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1.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听歌曲《荷塘月色》引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解决生字词。
煤屑xiè路幽僻pì踱duó着蓊wěng郁弥mí望
袅niǎo娜nuó羞涩sè斑驳bó倩qiàn影媛yuàn女
櫂zhào敛liǎn裾jū梵fàn婀玲点缀zhuì树梢shāo
空隙xì酣hān眠宛wǎn然
2.整体把握文意。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3.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题)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4.探究心情。
(1)圈画文章中描写作者心情的段落。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思考:作者为什么心情“不宁静”?
出示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四、再读品味
1.思考:为什么选取“荷塘”和“月色"来抒情?
(1)《爱莲说》(周敦颐)
解析:托物言志
1.不随世俗,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性。2.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
(2)月之韵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结:高洁映荷当皓月
2.题目解析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五、细读精品
1.赏析文章第四段
朗读思考: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各自用了哪些修饰的词?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用了哪些修辞?
细品语言: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解析:写出了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生动地描绘出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解析:
【知识拓展】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本句话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知识拓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解析: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5)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解析: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2.赏析文章第五段
(1)仿照第四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点拨,总结。
(3)体会用字的巧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思考;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呢?
出示动画图:
“泻”,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3.赏析第五自然段
(1)自读品味
(2)教师点拨
4.文章引用的词赋赏析
(1)采莲赋
六、全文总结
七、文章情感分析
1.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李国平《讲解》
2.苦闷彷徨与寂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