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传导与遗传性心律失常_第1页
逆传导与遗传性心律失常_第2页
逆传导与遗传性心律失常_第3页
逆传导与遗传性心律失常_第4页
逆传导与遗传性心律失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逆传导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第一部分逆传导生理机制 2第二部分逆传导导致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3第三部分遗传性心律失常与逆传导的关联 6第四部分离子通道突变对逆传导的影响 9第五部分逆传导在不同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表现 11第六部分逆传导对心律失常治疗的影响 13第七部分逆传导抑制策略在临床上的应用 16第八部分未来逆传导研究的方向 18

第一部分逆传导生理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逆传导生理机制

主题名称:解剖基础

1.心房和心室之间存在专门的纤维束,称为房室结(AVN)和希氏束。

2.AVN位于右心房窦房结的后下方,是房室激动传播的生理性延缓部位。

3.希氏束自AVN发出,穿行右室间隔后分为左、右束支,分别支配左心室和右心室。

主题名称:电生理基础

逆传导生理机制

逆传导是指心脏电冲动从心室逆向传导至心房,导致心房和心室的异常收缩。逆传导的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

1.传导通路:

*附加通路:Wolff-Parkinson-White(WPW)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逆传导原因,其特征是存在一条异常的连接心房和心室的传导束,称为旁路。

*心房-心室结(AVN):在某些情况下,正常的心房-心室结可以介导逆传导。

*逆行冠状动脉分支:冠状动脉分支的异常连接或阻滞可以促进逆传导。

2.电生理异常:

*短房室(PR)间期:过短的PR间期(<120毫秒)增加了逆传导的可能性。

*心房早搏(PACs):频繁的PACs可以导致心房的有效不应期缩短,使逆传导更有可能发生。

*心室复极异常:心室异常复极,例如心室早搏或TorsadesdePointes型室性心动过速,可以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使逆传导更容易发生。

3.解剖异常:

*房室环异常:心房-心室环的解剖异常,例如心房间隔缺损或缩小的心包体积,可以促进逆传导。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可以导致心肌缺血和纤维化,从而改变传导特性并增加逆传导的风险。

4.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激活:交感神经激活可以缩短房室间期并增加心肌兴奋性,这两种效应都会促进逆传导。

5.遗传因素:

*PR短间期综合征:这种遗传性疾病的特点是PR间期短(<120毫秒)和明显的WPW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这种疾病可以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从而增加逆传导的可能性。

逆传导的生理机制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机制对于理解和管理逆传导性心律失常至关重要。第二部分逆传导导致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关键词关键要点心肌细胞电生理变化

1.逆传导发生时,兴奋经由异常通路逆行传导至心室,导致心室激活发生时间提前。

2.逆行传导可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例如细胞膜电压下降、动作电位形态改变。

3.这些电生理变化会导致心肌收缩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离子通道功能异常

1.逆传导通常与离子通道异常相关,例如钠离子通道功能增强或钾离子通道功能受损。

2.这些功能异常导致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延长或缩短,增加逆行传导的可能性。

3.离子通道异常可遗传或后天获得。

细胞间连接异常

1.心肌细胞间连接异常,例如缝隙连接减少或功能障碍,可促进逆行传导。

2.缝隙连接主要负责心肌细胞之间的电兴奋传导。

3.其异常会导致电兴奋异常,使兴奋易于逆行传导。

结构性心脏病

1.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等结构性心脏病可导致心肌纤维化,破坏正常传导通路。

2.纤维化组织不具备正常电传导特性,容易形成异常传导通路,支持逆行传导。

3.结构性心脏病引起的纤维化可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遗传因素

1.逆传导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2.某些基因突变(例如SCN5A、KCNJ2等)会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增加逆行传导的易感性。

3.家族史阳性患者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心律失常类型

1.逆传导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例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2.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但都与逆行传导相关。

3.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选择与逆行传导的程度和部位有关。逆传导导致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逆传导是一种异常的心脏电冲动,逆向传导方向。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电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然后通过房室结和希氏束传播到心室。然而,在逆传导中,电冲动异常地在心室开始,并逆行传播到心房。

原因

逆传导通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附加房室途径:这些异常的电通路允许电冲动绕过正常传导途径,从而导致逆传导。

*心肌损伤:心肌炎、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肌疾病可以破坏正常传导组织,从而导致逆传导。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抑制正常的窦房结活动,从而增加逆传导的风险。

病理生理

逆传导导致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主要涉及以下机制:

1.房性心律失常:

*逆传导可以触发房性心动过速,如房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在这种情况下,逆行电冲动触发心房中的异常收缩,导致快速且不协调的心率。

*逆传导也可以引起房颤,其中心房表现出快速且不规则的电活动。

2.室性心律失常:

*逆传导可以导致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心动过缓(VT)。在这种情况下,逆行电冲动触发心室中的异常收缩,导致快速或缓慢的心率。

*逆传导还可以引起室颤(VF),其中心室表现出快速且无序的电活动,导致心脏失去泵血能力。

3.心室反应加快:

*逆传导可以导致心室反应加快,这是指心室率明显高于窦房结率的结果。这通常发生在有房颤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房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下。

*心室反应加快会增加心室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4.触发性活动:

*逆传导可以触发额外的电冲动,导致触发性活动。这会进一步加剧心律失常,增加室颤或其他致命心律失常的风险。

临床意义

逆传导导致的心律失常可以从轻微到致命。轻微的心律失常可能仅引起心悸或头晕,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可能是致命的。

正确诊断逆传导导致的心律失常对于指导治疗至关重要。电生理研究等检查可以帮助识别异常的电通路和确定逆传导的机制。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潜在的原因。第三部分遗传性心律失常与逆传导的关联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遗传性短QT综合征和逆传导

1.短Q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其特点是QT间期缩短,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如室颤。

2.短QT综合征的遗传基础涉及多个基因突变,包括编码电压门控钠、钾和钙通道的基因。

3.这些突变导致离子通道失衡,促进心肌的动作电位缩短,从而导致逆传导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易感性。

主题名称:遗传性长QT综合征和逆传导

遗传性心律失常与逆传导的关联

引言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一组由遗传缺陷引起的电生理异常,可能导致致命的心律失常。逆传导是一种异常的电信号传导模式,可以导致心律失常。

逆传导和遗传性心律失常

逆传导是一种心房电信号逆向传导至心室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电信号从窦房结产生,经房室结传至心室。然而,在逆传导中,电信号从心房经房室结逆行至心房,导致额外的心房收缩。

遗传性心律失常与逆传导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从而增加逆传导的风险。

致病机制

遗传性心律失常与逆传导致病机制涉及多种离子通道异常:

*钠离子通道(Nav1.5):突变会导致钠离子内流增强,延长动作电位,导致延长的心房有效不应期,有利于逆传导。

*钾离子通道(KCNQ1、KCNH2):突变导致钾离子外流减少,缩短动作电位,减弱房室结的非应期,促进逆传导。

*钙离子通道(CACNA1C):突变会导致钙离子内流增加,延长动作电位,增加逆传导的可能性。

相关综合征

以下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与逆传导有关:

*短QT综合征(SQTS):KCNH2和KCNQ1基因突变,导致动作电位缩短和心室原发性心动过速。

*长QT综合征(LQTS):多基因突变,导致动作电位延长和室性心动过速。

*布鲁加达综合征(BrS):SCN5A基因突变,导致钠离子通道失活缓慢,产生J波和室颤。

*卡瓦萨基病:自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逆传导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逆传导性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各种症状,包括:

*心悸

*头晕

*晕厥

*胸痛

在严重的情况下,逆传导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力衰竭和猝死。

诊断

逆传导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心电图可显示逆传导波,表现为QRS波群后出现额外的心房激动波(P'波)。

治疗

逆传导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取决于其类型、严重程度和潜在的病因。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胺碘酮、依布利特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导管消融术:使用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技术切断逆传导通路

*起搏器植入术:用于控制心室率和预防室颤

预后

逆传导性心律失常的预后取决于其类型和严重程度。SQTS和LQTS等严重形式可能导致猝死。然而,通过适当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

遗传咨询

遗传性心律失常具有家族聚集性。对于患有逆传导性心律失常的个体的家庭成员,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评估其患病风险。第四部分离子通道突变对逆传导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钠离子通道突变对逆传导的影响】:

1.钠离子通道NaV1.5的突变可导致钠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心肌兴奋性增强,增加逆传导的可能性。

2.突变导致NaV1.5通道关闭受阻或再激活加快,导致钠流持续存在或重复激活,延长动作电位平台期,为逆传导创造条件。

【钙离子通道突变对逆传导的影响】:

离子通道突变对逆传导的影响

离子通道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关键因素,它们可以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进而改变逆传导的发生和维持。

钠离子通道突变

钠离子通道突变与心室逆传导密切相关。

*SCN5A基因突变:编码心脏钠离子通道α亚基,突变可导致易兴奋性,延长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增加逆传导的易感性。

*SCN1B基因突变:编码钠离子通道β亚基,突变可影响通道活性,加重SCN5A突变引起的易兴奋性,增加逆传导风险。

钙离子通道突变

钙离子通道突变可影响心房和心室的逆传导。

*RYR2基因突变:编码内质网膜上的ryanodine受体2,突变可导致钙离子泄漏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引发迟后除极和触发性活动,增加逆传导的发生率。

*CACNA1C基因突变:编码L型钙离子通道α1C亚基,突变可减弱通道活性,降低动作电位幅度,缩短有效不应期,增加逆传导易感性。

钾离子通道突变

钾离子通道突变可影响逆传导的恢复。

*KCNH2基因突变:编码hERG钾离子通道,突变可延长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延长有效不应期,减少逆传导的发生。

*KCNQ1基因突变:编码Kv7.1钾离子通道,突变可缩短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缩短有效不应期,增加逆传导的发生率。

杂合突变

多个离子通道基因的杂合突变可共同作用,增加逆传导的风险。例如:

*SCN5A和KCNH2基因的杂合突变:可加重SCN5A突变引起的易兴奋性,同时延长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增加逆传导的发生率和维持性。

*RYR2和CACNA1C基因的杂合突变:可加重RYR2突变引起的钙离子泄漏,同时减弱CACNA1C突变引起的通道活性,进一步增加逆传导的易感性。

临床意义

离子通道突变对逆传导的影响具有以下临床意义:

*风险分层:特定离子通道突变的存在可帮助识别具有较高逆传导风险的个体。

*个性化治疗:根据离子通道突变类型选择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降低逆传导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预防性措施:对于已知具有高逆传导风险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性措施,如植入心脏除颤器或消融治疗,以降低猝死风险。

总之,离子通道突变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对逆传导的发生和维持产生显著影响。了解这些突变对逆传导的影响对于遗传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分层、个性化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第五部分逆传导在不同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表现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逆传导在特发性心肌病中的表现

1.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逆传导的发生率约为20%~50%,常表现为宽QRS波束支传导阻滞。

2.DCM患者逆传导的发生与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以及左室扩大有关。

3.DCM患者逆传导的存在提示心律失常风险增加,需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

主题名称:逆传导在布鲁加达综合征中的表现

逆传导在不同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表现

逆传导,是指冲动逆行由心室经房室结回到心房。在某些遗传性心律失常中,逆传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1.布鲁加达综合征

布鲁加达综合征是一种右室传导延迟的离子通道疾病。发病时,典型的表现是窦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心室仅表现为缓慢的融合波或室性心动过速。此时,心电图上可见存在P波,但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并不恒定。这提示存在逆传导,心房冲动可逆行至右心室,引起室性异位性节律或室性心动过速。逆传导是布鲁加达综合征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2.长QT综合征

长QT综合征是一种以QT间期延长为特征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在某些长QT综合征亚型中,逆传导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LQT2型中,由于KCNH2基因突变,心肌细胞复极化受到抑制,导致QT间期延长。逆传导的存在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这是LQT2型患者发生猝死的常见机制。

3.短QT综合征

短QT综合征是一种以QT间期缩短为特征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发病时,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伴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扑动。在短QT综合征中,逆传导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钙离子通道基因(如KCNQ1或KCNH2)的突变,心肌细胞复极化加速,导致QT间期缩短。逆传导的存在可促进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增加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风险。

4.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由于房室结内存在异常传导通路而导致的心律失常。发病时,可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在QRS波后,且P波形态与窦性P波相同。逆传导的存在可促进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由于逆传导的存在,房室结内异常传导通路可形成环形传导通路,导致冲动在房室结内循环传导,引起阵发性心动过速。

5.特发性心室心动过速

特发性心室心动过速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室心动过速。该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逆传导被认为是其潜在机制之一。逆传导的存在可导致窦性冲动逆行传导至右心室,在右心室的异常部位引起异位性节律,从而触发特发性心室心动过速。

总结

逆传导在不同的遗传性心律失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加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风险。对于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了解逆传导的机制对于指导治疗和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第六部分逆传导对心律失常治疗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逆传导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

1.逆传导是一种异常的心电生理活动,可以通过阻滞或延迟电信号的正常传播而导致心律失常。

2.逆传导在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

3.靶向逆传导通路已被证明是治疗某些类型的难治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策略。

【逆传导对消融治疗的影响】

逆传导对心律失常治疗的影响

逆传导是指心脏激动在正常传导方向的相反方向进行,即从心室向心房逆行。逆传导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逆传导机制

逆传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发生:

*His-束周围纤维:这些纤维将心室传导系统与心房相连,允许逆行激动。

*房室结旁路连接:这些连接直接将心室与心房连接,形成逆行激动途径。

*浦肯野纤维末端:这些纤维的末端可以与心房肌细胞相连,提供逆行传导途径。

逆传导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逆传导在以下心律失常中起着重要作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逆传导可通过房室结旁路连接或His-束周围纤维,将快速的心室激动逆行传回心房,形成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逆传导可使心室激动通过旁路连接或His-束周围纤维逆行传回心房,与正常向下的房室激动相遇,形成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VT):逆传导可使室性激动通过房室结旁路连接逆行传回心房,形成心房-心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AF):逆传导可使快速的心房激动通过房室结旁路连接或His-束周围纤维逆行传回心室,导致心室频率不规则增快。

逆传导对治疗的影响

逆传导对心律失常治疗的影响包括:

*消融治疗:消融治疗通过破坏逆传导途径,阻断异常激动在心脏内的逆行传导,从而消除心律失常。房室结旁路连接消融术和His-束消融术是治疗PSVT、AVRT和其他由逆传导引起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如腺苷、韦拉帕米)可以通过抑制房室结和旁路连接的传导,阻断逆传导,终止或预防由逆传导引起的室上性心律失常。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CRT通过在左心室侧壁植入起搏装置,与右心室起搏装置同步起搏,改善室间同步性,减少逆传导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数据

研究表明:

*房室结旁路连接消融术成功率高达95%,可有效根治PSVT和AVRT。

*His-束消融术的成功率约为85%,是治疗难治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腺苷对房室结旁路连接和典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终止率分别为80%和90%。

*CRT可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减少心室逆传导的发生率。

结论

逆传导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了解逆传导的机制和影响,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有效控制和预防由逆传导引起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第七部分逆传导抑制策略在临床上的应用关键词关键要点异位起搏消融

1.逆传导抑制策略可用于选择性消融不断触发异位起搏触发点的异位起搏灶。

2.经导管射频消融(RF)或冷冻消融是异位起搏消融术的常见方法,通过阻断或破坏逆传导途径来抑制异位起搏。

3.对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逆传导抑制策略可提高消融成功率。

阵发性心动过速消融

逆传导抑制策略在临床上的应用

逆传导抑制策略是一种通过抑制心房-心室(AV)结逆行传导来治疗遗传性心律失常的方法。这种策略旨在阻断异常的电信号从心室向心房逆行传导,从而防止或终止心律失常。

应用于特定心律失常

逆传导抑制策略主要用于治疗以下遗传性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阵发性心房颤动(AF)

*心房扑动(AFL)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房性心动过速(ST)

抑制方法

抑制逆行传导的方法包括:

*导管消融:通过导管插入心脏,使用射频能量或冷冻消融技术破坏AV结异常传导通路。

*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和腺苷,可以通过抑制AV结传导来发挥效果。

*起搏器治疗:双腔起搏器可以通过抑制房室传导来控制心率,从而防止逆行传导。

选择策略

逆传导抑制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类型、患者的解剖结构和治疗偏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导管消融是阵发性SVT的的首选治疗方法,成功率高。

*阵发性心房颤动(AF):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都可以用于治疗阵发性AF。导管消融能根治阵发性AF,而药物治疗可以预防复发。

*心房扑动(AFL):导管消融是AFL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根治大多数患者。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导管消融是AVRT的首选治疗方法,消融AV结旁路可以根治AVRT。

*房性心动过速(ST):导管消融是ST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消融释放异常电信号的心房区域。

临床疗效

逆传导抑制策略在治疗遗传性心律失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导管消融成功率超过95%。

*阵发性心房颤动(AF):导管消融成功率约80%,药物治疗的复发率约50%。

*心房扑动(AFL):导管消融成功率超过90%。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导管消融成功率超过95%。

*房性心动过速(ST):导管消融成功率约80%。

逆传导抑制策略为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可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第八部分未来逆传导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关键要点遗传性逆传导综合征的分子基础

1.深入研究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与逆传导表型的相关性,识别关键基因和致病变异。

2.探讨遗传性逆传导综合征的遗传异质性,发现新的致病基因和突变类型。

3.建立功能性体外和动物模型,阐明致病突变对离子通道功能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逆传导的电生理机制

1.探索异质性心脏组织(例如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中的电生理变化,揭示逆传导发生和维持的机制。

2.研究心肌细胞连接和间隙连接蛋白的改变如何影响心脏传导,阐明逆传导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3.利用先进成像技术(例如光学测绘和计算机建模)绘制逆传导回路,确定其发生部位和传导路径。

逆传导的临床表征和管理

1.优化基于心电图特征和心脏成像的逆传导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探索个性化管理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术和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以控制逆传导和预防心律失常。

3.调查逆传导与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关系,指导临床决策和患者预后评估。

逆传导的新型治疗方法

1.开发靶向离子通道调控的药物,抑制逆传导环路并改善心脏传导。

2.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对遗传性逆传导综合征的潜在治疗价值,纠正致病突变并恢复正常心脏传导。

3.探索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例如迷走神经刺激)的作用,调节心脏传导并预防逆传导。

逆传导的非编码RNA调控

1.确定非编码RNA(例如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在逆传导中的作用,揭示其对离子通道和心脏电生理的调节机制。

2.探讨非编码RNA在遗传性逆传导综合征中的差异表达模式,阐明其潜在致病作用。

3.开发靶向非编码RNA的治疗策略,调节逆传导环路并改善心脏传导。

逆传导的表观遗传调控

1.研究表观遗传修饰(例如D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