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_____八年级期末学科素养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满分12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和运用(共5小题,计17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地域文化的存在、发展,是全球文化绚丽多彩、兴旺发达的基础和条件。地域文化对作家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居住过的乡村、小镇,他们行走过的街路、旷野,以及伴随他们成长的各色各样人物,都会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和心灵中。一旦遇到机会,它们就会带着生命的篷勃,孕育出作家们所需要的小说细节和气味,演绎出各种各样的故事。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xìngjùnB.xīngjuānC.xìngjuānD.xīngjùn

2.语段中画横线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绚丽多彩B.潜移默化C.旷野D.篷勃

3.经典诗文默写。[在(1)~(4)题中,任选三题;在(5)(6)题中,任选一题;第(7)题必答]

(1)蒹葭苍苍,______。(《蒹葭》)

(2)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5)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6)______,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贺敬之《回延安》)

(7)白居易《卖炭翁》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表现出卖炭翁劳作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请从下面两部名著中任选一部,并结合名著的内容来向你的朋友小青介绍这部名著,从而动员她阅读这部名著。(不少于80字)

(1)《经典常谈》(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综艺节目“灯火里的中国”将国家经济、城市发展等内容融入生活实景中,自播出以来,其收视热度持续走高。②节目首站是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③夜幕降临,西安城中亮起了万千灯火。④两千多年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始之城,数不清的驼队______出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古老商道。⑤这些灯火延续千年,至今未灭:西安国际港务区集装箱码头上,一辆辆中欧班列满载着文化商品和贸易货物,为世界繁荣与和平发展而______征途。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请提取第②句的宾语中心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请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④⑤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奔赴B.开辟

二、综合性学习(7分)

6.八年级开展以“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策划流程】围绕“和"这个主题,你们班打算开展班级讨论会,班长已经设计好流程一和流程二,请你将流程三和流程四补充完整。(注意各流程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

流程一:设置小组,确立话题;流程二:搜集材料,形成认识;

流程三:______;流程四:______。

(2)【活动二:搜集资料】请你搜集与“和”有关的古文资料,如名言、成语、故事等,再仿照示例,谈谈你对“和"的理解。

示例: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我了解到“和"就是谦和、礼让。

(3)【活动三:拟写标语】下面是冬明同学在出黑板报时所用到精彩标语,但他不小心把后半句中的后三个字弄模糊了,请你运用对偶句的相关知识把它补充完整。

(4)【活动四:抄写作品】请你将下面书法作品的正文内容用简体楷书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三、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纸张酸化是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国际文保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我国现存古籍约4000万册,1850年到2000年之间的文献共有1亿册以上。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在其所藏的67万册民国时期文献中,超过50%的文献pH值在5.0以下,属于严重酸化。如果不对这类酸化严重的文献进行脱酸处理,这些文献在50到100年后也许就会完全丧失机械强度,损毁殆尽。此外,除民国文献外,革命文献及1949年到2000年之间出版印刷的书刊报、国家重要的纸本档案文献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酸化问题。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3年5月6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伴随着纸质文献酸化问题的产生,各类脱酸技术也应运而生。这些技术从原理上来说,都是通过引入碱性物质来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历史上主要的脱酸技术有气相脱酸法和液相脱酸法两种。

②气相脱酸法是将碱性气体或者易气化的碱性物质置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与纸张充分接触,渗入纸张纤维内部,与其中的酸性物质反应,从而达到脱酸的目的。气相脱酸法对设备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已很少使用。

③液相脱酸法与气相脱酸法相比,操作更为简单,是目前主流的脱酸方法。其中,水溶液脱酸法就是将碱性物质溶解在水中,然后将纸张浸泡于脱酸液内,利用酸碱中和反应达到脱酸的目的。水溶液脱酸法在脱酸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去污的功能,而且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但是,该方法有可能造成字迹、颜料的晕染、褪色及纸张的褶皱变形。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纸质文献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文献脱酸的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

(选自“文献保护小组"2022年10月26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1981年开始致力于解决纸张酸化问题,并成立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组建专业团队致力于文献保护技术研究,取得了包括纸质文献无水液相脱酸技术专利等三项发明专利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学术与科研成果。

②无水液相脱酸工艺以工业上常用作阻燃材料的氧化镁为脱酸剂,以消防上常用作灭火剂的全氟烷烃类物质为溶剂,不仅具有绝对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使整本快速干燥,不引起纸张变形,不引起字迹褪色,适用率高达99%以上。脱酸后的文献纸张pH值得到大幅提高,并保留一定的碱储量,可抵抗未来二三百年的酸性破坏。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3年5月12日,有删改)

【材料四】

国家图书馆一直致力于纸质文献的脱酸技术研究,所设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成果丰硕。在这个基础上,国图文保搭建的文献脱酸保护实验中心,充分运用智慧网络、模块设计、系统集成、远程监管等工艺,实现了文献脱酸全过程智慧化管理,也标志着国家图书馆纸质文献脱酸专利技术成果启动市场化运营。未来,国图文保将积极推动全国图书馆及相关行业的文献脱酸保护工作安全、有效、跨越性发展。

(选自“国图文保"2023年4月23日,有删改)

7.与传统的脱酸方法相比,国家纸质文献无水液相脱酸技术具有哪些优点?请分点回答。

8.国家图书馆为什么一直致力于纸质文献的脱酸技术研究?请简要回答。

9.下列对以上四则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现存古籍约4000万册,这得益于我国的文献脱酸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

B.从原理上看,气相脱酸法与液相脱酸法都是通过引入碱性物质来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

C.我国自1981年开始致力于解决纸张酸化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与科研成果。

D.从脱酸工艺流程图来看,给纸质文献脱酸除了脱酸处理这个最后的环节之外,还有诸多环节。

(二)(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吴的笔记本

潘宗旭

①老吴第一次来交巡山笔记本的时候,我正在电脑前浏览全镇的生态护林员信息,没有注意到办公室里多了一个人。直到身后传来一声咳嗽,我才注意到他。

②“请问这里是林业站吗?”进来的人个子很矮,与坐在办公椅上的我几乎一样高。我赶紧回应:“是的。"他从迷彩服的口袋里拿出一本笔记本并递给我。我接过来翻开,看见已经有些卷曲的笔记本扉页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吴礼学”三个字。

③三年前,我到镇林业站上班也才一个多月,做的工作是“防贫监测"。监测对象是镇里聘用的78名生态护林员。我要确保他们能通过务工增加家庭收入,防止规模性返贫。那时候,正是脱贫攻坚拔穷根的关键时期,生态扶贫让一部分贫困人口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④“你叫吴礼学?来盖章?”我问道。

⑤我结合从台账里看到的信息,知道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他的妻子是个残疾人,两个子女分别在读小学和初中,一家人就靠他当护林员的这点工资和卖农产品的收入生活。这是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⑥他有点局促和忐忑,对我的问话回答得很谨慎。看到他这个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很多生活困难的人都是这样,来镇里办事的时候生怕说错了话,显得非常小心。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给他拿了一把椅子,请他坐下来。我说:“吴哥,你比我大,以后我就叫你老吴吧。"他有些意外,眼里闪过一丝亮光,说人家都叫他“老乡”,让我也可以这样叫他。

⑦我坚决不同意,还是叫他“老吴"。我拿着老吴的巡山笔记本翻看,问他:“是来审核的吧?”他说:“是。"说真的,笔记本扉页上的名字写得不好看,就像是印上去的一些鸡爪,但是里面的工作笔记却一笔一画写得很规整,我感到很奇怪。

⑧“老吴,这是你写的?”我指着笔记本里的内容问他。“是我姑娘写的。我不识字,写不来,就只会写名字。"老吴怪不好意思地说。

⑨“这样子不行哦!如果哪天你姑娘不在身边了,你还得自己写。”我决定从笔记本上找突破口,拉近我与老吴的距离。于是我就教他简单的方法——简化每天的森林防火工作笔记,只保留人、时间、地点、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等五大要素,要他按模板自己完成每天在管护区内的工作笔记。当然,开始他是写不来小地名的,我就建议让他姑娘把他巡山的小地名按顺序写下来,然后他照着顺序巡视、记笔记。

⑩老吴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我又忙着接待下一个护林员。因为刚开始实行森林防火日志制度,许多护林员的笔记本都记得不规范,我一边审核一边纠正,根本没有注意到老吴是什么时候走的。

有一次到老吴的管护区调查一起林业纠纷,我打电话给他,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要他在山脚下给我们带个路。我们下车时,老吴已挎着砍刀等候在那里了。烈日下的老吴没有了之前在办公室里的局促样子,身为向导的他显得自信满满。他走在前面,挡路的荆棘杂草全部被他踩到脚下。他一边前行一边讲解地方风物,时而介绍这块地是哪家的、那个山头的树木是谁栽的、哪个丛竹林里冒出来过一窝竹鼠……从山脚爬到山巅,老吴侃侃而谈,脚步不停。我想,这就是身为护林员的坚守和快乐吧。他们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踩着露珠出发,在傍晚的田园牧歌中踏着晚霞回家,守护着莽莽林海。

休息的时候,我问老吴:“你的笔记写得怎么样了?"老吴有点不好意思,说我教的方法可以,就是他的字写得不好看。我说没关系,能看得懂就行。“那下山去吧,回家我拿给你看,实在不行我就重写。”老吴的话里透着坚定。

我想,哪里还需要笔记本来记录这些绿色森林卫士的行动轨迹啊?这一座座绿色大山、那喷薄而出的林业产业,都是他们用心书写的“绿色笔记本"。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10.阅读全文,以“老吴”为陈述对象并运用四字短语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第一次前来交巡山笔记听到“我"称他为老吴被“我”发现笔记并非他亲笔所写给“我"带路并讲解地方风物

老吴的心理或状态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11.阅读全文,按照括号里的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我接过来翻开,看见已经有些卷曲的笔记本扉页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吴礼学”三个字。(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他们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踩着露珠出发,在傍晚的田园牧歌中踏着晚霞回家,守护着莽莽林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3.文章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篇小说以“我”的口吻来写有何好处?

14.读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生态、实干、形式、扶贫、关爱、换位思考……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两个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栖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汉祖至南郑,韩信①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②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③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韩信:汉代名将。②房乔:房玄龄。③杜如晦:人名。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2)执策而临之()

(3)诸将亡者以十数()(4)去者虽多不足吝()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虽有千里之能C.萧何自追之D.王患之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18.【甲】文中提到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那么,【乙】文中谁可以称得上是“伯乐”?为什么?

(四)(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9.诗歌中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为细腻地刻画了男主人公的形象,作者连用了两个“悠哉”,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0.《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请以《关雎》为例赏析比兴手法的好处。

四、作文(50分)

2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就像养花,你无法分清是哪一次浇水,哪一次除虫,才让种子开始发芽开花的,但随着时间的积累,那一次次的努力终究成就了绚烂的花朵。在你感到迷茫时,也不要轻易放弃,因为也许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等到花开。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回忆与感想?请你以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______八年级期末学科素养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满分12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和运用(共5小题,计17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地域文化的存在、发展,是全球文化绚丽多彩、兴旺发达的基础和条件。地域文化对作家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居住过的乡村、小镇,他们行走过的街路、旷野,以及伴随他们成长的各色各样人物,都会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和心灵中。一旦遇到机会,它们就会带着生命的篷勃,孕育出作家们所需要的小说细节和气味,演绎出各种各样的故事。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xìngjùnB.xīngjuānC.xìngjuānD.xīngjùn

2.语段中画横线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绚丽多彩B.潜移默化C.旷野D.篷勃

【答案】1.B2.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兴旺:xīngwàng,兴盛;旺盛;

镌刻:uānkè,雕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D.篷勃——蓬勃;

故选D。

3.经典诗文默写。[在(1)~(4)题中,任选三题;在(5)(6)题中,任选一题;第(7)题必答]

(1)蒹葭苍苍,______。(《蒹葭》)

(2)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5)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6)______,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贺敬之《回延安》)

(7)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表现出卖炭翁劳作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答案】①.白露为霜②.海内存知己③.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黄发垂髫⑤.革命万里起高潮⑥.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⑦.满面尘灰烟火色⑧.两鬓苍苍十指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露、庇、俱、垂髫、潮、踏、鬓”等字词容易写错。

4.请从下面两部名著中任选一部,并结合名著的内容来向你的朋友小青介绍这部名著,从而动员她阅读这部名著。(不少于80字)

(1)《经典常谈》(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1)示例:小青,你好,你如果有空,不妨看看《经典常谈》这部名著。这部名著的作者是朱自清,全书共有13篇,主要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整本书中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简洁精辟,而且通俗流畅,值得我们读一读。

(2)示例:小青,你好,你如果有空,不妨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保尔经历四次“死里逃生”,备受病魔的折磨。然而,他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强。可以说,保尔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也因此,这部名著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推荐语。首先,明确任务:需要从给定的两部名著《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选择一部,向朋友小青介绍这部名著,并动员她阅读。这要求你不仅要对所选名著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还要能够用吸引人的方式表达出来,激发小青的阅读兴趣。

《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该书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普及读物,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如《诗经》、《楚辞》、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素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展现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精神。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革命者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精神风貌。这是一部激励人心的作品,适合所有希望了解革命历史、汲取奋斗力量的读者。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对读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示例:

(1)小青,你好,你如果有空,不妨看看《经典常谈》这部名著。《经典常谈》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国学入门书,由朱自清先生撰写。这本书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引领我们穿越千年文化长廊,从《说文解字》的汉字起源,到《诗经》《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巅峰,直至明清小说的市井百态。小青,读《经典常谈》,就像是与古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能让你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激发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吧!

(2)小青,你好,你如果有空,不妨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激励了无数人的成长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充满了坚韧与不屈。在革命的浪潮中,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和身体的严重损伤,他从未放弃理想和信念,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深刻内涵。小青,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勇气、友谊、爱情和牺牲的壮丽史诗。读它,你会被保尔的精神深深打动,学会在逆境中坚持,在挑战中成长。让我们一起跟随保尔的足迹,探索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行的力量吧!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综艺节目“灯火里的中国"将国家经济、城市发展等内容融入生活实景中,自播出以来,其收视热度持续走高。②节目首站是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③夜幕降临,西安城中亮起了万千灯火。④两千多年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始之城,数不清的驼队______出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古老商道。⑤这些灯火延续千年,至今未灭:西安国际港务区集装箱码头上,一辆辆中欧班列满载着文化商品和贸易货物,为世界繁荣与和平发展而______征途。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请提取第②句的宾语中心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请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④⑤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奔赴B.开辟

【答案】(1)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2)西安(3)BA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灯火里的中国"是综艺节目的名称,应该用书名号。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成分。

“节目首站是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中“节目首站"是主语,“是”是谓语,“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是定语,“西安”是宾语。据此填空即可。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奔赴:很快的跑到;急急忙忙奔向目的地。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

④句意思是两千多年前,数不清的驼队创建了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古老商道,即丝绸之路,所以应该用“开辟”,故选B;

⑤句意思是一辆辆中欧班列满载着文化商品和贸易货物,为世界繁荣与和平发展而快速奔向目的地,所以应该选“奔赴”,故选A。

二、综合性学习(7分)

6.八年级开展以“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策划流程】围绕“和”这个主题,你们班打算开展班级讨论会,班长已经设计好流程一和流程二,请你将流程三和流程四补充完整。(注意各流程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

流程一:设置小组,确立话题;流程二:搜集材料,形成认识;

流程三:______;流程四:______。

(2)【活动二:搜集资料】请你搜集与“和"有关的古文资料,如名言、成语、故事等,再仿照示例,谈谈你对“和”的理解。

示例: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我了解到“和”就是谦和、礼让。

(3)【活动三:拟写标语】下面是冬明同学在出黑板报时所用到精彩标语,但他不小心把后半句中的后三个字弄模糊了,请你运用对偶句的相关知识把它补充完整。

(4)【活动四:抄写作品】请你将下面书法作品的正文内容用简体楷书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答案】(1)①.组内讨论,形成共识②.班级交流,求同存异

(2)示例: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我了解到“和”是谦让与友爱。

(3)示例:温暖万人心

(4)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的能力。针对已给活动流程和内容,为后续活动设计流程和内容。注意各流程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

示例:

流程三:组内交流,达成一致

流程四:展示观点,接受辩驳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和"这一主题的相关资料积累能力。可从已积累的名言、成语、故事等方面筛选出适合的内容,再仿照示例,阐明对“和”的理解。

示例:从“将相和"的故事中,我了解到“和”是知错能改与大度宽容。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补写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字数相等,词性一致;句式相同,位置相当;语意相关,上下衔接;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依据上联中“千家事"可知,“千家”是数量短语,“事"是名词。据此,补写下联对应位置的内容即可。

示例:万户心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书写能力。观察图片文字内容可知,图片中的字体简化字依次是:亲、仁、善、邻、之、宝、也。然后用简体楷书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即可。注意:親——亲。

三、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纸张酸化是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国际文保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我国现存古籍约4000万册,1850年到2000年之间的文献共有1亿册以上。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在其所藏的67万册民国时期文献中,超过50%的文献pH值在5.0以下,属于严重酸化。如果不对这类酸化严重的文献进行脱酸处理,这些文献在50到100年后也许就会完全丧失机械强度,损毁殆尽。此外,除民国文献外,革命文献及1949年到2000年之间出版印刷的书刊报、国家重要的纸本档案文献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酸化问题。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3年5月6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伴随着纸质文献酸化问题的产生,各类脱酸技术也应运而生。这些技术从原理上来说,都是通过引入碱性物质来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历史上主要的脱酸技术有气相脱酸法和液相脱酸法两种。

②气相脱酸法是将碱性气体或者易气化的碱性物质置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与纸张充分接触,渗入纸张纤维内部,与其中的酸性物质反应,从而达到脱酸的目的。气相脱酸法对设备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已很少使用。

③液相脱酸法与气相脱酸法相比,操作更为简单,是目前主流的脱酸方法。其中,水溶液脱酸法就是将碱性物质溶解在水中,然后将纸张浸泡于脱酸液内,利用酸碱中和反应达到脱酸的目的。水溶液脱酸法在脱酸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去污的功能,而且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但是,该方法有可能造成字迹、颜料的晕染、褪色及纸张的褶皱变形。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纸质文献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文献脱酸的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

(选自“文献保护小组"2022年10月26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1981年开始致力于解决纸张酸化问题,并成立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组建专业团队致力于文献保护技术研究,取得了包括纸质文献无水液相脱酸技术专利等三项发明专利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学术与科研成果。

②无水液相脱酸工艺以工业上常用作阻燃材料的氧化镁为脱酸剂,以消防上常用作灭火剂的全氟烷烃类物质为溶剂,不仅具有绝对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使整本快速干燥,不引起纸张变形,不引起字迹褪色,适用率高达99%以上。脱酸后的文献纸张pH值得到大幅提高,并保留一定的碱储量,可抵抗未来二三百年的酸性破坏。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3年5月12日,有删改)

【材料四】

国家图书馆一直致力于纸质文献的脱酸技术研究,所设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成果丰硕。在这个基础上,国图文保搭建的文献脱酸保护实验中心,充分运用智慧网络、模块设计、系统集成、远程监管等工艺,实现了文献脱酸全过程智慧化管理,也标志着国家图书馆纸质文献脱酸专利技术成果启动市场化运营。未来,国图文保将积极推动全国图书馆及相关行业的文献脱酸保护工作安全、有效、跨越性发展。

(选自“国图文保"2023年4月23日,有删改)

7.与传统的脱酸方法相比,国家纸质文献无水液相脱酸技术具有哪些优点?请分点回答。

8.国家图书馆为什么一直致力于纸质文献的脱酸技术研究?请简要回答。

9.下列对以上四则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现存古籍约4000万册,这得益于我国的文献脱酸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

B.从原理上看,气相脱酸法与液相脱酸法都是通过引入碱性物质来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

C.我国自1981年开始致力于解决纸张酸化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与科研成果。

D.从脱酸工艺流程图来看,给纸质文献脱酸除了脱酸处理这个最后的环节之外,还有诸多环节。

【答案】7.①没有安全隐患(或“具有绝对的安全性”);②可使整本古籍快速干燥,不会引起纸张变形和字迹褪色;③保留了一定的碱储量,可抵抗未来二三百年的酸性破坏。

8.①纸张酸化是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最主要因素;②我国藏书丰富,但许多文献严重酸化,如果得不到及时脱酸处理将被损毁殆尽;③过去的脱酸方法都有各种缺陷,满足不了切实的需求。9.B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三】第②段“无水液相脱酸工艺以工业上常用作阻燃材料的氧化镁为脱酸剂,以消防上常用作灭火剂的全氟烷烃类物质为溶剂,不仅具有绝对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使整本快速干燥,不引起纸张变形,不引起字迹褪色,适用率高达99%以上。脱酸后的文献纸张pH值得到大幅提高,并保留一定的碱储量,可抵抗未来二三百年的酸性破坏"内容可知,与传统的脱酸方法相比,国家纸质文献无水液相脱酸技术具有绝对的安全性”;可使整本古籍快速干燥,不会引起纸张变形和字迹褪色;保留了一定的碱储量,可抵抗未来二三百年的酸性破坏。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一】“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纸张酸化是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国际文保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可知,纸张酸化是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最主要因素;

结合“我国现存古籍约4000万册,1850年到2000年之间文献共有1亿册以上。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在其所藏的67万册民国时期文献中,超过50%的文献pH值在5.0以下,属于严重酸化。如果不对这类酸化严重的文献进行脱酸处理,这些文献在50到100年后也许就会完全丧失机械强度,损毁殆尽”可知,我国藏书丰富,但许多文献严重酸化,如果得不到及时脱酸处理将被损毁殆尽;

结合【材料二】第③段“液相脱酸法与气相脱酸法相比,操作更为简单,是目前主流的脱酸方法。其中,水溶液脱酸法就是将碱性物质溶解在水中,然后将纸张浸泡于脱酸液内,利用酸碱中和反应达到脱酸的目的。水溶液脱酸法在脱酸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去污的功能,而且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但是,该方法有可能造成字迹、颜料的晕染、褪色及纸张的褶皱变形。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纸质文献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文献脱酸的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可知,液相脱酸法是目前主流脱酸方法,其中水溶液脱酸法操作简单实用,能脱酸去污,但可能导致字迹、颜料等问题。据此可得:过去的脱酸方法都有各种缺陷,满足不了切实的需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我国现存古籍约4000万册,并非得益于文献脱酸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材料中未提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C.有误,由【材料三】①段“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1981年开始致力于解决纸张酸化问题,并成立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组建专业团队致力于文献保护技术研究,取得了包括纸质文献无水液相脱酸技术专利等三项发明专利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学术与科研成果”可知,1981年是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始致力于解决纸张酸化问题的年份,不是“我国自1981年开始致力于解决纸张酸化问题";

D.观察脱酸工艺流程图可知,给纸质文献脱酸的最后环节并非“脱酸处理”,还有“效果评估"文献归还”等环节;

故选B。

(二)(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吴的笔记本

潘宗旭

①老吴第一次来交巡山笔记本的时候,我正在电脑前浏览全镇的生态护林员信息,没有注意到办公室里多了一个人。直到身后传来一声咳嗽,我才注意到他。

②“请问这里是林业站吗?"进来的人个子很矮,与坐在办公椅上的我几乎一样高。我赶紧回应:“是的。”他从迷彩服的口袋里拿出一本笔记本并递给我。我接过来翻开,看见已经有些卷曲的笔记本扉页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吴礼学"三个字。

③三年前,我到镇林业站上班也才一个多月,做的工作是“防贫监测”。监测对象是镇里聘用的78名生态护林员。我要确保他们能通过务工增加家庭收入,防止规模性返贫。那时候,正是脱贫攻坚拔穷根的关键时期,生态扶贫让一部分贫困人口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④“你叫吴礼学?来盖章?"我问道。

⑤我结合从台账里看到的信息,知道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他的妻子是个残疾人,两个子女分别在读小学和初中,一家人就靠他当护林员的这点工资和卖农产品的收入生活。这是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⑥他有点局促和忐忑,对我的问话回答得很谨慎。看到他这个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很多生活困难的人都是这样,来镇里办事的时候生怕说错了话,显得非常小心。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给他拿了一把椅子,请他坐下来。我说:“吴哥,你比我大,以后我就叫你老吴吧。”他有些意外,眼里闪过一丝亮光,说人家都叫他“老乡”,让我也可以这样叫他。

⑦我坚决不同意,还是叫他“老吴”。我拿着老吴的巡山笔记本翻看,问他:“是来审核的吧?"他说:“是。”说真的,笔记本扉页上的名字写得不好看,就像是印上去的一些鸡爪,但是里面的工作笔记却一笔一画写得很规整,我感到很奇怪。

⑧“老吴,这是你写的?"我指着笔记本里的内容问他。“是我姑娘写的。我不识字,写不来,就只会写名字。”老吴怪不好意思地说。

⑨“这样子不行哦!如果哪天你姑娘不在身边了,你还得自己写。"我决定从笔记本上找突破口,拉近我与老吴的距离。于是我就教他简单的方法——简化每天的森林防火工作笔记,只保留人、时间、地点、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等五大要素,要他按模板自己完成每天在管护区内的工作笔记。当然,开始他是写不来小地名的,我就建议让他姑娘把他巡山的小地名按顺序写下来,然后他照着顺序巡视、记笔记。

⑩老吴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我又忙着接待下一个护林员。因为刚开始实行森林防火日志制度,许多护林员的笔记本都记得不规范,我一边审核一边纠正,根本没有注意到老吴是什么时候走的。

有一次到老吴的管护区调查一起林业纠纷,我打电话给他,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要他在山脚下给我们带个路。我们下车时,老吴已挎着砍刀等候在那里了。烈日下的老吴没有了之前在办公室里的局促样子,身为向导的他显得自信满满。他走在前面,挡路的荆棘杂草全部被他踩到脚下。他一边前行一边讲解地方风物,时而介绍这块地是哪家的、那个山头的树木是谁栽的、哪个丛竹林里冒出来过一窝竹鼠……从山脚爬到山巅,老吴侃侃而谈,脚步不停。我想,这就是身为护林员的坚守和快乐吧。他们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踩着露珠出发,在傍晚的田园牧歌中踏着晚霞回家,守护着莽莽林海。

休息的时候,我问老吴:“你的笔记写得怎么样了?”老吴有点不好意思,说我教的方法可以,就是他的字写得不好看。我说没关系,能看得懂就行。“那下山去吧,回家我拿给你看,实在不行我就重写。"老吴的话里透着坚定。

我想,哪里还需要笔记本来记录这些绿色森林卫士的行动轨迹啊?这一座座绿色大山、那喷薄而出的林业产业,都是他们用心书写的“绿色笔记本”。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10.阅读全文,以“老吴"为陈述对象并运用四字短语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第一次前来交巡山笔记听到“我”称他为老吴被“我"发现笔记并非他亲笔所写给“我”带路并讲解地方风物

老吴的心理或状态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11.阅读全文,按照括号里的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我接过来翻开,看见已经有些卷曲的笔记本扉页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吴礼学"三个字。(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他们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踩着露珠出发,在傍晚的田园牧歌中踏着晚霞回家,守护着莽莽林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3.文章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篇小说以“我"的口吻来写有何好处?

14.读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生态、实干、形式、扶贫、关爱、换位思考……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0.①.局促忐忑②.意外感动③.不好意思④.自信满满

11.(1)“歪歪扭扭”形容字迹不端正,表明老吴不太会写字,为下文写他是文盲做了铺垫。

(2)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踩着露珠出发"踏着晚霞回家”等词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老吴等护林员早出晚归的护林情景,表现了护林员坚守工作的辛劳与快乐。

12.运用了插叙。交代了老吴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家庭情况等,表现了他家庭的贫困,突出了护林员这份工作对他的重要性和生态扶贫的重要意义。

13.“我"是一个关心群众、恪尽职守的扶贫干部。“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全文围绕“我"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以“我”的口吻来写,不但使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而且还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14.示例:做事,不能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实干。文中的“我"是一位扶贫干部,“我”关爱群众,深入群众之中,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切实实地给群众带来切身的利益。而文中的老吴,他虽然不会写工作笔记,但是能用实际行动守护一片绿色森林。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实干比形式更重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心理把握。

第一空,结合⑤段中“我结合从台账里看到的信息,知道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他的妻子是个残疾人,两个子女分别在读小学和初中,一家人就靠他当护林员的这点工资和卖农产品的收入生活。这是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⑥段中“他有点局促和忐忑,对我的问话回答得很谨慎”可知,第一次前来交巡山笔记,老吴的心理“局促忐忑";

第二空,结合⑥段中“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给他拿了一把椅子,请他坐下来。我说:‘吴哥,你比我大,以后我就叫你老吴吧。’他有些意外,眼里闪过一丝亮光,说人家都叫他‘老乡’,让我也可以这样叫他”可知,听到“我"称他为老吴,他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意外又感动;

第三空,结合⑦段中“我拿着老吴的巡山笔记本翻看,问他:‘是来审核的吧?’他说:‘是。’说真的,笔记本扉页上的名字写得不好看,就像是印上去的一些鸡爪,但是里面的工作笔记却一笔一画写得很规整,我感到很奇怪”,⑧段中“‘老吴,这是你写的?’我指着笔记本里的内容问他。‘是我姑娘写的。我不识字,写不来,就只会写名字。’老吴怪不好意思地说"可知,被“我”发现笔记并非他亲笔所写,他感到不好意思;

第四空,结合段中“有一次到老吴的管护区调查一起林业纠纷,我打电话给他,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要他在山脚下给我们带个路。我们下车时,老吴已挎着砍刀等候在那里了。烈日下的老吴没有了之前在办公室里的局促样子,身为向导的他显得自信满满。他走在前面,挡路的荆棘杂草全部被他踩到脚下。他一边前行一边讲解地方风物,时而介绍这块地是哪家的、那个山头的树木是谁栽的、哪个丛竹林里冒出来过一窝竹鼠……从山脚爬到山巅,老吴侃侃而谈,脚步不停"可知,给“我”带路并讲解地方风物,老吴胸有成竹,自信满满。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1)结合“我接过来翻开,看见已经有些卷曲的笔记本扉页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吴礼学’三个字"的内容可知,“歪歪扭扭”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吴礼学"三个字在笔记本扉页上的书写状态,不仅表达了字迹的不端正、不流畅,更透露出一种质朴、原始的感觉。这个词的使用,一方面直接表现了老吴不太会写字的事实,反映了他作为文盲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后文中老吴是文盲,需要依靠他人帮助才能完成工作笔记的情节做了铺垫,增加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2)结合“他们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踩着露珠出发,在傍晚的田园牧歌中踏着晚霞回家,守护着莽莽林海”的内容,由“踩着露珠出发"踏着晚霞回家”可知,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护林员在清晨和傍晚的辛勤工作。他们迎着第一缕阳光,踏着露珠出发,又在田园牧歌的傍晚,踏着晚霞回家。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护林员的工作艰辛,还表达了他们的快乐和满足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莽莽林海,守护着这片绿色的大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结合⑤段中“我结合从台账里看到的信息,知道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他的妻子是个残疾人,两个子女分别在读小学和初中,一家人就靠他当护林员的这点工资和卖农产品的收入生活。这是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内容可知,该段介绍了老吴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指出他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文盲,妻子残疾,子女在读,全家依靠他作为生态护林员的工资和农产品销售为生,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从记叙角度分析,该段属于插叙。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详细交代了老吴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情况,突出了他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艰辛。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吴的背景,也为后文他作为生态护林员的工作和态度做了铺垫。通过展现老吴家庭的经济状况,强调了护林员这份工作对他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生态扶贫政策在帮助像老吴这样的贫困家庭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这也进一步凸显了老吴作为护林员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和人称选用的好处。

第一问,结合⑤段中“我结合从台账里看到的信息,知道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他的妻子是个残疾人,两个子女分别在读小学和初中,一家人就靠他当护林员的这点工资和卖农产品的收入生活。这是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⑨段中“我决定从笔记本上找突破口,拉近我与老吴的距离。于是我就教他简单的方法——简化每天的森林防火工作笔记,只保留人、时间、地点、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等五大要素,要他按模板自己完成每天在管护区内的工作笔记。当然,开始他是写不来小地名的,我就建议让他姑娘把他巡山的小地名按顺序写下来,然后他照着顺序巡视、记笔记“可知,文章中的“我"是一个充满关怀、责任心强、富有教育耐心的扶贫干部形象。在工作中,“我”不仅关注生态护林员的工作情况,还关心他们的家庭和生活,展现出对群众的深切关怀。同时,“我"恪尽职守,认真审核护林员的巡山笔记,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面对老吴这样的文盲护林员时,“我”更是耐心地教导他如何记录工作笔记,帮助他克服困难,提升工作能力。

第二问,这篇小说以“我"的口吻来写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能够真实、生动地展现护林员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其次,“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和呈现故事情节,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跟随故事的发展。同时,“我"的口吻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情感色彩,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护林员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此外,以“我”的口吻来写还能够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镇林业站工作期间,与生态护林员老吴之间发生的故事。老吴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尽管不识字,但他通过女儿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坚持记录巡山工作笔记。在“我”的指导下,老吴学会了简化记录方法,并在巡山过程中展现出对工作的热爱和坚守。通过一次林业纠纷调查中的接触,“我"深刻感受到了老吴作为护林员的责任感和快乐,以及他对绿色森林的深情守护。文章最后以老吴的坚定态度和绿色大山的象征,强调了护林员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的“绿色笔记本”。

据此,从给定的词语中选择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词语进行阐述。在这篇文章中,“生态"、“实干”、“扶贫"和“关爱”是几个非常突出的主题词。

示例:文章以老吴作为生态护林员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老吴虽然不识字,但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森林的深情守护,体现了他对生态环境的珍视。他每天巡逻山林,记录防火工作,尽管笔记是由女儿代写,但他依然尽心尽责,用实际行动维护着森林的安全与生态平衡。这让我们看到,生态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参与并贡献力量的伟大事业。老吴的形象是实干精神的典范。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面对生活的艰辛也显得局促忐忑,但在护林员的工作中,他展现出了极强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从最初需要女儿帮忙写笔记,到后来在作者的帮助下学会简化记录方法,老吴不断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他的实干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工作的认真执行上,更在于他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勇于挑战自我的态度。这种实干精神,正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栖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汉祖至南郑,韩信①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②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③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韩信:汉代名将。②房乔:房玄龄。③杜如晦:人名。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2)执策而临之()

(3)诸将亡者以十数()(4)去者虽多不足吝()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虽有千里之能C.萧何自追之D.王患之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18.【甲】文中提到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那么,【乙】文中谁可以称得上是“伯乐”?为什么?

【答案】15.①.有时②.面对③.逃跑④.离开16.B

17.(1)(人们)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您)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也没有可以和您谋事的人了。

18.乙文中的萧何、房乔(房玄龄)可以称得上是“伯乐"。因为他们不但善于发现人才,而且还向自己的主上推荐了人才。由此可见,他们就是韩愈笔下的“伯乐”。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为: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3)句意为:诸将逃亡的已有数十人。亡:逃跑。

(4)句意为:去的人虽多,但没有什么可惜的。去:离开。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之”:结构助词,的。

A.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助词,的;

C.代词,指韩信;

D.代词,指这件事;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句重点词语:必:一定欲:想要。争:争夺。非:除了。计:谋划。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可知,韩信在逃亡时,萧何能够敏锐地察觉到韩信的非凡才能,认为他是“国士亡双”,即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这种对人才的高度评价和准确识别,展现了萧何作为“伯乐"的卓越眼光;

结合“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可知,房乔也展现出了对人才的敏锐洞察力。在府属多外迁的情境下,他能够看出杜如晦的独特才能,认为他是“王佐才也”,即能够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重要人才。这种对人才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准确判断,也是“伯乐”所必备的品质。

据此可知,乙文中,萧何和房乔(房玄龄)都可以被称为“伯乐"。这是因为他们不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识别出具有卓越才能的人才,如韩信和杜如晦,而且他们还积极地向自己的主上推荐这些人才,使得这些人才得以得到重用,从而为国家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种慧眼识才、勇于举荐的行为,正是韩愈笔下“伯乐”所具备的重要品质。因此,可以说萧何和房乔(房玄龄)都是韩愈笔下的“伯乐"。

参考译文:

甲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文:汉高祖行军到达南郑,韩信不辞而别,萧何亲自追赶他。刘邦骂道:“诸将逃亡的已有数十人,你没有去追任何一个,而要去追韩信,这是欺诈。"萧何说:“诸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士,您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谋天下之计的人了。”于是刘邦封拜韩信为大将,终于成就了汉朝的大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秦王为此很忧虑。房乔说:“去的人虽多,但没有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宰相之才,你秦王想要经营天下,舍弃杜如晦就没有可以共事的人了。"于是秦王上疏请将杜如晦留在秦王府中,后遂成为一代名相。

(四)(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9.诗歌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为细腻地刻画了男主人公的形象,作者连用了两个“悠哉”,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0.《诗经》经常使用比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