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简洁灵活,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适用范围、是否灵活以及侧重点三个角度)。(5)自然法: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观念: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西塞罗被称为“自然法之父”。【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c)(1)对罗马而言,罗马公民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万民法的实施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2)对世界而言,罗马法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1】“光荣革命”(b)(1)原因: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倒行逆施,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决定联合起来推翻它。(2)过程:1688年11月,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威廉率军来到英国,成为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被迫远走法国。这是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3)影响: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来源不再是神而是议会了,这为议会限制王权奠定了基础。【2】《权利法案》(b)(1)内容: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未限制行政权)(2)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c)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2、美国1787年宪法【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c)(1)原因:松散的邦联对内无法维护统治,对外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贸易。(2)内容:①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相比较邦联而言);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相比较中央集权而言)。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4年,由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以2/3的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立法权:属于国会,由参议院(按州)和众议院(按人口)组成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3)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4)作用: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2】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c)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实行两院制;司法独立。主要不同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政府首脑首相总统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国王——世袭总统——选举国家元首地位国家象征,统而不治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内阁产生方式议会总统任命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b)(1)经济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绝对贫困,享受的政治权利非常有限。(2)阶级条件:英、法、德三大工人运动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3)理论条件:即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c)(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2)意义: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专题九(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第二次世界大战▲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b)(1)社会根源:经济大危机的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会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最终导致经济危机。(2)主要影响:对内消极:这场经济危机持续四年之久,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经济角度);同时,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群众运动兴起,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宁(政治角度)。对外消极: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经济危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空前激烈的倾销战、关税战、货币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崩溃,矛盾的加剧促成了二战的爆发。积极: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新模式。【2】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b)德国(1)原因:德国在一战后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国内市场狭小,加之严重依赖美国为主的外国资本,在经济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内政治矛盾尖锐。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煽动极端民族情绪,垄断资产阶级倾向建立独裁政府。(2)经过: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合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日本(1)原因: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经济危机打击十分沉重,国内政治矛盾尖锐,造成严重社会动荡。同时,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利用日本社会对政党政治的不满,极力鼓吹对外扩张。(2)经过: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3】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c)(1)异:德国法西斯以政党即纳粹党为核心,而日本以军部势力为核心;德国法西斯通过合法的议会选举掌权,而日本则通过政变手段掌权;德国法西斯势力先掌权后发动战争,而日本则是先发动战争后上台。(2)同:原因有相同,都是受到经济大危机影响,而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转嫁经济危机、渡过政治危机;同时,都对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不满,德国不满于凡尔赛体系,日本则对华盛顿体系心怀不满。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势力都积极鼓吹对外扩张,都积极扩军备战,都对当前的国际格局提出了挑战。▲2、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1】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埃塞俄比亚军民抗意斗争、西班牙内战(b)(1)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太原会战中,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大捷歼敌两万人。在敌后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0月,日本在国内投入巨大兵力的前提下仍不能征服中国,日本速战速决计划宣告破产,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埃塞俄比亚军民抗意斗争: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遭到埃塞俄比亚的顽强抵抗,意军迅速取胜的企图没有得逞。后来终因实力对比悬殊、西方大国纵容侵略,1936年5月,意大利军队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不久,意大利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但埃塞俄比亚人民并未屈服,坚持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获得解放。(3)西班牙内战: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上台执政,右翼势力佛朗哥将军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公然派出大量军队干涉西班牙内战,支持叛军。与之相对,苏联向西班牙政府提供援助,共产国际号召各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西班牙内战演变成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939年,叛军攻陷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2】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b)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来意大利加入进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3、走向世界大战【1】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c)表现:(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英法操纵的国联派出李顿调查团,既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同时又说中国的革命运动使得日本受害,并据此为日本开脱。(2)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国联虽然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其进行了制裁,但却听任意大利通过苏伊士运河运输部队和物资。(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不干涉政策,禁止向西班牙输送武器和军用物资。与此同时,美国在30年代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它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在德意公开干涉西班牙内战的情况下,这无异于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4)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英法等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5)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协议,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勾结,出卖他国利益,绥靖政策达到顶峰。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6)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但并未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被称为“静坐战”,导致波兰孤立无援而迅速沦陷。影响:西方大国执行的利己主义的绥靖政策,使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一再受到纵容,使得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地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孤立无援,苏联也在对英法等不信任的情况下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训: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委曲求全,背信弃义,出卖牺牲盟国和弱小国家的权益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最终未能阻止的德意日法西斯的入侵,最后自身也遭到侵略。【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c)(1)内容:1939年8月,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使用武力;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同时,该条约的秘密协定书,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实际上宰割了中间的波兰。(2)后果:条约的签订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全面爆发。另外,苏联同法西斯德国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宰割弱小国家,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尤其错误和可耻的。【3】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d)(1)原因:法西斯国家力量强大并结成了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国小力弱,无力单独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入侵;国联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有限;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了侵略,苏联的自保措施也起了类似的作用。(2)过程: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公开干涉西班牙内战;在干涉西班牙内战的过程中,德意日形成法西斯轴心国集团;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b)1939年9月1日,德国大举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的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波兰、法国迅速崩溃的原因(b)(1)波兰迅速崩溃的原因:德军实力强大,闪电战战术先进;波兰武器装备落后,同时部署不当,兵力分散缺乏纵深防御;英法对德宣战后,但并未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被称为“静坐战”,导致波兰孤立无援而迅速沦陷;苏联的趁火打劫。(2)法国迅速崩溃的原因:德军实力强大,闪电战战术先进;法国战略战术思想落后,迷信阵地战和马其诺防线,忽视航空兵和装甲部队,坦克使用分散而丧失了机动性;英法联军对德军意图领会错误,让德国轻松进入法兰西平原;意大利的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3】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b)(1)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英法联军主力被围困于法国东北的敦刻尔克,英国动用几千艘各类船只,冒着德军的炮火和轰炸,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到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2)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德军集中飞机连续不断地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重点打击英国的军事设施,英国军民用大量高射炮和先进雷达,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的计划。8月,英国出动轰炸机夜袭柏林,希特勒为了报复,下令德军把空袭重点转向伦敦等大城市,减轻了英国机场和飞机制造厂的压力,英国很快扭转战局,德国被迫推迟“海狮计划”,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没有得逞。▲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1】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爆发及其影响(c)苏德战场的爆发:(1)爆发原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建立壮大了德国的实力,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加入同盟,南斯拉夫和希腊被德国占领,为德国入侵苏联扫清了侧翼,进攻苏联前,希特勒已经占领和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战争资源。同时,苏联迷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东方战线”,对德国进攻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未能阻止德国进攻。(2)爆发时间和标志: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场的爆发:(1)爆发原因:德国在欧洲初步胜利刺激了日本的野心。由于本国资源贫乏,日本一直把东南亚作为其主要侵略目标之一,这威胁到英美等国的利益,美国对日本进行贸易禁运后,日美矛盾加剧。1941年10月,主战派的东条英机组阁,积极准备进行战争。(2)爆发时间和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发动珍珠港发动突袭。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c)(1)形成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2)形成过程:①美国改变、放弃“中立”政策:1939年新《中立法》,允许交战国现款自运,对掌握制海权的英国购买军火大为有利;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允许向国库空虚的英国租借军用物资;②美英联合:1941年3月,英美参谋人员确定了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③英美苏联合: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1941年9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定关于美英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④全世界联合:1942年元旦,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3)意义:同盟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优势,同时他们出于共同的根本利益互相配合,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c)莫斯科战役:(1)战况:1941年9月底,德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遭到苏联军民顽强抵抗,俄罗斯的寒冬让德军寸步难行。12月初,苏军在朱可夫将军指挥下大举反攻,歼敌50余万人,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2)意义: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从此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1)原因:德国计划夺取苏联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以保证德军南下高加索的安全,同时便利于北上迂回莫斯科。(2)战况:1942年7月开始,德军将斯大林格勒炸成一片废墟,德军精锐第六集团军突入市区,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牵制了德军,11月,苏军发动反攻。1943年2月,苏军发动最后反攻,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3)意义: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不仅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开始掌握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国彻底丧失战场主动权)而且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中途岛海战:(1)原因:1942年4月,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东京、横滨进行轰炸,日本举国震动,决定进攻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中途岛,引诱美国舰队主力,加以歼灭。(2)战况:1942年6月,日军向中途岛发动进攻。日军特混舰队任务双重复杂,错失了战机,四艘精锐航母被击沉,损失惨重。(3)意义: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阿拉曼战役:(1)原因:北非德意军队逼近离亚历山大港仅100千米的阿拉曼,开罗告急。同时,由于德意军队的战线太长,军队的给养供应出现困难。(2)战况:1942年10月,蒙哥马利指挥英军发动大规模反攻,德意军队被迫全线西撤。(3)意义: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c)瓜岛战役:(1)战况:1942年8月,美军率先反攻,双方夺占瓜岛长达半年,结果日军失败,被迫从瓜岛撤退。(2)意义: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意大利投降:(1)进程:1942年11月,英美实行“火炬”登陆向东进攻,与向西进攻的英军夹击,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队在突尼斯投降,北非战事结束。1943年7月,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新政府与英美等秘密谈判,退出了二战。(2)意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库尔斯克会战:(1)进程:1943年7月,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消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主力,双方爆发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德军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2)意义:德国彻底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苏军开始乘胜追击。诺曼底战役:(1)缘起:1943年底,德黑兰会议决定1944年5月由英美军队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2)战况:代号“霸王行动”,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3)意义:德军损失了四十万兵员和大量装备,从此法西斯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2】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伯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c)开罗会议:(1)召开:1943年11月召开于埃及开罗,参加国:中、美、英。(2)内容:签署《开罗宣言》,向世人庄严宣告: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应归还中国。(3)意义: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承认。德黑兰会议:(1)召开:1943年11月召开于伊朗德黑兰,参加国:苏、美、英。(2)内容:决定在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三国就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雅尔塔会议:(1)召开:1945年2月召开于苏联雅尔塔,参加国:苏、美、英。(2)内容:三国就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和平等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安排。(3)影响:确立了战后美苏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的基础。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在德国波茨坦召开会议,会议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3】德国、日本的投降(b)(1)德国投降: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2)日本投降: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作战摧毁日本关东军、中国军民发动战略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胜利结束。▲8、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1】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b)(1)德国罪行:对犹太人进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行的大屠杀,建立奥斯维辛等集中营。(1)日本罪行:1937年12月发动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活人实验和毒气战。【2】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b)把61个国家和地区卷入了战争,占世界人口80%的17亿人饱受战争折磨。军民死伤九千余万,其中一半是平民。军费开支浩大,参战国物资损失惨重,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c)(1)二战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中心地位一去不复返,美苏成为两个世界一流大国,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期,各国加强了联合,联合国也随之诞生。(2)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社会主义跨出了一国范围,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为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3)二战促进了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c)(1)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2)绥靖政策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出卖牺牲盟国和弱小国家的权益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最终作茧自缚。(3)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更新军事思想。(4)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专题九(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美苏争锋【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1)原因:①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争霸必要性)②美国经济、军事势力膨胀,力图领导世界;苏联军事实力空前壮大,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争霸可能性)(2)过程:①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鼓吹英美共同遏制苏联,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②正式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③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抗苏联铺平了道路。④苏联的反击措施: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成立“华约”。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2、新兴力量的崛起【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b)①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建立了“欧共体”。【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1)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2)倡导者: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3)时间: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4)宗旨和原则: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对内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5)影响: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b)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后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b)(1)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力图建立单极世界。(2)欧盟成立:1991年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马约》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3)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军事实力膨胀,三军实现自动化、信息化。(4)俄罗斯:叶利钦推行全方位外交,保住大国地位,保持在独联体的影响,扩大在亚太的影响力;普京的务实政策使俄罗斯走出低谷,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5)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已是政治大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3】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b)(1)标志:1991年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马约》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易错点:不是签订,是生效)(2)影响:欧盟的成立大大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区域集团化(或经济全球化)。【4】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b):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已是政治大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汉代因为一牛挽犁技术而逐渐普及全国。汉代农具:曲柄锄(中耕);大镰(收获);耧车(播种)唐代出现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耕土的深浅,提高生产效率。【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四川)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陕西关中)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至今仍流行于吐鲁番地区。【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达中国的丝织业(b)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丝),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汉代技艺高超(素纱禅衣);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被称为“丝国”唐代官营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代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商周时代制造水平世界领先,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汉代①燃料变化:煤炭②供风方式变革: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水力鼓风(杜诗创造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唐代①唐三彩(陶器);②制瓷成独立生产部门;③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邢窑、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君家白碗胜霜雪);④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首创釉下彩绘,绘画与诗文用于装饰瓷器(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唐宋对内形成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对外:形成海上丝绸之路,即瓷路。▲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d)秦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须明码标价,交易必须投入固定容器。汉代专门管理机构,固定地点交易。南北朝草市形成(离城镇稍远,自然形成),设草市尉进行管理唐代①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②夜市繁荣,“市”的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宋代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②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草市已经具备完备饮食服务设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明清商业区繁华(前门)▲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1)实施: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3)表现:汉代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和法律地位(宋代有所改观)。(4)影响:①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维护政治的稳定。②消极方面: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资本主义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行,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扼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b)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2】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b)(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洋务运动同时)(2)途径:①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③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3)著名企业:①方举赞、孙英德——上海——发昌机器厂;②陈启源——南海——继昌隆缫丝厂。【3】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c)(1)时间:甲午战争到民国成立(1895-1912)(2)原因:①外部: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内部政府政策:清政府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财政压力);③内部下层思潮:“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3)著名企业:①张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江苏无锡——保兴面粉厂。【4】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沿海地区,内地很少。(抗战时期有所变化)部门分布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c)(1)时间:民国初年(一战期间、1912-1919年)(2)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③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④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外部,最主要原因)(3)主要表现:纺织和面粉是发展最快的两大行业,轻工业发展速度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c)(1)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同时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大量民族工业迁入西南、西北地区。(2)1945-1949年:内部:国民党发动内战;恶性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压迫;繁重的苛捐杂税;外部: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方式: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8);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2】中共八大的召开(b)(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2)内容: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提出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防水材料生产与供应链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房屋租赁合同书租赁合同解除范本3篇
- 2024年罗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个性化离婚补充合同模板 2024年版版B版
- 2025年浙科版高一化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版个人承包公司餐饮连锁加盟合同书6篇
- 2025年浙教版七年级物理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4年眉山药科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垃圾分类督导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五上.-出入相补法-割补法求图形面积
- 第10章 时间敏感网络TSN
- 三晶8000B系列变频器说明书
- 幽默动感年会互动PPT演示模板
- 麒麟小学创建五好关工委工作实施方案
- 地化录井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李斌
- GB/T 23315-2009粘扣带
- GB/T 10228-2015干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 2休闲食品市场营销策划案1
- 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按大学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