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域地理)课件第12讲澳大利亚两极地区_第1页
地理(区域地理)课件第12讲澳大利亚两极地区_第2页
地理(区域地理)课件第12讲澳大利亚两极地区_第3页
地理(区域地理)课件第12讲澳大利亚两极地区_第4页
地理(区域地理)课件第12讲澳大利亚两极地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世界地理第12讲澳大利亚两极地区考点导航学习目标1.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气候的分布与成因。2.澳大利亚农牧业、工矿业的生产特点及其地区分布。3.两极地区的范围、气候、生物、资源。4.我国极地科考活动和建立的科考站。5.北极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1.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概况,并能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2.掌握澳大利亚工农业的生产特点、分布及发展特点。3.理解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的特点及成因。4.掌握两极地区的范围、轮廓、气候、资源并能在图上分析。5.比较两极地区的区域差异,探究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开发利用方向。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和范围:②范围: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_____________(大陆岛)及附近的一些岛屿。澳大利亚南回归线太平洋印度洋塔斯马尼亚岛(2)地形与河流:①地形特点:②河湖分布:__________为全国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大分水岭西侧,向西南注入印度洋。__________为地势最低处。总特点__________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地形组成东部__________,纵贯南北,一般海拔在800~1000m中部____________,地形平坦,海拔在150m左右,多自流井西部宽广平坦的高原,一般海拔在200~500m,约占大陆面积的60%地势低平大分水岭大自流盆地墨累河艾尔湖(3)气候与植被:①呈半环状分布:②环境特征:干旱气候面积广大,以草原、荒漠为主。气候类型降水量分布植被分布外环a:__________气候b:亚热带湿润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__________气候自北、东、南_____________减少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中环f:__________气候内环e:__________气候热带雨林地中海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沿海向内陆森林、草原、荒漠2.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与该地区的气候、交通、开发历史有关;目前人口增长缓慢;首都为堪培拉,_______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2)发达的经济:①发达的农牧业: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草场和可耕地多;自然条件适宜发展__________,是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产国和小麦、羊毛输出国,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东南沿海悉尼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②发达的工矿业:矿产资源丰富,铁矿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海运便利,煤和铁矿石大量出口,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③经济转型:目前,__________超过工矿业和农牧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服务业1.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与农牧业发展(1)地形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2)气候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①澳大利亚中部、北部和西部,炎热干燥是它们的主要特征。由于气候干燥,适合牲畜过冬和繁殖,所以发展了粗放牧牛业和牧羊业,采用露天围栏放牧。②澳大利亚东南部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的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南部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干燥的地中海气候。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合发展耕作业,也适宜发展畜牧业,所以形成了混合农业。2.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1)东南沿海地处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2)港口优良,交通便利。(3)开发早,基础设施完善。(4)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就业机会多。[例1](2017·临汾模拟)读下图,回答(1)~(3)题。(1)关于该国各地区气候类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B.②热带雨林气候C.③热带草原气候 D.⑤温带海洋性气候(2)有关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出口国b.铁矿石、煤炭出口占世界重要地位c.该国首都是最大的城市d.地广人稀,人口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A.abcd

B.abcC.acd

D.abd(3)关于该国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畜牧业、种植业并重,且以畜牧业为主B.农业现代化侧重于小型机械化、水利化C.小麦分布集中于东南和东北地区D.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小麦分布由南向北扩散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图中数码代表的气候类型分别是①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②热带雨林气候;③热带草原气候;④热带沙漠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⑥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题,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大量出口煤炭和铁矿石;地广人稀,人口大量集中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而最大城市是悉尼。第(3)题,澳大利亚农牧业比较发达,而畜牧业产值又超过种植业。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小麦主要分布在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并且不可能向北扩散,因为北部以沙漠、草原为主。 答案:(1)D

(2)D

(3)A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西北部季风的主要成因。当地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形成西北风;当地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带控制,盛行东南风。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有植物12000种,有9000种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有鸟类650种,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全球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读图完成1、2题。1.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地区(

)A.远离其他大陆 B.独特多样的气候C.开发较晚 D.地形复杂2.树袋熊,又称考拉。其性情温驯,行动迟缓,食物主要是需水量大的桉树树叶。某学习小组计划实地考查研究考拉的生长习性,他们最好前往(

)A.珀斯 B.布里斯班C.阿德莱德 D.墨尔本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长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传播。第2题,从题干中:“食物是需水量较大的桉树树叶”,可知考拉应该生活在气候较湿润的气候区。对照两幅图,我们可知布里斯班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符合题意。答案:1.A

2.B(2017·蚌埠模拟)读下图,回答3、4题。3.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幅度比甲地大B.甲地冬季降水大于乙地夏季降水C.气温年较差甲地大于乙地D.年平均气温甲地大于乙地4.关于甲、乙两地降水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降水多时,与西南季风有关B.乙地降水多时,与东南信风有关C.两地降水少时,与副热带高压有关D.两地降水多时,与风带移动有关解析:第3题,比较甲、乙两地的降水柱状图可见,两地降水变化幅度相似,季节相反,甲地冬雨少。比较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可知,甲地年均温高于乙地且温差较小。第4题,甲地降水主要是当地夏季西北季风带来,乙地降水主要是盛行西风带来的,均与风带的移动有关。答案:3.D

4.D1.南极地区两极地区(1)位置:在图中填出A、B、C所代表的海洋。(2)范围: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3)地形:以______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4)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淡水资源宝库、生物资源丰富。(6)科考宝地:原始自然环境,科研价值高,图中科考站D为________,E为中山站,G为昆仑站。高原严寒(酷寒)、干燥、烈风(大风)长城站2.北极地区(1)位置: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2)范围:e__________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a__________、b欧洲、c__________三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如格陵兰岛)。(3)气候:(4)科学考察的宝地: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丰富,图中f处建有我国的_______科考站。北冰洋北美洲亚洲8黄河1.南极洲比北冰洋地区更为寒冷的原因(1)海洋比陆地热容量大,海洋冷热变化缓慢,陆地冷热变化剧烈。(2)南极洲地势高,风从高处吹向低处,风力强大,加剧了冷空气覆盖范围,北冰洋地区则周高中低,风力较小。(3)南极洲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反射掉。(4)北冰洋地区地势低,覆冰较少,受到阳光辐射较多,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2.南极大陆气候特征的成因(1)酷寒:①地处高纬——太阳辐射弱;地势高——气温低;②巨厚冰体——冷源;③西风漂流——阻挡热量交换。(2)干燥:①大陆严寒——冷干;②冷高压——降水少;③沿海巨大的冰障——阻挡水汽交换;西风漂流——降温减湿。(3)烈风:①气压差大——极地地区冷高压气压高(酷寒),与副极地低气压差异大;②摩擦力小——冰川覆盖、地势平坦、缺少植被。[例2](2017·临沂高二检测)读下图,回答(1)~(2)题。(1)大风是南极科考活动的障碍之一。下列科考站中,风力较小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C.昆仑站 D.东方站(2)南极地区利于天文观测的主要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烈 B.有极端最低温C.地形相对平坦 D.天气晴朗干燥解析:第(1)题,读图,从图中科考站分布的纬度位置看,结合气压带风带知识,可以判断,昆仑站纬度最高,主要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最小,图中其他科考站纬度较低,受极地东风带影响较大,风力较强。第(2)题,影响天文观测的主要因素有光源污染、空气对流湍动、空气中的尘埃杂质多少、云量的多少等,南极地区干扰少,没有城市光源、电磁干扰,降水少,天气晴朗干燥,云量少,每年有4个半月连续全黑夜,晴天时间高达90%以上,有利于观测,所以D正确。日光对观测也有影响,太阳辐射强是不利因素,A错误。极端低温可能使观测品质变差,B错误。地形没什么影响,观测站总是建在高处,C错误。答案:(1)C

(2)D近年北极航线问题逐渐升温的原因。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以大圆为最短。欧洲、亚洲和北美洲靠近北极地区,其大圆都经过北极地区,故北极上空是连接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空中通道的捷径。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北极地区海冰融化,使得北极航(海)线的价值也得到凸显。读下图,回答5、6题。5.下列南极科学考察的4个地点中,全年不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极点(南纬90°) B.南极冰盖最高点(约南纬80°)C.冰点(约南纬78°) D.磁点(约南纬65°)6.当前,全球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尽可能保持南极这片净土,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应该是(

)A.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B.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C.对各种资源进行实验性开采D.对各种资源进行商业性开采解析:第5题,考查极昼极夜分布规律,只有在极圈以内的地区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第6题,考查人与环境的关系,应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答案:5.D

6.B(2017·郑州模拟)“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曾有探险家驾驶帆船历经半个月驶完“西北航道”北段的路线。下图为北极附近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探险家驾帆之旅的最佳季节及自然原因正确的是(

)A.夏季海冰面积小 B.春季白昼时间长C.秋季气温高 D.冬季盛行极地东风8.关于A、B两处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A处沿岸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为拉布拉多寒流的作用B.B处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C.A地处该国沿海,为该国人口主要分布区D.B处主要发展林业,森林资源丰富解析:第7题,北极附近航线,气温低,海冰广布,在夏季,部分海冰融化,具备较好的航行条件。第8题,A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自然带是寒带苔原带,人口稀少。B处位于北美大陆北部,形成的是亚寒带针叶林,森林资源丰富。答案:7.A

8.D(2017·安庆模拟)中国泰山站(76°58′E,73°51′S)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它位于我国南极中山站(76°22′E,69°22′S)与昆仑站(77°07′E,80°25′S)之间。回答(1)~(2)题。极地地图的判读(1)关于四个考察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泰山站在南极点的西北方B.长城站降雪量最大C.中山站常年盛行东北风D.昆仑站气压最高(2)图中四条弧线能代表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当日晨昏线状况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1)B

(2)C1.分清经线和纬线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通过极点呈放射状的直线为经线,所有纬线呈封闭的圆圈。2.确定是南极地区还是北极地区(1)如果极点上标有“N”则表示北极,标有“S”则表示南极。(2)没有标“N”或“S”,只标有地球自转的方向,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定:顺时针方向为南极地区,逆时针方向为北极地区。(3)没有标注,但画出了海陆分布,中心是陆地则为南极,中心是海洋则为北极等。3.判断是东经还是西经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度数递增的是东经度,度数递减的是西经度。4.确定方向(1)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若在北极地区,靠近极点的是北方,另一点为南方;若在南极地区,靠近极点的是南方,另一点为北方,判断南北方向时看谁离极点更近或更远。(2)在同一经线圈上运动,越过极点,方向要改变。(3)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判断东西方向时一定要按劣弧定向的原则,在同一劣弧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前面的靠东,后面的靠西。5.确定位置(1)利用经纬度确定。(2)依据海陆轮廓确定。(3)依据熟知的参照点,如长城站(约62°S,60°W,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分界线附近)、中山站(约69°S,76°E,印度洋沿岸)、白令海峡(约65.5°N,169°W,北美洲与亚洲的分界线)、冰岛(约64°N,20°W,东西半球分界线)、黄河站(约79°N,12°E)等。(2017·泰安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